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戰後日本經濟發展 重大事件 (詳細敘述 正史)
第一是對待戰爭賠款。你不要麼?沙喲那拉,正好。日本國依靠掠奪起家,自然深深懂得戰爭賠款對於國家的意義。不要賠款,日本國的狂喜之情可想而知。精細與邪惡交織的日本人自然以為遇上了一個憨大,不欺負你豈非是暴殄天物?弱肉強食嘛,自古如此,這本來就是日本民族的國家意識與民族性格。於是,日本的作為是,既不贊揚你大度寬宏,也不會因此而心生歉疚,甚至還要在世界面前做出「日本更文明」的姿態求求你不要戰爭賠款,沙喲那拉,我給你無代價政府援助貸款作為補償。可是,且不說這種政府貸款的性質、數量與接受心理,都遠遠無法與戰爭賠款相比,就是在實施中,日本國也牢牢的將它與中國對日本的態度聯系在一起。你還是糾纏我給你添的那次麻煩么,多多關照,貸款沒有了,沙喲那拉。
第二是出口歧視政策。「日本製造」曾經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一則完美的神話,中國人絲毫沒有因為戰爭而影響日本的中國市場。可是,曾幾何時,東芝筆記本計算機事件、豐田車安全事件等,終於使中國人知道了日本國的「政策」是一等產品銷售本國,二等產品銷售歐美,三等產品銷售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出了問題可以大賠。出口中國的產品出了問題,對不起,你沒有那樣的法律,沙喲那拉。
第三是高技術封鎖。1993年日本政府白皮書宣布,對中國的高技術轉讓必須與日本保持在二十年以上的距離。一位朋友說,中國外貿官員在中央黨校大禮堂講到這里時,禮堂里全體鴉雀無聲,那位官員也沉默了好一會兒沒說話。我們原本不指望別人恩賜而發展,中國人對待封鎖還是有一套的,雖然肯定是苦一點兒。但是,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待自己曾經血腥掠奪過的國家的經濟政策,是可以看到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本色的。
守定自己資源絕不觸動的「保護」政策。人們普遍認為,日本國地土狹小,資源貧乏。日本國的教材輿論也從來是這樣宣傳的。實際上,按照正常發展的需求說,日本絕不是資源匱乏國家。一個最基本的方面,日本森林覆蓋率佔66%,有20多萬平方公里的森林。在木材提煉為石油代用品即將成為現實的時代,這將是一筆何等豐富的能源!另外,日本周圍的海域都發現了海底油氣田(中國就驚喜的宣布過多次),偏偏地處茫茫太平洋的日本說自己海域沒有石油。這可能么?日本多山,卻宣布自己沒有什麼礦藏,於是各國也跟著這樣說。真是這樣么?中國人拚命在自己的土地上勘探資源,日本卻篤定的依靠進口,而絕不花大力氣去開發本土資源。但是,對於可以在海洋中流動的魚類(包括保護類鯨魚),日本的捕殺卻是毫不留情極為積極的,捕魚量世界第一!對鯨魚的捕殺世界第一!綠色和平保護組織的強烈抗議也絲毫不能約束住日本。為什麼?魚是流動資源,我不撈別人撈完了怎麼辦?這就是日本民族的經濟意識。五十年戰爭的資源是靠掠奪維持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的全面戰爭,日本也沒有開發自己的資源(當然,也包括了來不及這一因素)。具有掠奪根性的民族,掠奪的原因絕不是自己沒有自己匱乏,而是本能的要將全世界資源據為己有的掠奪本性。強盜富起來之後如果還要做強盜,你能說他是因為什麼「匱乏」么?精明邪惡的日本民族明白,世界資源是有限的,總有一天會有普遍的資源危機。需要資源,一是戰爭掠奪,而是用加工品交換。等到世界資源耗到盡頭的時候,日本人才會開始享用自己的存糧
『貳』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史,日本為什麼二戰後迅速重新崛起
倭鬼很會害人,也很會利用人。
譬如:內山完造為了盜取中華文物,造謠說被雷劈開的雷峰塔的塔磚能辟邪。不明真相的杭州甚至更遠處的人們,瘋狂的拆取塔磚,而漏出了地宮里大量文物。當時愚昧的老百姓不懂那些是什麼,只為保自己家庭的平安,繼續拆取塔磚。
它,仗著二戰對我中華工業的摧毀。1952年前蘇聯以及其他友好人士幫助我們中國研製汽車,於1956年7月13日造出來了我們中國的第一輛汽車。倭鬼害怕了,怕我們有了工業的發展,對它有威脅。倭鬼就用低於造價的產品打壓我們的新興工業,由於當時中倭尚未建交,我國政要只在幕後操作。定下了驚天大單,以為佔了大便宜。卻,一直到1986年,中國才又拾起來工業發展,那以前在一切工業產品前面都加一個洋字,甚至火柴都被叫做洋火。一場春秋大夢,一睜眼,打了個哈欠,揉揉眼說:「我要發展工業。」你還沒睡醒呢!你的汽車工業30年來沒往前走一步。剛睡醒了就能造出來高技術的產品?你有什麼經驗敢大言不慚?
