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推動經濟發展的因素

推動經濟發展的因素

發布時間:2020-11-26 21:43:17

① 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已經結束,接下來會相對平緩的經濟增長。在外貿乏力的情況下,拉動內需成為關鍵了。刺激和拉動內需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的關鍵因素。

② 經濟增長的因素有那些

經濟增長的因素有:

一、投資量。一般情況下,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二、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2)推動經濟發展的因素擴展閱讀來源:

經濟增長的度量:

度量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度量經濟增長除了測算增長總量和總量增長率之外,還應計算人均佔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有三大要素,分別是投資、出口和消費。

經濟增長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統計數據。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總量對比往年的GDP總量,而得出經濟增長的百分比。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即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往年減少,就叫做經濟衰退。

③ 推動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國際上公認的推動一國經濟發展的因素有三:
第一,是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的拉動。
第二,是對外貿易(國際貿易)對經濟的拉動。
第三,是國內消費對經濟的拉動。

④ 推動經濟增長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經濟體之一
2015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實際增長6.9%,比2014年回落了0.4個百分點,從歷史來看也有些偏低。全球經濟復甦再度放緩、國際市場需求收縮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世界銀行《全球經濟展望報告》(2016年1月6日發布)估計,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為2.4%,這是2010年全球經濟進入復甦階段以來的最低水平。世界貿易組織快報顯示,2015年前11月,全球貨物貿易進口同比下降12.8%,也是近年來最差。受其影響,中國出口2015年下降了2.8%(按照人民幣計算下降1.8%)。這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長達30多年實踐里的第二次負增長(上次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的2009年),對國內經濟帶來了巨大下行壓力。盡管如此,中國的增長率和世界主要經濟體同期表現相比,仍然算得上是不錯的成就。根據各國日前發布的統計和IMF預測值,美國、歐元區和日本2015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是2.4%、1.5%和0.4%;俄羅斯和巴西經濟衰退幅度達3%左右。除了印度仍可能保持7.2%的較高水平之外,主要經濟體增長普遍顯著差於上年。按照現價美元估算,2015年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可達13.5%左右,比上年提高。

