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馬斯格雷夫經濟發展階段增長理論
馬斯格雷夫經濟發
Ⅱ 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你是如何理解羅斯托經濟增長理論
華爾特·惠特曼·羅斯托,美國經濟史學家、發展經濟學先驅之一。羅斯托在學術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提出經濟成長階段的理論。他試圖用經濟理論解釋經濟歷史的進程,他用六個階段的理論代替馬克思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劃分。他確信他的理論解釋了西方各國已經歷過的工業化過程,提示了一個國家在經濟成長過程中所要遇到的一系列戰略決擇問題。
(一)傳統社會階段。此階段沒有現代科學技術;資源過多配置在農業,而非工業;在社會組織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家族和氏族;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均實際收入僅夠維持生存。牛頓學說以前屬於這個階段。
(二)為起飛創造前提階段。這是從傳統社會階段向起飛階段轉變的過渡階段。此階段,近代科學知識開始在工業生產和農業革命中發揮作用;金融業開始發展,並為新的投資提供資金;商業也隨著交通運輸業的改進而正在擴大。農業的發展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它既要提供更多的糧食來養活迅速增長的城市人口,又要為工業的發展提供資金積累和銷售市場。所以,農業產量的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它決定著此過渡時期持續時間的長短。
(三)起飛階段。此階段阻礙經濟增長的問題得到解決,增長成為各部門的正常現象。此階段農業勞動力逐漸從農業中解脫出來,進入城市勞動,人均收入大大提高。羅斯托認為,一個區域一旦實現起飛,經濟就可以「自動持續成長」了,因為較大的積累比例和較強的主導部門,會使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本、技術不會感到不足,所需要的原料生產與供給、交通運輸、勞動力供給等問題也可以得到解決。起飛階段大致為30年。
(四)向成熟推進階段。這是起飛後經過較長期的經濟持續發展所達到的一個新的階段。此階段,經濟中已經有效地吸收了當時技術的先進成果,並有能力生產自己想要生產的產品。新的主導部門逐步建立,代替舊的主導部門,國民收入中有10%~20%穩定地用於投資。一般來說,鐵路建築、鋼鐵工業以及大量使用鋼鐵的通用機械、采礦設備、化工設備、電力工業和造船工業等部門的發展,是一國經濟「成熟」的標志。在向成熟階段推進的過程中,成長所依靠的是對供給方面的投資,也就是靠對工業設備部門的投資,並由此帶動了經濟成長。
(五)高額群眾消費階段。此階段工業高度發達,經濟的主導部門轉向耐用消費品的生產,社會對高額耐用消費品的使用普遍化。越來越多的資源用來生產耐用消費品;技術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比前階段有一定提高;用來供社會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資源逐漸增大;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
(六)追求生活質量階段。此階段以服務業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有關部門成為主導部門。這些部門的特點是提供勞務,而非生產物質產品。居民追求時尚與個性,消費呈現出多樣性和多變性,人類社會將不再只以物質產量的多少來衡量社會的成就,而還包括以勞務形式、環境狀況、自我實現的程度所反映的「生活質量」的高低程度。
羅斯托認為,六個階段中,起飛階段最重要,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突破。起飛階段的開始通常源於一種特別銳利的刺激力量。刺激力量可能表現為政治革命的形式,也可能是技術革新所引起的,或表現為新的有利的國際環境,或表現為國際環境不利變化所提出的挑戰。從非經濟方面來講,起飛階段則表明要使經濟現代化的人在社會、政治和文化方面取得確定的勝利。羅斯托的現代化理論指出了「起飛」的條件最重要的有三個:1.資本積累率要佔國民收入10%以上;2.建立起能夠帶動整個經濟增長的主導部門;3.通過變革,形成與起飛相適應的經濟制度、社會結構、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
這第三項在中國遇到了難以逾越的障礙:絕對的權力必然產生絕對的腐敗,在腐敗嚴重的地區,司法也被腐敗污染了,如此權力不受制約的政治法律制度將會使起飛過程夭折。私有制和法治是完成全部現代化六階段的先決條件,而蘇聯式的計劃經濟加極權制度則必然中途夭折。蘇聯由於當權者不受制於人民也不能反映人民的意願,一味忙於擴軍備戰,使人民遲遲無法進入大眾高消費階段。中國先經歷了大飢荒、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解體和經濟改革,近年來剛開始進入起飛階段,但已經由於缺少民主制度而問題成堆:環境污染,生態失衡,人民健康受損,社會公正缺位。
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論,是基於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歷史的抽象和概括,從它出發可以演生出許多重要推論。這一理論及由此生發的推論,對發展中國家有很強的啟發和借鑒作用。比如:羅斯托提出,不同發展階段中存在不同的經濟主導部門。主導部門是各個階段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形成主導部門的條件,是這個部門必須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有技術創新和迅速應用新技術的能力;有能夠快速增長並帶動其它部門增長的能力。羅斯托指出:傳統社會的主導部門是農業;起飛前階段的主導部門是食品、飲料、煙草、水泥等工業部門;起飛階段是非耐用消費品的生產部門和鐵路運輸業;成熟階段是重化工和製造業;高額群眾消費階段是耐用消費品工業;追求生活質量階段是服務業部門。