如今,買走咱們的花生、核桃、木材。賣給咱們壓縮木、三合板。熟不知,那些壓縮板就是你家的花生、核桃殼製作的。你付出的是真金白銀、青山綠水得到了一堆類似壓縮板、被倭島料理的垃圾貨。你全球化人家什麼了?人家家卻是青山綠水、娛樂昇平,你家卻是霾瘴蔽日、咳嗽連天。醒醒吧!善良的老羊,世界上只有倭鬼看上的是你那條未來的烤羊腿!還拽著你AA制呢。
『叄』 日本經濟的歷史概況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一直保持著很高的發展速度。1956-1973年, 日本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達13.6%,國民生產總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比重、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從第6位躍升到第2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因此被西方學者認為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戰後日本經濟的重建及高速增長
二戰以前,日本即為列強之一。但在二戰後期,日本的國民經濟遭到了巨大損失。一是因為長期的戰爭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財、物力;二是盟軍的原子彈轟炸,破壞了日本一些工廠和生產設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戰結束時, 日本國民財富的 45%以上都被耗費和破壞掉了。戰後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產指標均大大低於戰前水平,工業技術水平比美國落後了30年,勞動生產率比英、法等國也低得多。(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從1947年開始,在麥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開始進行戰後經濟的重建工作。這種經濟重建,是從實行「傾斜生產方式」開始的。所謂「傾斜生產方式」,就是在資金和原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復和發展煤炭生產,用生產出來的煤炭重點供應鋼鐵業,再用增產的鋼鐵加強煤炭業。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鋼鐵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並以此為杠桿,帶動整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根據這個經濟發展戰略,日本政府專門設立了「復興金融公庫」。在1947-1948年中, 日本即向煤炭業發放了475億日元貸款,占據該公庫全部貸款總額的36%。1946 年日本產煤2274萬噸,而1947年則達2932萬噸,增長近30%;同期的鋼產量也增長了21 %。到1948年,日本即出現了初步的經濟好轉跡象。與此同時,日本的經濟恢復得到美國的大力扶植。二戰結束後,美國對日本實行了單獨軍事佔領。之後,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國對日本推行了旨在鏟除其軍國主義社會經濟基礎的民主改革。如在政治和軍事上,修改了日本憲法,廢除了「天皇制」,並規定日本不得保持陸、海、空軍及其它進攻性軍事力量,軍費開支不得超出國民生產總值的1%。 經濟上也施行了三大改革,即「農地改革」、解散財閥和勞動立法。同時,在朝鮮戰爭中,美國還向日本提供了巨額的軍需訂貨。因此到1955年,除「外貿」一項外,日本的主要經濟指標基本達到或超過了戰前最高水平。這10年時間(即1945年-1955年),是日本經濟的改組和恢復階段。
1956年-1973年,日本進入其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956年,日本進入以趕超先進工業國家為目標、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歷史新時期。這一時期,日本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10%以上,工業增長率則平均達13.6%。這種長期、持續的高速增長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在此時期,日本工業生產增長8 .6倍,對外貿易從1965年開始出現順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長3.5倍。這 18年時間( 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成功實現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遠航」。所謂「經濟奇跡」主要是指日本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
但進入70年代中期以後,從1974年開始至今,日本經濟進入低速、穩定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由於同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使日本的經濟危機、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交織迸發,因此不得不在經濟政策和產業結構上進行適當調整。盡竹這一時期日本的經濟增長率下降到5%左右,並一度(1993年)山現負增長, 但其經濟總量卻一直處於美國一國之下,在發達國家中居於第二。
