⑴ 二戰後中國經濟增長的措施有那些詳細點。注意!是二戰後!中國,經濟增長措施! 別給我復制沒用的。
1、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分配土地給農民,解放農村生產力;
2、沒收官僚資本,形成國有資本的基礎,並以此發展重工業;
3、實行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集體化,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
4、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農村生產力;
5、實行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6、實行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境外資金技術;
7、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搞活經濟;
8、實行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⑵ 二戰後中國振興的原因
中國的振興,是在二戰後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正是有了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徹底得到解放,生產力得到空前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中華民族才有了真正的振興!
⑶ 二戰後 中國發展
一、初期的外交方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
國際:二戰以後,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
政治格局:①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被嚴重削弱
②社會主義越出一個國家的范圍,形成世界體系
③亞非拉許多國家相繼贏得了民族獨立
國內:新中國誕生
2、外交方針的內容
A.「另起爐灶」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C.「一邊倒」
3、初期外交方針制定的意義
把舊中國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我國近代外交特點:屈辱外交
為什麼?清政府《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天津條約》等,袁世凱1915與日本《二十一條》,蔣介石與美國《中美友好通商協定》
二、初期的外交成就
1、49-50年 同17國建交(第一次建交高潮)
49中蘇建交 50《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作用:促進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打破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鞏固中蘇人民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2、53年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953年12月 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
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原則
後有改動:主權和領土完整 互利
意義:國內:a.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
b.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
c.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礎
國際: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3、54年 日內瓦會議
1954年4月 瑞士的日內瓦參與國:中、蘇、美、英、法
主題:討論和平解決印度支那(越南,寮國,柬埔寨)&朝鮮問題
意義:a.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國際會議
b.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
周恩來 提出合理化建議 作用:推動了會議的進展
4、55年 亞非萬隆會議
1955年4月 印尼的萬隆參與國:亞非29個國家
主題:討論和平、民族獨立、發展經濟等問題
意義:a.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b.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
周恩來 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作用:推動國際會議的成功
三、取得外交成就原因(建國初期)
1、國際:①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被嚴重削弱
