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湖北經濟問題
2007年 12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武漢城市 圈和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 區,以探求在 日益增大的資源環境壓力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這樣的發展布局決定了中部崛起的戰略有別於先期發展起來的其他發展模式,也就是要求中部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能照搬沿海模式 ,要 比沿海 的發展模式更加先進。為了更好地按照中央部署加快發展 ,有必要對在發展 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加以研究,以利於減少崛起過程中產生過多的障礙干擾。本文通過對此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1 存在的問題
湖北地處我國經濟地理中心位置,尤其是以武漢為原點、1000公里作為半徑畫圈,將把我國主要的經濟大城市或省會圈進其中。隨著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的陸續建成,更是極大地從時間上、空間上縮短了原始客觀上的距離。如此一來湖北經濟肯定將會加速發展,進而帶動整個中部地區的發展,實現中部崛起的重大戰略任務。面對這樣一個重要發展機遇,湖北武漢如何才能順應發展的趨勢,真正完成跨越式的發展,除了完整執行中央戰略決策以外,還要解決如下一些問題,才能在中部崛起過程中實現新的創新發展模式。
1.1 中部觀念需要革新
現在沿海一帶由於優先開放而展現出的發展結果,已經使原先並不先進的地區得以在經濟發展的進程 中走在了前面,因而在思想觀念上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他們敢於探索、勇於拼搶的精神體現得很充分,創業形成 了一種民風,接受新的知識也 比較快。而湖北以前由於地處中部而受到政策以及人們思想意識等諸多因素影響,長期以來形成了較大惰性 ,缺乏「敢」字當頭,不敢先天下闖而闖,因而普遍有一種「看」的心態,求穩不上進。民眾對於新的觀念接觸雖早,實踐卻遲,強調客觀成分多,主觀意識少,使原本先進的地方變成了相對落後的地方。
1.2 經濟格局要均勻化
現在湖北經濟格局呈現出東強西弱、南北不均的局面,而且武漢市與省內其它城市的實力差別很大,武漢的 GDP佔全省一半左右 ,全省沒有形成一些相應行業的產業群,這樣的格局會影響全省的發展 。因為其他發展慢的地方競爭力弱 ,就是有比較優勢也難以轉化為競爭優勢,影響全省的發展。
1.3 勞動效率需要提高
勞動效率(或工作效率)是勞動者從事創造社會財富(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效率。它反映勞動者的勞動成果與相應 的勞動消耗之間的對比關系。勞動生產率 的提高並不等於勞動效率 的提高。勞動效率不單與勞動生產率成正比,而且與勞動的有效系數成正比。要提高勞動的效率,不但要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更須努力提高勞動的有效值。勞動生產率只有當它運用於適合人們客觀需要的方面才能成為有效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出相應的效率。湖北需要在勞動效率方面比先發達起來的沿海地區具有更高、更好的勞動效率才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1.4 重新認識地理優勢
白海洋文化占優勢地位 以來 ,沿海地 區就被認為是先進或是比較先進的地方 ,因此 ,人們往往一說沿海地區自然就覺得地理位置優越 ,比內地容易發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往的固定地理概念應該被動態地理概念所代替。由於信息通訊的發展、運輸工具的不斷進步、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 ,使得客觀地理位置發生了主觀意識上的位移。因此,湖北的地理位置需要重新認識 ,不能僅將她定位於內地區域而局限於內地發展模式。
2 問題存在的原因分析
2.1 視野不闊,創新意識不強
以前由於世界科技發展水平比較低 ,人們思想也 比較封閉 ,對外交流不容易。湖北地處中部交通要道 ,資源豐富,河流湖泊眾多 ,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歷史上就是農業大省 ,相當多的民眾有一種小富即安的心態,不願創新求變。這種現象的延續效應,從現在武漢的漢正街 出現的由大量外省商賈占據賣場可見一斑。漢正街許多當地住戶改革初期賺 了錢後 ,就停做生意開始出租商鋪 賺點租金,而能在商品流通 中賺取利潤的商業行為卻為外地人所為。
論文關鍵詞:湖北省「兩型社會」中部崛起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了湖北武漢地區要實現中央提出的建設「兩型社會」,發展方式要有別於沿海三大城市圈發展模式的要求所需要解決的若干問題,分析了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與措施。
