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辯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可以並行,作為反方應怎樣立論
其實關鍵在於並行兩個字,兩條平行線,是並行了,可以說齊頭並進了吧,有交點嗎?沒有,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要的是什麼?是什麼關系?是相輔相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相互交融在一起。所以,同步發展跟並行是不一樣的,你發展擬的,我保護我的,相互不牽連相互不影響是不行的。
② 求助!明天要打一個辯論賽,辯題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能不能並行。我是反方:不能並行。求各位的觀點!
這是一個不用辨,辯論賽。肯定可以並行。明白兩點就成了。第一,經濟必須發展,不發展,難不成倒退。第二,污染了,肯定要治理,不然沒法保證人們的生存環境。
③ 2001年國際大專辯論賽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完整辯論詞
http://www.rqiqi.com/post/382.html
這里有視頻
2001初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否並行?
於 2005-07-12 03:48:56
這是2001年在新加坡舉行的國際大專辯論會初賽第二場的辯詞,辯題是,(正方)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並行(香港大學);(反方)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不可以並行(武漢大學)
1.
正方一:今天我方的立場是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並行。《現代漢語詞典》告訴我們,「經濟發展」指的是社會物質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而「環境保護」指的是防止自然環境惡化,改善環境使之適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並行,也就是說兩者可以同時地實行、和諧地發展。
首先,從客觀上來分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彼此依託、互相推動的。一方面21世紀所提倡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環境作為經濟成本的一個部分,因而環境保護成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經濟發展速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依賴於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持續生產能力,因而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我們今天所說的環境保護,不只是單單的保護,或者是消極的防治,而是在保護的前提下,對環境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要求人類倒退文明來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謬可笑的。今天的環保不但不能要求經濟停滯不前,還恰恰需要經濟持續的力量為環保提供物質上、技術上的條件。由此看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唇齒相依,是完全可以並行不悖的。
其次,我方不否認,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由於片面地追求了經濟增長而相對忽略了環境保護的事實。於是俗人被事實的表面所蒙蔽,認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對激烈的矛盾,不可以並行;然而智者卻要說,它們不是天生的矛盾,它們只是一對人為的矛盾。正所謂「水能覆舟,亦能載舟」,關鍵在於人怎麼去做。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一時的人為矛盾不能否認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那就是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並行。
最後,縱觀今天的人類社會,在意識上,商品高價、資源低價、環境無價的傳統價值觀念早已落伍,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文明進步的同時不忘自然,成為人類發展的主旋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使人類有能力在環境保護的同時發展經濟。用二氧化碳製作塑料就是最好的說明。經濟模式的轉型,知識經濟的到來,環保經濟的日趨成熟,凡此種種都向我們有力地證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應該,而且終將並行不悖。謝謝。
2.
反方一:對方辯友的陳詞中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概念模糊。何為並行,靜態的並行不是並行,有先後主次之分的同行也不是並行,只有兩件事齊頭並進互不沖突才是並行。因此,您今天論證的其實是同行和並存,又何嘗給大家論證了並行呢?第二是前提虛假。您在說二者可以互相促進的時候,其實給了大家一個虛假的前提,那便是二者對於環境的要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事實果然如此嗎?充足的能源供應,發達的通訊網路,對於經濟發展而言固然是一個良好的環境。但是,為了實現這些條件而進行的活動,難道不恰恰是以犧牲環境保護的對象為代價的嗎?在現實中,二者根本無法做到齊頭並進,互不沖突。因此我方認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不可以並行。
第一, 就理論層面而言,二者存在兩個根本性的矛盾。經濟發展是指經濟總量增長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它要求不斷地增加資源的投入以保證產出的增長,而環境保護則是指保護自然環境、防止生態惡化,它要求不斷地減少人對自然不良干預,增加和減少是二者在內在要求上存在的矛盾。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最顯著的標志是生產規模的擴大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其必然結果便是人對於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強度的加大和人排入自然界廢棄物數量的增加,這顯然與環境保護追求的結果相矛盾。
第二,層面而言,五千年的農業史,二百年的工業史,發達國家的歷程,發展中國家的無奈,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所謂的二者並行,只能是不切實際的空想。關於這一點,我方的二辯、三辯都將有詳細的闡述。
第三,就價值層面而言,今天我們要倡導可持續發展。但是,這與對方辯友所要論證的並行截然不同。可持續發展是針對過去只顧經濟發展、不顧環境保護的做法提出的。在南北差距日益擴大的今天,它要求各國根據不同的國情制定具體的戰略步驟。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貧困問題,因此,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應當以經濟發展優先為原則;而發達國家則承擔著當今全球環境惡化的主要責任,加之他們已經擁有了較為雄厚的經濟實力,因此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環境保護為優先。而無論是經濟發展優先,還是環境保護優先,都不是說二者可以齊頭並進,互不沖突。
縱觀對方辯友的觀點,是一個在理論上存在矛盾,在事實上不切實際,在價值上也不可取的觀點。而這樣的觀點又怎麼能夠成立呢?謝謝。
3.