此外,根據羅斯托的主張,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政府,其經濟職能也有所不同。如: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政府部門為經濟發展提供社會基礎設施,如道路、運輸、環境衛生。法律與秩序、健康與教育及用於人力資本的投資等。在此階段政府投資在總投資中佔有較高的比重。這時政府主要傾向配置作用,政府的這些投人對於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的國家進入「起飛」、進人發展的中期階段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在經濟發展的中期,政府投資只是對私人投資的補充。一旦經濟達到成熟階段,政府支出將從基礎設施投入轉向不斷增加的教育、保健與福利服務的支出。而在「大眾消費」階段,政府突出再分配的作用,維持公平的政策性支出會大大超過其他支出的增長幅度,同時也會快於GDP的增長幅度。政府職能著力點的轉變,有著深刻的經濟原因,它與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有著密切的關系。
未來幾年的中國,處於走向成熟階段的初期,我們可以預見先進技術將被廣泛運用。伴隨出現的,則是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生產技術和企業的逐漸消失。由於中國社會存在很大的城鄉差異,雖然整個中國社會在未來幾年將處於走向成熟階段的初期,但個別區域可能提前進入大眾消費階段,尤其是在技術密集和服務業發達的區域,耐用消費品和奢侈品消費增長會成為一個常見的社會圖景。 雖然羅斯托在1960年出版的著作中把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僅僅定義為大眾消費階段,但十多年後,他馬上補充了第六階段——超越大眾消費的階段。可見,羅斯托也在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論。羅斯托把人類社會各個階段進一步細化,這顯然便於我們更好地審視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尋找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事實上,一些國家按照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理論,確實較好地完成了經濟發展各階段的過渡。面臨更廣闊世界市場的中國,重讀羅斯托,有助於我們根據社會發展階段的特徵,更准確地進行戰略決策。
Ⅲ 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羅斯托經濟成長階段論
1960 年,美國經濟學家華爾特·惠特曼·羅斯托(WaltWhitmanRostow)在《經濟成長的階段》中提出了他的「經濟成長階段論」,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分為5個階段,1971年他在《政治和成長階段》中增加了第6階段。經濟發展的6個階段依次是傳統社會階段、准備起飛階段、起飛階段、走向成熟階段、大眾消費階段和超越大眾消費階段。
(1) 傳統社會階段
傳統社會是在生產功能有限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是圍繞生存而展開的經濟,而且通常都是封閉或者孤立的經濟,生產活動中採用的技術是牛頓時代以前的技術,看待物質世界的方式也是牛頓時代以前的方式,社會似乎對現代化毫無興趣。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的一些國家至今還處在這一發展階段。
(2) 准備起飛階段
這一階段是擺脫貧窮落後走向繁榮富強的准備階段,它的特徵是社會開始考慮經濟改革的問題,希望通過現代化來增強國力並改善人民的生活。這一階段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經濟體制改革,為發展創造條件。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則通常是第一產業或者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這一階段要解決的關鍵難題是獲得發展所需要的資金。
(3) 起飛階段
這是經濟由落後階段向先進階段的過渡時期。羅斯托認為,經濟起飛必須具備4個條件: ①生產性投資率提高,占國民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0%以上; ②經濟中出現一個或幾個具有很高成長率的領先部門; ③發明和革新十分活躍,生產過程吸收了科學技術所蘊藏的力量; ④適宜的政治、社會以及文化風俗環境。 在起飛階段,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大量的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移到製造業,外國投資明顯增加,以一些快速成長的產業為基礎,國家出現了若干區域性的增長極。起飛階段完成的標志是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從農業出口轉向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開始出口大量的服裝、鞋、玩具、小工藝品和標准化的家電產品。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歷起飛階段的時期如下:英國1783-1802年,法國1830-1860年,美國1843—1860年,德國1850—1873年,日本1878—1900年。中國,則在1977—1987年間實現了起飛。
