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0-11-26 20:01:15

⑴ 家鄉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什麼關系

論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環境構建一個和諧社會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要在發展中保護好環境就要建設一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黨的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央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含義是什麼?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全社會都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反過來,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產,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准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構建和諧社會良好的生活環境,生態環境是必不可少。雖然國家和政府高度重視環保問題,但無可否認,我們身邊天不再藍,水不再綠的現象比比皆是,特別是經濟發達的重工業區。難道發展一定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么,如何才能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為此我們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以「環保」為主題,實地走訪了新昌嵊州兩地,詳細了解了當地近年來經濟發展情況以及環境保護所面臨的問題。並提出了「同建綠色和諧家園,共享清澈碧水藍天的口號」。

嵊州是我的家鄉,自古就有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之美譽,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書聖王羲之晚年隱居卒葬於此,謝靈運、李白、杜甫、白居易、朱熹、陸游等歷代文人墨客多次來嵊游歷。嵊州還是著名人口理論家馬寅初、革命音樂家任光、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圍棋國手馬曉春等名家名人的故鄉,中華世紀壇40位文化名人嵊州佔了兩位--王羲之和馬寅初。嵊州是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的發源地,是著名的"越劇之鄉"、"領帶之鄉"、"圍棋之鄉"、"竹編之鄉"和"茶葉之鄉"。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蘊。

7月17日下午,我們實踐小分隊順利抵達了嵊州,隔了好幾個月再回嵊州,倍感親切,稍作休息,我們前往市發展計劃局了解情況。從領導口中我們知道隨著近幾年嵊州發展的加快,面臨著一系列的環保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曹娥江污染問題,因上游新昌江的水質污染導致嵊州靠近新昌的部分村莊環境惡化,並一度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第二天我們來到嵊州較為著名的百丈飛瀑景區.進入景區,滿眼盡是蔥翠,身旁就是潺潺流水,沿著山間小徑拾階而上,別有一番人在畫中游的意境,忽見一簾幽水自天而降,層疊而下,在陽光照耀下飛灑出一片旖旎的光暈。景區內環境清幽,遊客較少,恍如人間仙境。下午我們來到王羲之墓。王羲之墓於1984年重修,圓形,朝南,墓碑刻「晉王右軍墓」。另有墓道及古牌坊一座。在欣賞嵊州景區優美的環境的同時,我們重點關注景區環境及對於環境的保護,在百丈飛瀑就見到了天然的竹簍垃圾筐,我們還在景點內進行了你丟我撿的活動。

第三天,我們又來到新昌大佛寺進行萬人簽名活動。大佛寺群山環抱,奇岩突兀,亭台樓閣環布,古樹修篁,故大佛寺又有「石城古剎」之稱。寺內依山崖開鑿30年的石彌勒佛像,南朝文學家劉勰譽之為「不世之寶,無等之業,曠代之鴻作」,後世稱之為「江南第一大佛」。沿途有鋸解岩、譽為「江南敦煌石窟」的千佛岩、放生池、隱岳洞、晉曇光舍利塔、隋智者大師法塔、朱子亭(朱熹於此著書立說)、朱梅、硅化石,石門幽谷、磨崖石刻等景觀。我們在風景秀麗的大佛寺山門處擺開陣勢,拉開有「同建綠色和諧家園,共享清澈碧水藍天」的宣傳橫幅,並請遊客們在橫幅上簽字。遊客們知道我們的活動後都十分支持,主動前來簽名,為宣傳環保出一分力。經過一天的活動橫幅上密密麻麻的簽滿了熱心環保群眾的名字,我們都十分有成就感。

