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湖南省在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和困難有哪些
投資拉動的後勁不足。一是拉動力強的重大項目欠缺。1-8月,全省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占總投資的25.9%,而全國平均在50%以上。億元以上項目個數、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佔比均居中部六省末位。二是新增貸款指標限制了後續投資發展。湖南省2013年新增貸款計劃指標到9月底只剩200億元,僅剩全年計劃的10%。部分銀行已用完全年額度,只收不貸。三是受國家不動產登記政策影響,市民觀望情緒比較高,投資性購房受到限制,房地產投資不溫不火。四是始於2008年的高速建設高潮已經接近尾聲,集中進入通車掃尾階段,大多是續建項目,新增項目極少。
② 上海經濟發展的瓶頸是,其原因是。解決措施有。
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據統計,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3.3%,由124億元猛增至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序由原來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則由全國第16位升至第4位。尤為可喜的是,1997年後,我國經濟增長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經濟雖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1998年較上年增長10.1%,1999年較上年增長10.0%),出口增長更高(1999年全年增長18.5%,今年1季度的增長率高達55%)。2001年浙江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00億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預計可達2000美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經濟表現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有人稱之"浙江現象"。以經濟學的觀點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領先於其他地區,必然是其較好地發揮了比較優勢的結果。本文即試圖從比較優勢分析的角度來探討"浙江現象"產生的原因。
經過大量的實證分析後,筆者認為,浙江與鄰近沿海發達省份及全國相比,在勞動力、環境、市場擴大、特色產業和企業經營機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具體分析如下:
一、浙江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
勞動力資源也稱人力資源,是國民經濟的根本要素,是構成社會經濟運動的基本前提。在現代社會,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此成為各地區比較優勢的一項重要指標。誠然,浙江的勞動力資源充沛,但在我國勞動力資源普遍充足的大環境中顯不出比較優勢。浙江在人力資源上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人口綜合素質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79‰,僅稍高於滬、京2個直轄市,是省區中最低的。1999年則為4.29‰,高於滬(已出現負增長)、京、津、遼、蘇,列全國倒數第6位,在省區中列倒數第3位。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減輕了人口負擔和就業壓力,對經濟發展有利。雖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浙江開發歷史早,文化積淀深厚,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在全國居較高水平。相對於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學、敢闖、聰慧、勤奮、互助、務實等優秀素質。其優勢突出表現在浙江人對現實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並勇於創新。江浙滬歷來為我國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國內40%以上的科學家均出於此。根據《中國科學家傳略辭典》按籍貫統計,每百萬人所涌現的著名科學家,上海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為4.15倍,江蘇為3.49倍。特別是寧波,不僅以出商界巨子聞名於世,還是名冠全國的"院士故鄉"。目前,寧波籍院士佔全國1/16,在全國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僅一所效實中學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國未聞其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肯動腦筋肯吃苦又富冒險精神的浙江人,邊干邊學,素質提高更多地倚仗於"來自課堂外的學習"。在改革的實踐中,涌現出滕增壽、馮根生、顏阿龍、魯冠球、宗慶後、南存輝、陳金義等一大批勇於創新,精明且善於把握機會的知名企業家。這些企業家的存在是浙江經濟騰飛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環境的比較優勢
環境資源直接影響人們選擇定居點,企業選擇區位,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一般認為,區位、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社會、政|治、政策和法律環境為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以下僅對浙江的硬環境作簡要分析。(一)區位環境,浙江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首先,濱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於對外交往,又利於向內擴展。而且,緊鄰上海這一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商品、資金、技術、信息、人才"五流"及產業擴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加上北南兩邊鄰省江蘇和福建均為全國經濟增長領先省份,可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互相支持,共同發展。(二)資源環境<BR> 盡管就礦產資源和耕地資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資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氣候資源等方面卻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 浙江地處祖國東南沿海的中部,港口眾多,腹地寬廣。改革開放後,港口建設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達58個,泊位600多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9個,深水泊位數佔全國8 %。寧波已躍升為全國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寧波港的吞吐量已達1億噸,成為國內僅次於上海的,吞吐量逾億噸的世界級大港。而且舟山、溫州、乍浦、海門等港規模日益擴大,且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BR>浙江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能源資源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浙江海域歷來是我國最大的漁場。1999年,浙江的海水產品產量為389.4萬噸,居全國第3位;浙江海洋捕撈漁獲量高達331.2萬噸,僅次於山東的332.5萬噸,居全國第2 位(表1)。緊靠浙江的東海陸架盆地是一個有著良好開發前景的油氣資源區,目前正在勘探開發之中。 表1:我國重點省份海水產品和海洋捕撈產量 單位:萬噸 地區 浙江福建 山東 廣東 遼寧 其他地區 <BR>海水產品產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撈產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撈量佔全國%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BR> 浙江雖然耕地面積少,農業卻一直領先於全國。除了浙江農民吃苦耐勞,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外,與這里農業氣候條件優越也是分不開的。浙江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資源豐富,為農業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三)經濟環境<BR> 浙江開發歷史悠久。隋唐時期即已成為全國居優勢的經濟區域,至今依然。特別高的經濟活動效率,使浙江發展的經濟基礎在全國處於高水平。由於浙江是全國市場經濟發育較早的省份,多年前經濟實力即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而且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在市場競爭中已取得一定的先發優勢。