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出怎樣的趨勢
多極化來,區片化,中國和俄自羅斯會在接下來的4~5年內合作會很緊密,經濟發展會很迅速,美國的情況也許會更糟糕,但是衰敗的程度不會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日本如果不擺脫美國對他的枷鎖經濟上不可能有長足的進步。中東局面現在由於伊斯蘭世界失衡,現在正在走向強軍之路,對中國來說是個不錯的商機。歐盟,結構本身鬆散,如果中國和俄羅斯兩國的實力上來,有可能會兩遍看,在經濟區片劃分中有可能回到冷戰時期的「兩邊看」情況。
個人拙見
⑵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與特點是什麼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抄。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簡單的說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⑶ 當今世界經濟形勢如何
一、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它在進程中會有曲折,會有人反對,但其勢頭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資本、服務、技術、信息、勞務(人才)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統一大市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進入新世紀以後,全球化進程加快,各國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市場自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之所以說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不可阻擋,這一進程不會中斷,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兩個輪子一直往前轉,這兩股力量不可阻擋。這就是市場化的力量和網路化的力量,也稱作市場革命和技術革命。
冷戰結束後,世界市場化的規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前蘇聯東歐國家走上市場化道路;中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步推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的控制也大為松動。整個世界的開放度、市場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突破了地域時空的限制,互聯網使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縮小,使商品、資金、技術、信息的流動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例如,紐約到倫敦的長途電話費, 2001年時,每3分鍾需1美元,預計到2010年將降到3美分。網路化極大地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跨國公司的擴張力量不可阻擋,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哪裡的市場條件適合,哪裡的成本低廉、潛力巨大,它們就往哪裡推進。有研究顯示,全世界已有6.4萬家跨國公司,它們以資金、技術、品牌和銷售網路的優勢馳騁世界市場,它們控制著全球1/3的生產、2/3的國際貿易,70%的技術專利,90%的國際直接投資。這些龐然大物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WTO的成立,統一的國際經濟規則的形成,對民族國家的約束力逐步加強,又大大推動了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
但是,由於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的顯現,南北差距的拉大,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不合理(這些規則是以發達國家為主體制定的),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富國集中,不發達國家有被邊緣化的危險。產業結構的全球整合,使發達國家一部分人失業;工業化的步伐使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世界出現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興起提醒世界,全球化進程應當調整,需要反思,應當給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歐盟語),應使全球化成為一個共贏共享、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全球化,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二、世界經濟形成三大主體、三大市場
與經濟全球化一道,區域經濟合作(即區域經濟集團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趨勢。
現在,全世界經濟合作組織大大小小多達140多個,但在世界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佔有最大市場份額的是三大主體: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正在籌劃並形成中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世界經濟的興衰起落,與這三大區域經濟板塊密切相關。
經過五次擴大,歐盟今天已成為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組織。25國人口4.5億,GDP逾10萬億美元,佔世界總GDP的30%。歐盟已建立起歐元區,統一了貨幣,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經濟領域與美國相抗衡的力量。
北美自由貿易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1994年正式建立,人口近4億,GDP 11萬億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它要向南美擴張,美國認為拉美是「一個比歐盟更重要的市場」。如果拉美進入,便可形成一個包括34國、8億人口、佔半個地球的大市場。南美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有一個曲折反復的過程,但這是遲早的事。
一個以雙邊為基礎的東亞自由貿易區網路正在形成。在2000年11月新加坡召開的東盟首腦會議和「10+3」(東盟10國+中日韓3國)首腦非正式會議上,首腦們就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達成共識並使其轉入具體實施。中國與東盟已確定在2010年建立自由貿易區,日本與東盟自由貿易區也將在2012年最終建成。在此基礎上,以「10+3」組成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可望2015年左右建成,並逐步走向建立「東亞經濟共同體」的更宏偉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占東亞地區GDP90%以上的中日韓三國的合作至關重要。一旦東亞自由貿易區建成,將成為擁有佔世界1/3人口,GDP達到7萬億美元的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其規模可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世界三大經濟板塊之間,相互交叉、相互合作、相互競爭。我國的主要市場、主要貿易夥伴,都在這一范圍。美、歐、日三大家占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近一半。因此,密切關注世界三大市場的動向尤其重要。正如有專家所言: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動機、地域分布、組織形式、影響及出現的一系列變化,將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與格局產生決定作用,對世界各國提出新的機遇和挑戰。
三、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四大環境
