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唐蕃和親促進了什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唐蕃和親促進了什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7 19:42:45

『壹』 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帶來了哪些積極意義(歷史問題)

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許多工藝品、穀物、菜籽、葯材、茶葉以及歷法、生產技術和各種書籍,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後來,松贊干布又接受了唐朝賜予他的官職與封爵。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

『貳』 唐蕃和親唐太宗時什麼和什麼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發展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
文成公主,飽讀詩書,篤信佛教,精通天文歷算,還有遠大抱負
文成公主16歲從長安出發,走了3年,19歲時才到西藏,路上一邊走一邊教藏族人民耕種,跟隨陪嫁的有600多人,包括木匠瓦匠花匠調酒師等,還有大量文學典籍佛經、禮品等都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東西
文成公主入藏給西藏經濟文化各個領域帶來極大影響,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發展

『叄』 唐蕃和親的意義

唐朝和吐蕃和親,最主要的意義就是通過和親,雙方可以擺脫兵戎相見的那種情景,有利於民族融合、社會穩定,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同時發展並加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加強了漢藏雙方的文化交流。
唐與吐蕃和親的影響

第一,軍事上,求得了邊境一定的和平時期,人民能夠休養生息;

第二,在政治上,調整了漢藏民族之間的關系,為唐王朝、吐蕃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三,在經濟文化生活方面促進了兩國的經濟文化發展交流。

『肆』 《長安十二時辰》里可以發現哪些歷史文化知識

唐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交往:
(1)表現:
③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內立的政權,與唐容王朝保持著友好而密切的聯系。
④唐朝還先後設置安西都護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
(2) 影響: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當時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天可汗」。

『伍』 文成公主說吐蕃給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變化

貞觀時期,松贊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帶去了大批的手工藝品和多種生產技術、醫葯書籍,大大有利於吐蕃經濟、文化發展。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 1、意義 ①發展並加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②促進了吐蕃經濟的發展。 ③加強了漢藏雙方的文化交流。 2、簡介 文成公主,唐朝皇室遠支,漢族,漢名無記載,在吐蕃被尊稱甲木薩,唐朝和親公主,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後。本是唐室遠支宗室女,於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親吐蕃。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 3、背景 唐貞觀八年(634年),松贊干布遣使出使唐朝,唐太宗遣行人馮德遐出使吐蕃。松贊干布得知突厥和吐谷渾都迎娶了唐朝公主為妃,便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絕。由於當時吐谷渾王諾曷缽入唐朝見,吐蕃特使回來後便告訴松贊干布,聲稱唐朝拒絕這個婚約是由於吐谷渾王從中作梗。638年,松贊干布遂借口吐谷渾從中作梗,出兵擊敗吐谷渾、黨項、白蘭羌,直逼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潘),揚言若不和親,便率兵大舉入侵唐朝。牛進達率領唐軍先鋒部隊擊敗了吐蕃軍,松贊干布大懼,在侯君集率領的唐軍主力到達前,松贊干布退出吐谷渾、黨項、白蘭羌,遣使謝罪,再次請婚,派大論薛祿東贊帶了黃金五千兩及相等數量的其他珍寶來正式下聘禮。

『陸』 2020年初一下冊歷史期末考試重點考哪幾課,哪些單元

、隋的統一
1、隋朝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隋文帝楊堅,年號開皇,史稱「開皇之治」)
2、隋朝的統一:
(1)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2)意義: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3、隋初的統治的鞏固:
(1)措施: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2)結果: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使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幅度增長,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
4、隋朝統一全國的條件:
(1)客觀條件:1人民渴望統一;2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經濟的發展;
(2)主觀條件:1隋文帝勵精圖治;2陳後主荒淫無道。
二、開通大運河(重點)
1、開通者:隋煬帝
2、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3、時間:605年開始
4、大運河的規模:
(1)一中心兩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
(2)共分四段(從北到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3)連接五大水系(從北到南):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
5、地位:全長2000多公里,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6、意義(影響):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7、評價隋朝大運河
(1)積極影響: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2)消極影響(後果):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給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運河的開鑿並不能因此而亡國)
8、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有利條件(隋煬帝為什麼能夠開通大運河?)
(1)隋朝時,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徵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
(2)隋文帝統治時期,國家經濟繁榮,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隋朝前期,經濟發達,國家實力增強,為大運河的開鑿提供了經濟保障)
(3)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運河作基礎。
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隋朝)
1、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吏的選拔權由上層權貴壟斷,選官看中門第,不太注重才能。(採用的選官制度叫九品中正制)
2、隋朝誕生科舉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
(2)隋煬帝: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正式確立。
3、意義:
(1)政治: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
(2)社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4、消極影響: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
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遷,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後,科舉製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多年。
★★古今考試制度對比:
1、相同點:
(1)公平競爭,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
(2)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擇優錄取。
(3)考試紀律嚴格。
2、不同點:

比較項目

隋唐科舉考試

當今學校考試

科目設置

偏重文科

分文、理科,設置較合理

考試內容

偏重經書、詩賦,較脫離現實

結合學生實際,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根本目的

為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以鞏固統治

為社會主義國家發展選拔人才

四、隋朝的滅亡
1、原因:(1)隋煬帝好大喜功,奢侈無度;
(2)隋煬帝實行殘暴的統治,屢次發動戰爭,徭役兵役沉重,社會矛盾激化。
(3)根本原因是隋煬帝的暴政。
2、起義:首先在山東地區爆發,迅速蔓延到全國。
3、滅亡: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殺害,隋亡。
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重點)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淵(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二代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年號貞觀
(二)貞觀之治(唐太宗的統治):
1、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統治措施、原因):
(1)思想上:吸取隋亡的教訓,勤於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廣納賢才,知人善任;
(2)政治上:1完善三省六部制;2制定法律,減省刑罰;3增加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4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
(3)經濟上(賦稅):減輕農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4)軍事上(民族關系):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
著名人物——房謀杜斷:房玄齡(富於謀略)、杜如晦(善斷大事);最著名諫臣:魏徵。
2、貞觀之治的表現(影響):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貞觀之治」。
3、唐太宗的突出成績(唐太宗統治的結果):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唐太宗有哪些做法在今天還值得我們借鑒?
以史為鑒,居安思危;重視民生,提倡節儉,重視人才等值得我們借鑒。
二、女皇武則天:
1、地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統治措施:
(1)政治上: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
(2)政治上:大力發展科舉制度,創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學生。
(3)經濟上:繼續推行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農業。
3、評價: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三、開元盛世
1、出現時間:唐玄宗前期(年號為「開元」)
2、治國措施(出現原因):
(1)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姚崇、宋璟)
(2)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頓吏治,裁減冗官;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3、結果: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進入了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4、(詩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5、評價唐玄宗:(1)積極方面:唐玄宗統治前期,勵精圖治,崇尚節儉,因此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使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形成開元盛世。
(2)消極方面:唐玄宗統治後期,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亂,導致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
第3課盛唐氣象
一、經濟的繁榮(重點)
農業:墾田面積擴大,發明並推廣生產工具你,如曲轅犁和筒車;興修水利。
2、手工業:絲織業品種繁多,蜀錦冠於全國;陶瓷業生產水平高,以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為代表;造船業、礦冶業、造紙業頗具規模。
3、商業:水路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出現繁榮大都市,如長安城第國際性大都會。
二、民族交往與交融(難點)

吐蕃(bo)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唐太宗時期,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唐蕃關系

文成公主入藏

史實

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作用

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其他民族

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各族首領尊奉為「天可汗」

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1、開放:充滿活力;昂揚進取、積極向上。
2、女子接受詩書、音樂等教育,喜好騎射、打球、弈棋等活動。
3、社會風氣兼容並蓄,衣食住行等受西北少數民族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
四、多彩的文學藝術
1、唐詩代表人物及其特點:

詩人

時代

代表作

特點

尊稱

李白

盛唐

《早發白帝城》
《蜀道難》

飄逸灑脫,充滿想像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
(浪漫主義色彩)

詩仙

杜甫

唐朝由盛轉衰

三吏、三別

詩風淳樸厚重,很多詩作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被譽為「詩史」(現實主義精神)

詩聖

白居易

中期

《秦中吟》
《新樂府》

直面社會現實,揭示了統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其詩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現實主義色彩)

2、唐朝的書法、繪畫成就:

項目

代表人物

代表作

藝術特點

書法

顏真卿

《顏氏家廟碑》

端正勁美,雄渾敦厚

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碑》

方折峻麗,筆力險勁

繪畫

閻立本

《步輦圖》

人物形態各異,神形兼備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

落筆雄勁,風格奔放

第4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1、目的: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
2、概況:跟隨使節來華的,還有很多學生和留學僧;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幾批,最多一次達500多人。
影響: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築藝術等傳回日本,對其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鑒真東渡
1、人物:揚州大明寺高僧鑒真。
2、經過:前5次失敗,第6次成功,754年抵達日本。
3、貢獻:傳授佛經;傳播中國的醫葯、文學、書法、建築、繪畫等;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三、玄奘西行
1、時間: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
2、概況:遍訪天竺名寺,研習佛法,在那爛陀寺游學。
3、貢獻:帶回大量佛經,主持譯經工作;著有《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對比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異同:

鑒真東渡

玄奘西行

不同點

在位皇帝

唐玄宗

唐太宗

目的地

日本

天竺

途中遭遇

6次東渡,前5次失敗,歷經磨難

歷經千難萬險

出行方式

結伴

獨行

是否回國

沒回國

回國

目的

傳播唐朝文化

學習佛教文化

相同點

1都是唐朝的僧人;
2都為對外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3都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歷盡艱辛;
4都有一種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第5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1、背景:
(1)開元末年,朝政日趨腐敗;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
(2)各地節度使勢利膨脹,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失衡,內重外輕。
爆發:755年,安祿山和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平定;763年被平定。
影響: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由盛轉衰;逐漸形成藩(fan)鎮割據的局面。
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1、原因:唐朝後期,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人民賦稅繁重,生活困苦;連年災荒。
2、概況;黃巢企業軍轉戰南北,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統治者以致命打擊;最終被鎮壓。
3、唐朝滅亡: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唐亡。
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1、政權;北方黃河流域先後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政權;南方地區出現吳、南唐等九個政權,加上北方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
2、概況: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盪不安;南方地區,政局相對穩定。
3、趨勢:統一是必然趨勢。
第6課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難點)
1、北宋建立:960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以開封為都城,史稱北宋。
2、北宋統一:依照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
3、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A、軍事上: 宋太祖首先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
控制軍隊調動,使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
經常調換將領,定期換防。
B、政治上: 在中央,採取分化事權的方法,削弱相權;
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知州),實施知州三年一換的制度;
各州又設通判、以分知州權力。
C、經濟上: 取消節度使收稅權,由中央掌控;
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2)影響: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
二、重文輕武的政策(重點)
1、重文輕武的原因: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
2、重文輕武的措施:

措施

各項措施的影響

(1)軍事:提高文官地位,文臣統兵格局逐漸形成;文官地位和待遇高於武將,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

