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70年經濟發展的第一階段取得的成就
中國70年經濟發展的第一階段取得的成就當然是對外開放。
⑵ 中國近年來取得的新成就
中國人權事業抄取得新成就
一、是改革紅利更多惠及全民,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保障水平再上新台階。
二、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有效推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
三、是人人平等原則得到切實貫徹,各類群體的權利保障力度穩步加強。
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弘揚,人權教育研究水平顯著提升。
五、是國際人權交流合作廣泛開展,人權理念、政策和成就更受尊重。
人權司法保障方面取得新成就
一、是不斷健全人權司法保障機制。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司法職權配置進一步優化。
二、是進一步完善人權司法保障程序。
三、是努力提高人權司法保障執行力。
四、是切實保障被羈押人合法權利。
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取得新成就
一、建設目標向信息化整體轉型。
二、編制構成向質量效能型轉變。
三、軍事訓練向基地化、模擬化、網路化發展。
四、人才培養向素質能力躍升。
五、政治工作向提高戰鬥力聚焦、
六、後勤保障邁向三軍一體、軍民兼容、平戰結合。
七、武器裝備建設更加註重頂層設計。
⑶ 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就
宏觀經濟指標全線飄紅
第一,在經濟增長方面,破天荒地實現了長期、持續、快速、平穩增長。1979年-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在基數大大提高的情況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個百分點,年均增速提高了60%。2008年上半年經濟增速為10.4%。據國外有的學者計算,上世紀50年代以來,有11個國家和地區在長達25年的時間內,年均經濟增速達到7%以上。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已有29年實現了年均增速9.8%。看來,中國經濟增速達到9%左右,還要延續一段時間。所以,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增長,在中外經濟發展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第二,在國際收支方面,實現了飛躍式的增長。在經濟改革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部分地由於實行封閉、半封閉政策的影響,部分地由於當時國際形勢的限制,我國國際收支不僅規模很小,增長速度也很慢。1952年末,國際收支順差只有2.94億美元,到1978年也只有8.68億美元;按美元當年價格計算,26年間只增長了1.95倍,年均增長4.2%。改革以來,在經濟迅速增長的條件下,由於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國際收支順差呈現出飛躍式的增長。由1982年的62.91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2470.25億美元;按當年美元價格計算,24年增長了38.3倍,年均增長16.5%。 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這是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的來源。1978年-2007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長到13786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由133.6元增長到4140元;二者分別增長了6.4和6.2倍。2008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增長6.3%;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2528元,增長10.3%。但需說明:這些收入並不是居民的全部收入。它只是包括了工薪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並沒有包括各單位對居民的補貼和居民的其他合法收入,更沒有包括數量相當大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所以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低估了。還要提到: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提高,實際上也提高了居民收入。1989年我國開始徵收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為800元,2006年調高為1600元,2008年再調高為2000元。
第二,居民消費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全體居民消費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長到184元;其中,農村居民由65元增長到138元,城鎮居民由154元增長到405元。按可比價格計算,這期間三者年均增速分別為2.3%、1.8%和3.0%。但2006年居民消費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長到6111元,其中農村居民由138元增長到2848元,城鎮居民由405元增長到10359元。這期間,三者年均增速分別為7.5%、5.9%和6.3%;三者比前一個時期分別高出2.26倍、2.28倍和1.1倍。還要著重提到:1978年-2007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已由2.5億下降到1479萬人。
第三,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物質生活提高的重要指標。1978年-2007年,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67.7%下降到43.1%,城鎮居民家庭由57.5%下降到36.3%;二者分別下降了24.6個百分點和21.2個百分點。
第四,住宅水平有所提高。1978年-2006年,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由6.7平方米增長到27.0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面積由8.1平方米增長到30.7平方米;二者分別增長到了3.0倍和2.8倍。
第五,現代交通通訊的廣泛運用以及交通通訊支出在消費支出中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生活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比如,到2006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行動電話達到了152.88部;農村也達到了62.05部。到2007年,我國寬頻用戶數已達1.22億戶,居世界首位。與此相聯系,2006年城鎮居民家庭交通通訊支出在人均消費支出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1.20%提高到13.19%,農村由2.24%提高到11.95%。
第六,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的增長,是人民文化生活提高的最重要標志之一。1978年-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由16.5萬人增加到448萬人;研究生畢業人數由9人增長到31萬人;二者分別增長了26.1倍和34443.4倍。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城鄉居民家庭消費支出構成中也明顯地反映出來。1990年-2006年,城鎮居民家庭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由11.12%上升到13.83%,農村由8.36%提高到12.63%。
第七,國內旅遊的蓬勃發展。1994年-2006年,僅國內旅遊就由524萬人次增加到1394萬人次,其中城鎮居民由205萬人次增加到576萬人次,農村居民由319萬人次增加到818萬人次;三者分別增長了1.66倍、1.81倍和1.56倍。在這期間,人均旅遊花費由195.3元增長到446.9元,其中,城鎮居民由414.7元增長到766.4元,農村居民由54.9元增長到221.9元;三者分別增長了1.29倍、0.85倍和3.04倍。
第八,閑暇時間大幅增加。改革以來,我國開始實行由改革前的每周單休日改為雙休日。後來又實行「五一」節、國慶節和春節三個長假(每節放假三天)。從2008年1月1日起,又調整和增加了假日。即取消了前兩個長假,但增加了富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每節一天假日)。這樣,我國法定節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再加上職工帶薪年休假,一年中平均休假時間就超過了一年的三分之一的時間。
第九,人口預期壽命的增長,是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提高的一個綜合指標。1978年-2006年,我國人口預期壽命由68歲提高到72.4歲。 經濟大國地位總體確立
第一,200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6452億美元;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世界第四位,居美國、日本、德國之後。與此相聯系,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增長。2003年-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3.8%,居世界第二位;估計2007年將達到16%,居世界第一位。
