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發展新能源經濟

發展新能源經濟

發布時間:2020-11-26 16:04:40

Ⅰ 什麼是能源與經濟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走的仍是粗放經營的傳統發展模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大量地浪費著能源,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我國經濟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依據如下。
1.基本國情
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人均耕地相當於世界水平的42%,人均淡水資源量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7%。我國是少林國家,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蓄積量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和12.5%。礦產資源種類不全,有的雖儲量不少,但品位低,開采難度大。我國大多數礦產資源人均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資源短缺的同時,資源破壞和浪費又非常突出。
2.經濟發展正處於快速階段
我國工業化還沒有完成,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即加快發展重化工業階段。汽車、鋼鐵、機械等製造業和房地產、煤炭、電力等前向和後向產業的高速發展,是中國進入重化工業時期的重要標志。重化工業的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十分強烈,不僅造成資源大量消耗,而且容易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3.我國發展時逢經濟全球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被越來越深地捲入到了國際經濟體系之中,特別是加入WTO後,大量外資進入國內,進出口數量日益增加。這一方面會增加我國資源、生態的消耗,加大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將促使我國利用其他國家的資源優勢,擴展資源、生態消耗的調節空間,為解決我國的資源、環境問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環境問題構成21世紀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十分重要的國際背景。
因此,對於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先天脆弱,但經濟發展處於高速成長期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Ⅱ 發展新能源的意義

發展新能源的意義

1、中國能源需求的急劇增長打破了中國長期以來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格局,自1993年起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且石油進口量逐年增加,使得中國接入世界能源市場的競爭。

由於中國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生產量的相對不足,未來中國能源供給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高。

2、國際貿易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國際能源價格有可能隨著國際和平環境的改善而趨於穩定,但也有可能隨著國際局勢的動盪而波動。

3、今後國際石油市場的不穩定以及油價波動都將嚴重影響中國的石油供給,對經濟社會造成很大的沖擊。

4、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可相對減少中國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例和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提高中國能源、經濟安全。

5、此外,可再生能源與化石能源相比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其環境污染少

(2)發展新能源經濟擴展閱讀

特點

1、資源豐富,普遍具備可再生特性,可供人類永續利用;比如,陸上估計可開發利用的風力資源為253GW, 而截止2003年只有0.57GW被開發利用,預計到2010年可以利用的達到4GW, 到2020年到20GW,而太陽能光伏並網和離網應用量預計到2020年可以從的0.03GW增加1至2個GW。

2、能量密度低,開發利用需要較大空間;

3、不含碳或含碳量很少,對環境影響小;

4、分布廣,有利於小規模分散利用;

5、間斷式供應,波動性大,對持續供能不利;

6、除水電外,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成本較化石能源高。

新能源作為中國加快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將為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和產業基礎。

1、風能無論是總裝機容量還是新增裝機容量,全球都保持著較快的發展速度,風能將迎來發展高峰。風電上網電價高於火電,期待價格理順促進發展。

2、生物質能有望在農業資源豐富的熱帶和亞熱帶普及,主要問題是降低製造成本,生物乙醇、生物柴油以及二甲醚燃料應用值得期待。

3、太陽能隨著中國國內光伏產業規模逐步擴大、技術逐步提升,光伏發電成本會逐步下降,未來中國國內光伏容量將大幅增加。

4、汽車新能源環境污染、能源緊張與汽車行業的發展緊密相聯,國家大力推廣混合動力汽車,汽車新能源戰略開始進入加速實施階段,開源節流齊頭並進。

Ⅲ 國家大力提倡發展的新能源產業;

你好,
國家大力提倡發展的新能源產業的相關政策如下:
財政部出台十大措施助力產業發展
一、 大力支持風電規模化發展;
二、 實施「金太陽」工程;
三、 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
新能源開發利用
四、 加快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
五、 加快淘汰落後產能;
六、 支持城鎮污水管網建設;
七、 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
八、 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
九、 支持發展循環經濟;
十、 支持節能減排能力建設。