中國經濟對全球增長貢獻率繼續提升
按照世行數據估算,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6.1%,比2014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拉動全球經濟增長達0.625個百分點,仍高於美國,居全球第一位。2015年中國GDP凈增4650億美元,相當於一年新增了1.5個南非或2.3個越南的經濟總量。中國經濟仍然是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的最積極因素,貢獻率和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百分點均保持穩定甚至有所提高。國際上也有人期待中國能夠像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那樣,再度採取大規模刺激計劃以提振世界經濟。不錯,2010年和2011年,受一攬子刺激計劃的影響,中國經濟迅速回升,拉動全球增長的效果也有所提高,對世界經濟復甦做出了貢獻。但是,中國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到現在還在消化前期刺激政策的負面作用。近兩年來,中國正是在總結前幾年經驗和深刻教訓基礎上,採取了更具針對性的「精準」調控方式,才能在結構調整取得一定進展的同時,保持了經濟穩定增長,為穩定全球經濟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進口使貿易夥伴直接受益
中國進口對於促進貿易夥伴國經濟增長具有直接作用。首先,從服務貿易角度看,中國是2015年全球服務進口需求增長的最大貢獻者。近年來,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明顯加快,第三產業佔比已經超過第二產業,服務貿易也呈現出持續較快增長態勢。2015年中國的服務貿易進口同比增加了670億美元,增幅達到18.6%,許多國家因此從服務出口增長中受益。而按照WTO的統計快報,2015年前10個月,歐盟、日本分別下降7.4%和9.3%;美國僅增長3.5%,預計全年水平也將遠低於中國。其次,從貨物貿易角度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是導致我國進口額下降的主要外部原因。實際上,中國進口的大宗商品多數在數量上是增長的。以石油和金屬礦產兩類商品為例,2015年進口金額分別減少1028億美元和450億美元;但從數量看,前者同比增加了2700萬噸,增長8.8%,後者同比增加了2000萬噸,增長2.2%。同樣作為全球原油貿易的主要需求方,美國和日本在2015年的原油進口量都是下降的。在2015年世界石油等主要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暴跌的情況下,中國逆勢增長的進口數量是穩定市場預期、抑制價格下滑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國為國際跨境投資提供增長新動力
從對外投資流量來看,2006—2014年期間,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增加7倍,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7.5%,高於同期全球平均增長水平。2015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進一步達到118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4.7%,是連續第十三年增長,並連續4年居全球第三。長期以來,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但隨著新興經濟體的逐步崛起,尤其是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對發達經濟體的嚴重沖擊,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對外投資成為穩定和提升全球跨境投資增長的重要因素。2005年中國對外投資流量僅佔世界跨境投資的1.5%;2014年提高到9.1%;對這一期間全球跨境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高達19.9%。中國的對外投資為全球投資活動注入了新動力,惠及全球絕大多數投資東道國。另外,中國吸收外資的持續增長為其他國家(地區)企業提供了巨大商業機會和增長紅利,也是促進全球跨境投資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格局沒有大的變化
近一年來,人民幣匯率波動對全球匯市和投資者預期的影響成為外界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綜合有效匯率指數來看,2015年中國實際上承受了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全年平均升值9.7%,僅低於美元1個百分點,與印度盧比相近。相比之下,日元、歐元比上年同期貶值了6.4%和8.8%,巴西雷亞爾和俄羅斯盧布則分別貶值16.7%和19%。2015年8月和12月兩次匯改舉措實施之後,人民幣一度連續出現較大幅度貶值,加劇了全球市場擔憂和中國的資本外流壓力。目前這種局面已經得到改善。應當看到,人民幣並不具備較長時間內持續貶值的基礎和條件。一是因為中國增長在世界范圍內仍屬於較高水平,經濟基本面並沒有發生變化;解決結構性問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開始加快推進。二是中國經常項目收支的順差格局仍在持續,2015年貨物貿易順差接近6000億美元。三是中國沒有為擴大出口而促使人民幣貶值的需要和動機。四是前兩年美聯儲的政策變化對中國沖擊有限,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幅度較小,相對於一籃子貨幣則有明顯升值;目前美聯儲加息步伐趨於謹慎,甚至不能排除轉向負利率的可能性,人民幣貶值壓力將明顯減緩。總體來看,人民幣今後將可能更多呈現雙向波動態勢,相對於一籃子貨幣基本穩定的格局不會發生改變。
溝通有益於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良性互動
中國匯改和股市波動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充分顯示了市場預期的作用。面對不確定性日趨增強的國際經濟環境,如何加強各國之間的政策協調和溝通,恰恰是合理引導市場預期、穩定投資者信心的關鍵所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全球治理和政策協調機制正在經歷深刻變革,中國一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國際規范、法制化的政策制定與信息公開體制,加強面向公眾的政策發布和國際交流;另一方面廣泛參與國際政策協調與合作平台的對話活動,做好和國際社會之間的充分溝通。這些舉措,對於引導全球市場預期、促進各國合作和共同應對危機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們也應當看到,目前,各國之間的政策對話與交流還不夠充分,一些發達國家政策制定者缺乏對別國國情的客觀認識和包容,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在應對市場風險方面尚缺少足夠經驗,全球治理結構改革任重而道遠。今年的G20首腦會議將在中國舉行,中國需要以此為契機,更好地學習和借鑒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與教訓,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結構改革和規則制定,進一步加強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政策協調與溝通,為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良性互動創造有利條件。

⑤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哈比森在《作為國民財富的人力資源》一書中指出:「人力資源是國民財富的最終基礎,一個國家如果不能發展人民的知識和技能,就不能發展別的任何東西。」