第二,作為主要農產品(13.56,-0.28,-2.02%)的穀物、肉類和籽棉1978年分別居世界的第二、第三和第二位,1990年以後三者均居世界第一位。作為主要原材料的鋼和水泥1978年分別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四位,2000年以後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作為主要能源的煤、原油和發電量1978年分別居世界第三位、第八位和第七位。其中,煤在1990年以後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原油在1990年以後上升到第五位或第六位,發電量在2000年以後一直居世界的第二位。當前製造業規模已居世界的第四位。其中,高技術製造業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第三,2007年我國普通高校在校生達到1855萬,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超過7000萬人。我國已成為高等教育大國和人力資源大國。依據2007年9月科技部發布的「中國科技實例研究」項目成果,當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我國研究開發人員總量為142萬人,居世界第二位。此其一;其二,2006年,全社會科技支出經費總額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3003.1億元,居世界第五位;研究開發投入強度達到1.42%。其三,目前專利申請受理總量突破400萬件,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3年超過國外申請量,2006年達到53.4%,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四位。
第四,我國進出口貿易額由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21738.0億元,按當年美元價格計算,增長了105.3倍。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世界位次1978年為二十七位,2004年以後一直居世界第三位。另據2007年8月韓國貿易協會國際貿易研究院最新發布的報告稱,中國有958種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佔有率排名第一,是擁有佔有率位居第一的商品種類最多的國家。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由1979年-1980年的181.87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748億美元,多年來均居世界前列。2007年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87億美元,居發展中國家第一位。我國的外匯儲備由1978年的1.67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15282億美元,按當年美元價格計算,增長了9149.9倍,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6月末,又增加到18088億美元,同比增長35.7%。
第五,據國外有的單位測算,2006年我國消費額佔世界消費額的5.4%,居世界第五位。
但在這里也需說明:第一,上述中國經濟大國地位的確立,是從總體上說的。這就意味著:一方面中國在有些領域(比如第三產業的某些領域)還沒有成為經濟大國;另一方面中國在某些領域已經不只是經濟大國,還是經濟強國。其突出表現,就是繼人造衛星上天、航天飛船發射成功之後,2007年又實現了嫦娥一號探月工程,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它表明中國在這個領域已經處於強國地位。第二,如果對衡量經濟大國地位的指標做更全面的比較,中國經濟居世界的位次就沒有那麼高。比如,按國內生產總值計算,中國在2005年列世界第四。如果按國民總收入(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來自國外的要素凈收入)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是22867億美元;當年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的經濟總量分別為145039億美元、49418億美元、36309億美元、35796億美元、27910億美元,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排位不是第四,而是第六。又如,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達14221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但綜合考慮外資對外貿的貢獻等因素,2005年中國實際外貿總額為8741億美元。而當年德、日、法、英的外貿總額分別為17448億美元、11119億美元、9550億美元、8781億美元,都比中國多。但即使考慮上述各項因素,中國經濟大國地位的總體確立,仍然是肯定無疑的。
概括以上所述,宏觀經濟指標全線飄紅,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和經濟大國地位總體確立,是改革開放30年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
當然,像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一樣,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正如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所總結的,突出的表現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部分低收入群眾生活比較困難;思想道德建設有待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同新形勢新任務不完全適應,對改革發展穩定一些重大實際問題的調查研究不夠深入;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少數黨員幹部作風不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比較突出,奢侈浪費、消極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還要指出:2008年經濟增速雖有下降,但仍處於偏熱狀態;特別是通脹還由去年低通脹的上限區間演變為中通脹下限區間,而且壓力還在增大。
⑷ 如何認識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說是枚不勝舉。其中最重要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兩條主線上,一條主線是制度創新方面的成就,另一條主線則是經濟實力方面的成就。
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的根本原因
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請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制度角度,分析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且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和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的根基。
社會主義分配理論:一是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二是堅持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既反對平均主義,又防止收入差距過大,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兼顧效率與公平的收人分配製度,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
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理論。發展是當代中國的主題,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
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的理論。實行對外開放和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包括以下原則:一是堅持「引進來」和 「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二是強調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客觀進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可促進世界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造福各國人民。另一方面它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全球擴張,會進一步加劇世界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三是要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系,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基本經濟制度。基本單一的所有制改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基本單一的分配形式改為按勞分配為主同時實行按要素分配,加上公有制實行多種實現形式,一下子把各方面積極性調動了起來。公有制的比重雖然有所下降,但一直發揮主導作用。同時符合商品生產要求的經濟體制和市場體系的逐步建立,是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原因。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在總結我國和國際社會主義建設正反面經驗教訓,借鑒西方國家發展商品經驗基礎上建立的,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有必要的宏觀管理加以引導、監督和制約,制度優勢加市場優勢,既有活力,又可以避免資本主義固有的弊病和在整體上避免盲目性、自發性和激烈波動。
