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交通運輸業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

交通運輸業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0-11-28 03:01:13

1. 航空業在交通運輸中的重要性

航空業經濟作為一種較新興的現代經濟發展服務模式,正在成為未來主要城市經濟發展的重版點之一權。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實踐證明,依託空港, 發展航空樞紐經濟及航空製造經濟,對於拉動區域經濟發展,增加就業都具有重要意義。航空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新動力」和「增長極」作用,有利於提高城市的中心地位,更好地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

航空業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之一。2009年牛津經濟研究所在倫敦發布了題為《航空業:連接現實世界的全球網路》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就航空業對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牛津的研究報告稱,如果將航空業的增長速度在當前水平上降低1%的話,全球將會損失60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亞太地區將損失200萬個,歐洲和北美地區將損失約150萬個,非洲和拉丁美洲各損失約40萬-50萬個,中東地區將損失20多萬個。牛津經濟研究所董事總經理庫伯表示:「我們對航空業在世界不同行業和地區的影響的分析越深入,就越能夠理解航空業的重要性。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每個行業的增長都與航空業的增長密不可分。報告表明,全球經濟的增長離不開航空業的增長,並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航空業的增長。」

2. 我國的交通運輸業具有怎樣的發展趨勢

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後,對交通運輸的要求越來越高,為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應優先發展交通運輸業,加快交通現代化步伐,從被動適應逐步轉向對國民經濟的先導促進作用。發展綜合交通運輸系統是當代運輸業發展的新趨勢、新方向,它是增強有效運輸生產力,緩解交通運輸緊張狀況的途徑之一,也是經濟地發展運輸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方法。
在現代社會中,運輸發展的水平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發達水平和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交通運輸是社會經濟重要的基礎結構之一,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是經濟發展的基本需要和先決條件。同時,交通運輸推動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擔負著社會產品的流通任務以及在國防建設與防務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它的發展影響著社會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各個環節,對人民生活、政治和國防建設以及國際的經濟發展和合作都有著重要作用。
發展綜合交通運輸系統是一個必然趨勢,因此應該配合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統籌考慮經濟布局、人口和資源分布、國土開發、對外開放,以及國防建設、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對交通運輸的要求。充分體現各種運輸方式的技術經濟特徵和比較優勢,合理配置、集約利用運輸線路資源,銜接優化各種運輸設施空間布局。建設綜合運輸大通道與擴大交通網覆蓋面相結合,提高網路承載能力與增強運輸機動性相銜接,各種運輸方式之間及與城市交通系統相協調。以人為本,強化樞紐銜接和一體化運輸設施配置,促進現代綜合交通體系的建立,滿足便捷、舒暢、高效和安全的運輸服務需求。注重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節能減排,整合既有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加強交通安全。以發展為主題,全面提升運輸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以體制改革為保障,促進運輸市場體系的完善;以構建現代綜合運輸體系為主線,加強綜合運輸大通道和樞紐建設;以協調發展為基本立足點,進一步改善區域交通和農村交通條件;以科技應用創新為動力,推進交通運輸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

3. 交通運輸發展對經濟的影響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 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團結奮進,振興新鄉,加快全市改革步伐,促進了全市工業、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郵電業,商業飲食服務業、財政金融保險業、文教衛生、社會科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改革的 深入發展,推動了全市國民經濟的增長,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和城鄉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二十年是全市經濟發展最快,人民得到的 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

一、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 增長和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據統計,199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已達246.97億元,比1978年增長8.1倍,平均每年遞增11.7%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48億元,增長4.7倍,年均遞增8.4%,第二產業增加值101.97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工業增加值90.35億元,增長10.4倍,年均遞增13.1%,第三產業增加值81.52億元,增長10.8倍,年均遞增13.3%。

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推行了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責任制的推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村經濟由單一的農業生產發展為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農工建運商服綜合經營的新局面。據統計,1997年全市糧食總產已達283.4萬噸,增長106.7%,年均遞增3.9%,棉花總產3.3萬噸,增長81.3%,年均遞增3.2%,油料總產18.6萬噸,增長23.16倍,年均遞增18.2%.

