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經濟知識,分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為什麼能夠
①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能夠推動在更大空間整合優化配置資源,形成更大范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②能夠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挖掘沿岸地區經濟發展潛力,擴大內需,進一步拓展經濟發展空間。
③能夠全面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戰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
④能夠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❷ 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的三大兩小城市群是哪些
從沿海起步先行、溯內河向縱深腹地梯度發展,是世界經濟史上一個重要規律,也是許多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經歷。長江橫貫東中西,連接東部沿海和廣袤的內陸,依託黃金水道打造新的經濟帶,有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建設長江經濟帶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有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調整區域結構、實現中國經濟升級具有重要意義。解讀: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國有各國的黃金水道。如美國的黃金水道是密西西比河,德國的黃金水道是萊茵河。「要改善民生、實現中國夢,中國經濟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必須尋找新引擎,長江經濟帶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說,當前中國正處於發展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經濟增長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建設長江經濟帶表明我國在提升東部沿海發展質量的同時,重視做好內陸開發開放。中西部沿長江區域要積極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加大力度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大力推進城鎮化,讓的農業人口有序進城,加強城際間聯系,把發展潛力和空間釋放出來,進而為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支撐。長江經濟帶連接三個「板塊」,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中西部具有經濟發展最大的迴旋餘地。建設長江經濟帶,就是要構建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新棋局,通過改革開放和實施一批重大工程,讓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經濟區三個「板塊」的產業和基礎設施連接起來、要素流動起來、市場統一起來,促進產業有序轉移銜接、優化升級和新型城鎮集聚發展,形成直接帶動超過五分之一國土、約6億人的強大發展新動力。解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說:「建設長江經濟帶有利於發揮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龍頭作用,通過產業、資本、技術向中西部轉移,推進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從而構建東、中、西聯動發展的經濟增長新格局。」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長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認為,長江經濟帶戰略實施要以上海帶動全流域、以武漢帶動中游、以重慶帶動上游地區發展。沿江城市群發展已具備經濟支撐帶基礎條件,也是中國新型城鎮化戰略主戰場;長江「黃金水道」優勢日益顯現,長江貨運量已位居全球內河第一,黃金水道串起長江經濟帶「珍珠鏈」;同時航空、鐵路、高速公路和管道運輸,形成現代化運輸體系,長江經濟巨龍騰飛的時機已經到來。
❸ 如何通過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據報道,日前中國領導人在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強改革創新、戰略統籌、規劃引導,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長江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長江經濟帶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對於全國各地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示範作用。
長江經濟帶開發應避免重蹈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經濟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加強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
文章來源:央廣網
❹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嗎
長江經濟帶橫貫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11省市,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說。他介紹,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和生態系統地位重要,且具有突出的黃金水道優勢和獨特的東西雙向全方位開放優勢,「長江目前年貨運量超過25億噸,約為密西西比河的4倍、萊茵河的10倍;水資源總量約佔全國的35%,不僅哺育了沿江4億多人民,還通過調水工程惠及華北、蘇北等地區。」此外,長江經濟帶發展水平呈現梯度分布格局,差異明顯但潛力也巨大。近年來下游地區轉型升級繼續加快,產業向中上游轉移規模不斷擴大,區域互動合作前景廣闊。
「實施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有利於保護長江生態環境,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有利於挖掘中上游廣闊腹地的巨大內需潛力,形成上中下游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有利於建設陸海雙向對外開放新走廊,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促進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吳曉華表示。來源:人民日報
❺ 什麼是"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整體協同發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構建現代化交通網路系統,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推進產業升級轉移,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市場一體化進程,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長江經濟帶覆蓋省份: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近年來,長江經濟帶首尾兩大戰略金融核心區:江北嘴、陸家嘴已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並和國際經濟關聯密切的金融中心。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
❻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范圍包括哪些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
(1)長江經濟帶
東起上海、西至雲南,涉及上海、重慶、江蘇、湖北、浙江、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江西、安徽9個省2個直轄市。
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
一是依託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二是做大上海、重慶、湖北武漢三大航運中心;
三是推進長江中上游腹地開發;
四是促進「兩頭」開發開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緬經濟走廊。
長江經濟帶中上海為龍頭,武漢為龍腰,重慶為龍尾,這三大城市也分別是上海協調會(上海市.江蘇省.安徽省),武漢協調會(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協調會(重慶市.四川省)的中心城市。
(2)城市分布
上海:(1個)
江蘇:南京、鎮江、揚州、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泰州(8個)
浙江: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舟山、(6個)
安徽:合肥、蕪湖、銅陵、安慶、池州、馬鞍山(7個)
江西:九江(1個)
湖北:黃石、鄂州、武漢、荊州、宜昌、黃岡、咸寧、恩施(8個)
湖南:岳陽(1個)
重慶:重慶、萬州、涪陵(3個)
四川:瀘州、攀枝花、成都、宜賓(4個)
雲南:水富
其中,一級中心城市 上海
二級中心城市 南京 、武漢、重慶、蘇州、杭州 、 南昌、成都、無錫 、寧波 、長沙、合肥
地區中心城市九江 、岳陽 、黃石、常州、 舟山、 南通 、蕪湖、 宜昌、 揚州 、池州、 鎮江、 安慶、 銅陵
一般城市 萬州 、涪陵 、荊州、攀枝花 、嘉興 、黃岡、 巢湖、 湖州 、馬鞍山 、宜賓 、瀘州、 紹興、 鄂州、 咸寧、水富
❼ 長江經濟帶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處理好哪些關系
長江經濟帶不是一個個獨立單元,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既要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也要提高戰略統籌能力、發揮規劃引導作用。專家吳曉華認為,推動長江經濟帶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提高三方面的統籌能力。
統籌好市場力量與政府力量的關系。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利用市場機制引導資源要素在長江上中下游之間、左右岸之間有序流動和高效配置,探索生態產品價值的多種實現形式。來源:人民日報
❽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中的三級是指什麼
《綱要》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
「一軸版」是以長權江黃金水道為依託,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推動經濟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發展。
「兩翼」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這是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基礎。通過促進交通的互聯互通,增強南北兩側腹地重要節點城市人口和產業集聚能力。
「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個城市群,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的三大增長極。「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加強與中心城市的經濟聯系與互動,帶動地區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