反方三:既然對方同學說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相互促進,那麼請教對方同學,經濟發展最快的工業革命時期,為什麼促進出了八大公害、十大污染、十六大環境問題?
正方四:我發現對方同學真的是非常戀舊,為什麼你說來說去都是大工業時代?放眼現在,已經是走到了經濟時代。請正面回答我方問題,這兩者關繫到底是正相關還是反相關?謝謝。
反方二:我想,它是正相關,還是反相關,我方三辯那個例子就已經很能證明了。對方同學說不談工業時代,是不是已經證明了工業時代的確是不可以並行了。那我們以後接著談新時期的問題,好不好?
正方一:就讓我來講一講對方三辯的例子。你和你的隊友一起走,邊打、邊走,你們是在並行。只要你們兩個人沒有死,一起在朝前走,你們就是並行。
反方一:我想,並行的概念,我方的例子已經解釋得非常清楚了。那麼剛才對方辯友指責我們不談現在,我們就來看一下現在。照對方辯友的觀點,應該是經濟環保力度越大,經濟發展越快。為什麼現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倒禁止經濟發展呢?
正方三:對方同學,你說我們不談並行。就先不談並行吧。今天的題目,另外一個主題就是可行性,那麼我想請問對方同學,菲律賓的生態工業區到底是先行環保,還是先行經濟呢?
反方三:其實,肯亞的生態旅遊比菲律賓更有名,可是發展了那麼多年,那裡的獅子看見人都會搖尾巴了,獅子變成了獅子狗,體現了對方同學的並行了嗎?
4.
反方一:對方辯友,不管怎麼發展,我們都不能忘記的一條,就叫「民以食為天」,您能不能給大家解釋一下,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又如何與環境保護並行呢?
正方三:對方同學,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其實在台灣做得非常好,我們不僅沒生態破壞,而且我們的農產品還非常好吃,歡迎你去台灣吃吃水果。
反方二:可是據我所知,如果大規模的農業要不使用化肥的話,就要使用基因技術。但是基因污染現在又成為一個大問題,大家都不敢吃了。這是不是叫做「前門驅狼,後門進虎」呢?
正方二:對方辯友有沒有聽過,什麼叫做「有機蔬菜」?「有機蔬菜」就是用無毒的化肥來進行灌溉的。而且「有機蔬菜」在市場上的價格要比一般蔬菜來得高,這就是經濟效益的體現。
反方三:以前,大家為了吃到更多的蔬菜,就大量使用農葯。現在為了吃到沒有農葯的蔬菜就大量使用基因技術,可是基因污染又讓大家談虎色變。這是並行嗎?分明是送走了閻王,又來了小鬼嘛!
正方二:對方辯友,我方已經說過發展從來不是完美的。人類發展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但不能因為發展中有磕磕碰碰,發展中有問題,您就停止發展。
反方四:轉基因已經轉出了瘋牛病,對方辯友還是不慌不忙,果然是能夠並行。
正方三:對方同學一直在危言聳聽。您提出的種種問題我們知道,可是要怎麼解決呢?
