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荷蘭經濟怎麼樣
荷蘭經濟綜述
【荷蘭市場特點】
1、市場特點 :
荷蘭國內市場有限,但轉口市場十分廣闊,商品吸納量大。荷進口貨物中有60%直接運銷其他國家,20%在當地經加工後再出口,進口內銷產品僅佔20%左右。市場結構特點是由少數十幾家大型跨國公司組成,如荷蘭皇家石油公司、阿克蘇?諾貝爾集團、DSM化學公司、聯合利華公司、飛利浦公司、達夫卡車公司等;這些公司資本雄厚、技術先進、產品競爭力很強,並有著寬闊的銷售渠道和廣泛的國際銷售網路。荷蘭中小型公司也十分活躍,並面向國際市場。
2、對外經濟貿易關系:
荷蘭是歐盟的成員國,其主要的貿易對象是歐盟其他成員國。荷蘭75%的商品和服務貿易是在歐盟成員國之間進行的,
分別占荷蘭進口額和出口額的66%和79%,其中對德國貿易又占其進口和出口額的的25%和30%。在美洲市場以美國為主要貿易夥伴;在亞洲市場則以日本、中國、港台地區、新加坡和韓國為主要貿易對象。
3、主要進出口大類商品:
荷蘭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貧乏。除天然氣和少量的石油以外,幾乎沒有什麼自然資源。工農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絕大部分需要進口。因此,原材料和能源產品構成荷蘭的主要進口商品。除此之外,荷蘭也進口相當數量的油類、油脂作物以及化工產品和交通運輸設備。除天然氣和農產品以外,荷蘭的主要出口產品是:化工產品、食品加工機械、電子電器產品、機械產品、工業製成品、港口設備以及挖泥船等。
【荷蘭經濟飛速發展的重要支撐因素】
荷蘭經濟的特點是外向型經濟佔主導地位。產業部門齊全,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均高度發達。荷蘭社會經濟關系穩定,政府、企業和工會定期磋商,共同為經濟的繁榮發展作出努力。以下幾個領域是荷蘭經濟飛速發展的重要支撐:
【貿易大國】:荷蘭奉行自由貿易政策,貿易環境甚佳。 擁有高度發達的對外貿易體系,狹小的國內市場使荷蘭經濟一直具有強烈的國際取向,藉助其"歐洲門戶"的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設施和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荷蘭成為歐洲最大的貿易轉口國。對外貿易總量居世界第八位。據EIU預測,荷蘭在未來五年將成為全球最佳的業務經營和投資的地方。荷蘭經濟一半依賴於貿易,出口產品及服務總額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5%。據世貿組織對「全球商品進出口國家/地區排名」,荷蘭進出口貿易排在第八位。
【工業強國】:荷蘭工業特點國際化,主要工業領域為化工、食品加工、電子工業、金屬製造及加工、造船等。是西歐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著名的大型跨國集團公司有:殼牌石油公司、聯合利華公司、阿克蘇.諾貝爾公司、飛利浦公司、ING等,在世界500強中排在前50位。
【交通大國】:荷蘭擁有高度發達的水陸空運輸網路、分撥能力、通訊系統和完善的服務體系,荷蘭交通四通八達,空中、近海、內河、公路、鐵路組成了一個全方位立體交通網。鹿特丹港是世界第一大港,年吞吐量超過三億噸。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是歐洲三大貨運機場之一,阿姆斯特丹國際機場是歐洲第四大客運和貨運航空港。荷蘭的內河船隊占據了萊茵河、馬斯河上運輸量的53%;公路運輸占歐洲內陸流動卡車的27%。在這里可以迅速便捷地直抵全歐300多座城市,並可快速抵達中東和非洲。在歐洲955個分銷中心中荷蘭獨佔535席。
【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僅占總人口的5%。荷蘭是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農產品出口總量僅次於美國和法國。鮮花出口壟斷全球市場70%,荷蘭被稱為歐洲的"菜園子",蔬菜出口名列世界榜首,土豆種子出口、乳產品生產位於世界第一。荷蘭土地面積有限,20%是圍海造田開墾出來的,但農業以集約化經營為特點,採用高技術生產和現代化管理,給農業帶來高產、高質、高附加值。
【水利大國】:荷蘭地勢低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平面。其圍海造田和攔海工程為世界之最。三十年代,即修建了著名的30公里長的須德海攔海大壩。自1958年始實施投資300億荷蘭盾的攔水壩"三角洲"工程和耗資"十億馬克"的可移動式防洪大壩。荷蘭每年用於水利投資約45億美元,人均近300美元,是世界最多的國家之一。
【金融保險服務業強國】:荷蘭的金融和保險業亦聞名於世。荷蘭銀行(ABN AMRO)、荷蘭國際集團(ING GROUP) 、拉博銀行和荷蘭農業銀行是荷蘭著名的四大銀行,均在世界最大的25家銀行之列,義務活動遍及世界各地。荷蘭AEGON保險公司是世界第三大保險公司。
【科學技術領先的國家】:荷蘭在環境技術、能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學和材料技術、水利工程等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荷蘭制訂有積極的技術政策,全國每年投入科研的經費達100億荷蘭盾。
