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韓國的經濟發展

韓國的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6 16:28:52

⑴ 韓國的經濟為什麼發展的這么快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新加坡、韓國經濟發展的水平與我國相差不遠。到了70至80年代這兩個國家迅速進入了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行列,而在同一時期,我國的經濟發展卻遠遠落後了。結合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後期新加坡、韓國的歷史和我國的歷史分析其原因。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新加坡和韓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注意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戰略。並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首先抓住機遇吸引外資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不斷進行產業的更新換代,發展高技術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
我國在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左」傾錯誤造成了嚴重後果。 自一五計劃後期起,開始出現經濟冒進的傾向。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左」傾錯誤嚴重泛濫,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隨後出現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文革」給我們經濟造成了巨大破壞,十年間經濟停滯不前。
經驗教訓:必須把工作重點放在經濟建設方面;必須制定適合國情的發展戰略;必須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
現在的話 因為之前積累的經驗 而大力進行產業轉型 發展本國科技 諸如韓國的汽車製造 和電子。、。、而相對現在的我國而言 只不過是處於勞動密集型產業鏈

⑵ 請問韓國的經濟情況,和主要經濟城市

經濟:20世紀50年代韓國經濟從崩潰的邊緣走向復甦,60年代韓國成功地推行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經濟發展計劃,70年代躋身於新興工業國(地區)行列,80年代發展成為國際市場上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國家,90年代開始把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作為努力目標。韓國經濟實力雄厚,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等是韓國的支柱產業。韓國曾是個傳統的農業國。隨著工業化的進程, 農業在韓國經濟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 地位日見低下。韓國是農產品主要進口國家,進口量趨於增長,但其農業市場對外國的參與極為敏感,是個對外開放程度較小的經濟部門。 韓國耕地面積為195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平原、丘陵地區,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2%。韓國礦產資源較少,已發現的礦物有280多種,有經濟價值的50多種。有開采利用價值的礦物有鐵、無煙煤、鉛、鋅、鎢等,但儲藏量不大。由於自然資源匱乏,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工業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浦項鋼鐵廠是世界第二大鋼鐵聯合企業。2002年汽車產量320萬輛,居世界第6位。造船訂單標准貨船噸數759萬噸,重新成為世界第一。電子工業以高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為世界十大電子工業國之一。半導體集成電路發展迅速。近年來韓國重視IT產業,不斷加大投入。韓國風景優美,有許多文化和歷史遺產。旅遊業較發達。主要旅遊點有首爾(舊譯「漢城」 )景福宮、德壽宮、昌慶宮、昌德宮、國立博物館、國立國樂院、世宗文化會館、湖岩美術館、南山塔、國立現代美術館、江華島、民俗村、板門店 、慶州、濟州島、雪岳山等。

行政區劃:現有1個特別市:首爾(舊譯「漢城」)特別市;9個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羅北道、全羅南道、慶尚北道、慶尚南道、濟州道;6個廣域市: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

著名的城市有:首爾 釜山 仁川 大田

⑶ 韓國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韓國奇跡就是美國人把工廠轉移到韓國,實際上三星各大財團都是美國人掌控,在韓美國人拉高了韓國的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真實的韓國人水平實際上只比越南泰國高一些,這也是為什麼韓劇里韓國人吃排骨像過年,吃個水果都要省吃儉用了。其實韓國人真實水平太差,並不是農業不發達,很多發達國家農業不咋的,但人家真正是發達國家,進口就便宜,你看看西餐別人是不是大口吃肉的?而韓國人只能大口吃泡菜,這就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日本物產更缺乏呢,你看看日本人吃的是什麼?魚肉、牛肉、豬肉,而韓國人只能泡菜大醬湯!為什麼日本是發達國家,這就是韓國是偽發達國家的區別!一個附屬於美國,把美國人的收入產出強行算入自己,把韓國本土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產出拉高,韓國人吃不起肉可不是空穴來風,實際上,論生活水平,韓國是不如中國的,看看北京青島,一堆韓國人跑過來,就是見證,

