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儒家思想對經濟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1-26 15:26:09

㈠ 經濟生活,說明儒家思想對企業經營有何啟示

試論儒家的經濟倫理思想
儒家經濟倫理思想的最大價值.莫過於它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揚棄.已經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企業文化的母本.我們現在更多的.不是去考慮如何去修剪它的細枝末節.去順應所謂的[新潮".而是要從[源頭"的角度去更多地吸收和繼承它的精華.一方面肯定其主體作用.看到它在當代經濟生活中的巨大精神力量和道德影響.另一方面.又看到它存在的傳統缺陷.這些缺陷顯然不是主要因素.但也應引起足夠的警惕.
價值:<論語加算盤
按照西方管理學的理論.管理模式大致有所謂X.Y.Z三種.X理論將人性假設為惡的.人被視為[經濟人".固而實行[標准化"模式.管理方法是命令式.簡單粗暴的.Y理論將人性假設為善的.人被視為[社會人".強調人的主體作用.實行[參與管理".Z理論提出人是因時.因地.因各種復雜因素而採取適當反應的[復雜人".因而在管理方法上要因人.因工作性質不斷變化.運用靈活多變的激勵方法.被稱為[權變理論".Y.Z理論都屬於人本主義管理理論范疇.在20世紀初以前.X模式佔主導地位.在20世紀中期以後.Y模式風行一時.目前.Z模式正逐漸被廣泛採用.那麼.儒家經濟管理思想到底屬於哪種模式.它的現代價值何在呢?筆者認為.總的來看.儒家文化.儒商的管理模式是一種尊重人.發揮人的自身內在積極性的人本主義管理理論和方法.用形象的話說.是[<論語加算盤"的管理模式.其具體表現在:
1.儒家以人性論為哲學基礎.主張以性善論為主的性多元論.這種人性思想符合現代管理學的人性假說.儒家的人性准繩以孟子[性善"論為主.又有荀子[性惡"論.還有董仲舒的[性三品"等性有差等說.輔之以宋儒的天命.氣質之性說和習氣可塑的理論.說明在人性本體的哲學問題上.儒家與西方管理學Y.Z理論的人性假說相一致.儒商以儒家的人性善和人性多元的人性思想作為管理的哲學基礎.以尊重人.相信人.發揮雇員的內在積極性.以[禮制"作為管理的主要手段.同時.儒商也很重視制度管理.如本世紀初宋則久經營的國貨售品所就規定的包括企業組織設施.財會管理.進貨管理.人事管理等完整的規章制度.確保了企業管理的高效性.在現代.企業管理仍然應該實行禮法兼用.以禮為主的管理方式.在相信和依靠職工的勞動積極性的基礎上.加強制度建設.強化勞動紀律.特別是提高職工的科學技術水平和能力.由於我國企業員工素質普遍較低.而且體現社會化大生產的科學管理也比較落後.因而科學管理是企業管理中不可逾越的重要環節.企業文化建設只能包含而不應取代科學管理.逐步走向管理民主化.決策科學化.財務公開化.行為合理化.
2.儒家以人本主義為管理哲學.符合現代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趨勢.儒商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范蠡.春秋時期就提出[擇人"和[不責於人"的用人原則.強調經濟人才的作用.在古代的晉商那裡.就創造出[經理制".發揮管理人才的作用.有些論者評述:[要說`用人不疑`和`知人善任`.晉商可以說是當之無愧."在企業經營中.儒商注重發揮人的第一因素的作用.並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把[得人心"作為發揮人的內在積極性的前提.因而千方百計地照顧本企業職工的切身利益.使職工心甘情願在為企業出力.儒商以人為本的管理哲學對現代企業管理具有重要的啟示.那就是企業管理要以人為中心.而對人的管理要以[得人心"為基礎.近些年來.西方管理學興起了[三P"理論.三P是指企業是為人的需要而存在和生產的(for the peopke).企業是依靠人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by the people).企業最重要的 資源是人和人才(of the people).也就是把人置於企業經營管理的中心地位.美國大企業家.全美食品同業公會主席法蘭西斯說:[你能用錢買到一個人的時間.你能用錢使一個人在一定的時間內.停留在一定的地方.你也能用錢在一天或一個小時內.買 到別人一定的肌肉動作.然而.你卻不能用錢買到熱情.買到主動 .買到忠誠.也不能買到一個人對事業的奉獻."
