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發展航空經濟

發展航空經濟

發布時間:2020-11-26 18:06:48

⑴ 從經濟發展的邏輯上講航空經濟的出現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達到了一定水平是啥啥

從經濟發展的邏輯上講,航空經濟的出現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達到了一定高的水平,弊病已經由地上的行駛到海上,最後能夠霸佔到空中所有的領域都能夠發展經濟,說明經濟已經上升到了一定的地位,科技在不斷的發展,推進了經濟的發展。

⑵ 航空經濟的前提

發展航空經濟的核心在於「航空」二字,如何提高客運和貨郵的吞吐量是關鍵。圍繞著「客」和「貨」,需要思考我們將要運輸什麼樣的人和貨物?人和貨物因何而來又因何而去?人和貨物將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就涉及到航權、航線、機場吞吐能力、機場集散能力、區域核心吸引物和區域比較優勢等一系列基礎條件,這些是發展航空都市區的一切先決條件和基石。對於一座機場而言,每項基礎條件的發展並成熟都是重大考驗。我們還必須認識到一個事實:發展航空經濟並不具有普適性。不能認為每個擁有機場的城市或區域都有發展航空經濟的可能,只有那些在區域中具有重要區位優勢或緊鄰大型城市的機場,才可能通過合理的規劃和有序的建設發展由理想變現實。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只有當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時,才會圍繞機場出現臨空指向性經濟這一特殊的經濟模式。當機場所在區域的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時,才能保證這一經濟模式健康、穩定發展。從全球航空都市發展來看,大型、綜合型航空都市基本位於全球性的都市經濟圈和發達城市。發達的經濟圈和城市具有龐大的製造業基礎,機場周邊能夠較易形成高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尤其是具有臨空指向性的產業集聚。這種強大的區域背景也是跨國企業、高端產業和高素質人才入駐的首選要素,是發展航空經濟的重要支撐.

⑶ 新中國的航空事業是怎麼發展的

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初,別說是飛機製造業,基本上所有的重型裝備製造業都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態,但是,很快,隨著「一五」、「二五」計劃的實施,新中國終於逐步實現了自己製造飛機的夢想。在跨入21世紀以後,中國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技術能力也有了空前提高,中國成為航空大國、航空強國的步伐越來越快。

初教-5教練機,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製造的初級教練機,原型為蘇聯雅克-18教練機。雅克-18是由前蘇聯雅克福列夫設計局於1946年設計生產的雙座初級教練機。1951年,中共中央批准國有航空工業爭取在3~5年內,從修理起步,逐步過渡到仿製蘇聯教練機和殲擊機。

1951年4月23日,國家航空局決定在南昌建立飛機製造廠。5月13日第一批建設者到達南昌,在國民黨政府與義大利1934年合建的「國民黨第二飛機製造廠和航空研究院」的舊址上開始了工作。當時只有一條1500米的碎石跑道,1座廠房,7座舊機棚,30多台舊機床。經過第一代建設者的奮斗,建廠僅僅148天就開始修理從朝鮮戰場上轉下來的飛機。當年年底,南昌飛機製造廠已修理雅克-18型飛機38架。

1954年4月1日國家航空工業局批准南昌飛機製造廠提前成批生產雅克-18。1954年7月,南昌廠仿製成功首架雅克-18教練機,命名為初教-5。1954年7月3日下午5時15分,初教-5首飛成功。與之配套的株洲航空發動機製造廠也正式成立。盡管現在看來初教-5老得掉牙,但它卻是我國批量製造飛機和航空發動機的開端,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初教-5飛機在當年就生產了10架,次年交付部隊60架,到1958年共生產了379架。

該機機身由合金鋼管焊接成骨架,呈構架式機身骨架。機身前段及發動機整流罩為鋁合金蒙皮。機身後半段由布質蒙皮覆蓋。機翼由梯形外翼和矩形中翼組成。中翼為全金屬結構,由兩根大梁、八根翼肋等組成,中翼中裝有兩個容量75升的油箱。中翼與機身框架連接。外翼與尾翼的前緣、梁、翼肋等用鋁合金製作;布質蒙皮。發動機選用工作可靠、使用方便的M-11FP5缸氣冷式活塞發動機。後三點式起落架,主輪半埋狀收入中翼,尾輪固定不可收。縱列式密封座艙具有良好的視野。機上裝有無線電收報機和機內通話設備。