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畜牧業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為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 物質文化的需要,滿足市場,保障供應,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成效顯著。據統計,1997年全市大畜牧存欄67.09萬頭,增長108.4%,年均遞增3.9%,生豬存欄148.77萬頭,增長53.7%,年均遞增2.3%.肉類總產22.79萬噸,增長6.33倍,年均遞增11.1%.其中豬牛羊肉18.67萬噸.增長5.35倍,年均遞增10.2%。同時山羊存欄和家禽存欄,也有較快的發展,大幅度的增長。

三、工業生產為國民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業生產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挖潛和改造,充分發揮了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為全市經濟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據統計,1997年,全市全部工業總產值326.497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0%.在工業總產值中,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205.48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輕工業產值91.38億元,遞增14.3倍,年均遞增15.0%,重工業產值112.3億元,增長21.6倍,年均遞增17.6%.從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工業生產的總體情況看,發展是快的,形式是好的。但是,由於受市場、資金和產業結構的影響,使1997年全市工業生產出現前所未有的下滑方面。面對市場,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在黨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加快企業改制,搞好企業的改組和組建,要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通過改制,使全市工業企業增強新的活力,煥發新的生機,展現新的面貌,跨入新的世紀。

四、交通運輸郵電業發展迅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使全市交通運輸郵電業多種經營蓬勃發展。據統計表明,全市旅客周轉量已從1978年的32606萬人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140447萬人公里,增長3.31倍,年均遞增8.0%,貨物周轉量已有1978年的11421萬噸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697163萬噸公里,增長60倍,年均遞增24.2%.郵電業務總量46415萬門,增長123.8倍,年遞增28.9%,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9.07萬門,增長71.4倍,年遞增25.3%.電話機年末擁有量24.74萬部,增長21.7倍,年均遞增17.9%。

五、社會不斷發展,市場更加活躍

市場經濟的建立,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經營方式的靈活多樣,活躍了市場,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要。據統計,199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已達83.59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4%.按所有制性質劃分:國有經濟25.19億元,增長8.23倍,年均遞增12.4%,集體經濟16.29億元,增長4.97倍,年均9.9%,其它經濟42.10億元,增長100%。由此可見其他經濟(包括個體、合作和股份等)在三種經濟類型中佔有較大的比重。特別是個體經濟的大量涌現,不僅活躍了,也方便了群眾,為促進全市商品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開辟了新的就業門路。

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外商投資逐年增多

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是全市對外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截至1997年底全市進出口總值為11050萬美元,其中:出口總值9730萬美元,比1990年增長1080倍,年均遞增171.3%,進口總值132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216完美元,比1986年增長344.3倍,年均遞增70.1%.出口創匯2948萬美元,完成銷售收入39億元,實現利稅6億元.其中:入庫稅金2.84億元.對外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不僅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七、文教衛生事業穩中求進

文教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全市教育普及,衛生機構人員增多。據統計,1997年全市小學在校學生達71.79萬人,增長17.1%,年均遞增0.8%,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8.42萬人,減少3.3%,中等專業在校學生1.27萬人,增長9.58倍,年均遞增13.2%,普通高校在校學生1.45萬人,增長3.26倍,年均遞增7.9%.衛生機構床位14717張,增長106.4%,年均遞增3.9%,衛生機構人員2.01萬人,遞增1.6倍,年均遞增5.2%,醫生7003人,增長75.6%,年均遞增3.0%.

八、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增多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據統計,1997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52.82億元,增長26.51倍,年均遞增19.1%.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投資15.42億元,增長27倍,年均遞增19.2%,城鄉個人投資14.35億元,增長15.88倍,年均遞增16.0%。從投資情況來看,二十年來得發展變化是大的發展速度是快的。形式比較樂觀。但是,應該看到每年投資的多少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由於1997年工業生產的下滑,不僅影響了全市經濟的增長,同時也直接影響投資的增長。

九、財政金融是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

財政金融是反映全市經濟效益和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據統計,1997年全市財政收入為11.49億元,增長5.46倍,年均遞增10.3%,財政支出15.11億元,增長10.1倍,年均遞增13.5%.國家銀行各項存款155.91億元,增長63.96倍,年均遞增24.6%,國家銀行貸款143.29億元,增長17.18倍,年均遞增16.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59.13億元,增長208.4倍,年均遞增32.5%。