【「歐洲門戶」】: 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地處北海海岸、萊茵河及馬斯河的三角洲,坐落在萊茵河入海口附近,被人們稱作「萊茵河上的明珠」「歐洲的門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達的內陸運輸網,賦予鹿特丹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每年,鹿特丹港有約3萬艘來自世界各國的船舶掛靠,500多個定期航班駛往全球1000多個港口。鹿特丹是荷蘭的工業中心,也是商業(是僅次於阿姆斯特丹的第二大商業區)和運輸中心。
鹿特丹輻射面大,在其方圓500公里內有1億6千萬歐洲消費者,意味著鹿特丹是為綜合購買力達8000億美元的巨大市場提供服務。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荷蘭人習慣節儉,講究實用。消費者習慣集中購買、自由選購,因此,超級市場、連鎖商店是荷蘭人常去的購物場所。消費者喜歡選購款式新穎,價格適中的商品,且更新換代較快。
【中國與歐盟、荷蘭的貿易關系】
歐洲統一大市場,人口密度大,購買力強,市場總值最高。歐盟於1995年、1996年相繼發表《中國—歐洲關系長期政策》和《對華合作新戰略》,將擴大和發展對華經貿合作關系提到了戰略性高度。
歐洲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2002年,雙邊貿易額為868億美元,與2001年相比增長17.8%,其中中國出口482億美元。中國出口主要有:紡織服裝、鞋、箱包、玩具、日用品、收音機、組合音響、醫葯、塑料製品、焦炭、工具、鋼材、腸衣、照明裝置等。目前歐盟已是中國第一大投資方(按實際投入計算)、第一大技術供給方,第三大貿易夥伴(僅次於日、美和香港)以及機電產品第二大出口市場(僅次於美國)。如果中國和歐盟的經濟不發生逆向變動,根據最近幾年中歐貿易的增速計算,預計到2005年雙邊貿易總額將突破1100億美元。
如上所述,荷蘭是歐洲的門戶,它已成為世界各國商人開發歐洲市場的首選場所。荷蘭又是第二歐亞大陸橋的歐洲終點(起點為我國連雲港)、溝通歐亞兩大市場的樞紐。
荷蘭是歐盟創始國之一。與其他歐盟國家一樣,在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遵循歐盟共同的對外經貿法規。
荷蘭十分重視發展與中國的關系,曾把1995年定為中國年。是年荷蘭首相訪華,承諾提供一筆12.5億荷蘭盾混合貸款,約合6.5億美元,執行期為1996年—2002年。此後雙方高級官員頻頻互訪。1995年12月,荷蘭發展合作大臣普龍克和當時的外經貿部部長吳儀會談時,宣布對華提供長期發展援助的決定。1996年3月,中荷兩國政府簽署了中荷關於發展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確定中荷在扶貧、環保、林業、培訓和教育領域開展合作。1999年荷蘭女王訪華,2000年朱總理訪問了荷蘭,雙邊關系又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中荷兩國貿易往來可追溯到17世紀。新中國成立與其建交以後,雙方經貿關系主要從90年代開始,雙邊貿易額穩步上升,1995年突破40億美元,1997年50億美元,1998年59.95億美元,1999年64.23億美元,2000年79.23億美元。2001年87.39億美元,2002年約98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2.6%,其中中國出口額81億多,佔83%以上。在中國對歐盟15國的出口中荷蘭占第2位。
荷蘭主要經濟產業
【工業】
國際取向是荷蘭工業的特點,不僅體現在外銷方面,也包括在海外廣泛設立生產基地並與外國企業開展合作。主要工業領域為化工、食品加工以及金屬加工業,其中食品加工業為最大的行業。此外還擁有規模可觀的印刷與電子技術業。荷蘭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學綜合企業的「家基」所在地。荷蘭的金屬加工業主要擅長於機械製造。由於廣泛地應用電子控制系統,荷蘭在食品加工機械、運輸工具以及食品與化工生產裝置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能源業】
荷蘭的能源公司在內陸與北海屬於荷蘭的大陸架上同時進行石油與天然氣開采。特別是通過開采荷蘭北部的大型天然氣田,使得荷蘭成為西歐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鹿特丹為供應西歐的能源起著重要作用;通過港口大量地進口原油,並在港口附近設有巨大的煉油裝置。原油與石油產口主要通過輸油管道直接從港區送往德國和比利時的工業中心。
【服務業】
服務業日益成為推動歐洲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過去二十年來 ,服務業已經發展成荷蘭最大的經濟行業。過去十年間,商業服務輸出的增長比貨物出口的增長要快。服務業內最重要的領域為貿易,其次為運輸與通訊,建築、商業服務以及銀行與保險業。服務業的大多數公司主要活躍於國內市場。但運輸業、技術咨詢以及貿易公司則更注重國外市場。荷蘭的三大銀行為荷蘭銀行、ING國際財團和荷蘭合作銀行,均列在歐洲的前25家大銀行之內,在世界各金融中心均有業務處。
【交通、運輸與通訊】
荷蘭有著悠久的運輸傳統。位於北海之濱,萊茵、馬斯與斯海爾德三大河流都從荷蘭境內入海;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荷蘭發展成通往歐洲的門戶,隨著歐洲境內邊界的取消,這一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荷蘭在歐洲集散網路上至關重要的地位,也吸引了眾多的國際公司在此落戶。遠洋貨輪每年運送數千萬噸的貨物到鹿特丹--世界上最大的海港。阿姆斯特丹的斯希波爾國際機場是歐洲第4大客運、貨運航空港。為了維護荷蘭作為至關重要的中轉國的經濟地位,並保證抵達各商業中心的便利,荷蘭政府採取了各項措施以緩解交通壓力。鼓勵「多人共乘」、自行車、步行、通過電信手段遠距工作等,尤為注重鼓勵使用公共交通設施。
