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 中國經濟發展近代史,越詳細越好,謝謝
近代
民國經濟史
中國民國時期,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各種予盾的激烈斗爭之中,社會經濟在動盪、曲折中緩慢前進。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曲折發展的歷程,各種經濟勢力此消彼長的現象,給我們以如下啟示:
第一,要使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得到順利發展,必須以國家的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為前提。近代中國歷史表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處於十分緩慢的狀況。沒有一個政治上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新中國,就不可能使中國經濟得到正常、健康的發展。
第二,民國經濟的歷史表明,在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封建地主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是阻礙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在民國時期的中國,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控制了中國財政經濟命脈,他們利用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瘋狂地掠奪中國的資源,並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行壓制、打擊。封建地主經濟佔有農村絕大部分土地,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造成農民生活困苦,農村經濟萎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壟斷著中國主要經濟部門,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進行排斥、打擊,阻礙了中國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民國時期曾得到發展,這表明代表著新的生產方式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民國社會經濟史的重要內容,是貫穿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但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封建勢力的包圍打擊下,難以得到正常、自由的發展,最後走向衰落。歷史表明,要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是非常困難的,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第四,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建立符合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是社會主義。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和封建勢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壓迫,阻礙了中國近代經濟的順利發展,因此,在中國人民進行爭取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革命斗爭中,必須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形態來代替舊的社會經濟形態。由於中國社會經濟的落後性,不可能馬上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必須根據中國的國情,建立一種符合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並以發展生產力為主,為以後過渡到社會主義開辟道路的新的經濟形式,這種新的經濟形式就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只有這種由多種經濟成分構成的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才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需要。而在新民主主義經濟中,由於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居於領導和支配地位,這就保證了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必將是社會主義。
1、民國經濟概述
2、民國初期社會經濟的初步發展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社會經濟的曲折發展
4、抗日戰爭時期的社會經濟
5、民國末期社會經濟的崩潰
中國經濟發展史-現代卷
1949--1957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
1、新中國建立時的經濟背景和發展條件
2、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3、國民經濟的恢復
4、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
5、社會主義改造的提前完成
6、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和遺留的問題
1958--1978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演變
1、「大躍進」及其嚴重後果
2、國民經濟的調整和恢復發展
3、「文革」時期國民經濟的艱難發展
4、徘徊中前進的國民經濟
1978--1998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革
1、經濟調整和開始改革開放
2、全面改革的實施和經濟高速增長中的曲折
3、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
4、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❷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先要搞清楚近代是哪個時間段,近代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近代是一個屈辱的歷史,清朝末年,中國的GDP還是佔到世界的三分之一的,但是,近代中國的技術落後,讓世界很多國家欺凌,到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5000年的輝煌,徹底又被格式化了,但是歷史賦予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早晚,中國一定崛起!
❸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狀況是怎樣的(要有具體年份)
1920~1936年間復是舊中國經濟制增長最快的時期,1936年前近代經濟是在不斷地發展,從1850~1936年間中國國民收入及人均國民收入都有所增長,1887~1914年為第一周期,上轉折點為1905年;1914~1936年為第二個周期,上轉折點為1931年.