七八十年代, 全球范圍內發生的幾件大事嚴重影響了日本的經濟發展。 一是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 引發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 二是 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普遍經濟危機;三是 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發的經濟危機。經過這「兩次經濟危機」和「一次石油危機」 ,日本經濟發展的速度急劇下降。八九十年代,由於受全球經濟形勢不景氣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經濟繼續下滑,並引起日本內閣的頻繁變更。為了扭轉本國經濟低靡狀態,近年來,在新的國內國際形勢下,日本開始對其產業結構進行根本性改造,即用消耗資源少、附加產值高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取代大量消耗資源、消耗勞動和產生公害的重、化工業。同時,在經濟政策上也作了相應調整,即一方面鼓勵壟斷資本擴大資本輸出,把能耗高、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車、電子、精密機械、航空、原子能等工業部門的發展。另外,不斷加大科研投資力度,堅持「科學技術立國」,努力邁向「自立自主技術時代」。預計,在新世紀初期若干年裡, 日本在新興產業領域將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並在較長時期內穩居於「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上。
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基本條件
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實現的。戰後初期,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較快。推動西方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在生產力領域發生的科學技術革命,以及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科技革命帶動了西方國家勞動生產率的迅猛增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則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競爭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某些環節得到了部分改善。這兩個基本因素雖然是指一般發達國家,但在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則表現得尤為明顯。與此同時,日本之所以後來居上,迅速趕上和超過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還與以下幾個具體條件有關:
1.戰前日本資本主義的長期發展,奠定了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雄厚經濟基礎。
二戰後期,由於日本曾遭到盟軍的原子彈轟炸,據此有人認為戰後日本是「一片廢墟」,實際上這種說法是言過其實的。
其實,盡管美國對日本實施了原子彈轟炸,但日本畢竟沒有經歷過「本土作戰」 就無條件投降了。日本與英、法、德、意等國不同。兩次世界大戰都在歐洲大陸展開,對歐洲各國的國民經濟破壞巨大,因此戰後歐洲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歐洲列強則紛紛淪為「二流國家」。日本盡管也曾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兩次大戰均遠離日本國土,所以戰後日本的主要基礎設施、重要的工業設備和大量的技術工人隊伍及知識分子等,並沒受到太大損失;基本保全了日本本土,其統治機構建制齊全,重要的生產設施大多完備無損。這是日本戰後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本錢」 。
日本雖是「二戰」的戰敗國,但二戰之前,日本在歷次大的戰爭中卻大發橫財。二戰之前的日本發展史,實際是日本的侵略掠奪史。如1894年發動的甲午侵華戰爭, 1904年進行的日俄戰爭和1914年參加的一次大戰,日本均是戰勝國。僅「甲午戰爭」 日本從中國索得的賠款即達二億三千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日本財政收入的4.37倍;在這前後日本從中國得到的經濟利益,相當於清政府17年的財政收入。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得了帝俄在中國東北的大部分政治、經濟權利。一戰的爆發,使日本成為戰爭「暴發戶」,戰爭初期,它宣布「中立」、隔岸觀火、大做軍火生意,後期宣戰,從中漁利,輕易奪得了西歐各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以及德國在中國山東青島的特權。 「一戰」使日本從戰前的三億日元的債務國,一躍成為擁有十七億四千萬日元的債權國。至於1931年以後由我國掠奪的財富,更是不計其數。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建立起了它的84%以上的大工商業,並成為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的雄厚物質基礎。
2.戰後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為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客觀上提供了良好機遇。
和平穩定的環境,是發展經濟的必要條件。從國際環境上講,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國剛剛飽嘗「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之苦,十分珍視戰後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專注於國內經濟建設,恢復和發展民族經濟,資本主義也進入繁榮時期,國際貿易空前活躍。盡管當時小仗天天打、「冷戰」很激烈,但世界性「熱戰」終究沒有打起來。這雖然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廠「均等」的條件和時機,但比較而言日本揚長避短,緊緊抓住廠這一有利機遇。
