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的有力競爭區域是哪幾個
目前來說,還是環渤海!環渤海的經濟基礎自不必說,而且,國家在濱海新回區的改革可以說是超先一步的答,發展的阻力正一步步被革除!成渝自然也會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強有力的推動器,但就目前看來,其經濟水平跟京津唐還是有差距的,而且,成渝先階段的重點應該是探索城鄉一體化的新架構,任務任重而道遠啊!海西么,如果光靠福建自己來搞,成效應該不會特別好,以後期望的應該是海峽兩岸聯動發展,那樣海西的經濟將更有活力和憧憬!但,台灣目前還沒動靜!
② 中國經濟的第四極是什麼
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和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區已經成為國內外公認的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增長極。
第四級都在爭奪這個口號,但是沒有定論。存在爭議
目前提出要打造「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的地區有東部的東北地區和海峽經濟區、中部的華中金三角地區、西部的成渝經濟區和北部灣經濟區
③ 【原創】北部灣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第四極嗎
最近,一場關於北部灣經濟開發的消息被大張旗鼓的宣傳著,甚至把之看作了未來中國經濟的第四極。 政策是不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呢?我認為否。經濟的發展,猶如流動的水。水的自由流動,原動力在於本身的重力,流動的方向在於地勢。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是社會的需求,政策是不過影響走向的因素。資金、人力資源、信息、土地構成了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幾大要素。政策在經濟發展當中既可以充當引導水流的渠道,就像我們現在的一些適宜形勢的政策;政策同樣可以充當阻礙水流的大壩,就像我們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 當時中國經濟在經過20多年計劃經濟的壓抑下,深圳得到一個口子,也就是先享受了特區的特殊政策,經濟的活力一下子從這里釋放出來。首先,臨近港澳,具備經濟的後發優勢,勞力資源、土地資源等相對富裕並且價廉物美,港澳的資金、管理人才和市場信息近在咫尺。同時在這個情況之下,內地由於農村生產經營體制改革,大量的剩餘勞動力被解放出來,南下深圳成為了勞動致富的一個便捷途徑。這樣,資金、土地、信息、勞動力等幾大要素歷史性的聚到一起。使得深圳經濟在當時的中國由於得到特殊政策,就像一個大堤被挖開一個決口,洶涌的洪水一泄而下,最終造就了今天的輝煌。 改革開放至今也已三十個年頭,多項的經濟政策其實已經推向全國。北部灣經濟開發的政策幾乎也適用於其他的區域,也就是說,今天的特區已經不再特別,北部灣的政策決口實際已經不存在。其次,北部灣區域,無論北海、欽州還是防城港,都只不過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城市,原有經濟基礎和基礎設施都相對落後,並且不毗鄰發達地區,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力資源顯然是一個難題。缺少了人才,信息就難以通暢,缺少了勞動力,就不可能支撐起類似深圳的龐大製造加工業。第三,關於勞動力的來源,現在的國內,所謂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都已經不再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情況,即使存在一定數量,他們憑什麼來你廣西呢,在哪找不到一個掙錢的活路?在珠三角這些發達地區都在緊缺勞工的情況下,北部灣地區支付的起足以吸引勞動力轉移到這里來的報酬?況且,如果付出這樣高的人力成本,北部灣憑什麼來吸引資本?或許,有人認為國家既然批准了北部灣經濟開發區,那麼相應的產業政策肯定會帶動經濟的迅猛發展。說到這里,我想問一句,如果說有了政策,經濟就可以一勞永逸的發展,那麼海南省以國內第五個經濟特區的優勢,至今還是一個落後地區應作何解釋呢?也有人會認為,既然國家批准開發區,那麼肯定就會大量投資到這塊熱土來的。錯了,資本是的無利不起早的,市場經濟講的就是資本的自由流通,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那麼多年,無論國有資本還是私人資本都是不得不面對利潤這個事實,並且,一個地區的經濟繁榮,不都是由民營資本佔主體的嗎?事實證明,國有資本占的比例越高的地區往往經濟越是蕭條。我認為,持這個觀點的人腦子裡面還是計劃經濟占統治地位的。 我寫上面這些東西的目的並不是要唱衰北部灣,唱衰廣西,只是在大家熱衷於這個開發的大潮中提個醒,不要把期望值調得太高。 最後,我還是祝願北部灣的明天更加美好!
