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經濟方面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一部分,中國經濟的發展能帶動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繁榮。
❷ 春節對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春節一直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它既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經濟現象。我根據春節期間自身的經歷,對春節的種種經濟現象作了初步的調查研究。因水平有限,主要是表面的經濟現象,其本質難以准確把握,望讀者見諒。
一、春運——想說愛你不容易
除夕將至,「羈鳥思舊林,池魚思故淵。」在外打拚了一年的人們如倦鳥歸巢般飛回老家。於是乎,火車轟鳴的汽笛,汽車飛轉的車輪,行人匆匆的腳步,都醞釀著同一個聲音:回家!然而,我國孱弱的交通運輸卻實難挑起此重任。
筆者早在放假前的一個月就在長沙某酒店訂票處預訂由長沙開往石家莊的火車票。然而最終卻被告知「沒有買到」,只得先乘車至北京,再由北京轉車至石家莊。其中曲折坎坷非一語可道盡。更有一班兄弟姐妹,在學校訂票未果,只得再去火車站購票,夜間出發,徹夜不眠,排隊訂票,據聞隊伍曾一度由售票口排至進站處,幾百米長,景象頗為壯觀。而孩子們心中的惶惑焦灼,個中滋味,無親身經歷的人很難想像。
較之無車可乘,票價偏高似乎只是一個小問題。春運期間,全國火車票價上調 20%。雖然市場經濟條件下,供求關系直接影響著價格。但是,鐵路運輸仍屬於國有資產,且處於壟斷地位。此舉實在是令人郁悶。
除此之外,春運還存在人多擁擠、秩序混亂、受天氣影響等問題。進站時,人們往往一擁而上,擠上車來,大部分車廂又是擁擠不堪,空氣污濁,環境惡劣。旅途結束時,人們往往形象狼狽,斯文掃地。更有受大雪影響幾萬旅客滯留車站的情況發生。如此種種,實令旅客苦不堪言,怨聲載道。究其原因,主要是客流量大,運力不足,非正常途徑售票等。鐵路對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是連接社會生產各方面的紐帶,解決鐵路運輸存在的問題,緩解春運矛盾,是當務之急。
二 購物狂潮
春節也是一種交換的「集市」。人們總會交換獲得自己需要的物品。按照傳統,人們往往要在春節期間添置新衣。而各大賣場也紛紛抓住機會,推出一系列促銷活動。有買100送118元,有買98送98元,有打折,貴賓卡,會員卡等等,真是花樣百出,層出不窮。
春節期間我父親在商場花318元買了一條褲子,商場贈送318元,一雙花花公子的鞋子是558,在贈送318元的基礎上,父親交了240元,買了鞋子,商場又送了240元。於是,我母親又用240元買了一瓶Kose眼霜和精華液。然後,商場又贈送了160元,於是我又買了原價158元的帽子與圍巾……
如此一來,可謂連環套一般。而花560元左右全家即已得到名牌西褲、鞋子、化妝品、帽子等,對尋常百姓來說也能接受。於是乎,各大商場均是人潮湧動,瘋狂購物者處處可見。春節的價值已不僅僅是過年、歇息的傳統意義,更是促進消費,拉動內需的有效手段。其消費方面的作用是最明顯和最直接的。在這一過程中,商家的促銷活動層出不窮。雖然其中的運行模式不足為外人道也,但其最終必以盈利為結局。商品能在市場上有效、順利的流通,便是商業活動的成功,買賣雙方達到雙贏。
三 制備年貨
以往,制備年貨是春節的重頭戲。而今雖然服務業已飛速發展,年前不必准備太多食品,但除夕前後部分商店與菜市仍要關門休息。因而年前依然也要購買一些蔬菜水果、肉蛋海鮮等。越是接近除夕,各種食品的價格越貴。黃瓜、豆角、番茄均漲至4元/斤,連北方最常見的白菜也漲至1.5元/斤。而其以往的平均價格不過0.5元/斤。水果方面,北方最常見的蘋果鴨梨每斤價格均在2.8元以上,南方的柚子也由以往的2.5元/斤漲至3.5元/斤,一個柚子大約要15元左右。而我在長沙冬季消滅柚子無數,每個不過4-5元。
