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當下,對會計領軍人才的要求有哪些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會計領軍人才隊伍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負責培養期間學員的日常管理,建立學員檔案,系統記載學員在培養期間的學習、科研等情況。學員培養期間未能按照規定定期向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報送學習心得體會、業績報告、專業論文、案例研究報告、調研報告、考察報告等的,視為自動放棄繼續參加培養的權利。
(二)引入淘汰機制。培養工作分為2個考核周期,實施定期淘汰。建立量化考核體系,根據學員在每個考核周期中的綜合表現,以量化分為依據,擇優選拔可塑性強、表現優秀的學員參加下一考核周期更高層次的培養。在培養期間,因執業活動違法、違紀受過行政處罰或刑事處罰,或因直接過失給本單位造成不利後果或不良影響的,或本人所在單位存在嚴重違反會計法及有關財經法律法規的行為,且與本人執業活動或職權范圍有直接關系的,或承擔(參與)的全國會計領軍(後備)人才培養工程科研課題沒有通過評審的,予以淘汰。
(三)頒發全國會計領軍人才證書。學員學習期滿,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考核合格者予以畢業。學員畢業時,將頒發由財政部用印的全國會計領軍人才證書。
㈡ 我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新常態表明了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新常態表明了中國經濟進入轉型關鍵期
「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 「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㈢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一是中高速增長;二是優化結構;三是發展新經濟提升新動力;四是多挑戰。中國「十三五」時期是全面部署和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質的提升。
㈣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㈤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在速度變化的背後,更重要
更重要的的事是結構轉型,提高產品附加值,由密集型企業轉向高科技企業,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優勢。
㈥ 什麼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
具體而言,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專的質量和數量。
㈦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內涵及其原因是什麼
A經濟增長速度從過去10%左右的高增長降到中高速增長B結構要進行調整C經濟增長動力依靠制度改革、科技創新
㈧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1、增長速度要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
目前,中國經濟進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既反映了經濟增長的客觀趨勢,又體現了我國宏觀調控目標新的取向。
2015年我國GDP預期增長目標為7%。即便是7%的GDP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名列前茅的。數據顯示,2011-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0%,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長9.5%,2012、2013年均增長7.7%,2014年增長7.3%,2015年上半年增長7.0%。國家統計局表示,「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經濟年均增長近8%,將遠遠高於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
2、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
從經濟運行的客觀趨勢看,世界經濟增長持續乏力,國際市場需求持續疲軟,我國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放緩,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隨著資源生態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高增長難以為繼。
3、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
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趨勢加快。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別是2013年後消費貢獻率增幅明顯,由2013年的50%增長到2015年上半年的60%。
同時,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消費,網上購物、定製消費等方式廣泛發展,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農村消費等領域的消費升級逐步展開,新的商業機會不斷涌現。
4、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推動經濟發展的直接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增加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後者又主要取決於科技創新。從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轉變,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重要表現。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產業、產品、生產方式、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管理體系等各個方面的創新不斷深入。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
「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
《人民日報》評論認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態」作為中國高層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
而《人民日報》的三篇評論恰為人們清晰呈現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未來趨勢,正如評論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