荷蘭的公交系統每年完成的乘客公里總數約達250億。這是由火車、城市與區域公共汽車和有軌電車共同實現的。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市更擁有地鐵系統。城市內與區域內的公交主要使用公共汽車。公共汽車、有軌電車、和地鐵使用一種特別的價格體系:整個國家分成不同的「交通區」,使用一種全國通用的「條票」,乘客按旅行「交通區」數的多少在條票上「列印記」,以固定的費率支付費用。鐵路交通由荷蘭鐵路公司負責。來往於大多數大城市間的現代化「城際特快火車」,每半小時即發車一輛。
荷蘭的運輸業收入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8%,在歐洲運輸市場上佔有很大的份額。鹿特丹港30多年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為了維持這一領先地位,鹿特丹港在持續不斷地進行現代化改造。其它的重要海港還有阿姆斯特丹港、費爾森/艾默伊登港,代爾夫宰爾港、埃姆斯哈芬港、弗利辛恩港等。
除斯希波爾國際機場外,荷蘭還有16家大大小小的機場,其中較大的為鹿特丹的塞斯廷霍芬機場和馬斯特里赫特的貝克機場。乘客可通過鐵路或公路舒適快捷地抵達荷蘭各大城市。荷蘭皇家航空公司KLM為荷蘭最大的航空企業,接下來還有馬梯耐爾、特蘭沙維亞以及荷蘭航空公司。後幾家公司主要提供度假客運服務。其中馬梯耐爾航空公司也經營國際貨運。
荷蘭擁有高度發達的電子通訊基礎設施,是歐洲電纜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所有的電信交換中心都是數字式的,這使得在同一條線路上可同時進行通話與信息傳送;通過個人電腦進行通訊往來,「視像會議」與圖文傳真已經是每個用戶都可以使用的通訊手段。
【農、林、牧、副、漁】
荷蘭盡管是一個小國,但卻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產品出口國之一。1995年向全世界的農產品出口達720億荷盾。荷蘭農業產品中,約80%出口到其它歐盟國家,其中尤以德國為最多。但荷蘭也從他國進口農產品原料,主要用於牲畜飼料與食品加工業(如咖啡、茶和可可等)。
耕種業一直是荷蘭農業的重要部分。盡管近年來耕種面積大大減少,目前約為80萬公頃,但由於近幾十年來產量的提高,每公頃的收獲量卻大大提高。近年來農民以耕種馬鈴薯、小麥和甜菜為主,作牲畜飼料用的玉米種植量也增長很快。耕種地中約四分之一用於種植玉米。荷蘭產的馬鈴薯,尤其是「種馬鈴薯」,銷往全球。
就產量來講,園藝業是荷蘭最大的農業分支。荷蘭的鮮花聞名於世,被空運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不出24小時,地球的另一邊的桌上花瓶里就可插上一束荷蘭的玫瑰。荷蘭是世界上最大的鮮花與球莖出口國,1995年的出口額達53億荷蘭盾。
畜牧業的最大分支為乳畜飼養,接下來則為牲豬、家禽、綿羊、家畜與小牛及山羊飼養。近幾十年來,通過研究工作和現代技術的應用,傳統的乳畜飼養方法大為改進,奶牛的飼養、產奶以及牛奶儲存在許多飼養場已經完全自動化。通過人工授精進行選擇性育種,加上喂養改善,使得奶牛能大量產奶。現在,一頭奶牛年產7000升牛奶決不算稀奇,而1950年則僅為3800升。
農產品與園藝產品、肉類和奶製品的加工生產是荷蘭農業的一個主要分支。目前,荷蘭的各種食品與飲料及煙草產值佔了全部工農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以上,因此成為荷蘭的支柱產業之一。食品與飲料及煙草業的產值占整個農業產值的60%。該加工行業最重要的原料是馬鈴薯、牛奶和肉類。
荷蘭的漁業以深海和近海捕撈為主,同時還養殖貝殼類水生動物並進行內河捕撈。荷蘭的深海與近海捕撈主要由獨桅帆船與拖網漁船船隊進行。小得多的獨桅帆船則在近處漁場捕撈鰈魚、鰨魚、鱈魚以及小蝦等,主要在北海的中、南部捕撈。
荷蘭致力於實現可持續的、對環境無害的農業生產形態。目前使用的是集約式生產,農民們施用化肥與殺蟲劑,這會對自然環境產生破壞作用。因此荷蘭作了大量的努力,以尋找能保護自然環境的農作物與園藝栽培方法。改用生物保護法來對付病蟲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外還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來開發抗病能力較強的品種。
【新聞媒體】
言論自由是荷蘭政治制度的基石之一。無論對廣播電視還是出版業,荷蘭政府奉行一種旨在維護與促進媒體的獨立性與多元性的政策。《新聞法》中特別強調各廣播電視機構自行決定其項目的形式與內容。對出版業政府也同樣強調無權干涉其內容。然而,鑒於媒體界扮演著至關重要的、向所有公民提供信息的角色,政府必須相應地為之創造條件,使其能最佳地發揮作用。
荷蘭出版業的各主要分支為:日報、地方報以及期刊雜志。最大的全國性日報為《電訊報》、《綜合日報》、《國民報》。此外還有很多的區域性報紙,發行量通常相當大。地方報不是每天都發行的,一般為每周1至3次,主要在較小行政區發揮著重要的、傳播地方性新聞的作用。幾乎每一個荷蘭家庭都訂有日報。1974年建立的新聞基金,可為報紙與期刊提供財務支助,以幫助其度過困難時期。支助可以採用貸款或補貼的形式,但為臨時性的,即一段時間以後,有關出版機構必須要重新靠自己的力量維持。日報出版業高度集中在幾家出版社手上:最大的日報綜合企業為「聯合出版公司」,其次為電訊報公司,VNU以及維戈訥。期刊類分為:議論性的、大眾性的、廣播電視的以及行業性的。主要的議論性刊的發行量不算很大,但其見解性的議論產生的影響卻相對很大。大眾性期刊的發行量明顯地高很多,如婦女雜志《解放》和《瑪格麗特》的發行量分別為75萬與52.5萬份。廣播電視期刊的發行量同樣也很大,其中除了普通的文章外,還包含大量的廣播電視節目信息。