⑹ 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總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躍居第四位,人均國民總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經濟實現了連續四年1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3年-2006年年均增長10.4%,不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長4.9%高出5.5個百分點,而且比改革開放以來年均增長9.7%高出0.7個百分點.經濟增速不僅快,年度之間波幅也比較小.人均國民總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2、經濟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地區、城鄉和產業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經濟結構調整出現了明顯的積極變化,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步伐明顯加快,第三產業比重繼續提高.城鄉經濟在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中趨向協調發展.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鄉村人口由農村向城鎮的轉移,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3、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持續大幅增加,節能減排取得初步成效.財政收入在四年內翻了一番多.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使得我們辦了多年想辦而未辦成的一些大事,重點加強了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切實加大了對落後地區和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經濟社會的穩定協調發展.企業利潤連續四年保持在20%以上速度的增長,拓展了企業的發展空間,調動了企業的發展積極性。
4、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工業生產迅猛發展,供給能力大幅提高.我國糧食產量連續三年增產,棉、油、肉等主要農產品穩產增產。
5、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建成投產,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加強,長期以來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煤電油運等「瓶頸」制約得到明顯緩解。
6、對外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進出口貿易總額連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位。
7、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提高和改善,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8、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經濟社會呈現同步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
⑺ 如何認識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歷史性抉擇,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紀元。
40年來,中國共產黨無懼風高浪急,無畏艱難險阻,聚精會神搞建設,卯足干勁謀發展,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7)中國經濟發展成就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結構調整貫穿於經濟發展的40年,是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的40年,也是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的40年。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產業帶動轉向依靠三次產業共同帶動。農業基礎地位更加穩固,實現了由單一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工業結構不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
2017年,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12.7和32.7%,分別比2005年提高0.9和4個百分點。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201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
2017年,服務業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提高30.4個百分點。
⑻ 中國發展有哪些成就
●GDP年均增長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國家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國經濟核心指標。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1952年至2008年,扣除價格因素,我國GDP以年均的速度增長,經濟總量增加77倍,位次躍升至世界第3位。
●城鄉居民儲蓄增加2.5萬倍人民生活由貧困邁上總體小康
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2008年底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達21.8萬億元,比1952年底增加2.5萬倍。
1978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仍還約有2.5億人,約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減少為1479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聯合國和世界銀行認為,近25年來全人類扶貧事業成就中,三分之二應歸功於中國。
●財政收入增長985倍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觀調控能力
1950年國家財政收入只有62億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億元,到1999年達到11444億元。進入新世紀,財政收入連續跨越新台階,2008年達到61317億元,比1950年增長985倍。
●糧食產量增長3.7倍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支撐工業化進程
2008年我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長3.7倍,達到52871萬噸;豬牛羊肉類產量達到5337萬噸,而1952年只有339萬噸。
●粗鋼年產從16萬噸到5億噸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
2008年與1949年相比,我國粗鋼產量由16萬噸增長到50092萬噸,紗產量由32.7萬噸增加到2149萬噸。我國由一個只能製造初級工業產品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根據聯合國資料,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份額由1995年的上升到2007年的.
●對外貿易增長2266倍從封閉半封閉走向全方位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上了對外開放之路,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三對外貿易大國。
●城鎮化率從提高到走向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城鎮化水平很低,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城鄉之間處於嚴格的分割狀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時期,2008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文盲率降至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教育關繫到國家的未來。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左右。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目前的教育普及程度已經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200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高中毛入學率74%,初中毛入學率,小學凈入學率達,文盲率降至;當年高中階段在校生人數4546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2057萬人。
●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
2008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4570億元,占,比1991年提高個百分點。科技成果大量涌現。
●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35歲提高到73歲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地區缺醫少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經過60年建設,我國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2008年年末全國每千人口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2.8張,處於發展中國家中等偏上水平,而1949年為張。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1949年的35歲提高到2005年的73歲,在世界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中居於領先地位。(國家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