雖然許多蔬菜水果價格令人咋舌,但人們依然購買。此現象可謂是再次詮釋了供求關系影響價格的經典理論。除夕將至,從事服務業的人們也要過節休息,造成商品供給減少;而冬季蔬菜品種少,栽培、運輸、儲藏成本高,蔬菜價格本身較高。而過年授予人們的特定心理使這些昂貴的蔬果成為必需品:誰家過年不整出七碟八碗、七葷八素的菜餚?太簡單的年夜飯總讓人覺得不成規矩、不像話。想吃什麼卻吃不到會讓這「過年」顯得過於凄涼。於是乎,賣方的商品一時間有了些「奇貨可居」的味道。如此算來,制備年貨在每個家庭的春節消費中佔了一定比例。然而,這也可以看作是一種一定程度上的再分配過程。富者以相對高價購買貧者手中的產品,這也可看作是再一次分配產品,縮短貧富差距的手段。然而,最終所獲得利潤是如何在生產、流通領域分配的,以何種比例分配的?我們不得而知。價格上漲是否最終能使農民收益?我們也不得而知。
四 訪親問友大拜年
按照傳統,春節期間親戚朋友都要互相來往走動,這是一個「禮數」問題。於是乎,我由長沙趕回石家莊,又由石家莊回到老家滄州過年。詩人說:所謂的故鄉不過是祖先漂泊的最後一站。對此我深表贊同。我的家族歷史比較簡單,然而祖先也走過了幾個地方。於是親戚們都分散居住在兩三個小城市,春節期間都要互相走動,互相贈送一些禮品,謂之「有聯系」。年前,我們分別拜訪了姥姥、二舅、大姑媽、二姑媽、三姑媽,而他們也要一一回訪。平均每家要送50-100元左右的禮品。禮物一般為包裝、質量較好的蛋糕、水果、營養品等。而滄州的各個商場商店也投其所好,均有許多品種可以選擇。年後,爸爸作為奶奶這一脈的男丁要作為代表去拜望他的舅舅、姨媽等長輩,提了自香油蘑菇至八寶粥等十幾件禮物去拜訪四家親戚。過程則較為有趣,爸爸把第一家回送的部分禮物送給第二家,後又是第三家……如此這般,七拐八拐,推推讓讓,互相搭配,終於又提回了人家的黑芝麻糊、天津麻花等四件禮品。這般禮尚往來的禮儀,不禁令人莞爾。
然而,笑過之後細想,不難發現:血緣是春節的紐帶。每年一度的春節對人的血緣意識起到了不斷強化的作用。人的意識決定人的行為。所以,血緣意識的增強與血緣行為的泛化也是緊密相關的。從意識層面看,阻礙中國現代化的四大因素是:血緣主義、權威主義、平均主義和機會主義。而血緣主義在其中又居於主導地位。血緣主義使血緣成為了社會經濟生活的行為法則。其結果是:血緣內有誠信,血緣外是面子;家內有秩序,家外是機會主義;熟人之間好辦事,陌生人之間就是鑽空子。所以,血緣主義導致了人情大於法治。而法治是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沒有法治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另外,血緣主義也具有權威主義的天然基因。而權威主義又不利於平等和民主精神的產生。再者,血緣主義也有一種平均主義的味道。而平均主義既不利於個人積極性的調動,也不利於有效財產制度的建設。這般說來,春節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有一個較消極的作用——對血緣主義的固化。
中國經濟要實現持續、健康、穩定、快速的發展,就要走出血緣主義的溫情泥潭。人生需要血緣,需要家庭溫情,但社會不需要血緣主義。血緣關系的社會化必須以社會理性為前提條件。因此,如何正確看待春節,如何有效利用春節也成為我們應該思考的課題。
五 簡訊簡訊滿天飛
隨著通訊事業的發展,在各大中城市,手機幾乎成為人人必備的通訊工具。較之以往的電話拜年,以簡訊息的形式互致問候節省了大量的時間金錢。而或幽默風趣、或溫馨浪漫的簡訊內容又比單純的「過年好!」「吃餃子了嗎?」等傳統問候多了人文內涵,讀來令人忍俊不禁,興趣盎然。從臘月二十八開始,許多心急的同學便蠢蠢欲動,屏幕上開始有拜年的信息滾動。而到除夕、初一幾天,那簡訊更如雪花般紛紛揚揚,漫天飛舞,每天約要收發幾十乃至上百條信息,景象甚為壯觀。