自二十年代以來,荷蘭就採用一種公眾廣播(電視)體制:即節目的播放由不同的廣播電視協會負責,各協會代表著社會上不同的分支。這一制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目前的各廣播電視協會為:一般性的、耶穌教派的、社會民主派的、天主教派的、進步主義的以及耶穌教派的,他們的營業執照為期五年,到2000年為止。他們各自負責整套的節目,包括:信息、教育和娛樂節目,此外還有荷蘭廣播電視基金會,所有的公眾廣播電視機構都在這個基金會的旗下進行合作;以及荷蘭節目基金會,它主要播放各類年青人與少數民族文化性節目。在公眾廣播電視播放時間內,也可以為教堂、宗教組織、政黨、政府機構以及教育廣播電視機構安排播放時間。
公眾廣播電視一共擁有三大全國性電視網與五大全國性廣播網,此外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區域性廣播電台,全荷蘭共有約400家地方性公眾廣播電台。公眾廣播電視的財務支持靠的是收取「廣播電視費」和廣告收入。廣告由STER機構負責。廣告在不同的節目之間播放。公眾廣播電視不實行將一個節目中途打斷來播廣告的方法。自1992年起,荷蘭也出現了商業性電視。除RTL4與RTL5外,還有維羅妮卡、SBS6、TV10以及音樂工廠。另外,荷蘭也有商業性的廣播電台。幾乎每一個荷蘭家庭都與電纜網路連通。大量的國內外公眾與商業發射台都通過電纜風絡播放節目,如BRTN、ARD、ZDF、BBC、TV5、CNN以及MTV等。
荷蘭國際廣播公司是一家獨立的公眾廣播公司,向全世界播放廣播與電視節目,為那些長期或臨時逗留國外的荷蘭人或對荷蘭及其文化感興趣的人們服務。RNW每天都用荷蘭語、英語、西班牙語、印尼語以及帕皮阿門托語播放節目。廣播節目通過短波、中波、地方調頻波以及通訊衛星播放,包含很多的新聞與當前的各種活動大事、體育和天氣等節目。電視節目則出售給經過授權的各國公司播放。荷蘭廣播事業培訓中心,為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人員提供節目製造培訓,並負責世界范圍的有關合作。
【勞工】
荷蘭勞工以穩定性高、教育程度高、生產力高、能說多國語言、工作態度友善開放而著稱。荷蘭勞資關系一向和諧,近幾年來,荷蘭勞工因罷工所損失的工作天數在歐洲國家中堪稱最低。
【對外貿易】
以國際眼光看,荷蘭的國內市場不大。鑒於此,許多公司都以外銷的方式朝國外發展。處於西歐的優越地理位置,非常有利於荷蘭業務活動的國際化。長期以來,許多非歐洲公司也看中荷蘭的區位優勢,而紛紛在荷蘭設立其歐洲總部,以朝歐洲市場發展。由於這些因素,荷蘭國際貿易產值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荷蘭經濟在國際貿易市場上起著重要作用。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國家名單中,荷蘭列在前10位內。貿易平衡結果傳統上一直為順差,國際收支經常帳戶的結果也是如此。荷蘭經濟繁榮高度仰賴國際貿易,故此養出了一批國際營銷人才,這是企業攻佔歐洲市場的絕佳利器。
【科學技術】
由於荷蘭擁有的天然資源不豐富,因此全社會都很注重知識的改進與開發。在各公司企業,大學和研究院所就職的科研人員達6萬以上,每年的科研投入為100億荷蘭盾;其中各公司企業佔50%,而大學與貿易研院所則各佔25%。荷蘭研究人員辛勤努力獲得的科研成果,占歐盟科學論文數量的7%,歐盟專利的6%。在荷蘭大約有5000家公司擁有自己的研究部門,以革新其產品和生產工藝。在這方面最重要的公司為五大跨國公司:飛利浦、殼牌、阿克蘇·諾貝爾DSM以及聯合利華。
⑵ 世界上「最懶」的國家荷蘭,居民每天工作5小時,為何生活很富裕
世界上最懶的國家,荷蘭的人們基本上每天只工作5個小時,但他們的生活仍然相當的不錯,至少物質條件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荷蘭國家政府的經濟能力發展是比較強的,而且他們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
西歐的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他們的人們雖然現在生活都挺幸福的,看起來不用工作太久,賺的錢也不少,然後想去哪度假就去哪度假,但是他們也面臨著一些社會問題,比如說人口老齡化的事情,沒有新的勞動力補充,經濟發展受到影響,這種高福利制度的社會也給政府運轉帶來了很大的負擔。
⑶ 請告訴我二戰後荷蘭的經濟發展情況,最好是1944年前的,急需
我查了很多資料,貌似沒有確切的資料,很抱歉! 我把我知道的都告訴你吧!版 一戰時荷蘭保持了中立,命權運不像比利時(雖然保持了中立仍然被捲入了戰爭),一戰結束後,歐洲所有的參戰國家都陷入到了經濟蕭條,只有荷蘭等中立國依然保持著較好的經濟,但是好景不長,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大蕭條,荷蘭也不例外,經濟下滑,但是和其他曾經的參戰國相比,相對好得多。比如說德國一戰結束後,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爆發後,無疑雪上加霜,英國 法國 義大利 同樣,蘇聯不是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所以不減反增。 到二戰開始的時候,荷蘭被納粹德國佔領,僅用了幾個小時,荷蘭政府宣布投降。被德國佔領的幾年裡,荷蘭的經濟被掠奪,戰後和其他的歐洲國家一樣經濟不景氣,後來荷蘭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經濟和其他的北約成員國一樣蒸蒸日上。
⑷ 荷蘭,英國對世界近代經濟格局產生的重要影響
