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中原經濟區背景下信陽發展的戰略機遇與障礙是什麼
信陽:爭當中原經濟區戰略支撐點和區域增長極
2011-01-27 00:00:00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
列印文章 發送給好友
[提要] 大河網-河南日報報道:正當我省進入蓄勢勃發的嶄新階段,省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和政協十屆四次會議勝利召開。大會圍繞主題主線,貫穿「四個重在」,突出民生民心,吹響了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進軍號角,描繪了富民強省的美好願景。
新華網河南頻道1月27日訊 大河網-河南日報報道:正當我省進入蓄勢勃發的嶄新階段,省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和政協十屆四次會議勝利召開。這是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大會。大會圍繞主題主線,貫穿「四個重在」,突出民生民心,吹響了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進軍號角,描繪了富民強省的美好願景。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盧展工書記和郭庚茂省長參加信陽代表團討論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兩會」提出的總戰略和中心任務,突出打基礎、增後勁、補短板、促轉型,搶抓機遇,發揮優勢,抓好關鍵,積極主動融入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大實踐,開放河南的「南大門」,打好工業的翻身仗,奮力當好中原經濟區的戰略支撐點和區域增長極。
(一)進一步提升交通樞紐優勢。經過「十一五」的發展,滬陝高速、大廣高速、寧西鐵路相繼開通,石武客專即將通車,明港機場建設開始實施,淮河航運正式通航,交通條件成為了信陽最具競爭力的優勢,信陽也由此成為了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在全國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戰略布局中具有重要位置。目前,僅從信陽出入河南的交通要道就有三條鐵路、三條高速、三條國道,是河南聯南和承東的前沿,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必然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交通支撐作用。下一步,我們將把提升信陽交通樞紐優勢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網一系統」建設,加快謀劃、推進和實施一批重大交通設施項目,力爭2011年完成投資40億元,進一步鞏固信陽在全國的交通樞紐地位。
相關新聞:
中原經濟區正式納入國家規劃
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司長:將編中原經濟區國土規劃
中原經濟區政績考核模式將有大變化
中原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將獲得政策支持
中原經濟區升為國家戰略 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二)進一步抓牢產業轉移機遇。今後五年是我省承接產業轉移的黃金機遇期,信陽作為河南承接沿海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橋頭堡」和重要通道,加上交通區位、生態環境、要素資源等優勢明顯,生產成本、運輸成本、商務成本、建設成本遠遠低於沿海地區,在產業轉移合作上大有可為。下一步,重點圍繞三個方面承接產業轉移:一是圍繞擴大內需承接轉移。信陽作為全國的交通樞紐,背靠中原腹地,處於北京、廣州、上海、成都四大城市十字交叉點上,是理想的商品集散地。下一步,我們既把擴大內需作為重大任務,更視為重大機遇,緊盯新增的市場需求,加快相關產業的培育、引進和發展。二是圍繞關鍵領域承接轉移。緊盯省里重點扶持發展的六大高成長性產業、四大傳統優勢產業和四大先導產業,一方面立足信陽的產業基礎,圍繞15個產業集聚區的主導產業,引龍頭、育集群、建基地,實現「有的更優」;另一方面,立足信陽交通區位和生態環境等優勢,積極承接電子信息、現代家居等產業集群轉移,實現「無中生有」。三是圍繞回歸經濟承接轉移。信陽有200多萬外出勞務大軍,經過多年積累,他們已掌握大量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成為了信陽最大的人才庫、資金庫、項目庫,只要創造條件吸引他們回鄉創業,就可在很大程度上帶動沿海一些產業轉移。2010年,全市承接重大產業轉移項目100個以上,引進省外資金200億元以上,催生一批新的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
(三)進一步強化中心城市帶動。中原經濟區范圍很廣,需要在不同的方位和區域,將一些具有成長性、競爭性的城市培育成新的增長點。信陽處於中原城市群、武漢經濟圈、皖江經濟帶的中心,而且空間距離都在300公里左右,對大城市來說,我們屬於輻射層的邊緣和末梢,但對一個區域來說,信陽資源豐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並對周邊地區具有一定的輻射帶動能力。尤其經過「十一五」的發展,信陽跨越發展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經濟總量、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總產值、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四項主要經濟指標首次躍上千億元台階,為建設鄂豫皖三省區域性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礎。下一步,我們將加速培育寧西經濟帶,推進產城融合,進一步增強信陽中心城區和固始、潢川副中心輻射帶動能力,加快潢光一體化進程,做大做強縣城,把信陽建設成為鄂豫皖三省交界具有影響力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原經濟區的戰略支撐點,每個縣城人口超過20萬、建成一個主導產業超百億的產業集聚區。
(四)進一步突出三項重點工作。繼續圍繞「一個載體、三個體系」,堅持以三項重點工作帶全局,進一步提升產業集聚區發展水平,奮力實現工業崛起。一是提升產業集聚層次。按照「四集一轉」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創新產業集聚區建設推進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增強產業集聚區的招商、融資、服務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今年重點實施100個重大工業轉型升級項目,力爭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00億元,完成年度工業投資250億元以上,建設多層標准廠房100萬平方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6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0億元的產業集聚區超過3個。二是提升項目實施水平。重點抓好500個重大項目,確保完成投資500億元,帶動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000億元,帶動全社會投資突破1200億元。三是提升開放招商實效。繼續突出產業集聚區招商主體地位,按照「明確一個方向、選准一個地方、持續一個年度、興起一個產業」的總體要求,持續開展「四一」招商行動。中心城區重點圍繞高端製造、新型建材、綠色食品、文化旅遊、商貿物流和電子信息產業,重點引進龍頭企業,加速主導產業集聚發展。