⑷ 韓國經濟特點 韓國的主要經濟類型有哪些

國家經濟的發展與人們日常生活的息息相關,韓國作為一個小國,經濟實力卻位居世界前茅,這與韓國本國所重點發展的經濟產業類型有非常大的關系。
韓國經濟特點
韓國經濟是市場經濟模式,20國集團成員之一的世界主要經濟體,是擁有完善市場經濟制度的經合組織發達國家。韓國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未來11國中唯一一個發達國家,是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韓國創造的經濟繁榮被稱為--「漢江奇跡」。1963年韓國人均GNP只有100美元,到2005年卻超過16,000美元,增長高達160倍。截至2005年韓國的資訊科技產業多年來一直執業界之牛耳,除高速互聯網服務聞名世界外,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行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中具領導地位。
韓國的主要經濟類型有哪些?
農業
韓國農業資源稟賦非常稀缺,現有耕地面積1835.6千公頃(18.4%是農耕地),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國家之一。韓國農產品因此較多依賴國外進口。除了大米和薯類能基本自給外,其他糧食85%需要進口。另外韓國60%以上的牛肉、魚貝類,20%水果、禽肉和奶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只有砂糖和蛋可以完全自給。
韓國農業以小規模家庭經營為主。隨著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業在韓國GDP的比重不斷快速下降。1970年農業在GDP的比重為20.7%,而到2004年這一比例就已經下降到4.0%。韓國城市化發展速度很快,農業勞動力流失和老齡化問題嚴重。1970至2000年間,韓國農業就業人口比例由50%降到了8.5%。韓國農民的收入水平較高,人均年收入1.35萬美元(2005年)。城鄉收入差距小,農民與城市居民收入的比例是0.84:1。
韓國農業生產結構中種植業特別是大米的比例較高,而畜牧業等的比重小。不過糧食作物的面積有減少的趨勢,高附加值作物、蔬菜和水果的面積在種植業中的比重在增加高經濟附加值的作物高麗參和芝麻占韓國農業生產的1.6%。
韓國政府對農業一直採取保護扶植政策,農業補貼占韓國GDP的4.7%,居世界前列。韓國在農產品貿易上實行許可制和高關稅制以保護本國農業發展。韓國的農產品價格比國際農產品價格平均高2.85倍。不過在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中,韓國也不得不逐步開放農業市場。這使得相應的國內生產大幅度地減少。韓國農民經常組織遊行示威反對開放農產品市場。此外,韓國農民還宣揚「身土不二」的理念,勸誡韓國人要吃本國米、水果、肉等,以抵制外國農產品。

⑸ 韓國是一個什麼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

應該是一個上等發展中國家

⑹ 韓國經濟是如何騰飛的

韓國經濟起飛始於60年代初期,爾後30年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據世界銀行《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統計,自1965年至1990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年增長率為7.1%,列世界各國之首。按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莫克爾斯提出的「現代國家主要指標」剖析,韓國1990年人均GNP5400美元,第三產業在GNP所佔比重為46%,非農業就業人口比例、受過基礎教育人口比例、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人數、城市人口比重、平均人口預期壽命、人口自然增長率等均已達標,可見90年代的韓國已進入國民經濟現代化階段。對外開放進而實現市場經濟國際化被認為是韓國經濟起飛過程中成功的因素之一。國際輿論稱之為「韓國奇跡在戰爭的廢墟上出現」。

一、對外貿易推行由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的多邊化發展戰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一片廢墟上誕生的韓國,復經歷了朝鮮戰爭的洗禮,一直到60年初,其GN22P才達到24億美元。為擺脫戰後的經濟困境,提高本國的生產力水平,最初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對於本國生產需要的原材料和生產資料的進口徵收低關稅,對於准備由本國產品替代的消費品進口徵收高關稅,對於替代進口的國內產業給予財政、金融優惠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經濟和發展生產的積極作用。但是由於進口替代不僅限制了某些國外產品的進口,同時也限制了本國產品的出口,造成既缺乏資源和資本,又缺乏技術和設備的局面,加深了國民經濟對外依賴程度,導致國際收支狀況的進一步惡化,使國內的工業化進展非常緩慢。

50年代與60年代之交,世界上發生了以電子科學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動了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不斷問世,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強勁的勢頭,促使國際市場容量日益擴大,刺激了各國之間貿易的持續增長。加上美、日出於全球戰略的考慮,對韓國在資金、技術、物質等方面給予援助,為韓國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提供了較寬活的發展空間。據此,從1964年開始,韓國從進口替代戰略轉向出口導向戰略,把經濟活動的重心由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採取外貿多邊化和自由化的政策,參與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競爭,以外貿出口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隨後,韓國出口額開始逐年擴大,年均增長達40%以上,在出口貿易的帶動下,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收入及就業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到1990年韓國的GDP業已高達2364億美元,30年來增長99倍。

