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日本戰後經濟發展歷程

日本戰後經濟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2020-11-27 21:36:26

❶ 日本戰後經濟政治的發展

1、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戰後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3、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4、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5、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

日本發展速度超過了所有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419億美元,超過了聯邦德國,僅次於美國,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和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均為6%左右,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

❷ 日本的戰後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對峙的國際形勢是顯而易見的原因,日本企業因而獲得源源不斷的軍需訂單,從而為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提供了強有力的刺激。

二、出於抑制日本並與蘇聯對抗的考慮,美國一直以其核力量和海軍、陸軍保護日本本土和海上航道。這意味著,日本得以將大量經費從高額國防開支中轉移出來,為其工業和技術發展提供更多資源。

三、晚至經濟早已「起飛」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年均國防開支僅116億美元,而同一時期法國、英國、西德為210至240億美元,美國更高達2390億美元。按人均計算,1983年每個日本居民只需為防務支付98美元,而英國人為439美元,美國人為1023美元。

(2)日本戰後經濟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日本戰後70年的經濟增長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成長,70年代前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的穩定成長,以及90年代之後股票等泡沫崩潰的「失去的20年」,日本陷入被稱為通貨緊縮的低速增長。

而日本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起點是1956年。當時已超過了戰前的經濟規模,日本政府的經濟白皮書中也記錄到「已經不是戰後」。冰箱、洗衣機和黑白電視這「三件神器」銷量驚人,豐富的勞動力對生產和流通構成支撐。

在經濟迅猛增長的背後,扭曲也出現擴大。大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由於增發國債,日本政府的債務出現膨脹。20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經常陷入負增長。經濟刺激的資金和債務不斷增長,遠遠超過稅收收入,加劇了財政的惡化。

❸ 戰後日本經濟是怎樣恢復發展起來的

首先就是為美國生產彈葯 --- 美國打韓戰和越戰,彈葯消耗量相當於二戰的總和,日本就得到了巨額的資金

❹ 日本戰後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影響戰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內外因素

研究這一問題,不僅有助於深入認識日本經濟特徵,而且日本發展經濟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也是一個很好的借鑒。下面提供簡單的和詳細的兩種分析:

(1)簡單分析:

除多優良港灣外,促使日本工業業發展的原因還有以下幾方面。

●深刻的歷史原因。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後,對外侵略擴張,實行殖民統治,靠戰爭和掠奪來積累資本,刺激本國的工業發展,給亞洲許多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出於戰略需要,投入巨額資金扶持日本經濟,使日本工業很快得到恢復。從50年代開始,歐美發達國家相繼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日本抓住機遇,使工業生產開始高速增長。

●重視科技。日本一直重視發展科技。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國」的新戰略。在大力開發尖端科技的同時,日本特別重視將國內外先進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從而推動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

●發展教育。日本發展經濟的優勢之一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因此,日本努力發展國民教育,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同時,日本政府通過「危機意識」的灌輸,使國民自覺地努力工作。長期以來,日本人工作強度之大和每周工作時間之長,是歐美發達國家無法比擬的。

(摘自高中地理新教材)

(2)詳細分析

日本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在戰後不同時期,日本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的業績和表現,但從總體上看,其發展速度一直遙遙領先於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其宏觀及微觀經濟效益也令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望塵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夠從戰敗的廢墟上迅速站立起來,隨之又實現了經濟的長期高度發展,這中間既有歷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於戰後政治、經濟等多方面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條件,還受益於戰後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一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歷史條件歷史賦予戰後日本的條件是雙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卻在充分認識客觀條件的基礎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變了其不利的一面,從而實現了經濟的長期迅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日本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均處於嚴重的癱瘓和混亂狀態,大多數國民在飢餓失業的困境中幾乎失去了恢復和重建經濟的信心。但事過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請了許多專家,請他們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對日本經濟恢復和進一步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條件進行評估。專家們指出,日本面臨的不利條件主要是:(1)國土狹小,總面積只有37.7萬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總面積的75%。(2)礦產資源貧乏。雖有鐵礦和煤礦,但儲量極少,而原油儲量則更少,只有900萬噸左右。(3)人口相對過剩,人均耕地面積太少。(4)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技術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大約落後20~30年。(5)產品國際競爭能力差,被視為劣等貨。(6)戰敗投降,社會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7)企業資金不足。同時他們也指出,日本經濟發展不光有不利條件,也有有利條件:(1)尚有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2)重化工業發展有較長歷史,也較為先進,盡管已轉化成了軍工產業,但恢復民用並不難。(3)勞動力質量高,這是自明治維新以來重視教育的結果。(4)國民長期接受島國意識熏陶,受儒家思想影響,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場經濟觀念,危機感和競爭意識強,工作勤奮,集體感強,能夠聯合對外。(5)擁有大量高級技術管理人才,隨著戰後對日官僚財閥的整肅,他們脫穎而出,走上社會經濟、政治主導崗位。(6)國家干預經濟有經驗,效果突出。(7)有美國的保護,軍費支出少。(8)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貿易自由化進步顯著。(9)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尤其是大戰中的軍工技術大量轉向和平經濟,新的科學技術在和平環境中發展更快。(10)作為東亞經濟強國,日本在東亞乃至整個世界,均有著廣泛的經貿關系,有利於展拓市場。