人才和資金,一直是困擾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個瓶頸因素。作為欠發達地區發展經濟,是資金更重要,還是人才更重要?資本固然重要,但比起人才來,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沒有人才,資本再多,也只是一推廢料,沒有人才的運作,再多的資本也將付之東流。

首先,就人才的本質與作用來說,人才是有知識、有智慧、有能力的人,它是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大到一個國家的振興進步,一個地區的快速發展,小到一個企業的興旺發達,一個家庭的發家致富,人才都是最為重要的因素。

古往今來,選賢任能,培育英才,一直是歷代政治家、思想家極為重視的問題。從先秦到近代,諸子百家,有識之士,都深刻論述了「國之興亡,務在得人」的理念。管子指出:「得人者,厚功大業,顯於天下;失人者,失國家、危社稷,滅於天下。」墨子曰:「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荀子》、《呂氏春秋》也都反復強調了「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的道理。說明人才問題直接關乎江山社稷,關繫到國之興亡。漢高祖劉邦深知人才的重要,更是善於選人用人的典範。他就是因為會用人,才使張良、蕭何、韓信等超級人才匯集麾下,靠發揮他們智慧才能取得了天下。而項羽因為妒賢嫉能,目無他人,不信任別人的能力,最終導致慘敗,自刎烏江。

當今社會的競爭,實質上是人的知識能力的競爭。當今國際間的競爭,主要是科技實力的競爭,而其中的核心,還是人才的競爭。在當代,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主要源於第三次技術革命,不管是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空間技術,還是管理技術,都是靠人的智慧和才能來實現的。

其次,就人才與資本的地位與關系來說,人才是本源,是第一位的,起決定作用的;而資本是派生的,從屬性的,是服從於純理性規律的。就本源講,先有人才,是人才創造了資本。人力資源學者研究認為:物力資源在經濟活動中是被動的,物理性的,硬性的,通俗地說,就是「死」的東西;而人力資源則是能動的,感性的,軟性的,就是「活」的。人與資本最大的區別就是它的能動性,主導性,活躍性。毛澤東說過:「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

最早研究人力資源的經濟學家奎奈認為:人是創造財富的第一因素,並說:「構成國家強大因素的是人。」古典經濟學的鼻祖威廉。配弟首先提出了「勞動創造價值」的觀點。重商主義經濟學派代表李嘉圖認為:「人的勞動是創造價值以及使價值增值的源泉。」馬歇爾是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他指出:「知識與組織是最有力的生產力。」馬克思在研究了生產過程中人的主導地位與作用後指出:「人的勞動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源泉。」

這一切事實與理論都雄辯地證明: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源泉,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尤其是其中的精華——人才,更是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最關鍵因素。

第三,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人才問題更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我們之所以發展緩慢,與東部地區差距拉大,關鍵還在於人的因素,在於人們的思維觀念的解放創新,在於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我們嚴重缺失高知識高技能人才——資料顯示:我國西部占國土資源面積的71%,但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僅為全國總量的15。5%;東部占總面積的11%,卻集中著43。2%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另一方面,現有的人才,或者說人力資源整體素質不高,發展經濟的能力不足。相較於東部地區,我們西部,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無論幹部,還是群眾,無論行政管理者,還是企業經營者,大多數顯得思想僵化、因循守舊、行動遲緩,不善於抓機遇,不敢闖,不敢幹,等靠要思想嚴重,面對激烈競爭的社會和市場,等待觀望,徘徊不前。

大家知道,大邱庄當初也是一片鹽鹼灘,不毛之地。改革開放之初,他們甚至比我們還要貧窮,還要落後,是有名的「光棍村」。正是因為他們有了禹作敏這一能人,帶領大家艱苦創業,勇闖市場,敢為天下先,才創造了讓世界稱奇的「大邱庄神話」。同樣,華西村如果不是吳仁寶,也許不可能成為中國「首富村」。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曾豪邁地講過:即使你把我的廠房、設備、市場、資金全部拿走,四年後我仍是鋼鐵大王。這說明,環境、資本只是一種外在的因素,而作為世界主宰的人才,才是促使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會發揮作用。