二、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促進國內外經濟一體化

60年代初,韓國在轉向出口導向型戰略時,資金缺口很大,投資需要增長很快,據此,韓國政府果斷地作出加快引進外資步伐的決定。韓國引進外資的主要著眼點,一是有利於發展出口和國際收支改善的原則;二是有利於關鍵性工業公益事業發展的原則;三是有利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福利事業作出貢獻的原則。30年來,韓國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制定了引進外資的鼓勵和限制政策,一直把技術引進作為引進外資的一個重要方面。在60年代的工業化進程,大膽利用外國先進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和創新,促進了產業技術的發展,形成以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基礎的重化工業經濟。80年代以後,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以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引進技術的比重,機械製造業佔27.8%,電子工業佔20.9%,石油化工佔16.4%。

韓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為相對剩餘資本集中提供了參與國際分工的有利條件。為了擴大出口市場,穩定國際資源進口,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強化本國產業的升級,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勞動力成本,80年代以來,韓國推行了對外直接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的策略。韓國政府通過財政、金融等手段鼓勵本國企業向外擴張,在信貸、稅收和保險制度等方面給予優惠。據有關資料顯示,80年代韓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40%以上是靠政府支持籌措資金發展起來的,1988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4.8億美元。目前,韓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資源開發型產品投資,服務於國內經濟的發展;其次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一些本國限制性的產業,同時降低勞動力成本;再次是對發達國家投資,藉以達到引進高科技和現代管理手段的目的。既實現了國內產業結構的現代化,又促進了國內外市場的一體化。

三、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逐步邁向資本市場國際化

60年代後,韓國為擺脫國外的資金援助,求得經濟獨立,有計劃地建立了各種金融機構,發展各類金融市場,逐步完善了金融體系。80年代初,韓國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強國際金融中心的籌建,到90年代初,除國家中央銀行(韓國銀行)在國內建有15個分行,在海外設有8個分支機構外,大力發展商業銀行,其中包括全國性市中銀行(又稱存款銀行)5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75%,其分支機構達1857個;地方銀行12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6%;外資銀行69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國,美國的10大銀行就有8家在韓國開設了分行,其次為日本和西歐國家。

韓國的金融市場分為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銀行為中心的短期貨幣市場,非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非銀行機構為中心的長期資本市場。韓國政府認為金融業的開放首要的是資本市場的開放,因此於80年代開始實施資本市場國際化計劃。第一階段(1981至1984年)有限度地允許外國投資者通過韓國證券公司管理的開放型國際信託基金和由外國證券公司管理的封閉型基金間接參與投資。第二階段(1985年至1987年)加速韓國投資者間接投資外國證券的活動。第三階段(1988年以後)擴大海外基金的規模,以便利外國投資者間接投資韓國證券市場,准許韓國機構和企業投資外國股票,逐步邁向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金融業的發展已成為韓國政府管理經濟、加速資本積累和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手段。

縱觀韓國經濟發展的演繹過程,可資研究和借鑒的基本經驗:一是從韓國經濟體制運行情況來看,實行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相結合,以政府調控為主,眾多國外經濟學家認為當前韓國仍屬「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它通常實施集中的宏觀經濟決策,並通過指示性計劃和控制經濟參數,藉助經濟立法和行政手段,規定產業和企業發展方向,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以推動主要經濟決策的實施。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均極端匱乏以至無法依靠民族資本的積累來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的情況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二是從韓國政府宏觀決策的選擇來看,特別注重從本國的國情出發,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抓位有利時機,及時調整經濟政策和策略。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能夠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推行不同的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較早的使國民經濟通過計劃手段,從粗放型發展及時轉變為集約化發展,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關鍵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三是從韓國經濟發展格局來看,實行以貿易為導向,以工業為基礎,以金融為後盾的三元經濟發展戰略,推進市場經濟國際化,形成國民經濟投入和產業的良性循環,為韓國經濟高速發展創造了高能化的結構。對外開放不僅有助於促進各項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內進行交流,達到互補互利的目的,而且有助於適應國際競爭機制,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勞動效率,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金融對外開放是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標志,但恰恰是中國對外開放、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薄弱環節,中國政府要加大開放力度,重點似應在金融開放上大做文章。誠然,目前韓國市場經濟體制仍處於不斷完善之中,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的協調,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的配套等還存在發展失衡的問題,尚有待於進一步改進。