❹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小故事,不用太長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四種模式
即長三角、珠三角、溫州、蘇南四種模式
進入21世紀以來,在改革開放已近30年的中國內地,在長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區,區域經濟的活力絲毫不弱於任何小「龍」小「虎」。溫州進入「凱恩斯主義」時代?曾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教科書式範本的「溫州模式」正在悄然發生轉變。溫州這個令人驚嘆的地方,生產出了佔全國市場份額10%的服裝、20%的鞋、60%的剃須刀、65%的鎖具、80%的眼鏡、90%的金屬外殼打火機和90%的水彩筆。電器、泵、拉鏈、五金製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產業在國內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場」6字概括了「溫州模式」,稱其重要意義在於激活了一個民間自發的、遍及全國的大市場,並直接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起了流通網路。近年來,溫州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前面的標兵越行越遠,後面的追兵咄咄逼人」,傳統產業的低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成為影響溫州競爭力和成長性的重要因素。 「溫州模式」揚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現了鈍化的跡象:一是溫州價廉物美的輕工產品頻繁遭遇國際貿易壁壘,出口受阻;二是溫州資本難尋出路;三是溫州第一代創業者的市場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難覓蹤跡。溫州市政府在經濟發展初期的施政理念為溫州民營經濟的自由發展開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在「無為」的旗幟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後的溫州經歷了政府職能的一次巨大轉變,從一向奉行的「無為」到「有為」,從「不管」到「強管」,招商引資成為這個地級市的「一號工程」。溫州市委書記王建滿表示:「如果沒有外來資金的投入,沒有先進設備的引進,沒有先進智力的引入,溫州要實現又快又好發展,難度很大。」 凱恩斯主義的出現標志著西方自由放任經濟時代的結束,溫州在經過20多年的自由發展之後,是否也進入了某種意義上的「凱恩斯主義」時代呢?一個強勢的政府又會將「溫州模式」引入怎樣一條道路?蘇州模式只長骨頭不長肉? 「只長骨頭不長肉」,對於多年來中國最耀眼的城市經濟明星蘇州而言,可能是最具爭議的一種評價了。所謂「蘇州模式」,實際上是類似於早年日本和韓國「政府主導型」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製度和政策環境外,還通過制定非常明確的發展規劃和戰略來吸引外資。有外商笑稱,「在蘇州辦事,找廠長、經理沒有用,要找局長、找書記」。在蘇州經濟中,外資一直是發展主力。在蘇州新加坡開發園區的示範帶動下,蘇州掀起了一陣園區經濟熱潮。有一個在當地流傳很廣的笑話,說在深圳一個椰子掉下來會砸到4個總經理,而在蘇州,你往四周一指每一處都是開發區。在「與狼共舞」的過程中,蘇州人的翅膀逐漸硬了起來。如今,中方在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已經取得控股權,學到了城市建設和公共管理的基本經驗。蘇州的工業也迅速壯大了自己的實力。據統計,蘇州市2005年GDP達到了4026億元,總量居全國第五。然而,與這些彰顯政績的高指標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其在反映老百姓富裕程度的許多指標上卻處於相對落後的尷尬狀態。由此,一些人開始質疑「蘇州模式」。對於外界的種種質疑,江蘇省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顧為東表示,外資的大量湧入對蘇州的經濟增長、人氣積聚、管理理念與技術水平的提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蘇州經濟的科技含量明顯高於許多城市。說蘇州是「只長骨頭不長肉」難免有失公允,但必須看到,蘇州「神話」的背後也有「短腿」:一是自主創業的民營經濟與浙江等地相比明顯落後。多年來,蘇州一直是蘇南集體經濟的典型,承受著比別的地方更大的「保紅旗」壓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缺少民營經濟發展的必要養料和生存空間。二是第三產業的發展相對於其工業化進程明顯滯後。「蘇州模式」的弊端無可迴避,轉變勢在必行。 2003年,蘇州確定了「三足鼎立」的方針: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規模經濟。近兩年,蘇州經濟發展出現了外資與民資雙輪驅動的新局面。據蘇州市統計局統計,今年上半年蘇州市個體私營投資達到354.12億元,首次超過外資,躍居各種投資類型之首。科技創新在蘇州也有了很大起色。蘇州工業園區近年來投入上百億元,建設了國際科技園、獨墅湖高等教育區、風險投資基金等科技創新載體,相信會有好的收效。從「東莞製造」走向「東莞創造」 「不管在世界上什麼地方下訂單,都在東莞製造」,這一形象的說法曾令東莞人頗為自得。20多年間,東莞發展成為年總產值超2000億元的「全球加工製造業中心」,外貿總量名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三,居全國地級市之首,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東莞的發跡是「天時、地利、人和」之說的最佳版本。東莞毗連港、澳、穗、深,又是著名的僑鄉,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近百萬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港台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享有投資優惠政策的大陸沿海地區轉移的第一次浪潮,東莞成了外商們在珠三角的首選之地。東莞的成功源於「三來一補」:通過由東莞提供土地、廠房,中國內地四川、湖南等省提供廉價勞動力,外資提供資金、設備、技術和管理的要素組合模式,對國際產業轉移進行承接。這種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推動了東莞經濟的大發展,但如今這種發展模式所釋放的增長能量已接近極限。東莞的外源型經濟絕大多數是加工製造環節,處於國際垂直分工的下游和末端,產品附加值十分有限,只能分得微薄的利潤份額。比如,一個滑鼠在美國市場的售價是24美元,渠道商能賺8美元,品牌商賺10美元,而貼牌加工廠商只能賺0.3美元。據測算,改革開放以來東莞市生產總值每增1個百分點,就要消耗1200畝左右土地。如果按此速度計算,十幾年內東莞的土地後備資源將消耗殆盡。