第四天我們上午參觀浙江綠環粉體工程有限公司,參觀廢舊輪胎粉碎合成體育跑道生產線,下午參觀華發科技生態公司,參觀用玉米澱粉為材料生產塑料製品生產線。浙江綠環橡膠粉體工程有限公司是集橡膠專業設備製造、膠粉改性及橡膠製品生產為一體的高科技股份企業。公司多項產品被認定為國家級重點新產品並列入國家環保產業化國債項目和國家火炬計劃,獲得國家科技型創新基金支持,並榮獲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我們走進車間看到了建成年產一百萬平方米預制型橡膠運動地面生產線。雖然設備看上去不怎麼先進,但利用廢舊輪胎生產預制型橡膠運動地面的技術卻是極為先進的。眾所周知過去處理黑色橡膠垃圾只能用回收再生產的方式,不僅原料利用率低,產品附加值也極為有限。而綠環卻做到了可以將廢舊橡膠原料用來生產塑膠跑道大大增加了產品附加值和原料利用率,有效地減少了黑色垃圾對環境的危害。下午我們來到浙江華發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專業研究、生產、銷售生物質降解材料的高新技術企業,它將玉米、木薯澱粉進行改性,與PLA、PHBV、PCL等脂肪材料共混,通過偶聯、聚合等反應,採用獨特工藝,製得生物質將解材料製品。在石油資源日益緊缺、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嚴峻形勢下的今天,華發技生態公司開發更優秀的生物質產品來緩解地球環境壓力和替代石油副產品資源。以玉米澱粉為材料生產塑料替代品,盡管這樣的成本比過去的塑料製品高,但它的環保貢獻卻遠遠超過高出的成本。

7月21日是我們實踐的最後一天,這一天我們參觀了位於仙岩鎮的嵊新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嵊新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是嵊州、新昌兩市縣出資的國有獨資企業,屬國家重點急需項目,它承擔著嵊州、新昌兩市縣企業排放的生產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達標排放」的任務。污水廠對污水的處理主要靠活性污泥的生化處理,而這活性污泥的接種馴化都有一定的技術要求。且由於曹娥江屬於內河水系,規劃為寧波地區水源地,有機物含量排放標准遠遠高於周邊地區,使得污水處理難上加難。但我們還是欣慰的看到污水從剛進廠時的烏黑發臭直至出廠時的清澈透明。烈日下,污水經過一道道工序從預處理池,旋渦室除泥,沉澱池到氧化池,漸漸恢復了水的原貌。

經過五天的實踐,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要保護環境,又要發展經濟,就需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當前,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應突出解決六大關鍵問題:一是大力倡導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念。 理直氣壯地宣傳我國傳統文化中那些優秀的環境倫理觀,反對不符合國情、大肆鋪張浪費的思想觀念。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發展觀,使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滲透到一切社會管理工作之中。二是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決策體系。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發展狀態,要創造向新的社會發展階段轉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條件,特別是建立領導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三是建立以循環經濟為重要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具體體現。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實行清潔生產,在產業和工業園區進行生態化設計與改造,努力實現廢物的循環利用,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繼續開展綠色創建」試點示範活動。四是積極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 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通過環境友好的消費選擇帶動環境友好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同時,通過生產技術與工藝的改進,不斷降低環境友好產品的成本,形成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產之間的良性互動。五是大力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 立足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形成資源消耗少、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廢棄物排放少的生產和消費體系,使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能夠控制在生態環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圍之內。六是不斷培育環境友好的文化氛圍。 樹立尊重自然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通過教育、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支持和協助,使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奉行的價值觀。

而作為一名大學生,更應該深刻認識到環境保護的刻不容緩,時刻關注環保,宣傳環保,無條件支持政府的環保工作。環境保護是全社會的行為,是每個公民應有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假如所有人都能「同建綠色和諧家園」,那麼我們一定也可以「共享清澈碧水藍天」。

⑵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

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

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

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2)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

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⑶ 如何理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環境與經濟的發展問題如何協調成為了我國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通過對這幾年的環境現狀與經濟發展的情況進行描述,從而發現兩者之 間是不可或缺的關系,還有就是對一些環境破壞的案例進行分析.最後得出結論:兩者都要發展,而且盡量能夠保持平衡,這樣才能相互促進.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保護環境。環境問題涉及到發展的各個方面,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問題。

⑷ 如何處理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

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基本途徑。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這對我們協調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綠色發展把保護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從本質上講就是把資源消耗強度、生態系統狀態等環境要素作為評價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將二者看作互為關聯的一個整體。