Ⅳ 新能源開發的重要意義

一、發展新能源經濟是當今世界的歷史潮流和必然選擇

近年來,曾支撐20世紀人類文明高速發展的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為主的石化能源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除其儲藏量不斷減少外,更嚴重的是科學研究發現,石化能源在使用後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作為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到大氣中後,人為地導致了全球變暖,引發了人們對未來社會發展動力來源的廣泛關注和思考。不少國家的能源戰略都有一個明顯的政策導向——鼓勵開發新能源,這既是國際市場上石油等傳統能源產品價格高昂壓力所致(非常時期除外),也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 因此,新能源開發有可能成為未來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引擎,成為最有創造就業和財富能力的新經濟支柱。目前,全球投向新能源,特別是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的資金數量激增。有一種共識正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只有在新能源技術革命中走在前面,才有可能在未來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據優勢地位。尤其在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呈現不斷下滑嚴重局面的背景下,有專家認為對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將是全球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的新一輪競爭熱點,對傳統能源的改良以及新能源技術和產品的發展,將會催生一個巨大的市場,新能源產業必將成為世界各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二、發展新能源經濟可為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支撐

有豐富的新能源資源,新能源發展又有了一定的基礎,這些條件為發展新能源經濟提供了支撐。當前,大力促進新能源經濟的發展,是發展中的重要戰略機遇。發展新能源經濟不僅可以開辟新的能源供應途徑,有效增加新能源供應量,還可以有效降低環境污染,有利於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而且,從產業結構調整看,發展新能源經濟將對調整目前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和發展戰略,帶動相關的一系列產業的發展,提高經濟運行的抗風險能力發揮重要作用。把新能源產業培育成為一個特色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必將有力地推動青海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成為有效應對挑戰、抓住發展機遇的重要途徑。

三、培育新能源經濟的總體思路

培育新能源經濟,當前應把重點放在太陽能的開發利用上,要以太陽能產業作為新能源經濟發展的龍頭,加快發展太陽能、風能、沼氣等技術成熟、市場競爭力強的新能源,盡快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積極推進技術基本成熟、開發潛力大的生物質能利用、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等新能源技術的產業化發展,為更大規模開發利用新能源、培育壯大新能源經濟奠定扎實的基礎。培育新能源經濟的線路圖要圍繞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的產業鏈發展,最終形成光伏產業多晶硅提純、單晶硅拉制、多晶硅鑄錠、晶硅切片、太陽能電池、組件封裝、光伏技術系統應用的完整產業鏈,以及太陽能、風能互補,太陽能、生物質能互補的產業發展模式。


四、加快發展新能源經濟的幾點建議

為了做大做強新能源產業,推動新能源經濟發展,使之盡快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建議:

(一)發展新能源經濟,要借鑒和吸取國際經驗,進行目標引導、政策激勵、產業扶持和資金支持;堅持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和環境相協調,市場開發與產業發展互相促進,近期開發利用與長期技術儲備相結合,政策激勵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按照總體規劃、分類實施、突出重點、技術創新、滾動發展的思路,挖掘新能源資源優勢,加快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二)要在全面開展新能源資源調查,摸清資源賦存情況的前提下,組織力量編制新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發展的階段性目標、產業布局、發展重點,對新能源的發展做統籌規劃和安排。要明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制定具體的發展措施,努力推進新能源產業科學化、有序化發展。

(三)開放新能源市場准入條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新能源依然是國際投資的熱點,要把吸引新能源投資作為應對危機、擴大投資規模的重要方向,積極促進新能源經濟發展,保持新能源投資的適度增長。

(四)新能源生產成本高,目前,提供財政「補貼」是各國政府扶助新能源企業的主要手段。這種支持包括向新能源產品的生產者提供資助和稅收減免,以及給產品的購買者提供消費補貼和退稅等方面的刺激,鼓勵更多民眾和企業嘗試新能源產品。 目前,新能源產業發展仍處在初步發展階段,從政府決策的角度考慮,一方面政府不僅要有支持新能源開發利用的意向和規劃,還需盡早著手實施有力的推動措施,抓緊制定合理的價格補償機制和直接的財政補貼機制,建立健全支持新能源發展的財稅政策體系和風險分擔機制。同時,應盡早將新能源經濟發展的需要納入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為新能源經濟的發展壯大提供強有力的基礎保障。

