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今年對經濟的影響

今年對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1-28 01:15:07

『壹』 兩會對於經濟的影響

兩大國際巨頭選擇「用行動投票」,蘊含怎樣的意義呢?兩家企業的負責人說,源於中國市場提供的重大現實機遇,更源於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堅定信心。

國際金融危機陰霾未散,世界經濟依然踟躕不前。關鍵當口,穩健發展、銳意改革的中國經濟,作為世界增長「動力源」的地位更加突出

『貳』 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多大

中國與美國的經濟,也許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聯系緊密。自2006年底起,每年兩屆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輪流在中美兩國舉行。到今年6月份,已是第四屆。在民間,中國的投資者,已經開始習慣用全局的眼光去洞悉股市的行情波動,去年發生在美國的次級債危機,更成為中國民眾熱議的話題。

人們關注美國經濟,實際上是看到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美國次級債危機如同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正在引發一場波及全球的財富退潮。具體到中國經濟而言,美國經濟波動將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近日,記者走訪了人民大學趙錫軍教授,以及著名財經評論員侯寧先生。

「美國打噴嚏,中國就感冒」

《環球人物》:對於現階段中美經濟的關系,曾有人用「美國打噴嚏,中國就感冒」來形容,那麼您認為美國經濟的波動對中國的影響會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趙錫軍:首先,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政策的變化必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影響。比如,美國貿易政策的變化、法律法規的變化都將通過影響中國出口行業,進而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其次,目前比較明顯的,就是美元貶值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美元貶值後,一些以美元計價的原材料價格將大幅上升,無疑提升了中國製造業的生產成本,從而成為推動中國物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三,美國市場出現疲軟後,全球很多投資者都將手中的美元資產進行大規模拋售,而中國良好的經濟環境,成為國際投資者青睞的對象,於是,大量熱錢湧入中國,給中國的資本市場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侯寧:中美兩國經濟已經到了唇亡齒寒的地步,對中國影響最直接的,是中美貿易和中國對外投資,間接沖擊的是中國銀行業和股市。但由於中美經濟在實體經濟領域的來往最多,所以,中國外貿對美國經濟的依賴也最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發現,美國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是最大地體現在兩國貿易上。當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時候,中國對外進出口額大幅下降,中國境內的大量製造型企業也面臨破產。當然,離開了「中國製造」,普通美國家庭的生活也遭受空前困擾。中美貿易往來事關兩國經濟發展、企業生存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須慎重對待。

去年爆發的美國次級債危機,則更具體地說明了美國經濟波動對中國的影響。

《環球人物》:能以美國次級債危機為例,具體談一談嗎?

趙錫軍:可以從貿易、投資兩方面來看。從貿易角度上看,次級債危機通過影響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進而影響到消費市場,造成需求下降,這會波及到中國的出口行業。出口企業銷量減少後,利潤下降,就業減少,最終必然造成中國經濟下降。在投資方面,次級債危機爆發後,美元貶值,進而導致中國在美國投資的資產以及外匯儲備大量縮水,使我國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蒙受資產性損失。還有一點不能忽視,次級債危機導致美元資產縮水後,很多投資者會把資金投入到投資回報率更高的中國,影響中國股市的未來走勢。

《環球人物》:那您認為,美國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不是越來越大了呢?

侯寧:我們不妨從歷史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改革開放後,美國經濟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經了這樣幾個階段:第一,解放思想階段。在1990年前,美國經濟對中國的影響屬於觀念博弈型。計劃經濟導致的經濟困境使我們意識到它的不足,這便有了股份制改造的探索;第二,市場試驗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標志是證券市場的誕生,在這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不能說完全照搬了美國經濟,但至少其影響力遠大於中國的自我摸索;第三,市場和政府管制博弈階段。以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開始為起點。在這一階段,美國經濟不僅從發展模式和虛擬經濟領域,而且在外貿等實體經濟領域,都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實質性影響,中國嘗到了市場經濟的甜頭,但也發現了自由市場經濟的挑戰和不足。至此,中國雖然仍受美國經濟影響,但也開始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美國股市能間接影響中國股市

《環球人物》:美國股市與中國股市之間會相互影響嗎?

