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談談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
第一,人均GDP水平在世界上排在很低的位次上,我國仍然屬於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1998年,按匯率法計算,人均GDP750美元,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3%,在低收入國家之列(低收入國家標准為人均GDP低於760美元),排在世界第149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GDP3220美元,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l.9%,在中低收入國家之列(中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為人均4080美元),排在世界第129位。這一水平與印度尼西亞(人均GDP的匯率值為680美元,購買力平價值為2790美元)和玻利維亞(人均GDP的匯率值為1000美元,購買力平價值為2820美元)比較接近。
第二,社會物質財富遠不夠豐富,尚需要大量創造。人均能源消耗當量和人均電力消耗量可以集中反映社會財富的豐裕程度,也可以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1996年我國人均石油消耗當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人均1684千克)的53.6%,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人均5346千克)的16.9%;人均電力消耗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人均2027千瓦時)的33.9%,高收入國家(人均8121千瓦時)的8.5%。
第三,產業結構層次低,結構升級任務繁重。從三次產業的構成來看,1998年第一產業比重為18%,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比重僅為對%,低於世界平均30個百分點。從製造業內部結構來看,消費品製造業的份額為36%,高於世界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資本品製造業的份額為32.5%,低於世界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資本品製造業多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消費品製造業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發達國家一般都具有發達的資本品製造業,且其比重明顯高於消費品製造業的比重。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則剛好相反。如1997年,在發達國家中,美國資本品製造業的比重為48%,消費品製造業的比重為29%,前者比後者高19個百分點;日本資本品製造業的比重為50.3%,消費品製造業的比重為24.l%,前者比後者高26.2個百分點;而在發展中國家中,巴西(1995年)資本品製造業的比重為29.l%,消費品製造業的比重為32.8%,前者比後者低3.7個百分點;印度尼西亞資本品製造業的比重為22.8%,消費品製造業的比重為51.8%,前者比後者低29個百分點。通過比較可見,我國製造業內部結構狀況與發展中國家接近,而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
第四,一半左右的勞動者在初級產業就業,勞動力需要大規模轉移。在發達經濟中,初級產業就業份額一般都低於10%,1998年美國為3.l%,日本為5.4%,而1997年中國為48.7%,與印度尼西亞水平(45.7%)相當。這說明,我國大部分居民依賴來自於初級產業的收入生活。
從三次產業就業比重來看,我國也與許多發展中國家相近。1998年我國基礎設施、服務業和其他部門就業份額之和為37.5%,高於孟加拉國的水平(29.2%),與泰國的水平相近(3.6%),但低於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如印度尼西亞(43.0%)、埃及(5l.5%)、哥倫比亞(79.3%)、巴西(62.4%)等;更低於多數發達國家的水平,如美國(81.1%)、日本(72.9%)。
第五,居民消費結構層次低,消費結構需要升級。人們通常用恩格爾系數(居民食物消費支出占居民總消費支出的比例)來判斷消費結構層次的高低,恩格爾系數越小,消費結構的層次越高;反之亦然。1998年,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為44%,農村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為53.4%,整體上我國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當在44%與53.4%之間,處於很低的層次上,與人均GDP小於或等於1000美元(PPP)的國家組別相當。在這個組別,食品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平均為48%。有人認為,由於城鎮居民享受福利住房消費,按統計年鑒有關數據測算的居民消費結構低估了城鎮居民住房消費的比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城鎮居民食品消費的比重。但實際上,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這種低估或高估的程度已經很小。
第六,尚有3400萬農民和數以百萬計的城鎮居民處於絕對貧困狀態,收入分配關系有待改善。在同一種社會制度下,經濟越發達,人均GDP水平越高,收入越均等。改革開放以來,居民收入普遍得到增長,但是,不同階層的居民並沒有平等地享受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繁榮。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居民的收人分配越來越不均等。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的基尼系數由1984年的0.30上升到1989年的0.35,並進而上升到1995年的0.415。另據國家統計局測算,1996年,中國的基尼系數是0.424,1997年是0.425,1998年是0.456。另外,目前我國尚有3400萬農村居民沒有擺脫貧困,城市貧困階層也在不斷擴大。因此,必須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消除絕對貧困,改善收入分配狀況。
第七,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任務艱巨。1997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只有32%,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尚未達到中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42%),低於高收入國家78%的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
第八,成人文盲率高,教育普及任務重。1995年,我國男性成人文盲率為10%,女性為27%,比較接近於中低收入國家的水平(男性為12%,女性為27%),普及教育、消除文盲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
第九,勞動資本比低,生產要素質量需要提高。1995年,我國勞動資本比僅為每個勞動者2200美元,不及美國人均115600美元的1/50,歐盟人均144200美元的1/60,日本人均281900美元的1/120,甚至低於印度尼西亞(人均4600美元)和菲律賓(人均對孤美元)的水平。不斷增加資本積累,並用以裝備勞動者,是長期的艱巨的任務。