Ⅳ 為什麼發展新能源能促進經濟發展

因為其能促進消費和投資,因而能夠拉動GDP促進經濟增長。

Ⅵ 發展新能源電力汽車有何重要社會和經濟意義

不論是從經濟社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環境的高度來審視,還是一些特殊用途解決現實的能源供應出發,發展新能源均具有重大戰略意義。①新能源是人類社會未來能源的基石,是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在當今的世界能源結構中

Ⅶ  能源與經濟發展

人類社會消耗的90%的能源來自於礦產資源。

工業化程度高低,生活水準的高低都直接與能源消耗成正消長關系(圖6.1)。工農業生產中的機械化程度和電氣化程度對生產力水平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農業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能量轉換系統,通過太陽能把H2O與CO2轉化為碳水化合物,貯存在食物和其他農產品中,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就是由能源推動的機械來代替人畜勞作,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1920年美國農業人口3200萬,1960年減少了一半,到70年代中期再減一半,為780萬,而這一階段,能耗增加了2.2倍,穀物單位面積產量增加了5倍,但所用工時則由原來的57h減至17h。消耗在農業機械的汽油約1682×104m3/a,柴油1318×104m3/a,液化氣50×104m3/a。平均生產1t穀物用油0.04m3。美國每人每年用於食物有關的能源為59×109J。據1991年統計,全球石化燃料的25%被用於與食物有關的生產和加工過程。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農業機械化程度還不高,也有20%左右的能源被用於此。

能源對於人類技術進步起到了火車頭的作用,人類歷史上3次能源技術應用的轉變:蒸汽、電力、原子能都引起了生產技術的重大變革。

人們物質與文化生活所消耗的一切物品均體現了能源的最終消耗(圖6.2、表6.1)。

國民經濟的增長與能源之間關系密切,一般來說,能源增長與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速度成正相關。能源消耗彈性系數,即能源消耗和國民生產總值兩者年平均增長速度之間的比值,基本上能反映這種關系(表6.2)。1962~1972年,日本能耗增長最快達11.7%,其GDP增長也最快,達10.3%,而能耗增長較慢(2.2%)的美國其GDP年均增長僅2.8%。但隨著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應用,能源結構的改變和能源管理的改善,GDP增長速度在能耗增長較低的情況下,也可能飛速發展。

能源供應對工業布局有重要影響,單位產值耗能大的工業,如煉鋁1t,耗6.68t標准煤,其能耗占成本的1/3,故多建於靠近能源基地的地方。但科技進步改變了礦石原料和能耗在成本中所佔比例之後,工業的地理布局也將在價值規律的支配下得到調整。

圖6.1美國從1850~2000年能耗變化曲線圖(據C.Starr,科學,1971,第9期,39頁)

註:在過去的世紀中能耗由樹木、石油、天然氣來提供,而未來世紀中能耗將依靠核能和煤

圖6.2人均能耗與生活水平的關系(據王慶一,1988)

表6.11996年主要礦產品人均消耗量對比單位:kg

①鋼為產量;②煤為油當量。

(據朱訓.1999.世紀之交的中國礦業.中國礦業協會通訊,總第39期)

表6.2主要工業發達國家能源彈性系數的變化

資料來源:(1)日本《能源》雜志,1982年第12期,1983年第2期;(2)世界銀行《1989年世界發展報告》。

能源的開發,能源基地的建立,能帶動一個地區相關的產業發展,如煉油、石油化工、鋼鐵、建材、電力、有色、機械、交通、通訊等工業騰飛。中國的大慶、大同、撫順、德國的魯爾、美國的阿巴拉契亞、英國的中部地區、原蘇聯的庫茲巴斯等就是以能源為主業的復合型工業基地。