②社會主義越出一個國家的范圍,形成世界體系
③亞非拉許多國家相繼贏得了民族獨立
2、國內:①中國新民主主義已取得勝利
a.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
②卓越的外交家
③英明的外交決策
⑷ 二戰後中國的狀況
經濟: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中華大地上到處都是創傷,遍地都是廢墟,很多人還在吃不上飯,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但是本著人道主義的精神,中國兩黨還是決定要將這些日本人送回他們國家。
這么多人口不論是從人力還是物力上都是非常了巨大的付出,後來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國光是遣送這部分人就用了三年多的時間。
在這三年多的時間里,在中國的這部分日本人的衣食住行也全都是中國提供的,據當時資料記載,光是在沈陽的這部分日本人在糧食和燃料方面就花了一個多億,中國為了保障集中營里日本人的溫飽問題,還為其一次性買了糧食和燃煤共七百噸,共計最少也是五千萬。
集中營里的日本人享受著日此好的待遇,而很多中國人卻還在挨餓。
當然,除了糧食和燃煤之外,衣服和葯物等生活必需品的花費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不僅如此,中國還應日本的要求給日本的僑民和戰俘撥款,還有一批高達四百萬的管理費。
這三年內給日本的花費總共有十個多億,要知道當年中國的經濟水平並不高,一個人一年的收入還沒有一百人民幣,所以這個經濟負擔實在是太重了,十個億,那是多少個中國人多少年的收入啊。
如果按照二戰結束簽訂的協議,這部分錢實際上應該是日本方面出的,中國只是先墊上而已,可以抗戰結束的中國馬上就進入了解放戰爭,連日本戰後的賠款都放棄了,哪還顧得上這部分錢。
科技:
當時中國科技落後,時中國的飛機產量僅僅是日本的零頭。由於沒有制空權,中國軍隊被日軍壓著打,動不動炸彈就從空中丟下來了。
炮兵陣地經常打不了幾發就得趕緊轉移,如果轉移慢了很快就會被日本空軍炸掉。當時中國軍隊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下堅持戰斗,可以想像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
此外,日本已經開始研發原子彈、噴氣式戰斗機等先進裝備,而中國則一窮二白,連螺絲都要進口,可以想像當時兩國的差距有多大。但就是在這種差距懸殊的情況下,中國軍民憑借大無畏的精神,前仆後繼,和日寇進行搏殺,最終用了八年的時間在盟軍的幫助下打敗了日本。
實事求是的說,中國能夠取得抗戰的勝利,真的不容易。抗戰的勝利是中國軍民用生命和獻血換來的,中國的大國地位是不屈不撓的中國軍民打出來的。中國無愧於世界五大國的地位。
(4)二戰後中國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
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⑸ 二戰後經濟發展有哪些發展類型
這個問題必須一分為二的看待。二戰後世界兩大意識形態
1.資本主義世界:1.貨幣學派 供給學派 2.凱恩斯主義
2.社會主義世界:1.計劃經濟 2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 越南)
⑹ 二戰之後,哪個大國比中國經濟發展更快
沒有。
二戰後的經濟發展只有中國最快,以改革開放最為顯著。如果要說能夠跟上發展潮流的,只有亞洲四小龍國家: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 , 印尼 。還有就是金磚四國: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
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中國經濟發展情況怎麼樣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亞洲國家紛紛擺脫了殖民統治,走上了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道路。但是,亞洲各地經濟的發展速度很不平衡。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新加坡、韓國等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遇,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接著,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不斷進行行業的更新換代,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他們積極參與因際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經濟出現了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一躍而實現了工業化,引起了世界矚目。新加坡現已成為一個工業發達、貿易繁榮、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國家。韓國到90年代已步入先進國家行列,它的造船、汽車製造和電子等工業在世界上已佔有重要地位。