⑵ 你覺得中原經濟區的發展前景如何
很多條件因素限制,比不上南方,前景是好的,但是要等幾十年還不知道呢。發展很慢的
⑶ 請對中原經濟區的發展現狀進行簡要的分析
中原經濟區是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為基礎、中原城市群為支撐、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地理位置重要,糧食優勢突出,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區域面積28.9萬平方公里,2011年末總人口1.79億,地區生產總值4.2萬億元,分別佔全國的3%、13.3%和9%。
中原經濟區地處我國中心地帶,是全國極具發展潛力的區域。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以來,中原經濟區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具有在高起點上加快發展的優勢和機遇。
交通區位重要。地處我國腹地,承東啟西、連南貫北,是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和京廣通道的交匯區域。2011年末區內鐵路營業里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分別達到6965公里、8323公里,佔全國的7%和9.8%,運營民用機場達到7個,在全國綜合交通運輸網路中具有重要的樞紐地位。
糧食優勢突出。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主產區。糧食產量超過1億噸,佔全國的18%以上,其中小麥產量5400萬噸,接近全國的50%;棉花、油料、畜禽產量分別佔全國的18.4%、20.5%、14.8%,特色農林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產業基礎較好。礦產資源豐富,煤、鋁、鉬、金、天然鹼等儲量較大,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工業門類齊全,裝備、有色、食品產業優勢突出,電子信息、汽車、輕工等產業規模迅速壯大,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
市場潛力巨大。城鎮化率達到40.6%,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投資和消費需求空間廣闊,市場優勢日益顯現。人口總量大,勞動力素質不斷提升,是全國勞動力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全方位開放格局逐步形成。
文化底蘊深厚。中原地區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歷史悠久,擁有大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形成了兼容並蓄、剛柔相濟、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
⑷ 中原經濟區現在已被正式納入國家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請就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寫一篇時事評論。
目前,中原經濟區建設已納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這為中央企業在河南的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
「這次不僅是簽一批項目,更是感受到央企的力量。中央戰略決策支持中原經濟建設已上升到國家戰略,支持中原,支持中部,是央企對新時期國家戰略發展真正的全力支持。」盧展工說。
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的河南,以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契機,突出項目、品牌、創新、服務「四個帶動」,深入實施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總體戰略,努力探索走出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路子。
河南與中央企業淵源深厚,把河南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與央企的聯姻直接推動了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而且帶動了新興產業發展,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這是多年來我省舉辦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簽約項目和金額最多的與央企對接合作活動。」河南省省長郭庚茂告訴本報記者,「大批央企投資河南,不僅可以加快中原經濟區的建設,對河南的振興也將起到奠定基礎的作用。」
這次合作體現結構調整。在引進央企繼續加強河南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同時,積極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並著力發展高成長性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擬簽約項目包括工業、高新技術、服務業、社會事業、生態環保等領域的項目100餘項。
肖新明表示,河南省2011年與中央企業合作簽約項目呈現出幾大特點。
「首先是突出了園區建設。」肖新明說。在簽約和推介項目中,各省轄市突出了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集聚區和重點產業集群項目,鄭汴汽車產業集群、洛陽動力谷和石化產業基地、新鄉和焦作裝備產業集群,中原電氣谷、鶴壁煤化工和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安陽建材和醫葯生產基地等區域產業優勢將進一步增強。
此外,河南省著重促進存量優化。簽約項目中,有10多項企業重組及技術合作項目,通過與央企合作,可促進困難企業解困,獲得技術和資金支持,提高管理水平,增強發展能力。如中建總整體收購河南路橋公司,可注入資金20億元,中煙公司整合省內4家煙草復烤企業,可有效提升企業規模效應。
