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舉例說明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區別
經濟增長≠發展
經濟增長並不一定代表發展。批評家們往往會質疑經濟增長的實際意義,其原因是因為經濟增長的衡量尺度是GDP,而GDP的增長不一定代表了生產力的發展。舉例來講,A國每生產1噸鋼材需要2噸的煤,而同樣生產1噸鋼材B國只要1噸的煤,那麼從GDP的角度講,假設這就是兩國全部的經濟事件,那麼A國的GDP=1噸鋼材+2噸煤,而B國的GDP=1噸鋼材+1噸煤。所以A國的GDP是大過B國的,但是很顯然A國的生產效率是落後於B國。
另外一個著名的例子,假如美國高速公路上相向而來兩輛汽車錯身而過則對本年度GDP統計上不會有任何的影響;反而,如果兩輛車發生了車禍,則需要出動警車,消防車,救護車,並且增加了清理路面的工作,保險金的賠償以及未來新車的需求,這在GDP上可能會有上百萬美元的增加。然而這一事件的本質是一個意外,而不是生產力的發展。
經濟發展是一種不斷進行的演化過程,伴隨著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政治結構及觀念意識的變化或變革持續的經濟成長過程。其基本要素除了包括經濟成長所帶來的總量產出與收入結構變化外,經濟結構的變遷、人民生活品質提高與福利改善、社會政治體制的變化、文化法律的完善,甚至是觀念習俗的變化。所以,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改善人民生活。
⑵ 家鄉經濟發展與gdp的關系
經濟發展主要是強調各方面的協調發展。經濟發展更注重質量方面,而GDP增長比較注重數字方面。GDP的增長是可以走捷徑的,比如說地方的重復建設等等。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看似GDP上去了,還解決了部分就業問題,可到頭來只不過是資源的浪費。如果GDP增長不看重數字,而是強調實質性的增長,經濟發展和GDP增長應該是一樣的。
⑶ 未來經濟發展應如何對待gdp
改革開放取得了如下主要經濟成就:一、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最偉大成就就是快速發展。具體來說,30年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主要是快速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國家先後啟動了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和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極大的促進了我國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推動下,國家創新體系,科技基礎設施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得到加強。諸如載人飛船成功返回和繞月探測衛星的發射,標志著中國的科技研究的一些高、精、尖領域,已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二、鞏固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0年的改革開放,在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公平、正義,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而且初步形成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格局。各種改革不斷深化,國企改革穩步推進。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逐步形成。三、改革開放使中國的農村經濟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的廣大農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廣大農村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這使得城鄉人民的生活差距縮小、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新農村建設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新型農村醫療保險覆蓋了廣大農民群眾,農村經濟正快速發展。四、形成了改革開放的新格局。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由初期非均衡的「梯度推進」發展到了比較均衡的「點區輻射」,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格局。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轉型,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創立了一種社會主義的新模式,這是一種完全不同於當年蘇聯傳統社會主義的新模式,它對於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具有重大意義。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也存在不少的問題。這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我國經濟總量雖然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佔有量依舊處於世界較低行列。而且我國經濟的發展主要靠投資拉動,近年來我國投資放緩,經濟也增長緩慢。由於推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政府行為,缺乏市場機制的內在推動力。經濟增長對政府政策性投資的依賴過大,社會投資也明顯不足。二、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市場驅動力明顯不足。我國依舊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由於近年來勞動力成本上升,出口壓力也相應增大。又由於我國出口產品技術含量較低,這也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三、金融貸款總量增速下降,資金供應渠道不暢的問題突出。這造成我國民營企業資金運行困難,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生存困難。四、就業矛盾突出。勞動力成本上升,造成企業招收員工困難。雖然中國人口數量世界第一,但是企業也面臨著嚴重的勞動力不足的情況。