第四,就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看,人才的爭奪遠勝過對於資本的需求。當今世界已經由資本化進入知本化社會,也就是知識經濟時代。這一新經濟時代,掌握高端知識的人才是真正的掌權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

舒爾茨說:「當代財富的構成,主要是人的能力。」西方發達國家新經濟增長的事實證明,在知識被轉化為主要生產力的新經濟里,推動經濟增長最為重要的因素是人才。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靠能源資本成為千萬富翁用了50年,而比爾。蓋茨靠人才成為百億富翁只用了十幾年時間。

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那裡人才薈萃,那裡就快速發展。東南沿海為什麼發展比我們快,就是人家搶佔了先機,網羅了全國各地的大批人才,就連我們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也紛紛「孔雀東南飛」。

在知本化時代,我們如果再不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開發、引進,即使有再多的資金,就算有再多的資源,我們也將難以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而被時代遠遠的摔在後頭。

⑥ 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哪些

就其內部因素而言,主要包括:

( 1 )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 2 )科學技術進步

( 3 )勞動力數量的增長和素質的提高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 1 )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

( 2 )符合經濟發展要求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

( 3 )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人口政策等。

⑦ 促進經濟發展的因素

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哈比森在《作為國民財富的人力資源》一書中指出:「人力資源是國民財富的最終基礎,一個國家如果不能發展人民的知識和技能,就不能發展別的任何東西。」 人才和資金,一直是困擾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個瓶頸因素。作為欠發達地區發展經濟,是資金更重要,還是人才更重要?資本固然重要,但比起人才來,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沒有人才,資本再多,也只是一推廢料,沒有人才的運作,再多的資本也將付之東流。 首先,就人才的本質與作用來說,人才是有知識、有智慧、有能力的人,它是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大到一個國家的振興進步,一個地區的快速發展,小到一個企業的興旺發達,一個家庭的發家致富,人才都是最為重要的因素。 古往今來,選賢任能,培育英才,一直是歷代政治家、思想家極為重視的問題。從先秦到近代,諸子百家,有識之士,都深刻論述了「國之興亡,務在得人」的理念。管子指出:「得人者,厚功大業,顯於天下;失人者,失國家、危社稷,滅於天下。」墨子曰:「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荀子》、《呂氏春秋》也都反復強調了「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的道理。說明人才問題直接關乎江山社稷,關繫到國之興亡。漢高祖劉邦深知人才的重要,更是善於選人用人的典範。他就是因為會用人,才使張良、蕭何、韓信等超級人才匯集麾下,靠發揮他們智慧才能取得了天下。而項羽因為妒賢嫉能,目無他人,不信任別人的能力,最終導致慘敗,自刎烏江。 當今社會的競爭,實質上是人的知識能力的競爭。當今國際間的競爭,主要是科技實力的競爭,而其中的核心,還是人才的競爭。在當代,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主要源於第三次技術革命,不管是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空間技術,還是管理技術,都是靠人的智慧和才能來實現的。 其次,就人才與資本的地位與關系來說,人才是本源,是第一位的,起決定作用的;而資本是派生的,從屬性的,是服從於純理性規律的。就本源講,先有人才,是人才創造了資本。人力資源學者研究認為:物力資源在經濟活動中是被動的,物理性的,硬性的,通俗地說,就是「死」的東西;而人力資源則是能動的,感性的,軟性的,就是「活」的。人與資本最大的區別就是它的能動性,主導性,活躍性。毛澤東說過:「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 最早研究人力資源的經濟學家奎奈認為:人是創造財富的第一因素,並說:「構成國家強大因素的是人。」古典經濟學的鼻祖威廉。配弟首先提出了「勞動創造價值」的觀點。重商主義經濟學派代表李嘉圖認為:「人的勞動是創造價值以及使價值增值的源泉。」馬歇爾是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他指出:「知識與組織是最有力的生產力。」馬克思在研究了生產過程中人的主導地位與作用後指出:「人的勞動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源泉。」 這一切事實與理論都雄辯地證明: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源泉,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尤其是其中的精華——人才,更是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最關鍵因素。 