經濟的發展是要受到環境制約的。對世界經濟發展起重要影響的有四大環境,即政治環境、市場環境、資源環境、生態環境。
1.政治環境對經濟的影響甚為重大。從整個世界政治環境看,對和平發展有利。大國關系進入磋商、協調、合作為主的發展階段,出現了冷戰結束以來相對穩定的時期。但是,局部戰爭、國際恐怖活動、民族與宗教沖突、社會動盪,都使世界經濟發展受到阻礙,不確定的因素增加。
2.市場環境,包括氣候、人文環境、勞動力素質、市場消費潛力、勞工價格、交通通訊條件、企業信譽、政府的經濟貿易投資政策和開放度、法制狀況、辦事效率等等。美國開列的世界新興市場名單,中國、韓國、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南非、波蘭等在市場環境方面佔有一定優勢。投資者總是湧向那些市場開放度高、投資回報率高、經營條件好的地方。
3.資源環境,關繫到生產能否有保障,經營成本能否降低,經濟發展能否持續長遠,是物質基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能源、土地、礦產、水、糧食等自然資源條件的保護、改善與開發。無論是像日本、新加坡這樣的自然資源貧乏的國家,還是像美國、俄羅斯這樣的資源豐富的國家,在發展經濟、制定規劃時,都不能不把資源問題作為前提條件。石油、糧食、水三大戰略資源的安全問題,日益引起各國政府的關注。
4.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工業社會造成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已經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全世界有11億人不能用上清潔水。酸雨、沙塵暴、持續高溫等現象的出現,非典、禽流感、瘋牛病等疫病的流行,已為人類敲響了警鍾。世界各國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拿出越來越多的資金用於治理和改善生態環境。要使經濟做到快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就要創造良好的四大環境。
四、科技進步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加速器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為支柱的高新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當今世界,以發展現代化科技來提升綜合國力,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關注點。日本重提科技立國的口號,歐洲提出加快追趕美國的目標。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進入了發展高技術、創立新產業的階段,都在搶占科技制高點。
如果說各種先進工具的誕生,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那麼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則是人類大腦的延伸。當前正在演進的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其巨大效應,美國人把它與300年前的英國產業革命相提並論。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發展的高峰估計可延續到2020年前後,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持續增長、全球化進程加快的強大加速器。21世紀初,世界科技正在四大領域,四個制高點上加快發展並展開激烈競爭。這就是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信息化技術、新材料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
美國科學家認為,今後10年技術變革將超過20世紀百年的總和。科學技術,尤其是高科技,是發展經濟的加速器,是增強國力的關鍵手段,是富國強民的根本,是當代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最重要的武器。專家們認為,在21世紀,一個國家的興衰、經濟的增長,都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它的高科技發展水平。
五、金融在世界經濟中的獨特地位與巨大風險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金融市場正朝著全球一體化的方向發展,金融資本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資本在全球的流動,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空前加快,規模巨大。由於各國對外匯管制的放鬆,對本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對外經濟貿易合作的擴大,都為金融資本的迅速進出和自由流動創造了好的條件。目前全球游資高達七八萬億美元,全球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量達1.5萬億到2萬億美元,其中90%以上的交易是短期資本,從事各種投機炒作。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全球化給各國投資融資發展經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全球金融市場無控制的發展,也帶來極大的不穩定。
金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是,金融危機常常產生連鎖反應,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也就是金融危機國際化。墨西哥金融危機,很快蔓延到拉美其他國家;泰國金融風暴很快便波及到東南亞各國以及亞洲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影響到整個世界。金融危機的頻發,提醒世界各國在擴大開放金融市場時注意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提高抵禦金融風暴的能力,加強預防金融危機的管理體系。
六、南北貧富鴻溝擴大影響世界經濟穩定發展
全球化帶來的最大負面效應,便是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這對世界經濟的穩定與未來發展會造成巨大的不利影響。
由於歷史的原因,由於不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由於世界發展的不平衡,也由於因民族宗教等問題引發的社會動盪,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50個不發達國家,經濟處於貧困落後狀態,有的已被邊緣化。
據統計,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和日本等西方7國,總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1%,但是GDP佔世界總量的65%。而世界其餘地區,人口佔世界的89%,GDP卻僅為世界的35%。全非洲50多個國家,GDP佔世界總量的比例為1%,只相當於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一家的資產。
統計數據還顯示,世界上最富的20%和最窮的20%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1960年為30∶1,1990年為60∶1,1999年為74∶1,現在已達到80∶1。世界人均年收入最低的國家剛果(金)只有90美元,而人均收入最多的瑞士多達37930美元。
外國直接投資也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之間。2000年,世界凈投資達到1.5萬億美元,這筆投資中的82%分配給了發達國家,非洲只分配到1%的外國直接投資。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南北貧富差距拉大,帶來的問題便是社會不穩定、動亂、對富國的不滿和怨恨。
總之,目前世界經濟現狀是西強東弱,北富南窮,北攻南守。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求南北對話,改變不合理的經濟秩序,減免債務,增加對不發達國家的援助的呼聲日益增高。
七、中國成為牽引世界經濟快車的動力