20世紀80年代,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加強與外國的經濟合作,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適時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經濟出現持續增長。
在西亞,由於各國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發展的方式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發展速度也非常不平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亞經濟發展最大的特點是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產油國日益富裕。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2001年中國國民經濟穩步增長,運行質量顯著提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800美元,標志著中國整體上已摘下「世界低收入國家」的帽子。
⑻ 二戰後中國發展歷程
二戰」結束,舊有國際格局被徹底擊碎,新的國際大格局慢慢地成形。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擊敗國民黨成立新中國,徹底打破了美蘇對遠東格局的最初設想。由此構成了朝鮮戰爭爆發的大背景,朝鮮戰爭始於美蘇的「出人意料」,而結局對它們而言同樣是「出人意料」。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在朝鮮半島的勝利,不只是改變了遠東地區的格局,整個世界的格局也隨之改變了,同時世人們也由此知道了,後面的歷史將不再僅僅是由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來書寫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世界的主題是破舊立新。舊有國際格局被徹底擊碎,美蘇忙著接收西歐的勢力范圍,一個新的國際格局慢慢成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個國家的勝敗不能僅僅去看它分屬哪個陣營。德、日在戰場上徹底失敗了,它們的國家工業體系也遭到徹底破壞,更重要的是,它們在戰後受到了新國際關系結構的約束,本土又有戰勝國駐軍,德國被一分為二,說它們失敗是很好理解的。而英、法兩國雖然在戰爭中免於亡國,國家主權得到了基本保障,但在新的國際格局中,原來以歐洲為中心,圍繞殖民地的利益分配體系被美、蘇所各自主導的新體系所取代,無論是靠向美國的西歐國家還是靠向蘇聯的東歐國家,在新的體系中都僅僅居於從屬位置,過去由英、法所控制的中東、印支等地區全部成為了美、蘇的勢力范圍,從這層考慮來說,說英、法是戰勝國是比較勉強的。
以此來推之中國也絕不可能是「戰勝國」,而且要比英、法更慘。當時國民政府在經濟、國防和國際政治上全都受制於美國,以中國海關來說「中國」二字不過代表一個地理意義而已,實際控制權掌握在美國手中,不但如此,如軍警憲特這類強力部門,也都在政府這條線之外和美國人保持著直接聯系,僅從此說那時中國大部分地區就可以視為美國的勢力范圍;東北地區則由蘇軍佔領,新疆地區同樣處於蘇聯的影響之下,那時烏魯木齊學校教材都是蘇聯的,提到「首都」孩子們想到的是莫斯科而不是南京;內蒙受外蒙古的影響未來走向同樣飄忽不定;除此之外,英國人不光控制著香港地區,西藏地區也處於它的影響之下。即便是南京國民政府多多少少能夠施加影響的區域,譬如蔣介石集團江浙地區,李宗仁集團兩廣地區,閻錫山控制的山西等,各個地區的地方勢力也都與美國人保持著獨立直接關系。
1945年之後,國民黨政府看似廢除了眾多與列強簽署的不平等條約,然而如前所述「二戰」結束初期的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美蘇接手西歐國家勢力范圍的歷史,這一點在當時的中國也不例外。當時的中國空頂著「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名頭,而實際又是什麼樣呢?此處先來說中蘇之間。1945年8月,國民政府與蘇聯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承認了外蒙古的獨立;《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定》:「滿洲里至綏芬河由哈爾濱至大連旅順之干線合並為中國長春鐵路,應歸中華民國'及蘇維埃共和國共同所有並共同經營…十、蘇聯政府有權在上開鐵路用加封車輛運輸過境之軍需品,免除海關查驗…十一、經上開鐵路應免關稅或其他任何捐稅…本協議期限為三十年」《關於大連之協定》:「為保證蘇維埃共和國對大連為其貨物進出口之利益獲得保障,中華民國同意:港口主任由中國長春鐵路局局長在蘇籍人員中遴選於徵得大連市長同意後派充,港口副主任應照上開手續在華籍人員中遴選派充之…蘇聯之貨物均免除關稅。協議期限定為三十年」《關於旅順口之協定》:「一、中華民國'政府同意兩締約國共同使用旅順口為海軍根據地…五、中國政府,對於主要民政人員之委派,將顧及蘇聯在該區域內之利益。旅順市主要民事行政人員之任免,由中國政府徵得蘇聯軍事指揮當局之同意為之。在該區域內之蘇聯軍事指揮當局為保障安全與防衛起見向中國行政當局所作之建議,該行政當局予以實行;如有爭議,則此類事件應提請中蘇軍事委員會審議決定之…六、蘇聯政府在第二條所述之地區內,有權駐扎陸海空軍,並決定其駐扎地點…本協議期限定為三十年」僅這三個附件,就意味著中華民國政府如果繼續存在下去就將白送給蘇聯一條鐵路一個軍港,外帶一個旅順市,而且一送就是三十年,而三十年後早已形成既定事實,屆時的結局也就不難想像了。蔣介石能做「總統」無非是因為江浙派系的經濟實力最強而已,那時中國地域間經濟壁壘比如今歐洲國家間有過之而無不及--試問現在誰會把歐盟看成一個獨立國家?而這種事實的分裂局面是除中國人民外,所有當事者都樂於見到的,美國在蔣介石和李宗仁間打平衡牌讓他們相互牽制的歷史就是例證。如此發展未來中國的領土主權會像德國、朝鮮那樣出現法理上的分裂。