中國1990年用於通用航空的飛機總共才約400架,主要機種是運5型飛機。而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航空大國之一,擁有強大的航空運輸機群。隨著我國大飛機項目的實現,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製造的大型客機一定會翱翔在全球五洲四海的藍天之上。

新中國早期的機種,以蘇制飛機為主,小型機以運5、中型支線客機以伊爾12和伊爾14為主,20世紀中後期,則以安26等為主。在這一時期,我國借鑒進口飛機,在進口飛機基礎上,根據我國航空飛行的特點,研製出了運7、運8、運10、運11以及運12等一些客機,為我國發展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新型飛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通過與外國飛機製造廠商的合作,生產製造了很多波音系列、空客系列飛機的部件,如我國參與了MD-82、波音、空客飛機等許多客機合作生產項目,這些產品以優良的品質保障了飛機的安全飛行,為中國的航空製造業贏得了榮譽。

在中國航空史上,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兩個翅膀」的小型多用途飛機運—5了,這種以蘇制安-2型飛機為原型生產製造的小型飛機,可以擔任短途客機、運輸機、農業飛機、傘兵空降訓練機和醫療救護機等,以其優良的安全性、對機場場地的適應性和良好的飛行操縱性能受到了普遍的贊賞。

蘇制伊爾-12和伊爾-14曾經是我國國內航線的主力機種。現在,這些當年的「空中雄鷹」基本上都靜靜地待在航空博物館等裡面,接待遊客的參觀。

在20世紀60~70年代,我國民航的大型主力機種之一是蘇制的四發動機的伊爾-18型客機,周恩來總理等中國領導人,就是乘坐這種飛機出國訪問的。現在,伊爾-18型客機也早已退出了航空歷史舞台,成為人們回顧航空發展史的標本。在北京昌平的航空博物館里,就保存著伊爾-18型客機,經常吸引一些曾經在電影上面看見過它空中英姿的人的目光。

⑷ 航空事業的發展與促進經濟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一、航天技術對我國經濟發展主要體現以下作用1、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在發展生產力方面起先導作用 2、促進可持續發展,改善人類生活水平 3、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升傳統產業

⑸ 民航在國家發展中可以起到什麼作用

民航是經濟全球化的主流形態和主導模式,是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驅動力。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航空運輸不再僅是一種交通運輸方式,而且成為區域經濟融 入全球經濟的最佳通道。統計表明,民航投入與國民經濟回報大約是1∶8。尤其是大型國際樞紐機場已突破運輸功能,形成輻射力極強的「臨空經濟區」和區域經 濟發展的「發動機」。
民航是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粘合劑。與此同時,我國還面臨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重大考驗。在緩和兩岸關系、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中,民航作為重要橋梁和渠道,發揮著獨特作用。
民航是國家國防和經濟等安全的可靠保障,是搶險救災和應對突發事件的生力軍。民航業具有準軍事性質,是國家空中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發生緊急事件或戰 爭,航空運輸是軍事後勤的重要支撐。長期以來,在保障經濟安全和空中通道通暢,維護國家形象、完成黨和國家特殊任務等方面,民航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民航是世界不同文明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梁,是實施全球政治外交戰略的寶貴資源。在國家軟實力的全球傳播中,航空運輸是一種新的高效文化交流通道,其發展水平 關繫到一個國家的政治聲望和軟實力。而在實施全球政治外交戰略過程中,民航不僅僅是一種產業,還成為外交談判的籌碼、發展雙邊或多邊關系的紐帶。
民航是催生相關領域科技創新的需求導向,是國家航空產業化戰略的積極參與者。民航業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其中,現代航空器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統,高度集 成了大量先進科技。民航業的進一步發展,將為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提供廣闊空間。特別是上游的航空製造業,產業鏈長,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行業以及先導性 高技術產業,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建設民航強國,將有力支持我國實施航空產業化戰略。