趙錫軍:兩國股市之間確實呈同向變化趨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投資者同時在中美兩國投資。如果股市行情不景氣,他們可能同時在兩個市場收回投資,於是便加劇了兩個市場的不景氣狀況。同理,如果兩個市場行情都很好,他們可能會同時在兩個市場追加投資。

另外,國內很多企業通過H股在香港上市,吸引了很多投資,包括美國投資者。美國市場的變化會通過香港,傳遞到中國。目前,這種影響越來越密切了。

盡管兩國股市之間關系非常密切,但是這種相互影響,不能夠在數量上明確界定。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數據表明:美國股市上漲1%,中國就上漲1%,美國股市下跌1%,中國就將下跌1%。

侯寧:我曾斷言「影響中國股市的因素早在股市之外」,意思是說中國股市的發展除了受制於內因之外,一定時期內,美國等國際股市、匯市、油市的漲跌也已經能嚴重影響中國股市。近期美國股市大跌,直接壓制了中國股市的反彈空間;而美國原油期貨暴漲,則通過影響中國經濟基本面而間接施壓於中國股市。這就是中國投資者不得不密切關注美國股市、油市和匯市的原因。

《環球人物》:目前,國內對於「國際資本不斷流入中國是福是禍」,這一問題爭議不斷,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趙錫軍:國際資本分為短期資本和長期資本。長期資本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有幫助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吸收了大量的國際資本,這對我們經濟發展起了極大的作用。但是,當短期資本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帶來經濟波動。

短期資本也就是游資,他們進入中國只為尋找一些短平快的投機項目,賺了錢就會撤出去,造成資本的大進大出。資本大進的時候,為某些行業帶來泡沫;資本大出的時候,則會造成這些行業的萎縮等等。因此,要避免國際游資的大進大出,引導國際資本平穩進出。

全球性衰退,中國很難「獨善其身」

《環球人物》:當前,美國以及全球的經濟普遍都不景氣,中國該如何應對?

趙錫軍:在目前全球經濟關系日益密切的情況下,全球經濟衰退,哪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就中美兩國而言,美國消費水平降低後,就會影響到中國出口市場。所以,我們要盡可能想辦法讓我們的企業擴大出口市場,把在美國市場上減少的出口在其他市場上補回來。另外,當我們一種商品賣不出去之後,我們可以改為其他商品,也就是改變我們的貿易結構。通過這兩個辦法,降低美國經濟不景氣為中國帶來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經濟增長並非只是依賴於出口,而是來源於出口、投資和消費三個方面,所以,我們要協調好三方面的比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侯寧:由於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美元貶值以及中國國內通脹等因素,「中國製造」的集中地「珠三角」和「長三角」正日漸蕭條,「中國製造」的出口逐漸減少;同時,由於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製造」不再那麼廉價。在目前美國經濟衰退的情況下,為了縮減成本,美國可能會把製造業中心、進口中心向越南、印度等地區轉移。這對一些中國企業而言,便意味著停工和工人失業。我們必須盡快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度過這場危機,才不至於在美國經濟衰退的時候最終出現「美國衰退、中國埋單」的局面。

《環球人物》:前不久,索羅斯在《金融市場新典範》一書中指出,雖然全球經濟不會發生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但可能出現極其漫長的全球性衰退。您認為未來中美經濟的走勢會怎樣?