國民黨除了與蘇聯簽署不平等條約之外,1946年11月與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簽署了後果更加嚴重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導致美國貨斥市場民族工業盪然無存,美國軍艦及民船在中國海港可以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到了《中美青島海軍基地秘密協定》乾脆明說「中華民國」修建的青島海軍基地,沒有美軍允許他國任何船隻不得隨意停靠。1945年11簽署《美國在華空中攝影協定》,1946年9月《中美三十年船塢秘密協定》,10月《中美警憲聯合勤務議定書》,12月《中美空中運輸協定》,1947年1月《中美青島海軍基地秘密協定》,9月《中美同意美軍駐華換文》,12月《中美海軍協定》。不客氣地說,南京國民政府對比之前的北洋政府並沒有什麼區別,而後者好歹還依靠「華盛頓九國公約」收回了青島和山東的主權。
除《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等條約之外,國民政府尚需償還1942年向美國借貸的貸款5億美元,而1945年國民政府全部黃金儲備也就約合5億美元,直到1952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也才剛剛到50億美元。除舊債外,國民黨政府還曾在美國發行過國債,募集大量資金用來打內戰。這兩筆債加在一起中國是還不起的,按照西方國家慣常的手段,還不起賬它們必然就會讓你借新賬還舊賬,結果是越還越多,越多越還不起…這筆「驢打滾」的債務將使得中國再次由於資本流失導致無法完成資本積累,無法實現國家工業化。更嚴重的是,旅順大連駐扎著蘇軍,青島駐扎著美軍,而美蘇爭霸的局面業已形成,未來如果美蘇開戰則日俄戰爭期間旅順大連的慘劇將在整個中國重演,即便美蘇是冷戰,哪個商人又敢在這樣一個火葯桶上投資呢?屆時不要說外商,本國資本家也會盡可能把產業轉移到更為安全的國外去。
甲午戰爭戰敗之後日本向中國勒索巨額的「戰爭賠款」。數額是當時的清廷根本拿不出的,只能向列強們「貸款」。從那以後中國的民脂民膏被以稅收的形式搜刮一空,然後作為「戰爭賠款」的債務本利每月在匯豐銀行交割分配到列強手中,中國工業化資本積累的途徑由此完全被掐斷。這種貸款和民間俗稱的「驢打滾」賬別無二致,你根本不可能還清,中國成了列強的提款機。資本不斷外流,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化現代化道路都被堵死了。後來清朝被推翻,可北洋政府繼承舊債;北洋政府被推翻,蔣介石政府接著繼承--這是列強承認你的先決條件,所以中國工業化也就遙遙無期了。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出乎這些人的意料,中國共產黨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取得了全國政權,之後又解放了新疆和西藏,大大小小的土皇帝一個個都被轟了出去。更「可氣」的是,毛澤東竟然宣布「賴賬」了,美蘇等國既定的戰略構想都因為一個新棋手的加入而被徹底打亂了。由此開始,中國內地的事務只有中國人說了才算。正是解放戰爭,才真正確立了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格局中的戰勝國地位。中國的民族解放戰爭應該是八年抗戰加三年解放戰爭。中國的勝利不在於戰爭期間贏得了多少財富;相反,十幾年的戰爭極大地破壞了國民經濟的基礎,並付出了數以千萬計的生命,中國最大的勝利在於贏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自主,為日後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最大限度的、不受限制的發展空間。
美國政府提出承認新中國的先決條件是,人民政府必須承認美國在華的特權,並且要替南京國民政府還欠美國人的債。這顯然是不能接受的,毛澤東於是對司徒雷登就只能說「別了」,美國在中國內地的勢力被徹底驅逐了出去。某些人一直說新中國沒有「法制」正是始於這里--毛澤東「賴賬」是違反「國際法」的。再進一步從經濟角度來看那時中國的境遇。
而在此之前的1945年,美蘇兩國在朝鮮半島的南北兩側分別接受日軍投降,以「三八線」為界,劃分了各種控制區域。這之後所發生的事情幾乎就是兩德分裂的東方翻版,美國人從上海把李承晚勢力弄到了美佔區;1948年4月在南朝鮮宣布建立「大韓民國」,蘇聯作為應對,給北朝鮮松綁,在同年9月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自韓國、朝鮮建國之後,兩邊就都宣稱自己才是朝鮮的「正統」,而對方僅僅是「竊取」了國家名器的「偽政府」,與自己不共戴天。「三八線」上,雙方你來我往,摩擦、沖突不斷。兩國政府都忙著整軍備戰,以圖統一朝鮮半島。而蘇美兩國,則基本算是安於現狀。