⑹ 中國航空航天方面的發展趨勢

趨勢一:市場增長領先全球,四年內公務機保有量有望翻翻
研究表明,公務機市場與經濟增長有很強的關聯性,公務機的市場反應大約滯後於經濟衰退/增長期14個月時間。2007的經濟危機使全球公務機市場遭遇重大打擊,這反映在2009年全球公務機交付量的急劇下降,2009年全球公務機交付量從2008年的1313架下降到870架。2013年,盡管全球經濟顯露了復甦跡象,但全球經濟仍未能扭轉經濟下行趨勢,增長率僅為2.4%,比2012年放緩0.1個百分點。全球公務機市場趨勢與全球經濟這一發展趨勢基本吻合,2013年,全球公務機交貨量為678架,僅比2012年多交付5架,增長率僅為0.9%(見圖1)。亞太地區經濟新興國家是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力量,全球公務機市場也呈現了「西方不亮東方量」的市場格局,亞太公務機保有量在全球的佔比從2007年的4.7%增長到2013年的11.9%,成為全球公務機市場增長最快的地區。尤其是作為新興國家主要代表的中國,中國已經保持了連續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具備了發展公務航空的經濟條件,加之政策支持信號的釋放及公務機運營環境的逐步改善,使得中國公務機市場異軍突起,正成為全球公務航空最為重要的新興市場。截至2013年底在中國大陸地區注冊的公務機數量已從2009年的36架增加到202架,年均復合增長率達54%(見圖2)。但不能只看相對數,相比於美國超過10000架的公務機保有量,中國公務機市場的發展空間盡可以讓人們大膽去想像。
那麼,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公務機的市場空間到底有多大?中國公務航空市場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是市場正處於大發展前的起步期,集聚了強勁的市場發展內驅力,另一方面市場發展卻又受制於空域、機場、FBO、飛行員等環境資源條件的嚴重不足,此外在政策、市場發展形態和消費結構方面還存在種種不確定性,對中國公務機未來市場發展的預測要看到「正能量」、也要考慮「負能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產業研究中心在2012年所進行一項公務航空行業發展研究中,通過構建基於多項式擬合的公務機市場預測模型,在考慮諸多限制因素的情況下,對中國公務機未來10年的市場發展進行了預測。預測結果表明:中國公務機保有量到2017年將達到400架,到2023年有望突破1100架。
趨勢二:購買行為漸趨理性,中短程公務機將成為市場主流
起步初期的中國公務機市場呈現出一個鮮明的市場特徵,那就是高端公務機熱賣,目前高端公務機成為了市場購買的主流產品。雖然中國的公務航空市場才剛剛起步,但中國已然成為全球高端公務機的主要市場,全球高端公務機有四分之一的訂單來自中國客戶。原因在於,公務機在中國還被視為富人們彰顯身份、尊享奢華的擺件與奢侈大玩具,而中國公務機的「啟動用戶」恰恰是位處金字塔塔尖的頂級富人,於是「只求最貴」自然就成為了購買偏好,這讓國際高端公務機製造商們且驚又喜。在2012年上海亞洲公務航空展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產業研究中心曾經做過一項關於公務機購買意願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在購買價位選擇上中國國內有購買意向的購買者選擇五千萬元以上的約佔70%,選擇一億元以上的佔34%(見圖3)。
本質上講,公務機是一種能夠提高工作效率、促進商業發展的交通工具和商業工具,美國國家公務航空協會之所以喊出「No Plane,No Gain」的口號,是因為公務機的使用與企業利潤增長之間有必然的關聯性,在世界500強投資回報最高的公司中,有90%的公司使用公務機。作為一種交通和商業工具,就需要好好去權衡投入與產出了,如果你的商業活動范圍不是整天跨國或者遠途飛行的話,那種價格高昂的遠程高端公務機未必就是你合適購買選項。因此,我們預料,隨著中國公務機消費者對公務機的認識從「奢侈品」到「商業工具」、「交通工具」的轉變,未來中短程公務機在中國將會成為市場主流。事實上,這一市場發展趨勢已開始顯現,2011、2012中國公務機數量分別增長了53架和57架,增長率高達94.6%和52.3%,而2013年僅增加了36架,增長率為21.7%,增長有明顯下滑,原因在於,這幾年高端公務機是市場主流,但畢竟高端公務機的消費者是金字塔尖的小眾群體,購買量增長有限。隨著中短程公務機漸成主流的市場變化,預料中國公務機市場將有望在以中短程公務機為主體的產品銷售推動下帶來新一輪的市場增長。
趨勢三:運營條件逐步改善,珠三角、長三角、渤海灣料將成為公務航空熱點地區
經濟條件、市場需求與運營環境是公務航空發展的三個必要條件,經濟條件是指購買公務機及使用公務機的消費能力,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是公務航空快速發展的基本經濟條件。市場需求是指將公務機作為商業工具和交通工具的航空消費需求,顯然在政治經濟中心、經濟中心及高端人士聚集區域市場需求更為突出。運營環境是指從天到地有較為完善的公務航空飛行保障與服務體系,包括能便利地使用空域或航線,有供公務機起降的機場和服務於公務航空的FBO,還有航油、航材及人力資源保障。
從運營環境看,空域、機場、FBO資源不足是目前中國公務航空發展最大的制約。而從經濟條件看,2013年中國人均GDP約為6800美元,應該說是基本達到了發展公務航空的起步條件。所以,我們認為中國公務航空的全面性發展尙需時日,至少應是在三年以後,但我們同時也相信在中國的局部區域公務航空將得以率先快速發展。預料珠三角(含港澳)、長三角及渤海灣將成為公務航空率先發展的熱點地區。一是因為中國的高凈值人群絕大部分聚集於這三個地區(見圖4);二是因為這三個地區是目前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且是未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區域,存在公務航空消費的現實需求,且未來市場發展空間大;三是從運營環境看,目前全國具備批量化服務於公務航空且已建設FBO的機場內陸地區有四個(北京首都、上海虹橋、深圳寶安及三亞鳳凰機場),再加上香港機場、澳門機場總共是6個,而其中的5個機場(除了三亞機場外)都是在這三個區域。