過去的20多年裡,中國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加快改革,擴大開放,成為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和平崛起,是21世紀最具有影響的重大事件。我國的對外貿易總量、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及國家外匯儲備,均居世界前列。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中國2002年GDP總量為1.2萬億美元,列居世界第6位;按國家統計局9月份提供的數據,2003年中國GDP總量已達到116898億元人民幣。
在世界經濟近五年來平均增長不到3%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以高於8%的速度持續上升。中國經濟已成為帶動亞洲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如今,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餘家到中國投資興業,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采購中心、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據商務部外資司8月的信息,近年來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的研發中心快速增加,總數已超過600家。這些研發中心累計投入研發金額約40億美元。這將為我國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跨國公司在華投資起到積極作用。這表明,跨國公司把中國市場看作是全球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中國的跨國公司目前也已是數以千計。正如國際輿論指出的,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進一步增大,成為牽引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
八、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總體向好
世界經濟經過兩年多的低速增長,逐漸從低谷走向復甦,形勢向好。
進入新的世紀初年,由於美國上世紀90年代形成的網路和股市泡沫出了問題,泡沫經濟崩潰,引發了世界三大經濟火車頭美歐日同時減速,世界經濟在2001年、2002年出現低速增長的不景氣局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2000年時,世界經濟增速為4.8%,而到2001年下降到2.4%,2002年為3.0%。世界出現貿易和對外投資雙下降。跨國兼並的勢頭也明顯減弱。
經過近3年的調整,採取降息、減稅、調整結構等一系列措施,到2003年下半年,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出現復甦勢頭。日本經濟也從10年沉睡中醒來,緩慢復甦。亞洲經濟增長強勁,高達7%,是經濟亮點。因此,人們在2003年底稱世界經濟是「開往春天的火車」。
世界經濟的增長目前仍然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泡沫經濟的後遺症(結構性問題)要徹底消除還有待時日,發達國家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美元貶值疲軟,伊拉克戰爭的後遺症增加了反恐斗爭的難度,世界局勢不穩定,石油價格居高不下,這一切都會對未來世界經濟的增長產生變數和不利影響。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世界經濟在2003年的增長率達到3.2%。同時預計全球經濟增長率 2004年可達4.6%,據稱即將調高為4.9%。這個樂觀的估計能否實現,還有待於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經濟總的發展前景看好。
⑷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狀況如何
一、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它在進程中會有曲折,會有人反對,但其勢頭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資本、服務、技術、信息、勞務(人才)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統一大市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進入新世紀以後,全球化進程加快,各國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市場自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之所以說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不可阻擋,這一進程不會中斷,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兩個輪子一直往前轉,這兩股力量不可阻擋。這就是市場化的力量和網路化的力量,也稱作市場革命和技術革命。
冷戰結束後,世界市場化的規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前蘇聯東歐國家走上市場化道路;中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步推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的控制也大為松動。整個世界的開放度、市場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突破了地域時空的限制,互聯網使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縮小,使商品、資金、技術、信息的流動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
WTO的成立,統一的國際經濟規則的形成,對民族國家的約束力逐步加強,又大大推動了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
但是,由於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的顯現,南北差距的拉大,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不合理(這些規則是以發達國家為主體制定的),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富國集中,不發達國家有被邊緣化的危險。產業結構的全球整合,使發達國家一部分人失業;工業化的步伐使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世界出現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興起提醒世界,全球化進程應當調整,需要反思,應當給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歐盟語),應使全球化成為一個共贏共享、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全球化,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二、世界經濟形成三大主體、三大市場
與經濟全球化一道,區域經濟合作(即區域經濟集團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趨勢。
現在,全世界經濟合作組織大大小小多達140多個,但在世界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佔有最大市場份額的是三大主體: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正在籌劃並形成中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世界經濟的興衰起落,與這三大區域經濟板塊密切相關。
經過五次擴大,歐盟今天已成為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組織。25國人口4.5億,GDP逾10萬億美元,佔世界總GDP的30%。歐盟已建立起歐元區,統一了貨幣,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經濟領域與美國相抗衡的力量。
⑸ 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趨勢是什麼對世界經濟和政治有何影響
如果僅僅是書本上老師說的話,如果是簡答題可以就列幾個大項:
1)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
2)國際形勢總體和平、緩和、穩定,局部戰亂、緊張、動盪
3)大國關系的深刻調整(美國、日本)