這之後在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親赴莫斯科,中蘇由此開始就東北主權展開了拉鋸戰。中方利用英國、印度等英聯邦國家將和中國建交的消息向蘇聯施壓,同時在外蒙古問題上予以一定的讓步(必須指出的是,自沙俄時代起,俄國就在開始經營外蒙古,之後蘇聯一方步步為營,而中國則一直處於內憂外患之中,自1945年蔣氏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以後,外蒙古問題已無可挽回,原因無他,國力使然),最終中蘇在1950年廢除原《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並訂立新條約,新條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規定「不遲於1952年底,蘇聯軍隊撤出旅順海軍基地」,由此恢復了中國政府在東北地區的主權。然而這一條約還是留了一個尾巴:蘇聯同意提前歸還長春鐵路,不過「在蘇聯的遠東地區受到戰爭威脅的情況下」,蘇聯仍然可以「借中國長春鐵路調動部隊」。斯大林的潛台詞是:「我已經'讓給'了你巨額的利益,放棄了我'應有'的權利,你如果連一條鐵路上的調兵權都不肯答應,那就別做夢了。」自清末起百餘年留下的窟窿,朝夕之間想填上,談何容易啊。
中蘇新條約的簽署徹底改變了蘇聯的對朝政策:一直到1949年蘇聯還在反對金日成以軍事手段統一朝鮮半島。而到了1950年1月《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之後,斯大林首次表態「可以和金日成同志談談」並表示「准備幫助他」。斯大林的考慮是:如果朝鮮勝利,則蘇聯在中國「丟失」的利益從朝鮮半島找回來--仁川和釜山可以替代大連和旅順港,且蘇聯可以通過朝鮮半島,繼續影響東北;而如果朝鮮失敗,屆時鑒於東北亞的緊張局勢,中國將不得不請求蘇聯軍隊留駐旅順港和大連,而長春鐵路根據條約實際上亦「失而復得」。
於是,朝鮮在事先未通知中國政府的情況下於1950年6月25日凌晨向南發起進攻--中方是通過國外報紙才獲得此消息的。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後一路攻城掠地,韓國李承晚的軍隊節節敗退。而在9月15日至28日,也就是美軍仁川登陸成功後,形勢開始急轉直下,人民軍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很快被瓦解,開始向北潰退。 迫於局勢,朝方開始向外界求助。從本意上說,朝鮮更希望由蘇聯出手相助--朝鮮在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的藩屬國,從維護自身民族獨立性的角度說,朝鮮對中國自然始終有所顧忌。但蘇聯卻先由大使什特科夫「婉言拒絕」了朝鮮方面的請求,而後10月1 日,斯大林一紙回電,「請找中國同志相商」。當晚深夜,朝鮮方面與中國使館聯絡,請求出兵相助。原本一心一意准備解放台灣地區的中國政府,因美軍於1950年6月27日進入中國台灣海峽,不得不將目光轉投到朝鮮半島。中國政府的底線是:美軍不能越過「三八線」。這背後的道理是:若美國一味相逼,朝鮮軍隊最後必然要撤到中國東北境內--斯大林和周恩來會談時曾提出,「戰事若繼續惡化,朝鮮同志不妨將武器、物資等有組織、有計劃地撤到東北,以便於重新進入朝鮮。最糟糕不過,金日成同志可到東北組織流亡政府」。如果此時蘇聯再出兵東北,則之前中國辛苦談判取得的成果將要毀於一旦,在外蒙古問題上的讓步變得毫無意義,東北主權極可能得而復失。 最終,在蘇聯未派遣空軍提供掩護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仍舊在10月19日入朝參戰--朝鮮戰爭對中國而言,首先是保衛東北主權之戰。
再來看看同時期的美國。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美國的第一反應不是向朝鮮宣戰(6月30日),而是由杜魯門拋出「台灣地位未定」的宣言;同時美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6月27日),阻止中國政府解放台灣地區。
⑼ 二戰後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了什麽影響
樓主講的二戰後,怎麼會沒"幾乎"影響呢? 中國是本來全世界財富最的國家,然而被列強們的強取豪奪,我們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後來我們經歷了短暫的資本主義,再後來我們抵抗列強,先輩們浴血奮戰,死而後已,終於換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基本沒有經濟的發展,更不用談全球經濟化. 經濟全球化,在我們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幾乎還沒這個概念.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邁入了國際軌道,隨著東盟十國,上海合作組織(主要以軍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K),世界貿易組織(WTO)等的參與,我們正與世界各國分享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成果.但是現在論國際地位,發展中國家還是主要以出賣自身低賤的勞動力和半成品生產來發展本國國力.我們中國也一樣,所以經濟全球化是相對的,雙面性的. 為我們祖國的強大而努力,為我們祖國的復興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