東莞的困境是珠三角乃至全國先發地區面臨的普遍性問題,其轉型無疑也備受矚目。東莞市委常委江凌說,在過去20年裡,是外來資本選擇了東莞,東莞抓住了機遇,如今東莞要自己選擇外資。從「引資」到「選資」一字之差,體現出東莞現在看重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和質量。東莞還提出要創新利用外資的方式。同時,科技也正加速取代資本和土地而成為支持經濟發展的首要資源。位於東莞常平鎮的高寶集團建立了全國首家鎮級博士後工作站,斥資近億元建成全國一流的實驗室。從今年起,東莞市財政每年將投入不少於10億元,連續5年共投入50億元以上,資助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等,打造科技東莞。晉江告別簡單集群模式 1994年,在中國農村發展道路研討會上,當晉江與溫州、珠三角並列作為中國鄉鎮經濟發展典範時,很多人不以為然:一個縣級市發展經濟的「標本」意義究竟有多大?12年過去了,晉江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一個集群中的關鍵性企業被喻為第一粒樹種,一旦入土,就可能長出一片森林。潯興拉鏈就是一顆這樣的「樹種」。20年前,潯興拉鏈從1.6萬元起步,1995年組建集團,2002年成立SBS潯興拉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為集模具開發、拉鏈生產、電鍍、染色為一體的拉鏈專業化公司,有200多家企業為之配套,形成了產業集群,如今產值已達10億元。以發展產業集群來實現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路子,就是今日立足於區域經濟發展的現代版「晉江模式」。在晉江,這些集群共聚集企業6000多家,年產值600多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90%以上。「晉江模式」的帶動效應,令產業集群風一度在中國東部地區盛行。 「晉江模式」無疑是成功的,但並非完美無缺。晉江經濟能有今天,主要依靠的是民營企業,而這里的多數民營企業仍面臨三大「軟肋」:家族式經營、科技競爭力較弱和缺乏品牌保護意識。而且,當產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產品品質和市場規模就將進入平穩期,也就意味著停止增長。這就是如今晉江人面臨的難題。於是,精明的晉江人開始走另外一條道路。晉江企業家深諳品牌的力量。從仿樣加工到貼牌生產,再到打響自有品牌,晉江逐步塑造出「品牌之都」的雛形。晉江現擁有中國馳名商標37枚、中國名牌產品24項、國家級品牌63個。晉江企業擅長以明星代言、媒體廣告來打造品牌,近年來每年廣告投入高達7億多元,有人戲稱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成了「晉江台」。同時,政府也在設法促進「晉江模式」新的變革。晉江市委書記楊益民說,目前已有相當一部分產業集群告別簡單的「扎堆」聚集階段,開始依託自身優勢品牌引入新的經營模式。政府還將大力促使企業從家族體制走向股份合作制,通過資本紐帶形成新的集群。
❺ 簡述新中國發展四個階段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4,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5)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擴展閱讀:
中國發展的最新階段:
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依法加強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
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健全商品市場,發展要素市場,加快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
❻ 1900中國現代經濟發展的故事
1901年清朝開始推行新政改革。庚子後的亂局,很快就穩定下來,經濟得到很大的恢復,外國投資增加,中國人自己辦的工商業也呈現興旺的景象。新政的各項事業,都在穩步前進。原來以為會引發強烈反彈的廢科舉改革,居然平穩度過,新學堂遍地開花,雖然問題成堆,但新式教育從此生根。軍事改革、法律改革、官制改革、財政金融改革、地方自治乃至預備立憲,都在穩步推行。盡管有庚子賠款的巨大壓力,但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都在大幅度增加,到辛亥年,朝廷的歲入居然達到破紀錄的兩億四千萬有餘,而各地財政,也大多有結余。
❼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與世界的關系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徵、成因及趨勢分析
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中國近代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和掌握其階段特徵、成因及趨勢,有助於我們加深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全面認識。
一、階段特徵、成因及趨勢分析
第一階段(鴉片戰爭爆發至洋務運動興起):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半殖民地特徵
1. 形式與關系:封建自然經濟與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前者對後者起防洪堤壩的作用,後者對前者有瓦解作用。
2. 成因:列強發動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3. 發展趨勢及政治走向: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和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得滿清王朝日益腐敗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不斷加深。
第二階段(洋務運動興起至國民大革命失敗):封建經濟為主體,四種經濟形式並存的經濟結構,呈現出愈來愈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
1. 形式與關系: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洋務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然經濟壓制後三者,而後三者瓦解自然經濟;洋務經濟抵制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瓦解自然經濟、刺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洋務經濟又壓制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2. 成因:19世紀60年代,因洋務運動的開展而出現了洋務經濟;稍後,在外商刺激和洋務運動透導下產生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但是外國列強、晚清王朝、北洋軍閥無論懷著怎樣的動機,它們都要保護自然經濟。