如:日本的優勢足「四面環海」,屬海洋國家;其劣勢是,各種資源、原材料十分缺乏,99%的石油依賴進口。這樣的地理、資源條件,在戰爭環境下是個「致命」弱點。但在和平發展時期,其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劣勢也可得以彌補。日本鐵礦缺乏,但生產能力很強,沒有鐵礦可以進口。有材料稱:戰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每天24小時均有運輸船隻往來穿梭於日本——澳大利亞之間,從澳大利亞運過來的是礦石,從日本運出去的是鋼鐵。加之當時世界關系極不平等,原材料價格極低(如石油價格最低時1.2美元/桶,後來曾高達30美元/桶,目前一直在20美元/桶左右),而海運的成本價格又比陸路運輸低得多(還以石油為例:有人計算,幾萬噸的中型貨輪運輸石油,行進12000公里,油價才提高一倍,是輸油管道的1/5 ,陸路運輸成本價格的1/8,空運的1/50。同時,若把海運過來的石油, 經提煉後作為動力,用來搞運輸,從動力經濟學的角度講,情況正好相反。比如把一定量的汽油能對飛機產生的動力作為1,那麼用在汽車上這個動力將增加5倍,用在海運上則增加50倍)。因此,在和平條件下,海運的優越性相當大。 由於日本戰後能抓住和平安定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海洋經濟的優勢,利用戰後原材料價格低的有利條件,確立了「以加工貿易立國」的發展戰略,極大促進了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從國內環境上看,二戰以後日本與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照,國內幾乎沒有發生「工潮」等政治動亂事件,國內環境異常穩定。特別是5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政局十分穩定,1955年白民黨上台執政達38年之久,1993年才組成戰後第一個多黨聯合政府,不久,門民黨又重新獨掌政權。這對於保持11本國內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使人們將精力集中於國內的經濟建設上,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3.美國對日本的特殊扶植和幫助,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外在條件。
二戰以後,為徹底根除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殘余,美國對口本進行民主改革,同時下令逮捕和審判日本戰犯,釋放了一批政治犯,並一度想把日本變成一個非軍事化的「中立國」。但不久,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為適應美國「獨霸世界」 全球戰略的需要,美國對日採取了「先打後扶」政策。即由過去打擊瓦解日本軍國主義基礎,變為有意幫助、扶植日本,使日本成為其對蘇發動「冷戰」的工具和在亞洲「遏制」共產主義勢力蔓延的基地。據統計,至1951年6 月朝鮮戰爭爆發一周年止,美國政府以各種名義向日本提供了21億美元的援助,並免去了日本對美國的戰爭賠款,阻止日本對亞太地區其它受害國的賠償。
與此同時,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將日本變成它的侵朝物資供應地,對日本提供了大量軍需訂貨,僅此一項累計額達22億美元。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後,美國為擴大侵越戰爭規模,又向日本提出了40億美元的「特需訂貨」。 因此, 到 1973年越南戰爭結束時,日本外貿出口額比1964年增加了近4倍, 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外貿的發展,促進和帶動了日本其它各個行業的發展。這是日本經濟之所以高速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外在原因。
4.日本政府實行的一系列正確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以及日本民族積極學習和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等優良傳統,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極為重要的內在條件。
二戰以後,由於日本被美國獨占,其安全與防務實際由美國負責,日本政府便專心致力於國內的經濟建設,排除各種干擾,抓住時要,大力發展其經濟、科技、文教等各項事業。在政治上,它完全聽命於美國,先做「經濟、科技大國」,後做 「政治、軍事大國」;在外交上,它以「日美同盟」為基軸,在不妨礙美國利益、不刺激美國的前提下,努力保持「中立」,與各種不同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建立和發展經濟貿易關系;在文教上,它在戰後初期經濟十分困難,人民群體極其貧困、甚至有時還填不飽肚子的情況下,將國家的6年年義務教育延長至9年,幾十年如一日地把國民收入的5%以上(相當長時期是8%以上)投入到公共教育事業,極大地提高了日本國民整體素質,為日後的經濟發展積蓄了後勁;在軍事上,日本根據美的要求,將防務開支一直控制在國民收入的1%以內(當時西歐各國為3%-5%, 美國則7%),僅保留為數不多的自衛隊,且直到目前也不過24萬人左右。這些,都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日本民族在歷史上所具有的善於「學人之長」的優良傳統,在戰後得到弘揚,同樣也對日本經濟的恢復、發展及趕超西方其它發達國家,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戰以後,德意戰敗,英法兩國也遍體鱗傷,從此歐洲衰落,世界中心向美洲轉移。因美國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之財(美國與日本相同, 兩次世界大戰均遠離本土,戰爭初期均隔岸觀火,做軍火生意,發戰爭財,直到戰火燒到自己頭上),拉大了與其它強國的差距,牢牢坐在「世界頭號強國」的交椅上。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國獨占和美國將大量加工製造業搬進日本之機,大力吸收美國的資金,學習、借鑒美國的先進工藝、科技和管理經驗,並加強仿製、模仿和創新工作,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對外國技術、工藝消化、吸收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因此,戰後日本僅用了 20多年時間,就先後趕上並超過法國、英國和聯邦德國(指國民生產總值,1966 年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據完全統計,戰後日本的科學技術,90%是從外國引進的(其中又有90 %是從美國引進的)。因為「引進」比「研製」費用低、見效快。 美國研製一項成果的成功率為1%,而日本的成功率為70%以上。 原因是日本不是「獨創」而是「改進」。就這樣,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