在漫天飛舞的簡訊背後,直接受益的不只聯通、移動等電信公司,還有一批新興職業者——網路簡訊寫手。據網上透露,成功的簡訊寫手春節期間每天收入近萬元!而其在聖誕節、新年、情人節等節日期間的收入也相當可觀。簡訊滿天飛,既要給親朋好友發,也要給上司下屬發,其作為一種溝通的媒介,與拜年相似,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濃厚的血緣意識、圈子意識,也算是春節的一大新特色。
春節,是一個溫馨的名詞,一個甜蜜的字眼,是一個安安靜靜又熱熱鬧鬧的假日,是一個辭別過去又聯系未來的接點。雖然我們已不會再為那些糖果、瓜子、花生翹首盼望,雖然人們都念叨著年味兒是一年不如一年。然而春節依然是春節。我們依然會義無反顧地擠火車回家,依然會瘋狂購物、准備過年,依然會握著手機傻笑,依然會拎著東西去各家拜年。春節,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經濟現象,它的產生、發展、消亡均由經濟基礎決定,那是歷史的必然。
最後附詩一首,記錄這讓我們歡笑又讓我們憂愁的——春節
春節:美麗與哀愁
春節是美麗的。
春節使人熱烈、溫情、祥和、吉慶、歡樂。
春節是中國人的聖誕日。
西方有《聖經》,中國有儒家學說。
西方有教堂,中國有祠堂。
西方有平安夜,中國有除夕夜。
西方有聖誕老人,中國有長輩。
西方有聖誕禮物,中國有壓歲錢。
西方有基督,中國有祖先。
西方有個人,中國有血緣。
春節是血緣的凝聚日。
血緣是中國人靈魂的系帶。
血緣聯系著冥界與人間。
血緣聯系著老人與兒女。
血緣聯系著過去與將來。
血緣滋養著靈魂,靈魂維系著血緣。
春節也讓人哀愁。
春節固化了血緣。
血緣內生權威,缺少平等。
血緣衍生平均,缺少效率。
血緣只有親情和熟人,沒有陌生人。
血緣導致只有圈子秩序,缺少社會秩序。
春節也有時成為惡的使者和護身符。
腐敗借著春節的名義。
結黨營私借著春節的名義。
炫耀借著春節的名義。
❸ 為什麼貧富差距是經濟問題,它會從哪些方面影響1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啊
收分配所形成的貧富差距,如果僅從經濟的視角上看,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是極為有害的,殺傷力是極大的。
1、由於收入差距,社會生產出的東西就不能完全得到消費,從而使整個經濟結構產生失衡,使經濟進一步發展受阻。簡單地說,就是窮人想買東西,但沒有錢,富人有錢,但不想買冰箱彩電洗衣機低檔汽車等。這樣社會經濟增長就難以為繼,企業知道社會對許多商品有需求,卻不知道生產什麼好。
2、勞動者收入長期偏低,對勞動力再生產會產生較大影響。勞動者子女和自身素質得不到提高,經濟增長就失去基礎條件。
3、勞動者收入長期偏低,使就業失去穩定性。從而使生產失去穩定性。現在東部許多企業怕過年,過年後工人就不回來了,招新工人也沒人來。於是專家們就說這是人口紅利沒了,勞動力不足了,還要多生孩子。其實是老闆給的錢太少了,他們自己掙的太多啦。專家們希望勞動者總是生存在最低生活水平下,這種心態是不對的。同時,低收入也使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受到打擊。
4、當高收入者的收入在整個經濟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之後,社會生產已經不能由國家和社會來決定了,而是要由高收入者,即資本來決定啦。這時經濟會處於某種失控的狀態下。因為資本的屬性是最大限度地增殖,而當生產領域滿足不了資本增殖的要求後,那麼它們會轉向金融等領域進行炒作。這時生產領域會被邊緣化,第三產業,尤其是金融市場極為發達。資本不再關注生產領域,而是關注財富的轉移,不僅從本國窮人手中向富人轉移,而且從不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房地產等成為資本炒作工具。世界經濟處於一種瘋狂的狀態下。處於一種弱肉強食的狀態下。想想美國的次級貸所形成的世界經濟危機,想想美國的產業結構,想想為什麼他們能借錢消費,許多事情難道不明白了嗎?