在政治上,英國革命宣布了資產階級的社會和國家原則,推翻了流行於歐洲回2000多年的「神聖王權」,建立起答了一套以共和政體、議會政治和兩黨政治為特徵的新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為後來許多資產階級國家所效法,而英國革命所表現的資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也在後來歷次資產階級革命中得到了證實
在經濟方面,英國革命的勝利,不僅使本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使英國最早開始了工業革命,而且使歐洲其他國家也受其影響,在工業和農業方面,都朝著資本主義方向發展
在意識形態方面,英國革命中和革命後所產生的先進的資產階級思想,對世界的影響尤其重大.英國革命促進了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發展,在資產階級文化史上,准備了「啟蒙」時代.最後,英國自革命後至近代末期,始終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世界近代史從英國革命開始。
⑸ 17世紀前期,荷蘭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
17世紀前期,荷蘭資本主義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呢絨業、麻織業、絲織業及陶瓷業等版均在權國際上享有盛名。迄17世紀初,英國的呢絨還要靠荷蘭最後加工和染色,荷蘭從事諒項職業的工人達數千人。荷蘭的造船業尤為發達,居當時世界的首位。當時荷蘭商船的噸數占歐洲總噸數的3/4。荷蘭為西班牙造大型船,向英國供應平底船、漁船和運煤船。
⑹ 從荷蘭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能借鑒到什麼
以荷蘭為代表的歐洲國家,通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方式,不但早已成功地解決了「三農」問題,而且使農民成為農業市場競爭主體。荷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規模之大、實力之強、組織之嚴密、功能之廣泛,在發達國家中居於領先水平。像荷蘭這樣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國家,還能保持農業的強勢,離不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功勞。研究和借鑒荷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和運行機制,對於我們發展農民經濟組織、培育農產品市場競爭主體,保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收入,有著現實和長遠的意義。 荷蘭的農業合作社是一種農民自主成立的永久性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將自己的部分經濟活動結合為一體,共擔風險、共享利潤,為農民的經濟活動取得盡可能高的效益,同時仍然保留農民在其它農業行業運行中的自主性質。
荷蘭具有完備的合作社立法。農業合作社都制定了自己的章程,規定了合作社成員大會或代表大會的職責,合作社的董事會、監事會及其職責、合作社的經營事務、財務審計、利潤分成、監督仲裁等,規定農業合作社和社員都有收購和出售全部產品的責任和義務。
合作社企業在扣除各種合理開支後,將利潤的余額按社員出售產品成交額的比例進行返還。以阿斯梅爾花卉拍賣市場為例,它的999,000平方米的交易大樓是3,325個會員農戶的共同財產,由全體會員選舉產生一個9人組成的董事會,由董事會選舉產生董事長、副董事長、秘書長等。還成立了監事會。董事會成員一半是農民,另一半則是從工業行業和大學聘請的專家。3,325個會員分成15個地區分社,每個分社也設立董事會。分社的董事會和總社董事會定期召開會議,決定政策問題。會員大會每年舉行2次。作為一個經濟實體,阿斯梅爾花卉拍賣市場雇員達1959人,擁有6,734家花農作為供貨商,擁有1,375個客戶和出口商,每天交易1900萬支鮮花和200萬株植物。作為會員的農民,必須將全部花卉交拍賣市場交易,並繳納一定的服務費。服務費的水平由會員大會討論決定。為了參與市場競爭,農業合作社還建立了規模巨大、現代化程度很高的企業,包括一批生產規模達數百萬噸的飼料廠、數十萬噸的奶製品加工廠、現代化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等等。在農業生產資料供應領域,合作社在化肥、種子和精飼料市場的份額達52%以上。在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領域,農業合作社佔有更大的份額。例如,牛奶佔84%,蔬菜佔70%,花卉佔95%,甜菜佔63%,馬鈴薯達到100%,水果和蔬菜佔60%。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荷蘭農民建立了自己的信貸合作社——拉博銀行集團。2001年,拉博銀行向農民發放農業和園藝貸款158億歐元,向國際食品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發放貸款159億歐元,在農業信貸市場上佔有87%的份額,荷蘭農民大約90%的銀行信貸來自於拉博銀行。現在,拉博銀行已經發展成為荷蘭的第二大銀行,並躋身於世界400家大銀行之列。
主要特色