(4)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擴展閱讀: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的重要意義: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積極探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在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方面獲得了新認識、走出了新路子。

綠色發展打破了環境保護末端治理的單一模式,實施前端保護、過程嚴控、污染嚴懲的治理模式,跳出了「先污染、後治理」的怪圈,能夠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

綠色發展立足經濟發展新常態,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生產綠色產品、推動綠色消費、營造綠色文化,能夠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⑸ 如何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近年來,我國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一些深層的矛盾日益凸現,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和人居環境的矛盾日益增大。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關系,做到「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要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從三個方面處理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
一、由單純注重GDP增長向注重綠色GDP轉變,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衡量一個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程度,GDP增長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各地為追求GDP增長速度都不懈努力,但不少地方GDP上去了,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問題,最突出的是環境污染。為此,從現在起,必須調整經濟發展思路,推行綠色GDP核算,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是優化投資結構,堅決控制低產出、高污染的投資項目,優先保障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稅收貢獻大的項目,鼓勵集約型、規模化開發,確保優勢資源向優質企業集聚。二是在提升傳統產業水平的同時,努力提升高新企業的產值比例,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三是發展循環經濟,以環境管理認證為切入點,限制企業排污,使企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生產轉變。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促進廢氣、廢渣、廢水及生產垃圾的綜合開發利用。四是要加大查處排污行為,堅決剎住亂排亂放的現象。
二、由「飢不擇食」到「擇優錄取」轉變,處理好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關系 為改變落後面貌,近幾年,各地實施招商引資戰略,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招商初始階段,為吸引外商投資,在用電、用水、用地方面出台了許多優惠的政策。然而,如果初始招商階段「飢不擇食」,粗放、盲目招商,就會造成了土地緊張、環境惡化等問題,制約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面對第二次西部大開發和省市區域戰略的實施的機遇,東部地區許多製造業會向西部地區梯度轉移,我們必須轉變觀念,調整發展思路,在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同時,要從初始時的「飢不擇食」中轉變過來,按照產業發展規劃方向,開展定向招商,科學招商,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要控制污染企業的進入,注重引進項目的質量,優先引進耗能小、污染小的清潔型企業,對有污染排放的企業,嚴格按照污染物排放的有關標准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一律不予立項和審批,國家明令禁止的項目一律不辦。對有污染物排放的企業,在項目建設的同時,依據經批準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嚴格要求同仿畝州步落實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措施以及環境保護設施。建設項目竣工後,環保部門嚴格按有關標准,對建設項目的環保設施進行驗收,驗收合格的建設項目才允許正式投入生產或使用。千萬不能走東南沿海「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三、由「小而散」向「大而強」轉變,處理好產業集聚與資源集約的關系
產業集聚是提高區城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行業越集中,資備蔽源利用率就越高,污染的治理也就越容易。我們要把工業園區作為產業集聚的主要載體,按照節約、集約的發展方向,大力倡導工業進園,推動產業園區化。通過減少零星工業用地供給等措施,逐步使有技術、有規耐隱模、有稅源、污染小的項目進園區發展。在抓好工業園區的同時,必須著力抓好環境保護。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能源不足、環境壓力、土地限制將越來越突出。因此,我們必須站在更高的高度,及早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樹立「環境也是資源」、「環境也是競爭力」的思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大保護環境的力度,以提高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⑹ 環境治理和經濟發展有什麼關系

一、改善人居環境不僅僅是改善市民的住房條件。

要充分發揮環境保護的文明發展與協調穩定功能,以人為本,下決心解決老百姓廣泛關注,影響環境質量和日常環境生活質量的突出環境問題。強化飲用水源的環保嚴管措施,保證飲用水安全。採取有效措施保護水源地,確保生態環境改善。大力改善區域環境,創建綠色環保文明社區,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二、強化環境意識,樹立生態理念。