由此可見,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是其固有基礎、特殊條件和機遇等多種主客觀原因、國內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肆』 近代日本發展歷史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在日本19世紀進行的一次政治革命,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了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明治政府在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業都得到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直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成為了亞洲強國。
迅速崛起的世界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投降,法西斯軍國主義徹底失敗。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農業基本法》,通過法律是大批農民湧入城市,以補充工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使得日本經濟實現了長期持續高速增長。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大幅度提高,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伍』 求一篇歷史論文 二戰後日本經濟騰飛的原因分析
論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誘因
內容提要:本文以史實分析了日本戰後經濟從崩潰到繁榮發展的歷程,闡述了經濟發展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說明了日本戰後出現了戰前沒有的國際環境和國內良好條件,促使日本經濟迅速騰飛。
日本位於東亞,是一個狹長的島國,石油、煤炭等自然資源極為貧乏,地震等自然災害又相對較多的國家。日本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不僅給亞洲國家和民族帶來巨大創傷,「帝國主義戰爭同樣也給日本國家和民族釀成深重的災難。」二戰使日本戰前積累的財富喪失殆盡,戰後經濟陷入崩潰的邊緣。國家財產的損失情況,「據戰後復興院調查,因空襲而遭到破壞的城市有119座,燒毀房屋240萬戶,受災人數為880萬人,直接財產損失達643.9億日元。」日本戰後的工業產量僅為戰前1937年的20%,通貨膨脹嚴重,糧食奇缺,生產幾乎陷入停頓,戰敗的陰影籠罩在大多數國民心中。
但是,就在這遍體鱗傷,滿目瘡痍的一片廢墟之上,日本抓住世界經濟重心向太平洋轉移的機遇,在「冷戰」的背景下,結合日本國情,掀起工業化的高潮,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1951年日本經濟恢復到了戰前水平(指1934--1936年平均水平)。」在此基礎上,「到1955年實現了全面恢復。」商品出口額有了較大增長,國際收支也實現了平衡。經濟的超高速增長,使日本經濟規模急劇擴大,國民生產總值先後超過了印度和加拿大。到「1965年,國民生產總值為88億美元,居美國、西德、英國、法國之後,占第五位。此後便過關斬將,連下三城:1966年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西德(日本為1419億美元,西德為1322億美元),躍升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的誘因,是由多方面構成的,既有主觀的,又有客觀的。
從客觀上分析,主要是當時國際、國內都出現了有利於日本經濟發展的環境。首先,戰後初期的民主改革是經濟振興的基本前提。這次改革的目的是「鼓勵日本人民培養起爭取個人自由,尊重日本人權,特別是宗教、集會、言論和出版自由的願望。並鼓勵日本人民建立的代議制的團體。」民主改革涉及到修改憲法、農地改革、解散財閥和進行勞動改革等,對日本現代化進程關系重大。其次,戰後日本利用國際原料、燃料價格低,特別是「在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前,利用國際上廉價的石油能源來發展經濟。」加之當時工業品價格偏高,對於資源貧乏的日本極為有利。第三,美國經濟上的扶持和本國軍費的銳減。美國出於「冷戰」全球戰略需要,在經濟上大力扶植日本。隨著美蘇對峙以及新中國的建立,美國就把日本納入它遠東戰略計劃之中,使日本成為美國稱霸亞洲的基地和反蘇的堡壘。據統計,「1946年至1950年6月底,美國對日本的各項援助和貸款累計金額達30億美元。」在美國的「保護」之下,日本沒有沉重的軍費負擔,「日本軍費開支在1944年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8.9%,1977年降為0.88%,是資本主義強國中最低的。」軍費開支的驟減使日本經濟發展有了充足的資金保障。第四,美國的軍事定貨,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爆發後,日本立即變成美軍的兵站和軍需的供應基地,大批量的各種軍事定貨,使處於蕭條狀態的日本經濟運轉起來,猶如一顆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葯,使徘徊不前的日本經濟走出低谷。據統計,「自戰爭爆發至1953年7月簽定停戰協定止,『特需』累計達24億美元,到1955年則達36億美元。」在隨後的60年代日本又大發戰爭財,「因越南戰爭得到40億美元的軍事定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是戰後日本歷史的轉折點。第五,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興起和發展對日本經濟的飛躍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力。到「60年代末日本淘汰了30%的傳統工業,新技術、新產業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