這也使了我國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五、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更加突顯出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因此有必要在現在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就必須轉變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的關鍵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因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反映,是對我國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歷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已經不能僅僅靠GDP數量的增長,而應當納入到社會這一大系統中去統籌兼顧,要有更為全面、更為辯證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覺地把握經濟發展規律,下更大的決心、採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出是我國對世界經濟發展和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進一步深化、理智和清醒的判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對經濟發展指導原則的新發展新跨越。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已經認識到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別是強調了從粗放式經濟向集約式經濟的轉變,為此,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經濟增長轉變為集約式經濟增長;把盲目地單純追求GDP量的擴張轉變到更加註重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上來;把見物不見人的陳舊理念轉變到以人為本,更加註重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切實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發展理念上來。我們要實現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統一,我們要走的是一條既有較高發展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國民經濟發展路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並不能保證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經過長期探索,現在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必須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這樣的發展目標以及由此所決定的發展方式,顯然是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全面涵蓋的,也就是說,單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能保證實現科學發展,因而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實現途徑。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的戰略任務,並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指出了我們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的基本綱領。這就要求要增強發展的協調性,使國民經濟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我國經濟必須向結構優化、效率高、消耗低、環境友好方向轉變。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使擴大社會主義民主落到實處,從而使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才會進一步深入落實,全社會發展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的成效。基層民主制度會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也會顯著增強。也才能有效加強文化建設,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以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實現生態文明的建設,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鞏固樹立,生態環境質量才會明顯改善。也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會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才會進一步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
⑷ 經濟發展就是指GDP的增長嗎
太片面
GDP是其一重要指標
⑸ GDP和GNP哪個可以更好的反映經濟發展,為什麼
GDP是一個地區內的總產值,比如中國的GDP包括在中國的外企的產值。所以版GDP衡量的是一個地區的繁榮程度。權
GNP是一個國家的國民的總產值,比如中國的GNP包括在美國的中國公民的產值,但不包括在中國的外國人的產值,所以GNP衡量的是一個國家國民的富裕程度。
90年代之前的經濟學教科書把GNP作為基礎出發點,但當今的教科書以GDP為主。這個可能是最近一二十年國際貿易與交流的飛速發展造成的。
我以為經濟基礎還是在於實實在在的生產資料。這玩意是不能隨便遷移的,以地區來衡量也即GDP是比較好的,但對於金融以及服務業等是以人為主的產業,GNP則好一些。
⑹ 經濟發展(gdp的增長)與國民素質是否有著必要的聯系
大多數國家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只有滿足了基本需求才會去追求高級需求,物質富裕後就需要講究精神文明、富裕。一些國家小國寡民、與世無爭(沒有讓外人搶奪的資源),物質不富裕但精神很文明。
⑺ 經濟發展與GDP的關系
GDP是社會生產的貨幣反映,它或多或少會偏離社會的實質生產。但在自由和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中,它更接近社會的實質生產。所以我們看到西方的自由市場經濟,只要有2%,3%的GDP增長率,人民生活水平就在提高,而中國,要達到9%,甚至10%以上的GDP增長,才能帶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旦GDP增長下降到7%,6%,中國就很可能產生經濟危機。
⑻ 是發展生產力還是是發展GDP
指導我國改革開放的錯誤原則之五:發展經濟是發展生產力而不是發展GDP
這是網上流傳的關於GDP的寓言故事9:
說兩個經濟學家在公園散步,看到路邊有一坨屎。其中一個經濟學家對另一個說:如果你吃了這坨屎我就給你一百萬。另一個人把屎吃了,拿到了一百萬。然後兩人繼續往前走,又發現一坨屎。剛才吃屎的經濟學家越想越覺得不舒服,於是對另一個說說:如果你吃了這坨屎我就給你一百萬。於是剛才那個叫他吃屎的經濟學家吃了,也拿到了一百萬。之後這個經濟學家越想越覺得不對勁,說:我們倆無緣無故的各吃了一坨屎,真窩囊!另外一個想了想,說:不對,我們吃屎的同時還創造了200萬的GDP!