4)以聯合國為主的國際組織作用的不斷加強
5) 經濟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
6)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
自己再組織些語言闡述一下,應該可以通過了!
⑹ 如何認識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
當前世界處於舊格局已經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過渡時期。新格局形成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原因是:美國是惟一的一個超級大國,但實力和地位相對下降,無力實施單極世界和「單邊主義」;西歐、日本經濟實力較強,但政治、軍事實力有限,難以成為獨立的一極;中國要成為獨立的一極有待於綜合國力的進一步增強;俄羅斯有成為獨立一極的潛力和雄心,但目前處境仍很困難。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將以漸進的方式逐步形成 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聚少成多的過程。隨著全球化的深人發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正從雙邊到多邊、從地區到全球的各層次,從政治、經濟、文化、安全、貿易、金融、科技等各領域綜合推進。預計,一個適應全球化時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框架將會出現在21世紀的地平線上。
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1、發達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西歐經濟被高失業率所困擾;2、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南北差距擴大;3、 發展中國家經濟的不平衡擴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的不平衡。
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激化了各國之間的矛盾,使競爭更加激烈,並影響到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建立和發展。 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的影響:1、激化了各國之間的矛盾,使競爭更加激烈。2、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發展。不利於世界經濟多極格局和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3、影響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不利於縮小南北之間的差距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對世界政治帶來了雙重影響。一方面削弱了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另一方面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和作用增強,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的發展。
政治發展趨勢
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在進入21世紀後日趨明顯,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其根源是——經濟結構的多極化。20世紀70年代,歐共體和日本經濟發展速度加快,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並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於當今世界國與國的競爭,越來越取決於綜合國力的競爭,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根源在於經濟結構的多極化。②促進因素:美蘇兩國力量的相對衰落;西歐、日本經濟實力的膨脹;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壯大。
世界政治走向多極化是必然趨勢,但其發展不會一帆風順。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曲折的、長期的過程。其主要原因是:1,多極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種力量重新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由此將產生多種不確定因素。冷戰結束後,各種國際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組合,在此過程中,各國都把國家利益擺在對外關系的首位,謀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因此,相互間利益的沖突與整合是必然的,世界多極化進程中將充滿矛盾和斗爭。2,美國的霸權主義和構建單極世界的圖謀,是多極化趨勢發展的最大障礙。盡管美國的力量相對下降,但目前它畢竟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其絕對實力和對世界的影響力是其他國家和力量所無法相比的。美國藉助其強大實力謀求霸權、構建單極世界,逆時代潮流而動,為多極化進程增添了障礙。3,世界上冷戰思維的繼續、南北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糾紛等,也會對多極化趨勢產生各種干擾和沖擊。
對世界多極化發展要有足夠的認識。由於多極化進程中充滿單極化與多極化的較量,而建立多極化格局的保障機制尚未形成,真正能對霸權主義形成制約的力量還是有限的,所以多極化發展過程有時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反復,使單極化暫居上風。但多極化的是當今世界政治格局演變的客觀進程,因此,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
維護和平,促進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其原因:1、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給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機遇和有利條件;2、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3、反對和制止戰爭的力量在不斷增強;4、世界多極化趨勢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新表現:1、新干涉主義盛行。2、憑借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到處顛覆、侵略別國。
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有:積極推進非殖民化運動,支持被壓迫民族自決和獨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防止和制止戰爭的爆發和擴大;促進世界經濟繁榮,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在解決人類面臨的眾多問題,如環境、人口、生態、資源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隨著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聯合國的作用一度得到加強。