④ 環境保護可以與經濟發展並行嗎舉例說明。
人類為保護環境而努力
法國開始重視城市汽車污染問題
法國政府1996年4月提出了一項與城市污染作斗爭,將市民「呼吸對身體無害的空氣」的權利放在神聖地位的方案。
在法國市區行駛的汽車與倫敦一樣激起公憤,而首先站出來為汽車辯護的是商店和其他做生意的人,因為他們擔心限制使用小汽車會使他們失去顧客。
當局是因為擔心夏秋兩季空氣質量會下降而採取措施的。法國公眾擔心夏秋兩季的空氣污染比倫敦和羅馬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柴油車尾所已危及某些郊區的生存。政府提出的措施是規定市政委員會必須監測空氣質量並向公眾通報、制訂凈化空氣的地區計劃和目標、當預測到空氣污染已達到不能忍受的程度時允許局部交通限制實行局部交通限制、重新研究「汽車在有25萬以上人口的大都市的作用」。其中大多數將在1998年之前生效。
盡管議案與公眾的期望相去甚遠,但仍不失為法國的起步。多年來,法國在接受「絕色」問題上落後於許多北歐國家。回收利用業相對不發達,直到前不久,空氣質量還沒有被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
美國治污最佳樣板城市
美國田納西州查塔努加市的空氣污染曾經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該市居民無法看到阿巴拉契亞山脈,聯邦政府把該市列為為美國最骯臟的城市。
時隔30年,如今這座45萬人口城市的空氣質量達到了美國環境保護局頒布的標准,作為美國治理污染的最佳樣板而受到國際社會的稱贊。聯合國在6月3日開幕的城市問題會議上對查塔努加市政當局的污染治理計劃表示贊賞。該市的污染治理計劃包括:開發自然資源、擴大綠地面積和行人專用場所、建立電動公共汽車系統、開始實施有益於環境的房屋建造計劃。
該市政務委員戴維·克羅克特說:「我們自一開始就明確認識到,單獨依靠政府無法實現治理污染的目標,因此邀請公共和私營行業參加治理城市污染的努力。」聯合國主持舉行的這次城市問題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是如何推廣查塔努加市的污染治理措施。
垃圾變「煤餅」新技術
德國杜塞爾多夫的機器製造者林德曼發明了使廢品能夠重新利用的技術。新工藝的主要設備就是一部垃圾壓力機,在這部機器里,通過高壓和磨擦生熱使垃圾的分子結構發生變化。經過機械和高溫處理,垃圾中所含的較高的塑料成分(例如粉碎後的舊汽車部件)可以變成「煤餅」。這些作為回收物資的「煤餅」可以用於高爐或化鐵爐,也可以用於垃圾焚燒設備或者存放起來,不污染環境。
壓成「煤餅」的做法可以使過去的垃圾量減少到1/7,而且「煤餅」還可以繼續被加工成顆粒或粉末。用這樣的「煤餅」做成的「煤末」可以代替真正的煤末,熱值同褐煤的熱值不相上下。
操作方法:在雙螺旋壓力機里裝填輕垃圾,這些垃圾是經過粉碎機處理、把金屬回收後剩下來的。這些垃圾里包括橡膠、玻璃、養料、汽車座墊、泡沫塑料、門窗護板、污物等。在壓力機里對這些起東西進行處理時,不僅僅是起到壓製作用,而且這些東西還完全混合在一起。這樣一來,這些東西便達到了相同的燃點。
⑤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並行
拉人銷售畢竟是已經比較成熟的策略。不過一定要注意產品質量,這樣才能長久。不然以後不會有人相信你了。剛開始拉人一般情況下都是親朋好友嗎!不能因為一點私立利而損失自己做人的誠信。這個可是千金難買。只要產品質量好。一定要考察好產品。祝你成功!
⑥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能否並行(轉)
當今人類面臨的問題包括和平和發展,打擊極端宗教主義的威脅和保護環境等。和平已是當代的的主題,由於經濟的全球化,分工合作的犬牙交錯,資金流動的無國界,各國利益的相互依存,世界反戰爭促和平的力量的壯大,局部戰爭在當今條件下很難會演變成像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的世界級別的戰爭,加上世界上有核彈的國家並沒有承諾放棄首先使用核武器,每個國家都面臨著美麗可怕的蘑菇雲的威脅,誰都無法承擔起核彈的後果。極端宗教主義是歷史上宗教沖突在現代的延續,只有在每個宗教都放棄把自己看成是世界上唯一的普世宗教,宗教沖突的毒瘤才會徹底被割除。但按照目前伊斯蘭教相對薄弱,基督教實力強盛,大有「十字軍東征」之勢時,要徹底消除宗教沖突是不可能實現的,要經過我們人類的長期不懈努力。剩下來我們人類面臨的問題就是經濟的發展和環境保護了。 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也只有短短三百多年的歷史,但是這三百年的歷史,卻創造了人類上百萬年來前所未有過的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繁榮,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我們生活得越來越舒適,似乎到了人類的「黃金時期」。正當我們沉醉在我們享受勞動成果之際,印度洋的海嘯,歐洲的洪水,北美洲施虐的龍卷風,南極上空的臭氧洞,非洲乞力馬扎羅山,阿爾卑斯山,南美高原,南極,北極的冰川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厄爾尼諾,拉尼娜,沙塵暴,玻利維亞的洪水……一個個觸目驚心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造成了無法估計的經濟損失和心靈上的創傷。時代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究竟經濟的發展與保護環境能否並行不悖? 這確實是應該好好考慮的問題。 依據今天《自然辯證法》課堂上討論的正反方觀點,正方認為,經濟的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可以並行的,一個主要的依據就是我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可能會破壞環境,比如砍伐樹木,但是我們可以在另外的一個地方種植成活相當量的或者更多的樹木,以來彌補我們因為砍伐而破壞的環境,這並不是破壞環境,只是在空間上對植物進行遷移而已。