鑒於上述情況,日本採取了一整套揚長避短,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確立了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經濟團體、企業以及從業人員、消費者等相互協調的經濟體制,利用協調的力量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經濟優勢,克服社會競爭不足和競爭過度兩方面的不利影響;(2)用聯合的力量對外,吸收海外的技術、資源、管理,同時,為防禦海外資本的侵入,組成各種貿易組合等;(3)建設加工貿易型經濟,一方面進口海外廉價資源,引進海外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將加工的產品出口到海外;(4)加強質量管理,創造出一整套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以優質、低價、服務周到的產品佔領海外市場;建立強有力的金融組織體系和相應的金融制度,解決企業資金不足問題等等。

戰後日本揚長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戰後初期的困難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長之路。

1973年石油危機前後,日本認識到自身在資源、能源供應方面極度依賴國外的嚴重性,決定實施「科學技術立國」新戰

❺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史,日本為什麼二戰後迅速重新崛起

倭鬼很會害人,也很會利用人。

譬如:內山完造為了盜取中華文物,造謠說被雷劈開的雷峰塔的塔磚能辟邪。不明真相的杭州甚至更遠處的人們,瘋狂的拆取塔磚,而漏出了地宮里大量文物。當時愚昧的老百姓不懂那些是什麼,只為保自己家庭的平安,繼續拆取塔磚。

它,仗著二戰對我中華工業的摧毀。1952年前蘇聯以及其他友好人士幫助我們中國研製汽車,於1956年7月13日造出來了我們中國的第一輛汽車。倭鬼害怕了,怕我們有了工業的發展,對它有威脅。倭鬼就用低於造價的產品打壓我們的新興工業,由於當時中倭尚未建交,我國政要只在幕後操作。定下了驚天大單,以為佔了大便宜。卻,一直到1986年,中國才又拾起來工業發展,那以前在一切工業產品前面都加一個洋字,甚至火柴都被叫做洋火。一場春秋大夢,一睜眼,打了個哈欠,揉揉眼說:「我要發展工業。」你還沒睡醒呢!你的汽車工業30年來沒往前走一步。剛睡醒了就能造出來高技術的產品?你有什麼經驗敢大言不慚?

如今,買走咱們的花生、核桃、木材。賣給咱們壓縮木、三合板。熟不知,那些壓縮板就是你家的花生、核桃殼製作的。你付出的是真金白銀、青山綠水得到了一堆類似壓縮板、被倭島料理的垃圾貨。你全球化人家什麼了?人家家卻是青山綠水、娛樂昇平,你家卻是霾瘴蔽日、咳嗽連天。醒醒吧!善良的老羊,世界上只有倭鬼看上的是你那條未來的烤羊腿!還拽著你AA制呢。

❻ 日本戰後經濟發展供給變化

一、模式特點:
1、財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財權由中央所掌握
從原則上講,各地方自治體負有自主經營財政的責任。行政上必需的支出,由各地區負擔。但由於各地方不可能都具備與所需經費相適應的稅收財源,而中央稅收額通常要佔稅收總額的70%,所以中央通過「下撥地方稅」、「讓與地方稅」及「國庫支出款」等,把中央收入的大部分撥付給地方。
2、金融方面
日本銀行的建立,始於1868年。1876年修改了國民銀行條例,1881年建立了日本中央銀行,同年又頒布了「日本銀行條例」。因此,日本銀行系統的發展及日本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中央銀行)有其悠久的歷史。戰後,日本重建了金融體系。日本現有兩套金融,一套屬於系統,另一套是在日本銀行監督下的各類私營銀行。
3、特點:

日本產業政策的成功是與日本獨有的特點相聯系的。日本間競爭的目標,不是尋求短期利潤的最大化,而是追逐市場佔有份額的擴大與維持。競爭結果,導致單位產品利潤及產品價格的不斷降低。還必須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並積累經驗,以不斷地改進產品質量,求得在競爭中獲勝。生產經驗的積累又形成了日本工人隊伍的穩定(終身僱傭制)及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資制。這兩種制度促進了有經驗工人對低級工人知識和經驗的傳授。也鼓勵私營對青工的教育和訓練進行。
二、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最高的。19 53―1979年日本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為 10.9%,同期聯邦德國為5.7%,法國為4.2%,美國為4%,英國為2.5%。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 1980年猛增為13.3%,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從第7位躍升到第 2位,僅次於美國。西方有些學者把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稱為20世紀的「奇跡」。

❼ 2戰後日本經濟發展 重大事件 (詳細敘述 正史)

第一是對待戰爭賠款。你不要麼?沙喲那拉,正好。日本國依靠掠奪起家,自然深深懂得戰爭賠款對於國家的意義。不要賠款,日本國的狂喜之情可想而知。精細與邪惡交織的日本人自然以為遇上了一個憨大,不欺負你豈非是暴殄天物?弱肉強食嘛,自古如此,這本來就是日本民族的國家意識與民族性格。於是,日本的作為是,既不贊揚你大度寬宏,也不會因此而心生歉疚,甚至還要在世界面前做出「日本更文明」的姿態求求你不要戰爭賠款,沙喲那拉,我給你無代價政府援助貸款作為補償。可是,且不說這種政府貸款的性質、數量與接受心理,都遠遠無法與戰爭賠款相比,就是在實施中,日本國也牢牢的將它與中國對日本的態度聯系在一起。你還是糾纏我給你添的那次麻煩么,多多關照,貸款沒有了,沙喲那拉。

第二是出口歧視政策。「日本製造」曾經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一則完美的神話,中國人絲毫沒有因為戰爭而影響日本的中國市場。可是,曾幾何時,東芝筆記本計算機事件、豐田車安全事件等,終於使中國人知道了日本國的「政策」是一等產品銷售本國,二等產品銷售歐美,三等產品銷售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出了問題可以大賠。出口中國的產品出了問題,對不起,你沒有那樣的法律,沙喲那拉。

第三是高技術封鎖。1993年日本政府白皮書宣布,對中國的高技術轉讓必須與日本保持在二十年以上的距離。一位朋友說,中國外貿官員在中央黨校大禮堂講到這里時,禮堂里全體鴉雀無聲,那位官員也沉默了好一會兒沒說話。我們原本不指望別人恩賜而發展,中國人對待封鎖還是有一套的,雖然肯定是苦一點兒。但是,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待自己曾經血腥掠奪過的國家的經濟政策,是可以看到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本色的。

守定自己資源絕不觸動的「保護」政策。人們普遍認為,日本國地土狹小,資源貧乏。日本國的教材輿論也從來是這樣宣傳的。實際上,按照正常發展的需求說,日本絕不是資源匱乏國家。一個最基本的方面,日本森林覆蓋率佔66%,有20多萬平方公里的森林。在木材提煉為石油代用品即將成為現實的時代,這將是一筆何等豐富的能源!另外,日本周圍的海域都發現了海底油氣田(中國就驚喜的宣布過多次),偏偏地處茫茫太平洋的日本說自己海域沒有石油。這可能么?日本多山,卻宣布自己沒有什麼礦藏,於是各國也跟著這樣說。真是這樣么?中國人拚命在自己的土地上勘探資源,日本卻篤定的依靠進口,而絕不花大力氣去開發本土資源。但是,對於可以在海洋中流動的魚類(包括保護類鯨魚),日本的捕殺卻是毫不留情極為積極的,捕魚量世界第一!對鯨魚的捕殺世界第一!綠色和平保護組織的強烈抗議也絲毫不能約束住日本。為什麼?魚是流動資源,我不撈別人撈完了怎麼辦?這就是日本民族的經濟意識。五十年戰爭的資源是靠掠奪維持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的全面戰爭,日本也沒有開發自己的資源(當然,也包括了來不及這一因素)。具有掠奪根性的民族,掠奪的原因絕不是自己沒有自己匱乏,而是本能的要將全世界資源據為己有的掠奪本性。強盜富起來之後如果還要做強盜,你能說他是因為什麼「匱乏」么?精明邪惡的日本民族明白,世界資源是有限的,總有一天會有普遍的資源危機。需要資源,一是戰爭掠奪,而是用加工品交換。等到世界資源耗到盡頭的時候,日本人才會開始享用自己的存糧

❽ 請介紹一下日本詳細的戰後發展史

日本的發展史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要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質,防止兩極分化,自強不息。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需要借鑒日本的發展經驗

日本擁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積和極為匱乏的自然資源,卻創造了17%的世界財富。筆者隨團到日本研修和考察,在領略世界經濟大國的富裕、發達和文明程度的同時,切身感受到我們在許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學習。其中,最讓我們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點、快速度的發展史!