趙錫軍:未來兩三年,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將進入經濟發展比較艱難的時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速度慢;另一方面是通脹壓力比較大。美國前兩個季度的經濟增長不超過1.5%,但是價格上升則達到4%。這說明,美國經濟出現了負增長,對所有的美國老百姓來講都是收入減少,花的錢卻更多了。

中國則不同。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快,上半年達到了10.4%。但是我們也面臨越來越大的通脹壓力,上半年CPI達到了7.9%,但是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減去物價上漲速度後是一個正數,這表明我們的經濟是增長的。這與美國的經濟負增長是不一樣的,我們面臨的情況是高增長高通脹。

侯寧:美國這次因次級債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是二戰以來最深刻的一次,美國每個家庭平均欠債額已經超過了14萬美元。所以,次級債危機可以說是對美國透支型生活哲學的一次「清算」。可以預見,美國經濟未來兩三年內都將處於低迷狀態。當然,對中國經濟而言,也面臨歷史性轉型的問題。能否利用自身現有優勢,借美國經濟衰退之際化險為夷,也是有機遇、有挑戰的一道新難題。但在此之前,我想有一點是我們必須做的,即不要存僥幸心理,一定要樹立憂患意識,把困難擺足想夠,而不是一味地希望「獨善其身」

『叄』 我們近幾年的財政政策對我們經濟的影響

我過採用雙寬松政策。即為貨幣政策寬松和財政政策寬松。目的在於加快國民經濟發展。貨幣政策長期寬松的貨幣政策在保持著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通貨膨脹。尤其是在去年金融危機發生後,天量信貸的發出使得房價車價和各種人民生活必需品一起飛漲,CPI也在頭幾個月有負轉正。在經濟發展方面由於貨幣政策的寬松貸款十分容易,促進了一大批民營企業的發展,出口創匯也增加了國家外匯儲備。賺取外匯能力大了那麼花外匯的能力也就大了,這就使得國民買得起外國貨,外國廠商也願意參加中國這個有前景的市場。財政政策方面的寬松主要是表現在國家大手筆的花錢在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上。這個方面顯而易見,中央電視台新樓,奧運各大場館,北京的新的各種地鐵火車站,飛機場等等。每個城市都在不斷地建設,這都是國家出資放寬財政政策的表現。總而言之,雙寬松政策最大的弱點就是會通脹但是換來的是經濟發展。一國家要攆上發達國家肯定是要經歷些痛苦的進步歷程。名義工資沒有通脹來的快,相反有很大的延遲,所以在通脹發生時,國民生活水平明顯下降。

『肆』 今年兩會對市場經濟有何影響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全面深改大幕後,行至當下,已是攻堅克難階段,決策層錨定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供給側改革方向。
同在一個時間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最後決勝的五年。去年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穩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就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言,增速換擋需保持平穩節奏,而勝負手則在於新興動力能否破繭化蝶。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就使今年全國兩會格外多一層含義。

『伍』 今年出台的宏觀政策有哪些,有哪些變化,今年出台的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今年出的宏觀政策很多,而且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相反的.上半年CPI持續增長,宏觀政策以抑制投資增長為主,下半年由於國際金融危機持續發酵,宏觀政策以促進經濟增長為主.
1、貨幣政策:上半年持續收縮貨幣供給,主要手段是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和發行央票;下半年則開始降低存款准備金率,並基本綱領上停止了央票的發行,這意味者社會的總通貨增加,能夠刺激投資。存款准備金率的下降還有很多空間。
2、利率政策:理論上利率上升能抑制投資,但上半年加息次數並不多,這主要是擔心和國外的利率差過大會吸引國際游資進入,反而增加通貨膨脹的可能性。下半年則連續強烈的降息,將來還會降息目的就是刺激投資。
3、財政政策:上半年是穩健的財政政策,以收支平衡或略有盈餘為目標,下半年則改為積極的擴張性財政政策,2年4萬億的財政支出目的就是增加政府支出以彌補國外市場的疲軟。
4、匯率政策:穩定!RMB現在是升不得也降不得。升,那會給外向型企業以致命的打擊;降,不說美歐會強烈反對,就是從中國經濟的情況看,也會造成國內目前的畸形更加發育,實在是一利而百害。中國只有徹底改隔國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增加人民的收入和消費能力,才能解決,到時候RMB仍然會走上升值的軌道。
5、稅收政策:改革增殖稅,適當增加出口退稅可以減少企業負擔,幫助企業度過難關;提高個人所得稅的征稅底線,增加人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增加消費。
6、產業政策:利用這個機會,關停一批落後的企業,減少市場競爭和資源消耗。
7、民生政策:推進醫療改革、加強退休、醫療、失業保險、加快廉租房建設等政策能有效降低個人的生活壓力,增加個人可支配收入從而增加消費。