這種觀點類似於醫學上割皮移植,這只是治標不治本。他們舉的例子是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一種並行的模式,新加坡的經濟發展了,但是城市的生活環境依然保護的很好,成了「花園城市」的美稱。我個人認為,他們的「成功」例子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新加坡不是一個工業國家!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附近,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沖,是從印度洋進入太平洋的必經之道,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新加坡這樣小的一個國家發展戰略。新加坡自己國家並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自己沒有製造業,加工業,重工業,經濟的發展只是依靠自己完善的金融體系,優良的海港作為貿易的中轉站,發達的旅遊業,這些是支撐新加坡經濟發展的支柱,但是這些都是一些可以說是基本上沒有污染的行業,這樣一個「五臟不全」的例子能夠作為一個案例來證明嗎?如果沒有其他別的工業國家的工業產品的輸入,新加坡能夠獨立於世嗎?新加坡的經濟還能夠發展嗎?新加坡經濟的發展的基礎是建立在別的國家的環境污染之上的,這樣的實例,能夠說明經濟的發展和環境保護的並行嗎?我個人認為,我們討論的這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並行的論題應該是相對於一個工業國家來說的,因為現在世界上面臨的這個嚴峻的問題,都是由於各個國家工業化所帶來的結果,新加坡是「麻雀小,但五臟不全」。 反方認為,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保護是不可能並行的。依據是經濟的發展,必然對自然環境的原料產生大量的需求,有需求就會有破壞,並然會引起環境的惡化。並行是一個時間的問題,首先有了經濟的發展,之後才會有環境的保護,但是這兩者並不能夠並行。資本主義發達工業國家的例子就是那樣——首先發展了經濟,之後由於環境的惡化而採取了治理環境的措施,這就是所謂的「先污染後治理」理論,所以這兩者是不可以並行的。 似乎看來,經濟的發展確實與環境保護不可以並行。果真如此嗎? 從理論上講,我認為,經濟的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可以並行的。環境是一個處於不斷變化的一個系統,有著物質的交換和能量的交流,環境無時無刻都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自然環境有一個環境容量。所謂環境容量,就是自然環境能夠在自身的凈化條件下能夠自身消化污染物,恢復到一個平衡的過程。環境容量是有一個極限值,叫做臨界值。處於臨界值下方,人類活動引起的污染物都是可以通過環境自身的凈化功能而除掉;超過臨界值,環境已經無法通過自身凈化功能消除「體內的流毒」,這就會引起環境污染的問題。經濟的發展無可避免地對環境產生一種破壞,但是如果這種破壞是處於環境容量的臨界值下方,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因為此時的環境還具有自凈功能,不會引起由量變導致的質變的結果,這就是可以得出經濟的發展是可以跟保護環境並行不悖的。但是如果我們人類過度濫用環境,使污染物超過了環境所能承載的容量,那麼後果就是一系列的災難。因此,這個一個度和量的問題,只要控制好度和量的關系,兩者是能夠和睦共處的。 以上是從理論上說的,但是現實中能夠做到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一個問題就是環境容量這個值是很難估計出來的,在技術層面上,怎麼樣的污染程度是處於一個臨界值之下的?這是我們暫時無法做到比較精確估計的。其次,現實中南北經濟的差異,人類雖然生活在共同的一個星球上,但是在這個星球上國家林立,國家利益至上,貿易壁壘,資金限制,科技流動壁壘都是導致了我們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並行。比如說,非洲一個貧窮的國家肯亞,如果他要發展經濟,首先就是要發展自己的工業體系,而工業的發展勢必會造成污染環境和資源的過度利用。而要控制污染環境的一個辦法就是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凈化污染物,降低對環境的排放,但是對於一個貧窮的國家來說,資金是極度短缺的,科技也是並不發達的,但是經濟要發展,不能總是停留在原地吧?沒有資金和科技這兩樣,經濟發展只能是犧牲環境了,因此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但是這些都是我們人類目前可以完全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科技和資金壁壘!資本家的最大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獲得超額利潤,資金的無國界的結果就是流向獲利最豐富的地區,對於環境破壞與否,這不是他們首要考慮的問題,這就造成了無可避免的環境污染。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人類個人的自私行為,必然會導致更大的災難。也許,只有當我們人類真正面臨環境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的時候,我們才會打破一切國家界限,拯救我們的環境,延續人類的繁衍,現實和理論才能夠得到很好的吻合!