2007年 12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武漢城市 圈和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 區,以探求在 日益增大的資源環境壓力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這樣的發展布局決定了中部崛起的戰略有別於先期發展起來的其他發展模式,也就是要求中部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能照搬沿海模式 ,要 比沿海 的發展模式更加先進。為了更好地按照中央部署加快發展 ,有必要對在發展 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加以研究,以利於減少崛起過程中產生過多的障礙干擾。本文通過對此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1 存在的問題
湖北地處我國經濟地理中心位置,尤其是以武漢為原點、1000公里作為半徑畫圈,將把我國主要的經濟大城市或省會圈進其中。隨著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的陸續建成,更是極大地從時間上、空間上縮短了原始客觀上的距離。如此一來湖北經濟肯定將會加速發展,進而帶動整個中部地區的發展,實現中部崛起的重大戰略任務。面對這樣一個重要發展機遇,湖北武漢如何才能順應發展的趨勢,真正完成跨越式的發展,除了完整執行中央戰略決策以外,還要解決如下一些問題,才能在中部崛起過程中實現新的創新發展模式。
1.1 中部觀念需要革新
現在沿海一帶由於優先開放而展現出的發展結果,已經使原先並不先進的地區得以在經濟發展的進程 中走在了前面,因而在思想觀念上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他們敢於探索、勇於拼搶的精神體現得很充分,創業形成 了一種民風,接受新的知識也 比較快。而湖北以前由於地處中部而受到政策以及人們思想意識等諸多因素影響,長期以來形成了較大惰性 ,缺乏「敢」字當頭,不敢先天下闖而闖,因而普遍有一種「看」的心態,求穩不上進。民眾對於新的觀念接觸雖早,實踐卻遲,強調客觀成分多,主觀意識少,使原本先進的地方變成了相對落後的地方。
1.2 經濟格局要均勻化
現在湖北經濟格局呈現出東強西弱、南北不均的局面,而且武漢市與省內其它城市的實力差別很大,武漢的 GDP佔全省一半左右 ,全省沒有形成一些相應行業的產業群,這樣的格局會影響全省的發展 。因為其他發展慢的地方競爭力弱 ,就是有比較優勢也難以轉化為競爭優勢,影響全省的發展。1.3 勞動效率需要提高
勞動效率(或工作效率)是勞動者從事創造社會財富(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效率。它反映勞動者的勞動成果與相應 的勞動消耗之間的對比關系。勞動生產率 的提高並不等於勞動效率 的提高。勞動效率不單與勞動生產率成正比,而且與勞動的有效系數成正比。要提高勞動的效率,不但要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更須努力提高勞動的有效值。勞動生產率只有當它運用於適合人們客觀需要的方面才能成為有效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出相應的效率。湖北需要在勞動效率方面比先發達起來的沿海地區具有更高、更好的勞動效率才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1.4 重新認識地理優勢
白海洋文化占優勢地位 以來 ,沿海地 區就被認為是先進或是比較先進的地方 ,因此 ,人們往往一說沿海地區自然就覺得地理位置優越 ,比內地容易發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往的固定地理概念應該被動態地理概念所代替。由於信息通訊的發展、運輸工具的不斷進步、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 ,使得客觀地理位置發生了主觀意識上的位移。因此,湖北的地理位置需要重新認識 ,不能僅將她定位於內地區域而局限於內地發展模式。
2 問題存在的原因分析
2.1 視野不闊,創新意識不強
以前由於世界科技發展水平比較低 ,人們思想也 比較封閉 ,對外交流不容易。湖北地處中部交通要道 ,資源豐富,河流湖泊眾多 ,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歷史上就是農業大省 ,相當多的民眾有一種小富即安的心態,不願創新求變。這種現象的延續效應,從現在武漢的漢正街 出現的由大量外省商賈占據賣場可見一斑。漢正街許多當地住戶改革初期賺 了錢後 ,就停做生意開始出租商鋪 賺點租金,而能在商品流通 中賺取利潤的商業行為卻為外地人所為。
3.2 加強信息流通建設,改變時空概念
湖北省地處我國中部,歷史上就是地理位置優越,乃兵家必爭之地。隨著海風勁吹而使沿海門戶大開之後,中部地理位置 的重要性呈現下降趨勢。外商投資首選沿海,得益於運輸距離短、資訊往來快的優點。但是隨著近 2O年來的世界科技的發展和普及,這種 固定的地理位置會因此而改變。交通工具的快速、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員素質的提高,客觀距離會因交通、通訊的改善而變短,往來的速度會使這些距離的差異變得微乎其微。而且,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布局,也不會僅僅取決於地理位置而呈現絕對的排序 。因此,通過通信、交通的不斷改善可改變時空概念,使湖北武漢的經濟實現超越式地發展。
3.3 改善產業規劃布局,實現多級驅動