十、城鄉居民,城鎮職工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據統計,1997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2154元,增長11.24倍,年均遞增14.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721元,增長12.8倍,年均遞增14.8%.城鎮職工人數56.7%萬人,增長82.9%,年均遞增3.2%.城鎮職工工資5179元,增長7.46倍,年均遞增11.9%。

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社會經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存在著農業基礎薄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工業生產下滑,一些企業的停產或半停產,造成下崗人員增多,就業與在就業壓力加大等問題。在目前情況下,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還很多。因此,我們要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加快企業改制和經營機制的轉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加大企業的改革力度,加快企業改制的步伐,適應兩個轉變,促進全市經濟發展,實現第二次創業,開創全市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局面。

城鄉人民生活全面提高

城鄉人民生活擺脫「貧困」,普遍實現「溫飽」,正向「小康」邁進。20年來,我市城鄉居民生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費支出同步增長,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明顯改善。

1、城鄉居民收入在經濟發展中快速增加。改革開放以來,職工平均工資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間增長了8.6倍。城市居民收入增長加快,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97年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長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遞增,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質基礎。

2、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年來,多數居民生活水平已達溫飽,部分家庭已邁進「小康」,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不斷變化,已比較注重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消費。97年,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已達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長14%,農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收入的增加,推動著人們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的改變,引起了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的變化,帶來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滿足向質的方面提高,居民飲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並趨於優化。據國家統計局今年四月份發布的信息,我國商品已告別短缺,進入物質資料相對豐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糧憑供應,副食要票證」的狀況一去不復返了,人們的生活消費總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豬牛羊肉30.5公斤,糧食9.2公斤,作為主食的精米細面占糧食消費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個百分點,人均消費鮮蛋17.5公斤、魚12.9公斤、鮮奶1.7公斤、干鮮瓜果59.8公斤,分別比90年增長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著向「成衣化」、「多樣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改革開放20年來,社會生活中人們印象最深刻、最直觀、最生動的變化莫過於衣著服飾的變化。十幾年前,人們服裝主要以「灰白」、「軍綠」為格調,樣式陳舊。可如今,居民穿著成衣化大大提高,97年市區民民人均購買成衣6.6件,比90年增加4.5件。

住的方面,住房成套率明顯提高,居室環境大為改善。隨著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建設速度的加快,一批「安居房」、「解困房」和居民小區相繼建成,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97年底,市區住樓房戶數已達73%,城市人均居住面積7.44平方米,住樓人數占總人口比重為72%,百戶居民擁有單元式配套住宅達65戶,擁有單元式的已佔總人口比重為63.9%,截止97年底,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19.6平方米,93.7%為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

居民日常耐用消費品由「實用型」向「享受型」方向發展。手錶、縫紉機、自行車,這個在六、七十年代曾代表富有標志的「老三件」,曾經是多少人的嚮往和夢寐以求,並且成為人們追求的奢侈品,時過境遷,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演繹了兩次更新換代。8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新三件」取代了「老三件」,如今電話、空調、音響又取代了「新三件」。

居民在日用消費品上呈現出「跳躍式」發展態勢,據抽樣調查,97年底我市城市百戶居民擁有洗衣機87台,電冰箱77台,彩色電視機99台、空調器8台,淋浴器21個,錄相機25台,電話65部,農村百戶農民擁有洗衣機13.5台,電冰箱7台,摩托車4.6部,電視機102台,錄音機24台,音響6套,燃氣具4.3套。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認真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隊伍不斷擴大,科技成果碩果累累。截止97年底,市屬企事業單位共有科技人員4170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15000人。我市還以科技為先導,抓好「科技興企」,在企業開展了創建科技先導型企業活動,加強對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的指導,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1994年的33.6%提高到97年的44.2%。

穿戴習俗

清代男留發辮,女裹「金蓮」。服式一般為大襟布紐,袖口褲腳寬大。男的冬日多數穿長衫,夏著短服,戴八棱(瓜皮)帽工紗帽,少數老人戴風兜。秀才舉人有「藍衫頂戴」作禮服。女衣長過膝,有的襟邊袖口飾以帶狀紗織花邊,俗稱「欄桿」。未婚女梳辮子,已婚女梳發髻,中老年婦女則系包頭或縐紗。

