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建設發展關系

經濟建設發展關系

發布時間:2020-11-26 18:32:06

㈠ 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的相互關系是什麼

經濟建設是中心、改革開放是動力、四項基本原則是政治保證

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內容是「一個中心,容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是相互貫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我們的經濟建設,是以四項基本原則為政治保證、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的經濟建設;我們的改革開放,是以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為目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我們的四項基本原則,是保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同時又從新的實踐中不斷吸取新經驗,體現了改革開放時代精神的四項基本原則。

(1)經濟建設發展關系擴展閱讀:

堅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就是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在實際工作中訪問演出要牢牢把握「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大局。其中,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硬道理,穩定壓倒一切。實踐證明,只有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才能總纜全局,保證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

經濟發展與現政建設的關系

[摘要] 本文研究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以人為本」問題,確立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以人為本」的價值目的,從而為經濟發展的價值取向提供學理基礎。在此基礎上,提出能夠代表和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政策建議和人本價值的制度評價內容。
[關鍵詞] 制度 經濟制度 以人為本 和諧社會

制度本質上是人們設計出來用於調節利益關系的一種社會機制,其基本功能就是規定、調節各種經濟、政治、社會生活中基本的利益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實現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中,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制度的作用。
一、制度本質上是調節利益關系的一種社會機制
制度是社會成員共同遵守、按一定程序辦事的行動准則。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依靠一套制度規范來調整和維系。道格拉斯.諾思認為:「制度是人類設計出來用於調節人類相互關系的一些約束條件。」制度本質上是人們設計出來用於調節利益關系的一種社會機制,其基本功能就是規定、調節各種經濟、政治、社會生活中基本的利益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利益對立和摩擦會變得很頻繁,經濟社會不可能達到健康發展。因此,在實現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中,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制度的作用。
1.制度是現實社會關系中不同人們必須遵循的共同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社會分層加劇、社會關系復雜多樣,如何使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人們有一個共同的規則可循,制度在此就提供了准則。在經濟發展中,工作千頭萬緒,最根本的起基礎和保障作用的是制度建設。
2.推進以人為本的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制度建設保證。可持續發展要求實現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與社會穩定的平衡,也就是能夠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二、深刻認識目前我國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
經濟發展中的人本訴求迫切需要完善制度,而制度建設則為經濟發展的人本目的提供有效保證。建立一整套在各方面更加定型的制度,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的內在要求。鄧小平在經濟體制改革之處就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己初步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但是,實踐的新發展對我國社會制度化水平提出了實質性的新要求,而當前制度的供給狀況與對制度的更高要求形成明顯反差。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制度改革響應不夠及時,制度創新相對滯後,甚至在實踐中造成了障礙。具體體現在:
1.形式制度與實質制度之間的反差。從我國經濟社會生活表象來看,各個層次、各種形式的具體制度看似比較完善,基本覆蓋了所有的領域。但在現實中,這些名義上的、正式的、顯性的制度規范並不能發揮多大作用,真正引導和約束人們行為的往往是那些背後的、非正式的、隱性的「潛規則」。

2.制度的內在協調性與現實沖突之間的反差。完善的制度是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相互協調、相互支撐的有機體系。
3.制度的公眾本位與部門本位之間的反差。制度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其根本出發點是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一些部門在相關制度設計過程中,局限於自身部門角度而缺乏全局考慮,以部門利益來支配製度設計,將部門權力盡量擴大化,而將服務公眾的責任盡量泛化和縮小,以至於這些制度成了他們「權力尋租」的「法寶」。
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這就要我們緊緊把握制度改革的時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制度創新的步伐,不斷提高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制度化水平。
1.要注重製度的整體設計和協調推進。要根據新形勢下社會矛盾關聯性、綜合性日益突出的趨勢,著重從全局和整體層面來設計和推動制度改革。要在總結以往制度改革經驗與教訓、把握制度建設規律的基礎上,對制度改革的步驟、方式、整體布局做到科學規劃,使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領域的制度改革相協調,使制度改革的設計、制定、實施、監督等程序和環節相匹配。
2.要切實突破制度改革的部門本位。要著眼於克服部門本位及主導的弊端,對制度設計和制定的程序進行必要的調整,同時切實加強立法機構的能力建設,擴大社會力量參與制度設計的范圍和途徑,保證制度設計和制定的公平正義性。
3.要從程序上保證公眾的廣泛參與。制度設計和制定最基本的原則是以人為本。在制度設計和制定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揚民主,增強透明度,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通過完善政策、法律等制定的程序,讓不同階層、不同群體都有充分表達自己訴求的機會和渠道,使每一項制度的推出能經過廣泛的上下討論,使制度改革的過程成為發揚民主的過程,成為推進法治的過程。
三、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
制度是一個較為復雜的范疇,可以從多學科、多角度來加以界定。從社會學意義上看:制度,一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准則體系以及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准則;二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制定、完善並執行准則、規章的活動即制度建設。T.W.舒爾茨在將制度定義為「行為規則」時,又指出這樣的規則「涉及社會、政治及經濟行為」。
四、結語
制度要真正能夠充分發揮效應,應當是與經濟社會現實契合。可以說,對要調整的對象認識得是否清楚,關繫到所制定的制度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實現預期目標。為此,應當按照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理念,跟蹤經濟社會的變化,精心地、持之以恆地進行制度建設,以使制度日趨完善,更加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道格拉斯·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3
[2]《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333

