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說明我國為什麼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1)歷史角度:隨唐時期,我國實行開放和兼容並蓄的政策,國家空前強盛文化極其繁內榮~但是,自明容清我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以後,國家日益封閉,缺乏交流,致使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日益落後,最後為西方列強所侵略掠奪~落後就要挨打;(2)現實:三次工業革命推動全球一體形成~二戰以後,世界經濟呈現區域化一體化趨勢~世界各國發展不僅充分依靠本國資源,同時更加依靠和利用國際市場~促進經濟發展;(3)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後充分發展市場經濟,而開放性則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性~還有更多,這個問題太大~
B. 我國為什麼要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對吸收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生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1、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是科學總結我國歷史經驗教訓的必然結果。
我國歷史上經濟社會長期停滯落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閉關自守。歷史經驗教訓說明,不開放不行。
2、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是追隨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客觀選擇。
在當代,世界最新通訊技術的運用和現代交通工具的變革,使各種交往手段越來越現代化,國際經濟生活的時空大大縮短,使國際交往互惠更加便利;資源、勞力、技術、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普遍納入經濟生活國際化的洪流之中,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的社會化、國際化、一體化普遍要求各國打開國門,採取更加開放的政策。世界市場的擴大,要求各國實行開放政策,既發展自己,也推動全世界的發展。
3、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是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
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在推進傳統產業革命,趕上世界新技術革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如資金短缺、技術落後、管理經驗不足、生產效益不佳等困難。這些困難如果得不到克服,已經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就有流產的危險。而要盡快妥善地解決現代化建設中面臨的困難和矛盾,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就是實行對外開放,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發展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交流。實行對外開放,是保證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
C. 把對外開放確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在 A.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 B.黨的十二大 C.黨的
選擇C。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第三個答案)。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審議和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了「對外開放作為長期的基本國策」。1984年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一致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進一步貫徹執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是當前我國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認為: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決定》明確了改革的基本目標和各項要求,為打破計劃經濟體制創造了條件。把實行「對外開放」定為基本國策,第一次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概念。
1984年鄧小平說:「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當然,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搞建設,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還需要對外開放,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來幫助我們發展。這種幫助不是單方面的。中國取得了國際的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中國對國際的經濟也會做出較多的貢獻。」
1984年,鄧小平還指出:「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很大,吸收幾百億、上千億外資,沖擊不了這個基礎。吸收外國資金肯定可以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補充,今天看來可以說是不可缺少的補充。」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把實行對外開放定為基本國策。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最重要的依據,就是鄧小平關於「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和「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兩個重要觀點。
總之,三中全會以後,中共中央通過總結中外經驗教訓和科學分析國內外形勢,從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國情出發,開始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把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外國資源作為中國發展的基本方針。
你可以到這個網上看看,有的。http://topic.ec.com.cn/article/topicnews/200811/664557_1.html
D. "改革開放是我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對不對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專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屬和對外開放。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土地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所以這句話是對的。
E. 為什麼把實行對外開放定為基本國策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把實行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的最重要的依據是:
1.實行對外開放是總結國內外歷史經驗的必然結果
2. 實行對外開放是社會化大生產和經濟生活國際化的客觀要求 。
3. 實行對外開放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
4. 實行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條件。
5.無論什麼國家,要發展壯大,都必須把自己融入世界發展的大潮中去,閉關自守只能導致落後。
6.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實行對外開放,符合當今時代特徵和世界經濟技術發展規律,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F. 改革開放是否是基本國策
改革開放不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的基本國策是指計劃生育、環境保護、耕地保護、科教興國和對外開放。新中國基本國策就是立國、治國之策當中最基本的政策,就是中央制定的那些對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全局性、長期性、決定性影響的重大謀劃和政策。
(6)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句話對不對擴展閱讀:
982年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實行計劃生育,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2001年全國人大通過的《人口和計劃生育法》第二條第一款:「中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是國家的基本國策」。
2007年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總綱」: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十七大報告》第五章: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
G. 簡述我國為什麼要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我國對外開放包括「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種基本途徑。
具體措施有:發展對內外貿易,利用外容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創辦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到國外承包工程、辦企業等。
①歷史的經驗一再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於世界之外是不行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閉關自守只能導致落後。
②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科學技術發展一日千里,只有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充分利用國際經濟資源和科技成果,才能發展自己,趕上當代世界的科技和經濟發展潮流。實行對外開放,符合當今時代特徵和世界經濟技術發展規律。
③擴大對外開放要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以克服我國資金短缺、技術落後、管理知識不足等困難;可以互通有無、取長補短、趨利避害,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實行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H. 我國為什麼要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
實行對外開放,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和黨的中心工作的要求制定的重大戰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國策。
實踐充分證明,實行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利於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促進我國科技進步和創新,有利於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有利於為我國發展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外開放范圍、領域、層次不斷拓展,「一帶一路」建設全面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步伐加快,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深入實施。
從沿海開放到內陸沿邊開放,從引進來為主到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從製造領域開放到服務領域開放,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開放大格局。新一輪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實現了發展的主動,進一步拓展了發展空間,也給低迷的世界經濟注入新的動力,給經濟全球化前景增添了亮色。
(8)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句話對不對擴展閱讀:
「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有助於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2013年9月至2018年4月,國務院先後批復設置了上海、廣東、天津、海南等1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這是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我們將繼續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大力轉變政府職能,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加快形成公平開放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
「推動多邊和雙邊合作深入發展」提供了全球治理改革的新路徑。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必經之路,多邊貿易體制為各國帶來了共同機遇。在各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的今天,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緊密聯系,各國都是全球合作鏈條中的一環,日益形成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中國主張堅定捍衛多邊貿易體制。近年來,中國始終支持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機制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40年來,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對外開放,高水平的開放推動了高水平的發展。面向未來,我們必將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