辛亥革命後,男去發辮,剃光頭或留短發。女解纏足,青年婦女漸興短發。穿戴隨之漸變。男性公教人員多數穿中山裝(小翻領,上下各兩個明袋)。學生多穿學生裝(無翻領,左胸與腰兩側各一暗袋)。還有軍便裝,工人裝,也為廣大青年普通衣著,富家婦女和女生多穿旗袍,農民衣式沿舊無大變化。舊時勞動群眾衣著主要是蔽體保暖,很少講究款式美觀。

五十年代,中青年婦女曾一度風行列寧裝、大翻領、雙排紐、腰兩側斜插袋,並束布腰帶。六十年代,一度受「紅衛兵」穿著影響,普遍喜穿綠軍裝。改革開放以來,衣著講究美觀、舒適,款式繁多且變化快。以往注重服飾厚實耐穿的觀念,遂嬗變為追求衣著新穎雅觀,部分高收入階層的婦女日就華麗。黃金項鏈、腳手鐲,以至袒肩露胸的上衣和超短裙,已在部分青年女子身上出現。

4. 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史

—交通運輸從發展至今,包括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四個方面。復制來的,其實不怎麼准確!
一、鐵路運輸發展史
1825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條行駛蒸汽機車的永久性公用運輸設施,英國斯托克頓——達靈頓的鐵路正式通車了。斯托克頓——達靈頓鐵路的正式開業運營,標志了近代鐵路運輸業的開端。鐵路以其迅速、便利、經濟等優點,深受人們的重視。在它的發源地英國自不必說,修築鐵路成為最熱門、最時髦的事情。進入19世紀,西歐各國和美國都進入了鐵路建設的高潮,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就是在這個時期建成的。到19世紀後半葉,鐵路熱已經擴展到非洲、南美洲和亞洲各國。在鐵路的快速發展下,高鐵也開始了它的發展。
1964年,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速度超過200km/h的高速鐵路--東海島新干線。隨後,各個國家也開始了自己國家高鐵的發展。中國鐵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從其自辦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1881年通車之時算起,已經有118年了。
百餘年來,中國的鐵路事業經歷了新舊兩個根本性質不同的社會。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這都決定了它在其發展歷程中必然會遭遇到兩種迥然不同的命運和前途。新中國的鐵路事業雖以舊中國的鐵路設備為其物質基礎,但由於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一貫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方針,
70年代後期以來又貫徹執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不僅迅速而徹底地改變了舊鐵路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而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
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國鐵路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在新的路線和新的方針、政策指引下,鐵路事業推陳出新,突飛猛進。

二、水路運輸發展史
水路運輸有著悠久的歷史。人類還在石器時代,就以木作舟在水上航行,後來才有了獨本舟和船。人類在古代就已利用天然水道從事運輸。水路運輸運載能力大、成本低、能耗少、投資省,是一些國家國內和國際運輸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國是世界上水路運輸發展較早的國家之一。公元前2500年已經製造舟楫,商代有了帆船。
公元前500年前後中國開始工鑿運河。唐代對外運輸絲綢及其他貨物的船舶直達波斯灣和紅海之濱,其航線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明代航海家鄭和率領巨大船隊七下西洋,歷經亞洲、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把蒸汽機裝在「克萊蒙特號」船上,航行在紐約至奧爾巴尼之間,航速達每小時6.4千米,成為第一艘機動船。19世紀蒸汽機驅動的船舶出現後,水路運輸工具產生了飛躍。1872年,我國自製的蒸汽機船開始航行於海上和內河。水路運輸發展的一直很迅速,當今社會各國水路運輸正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在船舶方面,主要表現在船舶的大型化,船舶專業化和通用化,以及船舶的高速化和自動化。在港口方面,主要表現在泊位深水化,船頭專業化,以及裝卸機械化和自動化。