從主觀上看,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誘因與日本政府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採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經濟政策是分不開的。
一、強化凱恩斯理論,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戰後日本政府推行凱恩斯理論,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引導和控制,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加強資本主義經濟的計劃性。戰後初期日本政府制定許多經濟計劃,如「1948-1949年兩次制定了『經濟復興五年計劃試行方案』;1951年又編制『自立經濟的三年計劃。』」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戰後中期又在「1955年底鳩山內閣制定《經濟自立五年計劃》(1956-1960);1957年12月,岸信介內閣制定《新長期經濟計劃》(1958-1962年);1960年池田內閣時期制定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等等。通過這些計劃,避免了資本競爭中的一些盲目因素,使日本經濟有了連續性發展的基礎。2、發展國有企業,到1965年,國營企業占日本全國固定資產總額的15.5%。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彌補了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某些缺陷,促使了日本經濟的高度繁榮。
二、採取多種措施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加資本總量。1、大力發展教育,重視培養人才。日本在1947年進行教育改革,改行九年義務教育。「1950年九年義務教育完全普及,就學率達99%;1965年初中畢業升入高中的比率達69.6%;1970年高中畢業升入大學的比率達23.6%。」政府又加大對教育的投資「1950年教育經費為1599億日元,1972年增至40244億日元,在當年預算中佔20%。」高度重視教育的結果,為經濟的現代化提供了充分數量的優秀工人及科技人才,成為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人才資源。2、引進大量國外先進技術。50年代日本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的數量:「1950-1954年度為446件,1955-1959年度為577件,1960-1964年度為2039件。」可見日本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之快。到1979年,日本系統的、大規模的引進3.1萬項世界先進技術,其中一半來自美國。引進主要以購買技術專利和圖紙的方式進行,再結合本國特點改造提高,結果使日本工業在短時期內集中了其他國家長期以來開發的成就,而且節省了巨額資金。「據統計1945-1970年,日本只付出60億美元就得到了國外耗費1800億美元才研製出來的技術。」當時日本人有個口號:「一號機引進,二號機國產,三號機出口。」3、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和獨特的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日本傳統文化中的集體主義、重教育、重和諧、守紀律和節儉、勤勞的優秀傳統,有利於職工增強對企業的榮譽感,有利職工形成與企業同舟共濟的忠誠心理,對日本經濟的高度發展有積極意義。企業管理體制實現人員專家化、方法科學化、技術自動化、機構高效化,這些獨特的管理體制對於提高勞動效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論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誘因(二)
三、積極推行高投資政策,擴大投資規模。戰後日本迅速掀起投資熱潮,「按照經濟企劃廳的估計,1956年日本企業設備投資額,將比上一年增長7.8%,然而實際上卻增長了57.6%。」1955-1970年的15年中,日本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了115倍以上。「日本政府投資額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為35%,1965年為47%,1970年又上升為52%。據1977年統計,日本政府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6%,相當美國的1.4倍,高於英、法、聯邦德國、意四國同年投資的總和。」固定資本的投資的重點是對電力、鋼鐵、機械等基礎工業和電子、化學、汽車等新興工業。進行大規模投資,不僅使日本迅速建立起了以鋼鐵為中心的工業體系和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而且大大加快了各部門固定資本的更新,提高了企業技術設備和現代化水準。
四、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日本利用所處太平洋上優良港口的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對外貿易迅速增長,給日本帶來了巨額利潤,日本「60年代後半期,輸出的增長率超過生產的增長率。貿易黑字1968年為25億美元,1970年達到40億美元。」日本將這些巨額利潤一部分再投資到生產領域,繼續促進日本經濟增長。同時外匯儲備迅速增多,據統計「1970年末為20.05億美元(居世界第十位),1972年末增長至183.65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這些巨額的外匯儲備,增強了日本的經濟實力。