(4) 走向成熟階段
這是指一個社會已把現代化的技術有效地應用到了它的大部分產業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國家的產業以及出口的產品開始多樣化,高附加值的出口產業不斷增多,廠家和消費者熱衷新的技術和產品,投資的重點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了資本密集型產業,國民福利、交通和通訊設施顯著改善,經濟增長惠及整個社會,企業開始向國外投資,一些經濟增長極開始轉變為技術創新極。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進入成熟階段的時間為:英國為 1850年、美國為1900年,德國為1910年,日本為1940年。中國目前也已經進入了這一發展階段。
(5) 大眾消費階段
在這一階段,主要的經濟部門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奢侈品消費向上攀升,生產者和消費者都開始大量利用高科技的成果。人們在休閑、教育、保健、國家安全、社會保障項目上的花費增加,而且開始歡迎外國產品的進入。目前主要的發達國家都已進入這一發展階段。
(6) 超越大眾消費階段
羅斯托對大眾消費階段以後的社會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不過他認為該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生活質量。隨著這個階段的到來,一些長期困擾社會的老大難問題有望逐步得到解決。 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是在考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後提出的,它正確地強調了國際貿易對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對落後國家追趕先進國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是一種重要的現代化理論。 在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中,第三階段即起飛階段與生產方式的急劇變革聯系在一起,意味著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開始,在所有階段中是最關鍵的階段,是經濟擺脫不發達狀態的分水嶺,羅斯托對這一階段的分析也最透徹,因此羅斯托的理論也被人們叫做起飛理論。
Ⅳ 經濟發展階段論的介紹
首先提出經濟發展階段論的是歷史學派先驅F.李斯特,他將發展階段分為:①狩獵狀態;②游牧狀態;③農耕狀態;④農工狀態;⑤農工商狀態。這是在斯密的三階段劃分的基礎上,加上了後兩個階段。目的在於明確當時德國國民經濟所處的歷史的落後地位,和它所應採取的保護主義的經濟政策。李斯特的經濟發展階段論是為振興德國產業資本、實行保護關稅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其後舊歷史學派的B.希爾德布蘭德(1812~1878)則提出了經濟發展階段的三分法,他以財貨的流通形態為標志,將經濟發展階段分為:①實物經濟;②貨幣經濟;③信用經濟。他的「實物經濟」是指物物交換的經濟;「貨幣經濟」是指近代市民社會,包含有資本主義經濟一切特徵的經濟階段。由於「貨幣經濟」階段產生了種種的弊害,他認為「信用經濟」是可以解除「貧困」的理想的經濟狀態。他的這種劃分在理論上早已沒有任何影響。但他所用的「實物經濟」和「貨幣經濟」概念,直到現在仍被沿用。
Ⅳ 羅斯特經濟增長階段論
沒分,就復制一段
美國經濟學家馬斯格雷夫和羅斯托則用經濟發展階段論來解釋公共支出增回加的原因。他們答認為,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政府投資在社會總投資中佔有較高的比重,公共部門為經濟發展提供社會基礎設施,如道路、運輸系統、環境衛生系統、法律與秩序、健康與教育以及其他用於人力資本的投資等等。在發展的中期階段,政府投資還應繼續進行,但這是政府投資只是對私人投資的補充。一旦經濟達到成熟階段,公共支出將從基礎設施支出轉向不斷增加的教育、保健與福利服務的指出,且這方面的支出增長將大大超過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長,也會快於GDP的增長速度,導致財政支出規模膨脹。
Ⅵ 羅雪爾依據「經濟發展階段論」提出看哪些觀點
羅雪爾依據「經濟發展階段論」指出,德國社會已經發展到資本階段,貧富對立的階段到來了。但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生在軀體上的疾病」,必須加以反對。但是社會矛盾又需解決,這就只能實行「人為治療」。他認為,私有制是不能廢除的,因為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想多享受,少勞動,要是實行公有制,人們對社會總節約效果的關心程度就大大降低了。「人為治療」的關鍵就是保護私有制,實行階級調和。只要政治上德國資產階級與容克地主階級相協調,經濟上各階級利益相協調,就能給德國帶來永久的繁榮。
Ⅶ 簡述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理論
經濟成長階段理論