⑺ 臨空經濟的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航空業的進步,世界各地的大型機場都先後推出臨空經濟區的建設計劃,並且,在整體規劃上,呈現多元化、多層次、輻射廣的態勢。 1959年,愛爾蘭成立了香農國際航空港自由貿易區,它包括緊靠香農國際機場的香農自由工業區和香農鎮,自由貿易區利用國外資金和原材料,大力發展出口加工業,這是臨空經濟區的早期形式。
從20世紀60年代起,日本政府就先後提出了在東京、大阪建設三大國際空港的課題,新東京國際空港(成田)、東京國際空港(羽田)、關西國際空港成為日本最重要的航空港。日本採用了研究—建設—再研究—再建設的方針,使得航空運輸在日本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形成了建設與發展的良性循環。最典型的是日本長崎縣,依託長崎空港,在濱海區域規劃興建了一個臨空經濟區,建設一條商務辦公街,建立系列航空關聯產業開發區、自由貿易區、高級文化娛樂區、高級住宅區和高精尖端技術產業區。
荷蘭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持續保持在歐洲機場客運量第四,貨運量第三的位置。機場不僅僅作為航空旅客的集散點,而是作為航空城來綜合管理,即構建高效樞紐,由航空、鐵路、公路等多種運輸形式互為補充。從航空港到航空港都市城的發展,丹史基浦機場將建立和發展機場城市來為利益相關者創建可持續發展價值,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 國內發展典型
北京臨空經濟區
上海虹橋臨空經濟區
天津臨空產業區
鄭州航空港實驗區