3.儒商家族結構的親情式管理具有極大的凝聚力.儒家文化是家國結構的宗法性文化.儒商企業在組織結構上家族特徵也十分明顯.儒商的管理是家族式的管理.中國古代工商企業之間.提倡[同鄉扶助".在經商要地建有[會館".組織[同鄉會".用以壯大勢力.所謂微商.晉商.贛商.粵商.閩商等商幫的形成.就是宗族社會在商業經濟領域的再現.在企業內部.老闆大多數喜歡僱用親戚.同鄉.把師徒關系看成是長.晚輩的關系.提倡[孝",把徒弟之間的關系看作是兄弟關系.提倡[悌",宣揚企業內部[親如一家".這種管理結構對於企業的目標整合.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便不是均由親戚.同鄉組成的大企業.也同樣是十分講究家族結構和親情式管理.如舊中國擁有16家分號.從業人員達500多人的瑞蚨祥布店.就將企業內部人員分為若乾等:東家.經理.吃股人員.內伙計.後事.伙計與東家有師徒關系.如果工作賣力.有可能[時來魚化龍".被東家提為經理或吃股人員.得到定期分紅.這就使雇員視瑞蚨祥為家.為其效力賣命.當時在瑞蚨祥就流傳著這樣的歌謠:[生願在蘇杭.死願在瑞蚨祥".在現代.企業管理當然不能搞[家天下".人們評述[家族式管理"只適應企業起步時期.是一種減少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但卻不利於企業深入發展.特別是不適用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組織.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出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族制"企業管理文化.但是.吸取儒商親情式管理有利於增強企業凝聚力的一面.顯然是有意義的.
4.儒商靈活的經營戰略是現代企業管理智慧的寶庫.儒商不僅以道德經商為特色.而且突出地體現了經商的智慧.儒商是敢於並善於進行商戰的商人.一方面.以智慧經商必須有遠見卓識.判斷准確.部署得當.儒商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子貢.孔子稱贊他[臆則屢中".善於[求善價而沽".故其富可以與君王[分庭抗禮".范蠡提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的經營策略.十九年中三致千金.白圭提倡[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被奉為商人的鼻祖.另一方面.以智慧經商還要有超人的膽略和魄力.如包玉剛收購香港九龍倉.王永慶買斷台塑公司股權等.都冒著傾家盪產的危險.而他們則敢於面對風險的挑戰.在競爭中取勝.許多商賈總結了具體的經營秘訣.如:全聚得提出經營[三字經".即鴨要好.人要能.話要甜,胡開文墨店總結出[三不可"生意經.即祖法不可依.陳規不可循.老店不可畏.這些在現代企業管理中都可以拿過來為我所用.
5.儒商[顧客滿意"的經營方針體現了現代企業管理的最終目的.儒家經濟倫理精華主張[立人".[達人".[推己及人"的[利他"精神.儒商把這一原則轉換為[質量第一".[顧客至上"的管理原則.與現代管理實行的[CS"戰略是一致的.所謂CS戰略.就是讓顧客滿意(Consumer Satisfaction).從產品質量.品種.規格.到銷售服務的態度.環境以及售後服務等.都以顧客為出發點.質量第一.顧客至上.這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的信條.儒商決不會因蠅頭小利傷害顧客.正如陸贄所說:[吝小失多.廉賈不處"(<陸宣公翰苑集*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早在本世紀初.冼冠生就以[本心.本領.本錢"三個立業之本為基礎.提出三個至上.即[信譽至上.顧客至上.質量至上".海爾集團根據TQM理論和ISO9000標准.創造了[CEO管理方式"(即[日清日高海爾模式").推行[高標准.精細化.零缺陷"的質量第一戰略.使海爾集團成為世界知名企業.古今儒商奉行的[顧客滿意"的經營方針.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㈡ 儒家思想是不是亞洲四小龍經濟快速成長的主要推動因素