『陸』 中國經濟的發展對中國的影響

一方面,這對中國有利:

1、國民經濟的整體實力經歷了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歷史性轉變。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

2、人民的生活已經實現了從貧困到總體福祉的歷史性跨越,並且正在朝著總體福祉的目標前進。

3、經濟結構從低水平向高水平、從不平衡向相對平衡進行了大幅度調整。經濟發展的協調性顯著增強。

4、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由弱到強,跨越式發展,支撐經濟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另一方面,對國家不利:

1、能源消耗嚴重,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實行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傳統的煤炭資源開發模式不僅浪費資源,而且造成環境污染,降低企業經濟效益,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損失)。

2、對國民經濟宏觀調控能力和法律法規的挑戰。(二)城市化進程中亂佔耕地現象嚴重,造成城市土地佔用過度擴張而造成的農田破壞和佔用;城市化、重建和拆遷過程中政府控制不力,導致許多城市發生違法建設,獲得國家補償極為普遍。

3、各種收入差距仍在擴大(社會矛盾正在加劇)。

4、中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突出(表現為農業基礎薄弱、製造業規模大而薄弱、服務業發展滯後)。主要由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驅動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沒有根本變化)。

(6)今年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成就

一、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中國的經濟奇跡是建立在中國耀眼的經濟發展成就基礎上的。從數量規模上看,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的經濟規模僅有3679億元人民幣;而到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已經高達82.71萬億元人民幣,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提高

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中國近40年的經濟增長確實稱得上是一大奇跡。

從人均GDP水平的角度看,1978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81元人民幣,僅為同期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是當時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國家;而2017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高達59660元人民幣(近8800美元),已經躋身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從社會生活水平的角度看,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得中國在能源、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科教文衛等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取得諸多輝煌成就。

三、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以碳排放減少為例,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7年度報告》,最近十年間,中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了將近41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顯然,中國的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轉型升級已經初顯成效。