根據荷蘭農業合作社的運行特徵,可以將它的特色概括為5點:(1)合作社是一種個體私有企業間的合作,每個農民決定自己農場的生產和生產過程,這就意味著農業合作社是每個獨立家庭農場間的合作。(2)合作社嚴格按照社員間達成的協議進行活動,以完全自願為基礎,按民主的方式進行管理;完全獨立於政府,不受政府的干預。合作社的支出和收益列在各成員的聯合賬戶上,通過一項內部的分配方法,由各成員分享。這意味著內部的分配取決於每個合作社內部成員進行經濟活動的數量和質量。只有這種分配方式才會被每個成員所接受。在合作社內部,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價格,每個農戶出售的產品按照產品的質量定價,這是農戶加入合作社後應遵循的一項基本規定。(3)合作社內部的權利和義務由成員分享,這包括財政、風險承擔和投票選舉等。(4)荷蘭的農業合作社以高度專業化的單一目的的合作社為主,每個成員的生產活動決定了合作社的主要目標和功能。因此,必須通過合作社來統一每戶農民的生產活動。(5)強制性和靈活性。一方面,合作社成員必須通過合作社來銷售自己的全部產品,不允許將部分產品直接售給零售商;另一方面,允許一個農戶可以同時是幾個農業合作社的成員。
荷蘭的農民合作社在保護農民利益、協調農民與政府的關系方面,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荷蘭農民聯合會(LTO)是荷蘭最大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有會員51,000戶,佔全國農戶總數的70%,農產品產量占荷蘭農產品總產量的80%,年出口畜產品30億歐元,出口乳品56億歐元。2001年,歐洲國家發生了口蹄疫。在疫病傳入之前,荷蘭農民聯合會積極向荷蘭政府建議:一是自2001年2月26日起禁止運輸山羊和綿羊,自3月13日起禁止運輸所有偶蹄類動物。疫病出現後,又向政府建議中止收購畜產品(包括牛奶)72小時,嚴格限制在隔離區內的人員、牲畜和物資流動。疫病發生後,荷蘭農民聯合會一方面通過互聯網、協會刊物和電話,向所有會員通報疫情和政府的有關防疫規定,另一方面與政府保持24小時聯系,並建議政府不要普遍注射疫苗,而是僅對疫區注射疫苗,避免了疫區及周邊10公里地區被隔離一年的情況,農民和當地經濟及社會生活沒有遭受更大損失。同時,聯合會還建議政府建立應急預案,建議歐洲農業合作社聯合會建立防疫基金制度,保證荷蘭農民與其它歐共體國家農民享受同等待遇。針對消費者食用接種疫苗的肉類有害建康的擔心,荷蘭農民聯合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宣傳活動,消除消費者的顧慮,維護了荷蘭的畜產品消費市場。
幾點啟示
對照荷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經驗和運作模式,獲得如下啟示:
1、讓組織起來的農民成為市場競爭主體,應當成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根據荷蘭及相當一部分歐洲國家的經驗,從長遠來看,所有的農業經濟問題,只有根據自身經濟規律,依靠農民自己的力量組成各種類型的經濟合作社,使農民成為市場競爭主體來解決。
2、更新觀念,放手讓農民建立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要放棄不必要的行政干預。盡管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一些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但這些組織和協會大多是政府組建的,完全屬於農民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還很少。荷蘭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行,政府完全可以不必插手。在放手讓農民組織起來的過程中,政府應當掌握如下原則:第一,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僅僅是加強合作社農民在市場中的經濟力量,僅僅是合作社成員單個經濟利益的表達形式。第二,農業合作社是一種市場工具。放手讓農民建立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後,怎樣解決農民與政府的矛盾,荷蘭也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經驗。這就是成立半官方的荷蘭農民聯合會。農民聯合會的主要目標是:(1)代表和促進農戶的經濟和社會利益;(2)改善農民在地區、國家和國際農業市場上的地位; (3)促進各地市場導向生產鏈的結合,為初級產品生產者創造一種完全有利的市場地位;(4)為持續穩定發展競爭性的農業開展各項創新活動,提高和改善農村生活的質量;(5)與其他非農業行業的社會組織交往和合作,促進和提高農業行業在整個社會的地位。
3、把扶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之一。今後一段時間,我們應當一手抓吸引三資開發農業,另一手抓扶持農民建立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首先是解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有關立法問題,其次是解決政策扶持和宣傳問題。盡快使農民獲得強有力的生產、加工、流通手段,在經濟上真正強大起來。這樣才有利於我們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有利於我們引導農民走產業化經營道路,更有利於我們引導農民走勤勞致富之路,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⑺ 17世紀荷蘭經濟發展特點 急!!!!!!!!!