5、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斷擴大,形成了黨和政府官員腐敗增長的條件。而中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計劃管理和調控的,這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極大的。現在,當中國中央政府對房地產等領域進行宏觀調控時,地方政府、國有壟斷企業、銀行、某些國家部委、一些專家學者,都沒有表示積極支持,而是在那裡消極應付。這使國家抑制通脹的措施打了許多折扣。
6、貧富差距擴大,使人們的思想亂了,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反作用。如人們經濟活動中的道德滑坡,假冒偽劣有毒產品橫行。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急於致富所致。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也是急於陞官發財所致。
還有許多,就不一一例舉啦。
❹ 稅收主要影響經濟的哪些方面其經濟效應如何
第一節 稅收經濟效應的作用機制
所謂稅收的經濟效應,是指納稅人因國家課稅而在其經濟選擇或經濟行為方面做出的反應,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說,是指國家課稅對消費者的選擇以及生產者的決策的影響,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稅收的調節作用。
稅收的經濟效應表現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兩個方面,各個稅種對經濟的影響都可以分解成這兩種效應。
● 稅收的收入效應
稅收的收入效應,是指稅收將納稅人的一部分收入轉移到政府手中,使納稅人的收入下降,從而降低商品購買量和消費水平。(如圖)
4
稅收的收入效應
● 稅收的替代效應
稅收的替代效應,是指稅收對納稅人在商品購買方面的影響,表現為當政府對不同的商品實行征稅或不征稅、重稅或輕稅的區別對待時,會影響商品的相對價格,使納稅人減少征稅或重稅商品的購買量,而增加無稅或輕稅商品的購買量,即以無稅或輕稅商品替代征稅或重稅商品。(如圖)
第二節 稅收的經濟影響
●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影響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分析
在市場經濟中,勞動者面臨勞動取得收入和閑暇之間的選擇。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影響,是通過稅收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來表現的。
●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影響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分析
稅收的收入效應是指征稅後減少了個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為維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而減少或放棄閑暇,增加工作時間。
稅收的替代效應是指由於征稅使勞動和閑暇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化,勞動收入下降,閑暇的相對價格降低,促使人們選擇閑暇以替代工作。它表明的是純粹的價格變化效應。
稅收的綜合效應取決於兩種效應的對比:如果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征稅對勞動供給主要是激勵作用;如果收入效應小於替代效應,征稅對勞動的供給就會形成超額負擔,人們可能會選擇閑暇替代勞動。
●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影響——我國的實際情況
對我國而言,稅收幾乎不影響勞動的供給,而且個人所得稅在短期內也不會成為主體稅種,因此我國目前和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需要解決的不是如何增加勞動供給,而是如何消化勞動力過剩的問題。
● 稅收對居民儲蓄的影響
——稅收對居民儲蓄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分析
影響居民儲蓄行為的兩個主要因素是個人收入總水平和儲蓄利率水平。
個人收入水平越高,儲蓄的邊際傾向越大,儲蓄率越高;儲蓄利率水平越高,對人們儲蓄的吸引力越大,個人儲蓄意願越強。
稅收對居民儲蓄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個人所得稅、利息稅和間接稅影響居民的儲蓄傾向及全社會的儲蓄率。
收入效應
在對儲蓄的利息所得不征稅的情況下,徵收個人所得稅對居民儲蓄只有收入效應,即徵收個人所得稅會減少納稅人的可支配收入,迫使納稅人降低當前的消費和儲蓄水平。
替代效應