『柒』 經濟危機對現在社會經濟的影響

三十年風雨滄桑。改革開放將中國經濟和全球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放眼環顧,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收益體,中國已與世界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互動階段。與之伴隨的是,全球市場的波動和逆轉不可避免地對中國產生巨大影響。這表現為我國的實際經濟變數(進出口額、投資總額、貨幣總量、國內生產總值、就業水平等)和名義經濟變數(通貨膨脹、資產價格、貨幣匯率等)受到由全球市場影響甚至決定。 迄今為止,中國遭受了兩次比較大的外部沖擊,第一次是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第二次是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在世界市場的邊緣地區,對東南亞以出口為主的經濟體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因為我國資本市場尚未開放,在危機期間,國外直接投資放緩,我國GDP增長速度降低,但進出口仍呈順差,外匯儲備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東南亞出口的下降被我國替代。雖然這是我國經濟受到的第一次較大外部沖擊,但經濟基本面並未受損,對社會的影響也不顯著。當時我國就業壓力主要來自內部,即國企改造帶來的城鎮職工下工崗問題。1998年我國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增發國債/金融債,用於基礎設施、公共工程建設投資。這使得我國的基礎設施得到大規模的改善。但是,投資行業的產業關聯較小,其擴張難以較快帶動整體經濟發展,並且,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對民間投資和社會公眾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並不明顯。 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主要得益於對外貿易的大幅度擴張。在國民收入中,凈出口的比例在20%以上,而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例在60-70%之間,在大國經濟體中這一比例高居前列。這種過度依賴海外市場的狀況表明,世界經濟形勢的逆轉不可避免地對我國經濟與社會產生極大的負面作用。 經濟危機最大的破壞性是失業人數急劇增加,民眾福利水平大幅度下降。與亞洲金融危機不同,這次危機對我國社會影響面很大,特別是對三大經濟主體——農民工、中小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的影響最為巨大。 這次危機發生在世界市場的中心地帶,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通過國際貿易效應波及中國的出口型加工製造業。從2008年初開始,我國的國際貿易與去年同期相比,開始大幅降低。這對我國就業、特別是農民工就業帶來巨大影響。由於工廠倒閉或者歇工,以百萬計的農民工提前返鄉。不過,嚴重的農民工就業問題將在今年春節過後凸現。 我國1.4億農民工已成為產業工人的「主力軍」。在第二產業中,農民工佔全部從業人員的58%,其中在加工製造業中佔68%,在建築業中接近80%;在第三產業中的批發、零售、餐飲業中,農民工佔到52%以上。 為了驗證世界市場中心地區經濟衰退對我國出口的影響,我們對1997-2007年中國出口和美國GDP、歐盟GDP的因果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美國GDP對中國出口有顯著正向影響;歐盟GDP與中國出口之間存在不顯著的正向關系。這說明與美國經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遠大於歐盟經濟體。我們的實證分析進一步說明:美國GDP的增長率提高(降低)1%,中國出口將增長(下降)6.23%。由此可以推論:如果2009年美國GDP降低2%~3%,中國的出口將降低12%~18%。假設僱工與出口品生產量的比例(L/Q)不變,對僱工的需求將按同比例下降,對農民工的需求將會下降500~800萬。此外,實證分析還表明,國外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影響的彈性系數在0.6-0.9之間。如果國外直接投資下降10-20%,其產品三分之二外銷,則我國的出口就會下降6-15%。由此關聯到的農民工失業就會在300-700萬左右。 上述實證分析僅考慮到美國GDP下降和國外直接投資下降,對農民工就業的影響就達到800-1500萬人。若考慮全部國際貿易乘數和國際資本乘數的雙重影響,製造業農民工失業總數的影響可能達到2000~2500萬人,即為農民工在製造業就業人數的40-50%,占農民工總數的14~17%。 在我國製造業受到打擊的同時,建築業也正處於蕭條狀態。近十年來,全國房地產竣工面積達40億平方米, 總投資超過10萬億元。未來幾年內房地產市場主要是消化存量資產,將處於低迷時期。建築業減少30-40%的就業崗位,就意味著上千萬農民工失去工作機會。 由於我國製造業吸納了三分之一農民工就業, 建築業吸納了20%的農民工, 這兩個行業的停滯將使就業形勢更顯嚴峻,今年失去城鎮工作崗位的農民工可能達到4000-5000萬人,甚至更高。農民工大量失業帶來的後果十分嚴重。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我國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務工收入數倍於務農收入;相當部分外出農民工的承包土地已經被征為非農用地,或被經營性公司租用,回鄉後亦無地可種;失業對農民工的心理沖擊很大,農民工眼界已經開闊,組織能力較強,未來預期已然不同;對此稍有處置不當會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反彈。因此,農民工大批失業隱含著嚴重的政治和社會問題,稍有不當,將可能引起社會動盪。 此外,我國有900多萬戶規模以下的各類中小企業,大多集中在製造業領域。這些企業不僅提供了稅收,而且更重要的是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國際貿易失速導致市場萎縮、信用違約、流動性缺失,使相當部分這類企業面臨生存危機。我國還有近3000萬個體工商戶,主要集聚在零售領域和低端服務業。這些經濟單位在外部環境逆轉時受到的打擊遠大於其他社會群體。 2008年11月,中央政府及時地調整了宏觀經濟政策,政策目標從抑制通貨膨脹轉為保持經濟增長。這一次擴大內需的政府支出中,民生開支與環境保護佔26%,這是與亞洲金融危機時財政支出相比最顯著的差異。地方政府也相繼提出了以基礎設施為中心的:18萬億元投資計劃。這些開支對於防止GDP增長的下滑有一定作用,但對就業的拉動可能並不明顯。GDP增長與就業的增加並不必然有一一對應關系。由於財政開支方向主要用於資本密集型的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對就業崗位的創造有限。 目前,各地政府已經針對農民工失業問題出台了一些相關政策與方法,但全局性的公共政策尚未明晰。並且,現有的公共政策尚未將幫助規模以下的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納入中心視野。 總體而言,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農民工大規模失業難以避免。解決這一問題不僅取決於我國的努力,而且還取決於世界經濟的回升。如果全球經濟能夠在2010年全面復甦,我國出口導向的型製造業也可望較快恢復,在經歷了不太長的經濟周期波動後,重新提供上千萬的就業崗位。但是,如果美國經濟日本化或世界經濟陷入新的滯脹時期,我國農民工再就業則很難在短期內緩解。這將是我國經濟與社會面臨的一個長期問題,必須有較長期的准備。在後兩種情況下,創造農民工就業崗位將取決於我國真正轉變為內外部需求平衡的經濟體的程度與進程。