第三,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人才問題更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我們之所以發展緩慢,與東部地區差距拉大,關鍵還在於人的因素,在於人們的思維觀念的解放創新,在於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我們嚴重缺失高知識高技能人才——資料顯示:我國西部占國土資源面積的71%,但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僅為全國總量的15。5%;東部占總面積的11%,卻集中著43。2%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另一方面,現有的人才,或者說人力資源整體素質不高,發展經濟的能力不足。相較於東部地區,我們西部,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無論幹部,還是群眾,無論行政管理者,還是企業經營者,大多數顯得思想僵化、因循守舊、行動遲緩,不善於抓機遇,不敢闖,不敢幹,等靠要思想嚴重,面對激烈競爭的社會和市場,等待觀望,徘徊不前。 大家知道,大邱庄當初也是一片鹽鹼灘,不毛之地。改革開放之初,他們甚至比我們還要貧窮,還要落後,是有名的「光棍村」。正是因為他們有了禹作敏這一能人,帶領大家艱苦創業,勇闖市場,敢為天下先,才創造了讓世界稱奇的「大邱庄神話」。同樣,華西村如果不是吳仁寶,也許不可能成為中國「首富村」。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曾豪邁地講過:即使你把我的廠房、設備、市場、資金全部拿走,四年後我仍是鋼鐵大王。這說明,環境、資本只是一種外在的因素,而作為世界主宰的人才,才是促使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會發揮作用。 第四,就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看,人才的爭奪遠勝過對於資本的需求。當今世界已經由資本化進入知本化社會,也就是知識經濟時代。這一新經濟時代,掌握高端知識的人才是真正的掌權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 舒爾茨說:「當代財富的構成,主要是人的能力。」西方發達國家新經濟增長的事實證明,在知識被轉化為主要生產力的新經濟里,推動經濟增長最為重要的因素是人才。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靠能源資本成為千萬富翁用了50年,而比爾。蓋茨靠人才成為百億富翁只用了十幾年時間。 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那裡人才薈萃,那裡就快速發展。東南沿海為什麼發展比我們快,就是人家搶佔了先機,網羅了全國各地的大批人才,就連我們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也紛紛「孔雀東南飛」。 在知本化時代,我們如果再不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開發、引進,即使有再多的資金,就算有再多的資源,我們也將難以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而被時代遠遠的摔在後頭。

⑧ 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

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創新。

科技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發展先進文化的中心環節是發展科學技術。

⑨ 什麼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7類:

1、就業人數及其年齡——性別構成;

2、包括非全日工作的人在內的工時數;

3、就業人員的教育年限;

4、資本(包括土地)存量的大小;

5、資源配置的改善,即低效率使用的勞動力比重的減少;

6、規模經濟實現的程度;

7、知識(包括技術與管理的知識)的進步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

其中,前三項為勞動投入量,第四項為資本投入量,後三項是單位投入量的產出率,即生產率。

(9)推動經濟發展的因素擴展閱讀

分類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經濟增長方式可歸結為擴大再生產的兩種類型,即內涵擴大再生產和外延擴大再生產。

外延擴大再生產就是主要通過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的增長。

而內涵擴大再生產,主要通過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來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益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水平的提高。

現代經濟學從不同的角度將經濟增長的方式分成兩類,即粗放型經濟和集約型經濟。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資金、資源的投入來增加產品的數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則是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來增加產品的數量和提高產品的質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

閱讀全文

與推動經濟發展的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