⑦ 急!辯論:經濟發展與環保可並行。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應是並駕齊驅的。沒有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無法實施,因為環保需要大量的資金。而只顧經濟發展,不注意環保,對人類來說只是一種自殺行為。今天我們對自然掠奪式的的索取,最終會導致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嚴重,小命不保,更別提經濟發展,所以兩者應共同存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環境與發展的核心問題。講述環境與經濟的關系的發展歷史,並非要求學生記憶,目的在於通過這樣的過程,使學生明白科學的發展,需要不斷地努力,繼承、批判和創新。同時,要使學生具有一個全面的和深刻的認識,必然來自一個過程。 就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而言,以下結論可能是最終的目標: 1 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2 經濟發展對於環境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 3 人類活動、包括經濟對於環境的改變,必將反過來影響到經濟發展和人類本身。 4 明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這一核心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正確認識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以便於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性,理解我國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方面的態度和政策。 5 保護環境並非要使環境恢復到完全天然的狀態,而是要將經濟發展對環境的改變,保持在環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內。 將這些結論性的知識簡單地提供給學生是容易的,但是要將這些結論性的知識及其所包涵的思想、意識變成學生自己頭腦中具有深刻印象的知識積累,並且對學生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則是需要教師認真思考和精心設計。 探究性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已經被證明是一種全面素質培養和知識積累的非常有效的途徑。以下關於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探討,力圖通過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通過一個過程,來探究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回頁首 一、發達國家的噩夢 18世紀初的工業革命,大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使人類進入了機器大生產的工業時代。到上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科技和商品經濟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人類征服了海洋,大規模地開采礦產、石油、砍伐森林、開墾草原。200多年的工業革命,人類社會的發展超過了以往幾千年的農業歷史時期。世界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經濟都獲得了高速巨大的發展。 然而,工業時代人類因為不合理地開發自然資源和大規模地污染環境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前所未有的。 大量地污染物排放,最終以各種形式給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嚴重的危害。能源危機和各種環境公害事件出現在人們面前,影響深遠。尤其是公害事件,更是令人觸目驚心! 在日本,1953年—1961年,在九州南部熊本縣的水俁鎮,因化肥廠排放的有毒廢水進入海灣,通過食物鏈的富集和傳遞,最終使人體受害,由於食用了含甲基苯的水產品,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受到侵害,數千人得了這種怪病,在長期病痛的折磨中煎熬 。 幾乎同一時期,日本還曾發生過骨痛病事件、四日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其他國家也都深受環境公害的折磨。 參考:舉世聞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表格資料) 新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表格資料) 回頁首 二、「病」與「葯」的爭論 面對各種公害事件及環境問題,世界各國開始認識到大規模地利用自然資源、改變自然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危害。但是由於對於自然環境本身的發展變化規律及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仍然沒有清楚的、正確的、公認的認識,以至許多學者都認為:經濟發展對於環境的破壞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先發展經濟,等經濟發展了,出現了環境問題,再去尋求解決的辦法。就如同「病」與「葯」的關系。只有出現了病症,才可能去尋找治療病症的葯物。 今天這種觀點被認為是錯誤的,並且可以理解為發達國家在為自己的行為尋找開脫的借口。一個顯著的事實和證據是,自1972年以後,世界上的大多數發達國家,都非常注重本國的環境保護,利用其良好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實行了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和比較完善的法律,對環境保護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將對資源的攫取及嚴重污染環境的工廠轉向了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污染嚴重的企業往往被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嚴重危害。 今天,發達國家多數環境質量現狀明顯地得到改善,環境質量大大強於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回頁首 三、發展中國家的現實 對於發展中國家,一個顯著的問題是,從發展中國家的現實狀況出發,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是什麼? 以下的數據可用來說明發展中國家的現實狀況並可與發達國家進行比較 。表4-2-1 2000年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最不發達國家地區 發展中國家地區 發達國家地區 人均GDP(美元) 城市化水平 人均收入(美元) 城市化水平 人均收入 (美元) 城市化水平 520 22% 2990 38% 29480 75% 對比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可以得出一個明顯的結論,對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應該被作為優先考慮。 堅持經濟發展優先的原因還來自於環境保護本身,盡管發達國家總結了經驗並獲得了各種可以用於環境保護和污染控制的新的技術和資金,而這些則是發展中國家缺乏的。