湖北的工業布局因歷史原因並不平衡 ,以武漢為中心的地區發展較好 ,其他地區發展相對薄弱。要學習浙江經驗,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不同的特點 ,義烏原是 個偏僻之地 ,也不是交通要道,但依靠發展小商品批發成了浙江省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柯橋為浙江紹興一小鎮,卻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紡織城。所以,湖北 的產業要相對調整布局,筆者一貫認 為武漢這樣 的大城市並不適於發展類似小商品的批發市場 ,可以將這樣 的市場轉到其他合適的地方,通過發展產業帶動一個地區的發展 。
3.4 加大市場調查開發。提高勞動效率
湖北地區要想實現快速發展,必須要注重勞動生產率和勞動效率的提高。特別是勞動效率高低直接影響到勞動生產率的價值 。提高勞動效率就是要提高在生產適合人們需要的物質過程中的有效勞動生產率。這就要求對市場有深入調研,大力開發滿足市場的產品。如果對市場把握准確 ,可以發展一批生產相關產 品的企業形成產業群 。而產業群需要大量 的勞動力 ,經過有針對性地開發、培訓勞動力 ,從而提 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提供更多滿足市場的產品。這種將市場需求與培養人力資源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可以比沿海的用人方式更具有目標性和有效性 ,勞動效率也就會更高。
3.5 保護原有生態地貌,堅持持續發展
沿海一帶的發展,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但也給環境造成了傷害,顯現出了很大的後遺症,現在需要用巨大的資金恢復原有生態環境 ,這種代價應該在中部發展過程 中予以避免。因此,湖北武漢在發展的方式上就應該採取保護原有生態地貌和自然環境 ,杜絕過度開發 ,做到能循環開發。堅持追求綠色 GDP,對 目前科技能力還不能較好解決污染的行業要堅決擋在門外 ,對能通過科技手段解決污染等問題並且又具有較大經濟效益的行業要大力引進 ,特別是具 有較長產業鏈 的行業更要給與政策優惠。充分利用湖北特有的江河湖泊優勢,發展與此有關聯的工 、農、水產業 ,實現綠色經濟發展。
4 結 語
湖北武漢的發展道路不能走一味承接東部沿海轉移的產業之路,要實現跨越式地但又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模式。每個省都有不同特點 ,按照比較優勢理論 ,總的說來 ,中部地區的比較優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主要還是體現在勞動力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以及 中部 自身的資源優勢。但是湖北武漢又因其 自身特點優勢 ,可 以引進在技術水平和規模上含金量高的行業 ,實現高端和低端產業同時建設、更新換代的局面。所以,僅有比較優勢是不夠的,還要有競爭優勢,要有創新產品和將原有產品注入新的功能的能力。那麼,能否將 比較優勢成功轉化為競爭優勢,除了國家政策方針 以外,本地 區的思想觀念 、固有心理習慣 、產業建設布局 、勞動效率 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都對能否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有重大影響,這無疑也是對湖北地區的人們提出的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湖北武漢才能實現趕上甚至於超越沿海的發展水平。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Ⅱ 湖北省經濟發展情況
根據初步核算的結果,2008年,湖北GDP總量首次過1萬億元,達到11,330.38億元,按可比價格比較,GDP總量居全國第十位,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1,780億元,增長6%;第二產業4,963.61億元,增長16.6%;第三產業4,586.77億元,增長12.4%。人均GDP達到18,796元。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338.04億元,比上年增長20.0%,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10.24億元,增長20.3%,稅收收入537.14億元,增長23.8%。與其他省份的經濟發展速度相比,湖北的發展速度屬於中等偏後;同時湖北農業經濟數量大,所佔比重高,屬於農業大省。1979-2007年29年,按絕對數比,2007年GDP總量為1978年的蠢仿60.6倍;根據全國平均物價水平推算,GDP年平均增長率9.3%,增長速度次於重慶、天津等22個省份居23位,低於全國9.8%的平均水平。1978年-2008年,湖北GDP總量在全國的位次在第9位至第13位間輪替,1978年位居全國第10位,1990年第滑改9位,1995年第11位,2004年第13位,2007年第11位,2008年居第10位。根據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1978-2007年30年湖北經濟的年增長率,有9年低於當年全國平均水平,21年高於當年全國平均水平;30年間有15年年增長率低於10%,15年高於10%。GDP總量的發展,1992年突破1千億元,2004年突破5千億元,2008年突破1萬億元。