19世紀中葉之前,和中國一樣,日本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沒有接觸到歐洲的新興文明。1853年,美國軍艦開進了日本港,日本國門從此被打開。日本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成為被壓迫的國家和民族。自此,國內矛盾觸發,幕府統治結束,明治維新開始。明治政府推行「富國強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綜合國力,也將日本引上了與西方列強為伍、競相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1945年,日本戰敗,整個國家經濟陷入崩潰邊緣。其後,在以美國為主的外力下,日本開始了國家改造和經濟復甦。1960年開始,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今天,日本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我們不能否認,日本創造了一個奇跡。考察日本的發展史,結合在日本的見聞和感受,筆者認為以下幾點經驗對中國的發展應當有所啟示。

改革和創新是發展的靈魂

不斷改革和創新,為日本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歷史上,日本曾為中華文明所折服,虛心向中國學習,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當國門被西方列強打開後,日本看到了西方文明,又虛心向西方學習。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餘人的考察團,赴歐美進行了歷時22個月的考察訪問,對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司法機構、教育體系等進行了詳盡的調查研究。我們參觀日本參議院時,見到大廳里矗立著當年的考察團團長,後來的四任首相、三任樞密院議長的伊藤博文的銅像,日本人民至今沒有忘記他。西方取「經」後,日本開始了深層次、全方位的自我革新,很快走上了發達的資本主義道路。二戰後,日本又開始向美國學習。20世紀50年代,日本派出大批青年赴美留學,多數學生學成後回國。從當今的日本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們已將東方和西方文化融為一體,善於兼收並蓄,勇於變革創新,虛心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為日本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使日本最終確立了世界經濟大國的地位。

全面提高人口素質是發展的戰略選擇

日本是個非常重視人口素質的國家,總人口1.27億左右,人口密度是我們的2.5倍。在東京等大城市,購物、就餐等生活都需要排隊。日本人無論在車站、超市或其他地方都自覺地排隊,這種意識體現了日本國民的素質。日本把國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質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體系。日本的教育制度與我國相似,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初中以下為義務教育,入學率為100%,高中升學率為96%,大學升學率為50%。20世紀8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終身教育的問題。1990年日本制定實施《終身教育法》,以促進形成學習型社會。日本教師的地位很高,公立學校的教師列入公務員行列,其工資高於政府一般的行政官員。筆者認為,與日本相比,中國人口多確實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但不能把它看成一個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把一切問題都歸於此,怨天尤人;而應當在毫不鬆懈地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同時,下大力氣抓好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的義務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質。

防止兩極分化是日本始終堅持的發展道路

有數據顯示,與美、英、德、法等國比較,日本的犯罪率最低。這與日本注重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有關。日本戰後的飛速發展階段,雖然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但由於國家採取的措施得當,社會沒有形成兩極分化,並逐步消除了城鄉差別和區域差別。據有關機構調查,日本居民認為自己的生活狀況與別人比較處於中檔的比例,其滿意度1958年為72%,1979年為91%,1989年為87.3%。多數日本人認為,自己所處的是一個「平等社會」、「無階層社會」、「同質社會」。日本消除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維護社會公平是日本二戰後始終堅持的發展道路。日本戰後的發展史很注重社會成員收入差距的縮小。日本解決收入差距的途徑主要有:一是建立比較平等的工資體系,企業內部的管理層與普通員工的工資差距較小;二是對農戶、個體戶、中小私營企業的個人所得征稅率較低;三是個人所得稅遞增率高,在日本,你如果擁有1億日元,實際上只有3000萬可以支配。

