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升產業增強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突破
一、強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產業集聚區是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載體。堅持科學規劃、提升功能,完善集聚機制、積累機制、服務機制和激勵機制,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創新平台等保障能力,促進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和功能集合構建。堅持因地制宜,堅持一切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以項目建設為中心,以項目調優經濟結構,以項目增強發展後勁,以項目壯大資源優勢。二、著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抓住全面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城鄉統籌,實現互動發展,既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富民強市新跨越的重要保障。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統籌城鄉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為切入點,著力推進「產業向集聚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集約經營集中」,努力走出一條全面開放、城鄉統籌、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三、大力發展服務業。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以重點項目、龍頭企業、特色園區建設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體制環境為保障,做大做強戰略支撐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大力發展旅遊業,穩步發展房地產業,加快發展金融服務業,積極發展物聯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信息產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四、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整合文化資源,完善產業鏈條,培育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加快擴張規模和提升層次,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做大做強廣播影視、出版傳媒等優勢產業,推動廣播影視集團化經營。重視文化經濟,扶持文化企業,加快文化產業集聚區和文化園區建設。深入挖掘和弘揚中原文化深厚底蘊,發揮文化遺產豐富的優勢,積極打造伏羲文化、姓氏文化、老子文化等知名文化品牌,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根親文化影響力。五、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健全社會管理體系,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加強城市社區和農村村級組織建設,提高管理轄區的能力。加強社會組織建設,推動經濟類、公益慈善類和社區社會組織優先發展,加強對新經濟組織、互聯網虛擬社會的管理引導。適時出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規范性文件,細化分解工作任務,實施項目化管理,推進全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六、創新工作落實機制。要著力抓好「三力」,即增強凝聚力,保證執行力,提高創造力。要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必須注重機制建設,把握謀劃設計、責任分工、推進實施、動態評估、信息反饋等各個環節,建立無縫對接、系統完整、運轉協調的落實機制,不斷提升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建立健全工作責任、信息傳遞反饋、行政效能監察、督查等機制,促使各級、各部門動起來、緊起來、嚴起來,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大力倡導問題在一線發現、矛盾在一線解決、經驗在一線產生的一線工作法。積極推行縣委權力公開、黨務公開、政務公開「三公開」工作,切實把風氣搞正、把工作做實。要進一步完善獎懲機制,健全領導幹部問責制,重點解決落實不力的問題。
㈡ 如何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公平性原則:
本代人之間的公平、代際間的公平和資源分配與利用的公平。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機會、利益均等的發展。
它既包括同代內區際間的均衡發展,即一個地區的發展不應以損害其它地區的發展為代價。也包括代際間的均衡發展,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的發展能力。
該原則認為人類各代都處在同一生存空間,他們對這一空間中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財富擁有同等享用權,他們應該擁有同等的生存權。
因此,可持續發展把消除貧困作為重要問題提了出來,要予以優先解決,要給各國、各地區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發展權。
2、持續性原則:
人類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
即在滿足需要的同時必須有限制因素,即發展的概念中包含著制約的因素;在「發展」的概念中還包含著制約因素。
因此,在滿足人類需要的過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數量、環境、資源,以及技術狀況和社會組織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
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與環境。
因此,持續性原則的核心是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從而真正將人類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有機結合。
3、共同性原則:
各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雖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續性原則是共同的。地球的整體性和相互依存性決定全球必須聯合起來,認知我們的家園。
可持續發展是超越文化與歷史的障礙來看待全球問題的。它所討論的問題是關繫到全人類的問題,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全人類的共同目標。
雖然國情不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無論富國還是貧國,公平性原則、協調性原則、持續性原則是共同的,各個國家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都需要適當調整其國內和國際政策。
只有全人類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從而將人類的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
(2)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擴展閱讀:
1、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是:
堅持以人為本,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主線,以經濟發展為核心。
以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為根本出發點,以科技和體制創新為突破口,堅持不懈地全面推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協調,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
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2、基本原則:
持續發展,重視協調的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推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重視解決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堅持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
科教興國,不斷創新的原則。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和教育的先導性、全局性和基礎性作用,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大力發展各類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科教興國戰略的緊密結合。
政府調控,市場調節的原則。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四方面的積極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強化監管,發揮主導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公共服務,充分運用市場機制,調動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
積極參與,廣泛合作的原則。加強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參與經濟全球化,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在更大空間范圍內推進可持續發展。
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原則。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選擇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進行突破,在此基礎上,全面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㈢ 「十二五」時期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五個堅持」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標。