三、公路運輸發展史
今公路運輸是在公路上運送旅客和貨物的運輸方式。是交通運輸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要承擔短途客貨運輸。現代所用運輸工具主要是汽車。因此,公路運輸一般即指汽車運輸。在地勢崎嶇、人煙稀少、鐵路和水運不發達的邊遠和經濟落後地區,公路為主要運輸方式,起
著運輸干線作用。
公路運輸是19世紀末隨著現代汽車的誕生而產生的。初期主要承擔短途運輸業務。第一次世界大戰結後,基於汽車工業的發展和公路里程的增加,公路運輸走向發展的階段,不僅是短途運輸的主力,並進入長途運輸的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公路運輸發展迅速。歐洲許多國家和美國、日本等國已建成比較發達的公路網,汽車工業又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促使公路運輸在運輸業中躍至主導地位。
公路運輸有一下的特點:
1、機動靈活,適應性強
2、可實現「門到門」直達運輸
3、在中短途運輸中,運輸速度較快
4、原始投資少,資金周轉快
5、掌握駕車技術較快
6、運量較小,運輸成本較高
7、運行持續性差
8、安全性較低,污染環境較大

四、航空運輸發展史
航空運輸始於1871年。當時普法戰爭中的法國人用氣球把政府官員和物資、郵件等運出被普軍圍困的巴黎。1918年5月5日,飛機運輸首次出現,航線為紐約—華盛頓—芝加哥。
30年代有了民用運輸機,各種技術性能不斷改進,航空工業的發展促進航空運輸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世界范圍內逐漸建立了航線網,以各國主要城市為起訖點的世界航線網遍及各大洲。
60年代後期,航空運輸進入了現代化的世界航空運輸時代。
目前,世界航空運輸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行業。以世界各國主要都市為起止點的世界航空網以遍及各大洲。
我國最早的民航航線是北京到天津,1920年4月試航,載運旅客和郵件;同年5月正式開航。1921年7月,又開辟了北京至濟南段,同時開辦了航空郵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航空運輸事業得到很快的發展。目前,我國已擁有大、中、小各種類型飛機及配套的機群,新建了北京、上海、廣州等一批國際機場。我國現而今的航空國際運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五、管道運輸發展史
現代管道運輸始於19世紀中葉,1865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建成第一條原油輸送管道。然而它的進一步發展則是從20世紀開始的。隨著二次大戰後石油工業的發展,管道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各產油國競相開始興建大量石油及油氣管道。
管道運輸不僅運輸量大、連續、迅速、經濟、安全、可靠、平穩以及投資少、佔地少、費用低,並可實現自動控制。除廣泛用於石油、天然氣的長距離運輸外,還可運輸礦石、煤炭、建材、化學品和糧食等。管道運輸可省去水運或陸運的中轉壞節,縮短運輸周期,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
當前管道運輸的發展趨勢是:管道的口徑不斷增大,運輸能力大幅度提高;管道的運距迅速增加;運輸物資由石油、天然氣、化工產品等流體逐漸擴展到煤炭、礦石等非流體。近年來管道運輸也被進一步研究用於解決散狀物料、成件貨物、集裝物料的運輸,以及發展容器式管道輸送系統。中國目前已建成大慶至秦皇島、勝利油田至南京等多條原油管道運輸線。

5. 營業稅改增值稅是我國稅制改革的重大決策,對交通運輸業的經濟發展將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決定性作用

Refrom the sales tax into VAT(value-added tax) is one of our country's major policy decision, on some degress, it will take heavy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of transportation instry. To study this refrom is a meanningful work. This paper is using literature study, field study, compare analyst, theories analyst as tools to study the sales tax refrom in transportation instry. Giving an example of Xingyu CAB company, to discuss the disadvantage of co-existence of sales tax and VAT, the influence of this reform and the responding of transportation instry. After that, this paper will give out the suggestions and indicate the future studies.