17世紀荷蘭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特點,主要表現為:
①技術水平提高,工場手工業有了巨大發展。
②商業興旺,對外貿易高度發達。
③殖民掠奪加強,海外擴張迅速發展。
⑻ 17世紀,荷蘭共和國成立後,那個階級迅速發展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促進了西歐社會經濟的發展。到17世紀,荷蘭已經取代了盛極一時的西班牙的霸權地位,成為西歐海上實力最為強大、資本主義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
荷蘭17世紀的資本主義經濟簡介
尼德蘭的經濟發展 荷蘭原是尼德蘭北部地區的幾個省份。尼德蘭(Netherlands意為低地,包括現今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分地區)地處歐洲交通中心,人口稠密,城市眾多,16世紀上半期經濟發展已達到較高水平。當時,以荷蘭和澤蘭兩省為首的北部地區工商業十分發達,一些大城市如阿姆斯特丹、米德爾堡、弗利辛恩等地都已出現了較大規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場,毛麻紡織、捕魚和造船業均享有盛名。阿姆斯特丹還是歐洲的重要商港,擁有龐大的商船隊,與國外的貿易往來極為頻繁。北部地區農村中的封建關系也比較薄弱,大部分土地已開始採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尼德蘭的南部地區以佛蘭德和布拉班特為中心,分散的手工工場有著廣泛的發展,呢絨、麻布大量運銷國外市場。布拉班特的重要商港安特衛普,商業繁盛,航運發達,是16世紀歐洲最著名的經濟中心。但南部地區的農業在封建關系的嚴重束縛下,經營方式較為落後。總之,在16世紀上半期,尼德蘭的工商業發展已經位居歐洲前列,特別是在北部地區已初步形成了一個經濟實力雄厚、以大商人為首的新興資產階級。
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和荷蘭共和國的建立 從16世紀初到中葉,尼德蘭一直歸屬於哈布斯堡王朝,處於西班牙的統治之下。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和腓力二世相繼推行的專制主義政策,嚴重地損害了尼德蘭資產階級和各階層人士的利益,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而激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反抗,終於在1566年爆發了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這場革命經歷了長時期的斗爭,最後,南部尼德蘭由於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上層分子與西班牙王朝相妥協而告失敗,北部尼德蘭卻取得了斗爭的勝利,於1579年建立起聯省共和國即荷蘭共和國,並且在1609年迫使西班牙國王簽訂停戰協議。尼德蘭革命是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由此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政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造成了荷蘭在17世紀的空前繁榮,成為當時西歐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
荷蘭的經濟發展及其特點 17世紀荷蘭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特點,主要表現為:①技術水平提高,工場手工業有了巨大發展。革命後荷蘭的工場手工業在原有的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各個部門都新建立起許多集中的手工工場,其中尤以紡織業和造船業最為發達。當時生產的紡織品大量運銷國外,萊頓的呢絨、哈勒姆的麻布、烏得勒支的絲織品在全歐洲都享有盛譽。造船工業的生產能力激增,大大超過了其他歐洲國家的總和。所製造的船隻,吃水較淺,載重量大,宜於遠途航行,為其他西歐國家所不及。造船業的巨大發展,還推動了荷蘭的航運事業和捕魚業的興旺。17世紀中期,全歐洲大約有2萬艘船舶,其中3/4以上屬於荷蘭。荷蘭擁有的龐大商船隊遍航世界各地,由此博得了「海上馬車夫」的稱號。荷蘭的捕魚業也是重要的部門,全國共有漁船2000多艘,從事漁業的人口達10萬人之多,魚產品大量出口到國外,因此荷蘭又被稱為「漁業共和國」。此外,在手工業生產中,造紙、皮革、乳酪、印刷、制鏡和木材加工等行業都比較發達。農業生產也有較大的變化,大部分地區的封建土地關系已經逐漸消失,資本主義經營方式普遍推廣,從而推動了農業技術和農產量的提高,加強了農產品的商品化。