主要能源結構的改變會影響產業結構的調整。70年代中期,全球石油價格的上漲引發了世界能源危機,對西方能源缺乏的工業國家造成了極大沖擊。以日本為例,其能耗高的重、化工業利潤急劇下降甚至轉為虧損,鋼鐵、造船、化工、紡織、造紙等明顯衰退,日本採取了用節省能源和其他工業原材料的知識密集型產業來代替原高耗能的產業,推動了電子機械工業的迅速發展,產品結構也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和低原材料消耗方向發展,從1973~1980年,就少進口原油1.77×108t。其國民生產總值每增長1%,所用能耗的增長由1973年以前的1.1%減到0.46%,每億美元產值能耗由1970年的9.1×104t標准煤降至1985年的4.4×104t。

可見,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產業結構的變化不僅影響著能源的利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產業部門能源消費結構(表6.3、6.4)。

中國正處在工業迅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階段,能耗增長速度和單位產值能耗都相當高,這已引起了經濟界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未來社會經濟發展與地質能源關系密切。按世界能源會議分類:固體燃料、液體燃料、氣體燃料、核能、地熱能等幾種能源屬於地質資源。

煤是最重要的固體燃料,全球已探明2×1012t油當量的煤儲量,約占已探明非再生能源的90%,可供全人類使用230a,其中原蘇聯、美國、中國的煤儲量佔全世界已探明儲量的57.3%,其次是澳、法、印、南非、波等國合佔31.7%。

表6.31983年世界幾個主要國家工業能耗構成

(中國科學院能源研究所,1986)

表6.4中國1997年能源生產總量及消耗總量構成(%)

①以萬噸標准煤為單位。(據朱訓,1999)

20世紀初,94.5%的能源來自於煤,至今仍佔30%。中國是煤炭使用大戶,75%能源依賴於煤。中國成煤期多,儲量大,分布廣,煤種齊,開發易。煤炭及其相關產業,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能源,還推動了產煤區地方經濟的發展。

石油天然氣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有國民經濟的「血液」之稱。特別是20世紀的40~50年代,由於中東大型油氣資源區的發現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動力革命,石油消費劇增,年消費增長達7.4%,60年代中期以來,油氣消費占能源總消費的62%~65%(表6.5、6.6)。利於油氣的沉積盆地1027個,有27%的盆地已勘探。據估計,世界石油最終可采儲量2460×108~3040×108t,天然氣為310×1012m3(表6.7)。據IEA資料,1998年世界石油平均需求量為74.3×106桶/日,1999年增至75.7×106桶/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工業國家1998年石油需求量為46.7×106桶/日,1999年可達47.3×106桶/日。我國已成為世界重要的油氣資源保有與生產國。為了滿足需求劇增的能源,各國正向深部、向海洋、向荒漠進軍,以保證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能源供給。

核能很可能是化石能源之後供人類使用的又一種動力,1981年世界擁有核電的國家23個,核電站266個;1989年核電已佔世界總發電量的17%,20世紀末全世界將有核電站515座,裝機容量4.78×108kW。1985年,世界核電已達3.12×108t油當量,預計2000年將達6.37×108t,2020年則可能達到11.13×108t油當量,有價值的鈾礦床以北美、非洲和澳大利亞為豐富(表6.8)。中國也已發現200多個鈾礦床,並已具備發展核電的基本條件,1994年底裝機容量210×104kW,發電14×109kW·h,2010年中國將有另外四座8套機組運行,裝機總容量將提高到2000×104kW。

表6.5世界商品能源生產和消耗構成

資源來源:(1)聯合國《世界能源供應》,1950~1976年,1985年;(2)聯合國《1988年能源統計年鑒》,1990年;(3)《世界能源導報》,1991年12月15日第2版;(4)《世界能源導報》,1992年10月30日第2版。

其他地質能源如地熱能、油頁岩、煤層氣、油砂等也都逐漸得到利用,成為能源緊缺的重要補充。

能源消耗仍在增長,石油仍是世界能源的主要支柱,隨著新技術革命其他能源的開發利用已日漸擴大。2020年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耗將比1995年增長50%~75%,年增長率1.2%~1.6%,今後一段時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能源消耗形勢仍將有較大差別,發達國家仍將利用其資金雄厚的優勢,發展能源技術,開發新能源,研製新設備,應用新工藝,調整能源結構,投資方向轉向低能耗、高產值部門,能源彈性系數將維持下降趨勢,至2020年,可能下降一半。而發展中國家的基礎性產業所佔比例高,工業發展速度快,人口增長快。能源消費的需求的增長是不可避免的。到2010年,發達國家能源消耗年增長率為3.4%,而發展中國家僅1.3%;前者在世界能源消費比例中將由19.7%上升到25.8%,後者將從48.1%降至39.4%。