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原因

韓國、
台灣地區、
香港地區、
新加坡號稱亞洲四小龍,

20
世紀
60

70
年代經濟開始騰飛,
在幾十年內,走向了高度富裕。

其一,
存在良好的社會制度。這些地區社會制度雖然不是最好,還是不錯的。廣泛的私有制
加市場經濟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最佳結合模式。
良好的法制體系可以為市場經濟保駕護航。

有制、市場經濟、法制化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

具備類似社會制度的國家或地區,
在當時世界佔大多數,
亞洲四小龍是這大多數群體中的佼
佼者,
四小龍成為佼佼者的原因是其它因素導致的,
社會制度因素是亞洲四小龍成為佼佼者
的前提條件。

其二,臨海的地理位置。在現代社會,在全球自由貿易時代,海洋能提供方便、廉價的運輸
模式,是外向型經濟的重要保障。臨海因素對亞洲四小龍的迅速崛起,幫助很大。

事實上,
世界絕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家或島國,
真正的內陸國是很少的。
大部分國家在臨
海這個因素上,
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亞洲四小龍在臨海國家或地區群體中,
出類拔萃的原因
是其它因素導致的,臨海因素只是沒有拉亞洲四小龍的後腿。

其三,
適合經濟發展的人口天賦。亞洲四小龍的人口天賦,非常適合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這
才是四小龍經濟騰飛的根本因素。亞洲四小龍人口,節儉、勤勞、高智商,這三個人口天賦
對於現代經濟發展,
是完美的結合。
這三個人口天賦是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速度特別快的根
本原因。

事實上,
東亞地區還有兩個地區與四小龍一樣富裕或更富裕。
小小的澳門,
富裕程度不亞於
四小龍,由於太小,不算小龍。日本高度富裕,經濟騰飛時期的經濟發展速度,不亞於四小
龍,甚至更高。由於人口經濟規模太大,人口數量太多,也不算小龍。日本與澳門與四小龍
很類似,地理狀況類似,
人文類似,
制度類似。日本經濟騰飛的原因與四小龍經濟騰飛的原
因是一樣的,都是人口天賦非常適合現代經濟發展。

其四,重視教育。政府重視教育,國民重視教育。教育是百年大計,具有長遠影響,是實現
經濟發展水平高度發達的基礎。
國民受教育水平達不到較高水平,
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就難
以達到較高水平,二者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政府與國民重視教育的潛在原因是人口智商高。

其五,良好的國際經濟形勢。二戰以後,世界進入最自由的貿易時期,二戰以前,國際貿易
受到的限制因素很多。關貿總協定的簽訂,美元的國際貿易地位,傳統殖民地體系的崩潰,
海盜的減少,水上航運技術或設備的前進,航空運輸的發展,
通訊的便利,
極大的便利了國
際貿易,
降低了國際貿易的成本,
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這為四小龍發展外向型經濟奠定
了基礎。這樣環境的產生,不是想有就有的,
四小龍的幸運就是,
當時有了這樣的國際貿易
環境。