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W.W.羅斯托在《經濟成長的階段》提出的理論):該理論按照科學技術、工業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和主導部門的演變特徵,將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的經濟發展歷史分為六個「經濟成長階段」。即傳統社會階段、為起飛創造前提階段、起飛階段、向成熟推進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
理論簡介
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W.W.羅斯托在《經濟成長的階段》提出的理論):該理論按照科學技術、工業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和主導部門的演變特徵,將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的經濟發展歷史分為六個「經濟成長階段」。即傳統社會階段、為起飛創造前提階段、起飛階段、向成熟推進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
特徵
經濟成長階段的特徵如下:
(1)傳統社會階段:此階段沒有現代科學技術,主導產業是農業。
(2)為起飛創造前提階段:從傳統社會向起飛階段轉變的過渡階段,農業產量的增長具有重要意義。主導部門是工業部門,如食品、飲料、煙草、水泥。
(3)起飛階段:增長成為各部門的正常現象。此階段農業勞動力逐漸從農業中解脫出來,進入城市勞動,人均收入大大提高。主導產業體系是非耐用消費品的生產部門(如紡織業)和鐵路運輸業。
(4)向成熟推進階段:起飛後經濟持續發展,已經有效吸收了當時技術的先進成果,並有能力生產自己想要生產的產品。主導部門是重化工業和製造業體系,如鋼鐵、機械和肥料。
(5)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工業高度發達,經濟主導部門轉向耐用消費品部門,主導部門是耐用消費品工業(如汽車)。
(6)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以服務業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有關部門成為主導部門。
其中,起飛階段是關鍵,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突破。主導產業的更替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決定區域經濟發展處於哪個階段的主要因素。但該理論忽略了生產關系變革對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Ⅷ 著名管理學家波特的經濟發展階段論是什麼!
熊彼特的主要著作如下:《經濟發展理論》(1912年德文版,1934年英文修訂版)、《經濟周期:資本主義過程的理論、歷史和統計分析》(1939)、《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1942)、《從馬克思到凱恩斯十大經濟學家》(1951,由生前所寫傳記評論匯集而成)、《經濟分析史》(1954)。
創新理論 熊彼特以「創新理論」解釋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解釋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趨於滅亡的結局,從而聞名於資產階級經濟學界,影響頗大。他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理論」以後,又相繼在《經濟周期》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書中加以運用和發揮,形成了以「創新理論」為基礎的獨特的理論體系。「創新理論」的最大特色,就是強調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至高無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實質。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和分析,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在熊彼特看來,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新組合。資本主義就是這種「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即所謂「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的「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
在熊彼特假定存在的一種所謂循環運行的均衡情況下,不存在企業家,沒有創新,沒有變動和發展,企業總收入等於總支出,生產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資」,因而不產生利潤,也不存在資本和利息。只有在他所說的實現了創新的發展的情況下,才存在企業家和資本,才產生利潤和利息。這時,企業總收入超過總支出,這種余額或剩餘就是企業家利潤,是企業家由於實現了新組合而應得的合理報酬。資本的職能是為企業家進行創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從企業家利潤中償付的,如同對利潤的一種課稅。在這個創新理論中,人們只能看到生產技術和企業組織的變化,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剝削關系則完全看不見了。