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境價值理念,實現以環境換取經濟增長向以環境優化經濟增長轉變。綠水青山意味著優美的人居環境、清潔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氣,可以大大減少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大大減輕因污染治理和生態恢復所需付出的巨大代價,大大緩解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要充分認識環境保護與科學發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確處理環境與建設的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環境保護,教育為本」,要大力普及環保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環境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普及科學知識,在全社會形成了解國情、珍愛環境、保護生態、節約資源、造福後代的共識,大力倡導生態工業、生態農業、以及生態環境境,倡導正確的生活方式。

三、把環境保護作為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解決經濟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用綠色核算體系來重新審視和把握經濟發展的途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推動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建立循環生產的新模式,徹底改變傳統單向線性模式和「先污染後治理」為特徵的末端治理模式。推行清潔生產,不斷運用綜合性的預防戰略,努力改進產品設計,改變生產工藝,減少對人體和環境的污染。要從企業內部循環的角度,大力發展生態工藝,推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生態工業鏈園區,大力發展綠色消費市場和資源回收產業,優化產品結構。

四、把環境保護作為決策的重要一環節,從源頭落實環保基本國策。

環保從源頭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級政府、各級管理部門、各級領導要依法承擔起改善環境質量和環境管理的責任,牢牢樹立科學發展觀念,轉變把環境因素置於決策之外的決策模式,實行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同時,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當前,要根據實際環境承載能力,進一步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相協調的科學區域開發新格局。要著力合理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盡快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

總之,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貫徹落實好環保優先政策,走科學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的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的轉變,由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向兩者協調發展的「雙贏」的轉變,才能真正做到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一起提升,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共同發展。

⑺ 經濟發展和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經濟發展和地理位置有一定的關系,但不是決定性因素,經濟發展要看當地的政府是不是有能力,當地資源是否豐富。

⑻ 中國自然環境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時常發生沖突。我們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 一、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發展經濟的本質要求。發展經濟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國發展經濟是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我國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國。經濟基礎薄弱,工業化程度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護環境包括保護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在城市存在發展經濟尤其是發展工業對居民生活產生不良影響的情況,在農村更是存在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問題。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發展過程中因破壞環境影響人民生活,違背了發展經濟的本意。 二、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要在這里生活。我們發展經濟破壞了環境,有些破壞是無法彌補的,是對子孫後代的犯罪。現在世界各國都已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無公害產業。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大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環境保護,為子孫後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間。 三、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自然規律的要求。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損害,那麼我們將受到自然的嚴厲懲罰。重大的洪澇災害都是破壞環境造成的必然結果。在抗洪救災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務恐怕已超過了犧牲環境的經濟發展成果。自然規律是無情的,誰侵犯了它誰將受到它的報復。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經濟過程中保護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四、解決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矛盾的根本出路在於進一步發展經濟。發展是硬道理。我們不能因為發展經濟而失去對環境的保護,更不能因為以保護環境為由在發展經濟問題上畏縮不前。出路還在於發展經濟。要加強環境保護意識,開動腦筋。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並不是必然矛盾。相反,發展經濟應該促進環境保護。廣泛多發展科技水平高,無公害的綠色工業。經濟發展了,國家富強了,生產力發展水平提高了,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會進一步得到加強。人們不但有能力保護環境,還可以改造環境。將沙漠改造成良田。發展經濟是保護環境的出路。 五、全社會都應該重視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問題。目前許多地方、許多部門都存在著犧牲環境而發展經濟的情況。這有歷史和現實原因,但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人們會更加深刻認識發展經濟過程中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各級領導都應該樹立環保意識,從戰略的高度認識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問題,立足全局,統籌兼顧,在保護好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總之,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是不矛盾的。發展經濟過程中必須注意保護環境。

⑼ 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也是經濟系統運行的基礎,是經濟發展必要的前提條件。生態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等社會經濟行為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而反作用於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不良影響,其實質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環境作為經濟發展所必須的一種資源,其具有資源的特性——稀缺性。自然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財富,環境效益具有公共性,其收益分為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或正的外部效應和負的外部效應。判斷環境對經濟發展是外部經濟還是外部不經濟的標準是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的比較。

閱讀全文

與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