有關論文和期刊的咨詢: [email protected]

㈢ 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

發展經濟,不斷增加物質財富,是整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歷史上有各種各樣的發展理論,盡管具體內容千差萬別,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缺銷是強調經濟發展。離開了這一點,就不可能成為一種科學的發展理論。胡錦濤同志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離開了發展這個主題就沒有意義了。發展首先要抓好經濟發展。」所以,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決不意味著經濟發展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是通過抑制經濟發展來平衡別的發展。無論現在還是將來,經濟發展始終是發展的中心內容,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基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不能放鬆。
但也必須看到,經濟發展不是發展的全部內容,發展還包含社會發展。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社會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經濟發展代替不了社會發展,物質文明水平的提高不等於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自然提高。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社會組織形式、就業結構、社會結構的變革加快,城鄉、區域和社會群伏雀游體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社會組織和管理面臨許多新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一些社會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就可能導致社會沖突加劇、社會動盪不安。如果產生這樣的結果,現代化建設就可能走入誤區,而且反過來會制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甚至毀滅經濟發展的成果。
因此,在推進經濟發展時,必須關注財富怎樣分配,利益怎樣協調,矛盾怎樣化解。要讓社會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讓人們普遍分享發展的成果,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這就要求我們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全面進步,切實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協調問題,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歲頃民主法制、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提高現代文明程度。既要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又要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以積極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理順收入分配關系、加快社會事業建設為著力點,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和協調並進。

㈣ 如何認識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國防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鞏固的國防是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要同國家的經濟實力相適應,在國家發展的總目標下進行規劃和實施。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防建設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必須在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努力加強國防建設,使國防建設在國家財力增加的基礎上不斷有所發展;必須形成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機制。
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本依託,經濟建設搞不上去,國防建設就無從談起。國防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建設搞不上去,經濟建設的安全環境就難以保障。因此,我們在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切實加強國防建設,使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形成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內在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過程中得出的科學結論。只有堅定不移地貫徹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才能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任務,才能保障和平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廣,才能實現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富國強軍」的百年夢想。
當前,我國正處於本世紀頭20年重要戰略機遇期中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實現兩個建設協調發展是緊迫的現實需要。安全和發展,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需求;「富國」和「強軍」,是一個國家發展強盛不可或缺的兩個基本條件,也是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實現的兩大戰略目標。經濟建設是國家發展、強盛的基礎,國防建設是國家安全、穩定的保證。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國防現代化就無從談起;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經濟建設的安全環境就無法保障。

㈤ 五位一體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相互關系

五位一體總布局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

只有堅持五位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五位一體」,大大豐富了「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以往的提法主要是「經濟現代化」,十六大報告提的是「三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到了十七大提出了「四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這次進一步拓展到「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這個總體布局意味著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從局部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從不斷協調的現代化到全面協調的現代化。

(5)經濟建設發展關系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它從理論上指明了中國今後的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中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五位一體的內涵是:

1、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2、就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權益;

4、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㈥ 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是什麼

要詳解需萬言,簡言之,二者互為依存互相推動.良好的穩定的相對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而經濟又為社會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質保障

㈦ 人的發展與經濟發展關系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經濟上去了,人民生活水平卻沒有得到相應提高,不僅有違社會主義建設的初衷,不利於人的全面發展,也與科學發展背道而馳。這個道理並不深奧,各級領導幹部都懂,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事實上,在一些地方,雖然財政收入逐年大幅度增長,但居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並沒有同步遞增,長期在低水平徘徊。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造成消費需求不足,使之難以形成對經濟增長的有效拉動。此外,有的地方在項目投資、城市改造、道路建設、土地開發中,只注重政府政績和投資者、開發商的利益,損害群眾利益,群眾對此反應強烈。在城市規劃、新農村建設中,不顧客觀條件,盲目追求「新思路」、「大手筆」,形象工程屢禁不絕,而用於公共衛生、社會保障、教育、科技、文化事業等方面的投入遠遠不足,城市困難群體問題和貧困地區「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不和諧因素增多。出現這些問題,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正確處理好發展經濟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片面強調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忽略了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下大氣力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下大氣力做好關心困難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多辦順應民意、化解民憂、為民謀利的實事。當前,尤其要傾力做好涉及民生的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社會保障、安全生產等工作,切實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

㈧ 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的相互關系是()

A、經濟建設是中心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專路。

改革開放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兩者是互相區別,不可分割的關系。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把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統一起來,改革開放要在四項基本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四項基本原則要在改革開放中獲得新的時代內容。兩者統一的基礎,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8)經濟建設發展關系擴展閱讀:

1、對國內經濟的控制達到驚人的程度,政府企業職責不分,無視價值規律與市場調節的作用;一切以計劃為綱,無法適應消費群體的需要,制約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

2、生產商品的數量都在計劃之中,購買商品還需要相應的商品票(如購買糧食就需要有相應的糧票),造成消費者即使有錢也難以買到需要的商品。

3、工農業生產與商品經營均為強制性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個人不得持有私有財產,一切勞動成就都會被均分,這導致生產者沒有興趣擴大生產,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勞動積極性。只依靠「大鍋飯」過生活,喪失了發展經濟的動力。

閱讀全文

與經濟建設發展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