在目前的世界經濟和政治秩序下,發展中國家要想從發達國家獲得這些技術和資金,存在著許多的困難並且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發並且使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對於世界多數發展種國家而言,無論從政治上還是經濟上,發展經濟最終都將被作為優先考慮。 但另一個問題是:發展中國家必須重復發達國家的道路嗎?發達國家的惡夢會在發展中國家的身上重演嗎? 圖4.3.1 柬埔寨農民在毀林開荒 要解決這個問題,涉及環境科學的基礎知識以及建立在正確認識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的前提下。 正如環境問題本身的復雜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看起來很簡單,然而,任何對策或選擇都必須基於各個國家的現實,對於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要考慮的因素也是非常復雜的。然而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必須首先加以考慮。 回頁首 四、理智與現實的選擇 下面一個實例的討論會幫助我們理解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在內蒙古的***旗的**草原,生活著幾十家勤勞的牧民。他們世代以草原為家,草場和牛羊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生命。改革開放以後,牧民的生活逐漸發生了變化,趕著羊群流浪的牧民漸漸定居下來,電視進入了很多牧民的氈房,道路穿過莽莽草地,使他們與外界的聯系愈加方便。隨著與外界的聯系,牧民的羊群逐漸增多,牧民的生活也不斷地改善。 然後,這樣的狀況並沒有持續多久。羊群越來越多,牧民逐漸發覺,草場變的荒蕪,氣候更加乾燥,風沙開始肆虐,羊群的草料異常的困難。牧民們不得不大量地宰殺和出賣自己的牛羊,牧民的生活變的艱難,許多牧民離開世代生活的家園,到陌生的城市謀生。 圖43.2 嚴重沙化的土地 根據此材料,來分析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參考結論如下: 1.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2. 不合理的利用資源、不合理的發展方式,會破壞環境和資源 3. 環境保護不力,會反過來制約經濟的發展 據此,可以設計和思考,該地區合理的發展經濟的方式,及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回頁首 五、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 如果說「征服與改造」由於忽視了人與自然的一致性造成了發展的斷裂,那麼,作為可持續發展,正確的理智的選擇就應該是「協調和保護」的目標和行為。 請看事例:荷蘭的「回歸大自然的計劃」 世界農業「三強」的荷蘭,在1990年制定了「回歸大自然的計劃」。低窪之地的荷蘭,農業條件惡劣,幾百年來,荷蘭人一直向大自然要地,靠圍海造田擴大土地面積,然而,現在農業發展了,政府又在考慮把一些土地還給大自然,以保持自然的生態平衡。荷蘭政府將在今後30年裡,投資購買有環保價值的4萬公頃土地作為自然保護區,購買5萬公頃土地以美化自然,最終把目前耕地的1/10歸還給森林,湖泊和沼澤地,使稀有植物得以繁殖,使瀕臨滅絕的鳥類、野生動物重獲棲息之地。 顯然,我們已經意識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村存在著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結果將會嚴重破壞環境和資源從而影響經濟發展本身,而合理的運用自然資源、在環境可承載的限度下的經濟發展,又可以積累資金、提高技術從而促進環境保護,對於發展中國家,不能片面地強調任何一方,兩者必須協調起來,才能實現持久的經濟發展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即實現可持續發展。 然而,要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工程,需要人類重新考慮人類自身與環境的關系,將人類作為自然的一員而非自然的主宰,在人類與環境關系協調的基礎上實現。 最好看原版 http://www.zhx.gxnu.e.cn/lms/eia/eesd/htm/chapter43.htm
⑧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可以並行么
我們倡導:轉變觀念和思路,加強引導,樹立綠色低碳發展觀。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政府部門要從政策層面上支持和引導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引導、支持社會樹立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的理念。以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實踐和探索為起點,尋求適合國情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為遏止氣候變化不斷惡化的勢頭,積極採取自主行動,從多種環節入手,節能減排降耗,減輕環境災害,切實履行量化減排義務
我們希望:加強科技創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設生態環境。世界各國、全球企業應負擔起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應對資源環境壓力。以已開展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為榜樣,尋求經濟發展新模式,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加大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的研發,加快節能環保和裝備的推廣應用,推動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發展低碳能源技術,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綠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低碳社會生活消費模式
我們期待:開展低碳技術國際交流,發展碳排放權交易國際合作。加強政府間國際合作,進而推動企業合作,有序推進低碳生態產業轉移,促進低碳和生態經濟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發展。積極建立環境權益交易市場,探索清潔發展機制,推動全球統一碳交易市場形成,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碳定價權
我們努力:推廣發展低碳綠色金融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投融資途徑,不斷探索創新投融資機制,將減排降碳納入金融體系的服務范疇,制定和完善符合國情的促進低碳產業發展的經濟激勵措施,利用碳金融體系的支撐使碳減排獲得持續不斷的融資,從碳減排權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續發展的收益,努力爭取全球低碳經濟競爭的主動權
讓我們團結起來「發展綠色經濟,倡導低碳生活,共贏綠色未來
⑨ 請大家發表高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並行 對否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否並行?