<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僅次於滬、京、津3個直轄市,居全國第4位;浙江農村人均收入3948元,僅次於滬、京2個直轄市,高居全國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為全國第一個消滅貧困縣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積居全國第一。<BR> 雖然由於資源和戰備方面的原因,解放後國家對浙江的投資極少,然而,浙江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自1982年以來,非國有投資年均增長28.6%。1999年,全省民間投資額達1214億元,超過建國前40年浙江全社會投資的總和,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62.0%,高居全國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國民間投資情況表 地區 浙江 江蘇 山東 廣東 全國 <BR>民間投資額(億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佔全社會投資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資料來源:2000.11.29.《中國信息報》<BR> (四)生態環境<BR> 生態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浙江山青水秀,歷史上即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美名,杭州則被譽為"人間天堂"。解放後,由於幾次政策失誤,山林破壞嚴重,80年代以後工業污染又給浙江的生態環境蒙上陰影。但是90年代以來,政府下大力氣,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備環境再生能力較強的先天優勢,形勢明顯好轉。最新的國家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浙江現有森林面積8309萬畝,比10年前增長26.6%,森林覆蓋率高達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個百分點,名列全國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國著名的竹業大省、花木大省、旅遊大省。1999年,浙江的綠化觀賞苗木輸出量佔全國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會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蕭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0個省級森林公園。旅遊收入領先於全國。浙江在城市生態建設方面也不乏大手筆,如杭州市決定投資60億,建設"藍天碧水"工程。<BR> 由於浙江的生態環境好,氣候條件優越,因而宜居宜游,發展旅遊業在全國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BR> <BR> 三、浙江市場擴大的比較優勢<BR> 貿易(包括國際貿易和地區間貿易)是地區經濟增長的基礎。貿易增長,也就是經濟增長在地區之間的擴散。有經濟學家認為,地區增長的必要條件是創造出口基礎
③ 中國今天的發展有哪些優勢和短板
中國今天的發展最主要的優勢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經濟體系。發展的短板主要是技術方面的劣勢。
④ 中國都發展那麼快了為何還有那麼多短板
因為發展太快了,所以有很多短板,發展太快,很多東西都跟不上,如各種社會制度、國民教育等等,都不是經濟發達了馬上就能提高的,需要慢慢提高。
⑤ 中國現在在哪些國力發展方面存在短板
這些短板集中反映了我國國力結構存在的三個嚴重不均衡:在經濟體系中,GDP總量與經濟質量、經濟結構、技術水平之間存在不平衡;在力量建設體系中,經濟增長與社會、文化、生態、國防建設之間存在不平衡;在綜合國力體系中,已有資源力量與戰略運籌能力之間存在不平衡。這三種不均衡嚴重製約著中國由大到強的發展。形成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中國現代化「擠壓型」發展道路決定的。中國的改革開放,實際上是在短短30多年時間里要完成三大轉變,即由封閉轉向開放、由計劃轉向市場、由農業和半工業化社會轉向工業化和信息化社會。這些重大轉變,在西方通常要數百年才能完成。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要完成這么繁重的歷史任務,難免會產生一種「壓縮式」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所有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連同各類矛盾都被「擠壓」在「短暫的歷史一瞬間」。由此帶來中國發展的兩重性:主導方面是其促進發展和進步的巨大歷史價值;負面效應是,不可避免地導致發展的不協調、不和諧、不均衡、不可持續,也不可避免地導致社會、文化、生態、國防等領域建設的相對滯後,由此嚴重影響和制約著綜合國力的提高。
⑥ 中國如今在經濟方面有何短板
中國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支柱。各門類眾多企業集團發展趨勢齊全,利害啦!我的國,飛行器航天,深潛器下海…哪裡有什麼短板呵呵呵…就有時候翻翻看起來更加的完美蛻變吧。
⑦ 補短板什麼意思,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補短板解讀
你好,
短板是指短處、不擅長的地方,有待改進的地方。
補短板就要是加強提高不足的地方。
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註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註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調整產業結構,要更加註重加減乘除並舉。推進城鎮化,要更加註重以人為核心。促進區域發展,要更加註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註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註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進行資源配置,要更加註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註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
⑧ 制約山西經濟發展的三個短板是什麼
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
⑨ 中國現在在哪些方面存在短板
在「十三五」期間需要補齊的「短板」,部署了需要取得「明顯突破」的十大領域:
一是保持經濟增長。「十三五」時期,中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挖掘增長潛力,培育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經濟總量上台階。
二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發展,中國經濟增長將完成三個轉變:從主要靠投資、出口變為「三駕馬車」協同帶動;從主要依靠工業變為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從主要靠物質資源消耗轉變為主要靠勞動生產率的提升。
三是優化產業結構。為提升經濟競爭力,中國將改造傳統行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服務業、並積極培育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
四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將在科技、產業、企業、市場、產品、業態和管理等領域全面推進創新。
五是農業現代化加快步伐。相比於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中國當下的薄弱一環。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下,中國將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技術創新的步伐。
六是體制機制改革。改革是培育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要圍繞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增強改革意識,提高改革行動能力。
七是協調發展。目前中國已經推出了「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多個區域經濟戰略,未來,區域、城鄉發展的協調以及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將成為政策重點。
八是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中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九是民生。全面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
十是扶貧開發。對於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繁重的工作。各地採取超常舉措,拿出過硬辦法,用一套政策組合拳,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⑩ 12、當前,制約寶雞經濟發展的「三大短板」是___、___、___。
1進出口總值、實際利用外資、引進外資企業
2外貿依存度仍然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3開放型經濟總量小、水平低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