你最後兩句話重復了。。

6. 交通運輸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有哪些

從世界范圍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現象,除了像摩納哥、安道爾那樣的袖珍國家,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區域問題,特別是美國西部與中國西部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資源和對本國的重要性等方面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在中國大力開發西部的今天,借鑒美國西部開發的成功經驗,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美國對西部大規模的開發,准備於 19 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於南北戰爭時期,完成於 20 世紀中葉,前後經歷了 100 多年時間。美國西部的開發,是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在大規模人口遷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工業化所提供的先進物質技術手段,開發各種自然資源,促進美國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就其性質來說,它是一種帶有典型意義的區域經濟開發模式。美國西部開發基本上實現了美國政府的戰略目標,即完成東西部之間政治經濟的一體化,對美國國民經濟的起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主要經驗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既堅持市場經濟原則,又充分發揮政府在西部開發中的重要作用。在美國西部開發史上,政府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政府對西部開發事務的介入,不僅涉及到有關政策法規的制定與特屬政府部門的建立,而且涉及到政府對西部發展的資金投入與收入所得的再分配。除此之外,州、縣等地方政府具有相當靈活的自主權,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企業的進入,鞏固了美國西部開發的經濟基礎。美國西部開發開始是在市場經濟的框架下展開的,由於是以自發性的開發為主,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發揮,雖然存在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的現象,但資本和人力資源的解決沒有遇到大的困難。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經過上百年的開發,西部實現了與東部經濟發展的一體化。 2、鼓勵移民和人才的流動。在美國西部開發史上,移民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利福尼亞金礦的發現和淘金熱的興起,吸引了歐洲大量移民,僅1848-1860年的十餘年中,這里就從一個西部小鎮發展成為擁有 38 萬人口的著名城市——舊金山。如果說淘金熱興起時的移民是靠利潤的誘惑和市場的自發作用吸引的話,那麼到後來,政府的引導對西部地區的移民起了重要作用。土地的廉價出售和低價租賃吸引了大量移民去西部定居。移民隊伍中不僅有普通的勞動者,而且有掌握各種技藝高素質的人才,有商人、資本家和各種手工業者。他們富有開拓精神和冒險精神,對美國西部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3、重視基礎設施建設。美國在西部開發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交通運輸設施的建設,19 世紀末基本形成全國鐵路運輸網,對西部開發和國民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很多經濟學家稱 19 世紀的美國歷史基本是一部鐵路成功史。交通運輸業的優先發展,促進了西部經濟的地區專業化和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了,也為西部其他部門、行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4、重視科技的推動作用。在美國西部的開發中,科學技術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西部地區土地價格低廉、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勞動力價格相對便宜,非常適合高新技術工業的發展。二戰以後,西部和南部抓住美國大量軍事工業轉為民用的契機,迅速發展了宇航、原子能、電子等高科技產業。美國幾個最著名的高新技術工業科研生產基地,如加利福尼亞州的「矽谷」、北卡羅來納州的「三角研究區」、亞特蘭大的計算機工業區等都位於西部和南部。 5、以增長中心帶動區域開發。所謂增長中心是指能促進相應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增長的經濟中心地區,大都表現為由規模不同的大小城市組成的城市網路。在美國長達 100 多年的西部開發過程中,興起了一大批層次不同的增長中心。增長中心對美國西部開發的影響,既表現在通過商品流、移民流、文化流、信息流的擴散對經濟施加影響的擴散效應上,也表現在通過中心城市的經濟文化聯系使經濟活動趨向增長中心的聚集效應上。

7. 交通運輸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交通運輸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交通運輸業不僅影響農業結構調整中種植業、養殖業等的規模和布局,而且還影響農村經濟戰略性結構調整中第二、第三產業以及小城鎮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建立多元化農村和小城鎮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方式,改善農村和小城鎮道路交通,對發展農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8. 電子商務在交通運輸業中主要有哪些應用說說它的顯示意義。