表6.6世界一些主要工業發達國家進入「石油時代」的標志年份

(據世界能源導報,1992)

表6.7世界常規原油原始可采資源的估算

(根據C.D.Master等,1983)

各國根據本國情況制訂了不同的能源發展戰略。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能源進口國,把能源安全可靠供應、節能和環保放在同等位置上來考慮,減少石油進口量,加強核電生產,加快煤與天然氣開發,增加新能源的利用;獨聯體國家有豐富的能源資源,自給有餘,現採取石油、天然氣、煤並重的戰略;日本是能源貧乏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抑制能源需求,加速核電和再生能源的發展,降低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西歐推進積極尋找新能源的戰略,提高核能、天然氣的利用,推進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利用的研究,發展中國家多數以可再生能源作為其發展重點,佔全球人口3/4的發展中國家能耗預計2020年僅佔40%,其能源結構中生物質能佔35%,其次是煤和石油分別佔28%和23%,這些國家由於經濟發展程度低,工業建設和人民生活耗能大,能源供應不足,電力緊張,生物質能消耗大,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化石燃料的低效使用,污染物排放正在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表6.8世界鈾儲量分布情況

註:本表不包括中國、原蘇聯及東歐國家的鈾儲量。(據金景福等,1991)

表6.91991年中國在世界能源生產中的地位

資料來源:①1991年資料;其餘為美國《Oil Gas》,1991年底,1992年3月《Statistics Monthly Report of UN》,1992年6,7月。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產國,第五大石油生產國,發電量居世界第四(表6.9)。其能源發展戰略是優化重點和多樣化發展,發揮煤炭的主導作用,制訂合理規劃,加速煤炭開發,滿足社會需求,穩定能源供應,提高水能和核能開發和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力度,合理、高效、清潔、節省地利用能源,特別是煤和油氣是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嚴重問題,與其他國家類似,權衡能源開發利用中可能產生的各種利弊,應用最新科技成果,盡最大可能興利除弊,提高單位能耗的經濟效益。

Ⅷ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發展新能源汽車列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之中。某班以「新

(1)①我國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銷量逐年增加,但新能源汽車在汽車總銷量中所佔比重低。②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所增加,是因為與傳統汽車相比能耗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小;在汽車總銷量中所佔比重低,是因為在價格、續航里程方面不佔優勢。
(2)①國家:加強宏觀調控,通過財政和稅收實行激勵和扶持措施,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消費需求,促進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發和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②企業: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降低成本;開展國際化經營,培育國際知名品牌。③消費者:進一步轉變消費觀念,倡導求實消費和綠色消費。

Ⅸ 新能源對經濟的影響

新能源總體發展趨勢不會變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認為,當前經濟危機不會影響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總體趨勢,面對全球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的雙重壓力,新能源在全球范圍內的迅猛發展不可逆轉。盡管經濟危機對風力發電的發展速度產生比較嚴重的影響,但總體來講利用包括風能和太陽能在內的新能源產業解決環境問題的總體戰略不會改變。相對於國際其他經濟體,中國應對危機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有理由相信,新能源產業應對這場「寒冬」問題不大。史立山還強調:「此次經濟危機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調整機遇。」他談道,新能源產業近幾年的迅猛發展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很多企業家缺乏對新能源相關項目的經濟和技術可行性的客觀分析,抱著淘金的不良心態進入這個行業,這樣必然會出問題。此次危機提供了一個冷靜思考的契機。新能源產業對技術、資金和管理各方面的要求非常嚴格,客觀評價、合理整合資源刻不容緩。史立山總結道:「新能源產業在此次拉動內需、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抓住機遇,在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方面有所作為。在解決技術和市場等發展瓶頸方面要加大力度。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規模基地進入電網等課題要繼續進行探索。」