第十,貿易結構不發達,國際競爭能力需要大力提高。國際經驗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一個國家的貿易結構將發生由以出口勞動密集產品為主、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向以出口資本密集產品和服務產品為主、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轉變。目前,在我國的出口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高,而資本密集型產品(如機械及運輸設備)的比重較低;在進口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低,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高。這說明我國的貿易結構仍處於不發達階段。
另外,從產業的貿易依存度來看,我國的貿易結構也處於不發達階段。一般說來,貿易結構越發達,資本密集型產品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反之亦然。目前,由於加工貿易已佔我國對外貿易的較大比重(1998年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的56.9%),總量層次上的貿易結構難以反映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我們認為一般貿易進口結構和一般貿易出口結構能更好地反映貿易結構的發達程度和國際競爭力的高低。1995年,在我國的一般貿易進口中,依存度居前5位的是儀器儀表(18.6%),其他交通設備(12.9%),電子通訊設備(佔12.0%),機械(l0.8%)和汽車(9.6%)。在一般貿易出口中,依存度居前5位的是服裝(14.2%),紡織業(13.4%),煉焦煤氣(13.3%),木材加工和傢具(11.5%)和皮革製品(11.3%)。這種資本密集型產業進口依存度較大出口依存度較低、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依存度較大進口依存度較低的格局表明,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國際競爭能力較強,資本密集型產業國際競爭能力較弱。改善貿易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任務艱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李善同 侯永志)
『貳』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形勢
中國經濟「新常態抄」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
『叄』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總體形勢如何
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主要指標處於合理區間 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宏觀調控不斷創新和拓展思路,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統籌施策,使經濟增速、新增就業、物價漲幅等主要指標保持在年度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
二、結構調整穩中有進,轉型升級加快推進 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加強政策引導,把經濟下行壓力轉化為調結構的動力,大力優化產業結構,切實落實支持企業創新的各項政策措施,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三、改革攻堅取得新進展,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 依靠改革開放解決發展中的難題,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發布實施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國際經貿合作加強,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四、加大基本公共服務力度,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 緊緊圍繞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大對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穩步推進各項社會保障工作,民生等重點領域得到較好保障。
『肆』 我國經濟發展形勢是怎樣的
此次 危機預計要到2009年上半年股市才會平緩世界經濟要恢復則要數年左右中國大概3年左右,美國可能需十數年 此次危機已造成世界金融也蒸發了35萬億美元左右全球約有上千萬人在此次危機中失業世界各國投入的救市資金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將來會更多中國股市縮水60%市值蒸發20萬億RMB實體經濟也開始大規模受損房產市場冷淡中小企業艱難度日大型企業融資困難消費市場縮減繼而沖擊其他與以上有關的每個行業迫使中國政府決定在2010年左右投入4萬億RBM 用於救市和刺激消費 但總體上對中國的影響並不大 因為中國前三季度的數據顯示中國還是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社會固定資產增加值超過了去年同期水平發展雖然有所放緩,但經濟發展水品還是很高的雖然金融不景氣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佔有國民經濟總量中很少同時中國自身的消費市場巨大,我們的正常生活不會受太大影響中國政府的應對政策除了拿出4萬億用於就是之外銀行將進行數次降息,同時對陷入困境的中小企提供貸款,和減稅政策為大型企業提供融資渠道 根源追尋此次危機的根源是現有的金融體制存在嚴重缺陷所以這次危機過後肯定會制定新的金融經濟秩序而中國將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中國很可能藉助此次千載難逢的機遇,美歐經濟不景氣,美元這一世界貨幣疲軟的機遇崛起 世界經濟新格局將因此形成
求採納
『伍』 我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一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二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三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陸』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當前國際形勢對我們經濟發展既有機遇,也有挑戰。中國的崛起帶來了空內前的向心力,給中容國經濟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某些領域,例如高鐵技術的出口為我國在國際競爭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口碑。這是一個機遇,另一方面,美國、日本、菲律賓等少數國家力圖遏制中國的發展,不希望在世界的東方看到崛起的中國,千方百計製造事端,妄圖減緩中國經濟發展。中國要處理好這些國家的關系,沒有好的環境,想要發展經濟只能空談。
『柒』 談談當前我國經濟形勢
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
