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需求

經濟發展需求

發布時間:2020-11-26 16:38:44

❶ 社會經濟需求

前言——未來管理的五大趨勢

創新管理的發展

創新管理有三種互有聯系的不同含義,一是對創新活動的管理,二是管理要創新,三是創新型管理。這里指的是最後一種含義。創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結果必然是管理創新,其內容也理應包括對創新的管理。創新型管理不同於守舊型管理,它把創新貫穿於整個管理過程,使管理隨著技術、市場等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但它也要求整個組織及其組成人員是創新型的,把創新作為其活動的主旋律。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可靠保證。可以預言,創新管理是未來組織(包括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企業創新管理有助於企業促進全面創新,使創新活動由單項創新轉向綜合創新、個人創新轉向群體創新。

風險管理的興起

高科技及其產出的崛起,市場、金融、經濟的全球化擴張,導致不確定因素增加,由於信息不完備與非對稱分布,又促進風險加大。人們在管理活動中不能不考慮風險因素,提高風險意識,加強風險管理,在捕捉機遇的同時努力防範風險。國家要防範金融風險,企業要防範市場風險、經營風險、技術風險等等。在風險管理中,不能滿足於「亡羊補牢」,而應加強監測和預測,以預防為主,把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縮小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和帶來的影響。分析風險形成的因素,預測風險到來的時機,積極採取預防風險的對策,以迴避風險、轉移風險、分散風險、減輕風險和做好承受風險的准備。風險管理是未來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搞好風險管理,就需要重視信用管理。信用是風險管理的前提。發展市場經濟,應講究信用和信譽。政府不能失信於民,企業不能失於用戶。信譽乃是否有信用和信用度高低的保證。因此,它是一種無形資產。企業管理者要了解和掌握供應商、客戶、合作夥伴的信用,甚至對他們的信用和自己的信用進行評估、分級。像美國這樣的經濟發達國家,就有專門提供企業信用信息的信息服務企業。

信息管理的普及

隨著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與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廣度和深度發展,並進入管理活動與業務活動綜合信息化的新階段。管理住處化的新發展進一步促進住處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導致住處管理在整個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滲透於和體現在各種管理,無論是政府管理還是企業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過程。可以說,若無信息管理,也就談不上任何管理了。值得注意的是,已經出現了住處管理向知識管理演進的發展趨勢。

可持續發展管理的出現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初興起的一種新發展觀。它強調由於資源稀缺、環境有限、為求發展而對資源、環境進行消耗、利用時,必須保障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以避免全球不可持續的發展。在未來的管理中,政府、企業和公眾都應遵守可持續發展原則,制定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並貫徹於整個管理活動。社會要求企業從趨利性經營管理轉向「綠色」的經營管理,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美化環境為己任。在管理理論和方法中,和諧理論即研究各種組織內外和活動過程親睦、協同、配合關系的理論及其應用,將得到更多的重視。

由「硬」管理為主向「軟」管理為主的轉化

國家管理也好,企業管理也好,所謂管理都是人的管理。首先,管理主體是人。其次,管理客體雖然兼有人和物,但是對物的管理取決一對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客體主要也是人的問題。工國古代的管理思想,無論是儒家思想還是兵家思想,都很重視發揮人在管理中的關鍵作用。近代外國管理思想則與工業文明密切相關。20世紀之初有基於「經濟人」假設的泰羅的所謂科學管理,20世紀30年代有基於「社會人」假設的梅奧等人的行為管理,至50年代又有基於「自我實現的人」假設的馬斯洛等人的人本管理,80年代以來出現了現代的文化管理,強調超越自我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現象。管理發展史表明,明顯地存在著由理性的科學管理即物本主義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即人一主義的「軟」管理的轉變。「軟」管理的發展是以「硬」管理的存在為基礎的,而「硬」管理對靠「軟」管理來提升,需以「軟」管理的指導為前提。「硬」管理主要是高揚理性、崇尚科學的西方管理思想,要洋為中用。「軟」管理中含有「天人合一」、人際關系融洽的我國古代思想,要古為今用。在中西管理結合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軟」、「硬」兼有和融合。而以「軟」為主的中國式管理,乃用當今時代向我國管理界提出的歷史任務。

❷ 為什麼經濟越發展對市場調查的需求越多

因為經濟發展很快,市場動態隨時在變,不可以亂來,必須時刻對市場進行調查,以免出現錯誤。

❸ 地方經濟發展的原因和發展需要(具體一點)