新能源企業攜手轉危為機

本次論壇的主題為「全球變化背景下的新能源前景」,在論壇上與會代表深入探討了中國新能源政策背景,對經濟危機背景下怎樣應對已經到來的產業發展寒冬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充分進行了研討。特別是通過剖析當前經濟危機、氣候變暖危機、國際能源危機等全球局勢,為中國乃至全球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尋找方向。新能源商會會長李河君在論壇開幕式上的發言中提出:「金融危機終將過去,而能源安全和氣候安全問題將長期存在,還需要我們新能源產業界的同仁堅定信心、不懈努力、共同應對。」他提出一個看法:「針對新能源這個充滿挑戰的產業,很多人往往高估了一兩年的變化,也往往低估了10~20年的發展。」

在27日下午舉行的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論壇上,眾多新能源企業的領軍人物深入探討了目前新能源產業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諸多問題。

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麥耀華發言時談道:「中國經濟,尤其是外向型經濟的影響比較大,新能源產業是高科技企業,同時也是一個外向型企業居多的產業類型,所以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尤其大,對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沖擊尤其大。盡早作好過冬的准備,新能源企業更應該聯手,同行之間聯手共渡寒冬。同時也期待中國政府在擴大內需中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同時實現能源結構轉型。新能源不會因為金融危機的到來而影響未來。」

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正榮坦言:「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寒冷,目前要作好過冬的准備。但從長遠來講,金融危機可以過去,但氣候變暖等能源危機卻是更長遠需要人類面對的,所以作為有效應對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的新能源產業『無限風光在險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施正榮無奈地表示,目前還沒有從國家4萬億元人民幣拉動內需的計劃中看到對中國光伏產業傾斜的絲毫跡象。而因為有「兩頭在外」的頑症,作為中國光伏產業發展龍頭的無錫尚德依靠國內市場過冬的可能性幾乎是零。

而通威集團有限公司和中海陽新能源電力有限公司有關人士卻持較為樂觀的態度。他們認為:危機加快實現了中國光伏產業的轉型,而這個危機醞釀著多個發展機遇。光伏產業鏈可趁機向更有序的方向發展,撇出很多泡沫。常州天合的代表也認為:我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好好調整我們的思想和思路,一定要靠我們的創新、管理,與業內互相支持。

當更多的人將新能源產業發展遭遇寒冬,導致眾多太陽能企業面臨現金流和市場疲軟等諸多問題歸咎於國際金融危機時,有專家卻認為更多的原因其實是中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內部原因更為主要。針對本報記者的這一問題,常州天合、中海陽等企業的人士認為:太陽能光伏企業,尤其是在海外上市的太陽能光伏企業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大。最近面臨的就是市場的萎縮、合同無法執行等現實情況。中國製造業最近幾年得到很大發展,但是依靠的大多是民營企業以及外資企業的不懈努力。在中國各級政府層面,也提供了一些優惠政策扶持,包括常州天合在內的新能源製造業發展,例如土地使用政策等。包括太陽能光伏產業在內的新能源產業之所以直到現在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產業政策,大致有兩點原因,一是行業政策方面,因為新能源企業的動作太快,過去的幾年從來不存在銷售問題;二是相關技術的發展還存在很多爭議,沒有統一的說法。從造福子孫後代的立場來看,這個產業一定要做下去!

政府應幫助企業度過寒冬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認為,在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家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產業已經得到比較好的發展,中國在積極應對環境變化和能源危機時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方面有信心成為世界領軍國家。而值此危機時刻,需要政府和企業各方面齊心協力共度難關。對能源機構調整起關鍵性作用的新能源是一個朝陽產業,應對全球變暖的發展目標不應該也不會動搖。所以在拉動內需的4萬億元中,應拿出更大份額給新能源,應該在政策層面給予新能源應有的政策。而新能源企業,此時科技創新的力度絕不能減小,國際間的合作也更應該加大。作好過冬准備,迎接更美好的春天來臨。

與發展新能源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