⑻ 以《淺析航空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為主題寫一篇論文,有沒有大佬幫幫忙

可以前來詳細介紹一下需求。比如更傾向於哪個領域。

⑼ 機場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影響有哪些

航空運輸是全球最重要的產業之一。而航空業的發展及其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的提高,也是現代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正是航空運輸業,為我們提供了世界范圍的運輸網路,使全球范圍的商務和旅行成為可能。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中,航空運輸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自從1949年第一架噴氣式客機開航以來,全球商業航空運輸量已經增長了70倍。這種增長是任何一種其它的運輸方式都無法相比的,同時也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航空服務需求促進了航空運輸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帶來了世界范圍內數百萬的航空乘客量和數十億美元的商業銷售額。 多年來,世界航空業的需求穩步增長。乘客數量在過去的10年內增長了45%,比20世紀80年代中期翻了兩番。貨運交通的增長更快,噸公里數在過去10年內增長了80%,比80年代中期提高了3倍。這種快速增長的驅動因素很多。首先,隨著GDP的增長,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商業與休閑出遊的機會增多。其次,航空業效益的提高和逐漸增加的競爭,使全球航空費用比20世紀70年代中期降低了40%(可比價)。第三,全球化推動了空間相互作用和國際貿易,增加了長途旅行和在國外政策和社會環境優越的地區進行商務活動的頻率。最後,70年代源自美國,並在80年代逐步被歐盟及其它地區所採納的放鬆管制政策,使得航空業得以迅速擴張、重組以及實現航線網路結構最優化,這極大提高了航空業的承運規模,並降低了航空飛行的費用,因而促進了乘客數量的持續增長。根據航空運輸組織(ATAG)[1]的研究,2004年航空系統輸送近20億的定期航班乘客,3800×10t的貨物,以及40%(按照貨物價值)的區域間貨物出口量,和大約40%的國際旅行。航空運輸業在世界范圍內帶來了總計2900萬個就業,和大約29600億美元的全球經濟影響,相當於全世界GDP的8%。 很久以來,人們都認為運輸對經濟發展有強大的積極影響,運輸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可以是間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例如,便捷的交通網路可以降低運輸成本,擴大服務市場,還可以在廣闊的活動范圍內形成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集聚經濟式的節約。更間接的實例還包括交通設施建設所誘發的其它行業的就業機會,以及建設中的自然資源投入和勞動需求所引發的乘數效應。 航空服務水平和航空網路的組織對於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與日俱增。Bell和Feitelson指出,在每一個城市體系中,高效的交通網路都有兩個最基本的效果——使商品和服務的流通更加便捷;使勞動者的流動更及時,更有效。這對於需要頻繁交流和直接接觸的現代生產和生活來說至關重要。盡管近代技術革命減少了某些領域直面接觸的需要,許多經濟部門之間依然嚴重的依賴於他們和同行、供應商、顧客等的直接接觸。Nooteboom認為便捷的交通可以最大限度地縮短空間、認知和文化距離,從而成為知識交換的關鍵。對於管理和輔助人員(administrative and auxiliaryemployees)來說,由於涉及到各個層次的溝通,合作研究以及開發領域的工作,尤其需要面對面的頻繁交流,因而高效的交通網路就愈加重要,相應的,這部分從業人員的乘機率大大高於其它產業。Button和Taylor的研究指出,從事信息業,生物科技,電子業以及管理的新經濟部門,員工的乘機率是傳統產業雇員的1.6倍。 在現代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和運作模式的諸多決定因素中,「接近空港」而帶來的可達性越來越關鍵。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更好地理解航空運輸系統的性質,以及航空運輸和機場在城市集聚區的作用。這篇文章集中探討航空機場的經濟作用。筆者將通過分析主要機場,特別是大型樞紐機場的優勢,以及這種機場所在城市和地區所獲得經濟利益,著重探討機場相關活動和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 1 航空樞紐對城市和區域經濟的影響 如今,航空樞紐已經基本擁有現代城市所擁有的一切功能和物質性基礎設施,和地方社區一起承擔許多職責,包括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務的職能。一個機場可能有上百個承租人,從事一系列的航空事業或商業活動,為機場和地方創造可觀的收入。機場年度預算可能達到上千萬、上億美元,投資計劃可能達到數百萬、數十億,或者更多。即使是一個中型的商業機場,候機樓群、通用航空設施和機場輔助支撐設施(如用於飛機維護保養的建築與器械,跑道、停機坪,滑道等航行區域)也價值數億美元。現代機場是一筆「大生意」,極大影響著現代人類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活。 因此,航空服務的方式對人口的地理分布,產業的發展和布局,都有重要影響。航空放鬆管制20年來,美國國內主要的航空公司都發展了軸輻式(hub-and-spoke)的航空網路。這為美國公眾減少了航空費用,並提供了更多可選擇的旅行線路。這種軸輻式的結構,使得不同城市航空服務的質量和數量差別很大。