⑺ 韓國經濟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韓國奇跡

無論從人口還是面積來說,韓國都只是小國。然而韓國近半個世紀來經濟增長的成績,使我們不得不對這個東鄰小國刮目相看。

1961年,軍事強人朴正熙上台,為了爭取國內民眾及國際社會對其威權政府合法性的認可,從1962年起,實行了多個經濟增長企劃。當時的韓國經濟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國民生產總值僅23億美元,人均GDP只有87美元,基本上是落後的農業國,現代工業基礎極為薄弱。

但在朴正熙執政的近20年裡,韓國經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1970年代初提出的經濟口號,「人均GDP上千美元,我家有轎車了」,在他被刺的1979年就基本實現了。與新加坡、我國的香港、台灣一起跨入了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之列,被稱作「東亞四小龍」。以同樣方式上台的全斗煥,也是將發展經濟作為其政績的「第一考量」。「漢江奇跡」主要就是指上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那段時期韓國的經濟增長率接近兩位數。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前,韓國人均GDP就已經超過10000美元。但金融危機使韓國經濟遭受重創。1998年韓國經濟竟破天荒地出現了負增長,是年GDP下降了6.7%。在國難面前,韓國人表現出了高度的民族凝聚力,韓國各地的獻金運動,各界民眾包括海外韓僑紛紛踴躍捐出美元、金銀首飾來充實外匯儲備,共紓國難,場面令人感動。

韓國是受危機波及最深的國家,但也恢復得最快。進入2005年後,韓國經濟景氣正全面恢復。韓國經濟界將金融危機後的重振及今後韓國經濟的前途歸功於:「IT」和「中國市場」。韓國分外重視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他們認為,韓國惟一的資源、最重要的生產力就是他們的大腦,即「人力資源」。

2004年,韓國的信息化程度在世界綜合排名第7,居民使用互聯網寬頻的比重居世界第1。他們的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上納稅等電子商務活動的普及率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今天的韓國是IT產業強國,三星電子公司已經是世界超一流IT企業。2004年,員工總數不過10萬的三星電子銷售額為505億美元,佔全國GDP的近8%!2004年韓國在IT研發方面的總投資額為138億美元,佔GDP的2.5%。其他行業如現代汽車、LG家電、SK通訊、韓進流通等韓國著名企業也都是靠重視研發才實現快速擴張的。

另外,中國市場對韓國經濟貢獻巨大。1992年中韓兩國建交以來,經貿關系飛速發展,兩國經濟關系十分密切,韓國經濟學家說,「兩國市場的邊界日益模糊」,韓國媒體還發明了一個新詞:KOINA=KO-REA+CHINA,來說明「中國市場攸關韓國經濟的生死,怎麼估計都不過分」,有人還形象地說,「中國市場打個噴嚏,韓國經濟就得感冒」。

⑻ 韓國現在的經濟狀況如何

按2015年中國遊客在韓國人均消費2391美元計算,如果中國遊客減半,在韓消費額將回減少96.35億美元。韓國免答稅店首當其沖。2016年韓國免稅店市場規模為12.27萬億韓元,72%由外國遊客掏腰包,大部分為中國人。以中國遊客購買額佔70%計算,金額大致為8.6萬億韓元。如果中國遊客減半的情況持續一年,韓國免稅店銷售額將減少4.3萬億韓元。
韓聯社稱,韓國免稅店龍頭樂天免稅店將蒙受數萬億韓元的損失,而最近2-3年新生的免稅店甚至可能遭遇倒閉危機。
禁韓令看起來只是娛樂圈事情,但其實中國的這個政策對韓國經濟來說是有很大影響的。
據了解,韓國文化產業出口的比例佔到70%左右,其中一半是出口中國。而「限韓令」已令韓國股市連日下跌。有媒體調查表示,近三天JYP跌了5.4%,市值縮水97億,SM跌了4.8%,市值縮水314億,CJ E&M跌了8.99%,市值縮水2444億,YG跌了11.98%,市值縮水760億,CJ、SM、JYP、YG這四大公司總市值下降了3615億韓元(21.5億人民幣)。