④ 北部灣會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嗎
北部灣是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是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還有些不現實。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京津唐這三個自不必說,其他的像成渝都市圈,長株潭城市圈以及中原地區這些地區都比北部灣發展要好,北部灣雖然是沿邊沿海地區,但是局限性太強了。不過發展潛力還是無窮的。
⑤ 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在哪裡
「第四極」崛起中的障礙 成渝地區和武漢地區,雖然有上面提到的種種建設新的經濟增長極的優勢,但仍然需要克服以下四大障礙,否則難以真正形成「第四極」。 第一,經濟實力仍然需要繼續跨越式發展。雖然成都、武漢、重慶在地區生產總值上領先中西部其他重要城市較多,但和經濟總量早已超過1萬億的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相比,差距仍很明顯。需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當前這種經濟增長勢頭,中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才有形成的可能性。 第二,區域內部的有效合作、資源優化配置亟須加強。已經成熟的三大經濟圈中,區域內部的合作與資源配置得到非常有效率的安排。珠三角地區由於同在一個省內,各市之間的合作、交流一直比較頻繁,前段時間甚至一度有聲音提出要將廣州周邊的中小城市整合到一起,建設「大廣州市」。環渤海地區的整合情況也非常理想,京、津二市間的合作已經形成了傳統,去年河北省也曾提出整合北京周邊縣市、建設「環首都經濟圈」的理念。 這種緊密的區域內合作模式在成渝地區和武漢地區幾乎是難以想像的。成都和重慶,長期同屬四川省,兩者經濟實力、歷史地位都較為接近,使兩座城市間存在「誰都不服誰」的「瑜亮情結」。重慶人一直以來對於四川省的資源較多分配給成都而心懷芥蒂,而成都則對自己「下轄」、當時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重慶,突然成為「高自己半級」的直轄市而難以接受。這還只是表面上的不和諧,深層次里,由於國家資源的有限,同樣將自己定位為「西部老大」的這兩座城市之間,在爭奪國家戰略資源方面,一直有「暗中角力」的現象。因此,成渝城市圈的建設,不能簡單做加法,應注意區域內部關系的理順,否則很容易在內耗之下出現「一加一小於二」的結果。 武漢的發展,遇到的則是與之恰恰相反的問題。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需要該區域內部具備多個強勁的經濟增長點。如長三角的滬寧杭,珠三角的廣深二市,環渤海的京津。但武漢在湖北省內甚至在整個中部地區,經濟首位度過高,周邊城市的經濟實力差距較大,難以對武漢的發展起到補充作用,導致其常有「拔劍四顧心茫然」之感,區域內部的合作無從談起。正在建設的武漢城市圈,被定位為「1+8」模式,但由於總量上的巨大差異,不免給人以「1拖8」的觀感。即便將視野擴展至整個中部地區,周邊省市的經濟總量相對也較低。更關鍵的是,中部地區內部,合作的意識非常淡薄。山西將自己定位為環渤海地區的「腹地」,安徽傾向於背靠長三角地區發展,河南則著力於省內合作、建設「中原城市群」。這就讓位於「中部之中」的武漢,在發展經濟時缺乏外部助力,也使得武漢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點」,難以擴展成「面」,進而形成「經濟圈」。好在武漢市的領導已經注意到這個制約因素,並開始著手給這個困局「解套」。2012年以來,曾經在理論界討論的「長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概念,在有關城市的推動下,開始走向現實。贛湘鄂三省主要領導晤面、就長江中游城市集群進行磋商,並將草擬報告提交國務院審批,以爭取國家政策支持。這個「長江中游城市集群」的設想,是以武漢、長沙、南昌這三個地理位置相對接近的省會城市為主體,整合其他中小城市,建設跨省城市圈。這一構想如能實現,確實有可能形成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但需要整合好三省內部的資源配置,並解決好省域合作問題。 第三,需要更新觀念。現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國際視野,沿海地區由於長期以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人們的思維模式比較開放。與之相比,內陸地區人們的思維則尚顯保守,這不利於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武漢、成都等地航空港的擴容,對外交往更加便利,這一現狀有得到改善的可能性。 第四,應該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長三角地區,與高地區生產總值相對應,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高。而在中西部地區,即便是在成都、武漢等經濟快速發展地區,居民生活水平仍然相對較低,這可以從上述地區的最低工資標准、平均工資標准看出。因此,提升地區生產總值的同時,也要著力改善民生問題、提高居民幸福指數,而且要避免經濟增長帶來房價畸高、物價高漲等問題。 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中西部地區成長出引領經濟增長的「第四極」;而解決好上述問題,方能推動充滿活力的新的經濟增長極,真正出現在神州大地!
⑥ 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在哪
不是已經確定了嗎?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
⑦ 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是什麼
目前提出要打造「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的地區有東部的東北地區和海峽經濟區、中部的華中金三角地區、西部的成渝經濟區和北部灣經濟區。
⑧ 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極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我們老師曾在產業集群中提到這一點。
增長極回(Growth Pole) 如果把發生支配效應答的經濟空間看作力場,那麼位於這個力場中推進性單元就可以描述為增長極。
「支配效應」又稱「主導產業部門效應」,是指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某些主導產業部門和具有創新能力的行業或企業處於支配地位,另一些企業或部門則處於被支配的地位,處於支配地位的部門或企業對處於被支配地位的部門或企業施加的不可逆轉的影響。
簡單來說,這個極就是某個區域內處於支配地位並具備極強創新能力的企業或者是產業。
⑨ 誰是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但是中部還包括 安徽 湖南 湖北 都在第四極
⑩ 誰是中國經濟第四極
嘿嘿....不知道哪個是第4極
但覺得長沙沒希望成為[em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