經濟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集團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歐洲聯盟、亞太經合組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是當今世界三大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經濟全球化與地區經濟合作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一方面,經濟集團都有排他性,對集團外的國家和地區往往實行歧視政策,表明了集團化和全球化之間的矛盾關系;另一方面,每個區域經濟集團都在集團內實行貿易投資自由化的一體化政策,從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同時,集團與集團、集團與國家間又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使每個集團實際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環節、一個中介、一個過渡。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之間依存也越來越緊密。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使整個世界經濟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的結構變革,這種變革要求突破原有的國家間的阻礙,實現全球范圍內的更高層次的經濟合作。這是世界經濟的一個主流現象。這一趨勢一方面帶來了貿易的擴大、資本的流動,同時加快並推動了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的傾向。另一方面是原有的區域經濟集團在擴大范圍,消除成員國之間貿易壁壘和歧視性經濟政策,為最終實現區域經濟集團化,形成擴大的統一市場。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區域經濟集團化也在形成。我們在討論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不可否認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而且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明顯帶有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特徵,經濟區域化不僅推動了各國間的經濟技術的合作與協調,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基礎。
理解經濟全球化可以從三方面來看: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在理解經濟全球化時也要看見它的兩重性:一方面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因素和風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科技水平相對落後,不僅面臨著發達國家經濟和技術優勢的巨大壓力,而且國家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也受到嚴重挑戰。正因為如此,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把全球化具有的兩重性比喻為「一柄雙刃劍」。
經濟全球化特徵和表現:1,生產的全球化,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2,市場的全球化,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國際貿易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3,資金的全球化,國際金融迅速發展,巨額資金在各國之間自由流動;4,科技開發和應用的全球化;5,信息傳播的全球化;6,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長,並呈現多元化格局。經濟全球化的內容:生產全全球化,貿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資全球化,區域性經濟合作日益加強。
經濟全球化的利弊:經濟全球化的利1、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2、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3、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服務的好機會隨。4、經濟全球化將會促使世界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5、經濟全球化將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6、經濟全球化加速技術轉讓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7、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國際間政治的協調。8、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減少國際沖突。經濟全球化的弊:1、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2、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3、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4、經濟全球化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5、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6、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上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資源配置的國際化,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全球化。
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經濟技術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強大的經濟技術力量是能否成為世界一極的根本條件。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各國和全球共同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對我國來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此,我國應該把發展經濟擺在優先地位。所以,不管世界怎麼變,我們都要先發展好自己,然後再談其他。現在世界總體的局勢對中國有利,正是我國崛起的好時機。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世界經濟帶來的機遇,從中謀得新的發展;同時,應積極參與有利於我國發展的世界的各個組織,堅持改革開放。辨清周邊形勢,政治上保持自己發展中國家位置不變,保持與傳統友好國家關系,爭取更多志同道合的盟友,努力改善與鄰國關系;文化上,提高國家軟實力,將中國特色推向世界;經濟上,保持國家經濟穩定高速發展,增加國際影響。
⑺ 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和金融經濟國際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主要趨勢,也體現了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這些趨勢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發展中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共同形成對世界經濟、政治及國際關系的巨大影響。如何適應以這三大主要趨勢為特徵的世界經濟發展及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動,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重要課題;而且,三大主要趨勢對世界范圍的合作與發展所賦予的新的內涵,對於未來的世界經濟及國際關系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⑻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和特點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趨勢。其突出表現為:第一,國際貿易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國際交往中最活躍的一環。第二,國際投資,特別是發達國家間的相互投資越來越頻繁,資本流動已經國際化。第三,國際金融活動規模空前,大大超過了全世界生產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國公司遍布全球,產品的國際化水平越來越高。第五,全球貿易規則日趨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