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嚴重束縛了統軍的指揮權。

(2)科舉: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

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舉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4、影響: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
第7課遼、西夏與北宋的建立
一、契丹族與黨項族:
1、遼的建立(契丹建國):10世紀初(916年),契丹族首領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臨潢府。
2、西夏的建立:11世紀前期(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在興慶府。
二、遼與北宋的關系:和戰(重點)
(1)戰:遼太宗時,佔領燕雲十六州,從此,遼與中原王朝的沖突加劇。
(2)和:宋太祖晚期,北宋與遼保持友好關系雙方互通使節。
(3)戰:宋太宗時期,向遼發動數次戰爭遭到失敗,只好採取防禦政策。
(4)戰:宋真宗時期,澶州之戰,寇準主戰,打退遼軍。
(5)和:宋真宗時,宋遼議和,內容:遼撤兵,宋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影響(積極作用):此後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有利於雙方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的交流,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
三、西夏與北宋的關系:和戰
(1)戰:元昊稱帝後,多次進攻北宋,雙方損失慘重。
(2)和:訂立宋夏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議和後,宋夏邊境貿易興旺。
第8課金與南宋的對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統一女真:11世紀末,完顏部的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
2、起兵抗遼:12世紀初,阿骨打起兵抗遼。
3、金的建立: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二、金滅遼:1125年,遼被金滅亡。
三、金滅北宋:
1、面對金軍的強大攻勢,宋微宗、宋欽宗無力抵抗,妥協求和。
2、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1127年,趙構(宋高宗)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2、岳飛抗金:抗金將領岳飛率領岳家軍在郾城大捷,大敗金軍。後來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不是民族英雄,是抗金英雄)
3、金宋和議: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第9課宋代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的發展(重點)
1、時期:從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
2、原因:南方的戰亂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
3、結果:南方農業發展速度加快,逐漸超過北方。
4、表現:
(1)墾田面積擴大,耕作技術提高。
(2)占城稻的引進和推廣,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
(3)農業產量的提高,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蘇湖指蘇州和湖州;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為糧倉)
(4)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推廣(北宋植棉廣東,福建,南宋推廣到江淮,川蜀)
二、手工業的興旺
(1)絲織業: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紡織業興起。
(2)制瓷業:河北定窯、河南汝窯;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瓷都;南宋時,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
(3)造船業: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在當時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建有世界最早船塢,配備指南針。
三、商業貿易的繁榮(重點)
(1)商業都市:興起很多商業城市,最大的是開封和杭州;坊市界限打破,出現了早市和夜市;
【開封是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杭州(臨安)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2)海外貿易:廣州、泉州是大商港;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貨幣: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並行的貨幣。【原因:紙幣比金屬貨幣容易攜帶,可以在較大范圍內使用。作用:有利於商業的發展。】
四、經濟重心南移
我國的經濟重心從(唐朝)中期開始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宋代海外貿易蓬勃發展的原因:
(1)經濟方面:宋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達為海外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科技方面:宋朝的造船業水平很高,航海技術先進,有條件進行遠洋航行。
(3)政治方面:政府鼓勵,設立市舶司,從而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
★★南方商業繁榮的表現:
(1)商業都市很多,開封和杭州是最大的商業都市,有早市和夜市;
(2)海外貿易發達,廣州、泉州聞名世界,外貿收入在財政中占據重要地位;
(3)北宋時,四川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時會子出現。
第10課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蒙古國建立。
二、蒙古滅西夏與金
1、蒙古滅西夏:首先進攻西夏,1227年西夏滅亡。
2、蒙古滅金:1234年,蒙古滅金。
三、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1、元朝建立:
(1)1260年忽必烈繼承了汗位。
(2)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措施: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
3、元朝統一:
(1)南宋滅亡:1276年,元朝滅南宋;
(2)文天祥抗元:陸秀夫、文天祥等繼續抗元。
(文天祥是著名的抗元英雄,他具有不畏強暴,堅貞不屈的崇高氣節。
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統一:1279年,統一全國。
4、意義: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11課元朝的統治
一、元朝的疆域:
1、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2、地位: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難點)
1、背景: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幫助下,參照中原歷代王朝的統治方式,逐步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2、元朝行省制度的內容:
(1)在中央:
設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下設六部,分管各項事務。
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
設御史台負責監察事務。
(2)在地方: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里,直屬於中書省。其他地區設立10個行省。行省下設路、府、州、縣。)
三、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重點)
1、東南地區: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是中央王朝首次在台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
2、西藏地區: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事務。從此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
第12課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榮的大都市生活
1、大都市:北宋是開封,南宋的臨安、元朝的大都,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瓦子:指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3、雜居:雜居是宋元時期戲劇表演的主要形式,形成於宋代;元朝統一南北後,元雜劇為廣大民眾所喜愛。
4、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
二、宋詞
1、含義: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句子有長有短,也稱長短句,便於歌唱。
2、詞牌:每首詞依據樂譜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詞牌。如《念奴嬌》、《滿江紅》、《蝶戀花》等。
3、著名詞人:(1)蘇軾:豪邁飄逸;
(2)李清照:委婉、細膩、清秀;
(3)辛棄疾:使詞境更為雄奇闊大。
三、元曲
1、組成:包括散曲、雜劇和南戲等。把音樂、歌舞、動作、念白融合在一起。
2、代表人物及作品:關漢卿,《竇娥冤》
3、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祖光、白樸
第13課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1、雕版印刷術:隋唐時期發明
2、活字印刷術:北宋匠人畢升發明;
3、發展:此後又發明木活字;元代王禎發明了轉輪排字法;元中期出現銅活字印刷
4、影響: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5、傳播:朝鮮——日本、東南亞地區-波斯——歐洲
二、指南針、火葯的應用
1、指南針:
(1)漢代:利用天然磁鐵做成指南工具——司南
(2)宋代:利用人造磁鐵製成了羅盤
(3)應用:北宋末年,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
(4)傳播:阿拉伯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後傳到歐洲
(5)影響;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
2、火葯:
(1)唐朝:已經發明了火葯
(2)宋代: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發明了竹管火槍、突火槍
(3)元代:發明火銃
(4)傳播:13世紀傳入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經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
(5)影響:對歐洲的火器製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
三、發達中外交通
1、原因:航海技術的進步,南方的海上貿易頻繁,海陸交通發達。
2、通道:(1)陸路:
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成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驛站:宋代驛站比較發達;元代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
(2)海運
A、條件:除了使用指南針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風、氣象的規律。
B、概況:海上交通發達,海外貿易繁榮。
C、航線;宋代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海岸;元朝時,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
D、影響: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元朝在中央設置了回回司天監、回回葯物院等機構。

『柒』 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對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捌』 《長安十二時辰》中有哪些與歷史相關的節點

「安史之亂」
(1)背景:
②邊將安祿山一身兼任范陽等三地的節度使,擔負東北地區防禦重任,逐漸擴張勢力。
(2)爆發: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3)結果:安史叛軍接連內亂,最終於763年被平定。
(4)影響:
②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

『玖』 聯合國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

維護世界和平,協調國際間關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拾』 促進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項目有哪些

無水港的發展是我國擴大對外開 放的產物,指在內陸地區建立的具有報關、報驗、簽發提單等港口服務功能的物流中心。無水港內設有海關、動植物檢疫、商檢、衛檢等監督機構,可為客戶通關提 供服務。同時,貨代

閱讀全文

與唐蕃和親促進了什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