五、自民黨長期的執政,使社會經濟發展相對穩定。1955年11月15日,日本自由黨和民主黨合並組成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由於自民黨在議會中占據決大多數席位,所以「1955年體制的實質就在於,他實際是保守的自由民主黨一黨執政的體制。從此,日本開始了由自由民主黨長期執掌政權的歷史。」從50-60年代的執政實踐看,歷屆政府對內對外政策是一脈相承的。在經濟方面,自由民主黨政府廣泛的干預經濟生活,制定計劃,致力於新產業的培育與開發,加大資金投入,採取了促進資金積累的特別措施。在政治和社會方面,政府制定了和頒發了一系列以實現穩定為目標的法令,加強對人民的控制;自由民主黨的對外政策,各屆政府都竭力追隨美國。
綜上所述,日本政府和人民在二戰的廢墟上,僅僅用了二三十年,就將一個千瘡百孔、滿目瘡痍、籠罩在核恐懼的國家建設成了一個現代化工業強國。就其發展的誘因,既有二戰後國際環境的客觀原因,也有日本本國的主觀原因,而且這兩種原因是共同起作用的。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陸』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史的書有哪些
圖書名稱:,二戰後歐美史學的新發展
『柒』 求美國 日本 近百年經濟發展史(最好每個階段的都有)
1)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898——1929年)
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大發戰爭財,並於1916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戰後的2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到新的高峰。由於美國通過西奧多·羅斯福的「公平交易」、伍德羅·威爾遜的「新自由」政策、美國的進步主義運動,以及20年代美國經濟的自由放任,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統治得到進一步的鞏固,但在這同時,也孕育著潛在的嚴重危機。
2) 經濟大危機、羅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1929——1945年)
1929-1933年,美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空前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赫伯特·胡佛總統的自願聯合政策未能制止危機的蔓延。1933年3月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執政,實行新政。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通過強化國家全面干預金融財政、工業、農業、公共工程、社會保障等領域,緩解了經濟危機的嚴重惡果,保護了勞動生產力,避免了美國走上法西斯主義的道路,並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勝利准備的物質條件。
1941年底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參加組織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美國在經濟上發揮了民主國家兵工廠的作用;在軍事上通過組織參加一系列重大戰役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政治上推動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和發展,保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這次戰爭的結果,使美國成為得益最大的唯一超級大國,奠定了美國在戰後稱霸資本主義世界的基礎。
3) 戰後最初25年稱霸資本世界的鼎盛時期(1945——1969年)
美國在這一時期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高峰。由於以原子能技術、宇航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為標志的新科學技術革命,在美國的興起推動美國經濟高度現代化的發展。加上美國現代企業組織的新發展,國家和國際壟斷組織的新發展以及跨國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國成為高度現代化的超級大國,並開始向後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轉化。
在經濟上,從杜魯門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的「新邊疆」政策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政策,都在新的條件下不同程度地繼續推行羅斯福的新政政策。而艾森豪威爾的折衷路線的「現代共和黨主義」,也沒有改變強化國家干預和福利國家政策的基本軌道。
4) 繼續超級大國地位的時期(1969年以來)
70年代以來,美國仍然保持全球超級大國地位,90年代起美國更成為唯一的全球超級大國,它的整體實力在資本主義世界依然保持超強地位。盡管美國經歷經濟滯脹和1979-1982、1990-1992年的三次經濟危機,但是整個說來美國經濟仍然在發展,80年代中期和1992以來經濟發展出現少有的好勢頭。不過為了適應滯脹經濟和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在國內經濟政策上美國面臨控制政府幹預規模和重點,強化市場經濟機制的重大調整,尼克松的「新聯邦主義」、卡特的「反滯脹政策」、里根經濟學的振興經濟政策、以及柯林頓新民主黨人刺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經濟政策都證明了這一發展趨勢。