2008年我國的GDP增長率將達到10.7%左右,增長速度與上年相比出現回落,但將繼續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長勢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率為3.2%左右,比前幾年的增長速度有所降低,保持農業繼續較快增長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難度越來越大。如何保持農業生產有較快增長、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率為12.2%左右,比上年增速有所減慢,同時重工業增長快於輕工業增長的局面不會改變。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為10.9%左右,增速與上年相比也有所減慢。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仍然慢於第二產業,這種狀況不利於調整一、二、三產業的結構比例關系。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2008年將達到170260億元左右,實際增長率和名義增長率分別為19.1%和24%左右。根據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要求,200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將繼續比上年有所降低,同時又仍然保持一定的較快增長速度,以防止國內外各種不確定因素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避免出現大的起落,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增長的目標。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仍然明顯高於GDP增速和消費增速,使得投資佔GDP的份額上升。按現價計算,200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佔GDP的份額將達到59.2%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佔GDP的份額多年持續明顯上升的趨勢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總的來看,2008年我國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勢頭,同時存在需高度重視的通貨膨脹壓力。面對國內外各種因素存在的不確定性,需要我們審時度勢,繼續努力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變為過熱,防止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同時要積極應對國際經濟環境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爭取主動,力爭在深化改革和加強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同時,保持國民經濟的穩定協調的發展。
二、需要高度重視的通脹問題
2007年以來,我國的消費品價格呈現出加速上漲的趨勢,CPI年度漲幅達到4.8%,為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最高。中國政府針對物價快速上漲的問題,及時出台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措施,但是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CPI目前仍在高位運行。雖然目前CPI上漲在開始階段主要是由於豬肉價格大幅度上漲直接引起食品價格上漲,但是在其背後隱含的通貨膨脹壓力不容忽視。在過去一段時期內積累的價格上漲因素和近期新出現的價格上漲因素,已經形成了可能造成總體價格水平明顯上漲的壓力。物價上漲既有成本推動因素,又有需求拉動因素;既有總量性原因,又有結構性原因;既有國內問題的影響,又有國際問題的影響。
而中國經濟市場也面臨著相同的現象,由「通脹預期產生」的需求顯然也被成倍地「放大」。
級差地租還未被發現陳淮說,房地產本來就是一個高風險的市場。其風險來源於兩個方面。
一是價格的不確定性。住房價格在很大程度上不取決於建築成本,而取決於級差地租。很正常地,同樣的住宅,一通輕軌,價格立刻就大幅上漲。而我國的情況是,絕大部分土地和住房未經過充分的反復交易,級差地租實際上是未被發現的。目前很多城市核心市區房價的波動,不應簡單歸結為「投機」或「炒作」因素,這其中有很大成分是級差地租的自發「尋價(即尋求合理價格定位)」過程所致。在這種情況下,房價上下波動的風險就尤其大。
如何保衛「貨」與「幣」二是需求的不確定性。僅從有多少人沒房住或打算改善住房條件來分析需求是不充分的。仍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改革的第一個十年,老百姓生活改善的標志是收入增長;第二個十年,改善的標志是存款增長;現在進入第三個十年,改善的標志是擁有住房等不動產的產權。再具體說,在通脹預期面前,第一個十年我們靠物價補貼就能保護老百姓的利益,第二個十年我們靠「保值儲蓄」就能保護老百姓的利益。現在老百姓的存量資產普遍多了,並且人們都已懂得通脹時貨幣資產「縮水」而實物資產「漲水」的道理,老百姓一定要靠市場化的貨幣資產與實物資產之間的轉換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這種「由通脹預期產生的需求」具有非常的不確定性,而且人們的私人財富累積的程度越高,宏觀經濟運行過程中的波動越大,其不確定性就越大。
我國房產負債程度不高目前看,控制我國房產市場發展過程中的風險,不應僅依靠「收緊」信貸。更充分和更有效的手段是盡快大力發展房地產金融市場,發展市場化的直接融資,讓投資者直接承擔產業風險的市場化融資。
對國民經濟整體來說,房市風險主要體現在房價下跌時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風險。按照當前平均房價、城鎮居民平均住房面積、城鎮居民人口總數三個因素推算,我國目前城鎮住房資產總值的負債程度不到10%。而發達國家這個指標一般保持40%左右。因為我國的存量住房一般不欠銀行的錢。我們需要扭轉的,是以新房為信用資源的房貸結構。
他指出,中國房地產現在面臨五大矛盾:
一是大部分城市居民進入住房條件迅速改善期,與少部分人無力改善之間的矛盾。
二是代際之間的矛盾。
三是資源閑置和低端市場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
四是住房面積和配套條件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五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與市場發育嚴重不足的矛盾。
『捌』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的形勢
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
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玖』 基於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我們應當採取哪些發展戰略
基於我們國家目前的經濟發展形勢,我們應該採取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
『拾』 我國經濟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1、中國經濟是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受到政治周期的明顯影響版,財政收入對房地產業權的依賴過大;
2、經濟是投資推動型,不管以前是短缺經濟時代還是過剩經濟時代,投資佔GDP的比重過大,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而另一方面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在下降,未來也看不到消費提高希望,加上近幾年外貿依存度的不斷提高,世界經濟周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日益突出;
3、國有經濟逐步收縮,從全面開花逐步過渡到控制關鍵行業、基礎行業和自然壟斷行業,國有經濟以壟斷型大企業為主,存在明顯的利益集團特徵,利益取向經常與國家和老百姓想反;
4、外資白白享用各級地方政府提供的優惠,迅速壯大,逐步控制了中國主要行業;
5、民營經濟逐步活力漸顯,在充分競爭市場和低准入門檻市場表現突出,但受到外資和國有經濟的壓制和各級政府歧視;
6、市場經濟這座大廈的許多基礎比較薄弱,例如所有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獨立公平公正的司法、審慎嚴格的會計制度、以保護投資者利益為先金融監管、信用缺失、道德淪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