------2001初賽第二場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21日 16:25
2001國際大專辯論會
初賽第二場
辯題:
(正方)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並行(香港大學)
(反方)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不可以並行(武漢大學)
1.
正方一:今天我方的立場是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並行。《現代漢語詞典》告訴我們,「經濟發展」指的是社會物質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而「環境保護」指的是防止自然環境惡化,改善環境使之適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並行,也就是說兩者可以同時地實行、和諧地發展。
首先,從客觀上來分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彼此依託、互相推動的。一方面21世紀所提倡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環境作為經濟成本的一個部分,因而環境保護成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經濟發展速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依賴於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持續生產能力,因而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我們今天所說的環境保護,不只是單單的保護,或者是消極的防治,而是在保護的前提下,對環境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要求人類倒退文明來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謬可笑的。今天的環保不但不能要求經濟停滯不前,還恰恰需要經濟持續的力量為環保提供物質上、技術上的條件。由此看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唇齒相依,是完全可以並行不悖的。
其次,我方不否認,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由於片面地追求了經濟增長而相對忽略了環境保護的事實。於是俗人被事實的表面所蒙蔽,認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對激烈的矛盾,不可以並行;然而智者卻要說,它們不是天生的矛盾,它們只是一對人為的矛盾。正所謂「水能覆舟,亦能載舟」,關鍵在於人怎麼去做。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一時的人為矛盾不能否認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那就是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並行。
最後,縱觀今天的人類社會,在意識上,商品高價、資源低價、環境無價的傳統價值觀念早已落伍,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文明進步的同時不忘自然,成為人類發展的主旋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使人類有能力在環境保護的同時發展經濟。用二氧化碳製作塑料就是最好的說明。經濟模式的轉型,知識經濟的到來,環保經濟的日趨成熟,凡此種種都向我們有力地證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應該,而且終將並行不悖。謝謝。
2.
反方一:對方辯友的陳詞中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概念模糊。何為並行,靜態的並行不是並行,有先後主次之分的同行也不是並行,只有兩件事齊頭並進互不沖突才是並行。因此,您今天論證的其實是同行和並存,又何嘗給大家論證了並行呢?第二是前提虛假。您在說二者可以互相促進的時候,其實給了大家一個虛假的前提,那便是二者對於環境的要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事實果然如此嗎?充足的能源供應,發達的通訊網路,對於經濟發展而言固然是一個良好的環境。但是,為了實現這些條件而進行的活動,難道不恰恰是以犧牲環境保護的對象為代價的嗎?在現實中,二者根本無法做到齊頭並進,互不沖突。因此我方認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不可以並行。
第一, 就理論層面而言,二者存在兩個根本性的矛盾。經濟發展是指經濟總量增長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它要求不斷地增加資源的投入以保證產出的增長,而環境保護則是指保護自然環境、防止生態惡化,它要求不斷地減少人對自然不良干預,增加和減少是二者在內在要求上存在的矛盾。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最顯著的標志是生產規模的擴大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其必然結果便是人對於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強度的加大和人排入自然界廢棄物數量的增加,這顯然與環境保護追求的結果相矛盾。
第二,層面而言,五千年的農業史,二百年的工業史,發達國家的歷程,發展中國家的無奈,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所謂的二者並行,只能是不切實際的空想。關於這一點,我方的二辯、三辯都將有詳細的闡述。
第三,就價值層面而言,今天我們要倡導可持續發展。但是,這與對方辯友所要論證的並行截然不同。可持續發展是針對過去只顧經濟發展、不顧環境保護的做法提出的。在南北差距日益擴大的今天,它要求各國根據不同的國情制定具體的戰略步驟。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貧困問題,因此,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應當以經濟發展優先為原則;而發達國家則承擔著當今全球環境惡化的主要責任,加之他們已經擁有了較為雄厚的經濟實力,因此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環境保護為優先。而無論是經濟發展優先,還是環境保護優先,都不是說二者可以齊頭並進,互不沖突。
縱觀對方辯友的觀點,是一個在理論上存在矛盾,在事實上不切實際,在價值上也不可取的觀點。而這樣的觀點又怎麼能夠成立呢?謝謝。
3.