3. 發展趨勢及政治走向:封建自然經濟逐漸走向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軍閥統治走向歷史盡頭;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並逐步控制中國經濟命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確立和深化;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曲折前進,資產階級改良與革命運動遭受挫折;洋務經濟走向衰落,地主自救道路破產。
第三階段(土地革命戰爭開始至新中國成立):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占支配地位、五種經濟形式並存的經濟結構
1. 形式與關系:封建自然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自然經濟依附於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而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經濟,同時其他四種經濟形式都對其有瓦解作用;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既相互勾結又相互斗爭;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的夾縫中生存,但具有革命性與依賴性;新民主主義經濟受中外反動經濟的重大阻礙,但卻是最革命、最進步的經濟,它日益改變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
2. 成因:中共在蘇區、敵後區、解放區採取措施,發展經濟而出現了新民主主義經濟;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始終控制著全國的政權,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又是它的經濟基礎。
3. 發展趨勢及政治走向: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日益萎縮,舊民主主義革命和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完全走向末路;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處於衰落、消亡的過程中,外國列強和國民黨政權走向覆滅;新民主主義經濟日益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
二、基本認識
從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徵、成因及趨勢來看,民族獨立是實現近代化的根本保證。我們可以有如下基本認識:
第一,中國從落後的封建社會到近代化,是與資本主義分不開的。因受外國入侵,中國近代化由此陷入困境。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促使中國封建自然經濟解體,客觀上給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某些條件和可能,但它入侵的本來目的是要變中國為殖民地,是要阻止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和實現工業化。所以,沒有民族獨立,不能實現近代化。
第二,民族獨立從根本上說是要解決生產關系的問題,近代化從根本上是要解決生產力的問題。近代中國有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物質救國等主張,都從發展資本主義入手實現近代化,結果行不通。其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封建勢力、官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勾結,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因此近代中國面臨的民族獨立和近代化這兩個問題是密切相關的。
事實證明,近代中國不可能首先解決近代化問題,只有首先解決民族獨立問題,才能談得上近代化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建設。
❽ 1840到1949與1949年至今的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的發展脈絡
1840年到1949年與1949年至今的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的發展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程。中國1840年至今的現代化歷程經歷了三條道路的轉化:
1、1840年1949年10月前,是中國「早期現代化」階段,以資本主義現代化為主體;
2、1949-1978年是「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帶有蘇聯的「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的色彩:
3、1979年至今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在政治經濟方面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8)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擴展閱讀:
1949-1978年是「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中國走「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前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新中國的成立、民族獨立、推翻三座大山等)
20世紀5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建設道路出現的曲折史實:「大躍進」或人民公社化運動。
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轉化的標志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實行改革開放。
20世紀90年代我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現代化是各國發展的必然趨勢;實現民族獨立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前提;應結合本國實際,走符合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