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麽說國有經濟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國有經濟在資金、技術、企業規模、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國有經濟控制著國家的重要行業。比如鋼鐵、機械重工、石油、通信、軍工、交通運輸、農業等等行業,都是由國有經濟控制的。國有經濟通過對重要行業的控制和發揮強大影響力,來實現對國名經濟的主導。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著社會的發展水平。既然國有經濟主導著國名經濟,那麼國有經濟自然也就對社會發展起著主導作用。
②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是什麼主導
按照官方的說法是: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是(政府)主導。
③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改革,創新,正確的經濟政策,穩定的國家環境,人民的不斷努力。
④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未來發展圍繞以下兩點為基礎發展:
1、穩中求進
「穩」是主基調,是大局。上半年我國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態勢,韌性更足、結構更優、質量更高,為我們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統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首先就要做好「六穩」工作,即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以穩定宏觀經濟大局。
2、穩中求進
「進」是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如何「進」?就是要在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基礎上,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著眼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把穩定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好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穩」和「進」不是割裂的,而是辯證統一的,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必須把「穩」和「進」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我們講「穩」,不是消極應對、不思進取、自縛手腳,決不能面對外部環境發生的明顯變化無動於衷,決不能面對經濟運行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無所作為,而是要把該穩的堅決穩住,扎實做好「六穩」工作,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4)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使沿線各國通過合作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全球問題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各國必須展開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契合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改革開放讓數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助力聯合國提前5年達成了千年發展目標中的這一條,即力爭在2015年前實現極端貧窮人口比例較1990年水平減半。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評論員:穩中求進,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希望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更大成就
⑤ 什麼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國有經濟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因為國有經濟在資金、技術、企業規模、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國有經濟控制著國家的重要行業.比如鋼鐵、機械重工、石油、通信、軍工、交通運輸、農業等等行業,都是由國有經濟控制的.國有經濟通過對重要行業的控制和發揮強大影響力,來實現對國名經濟的主導.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著社會的發展水平.既然國有經濟主導著國名經濟,那麼國有經濟自然也就對社會發展起著主導作用.
⑥ 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國有經濟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國有經濟在資金、技術、企業規模、版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國權有經濟控制著國家的重要行業。比如鋼鐵、機械重工、石油、通信、軍工、交通運輸、農業等等行業,都是由國有經濟控制的。國有經濟通過對重要行業的控制和發揮強大影響力,來實現對國名經濟的主導。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著社會的發展水平。既然國有經濟主導著國名經濟,那麼國有經濟自然也就對社會發展起著主導作用。
⑦ 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什麼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從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⑧ 什麼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8)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是什麼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內容: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⑨ 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是什麼
十一五規劃《綱要》描述了九個方面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全篇定量的指標一共有39個,其中最主要的指標是在第三章的專欄二,一共有22個指標。這22個指標非常有特點,反映經濟增長的只有2個,反映經濟結構的有4個,反映人口、資源、環境的有8個,反映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的有8個。
指標設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和「五個統籌」的要求。在這個指標體系中,最主要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兩方面的指標。
一個是經濟增長速度,GDP年均要增長7.5%,這是一個反映產出的指標,就是經過5年的努力,綜合實力能夠達到什麼程度,國民經濟這塊蛋糕能做多大。
第二方面的指標就是能源消耗和減排指標。這個指標反映了投入方面的情況,就是要衡量經濟總量增長了,在資源和環境上付出了多大代價,代價是大還是小?我們不能因為今天增長了,明天要為今天的增長付出更大的代價,這樣的增長就不是真實的增長,甚至可能是負增長。只有既考慮產出,又考慮投入,才能綜合地看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把指標分為預期性和約束性是歷次規劃中的首次。所謂預期性指標,就是國家期望的發展目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來實現。政府幹什麼呢?政府就是要創造一個好的宏觀環境、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使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能夠發揮得更好。
約束性指標,就是在預期性指標基礎上,強化了政府必須履行的職責,是政府必須實現、必須完成的指標種區分可以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規劃的定位,有利於分清政府和市場的職責,有利於強化政府在公共服務和涉及公共利益領域需要履行的職責,有利於規劃的可操作性,也有利於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績效考核和政績考核體系。對政府必須履行職責的領域,比如說能源消耗要降低、污染排放要減少、耕地保有量不能突破、社會保障覆蓋率要提高等,屬於政府職責的硬指標,必須進行考核,這樣做可以避免盲目地追求GDP,簡單地追求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