對儲蓄利息(收益)征利息稅,會減少儲蓄人的收益,從而降低儲蓄報酬率,影響個人的儲蓄和消費傾向。具體來說,居民會增加當前消費,減少儲蓄。於是產生了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此時的收入效應表現為對利息征稅降低了個人的實際收入,替代效應表現為消費代替了儲蓄。
16
● 稅收對居民儲蓄的影響——我國的實際情況
就我國的情況而言,稅收對儲蓄的影響並不明顯,這說明人們對儲蓄的態度還取決於稅收以外的諸多因素,如對教育、醫療的儲蓄等,還有投資渠道缺乏。
● 稅收對投資的影響——稅收影響投資的原理
投資決策是由投資的凈收益和投資的成本決定的。稅收對投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徵收企業所得稅、稅前抵扣和稅收優惠等措施影響納稅人的投資收益和投資成本。
● 稅收對投資的影響——稅收對投資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課征公司所得稅會降低納稅人的投資收益率,如果因此而降低了投資對納稅人的吸引力,導致投資者減少投資而以消費替代投資,就是發生了稅收對投資的替代效應。
如果征稅和提高稅率減少了投資者的稅後凈收益,而投資者為了維持過去的收益水平趨向於增加投資,這就是稅收的收入效應。
● 稅收對投資的影響——稅收對投資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稅收對投資的替代效應
稅收對投資的收入效應
● 稅收對投資的影響——稅收對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影響
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都給予內資所不能享受的特殊優惠措施。
但外國投資者是否會真正得到稅收優惠的好處或能夠得到多少,還取決於投資者的居住國和東道國之間的國際稅收關系。
投資者的居住國對納稅人在東道國的已稅收入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處理方法,即免稅法、扣除法和抵免法。東道國的稅收優惠有可能轉移到投資者的居住國。
● 稅收對個人收入分配的影響
1.個人所得稅是調節收入分配的最有力工具。
2.稅收支出也是影響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3.社會保險稅是實現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4.所得稅指數化是減輕通貨膨脹的收入分配扭曲效應的一種方法。
第三節 稅收與經濟發展
● 稅收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觀點
18世紀的自由資本主義時代,亞當·斯密認為,一切稅收都是減少社會各階層的收入,影響資本積累,或直接減少投資資本,是妨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因素。
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壟斷資本主義時代,阿道夫·瓦格納認為,從社會政策的意義上來看,賦稅不僅是滿足財政的需要,同時,也是出於糾正和調整國民所得的分配和國民財產的分配的目的。
1929-1933年大危機之後,凱恩斯學派主張政府幹預,實施管理政策,而且以財政政策為主要手段。
❺ 什麼是對經濟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FDI對東道國的經濟效應
1、資本形成效應包括直接資本流入效應;間接示範效應。
2、產業結構優化效應
改變東道國的投資結構,改變了東道國的消費結構;對東道國居民的消費需求的引導作用
3、技術進步效應
直接的技術轉移,間接的技術擴散和外溢
4、對外貿易發展效應
外資企業直接出口產品;外資企業進入所引起的東道國當地企業增加出口
5、國際收支平衡效應
發展中東道國初期為正效應;長期負效應明顯
6、就業效應
總體表現為就業機會凈增加
FDI對投資母國的經濟效應:
產業結構優化效應
1、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垂直投資對投資國產業結構優化的正效應最大
2、技術進步效應
獲得東道國相關的先進技術
3、對外貿易效應
水平型是替代關系;垂直型是互補關系。
4、國際收支效應
短期負效應;長期正效應
5、就業效應
既有正效應又有負效應,二者相抵後,一般表現為正效應
❻ 稅收主要影響經濟的哪些方面
稅收的宏觀經濟效應:
組織財政收入
稅收是政府憑借國家強制力參與社會分配、集中一部分剩餘產品(不論貨幣形式或者是實物形式)的一種分配形式。組織國家財政收入是稅收原生的最基本職能。
調節社會經濟
政府憑借國家強制力參與社會分配,必然會改變社會各集團及其成員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佔有的份額,減少了他們可支配的收入,但是這種減少不是均等的,這種利益得失將影響納稅人的經濟活動能力和行為,進而對社會經濟結構產生影響。政府正好利用這種影響,有目的地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引導,從而合理調整社會經濟結構。
監督管理社會經濟活動
國家在徵收取得收入過程中,必然要建立在日常深入細致的稅務管理基礎上,具體掌握稅源,了解情況,發現問題,監督納稅人依法納稅,並同違反稅收法令的行為進行斗爭,從而監督社會經濟活動方向,維護社會生活秩序。