「五個堅持」的基本要求:
一是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二是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三是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四是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五是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
主要目標:
一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二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三是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四是社會建設明顯加強;五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化。
㈣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 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專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屬化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為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鑒於我國實施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新進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又將第三階段的奮斗目標和步驟進一步具體化,分成三個具體階段和步驟: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㈤ 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要把握好的原則有哪些
設想社會主義發展的目標就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誰高
㈥ 中國經濟下半年如何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
大而化之地說,
要發揮我國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休養生息,發揮各種所有制經濟的活力。
加強國家宏觀調控,減輕中小企業負擔,進行有針對性的刺激和適度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
繼續穩增長、調結構、保民生、促就業。
㈦ 為了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我們應當從哪些方面做起
1.保護自然界,保持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實行節能降耗,踐行中央實行節約型社會的要求。
3.要合理利用開發與保護各種資源。
4.最重要的一點是:加強科技發展,研製開發新材料,新能源等各種生產技術。
㈧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和「兩個100年」目標分別是什麼
「三步走」戰略目標: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兩個100年」的目標:即到建黨100年時,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8)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在堅持「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具體劃分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把我們黨在80年代提出的在21世紀中葉實現的基本現代化目標提前到2035年;
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及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兩個階段之間相互聯系、相互銜接,一步一個台階、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提高,不斷深化,向世人清晰地描繪了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時間表、任務書和路線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
㈨ 如何確保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
首先,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定不移貫徹黨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項戰略部署,盡心盡責做好各項工作。其次,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加強統籌協調,形成政策合力,精準施策,讓工作更加扎實細致和更有成效。
中國經濟的碩果,就能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強,並以打贏打好三大攻堅戰的奮斗,成就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基礎。
㈩ 我國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根本保證是
實現「十二五」規劃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涉及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必須有政治、思想、組織等方面堅強有力的保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保證,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明確了目標和任務、凝聚了力量和智慧。堅持黨的領導,對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根本保證的表現是全方位、全過程的,比較集中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堅強的領導核心。
在我們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文化比較落後且發展又很不平衡的大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然要求有一個能夠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體現和反映最廣大人民意願的政治集團和政治核心,把十幾億人的思想和力量統一和凝聚起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和作用,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具有堅實的政治基礎和廣泛的社會基礎,是任何力量所無法動搖、改變和替代的。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第二,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共同的思想基礎是團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黨和國家各項目標任務的必然要求。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夠樹立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形成引領全社會思想和行動的核心價值體系。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它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社會的思想、意志和精神同我國的奮斗目標和歷史使命緊密聯系起來,把各方面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共同創造美好未來。
第三,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
「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人才優勢是最有潛力、最有可靠、最具持久力的競爭優勢。各項事業發展需要的各種知識、科技、資金、資源、信息、體制、環境、政策等要素和條件,只有為人所掌握、所運用,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黨和國家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不斷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善於治黨治國治軍的領導人才和其他各方面人才,把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人才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為實現我國發展目標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
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對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黨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黨中央一再提醒全黨,黨的先進性和執政地位都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過去先進不等於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於永遠先進;過去擁有不等於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於永遠擁有。我們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的要求,加快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各級黨委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准確把握發展趨勢,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努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強對發展的統籌協調,切實提高發展質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