㈢ 儒家經濟思想價值

仁,是儒家最高的哲學范疇,也構成儒家經濟思想的靈魂,它不僅是封建倫理的基本道德,也成為指導傳統中國經濟社會的一個主要原則。儒家之仁既是人德也是天德,是宇宙萬物、天地人的共同本質。「仁之美者在於天。天,仁也。」人心本仁本善來自於天心本仁。「義者,宜也。」「仁,人心也;義,人路也」。義,是依據仁善本心指明的正路、適宜的仁德精神。是仁心在不同的社會人倫關系中所應具備的適宜而正當的行為。仁義是儒家中具有本體論意義的道德范疇,仁義道德成為儒家的立人立國之本。由此,在儒家的視野中,道德決定經濟,義決定利,人間道德不是由社會經濟決定而由天德決定,人性本善其根據在於天性本仁,「仁」是天地人的本原,這便是儒家德治的本體論依據,也是儒家仁學重義經濟思想的本體論依據。「天地之大德曰生。」「仁者,生生之德」。儒家認為發展經濟生產生活是遵循「天」生養萬民萬物之仁德,社會經濟活動,根本上不是為求利即不是為獲取更多財富、求取更大的物質享受,而是為實現道義,盡天道仁德。人有物質需求是人生存所必需,但不是終極根本,人生的理想與價值實現須超越對經濟財富的追求,擺脫對物質、聲色人慾等的誘惑,追求人性與天德天仁的相合。
儒家認為道德非由經濟決定而經濟則由道德決定。因此,無論是經濟的發展、財富的取得還是人們的物質生產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環節的一切經濟活動,均貫穿封建倫理道德的基本精神原則,受倫理道德的制約。從人們的生產生活到所有的社會經濟活動,不僅是一個物質產品生產和流轉的過程,也是一個受道義制約的求道盡仁的精神活動過程。對於社會經濟各環節,儒家均強調須合仁道的原則。例如,生產要遵循以農為本、勤勞生財的原則,即「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勤勞是據天道天德而人們應具有的人之美德,是崇本逐末致富生財的正道;交換要遵循「誠信」的原則,「誠」在儒家思想中具本體論的地位,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強調人須按天之道「真實無妄」率性而為。誠信在經濟交往中並非體現求利的工具價值,而是一種人性本善的自然行為與人格,是宇宙、社會、人生本來的存在狀態,是順天率性的仁義行為,體現合天仁而人仁的道德價值。分配要遵循按禮(理)「均平」的原則,要按人倫關系中體現仁義原則的禮,按社會各階層等級身份均衡利益的分配。消費要遵循節欲節儉的原則,在小農經濟物質資料匱乏的條件下,儒家主張以義抑利,把節儉的經濟原則與理欲說緊密聯系,「儉以養德」,運用道義的力量,提倡節欲,以解決生產與消費的矛盾,維護社會的穩定。
由於儒家思想長期主導中國社會,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所體現出的仁道原則,如勤勞致富、誠信為本、克己禮讓、勤儉節約、儉以養德等已成為一種民族品質,弘揚這些傳統美德對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是有益的。市場經濟本質上既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市場經濟越發展,競爭越激烈,越要求人們守信用、講道德,越排斥無信、欺詐等敗德行為。弘揚儒家仁學經濟思想中以誠信為本重義重德的人格精神、道德原則,對於克服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背信毀約、爾虞我詐、欠債賴賬等道德敗壞、經濟無序現象具有積極意義。

㈣ 儒家文化經濟成就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為歷代儒客信眾推崇。
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傳承和發展。[1][2][3]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2. 儒家思想對中國政治、經濟的影響
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
2015年10月29日,全球首座儒家學派法脈傳人何子淵與孫中山先生銅像(孫中山何子淵銅像)在大陸落成。
對東亞
儒家思想在東亞各國都有廣泛的影響。儒家學說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儒家經典不僅是思想統治工具,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儒家學說不僅在中國,在東亞世界也佔有重要地位。儒學和漢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樣,很早就傳播到周圍國家,並對那裡的思想和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韓國和日本,倫理和禮儀都受到了儒家仁、義、禮等觀點的影響,至今都還很明顯的。
在韓國,信奉各種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倫理道德上卻以儒家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韓國社會後,各種社會問題有所增加,但是韓國政府以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作為維護社會的穩定的制約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在朝鮮,早在公元1世紀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誦《詩經》和《春秋》等儒家典籍,這說明儒學早已傳入朝鮮。三國時期,統治階級非常重視儒學,把它視為維護秩序、加強王權的思想武器,採取各種措施加以引進和推廣。高句麗於372年設立太學,傳授儒家學說。百濟於4世紀建立儒學教育制度。儒學在新羅傳播,大約在6世紀。新羅統一後,進一步發展儒學教育,在中央設立國學,置博士、助教,招收貴族子弟傳授儒家經典。為了推動學習儒學的熱潮,國王甚至親「幸國學聽講」。與此同時,還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狀元,出現了一些著名儒學者,如強首、薛聰、金大向、金雲卿、金可紀、崔致遠等。高麗王朝建立後,在首都開城設立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在地方十二州設立鄉校,廣泛推行儒學教育。958年,高麗開始舉行科舉,把儒家經典列為主要考試科目,從而推動了儒學迅速發展,並且出現了私學(私塾)。12世紀初出使高麗的徐兢稱贊朝鮮儒學之盛說:臨川閣藏書至數萬卷,國子監里「選擇儒官甚備」。大街小巷上經館和書社三三兩兩相望。少年們聚集在一起,跟隨老師學習經書。年歲稍長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觀之類的地方講習切磋。社會各階層的子弟,都「從鄉先生學」。李朝時期,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統治,十分重視儒學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學,把它視為維護封建統治的輿論工具,極力加以推廣。李朝的儒學教育有官學和私學兩種形式。官學系統,中央設成均館,是為國家最高學府。另外在首都漢城還設有中學、東學、西學和南學等四學。成均館和四學是中央直接管轄的教育機關。地方各道和邑設有鄉校。這些學校都由國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勞動者,用以作為辦學的經費。私學是各地的儒家學者創辦的私塾或書堂。私學日益發展,成為李朝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影響。李朝通過科舉,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科舉分文、武兩科。文科考試須經三榜,考試科目主要有儒家經典以及有關現行政策和各種形式的漢詩。武科也進行三次考試,考試科目除兵學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總之,程朱理學作為統治思想,在李朝的500年間,起到了維護和鞏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㈤ 如何用儒家思想解釋經濟危機