某個城市成為航空樞紐,不僅給乘客帶來多種利益,也對本地的整個經濟狀況產生重大的影響。居住在樞紐城市的居民可以享受到獨特的服務和各種各樣的航班,這些服務比處在輻線上的機場要優越得多。事實上,一些企業在某地布局,就是因為那裡優越的航空服務(如豐田公司將其總部設在辛辛那提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是個航空樞紐)。與其他航空機場相比,樞紐機場具有如下特徵:更頻繁的航班;更多的直飛服務;更多的同日回程航班選擇;更大的國際飛行可能性;服務更適合當地市場的需求;在一天的主要快遞服務已經結束之後,依然能夠通過定期旅客航班發送包裹;除此之外,在與其他樞紐城市的聯結上,居住在樞紐城市的市民則擁有和非樞紐城市的市民一樣的機會。 這些特徵在商業旅行中是非常重要的。每次商業旅行的平均費用並不純粹在於飛行的費用,還有賴於許多其它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飛行時間,間歇時間,去機場和從機場返回的時間,因為隔夜所花費用,飛行低頻率航線所浪費時間。「時間就是金錢」,對於商業旅行者來說,他們更多的考慮時間而不是航行費用。常飛旅客計劃(frequent flyer program)現在非常普遍,大多數固定的商務旅客至少是一個航空公司常飛計劃的會員。對於居住在樞紐機場城市的商務旅客來說,常飛旅客計劃的優勢最為明顯,因為樞紐為大多數的目的地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旅行條件。 一般而言,機場尤其是主要樞紐機場,對於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提供城市和區域進入航空運輸系統的門戶;創造當地就業機會;促進其他相關就業,例如機場附近的輔助商業群等的發展。Van den Berg等的研究表明,機場所在的區域,已經成為越來越具有吸引力的商業區位,而且影響力巨大,成為潛在的經濟增長中心。具體而言,機場對於區域經濟發展的潛在影響可以從四個層次加以分析。 原生效應(primary effects),是創建新的航空服務設施或者擴展現有航空服務設施(如跑道建設,候機樓建設以及航空管制系統建設等)所產生的直接即時的經濟影響。原生效應反映在機場建設本身所創造的地方就業和當地承建商的工作,還反映在這些員工和公司在工資和收入上的增加及其在當地的支出。原生效應對地方政府和團體的好處非常明顯,但相對而言,其作用屬於短期的,作用大小有限,基本上隨機場建設的結束而終止。 次生效應(secondary effects),是運營機場所帶來的長期的經濟影響。包括直接為飛機和乘客,以及客貨轉運提供服務所創造的就業機會,還包括機場運營創造的地方收入持續增長對本地經濟所引發的間接影響。這些影響對於地方經濟發展極其重要,作用范圍包括就業、收入和政府稅收,作用的大小則因機場的性質而異。 衍生效應(tertiary effects),源自被機場吸引到本地建廠的個人和產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對地方經濟的刺激和推動。鄰近主要機場,獲取高質量高效率的航空服務是這些產業被吸引的關鍵。如今,大部分商業活動都相當依賴航空運輸,現代型企業尤其需要相當的直接交流,而這些交流只有通過高效的交通服務才能實現。對於地區經濟前景而言,正是這種企業構成了長期經濟增長的基礎,因為他們具有地理流動性,並且代表著主要的增長部門。 永久性效應(perpetuity effects)。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接受:一個地區的經濟一旦開始增長,便具有了自我持續並增強這種增長的機制。與此相關的是,已經有經驗證明,基礎設施投入可以作為一個地區經濟高速增長的催化劑或發射器。而航空服務會促進地區經濟更長期和更大的發展。航空服務帶來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集聚經濟,同時為新經濟活動提供重要的知識庫,在現代經濟中,這種知識體系可以通過前後向關聯,引發自主的研究和開發活動,讓本地的經濟發展不過分依賴於其他地區,從而保持並進而加速地區經濟的增長。雖然這種永久性或稱驅動性效應是相對抽象,比較難以量化的,但它卻是持久的,而且影響到機場與地方經濟互動的方方面面。對於擁有高水平航空服務的地區來說,這種潛在的永久性的效應對於地區經濟的前景恰恰是最為關鍵的。

⑽ 直線航空如何發展

——原標題:2019年中國通用航空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通航旅遊成為市場消費新亮點

消費型通用航空業務潛力將得到釋放

近年來,中國通用航空相關政策密集出台,應急救援、短途運輸、醫療救護、公務航空、低空經濟等業務板塊成為行業布局重點。短途運輸、低空旅遊、公務飛行等新興業務佔比從2010年的4.5%提高到2017年的19%。未來,隨著低空領域監管開放,消費型通用航空業務潛力將得到釋放。

中國通用航空企業數量穩步增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國通航企業總數達到了422家,較上年增加57家,漲幅為15.6%。完成飛行94.1萬小時,比2017年增長12.43%。無人機經營性飛行活動達37萬小時。

從地區分布來看,我國通航企業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北和中南地區。其中:華東地區(100家),中南地區(96家),華北地區(96家),西南地區(50家),東北地區(37家),西北地區(28家),新疆地區(15家)。

2010-2018年中國通用航空企業數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通用航空行業戰略規劃和企業戰略咨詢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閱讀全文

與發展航空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