經濟的發展靠消費,如何讓這種消費實現,靠市場,市場得有需求,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內在某地修一容個比價大的基礎設施,比如說機場,這算是一種投資,參加機場修建的人可以獲得一定的收入,這部分收入就會形成對商品的需求,所以說投資可以引致需求,實現消費;消費反過來能促進投資,一個具有很大需求的市場必然引來各行業的投資,各行業的投資為消費需求提供商品,需求越大,市場競爭越激烈,資源配置就更加有效,生產力水平更加提高,東西更加便宜,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提高(只要付出少量勞動就能支配大量的財富),從上面的修機場例子可以看出,政府投資可以一定程度的促進經濟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必須首先依靠某種生產或勞動獲得收入,把收入用於消費,形成需求,一個產煤的地方,人們首先依靠煤獲得收入,用於各種消費,帶動其他一些行業的發展,其他行業人們一樣獲得收入,一樣形成需求,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乘數,所以有的地方考資源獲得發展。發展的本質是生產力的提高,是付出少量勞動獲得商品量不斷增加的過程,發展對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必要的。

❹ 需求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投資、需求、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需求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具體體現:一是消費需求作為最終需求,對經濟增長起著直接和最終的決定作用。需求決定生產規模,只有消費才是社會再生產的終點和新的起點。二是實證研究表明,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大超過需求和出口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三是消費需求不僅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也是緩解經濟劇烈波動的穩定力量。

❺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的矛盾是什麼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主要在供給側。

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蘊含的哲理是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應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矛盾的主次方面關系原理要求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

❻ 積極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物探發展的基本動力是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代,對物探的有效需求,主要體現於國家計劃任務。國家有關方面和各地質管理單位,基於對物探的性質和作用的認識,對應用物探和發展物探,做出科學的決策,置物探於「先行官」、「特殊兵種」的地位,視物探工作為資源勘查(以至開發)的一個必經環節,納入國家計劃。為適應任務需求,物探在地質工作大發展初期,執行「發展壯大力量,提高技術水平,擴大應用范圍,提高地質效果」方針,短時期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多個服務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地質工作以後的發展階段,物探依靠科技進步,加大信息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解決困難問題的能力,適應了不斷提出的新的需求。

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物探的需求主體呈現多元化:公益性物探工作,仍然主要體現於國家計劃任務之中;商業性物探工作,受市場調節,主要體現在多種用戶的決策和計劃之中。物探更加重視地質效果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許多物探單位從事業型向企業轉變,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工作領域從勘查向開發延伸,從國內向國際延伸。市場成為物探任務的主要來源和推動技術進步及經營管理改善的動力。政府發揮宏觀調節的作用,表現在指出方向,明確政策,提出規劃,組織制定技術標准和規范,進行資質認證,對具有導向性和重大戰略意義的工作給以特殊的支持,以及對重大科技項目組織攻關等活動之中。在新形勢下,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用戶的科學決策和有力支持,公益性物探和商業性物探相結合,是物探發展的基本因素。

❼ 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是什麼

我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是什麼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是不斷地推進,中國快速發展是貧窮,不再在中國出現。

❽ 全球經濟增長與能源需求是什麼

經濟發展與提高生活質量是全世界人的期望,持續提供可靠的、可支付得起的能源就變得十分迫切。了解能源的整體概況並透徹理解相關的工業流程也是必備的基礎知識。歷史發展表明,全世界所使用的能源類型與總量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對未來能源需求進行令人信服的預測就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全球人口增長的速度將大大快於經濟發展的速度,而且也將使人們提高生活品質的願望滯後於現實。

全球經濟與能源發展示意圖

全球GDP在1980年到2008年間以每年近3.0%的速度增加,預計到2030年將依然以此速度增加,這會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

從1980年全球經濟開始增長以來,全世界的能源利用效率也提高了。這種效率提高的情況表現為能源強度的明顯下降——能源強度用全球GDP除以全球能源需求量來表示。比如在1980年,全球1000美元的經濟產出所消耗的能源量為2.5桶油當量。25年後,相同的經濟產出所需的能源強度顯著下降,每年的下降速度大約為1.0%資料來源:《世界經濟報告》,2006;《IFR》,2007;《SRWE》,2008。。

能量,是一個宏大的命題!大到整個宇宙都在關注著「能量」!

「能量是動力與時間的乘積常常被定義為工作中產出的能力。」

❾ 經濟增長拉動的主要是什麼三大需求

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外部需求被稱為「三大需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消費需求是生產的目的,可以創造出生產力,並刺激投資需求。因此,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最終需求和目的,拉動生產力的發展。
投資需求是增加社會總供給的重要途徑,投資規模要和經濟發展狀況相協調,投資不足可能減緩經濟發展,投資增長過快則可能引發經濟過熱和產能過剩。
外部需求對經濟的作用和消費需求類似。但是,受到國際經濟、外貿環境和匯率變動多種因素影響,外部需求容易出現波動。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需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