自強不息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忍辱負重、自強不息,已經固化為日本民族的優良品格。許多日本人對軍國主義侵略史已經「淡化」,這已經引起國際公憤;但是,他們對自己戰敗時的慘狀卻記憶猶新。江戶東京博物館內,不僅存有當年東京等地被炸情況的圖片和錄相,還有專門製作的一些場景模型,他們教育後代不要忘記「悲慘的過去」。與日本人交談,提到日本歷史,他們總會滔滔不絕地講述被美軍轟炸的情景。可見,這些已經深深紮根於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成為激勵其奮發圖強的精神動力。翻開日本近代史,可以看到這個國家變化發展的軌跡:閉關鎖國導致了民族屈辱,由民族屈辱而富國強兵,富國強兵之後便對外侵略,對外侵略險些造成國家破碎,戰後的日本又在廢墟上再次騰飛。50多年來,日本因戰敗而迎來了和平,被佔領而實現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國際事務的發言權而取得了經濟高速增長的成功。這些變化發展盡管有外力在起作用,但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其面向未來、忍辱負重、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能不讓人贊嘆。

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正處於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中國在積極發展自身的同時,需要積極借鑒日本發展中的有益經驗,我們要學會從日本的發展史中獲得重要啟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要吸收日本發展模式中的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碩士研究生]

資料鏈接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階段

日本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發展在戰後經歷了快速發展時期。這主要可分為四個階段。

經濟恢復期(1945—1955年)。戰爭毀滅了日本42%的國民財富,經濟混亂,物價飛漲,大量失業,通貨膨脹。藉助佔領軍的巨大影響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產以平息通貨膨脹,穩定國民生活」的政策,進行了經濟和社會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穩定了通貨膨脹,經濟開始恢復,1953年接近戰前水平。

高速增長期(1955—1973年)。18年間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年均增長9.8%。1966年追超英國,1967年追超法國,1968年追超西德,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於美國,成為亞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經濟界的注目,被稱為「世界經濟奇跡」。

中速增長期(1974—1991年)。受兩次石油危機的打擊,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靠貿易立國的日本經濟被迫加快產業結構的重組和調整,重化工結構轉向知識密集型產品結構。這期間GDP年均增長4.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

經濟危機並走出困境期。進入1992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實際GDP年均增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出現負增長,但目前仍是世界經濟大國。受到企業效益恢復的刺激,設備投資逐漸復甦,僱傭及收入環境正在逐漸得到改善。由於企業的推動,日本經濟復甦的前景越來越明朗。

❾ 戰後日本經濟模式的特點及其影響

一、模式特點:
1、財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財權由中央所掌握
從原則上講,各地方自治體負有自主經營財政的責任。行政上必需的支出,由各地區負擔。但由於各地方政府不可能都具備與所需經費相適應的稅收財源,而中央稅收額通常要佔稅收總額的70%,所以中央通過「下撥地方稅」、「讓與地方稅」及「國庫支出款」等,把中央收入的大部分撥付給地方政府。
2、金融方面
日本銀行的建立,始於1868年。1876年修改了國民銀行條例,1881年建立了日本中央銀行,同年又頒布了「日本銀行條例」。因此,日本銀行系統的發展及日本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中央銀行)有其悠久的歷史。戰後,日本重建了金融體系。日本現有兩套金融機構,一套屬於政府系統,另一套是在日本銀行監督下的各類私營銀行。
3、企業特點:

日本產業政策的成功是與日本企業獨有的特點相聯系的。日本企業間競爭的目標,不是尋求短期利潤的最大化,而是追逐市場佔有份額的擴大與維持。競爭結果,導致單位產品利潤及產品價格的不斷降低。企業還必須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並積累經驗,以不斷地改進產品質量,求得在競爭中獲勝。生產經驗的積累又形成了日本工人隊伍的穩定(終身僱傭制)及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資制。這兩種制度促進了有經驗工人對低級工人知識和經驗的傳授。政府也鼓勵私營企業對青工的教育和訓練進行投資。
二、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最高的。19 53―1979年日本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為 10.9%,同期聯邦德國為5.7%,法國為4.2%,美國為4%,英國為2.5%。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 1980年猛增為13.3%,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從第7位躍升到第 2位,僅次於美國。西方有些學者把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稱為20世紀的「奇跡」。

❿ 日本戰後經濟發展狀況

目前,在日本經濟的緩慢恢復過程當中,依然是明朗因素和陰暗因素並存專。隨著庫存調整取屬得進展,企業生產成為帶動景氣恢復的主要動力,民間設備投資特別是信息技術投資出現改善跡象,個人消費心理好轉,預計日本經濟將繼續緩慢恢復。但是,高失業率和企業破產高居不下等不透明因素依然存在,消費增長困難,經濟結構改革進展緩慢,財政結構改革壓力日漸緊迫,日本經濟尚未完全走上以內需為主導的自主恢復軌道。

註:日本財政年度從當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閱讀全文

與日本戰後經濟發展歷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