稅收的作用就是稅收職能在一定經濟條件下,具體表現出來的效果。稅收的作用具體表現為能夠體現公平稅負,促進平等競爭;調節經濟總量,保持經濟穩定;體現產業政策,促進結構調整;合理調節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維護國家權益,促進對外開放等。
稅收是以實現國家公共財政職能為目的,基於政治權力和法律規定,由政府專門機構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財產或特定行為實施強制、非罰與不直接償還的金錢或實物課征,是國家最主要的一種財政收入形式。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手段有多種多樣,如稅收、發行貨幣、發行國債、收費、罰沒等等,而稅收則由政府徵收,取自於民、用之於民。稅收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和固定性的形式特徵。稅收三性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❼ 我國地勢的影響經濟方面
兄弟你這語無論次的在說個啥咧!我國的經濟重心分布在沿海一帶你說地勢怎麼影響經濟呢?
❽ 匯率的變動會對經濟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
匯率變動對一個國家經濟的影響匯率是連接國內外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一條重要紐帶,匯率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不斷變動,匯率的變動包括本國貨幣貶值和升值兩個方面。本國貨幣貶值對經濟的影響:(1)本幣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①本幣貶值對進出口收入有影響。一國貨幣貶值通過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產品的價格,使國外人們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本國居民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從而有利於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外國貨幣的購買力相對提高,貶值本國商品、勞務、交通、住宿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旅遊業發展,推動就業增加和國民收入的增長。②本幣貶值對國際資本流動也有影響。如果貶值趨勢不斷發展,那麼人們將會把資金從本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引起資金外流。(2)本幣貶值對國內經濟的影響:①本幣貶值後,一國的貿易收入往往會得到改善,整個經濟體系中外貿部門所佔比重會擴大,從而提高本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可以有的產品同國外產品競爭。②本幣貶值對物價也有影響。一方面,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升;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升,貨幣貶值對物價的影響會逐步擴大到所有商品,易引發通貨膨脹。(3)本幣貶值對世界經濟的影響:①小國的匯率變動只會對貿易夥伴國的經濟產生輕微的影響,但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國家的貿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貿易戰和匯率戰,並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②主要工業國匯率的變化還會引起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在國際貿易和借貸活動中,將使吸進貶值貨幣的一方遭受損失,而要付出貶值貨幣的一方,將從中獲利。③主要貨幣的匯率不穩定還會給國際儲備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帶來巨大影響。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首先從泰國貨幣貶值開始的。1998年日元對美元的比價持續下跌,降到八年來最低點。這對亞洲各國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且在美國的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引起軒然大波。中國政府庄嚴宣布:人民幣不貶值,這既體現了中國綜合國力的強大,而且體現了社會主義中國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承擔著相應的國際義務和責任,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國貨幣升值對經濟的影響:一個國家的貨幣升值(上浮)後,同量的這種貨幣能比以前換取的他國貨幣,買到他國的商品,這種貨幣的信譽及這個國家的經濟地位也將隨之提高,還利於償還外債,利於使本幣成為國際通用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產生「黃金效應」。