另一方面,突出了市場主體。在擬簽約推介項目合作主體中,既有省市重點國有企業,也包括一批民營企業。它們通過合作投資、相互持股、並購重組等市場運作方式,積極與中央企業開展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
陳雪楓表示,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此次與央企的合作意義重大,對河南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將起到關鍵作用,河南與央企之間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生動局面已經形成。
培育造血功能
可以預見的是,河南與央企將在更廣闊領域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
一場央企與地方政府「聯姻」的大戲已在全國展開。
去年先後有貴州省與央企簽約近3000億元,涉及47個大項目以及40多家央企次第進入福建省,投資總額高達4700億元等大手筆。
天津、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東部省份見識早、動作快、力度大,其中上海市已經爭取到大飛機、造船、電子信息、高新科技等20多家央企在滬安家落戶。
湖北、湖南、安徽等中部省份接連舉辦了一系列與央企對接的大型活動,活動組織的很有特色,效果也很突出。
四川、甘肅、寧夏等西部省區行動迅速而且富有成效。
在山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藺棟華看來,央企強大的投資能力與積極擴張投資的動力,與地方政府抓投資拉動、擴內需、保增長的熱情相結合,使得國有資本在全國區域經濟熱點上和關鍵投資領域疾進。
目前來看,央企與地方經濟對接的突出特點是多以產權為紐帶的並購重組,建立以增資擴股為主要形式的股份制公司和以產業升級換代為標志的新型企業,發展以技術為先導的高新產業,形成以開發區為平台的產業創新和集聚。
有專家建議,地方與央企在進行對接合作的過程中,應各自找准自身定位,立足自身發展優勢和發展需求,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央企要根據自己的發展戰略,圍繞主業進行投資和並購,不能盲目「鋪攤子」。
同時,地方也要根據自身發展優勢與央企科學對接,要有全局性、戰略性和長期性,不能盲目引進項目或盲目鼓勵地方國企與央企重組。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在與央企的對接合作中,可根據自身條件和發展階段,有針對性地引進項目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推動地方產業體系建設,尋找新的產業發展空間。
另外,央企除了擁有巨大的資產規模和廣闊的市場體系外,還擁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地方在與央企合作中,要注重與央企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合作交流,通過共建研發中心、共同培養人才等措施,促進地方自主創新體系的建設。
事實上,以前地方企業和央企合作,一來是參股,二來是地方企業做配套,現在合作形式已經演化成共同建立生產基地等模式,「這就證明了央企和地方合作不再是虛的了」。
未來,如何加強「造血」功能、資源性產業合作以及如何求解央企和地方對接中大規模的跨行業、跨區域的資產整合和資本管理,或許是央企和地方都要深思的問題。
「河南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長任召集人、省直有關廳局和中央駐豫機構負責同志任成員的省與央企合作聯席會議,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省政府國資委。」肖新明向本報記者介紹說,河南省為加強與央企戰略合作建立了長效工作機制。
可以預見的是,河南與央企將會在更廣闊領域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 抄的不錯吧,!!!
⑸ 為什麼中原地區經濟那麼不發達
中原地區主要是指黃河兩岸的幾個內陸省份,自古以來一直以農業為主,本朝建議後,啟動了許多大型的國有企業,又是以計劃經濟為主,民營和私營及個體一直發展滯後。
改革開放後,本朝經濟以出口貿易,基建投資和內需消費為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 但中原之地受地域的限制,不如沿海省份的出口條件便利,成了資源與人力輸出的幾個大省。
此消彼長之下, 造成了東部發達,中西部一盤死水,雖有西部大開發,但都是基礎建設,尚未真正的形成規模經濟。
⑹ 中原經濟區的未來前景怎麼樣江蘇也是毗鄰河南的為什麼沒被提到蘇西北地區也是農業為主啊!
中原復經濟區是指以河南省為主體制,包含山東、安徽、河北、山西等省部分地區的綜合性經濟區。中原經濟區作為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橫軸和京廣通道縱軸的交會處,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是沿海地區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是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三大經濟區之後,由豫魯皖冀晉等5省30市3縣(區)組成的經濟區域,該區域定位為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區域性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部地區人口和經濟密集區,使之成為支撐全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板塊。
⑺ 五十年前的中原經濟狀況
上世紀60年代 中國農村實行集體經濟所有制 是人民公社(今天的鄉)生產隊 (村),農民是社員 工作一天 (記10工分)夏秋收根據工分分配口糧。
貧窮是普遍問題。當時 農村不允許有自由市場 。
這個時期 沒有環境污染 農村也沒有貪污腐敗。雖然窮但大家都窮沒有壓力 是一個奇特的歷史時期。
⑻ 河南為什麼要謀劃建設中原經濟區
因為中原在歷史上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現在人口多,交通四通八達,中國需要從出口型經濟向內需型經濟轉變,所以,謀劃建設中原經濟區是重振中原經濟.
⑼ 為什麼國家就是不設立中原經濟區,現在幾乎全國每個地方都被國家納入了改革規劃,只有對河南還沒有任何動靜
因為國家首先要確保糧食安全,城鎮發展必將佔用農田,現在社會矛盾這么多,要是來百姓吃的再不能保障,社會就可能失控...
⑽ 中原經濟區發展的優勢
說含蓄點,我覺得有待商榷。說直接點我很不看好。我們的危機是什麼危機回?製造業的危機,我答們要轉型,轉的是什麼型?製造業。所謂的中原經濟區說直接點就是用廉價勞動力,和地方性優惠政策來吸引發達地區舉步維艱的企業。這些企業大都是「兩高一資」或者是製造業。我個人覺得區位優勢應該立足於長足的發展。然而中國現在的政治,決定官員必須看到眼前的業績,這才是最實在的 。企業 要想解決生存的危機,發展的危機,靠什麼?技術,科技!用很簡單的經濟學觀點來說就是讓自己的單位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東部成本高了,往中部走,中部高了往西部走,西部高了是不是要去非洲?到底是轉型海是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