反方三:既然對方同學說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相互促進,那麼請教對方同學,經濟發展最快的工業革命時期,為什麼促進出了八大公害、十大污染、十六大環境問題?
正方四:我發現對方同學真的是非常戀舊,為什麼你說來說去都是大工業時代?放眼現在,已經是走到了經濟時代。請正面回答我方問題,這兩者關繫到底是正相關還是反相關?謝謝。
反方二:我想,它是正相關,還是反相關,我方三辯那個例子就已經很能證明了。對方同學說不談工業時代,是不是已經證明了工業時代的確是不可以並行了。那我們以後接著談新時期的問題,好不好?
正方一:就讓我來講一講對方三辯的例子。你和你的隊友一起走,邊打、邊走,你們是在並行。只要你們兩個人沒有死,一起在朝前走,你們就是並行。
反方一:我想,並行的概念,我方的例子已經解釋得非常清楚了。那麼剛才對方辯友指責我們不談現在,我們就來看一下現在。照對方辯友的觀點,應該是經濟環保力度越大,經濟發展越快。為什麼現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倒禁止經濟發展呢?
正方三:對方同學,你說我們不談並行。就先不談並行吧。今天的題目,另外一個主題就是可行性,那麼我想請問對方同學,菲律賓的生態工業區到底是先行環保,還是先行經濟呢?
反方三:其實,肯亞的生態旅遊比菲律賓更有名,可是發展了那麼多年,那裡的獅子看見人都會搖尾巴了,獅子變成了獅子狗,體現了對方同學的並行了嗎?
4.
反方一:對方辯友,不管怎麼發展,我們都不能忘記的一條,就叫「民以食為天」,您能不能給大家解釋一下,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又如何與環境保護並行呢?
正方三:對方同學,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其實在台灣做得非常好,我們不僅沒生態破壞,而且我們的農產品還非常好吃,歡迎你去台灣吃吃水果。
反方二:可是據我所知,如果大規模的農業要不使用化肥的話,就要使用基因技術。但是基因污染現在又成為一個大問題,大家都不敢吃了。這是不是叫做「前門驅狼,後門進虎」呢?
正方二:對方辯友有沒有聽過,什麼叫做「有機蔬菜」?「有機蔬菜」就是用無毒的化肥來進行灌溉的。而且「有機蔬菜」在市場上的價格要比一般蔬菜來得高,這就是經濟效益的體現。
反方三:以前,大家為了吃到更多的蔬菜,就大量使用農葯。現在為了吃到沒有農葯的蔬菜就大量使用基因技術,可是基因污染又讓大家談虎色變。這是並行嗎?分明是送走了閻王,又來了小鬼嘛!
正方二:對方辯友,我方已經說過發展從來不是完美的。人類發展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但不能因為發展中有磕磕碰碰,發展中有問題,您就停止發展。
反方四:轉基因已經轉出了瘋牛病,對方辯友還是不慌不忙,果然是能夠並行。
正方三:對方同學一直在危言聳聽。您提出的種種問題我們知道,可是要怎麼解決呢?
http://news.sohu.com/84/28/news146792884.shtml
⑩ 辯論賽題目: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否並行 求解答
這個題目我前天才打過 我們是反方,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可以並行。不知你是正方還是反方
正方:建議從可行性出發,過去、現在沒有達到並行,不代表未來不可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可能實現,只要他有可能實現,正方便可以了
反方:科技再怎麼發展,他在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發展的同時,必定會帶來心的環境污染
並行的 定義出發,互不沖突,齊頭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