盡管有這些好處,但一般講,不到不得已,任何國家都不會將其貨幣升值,因為這會給一個國家帶來一些嚴重後果。如:①貨幣升值後,出口商品價格隨之提高,進口商品價格相應降低,這會導致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對國際收支產生不利影響。②貨幣升值,使一國的對外貿易環境惡化,造成國內生產下降,失業增加,國內矛盾加劇。③加劇通貨緊縮.進口商品價格因本幣升值而下跌,國內同類產品也會在「示範效應」下降價。出口則因人民幣升值而減少,出口企業的產品需求萎縮,價格下調,最終會帶動國內物價的全面下跌。④本國貨幣的升值,使這個國家的外匯儲備或從外國調回的資金,折成本國的貨幣計算,也相應減少,不利於引進外資。合理穩定的匯率是一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從一國看,它有利於促進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和實現外資收支平衡,穩定物價、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增強國際儲備。從世界看,它有利於國際貿易的順利進行和國際金融秩序的穩定,促進國際資本正常流動等。相反,頻繁急劇波動的匯率會加劇國際經濟競爭,影響國際貿易的順利進行;會刺激國際投機,造成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和混亂等。
❾ 增值稅轉型對經濟有哪些方面的影響
生產型增值稅轉型為消費型增值稅可能帶來的影響1、增值稅轉型會使稅基減少,從而帶來稅收收入的大幅減少。目前增值稅收入是我國稅收收入的主要來源。一旦增值稅轉型,企業存量和新購的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數量巨大,甚至會出現銷項稅額不夠抵扣的情況,不可避免的會造成財政收入的急劇減少。中國稅制專家高培勇推測:「東北六行業的增值稅轉型試點如果實施到位,政府將少征稅150億元,如果在全國實施,全國減少的財政收入大概在800-1500億元。」增值稅轉型之所以選擇在東北試點,而沒有在全國鋪開主要原因也是考慮到轉型對財政收入的巨大沖擊。2、增值稅轉型會加大對資金的需求,容易誘發過度盲目投資、重復投資。增值稅轉型,必定會刺激資本密集型產業設備的更新和投資的擴張,從而容易引起投資需求過旺,產生通貨膨脹的危險。3、增值稅轉型會產生就業的壓力。目前我國國企改革的重要舉措就是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大量的下崗分流人員的再就業崗位都是餐飲、商業服務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生產型增值稅相對抑制了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鼓勵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但是增值稅轉型將刺激企業技術改造,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相應的工作人員就會減少,這必將帶來的人失業下崗,對社會穩定和職工就業產生很大的影響。在這方面我們可以考慮對勞動密集型行業予以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矛盾緩解了再取消優惠政策。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對經濟和社會的各方面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從長期看,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可以刺激投資,鼓勵技術更新,促進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其正面效應大於負面效應。對於負面效應,如果採取過渡措施加以緩解就可以較好地解決。增值稅轉型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就是要設法彌補財政收入缺口。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實行消費型增值稅的成功經驗。例如比利時實行抵扣的過渡措施,允許抵扣外購固定資產的部分稅款,不準抵扣的比例逐年減少,直到全額抵扣;挪威、奧地利和荷蘭過渡時期單獨對資本品投資徵收特別投資稅;瑞典採用低稅率抵扣政策,採用列舉和規定的方法對不允許抵扣的資產進行剔除;在借鑒西方國家現成經驗的基礎上,同時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們也可以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增值稅轉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