也許有人說這種活動應該不計入GDP,但是我們國家當前統計的GDP,有大量這種經濟活動。例如,一個美國經濟學家用一個小事例告訴大家我們統計的GDP是什麼東西:比方,駕車出行,不幸出了車禍。人受傷要看醫生,要花醫療費,車壞了要修理,要花修理費。修理店,醫院的收入增加了。於是,GDP也跟著增加了。而實際上,卻是人力、物力的消耗。這則寓言故事說明GDP並不反映經濟發展。
發展經濟,就是發展生產力,這是鄧小平搞改革開放的目的,也是最近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闡述的改革開放目的。只不過這些年來,被精英們給忽悠成了GDP。地方政府以發展GDP為唯一考核標准,帶來了嚴重問題。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通常對GDP的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GDP代表了中國境內的產值,但是,它並一定代表其中創造的財富都是中國人的。外國投資的工廠,其產品雖然是中國人創造的,所有權卻不屬於中國人。顯然用GDP是不能代表中國人民財富的積累,從而也不能代表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國內外諸多學者討論了使用GDP代表國家經濟的發展生產力,最重要的是建立和改進產品生產系統的能力。發展經濟的目的之一是生產足夠的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產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物質資料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人民對未來卻越來越擔心。人民擔心金融大額會捲走中國人民的財富,人民幣升值擔心,貶值也擔心,擔心石油短缺,擔心糧食短缺,擔心付不起教育費用,擔心付不起住房。一個很重要原因,是我們的經濟基礎已經不完全是中國人控制了。我們的生產能力不完全是中國人建立的,我們離開了外國人的工廠,我們的經濟就會出現問題,我們的生活水平就會下降。因此,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還要考察我們建設、運行和改善產品生產系統的能力。只有具備建設和運行產品生產系統的能力,我們才能建立獨立自主的經濟系統,經濟發展才能不受外界控制;只有具備改善產品生產系統的能力,才能改進生產系統的效率,從而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享受生活;有更多的時間發展新產品,滿足人們的新需求;有更多時間解決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如石油短缺問題。高生產效率,才能用更少的勞動獲得更多的產品,從而增強國際競爭力,通過外貿交易獲得國內缺少的原料,如石油等。因此,發展生產力,更重要的是建立和改進產品生產系統的能力。
日本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具體體現就是日本的生產產品的效率高。1962年,每一個日本工人大約可以生產鋼鐵 100噸,英國工人為400噸,但到了1974年,日本在鋼鐵方面的生產效率是英國的2到3倍。1976年,在日本滾珠軸承工廠里,一個工人的標准生產量大約是英國主要製造商RHP的工人的2.5倍。
與日本相比,我國的勞動生產率非常低,以汽車行業為例,按每個職工每年生產的汽車數量計算,1990年勞動生產率僅為0.35輛,1998年勞動生產率提高到了0.83輛。從企業個體角度來比較,1996年我國幾個較大的汽車企業人均年產量為3輛左右,而同期日本的11個汽車公司這一指標為39.9輛/人。1998年上汽集團每人年均生產3.67輛,一汽集團為2.57輛,天汽集團為2.67輛。從這些數字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我國汽車業勞動生產率水平與日本的巨大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逐漸將目標從發展生產力轉向了發展GDP,從而採用了很多錯誤方法,主要包括努力擴大出口,從而增加GDP,導致外貿順差不斷擴大,使我們的財富損失嚴重;吸引外資投資,增加生產能力,從而增加GDP,但在外資控制的工廠,我們創造的財富不屬於我們,我們事實上引來外資使我們的勞動成為為他人作嫁衣,從而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損害嚴重;為了吸引外來投資,我們還放棄獨立自主的經濟發展原則,結果使我國的經濟系統受外界制約嚴重,如此下去,我們的核心產業被國外控制越來越嚴重,被敵對勢力引向崩潰的可能性也越來越此外,壓低勞動者工資,降低產品成本,促進出口,卻抑制了內需,使外貿順差不斷擴大,財富損失不斷加大,嚴重妨害了我國的經濟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再也不能將發展目標訂在GDP上,必須將發展經濟的目的轉到發展生產力上。發展生產力,不僅包括產品生產量的擴大,更重要的是提高建立和改進產品生產系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