②商業興旺,對外貿易高度發達。17世紀荷蘭的商業特別是對外貿易的發展,比工業生產更快。在革命之後,荷蘭依靠優越的地理條件,憑借強大的航運力量,將貿易領域迅速擴展到世界各地。當時,荷蘭商人不僅控制著北海和波羅的海區域的商品交換,取代了漢薩同盟在北方貿易中的地位,成為經銷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和俄國的糧食、木材、鐵、亞麻、皮革等商品的壟斷者。而且,還繼承了中世紀義大利商人在地中海區域的貿易事業,將東方貿易掌握在手裡。更重要的是,荷蘭商人還奪取了葡萄牙人對殖民地貿易的控制權,這就使得歐洲國家彼此之間以及它們和殖民地之間的商業聯系都只能通過荷蘭商人來進行。由於荷蘭的轉口貿易在整個外貿中佔有特大比重,一些重要商港的經濟地位也隨之迅速提高。阿姆斯特丹港經常停泊的船隻在2000艘以上,大量來自東方、中歐和北歐的商品都在此集散,港口航運之盛居全歐洲首位,大大超過了安特衛普。17世紀荷蘭對外貿易的高度發達,為商業資本積累了巨額的財富,使荷蘭掌握了世界商業的霸權。
③殖民掠奪加強,海外擴張迅速發展。17世紀的荷蘭,是葡萄牙、西班牙所開拓的殖民地事業的直接繼承者。荷蘭在獨立之後不久,就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經過長時期的激烈爭奪,逐漸排擠掉西、葡的殖民勢力,先後在東南亞、非洲和美洲佔領了大片殖民地。到17世紀中期,荷蘭已經成為歐洲的殖民強國,只有英國和法國才能與之抗衡。荷蘭對殖民地的掠奪,主要是通過由商人資本直接控制的商業公司來進行的。這類公司由政府授予種種特權,可以自行鑄幣、建立軍隊、甚至代表國家締結條約,實際上不僅壟斷了對外的通商業務,而且還是具有獨立國家職能的特殊機構。其中,最著名的是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見彩圖)。該公司主要是在遠東地區進行擴張活動,先後在東南亞地區原葡萄牙屬地建立了許多殖民據點,在印度、印度支那和日本等地也設立了商站,用欺騙、暴力和勒索的手段掠取財富。另一家著名的公司,是在1621年成立的荷蘭西印度公司。這家公司的活動范圍很廣,包括非洲西海岸、美洲東海岸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島嶼,主要是從事海盜掠奪和壟斷對殖民地的貿易。在17世紀,荷蘭盛極一時的經濟繁榮,始終是和對外擴張相聯系的。正是通過對殖民地的血腥掠奪,為荷蘭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荷蘭經濟的衰落及其原因 從17世紀末期起,荷蘭便由盛而衰,實力開始減弱。到18世紀時,更是一蹶不振,完全失去了霸權地位,淪為經濟落後的第二流國家。英國則代之而起,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
18世紀荷蘭經濟迅速衰落的原因,主要是:①工業生產基礎薄弱,缺少發展工業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工場手工業雖然曾經達到較高的水平,但原料、土地、勞動力和資金都感到不足,特別是幾種重要的原料嚴重缺乏,如羊毛、木材、煤、鐵等都仰賴國外進口,這就大大地限制了工業生產的發展。②對外貿易極不穩定,商業缺少有力的支持。雖然有著發達的對外貿易,但是商業霸權地位的建立,卻使得資產階級熱衷於經商致富,從而忽視了本國工業生產的發展,大量資金都被投入商業甚至流出國外。由於沒有強大的工業實力,商業的優勢自然也就不能長期維持下來。另外,對外貿易常常會受到國外市場各種不穩定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對外貿易又主要是轉口貿易,所受的影響更大,外貿狀況經常起伏不定,造成了對國民經濟的損害。③在國外競爭中受到嚴重打擊,削弱了實力。17世紀正是西歐國家加速進行資本原始積累、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的時期,英、法等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與荷蘭展開了激烈的爭奪。1650~1663年間英國頒布的一系列航海條例,17世紀下半期法國實行的保護關稅政策,主要都是為了打擊荷蘭,使荷蘭在經濟上受到很大的損失。為了維護自己的海上霸權,荷蘭也在1652~1654年和1665~1667年兩次發動對英國的戰爭,在1672~1678年又和法國長期作戰。戰爭的結果並沒有改善荷蘭的處境,反而造成了國家財力的空虛,加速了經濟的衰落。
荷蘭在17世紀全盛時期經濟發展的特點,實際上也是它的弱點。掌握商業霸權的荷蘭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擁有強大工場手工業的英國取代了荷蘭的地位也是必然的。荷蘭,作為一個商業國家,它的衰亡史,也正是商業資本服從於產業資本的歷史。
⑼ 荷蘭經濟的發展主要靠什麼推動
資本主義還處於手工工場時期,資產階級尚不成熟,特別是南方的資產階級同西班牙還有難以割捨的聯系,因此使得荷蘭獨立戰爭異常復雜、曲折和持久,經歷了幾次反復。它不僅沒有徹底摧毀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政權落入大商業資產階級和貴族手中,限制了工業資本的發展。因此,荷蘭經濟的發展主要靠商業資本和貿易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