經濟周期理論 熊彼特又以「創新理論」為依據,在《經濟周期》及有關書刊中,提出了他的經濟周期理論。他認為,一種創新通過擴散,刺激大規模的投資,引起了高漲,一旦投資機會消失,便轉入了衰退。由於創新的引進不是連續平穩的,而是時高時低的,這樣就產生了經濟周期。歷史上的創新千差萬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大小不同,因而周期有長有短。他綜合了前人的論點,提出在資本主義歷史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著三種周期的主張:①歷時50~60年的經濟長周期或長波,又稱「康德拉季耶夫周期」;②通常所說的平均9~10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周期,又稱「朱格拉周期」;③平均40個月的所謂短周期或短波,又稱「基欽周期」。他宣稱,這幾種周期並存而且互相交織的情況進一步證明了他的「創新理論」的正確性。
Ⅸ 經濟成長階段論的簡介
經濟成長階段論 the theory of stage of economic growth從時間進展來分析經濟成長的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W.羅斯托於1960年在《經濟成長的階段》一書中提出。
羅斯托認為,人類社會發展共分為6個經濟成長階段:一是傳統社會,其特徵是不存在現代科學技術,生產主要依靠手工勞動,農業居於首要地位,消費水平很低,存在等級制,家庭和氏族起著重要作用。二是為起飛創造前提的階段,即從傳統社會向起飛階段過渡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世界市場的擴大成為經濟成長的推動力。三是起飛階段。根據羅斯托的解釋,起飛就是突破經濟的傳統停滯狀態。實現起飛需要3個條件:①較高的積累率,即積累占國民收入的10%以上;②要有起飛的主導部門;③建立能保證起飛的制度,例如建立使私有財產有保障的制度;建立能代替私人資本進行巨額投資的政府機構等。羅斯托認為,一國只要具備了上述3個條件,經濟就可實現起飛,一旦起飛,經濟也就可以自動持續增長了。在西方國家中,英國在18世紀的最後20年裡實現了起飛,法國和美國在1860年以前的幾十年裡實現了起飛,德國是在1850~1875年,日本在19世紀最後25年。四是成熟階段。這是起飛階段之後的一個相當長的、雖有波動但仍持續增長的時期。其特點是,現代技術已被推廣到各個經濟領域;工業將朝著多樣化發展,新的主導部門逐漸代替起飛階段的舊的主導部門。五是高額群眾消費階段。這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六是追求生活質量階段。
Ⅹ 起飛理論的羅斯托經濟成長階段論
1960 年,美國經濟學家華爾特·惠特曼·羅斯托(WaltWhitmanRostow)在《經濟成長的階段》中提出了他的「經濟成長階段論」,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分為5個階段,1971年他在《政治和成長階段》中增加了第6階段。經濟發展的6個階段依次是傳統社會階段、准備起飛階段、起飛階段、走向成熟階段、大眾消費階段和超越大眾消費階段。 這是經濟由落後階段向先進階段的過渡時期。羅斯托認為,經濟起飛必須具備4個條件:
①生產性投資率提高,占國民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0%以上;
②經濟中出現一個或幾個具有很高成長率的領先部門;
③發明和革新十分活躍,生產過程吸收了科學技術所蘊藏的力量;
④適宜的政治、社會以及文化風俗環境。
在起飛階段,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大量的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移到製造業,外國投資明顯增加,以一些快速成長的產業為基礎,國家出現了若干區域性的增長極。起飛階段完成的標志是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從農業出口轉向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開始出口大量的服裝、鞋、玩具、小工藝品和標准化的家電產品。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歷起飛階段的時期如下:英國1783-1802年,法國1830-1860年,美國1843—1860年,德國1850—1873年,日本1878—1900年。中國,則在1977—1987年間實現了起飛。 羅斯托對大眾消費階段以後的社會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不過他認為該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生活質量。隨著這個階段的到來,一些長期困擾社會的老大難問題有望逐步得到解決。
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是在考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後提出的,它正確地強調了國際貿易對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對落後國家追趕先進國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是一種重要的現代化理論。
在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中,第三階段即起飛階段與生產方式的急劇變革聯系在一起,意味著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開始,在所有階段中是最關鍵的階段,是經濟擺脫不發達狀態的分水嶺,羅斯托對這一階段的分析也最透徹,因此羅斯托的理論也被人們叫做起飛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