一.EDI產生背景 20世紀60年代一年代初,世界范圍爆發石油危機,西歐北美工業發達國家結束了使用廉價石油發展工業的階段,開始從工業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過渡。以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迅速發展,信息技術逐漸在各個領域普及應用。70年代中期,微處理機微型機的出現和發展推動著計算機向社會各部門的推廣應用,通信網路的發展,國際數據傳輸網及增值網的出現,為EDI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工業、交通與通信的發展、生產社會化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產業結構調整,資本的大量轉移,跨國公司的涌現,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全球貿易額的增長率明顯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率,全球貿易額的上升帶來了各種貿易與單證、紙面文件的激增。人工處理單證、紙面文件勞動強度大、效率低、出錯率高、速度慢、費用大、紙面文件成了阻礙貿易發展的一個突出因素。市場競爭的激烈化使生產和經濟活動的組織發生重大變化,生產由大規模批量生產向柔性生產轉變,要求小批量多品種,縮短產品上市時間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行情。組織形態由大型縱向集中式向橫向分散式、網路化發展,製造商、供應商、用戶之間、跨國公司與各分公司之間要求提高商業文件傳遞和處理速度、空間跨度和正確度,追求商業貿易的"無紙化"成為所有貿易夥伴的共同需求。正是這種背景下,以計算機網路通訊和數據標准化為基礎的EDI應運而生。20世紀60年代末,在美國和歐洲幾乎同時出現了電子數據交換(Edl)並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二.EDI的發展過程 1、國外EDI的發展過程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在航運業首先使用EDI。1968年美國運輸業許多公司聯合成立了一個運輸業數據協調委員會(TDCC),研究開發電子通信標準的可行性。早期EDI是點對點,靠計算機與計算機直接通信完成的。 20世紀70年代,隨著數字通信網的出現加快了EDI技術的成熟和應用范圍的擴大,出現了一些行業性數據傳輸標准並建立行業性EDI,例如,銀行業發展的電子資金匯兌系統(SWIFT);美國運輸業數據協調委員會(TDCC)發展了一整套有關數據元目錄、語法規則和報文格式,這就是ANSLX.12的前身;英國簡化貿易程序委員會(SIMPRO)出版了第一部用於國際貿易的數據元目錄(UN/TDED)和應用語法規則(UN/EDIFACT),即EDIFACT標准體系。20世紀70年代EDI應用集中在銀行業、運輸業和零售業。 20世紀80年代EDI應用迅速發展,美國ANSlX.12委員會與歐洲一些國家聯合研究國際標准。1986年歐洲和北美20 多個國家代表開發了用於行政管理、商業及運輸業的EDI國際標准(EDIFACT)。隨著增值網的出現和行業性標准逐步發展成通用標准,加快了EDI的應用和跨行業EDI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出現Internet EDI,使EDI從專用網擴大到網際網路,降低了成本,滿足了中小企業對EDI的需求。 20世紀90年代初,全球已有2.5萬家大型企業採用EDI,美國100家最大企業中有97家採用EDI。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有3萬多家公司採用EDI,西歐有4萬家EDI企業用戶,包括化工、電子、汽車、零售業和銀行。 2、我國EDI的發展 我國自1990年開始,國家計委、科委將EDI列入"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例如,外經貿部國家外貿許可證EDI 系統,中國對外貿易運輸總公司、中國外運海運/空運管理EDI系統,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中化財務、石油、橡膠貿易EDI系統"以及山東省抽紗進出口公司"EDI在出口貿易中的應用"等。1991年9月由國務院電子信息系統推廣應用辦公室牽頭會同國家計委、科委、外經貿部、國內貿易部、交通部、郵電部、電子部、國家技術監督局、商檢局、外匯管理局、海關總署、中國銀行、人民銀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稅務局、貿促會等16個部委、局(行、公司)發起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小組"。同年10月成立"中國EDIFACT委員會"並參加亞洲EDIFACT理事會,目前已有18個國家部門成員和10個地方委員會。EDI已在國內外貿易、交通、銀行等部門廣泛應用。 l993年起實施"金關工程"即對外貿易信息系統工程,它是EDI技術在外貿領域的應用的試點,網路和服務中心建設,已取得重要成果。 "九五"期間,海關、交通、商檢及商業的EDI應用項目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項目。 EDI技術現今還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中,不過EDI的推廣應用的的確確大幅度提高了商貿和相關行業(如報關、商檢、稅務、運輸等)的運作效率。九十年代以來,美,日,西歐,澳大利亞及新加坡等許多國家已陸續宣布,對不採用EDI進行交易的商戶,不於或推遲其貿易文件的處理。