『捌』 會對中國經濟造成什麼影響

到目前為止,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有:
1.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更強了,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
,推動經濟發展的要素如資金、技術、人才大都為發達國家所佔有或支
配,發展中國家是以所謂的「比較優勢」加入全球經濟的分工體系的。
這種「比較優勢」說到底就是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源,包括低廉的勞動
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利用這些資源開展生產和獲取硬通貨就只能處在國
際分工體系的最底層,而長期生產低附加值的產品雖然能使發展中國家
經濟有所增長,但由於產業發展空間趨於狹窄,加上過份依賴海外市場
,發展中國家內部產業嚴重失衡,對發達國家的依附程度也日漸加深。
2.全球金融市場風險加大。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國際金融
資本市場的規模日漸擴大,逐步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系統。在國際
外匯市場的交易中,大量「熱錢」用於炒匯投機謀利。據統計,90年代
中期國際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額超過一萬億美元,而其中用於國際貿易的
交易額不足2%。國際貨幣交換已與國際貿易中的物品交換相脫節, 規
模龐大的金融活動早已失去了相應的物質生產與產品的支撐。大規模投
機套利活動不僅直接打擊了新興工業國正常的經濟活動,而且也沒放過
像英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投機資本的金
融投機行為導致原來欣欣向榮的東南亞經濟在很短時期內灰飛煙滅,整
個亞洲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陰影之中。
國際投機資本的猖獗與經濟全球化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首
的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投資和轉移產業及技術時,逼迫發展中國家
實行自由市場經濟,開放金融市場。在所謂的自由市場經濟中,發達國
家資本投機財團所支配的財力遠大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實力,自然
就能在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為所欲為。亞洲金融危機是這些投機資本
破壞全球經濟穩步發展的最明顯例證。
由國際投機資本引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不僅危害了亞洲國家的經濟,
而且也危及到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以「
信用」為基礎的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大混亂,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也就在劫
難逃了。
3.貧富差距加大。許多人對於經濟全球化寄予了美好的願望,希望
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過上富裕的生活。事實上,經濟全球化對不
同的人有不同的結果。說得再准確一點就是,一部分人利用經濟全球化
謀利,而另一部分人被迫接受其後果。前不久,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
了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呼籲人們重新認識經濟全球化,逐步縮
小當前世界上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報告指出,佔全球1/5的人口生活在收入水平最高的國家,他們擁
有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86%,全球出口市場的82%,外國直接投資的68
%,全球電話總數的74%;而佔全球人口總數1/5的貧困人口在上述幾
項上的佔有率僅約1%。在平均收入方面,貧富國家之間相差74倍, 而
在1960年,這種差距還僅為30倍。此外,200 名最富有者的資產超過占
世界總人口41%的人的收入總和。在過去4年裡,這200名富翁的財產增
加了兩倍,達一萬億美元以上,相反,每日收入少於一美元的窮人仍維
持在13億左右。
通過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提供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全
球化幾乎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但貧富國家並沒有能夠平等地分
離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貧富差距有越來越大的趨勢。面對這種趨
勢,我們不禁要問,如果經濟全球化不是為提高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僅僅是為了某些人牟取高額利潤,那麼這樣的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
家有意義嗎?

閱讀全文

與今年對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