⑼ 韓國經濟為什麼能發展成現在這樣

韓國是一個以來外向型源經濟為主的經濟體,以經貿環境,特別是亞太地區的經貿環境,對韓國經濟的影響特別巨大。2018年年中,特朗普挑起大規模所以沖突之後,以外需為主的韓國經濟,就開始遭遇重大的沖擊。先是韓國的鋼鐵產業遭遇美國232調查,被徵收高額關稅,為了挽救韓國的鋼鐵產業,韓國被迫向美國進一步放開皮卡等乘用車市場,換取美國的豁免。隨後美國又與亞洲主要經濟體爆發了規模更大的貿易沖突,「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半導體產業作為韓國的支柱產業,在這場貿易戰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出口幾近停滯。

⑽ 韓國經濟發展,對中國有什麼啟示

1、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韓國經濟騰飛的經驗表明,政府的有效干預和主導是一國經濟發展目標實現的前提,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在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政府的主導作用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建立有利於市場有序運行的基本制度框架;其二,為市場經濟提供良好的社會基礎設施;其三,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其四,維持社會公平正義;其五,制定產業發展政策,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升級;其六,宏觀調控,實現社會經濟總量需求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政府主導作用的有效性有賴於集權統一的政治領導和科學的決策。目前中國的政府經濟管理部門設置過多,職權存在交叉,有必要進一步精簡或合並。
(1)合並商務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貿易和工業部。全面負責管理工業、貿易、能源、國際貿易政策和促進出口政策等,對外國企業的進入和引進外國技術
及海外投資政策進行綜合協調,為工業和貿易領域提供援助和服務。(2)改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發改委)。一個國家應該設立一個宏觀經濟綜合管理部門,發改委雖具有這一性質,但卻同時承擔著微觀經濟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處理,直接涉足企業重要投資和主要商品定價,這不僅不利於其宏觀管理職能的行使,而且也嚴重影響了行業發展和企業經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韓國的經濟企劃院應是發改委改組的方向。改組後發改委的職責應包括:研究擬訂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制定國家中長期經濟計劃;進行總量平衡;制定有關國土綜合開發、能源開發和有關物價的基本政策;調查和分析經濟動向和國民收入,分析和測定綜合國力;協調各有關部委經濟政策;指導總體經濟體制改革。發改委應實行專家決策,以保證政策和規劃的科學性、宏觀調控的有效性。
2、 扶持教育發展
制約中國競爭力提升的一大「軟肋」在於公共教育支出仍非常不足,國民素質總體不高,教育體系適應性不強,人才缺乏。要改變落後的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1)樹立教育公平的理念。國家應建立一種機制,不僅人人名義上享有平等教育的權力,而且實際享有平等教育的機會。(2)加大政府教育投入。當前急需解決的兩大問題:一是國民教育系列全部實行公費教育,這是加快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惟一途徑;二是免去高校全部教育債務,使高校一心一意辦教育。(3)創新教育體制。一是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滿足全體國民受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知識結構的人才要求;二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滿足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社會進步對人才知識更新的需求;三是構建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確保教育質量和教育資源有效利用;四是改進教育方式和辦學模式,優化教育內容,培養創新型人才。
3、 加快產業促進
審時度勢,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是韓國經濟騰飛的一項重要經驗。從西方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產業結構基本上都是沿著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軌跡不斷演進的,中國的工業化道路也應如此。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基礎設施落後、外部經濟援助缺乏,這就決定我們現階段一方面要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逐步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和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著力解決眼前及將來相當長時間存在的兩億多農民工和每年幾百萬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政府承載著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二、三產業健康協調快速發展的重任。除政策引導外,政府更多的工作應該是起促進作用,一是經濟上扶持,二是政策上優惠,三是法規上強制。
4、 加強自主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技術進步是現代經濟增長最好的推動力。一方面,技術進步可以通過技術引進來實現,但更重要的是自主創新。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通過技術引進並加以消化吸收,在此基礎上,進行本土化的改造創新,不失為一條推動技術進步的捷徑。自主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企業要把技術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人才培養等。但政府要為企業自主創新創造良好條件,包括:培育技術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公共技術支持平台,開放科研設施,加強技術信息服務,營造公平的人才發展環境,減免稅收,資金支持等。

閱讀全文

與韓國的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