9. (60分)交通運輸業在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完成下列問題

(1)成就:統一車軌,修築驛道,開鑿靈渠。(3分)
影響:有利於國家的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4分)
(2)兩次鴉片戰爭以後,外國資本在中國發展航運業;
洋務運動後期,洋務派為解決資金、運輸等困難,創辦民用工業。(4分)
地位:輪船招商局的建立,標志著中國近代輪船航運業的誕生。(3分)
說明:中國近代航運事業發展艱難;帝國主義控制壟斷中國航運業。(6分)

10. 中國交通運輸業發展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2001-2006年中國交通運輸業保持繁榮增長態勢,國內運輸生產快速增長。截至2006年,全國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總量為202.5億噸,同比增長8.9%;貨物運輸周轉量達86921.2億噸公里,同比增長8.4%。各種運輸方式完成旅客運輸總量為200.8億人次,同比增長為8.7%;旅客運輸周轉量達19202.7億人公里,同比增長9.9%。

目前交通運輸業競爭格局初步形成,鐵路與公路、鐵路與民航競爭激烈。市場部分由單純追求市場份額的競爭轉向多因素綜合競爭,品牌競爭日趨激烈。細分市場中,公路運輸、水路運輸和航空運輸等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十分廣闊。未來幾年內,交通運輸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市場需求拉動明顯。交通運輸業景氣度進一步提升,存在較好的投資機會。

展望2007-2010年,在宏觀經濟放緩、油價有望走低、國家新的交通投資規劃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不同的交通運輸子行業將面臨不同的發展環境。

港口行業:競爭局勢比以往更為激烈,港口建設投資依然高漲,行業整合力度會進一步增強;許多中小港口面臨等級下降威脅,但具有國家政策支持、地緣優勢、資金優勢的重點港口獲勝希望增加。

航空運輸:繼續快速增長,成本壓力小於往年,預計吞吐量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同時在油價趨穩、人民幣升值等積極因素的影響下,航空運輸行業的經營環境將好於往年。但仍然存在核心競爭力不足,兼並收購活動受限等發展阻礙。

公路運輸:投資增速依然較快,尤其是省級高速公路以及農村公路建設投資會繼續快速增長,中部交通運輸網路將趨於完善。

水運行業:由於進出口貿易增速下降、船舶運力增加等因素影響,水路運輸行業將面臨結構性調整,行業內航運企業整合力度會進一步加強,中國遠洋運輸與內河運輸具備長期發展潛力。

鐵路運輸:作為我國交通運輸行業中最大的瓶頸行業和市場化程度最低的行業,鐵路行業市場化改革將驅動行業加速發展。基礎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及運輸管理變革成為提升鐵路運輸能力的工作重點,鐵路運輸效率將明顯提高。
本報告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國家交通部、國家鐵道部、民航總局等權威部門,在對2001-2006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情況進行回顧分析的基礎上,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對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環境進行了系統全面分析,並利用現代預測工具對交通運輸行業的未來發展空間進行了科學預測,同時結合行業內重點企業的分析對交通運輸行業存在的投資機遇與風險進行了深入探討,為行業內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投資建議,希望能為相關企業、投資集團提供決策參考。

中國交通運輸業發展趨勢
一、未來幾年,交通運輸投資仍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二、智能化交通成為未來交通運輸發展主流
三、交通運輸行業外資進入加快速度,融資方式將更為靈活

第五章 2007-2010年交通運輸業展望
第一節 宏觀經濟形勢展望
一、中國經濟發展周期分析
二、2007-2010年經濟發展展望
第二節 交通運輸需求展望
一、貨物運輸形勢展望
二、旅客運輸形勢展望
三、整體運輸需求展望
第三節 交通運輸行業展望
一、「十一五」交通運輸行業總體規劃
二、2007-2010年細分交通運輸行業投資力度分析
三、交通運輸能力總體展望

第六章 2007-2010年交通運輸業市場預測
第一節 國民經濟發展預測
一、國內生產總值預測
二、工業發展預測
第二節 國內外貿易形勢預測
一、國內貿易量預測
二、出口貿易量總體預測
三、進口貿易量總體預測
四、國際貿易總量預測
第三節 交通運輸需求預測
一、公路運輸需求預測
二、鐵路運輸需求預測
三、航空運輸需求預測
四、水路運輸需求預測

與交通運輸業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