20世紀經濟危機,就是裙帶資本主義,儒家不搞出經濟危機就不錯了,還救經濟,你想多了

㈥ 儒家學說在經濟文化政治上有什麼積極作用

儒家學說強調的是「仁」「愛」,所以,它在和平時期有助於社會的穩定。在經濟上,儒家到沒有太明確的主張,但在文化和政治領域,不用說,影響的中華民族整整兩千年,直到現在,儒家文化實際上還在影響著我們。
在文化上,《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著作被奉為國學經典,而儒家強調的尊老愛幼等也是我們現在每個人都知道的。
在政治上,儒家強調森嚴的等級制度,「君為臣綱」「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等都是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
其實,我們現在說的「和諧社會」的雛形和文獻記載最初也是在儒家著作中發現的,即孔子強調的「大同社會」,一種社會文明程度最高的境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理想社會。
所以說,儒家的這種主張只有可能發生在和平年代,而且,還會使社會更加穩定。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少有國家採用儒家思想,可能,這也就是孔子當年鬱郁不得志的原因吧。

㈦ 儒家文化對亞洲經濟的影響

減少了過度的自利傾向帶來的社會矛盾.
增強了亞洲許多公司內部凝聚力
但是對這些國家法制化的實現構成了危害

㈧ 儒家思想對我們現代經濟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儒家思想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體現的是封建的以土地為基礎的小農經濟,不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
但其思想的「禮」、「和」之類的觀念對於當今經濟發展的理念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

㈨ 儒家思想對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儒家思想在經濟上的觀點是重農抑商。
儒家思想認為農業是根本,農業使人專心於種植,民風淳樸,人口流動少,便於封建當局管理人口、戶口、經濟,有穩定的稅源(人頭稅、農業稅)。因此採納儒家思想的政府重視農業的發展,鼓勵由此古代中國重視興修水利、農具改進、紡織業,使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或者說是自然經濟十分穩固。
相反,儒家思想認為工商業使人趨利輕浮,所以古代中國封建政府壟斷鹽、鐵、酒等行業,對商人課稅繁重,迫使人們放棄從商。而商人因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把利潤用於購買房宅和田地,沒有繼續把利潤用於擴大工商產業。在清代,還限制沿海居民下海,只開廣州一個通商口岸,允許對外貿易。所以資本主義工商業萌芽發展緩慢,沒有形成原始資本積累。

㈩ 儒家思想對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儒家思想在經濟上的觀點是重農抑商.
儒家思想認為農業是根本,農業使人專心於專種植,民風淳樸,人口流動少屬,便於封建當局管理人口、戶口、經濟,有穩定的稅源(人頭稅、農業稅).因此採納儒家思想的政府重視農業的發展,鼓勵由此古代中國重視興修水利、農具改進、紡織業,使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或者說是自然經濟十分穩固.
相反,儒家思想認為工商業使人趨利輕浮,所以古代中國封建政府壟斷鹽、鐵、酒等行業,對商人課稅繁重,迫使人們放棄從商.而商人因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把利潤用於購買房宅和田地,沒有繼續把利潤用於擴大工商產業.在清代,還限制沿海居民下海,只開廣州一個通商口岸,允許對外貿易.所以資本主義工商業萌芽發展緩慢,沒有形成原始資本積累.

閱讀全文

與儒家思想對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