二戰以前,日本即為列強之一 日本在歷次大的戰爭中卻大發橫財。二戰之前的日本發展史,實際是日本的侵略掠奪史。如1894年發動的甲午侵華戰爭, 1904年進行的日俄戰爭和1914年參加的一次大戰,日本均是戰勝國。僅「甲午戰爭」 日本從中國索得的賠款即達二億三千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日本財政收入的4.37倍;在這前後日本從中國得到的經濟利益,相當於清政府17年的財政收入。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得了帝俄在中國東北的大部分政治、經濟權利。一戰的爆發,使日本成為戰爭「暴發戶」,戰爭初期,它宣布「中立」、隔岸觀火、大做軍火生意,後期宣戰,從中漁利,輕易奪得了西歐各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以及德國在中國山東青島的特權。 「一戰」使日本從戰前的三億日元的債務國,一躍成為擁有十七億四千萬日元的債權國。至於1931年以後由我國掠奪的財富,更是不計其數。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建立起了它的84%以上的大工商業,並成為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的雄厚物質基礎。
戰前日本資本主義的長期發展,奠定了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雄厚經濟基礎。
在二戰後期,日本的國民經濟遭到了巨大損失。一是因為長期的戰爭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財、物力;二是盟軍的原子彈轟炸,破壞了日本一些工廠和生產設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戰結束時, 日本國民財富的 45%以上都被耗費和破壞掉了。戰後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產指標均大大低於戰前水平,工業技術水平比美國落後了30年,勞動生產率比英、法等國也低得多
戰後歐洲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歐洲列強則紛紛淪為「二流國家」。日本盡管也曾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兩次大戰均遠離日本國土,所以戰後日本的主要基礎設施、重要的工業設備和大量的技術工人隊伍及知識分子等,並沒受到太大損失;基本保全了日本本土,其統治機構建制齊全,重要的生產設施大多完備無損。這是日本戰後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本錢」 。
戰以後日本與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照,國內幾乎沒有發生「工潮」等政治動亂事件,國內環境異常穩定。特別是5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政局十分穩定,1955年白民黨上台執政達38年之久,1993年才組成戰後第一個多黨聯合政府,不久,門民黨又重新獨掌政權。這對於保持11本國內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使人們將精力集中於國內的經濟建設上,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日本政府實行的一系列正確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以及日本民族積極學習和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等優良傳統,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極為重要的內在條件。
二戰以後,由於日本被美國獨占,其安全與防務實際由美國負責,日本政府便專心致力於國內的經濟建設,排除各種干擾,抓住時要,大力發展其經濟、科技、文教等各項事業。在政治上,它完全聽命於美國,先做「經濟、科技大國」,後做 「政治、軍事大國」;在外交上,它以「日美同盟」為基軸,在不妨礙美國利益、不刺激美國的前提下,努力保持「中立」,與各種不同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建立和發展經濟貿易關系;在文教上,它在戰後初期經濟十分困難,人民群體極其貧困、甚至有時還填不飽肚子的情況下,將國家的6年年義務教育延長至9年,幾十年如一日地把國民收入的5%以上(相當長時期是8%以上)投入到公共教育事業,極大地提高了日本國民整體素質,為日後的經濟發展積蓄了後勁;在軍事上,日本根據美的要求,將防務開支一直控制在國民收入的1%以內(當時西歐各國為3%-5%, 美國則7%),僅保留為數不多的自衛隊,且直到目前也不過24萬人左右。這些,都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
『捌』 誰有關於美國經濟發展史和2戰日本經濟發展的書可以
免費在線觀看《大國崛起》和下載《大國崛起》的全部解說詞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而中國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理。與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相比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差距?!
結論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玖』 關於日本經濟發展史的電子書誰可以提供一下啊~
免費在線觀看《大國崛起》和下載《大國崛起》的全部解說詞
http://finance.cctv.com/special/C16860/01/index.shtml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而中國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理。與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相比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差距?!
結論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