人均GDP的發展,1987年首次突破1千元(全國1987年突破1千元),1998年突破5千元(全國1995年突破5千元),2005年突破1萬元(全國2003年突破1萬元)。2007年,湖北GDP總量(最終核實數)達到9,150.01億元,與上年相比增幅達到14.5%,佔全國的比重達到3.3%;其中第一產業1,422.80億元,佔GDP比重15.55%;第二產業3,633.02億元,佔44.75%;第三產業3,632.39億元,佔39.71%;人均GDP為16,064元,次於新疆、山西等15省份居第16位[5]。湖北經濟結構中三次產業的比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1978年為40.5:42.2:17.3(同期全國為28.2:47.9:23.9);2007年為15.5:44.7:39.7(同期全國為11.1:48.5:40.4),從1978年-2007年經過30年的發展,經濟結構漸漸趨向信檔判於合理,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舊佔有較大比重,第三產業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07年,第一產業佔GDP比重次於河南、吉林等12省區居全國第13位;二產業佔GDP比重次於新疆、吉林等20省居21位;三產業佔GDP比重次於天津、湖南等9省份居第10位。按絕對數比較,一產業增加值總量次於江蘇、湖南等7省居第8位;二產業增加值總量次於四川、福建等10省居第11位;三產業增加值總量次於遼寧、四川等11省居第12位。
Ⅲ 回眸2013年湖北經濟發展亮點 ,湖北的經濟在哪裡
結構調整節能減排扎實推進 2013年,在農業生產獲得好收成的同時,工業結構的改善同樣讓人欣喜。全省節能減排工作扎實推進,政府加大實施重點工程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強化了經濟政策的激勵作用。全年以電子信息、先進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葯與醫療器械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6.1%,其中高新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6.5%。全省規上小型企業、私營企業增加值增速快於全省平均水平,對全省工業的貢獻率較高。與此同時,全省淘汰高能耗和落後產能成效明顯。 查看更多答案>>
Ⅳ GDP萬億有餘,湖北武漢的經濟為什麼發展的這么快
中國城市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城市級別。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個直轄市以外,全國還有廣州、武漢、哈爾濱、沈陽、成都、南京、西安、長春、濟南、杭州、大連、青島、深圳、廈門、寧波15個副省級城市,以及他們都享有省一級的經濟和社會管理許可權,對於經濟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還有剩餘的18個省會城市,他們也集中了全省的優勢資源,快速發展經濟也不在話下。
Ⅳ 關於湖北十堰市城區未來十年民生經濟、房產等方面發展趨勢
十堰以後要成為交通樞紐了 你說潛力大不? 馬上要新建一個機場 兩個碼頭專 三條鐵路 四條高速公屬路 交通活了 十堰就會大爆發!畢竟十堰還有基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黃岡跟十堰還不是一個檔次的城市!以後這是這樣!十堰有大工業,還有湖北省正在搞鄂西旅遊圈,十堰的旅遊業更是潛力無限!這幾年十堰是因為處於總部搬遷的調整階段所以經濟發展慢了點,但東風的根畢竟在十堰,東風的商用車還在十堰,等時機成熟以後東風還要在十堰投巨資做強商用車的!大工業加大旅遊,房子的升值空間你說大不? 我非常理解你女友!~~我們十堰很多人即便是在沿海打拚但最終都會回十堰買房定居的!十堰正在向漢江邊發展,要不了多久也會成為真正的濱江城市,十堰的生態環境,人居標准,生活質量,宜居程度在湖北都是數一數二的! 另外我更不建議你在武漢買房,既不是你家也不是你女友家,何必呢?況且武漢並不適合居住!二汽在武漢上班的好多人都把十堰的房子留著 准備退休了回十堰住!
還有什麼疑問可以給我留言,我對這方面還是有點研究的。希望能給你個參考的意見。
Ⅵ 湖北除了武漢以外哪個城市經濟最好,最有發展前途
我覺得吧應該是襄樊,近幾年襄樊發展特別快,經濟跟其它幾個市相比顯然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Ⅶ 湖北未來幾年內經濟的發展方向如何
堅持以武漢城市圈建設為核心,西部地區以宜昌,荊州,襄樊,十堰形成四城聯動發展區,實現中部崛起的領頭羊
Ⅷ 簡述一下湖北經濟發展狀況.
武漢可以佔三分之一強;接下來就是宜昌和襄陽,都是發展蠻快的;再往下都差不多了(黃石、荊門、荊州、孝感、黃岡等),還有仙桃、潛江、天門這三個省直管發展的相對來說也還不錯,可能就恩施和神龍架林區那邊相對來說總量小點!
Ⅸ 湖北省各城市經濟發展排名情況
地 區 本年累計(單位:億元)
全 省 12831.52
武漢市 4560.62
宜昌市 1245.61
襄樊市 1201.01
荊州市 707.81
黃岡市 700.32
孝感市 681.15
荊門市 600.53
黃石市 597.78
十堰市 550.96
咸寧市 405.15
隨州市 344.14
鄂州市 308.54
恩施州 280.68
仙桃市 261.93
潛江市 232.07
天門市 208.99
神農架 9.13
這是湖北省2009年全省及各市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