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7類:
1、就業人數及其年齡——性別構成;
2、包括非全日工作的人在內的工時數;
3、就業人員的教育年限;
4、資本(包括土地)存量的大小;
5、資源配置的改善,即低效率使用的勞動力比重的減少;
6、規模經濟實現的程度;
7、知識(包括技術與管理的知識)的進步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
其中,前三項為勞動投入量,第四項為資本投入量,後三項是單位投入量的產出率,即生產率。
(1)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擴展閱讀
分類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經濟增長方式可歸結為擴大再生產的兩種類型,即內涵擴大再生產和外延擴大再生產。
外延擴大再生產就是主要通過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的增長。
而內涵擴大再生產,主要通過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來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益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水平的提高。
現代經濟學從不同的角度將經濟增長的方式分成兩類,即粗放型經濟和集約型經濟。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資金、資源的投入來增加產品的數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則是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來增加產品的數量和提高產品的質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
⑵ 三大需求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
首先,高投資、低消費是長期以來我國經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過度以投資推動的經濟增長對經濟長期持續發展會產生負面影響。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有限,並且可能會造成不良的惡果,尤其是在面臨著擠占需求情況下,會產生產能過剩、產品積壓、利潤下降、失業增加局面。此外,投資激增可能會帶來經濟過熱的問題,一般說來,投資源於儲蓄,但我國實際是高投資與高儲蓄並存。近年來居高不下的投資並非來自儲蓄,而是源於央行貨幣的超額投放。需要補充的是,大量依靠投資拉動還會使目前已經很嚴重的環境問題進一步加劇。
其次,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最有效果的手段,消費不足嚴重限制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和協調。消費、投資和凈出口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三大支柱,它們之間的比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宏觀經濟效益和效率。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以消費為支柱,消費要素所佔的貢獻率遠大於其它要素,2012年全球最終消費率平均接近85%,我國只有49%,相差巨大。在三大需求中消費需求波動幅度最小,是經濟增長中最為穩定的因素,而我國消費率偏低則嚴重削弱了這一穩定器的作用。消費率太低也反映國民福利水平低下,容易引發一系列的經濟問題,會加劇消費與投資比例進一步失調,增強對出口貿易的依賴,使經濟易受外部因素的影響。
最後,凈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波動最大,出口導向的模式難以支撐中國經濟高增長。出口受到外部的不可控因素較多,過度依賴出口,經常項目一直保持順差容易導致我國外部經濟嚴重失衡。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作為經濟增長主要因素的中國對外貿易產業受到嚴重沖擊。出口產品受阻,出口數量金額急劇下滑,外向型中小企業大量破產,失業增加,就業形勢嚴峻。在目前全球經濟恢復形勢尚不明朗的局面下,想要依靠出口拉動中國經濟高增長已不太可能。
⑶ 如何理解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推進作用
一般認為,投資拉動需求,進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發展。等等
其實,是錯誤的,現在歐債危機就是最好的證明
⑷ 投資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怎樣的作用為什麼
投資是一種需求,在支出法GDP計算中,它是排於消費需求之後的第二項內容。
計算公式是:Y=C+I+G+(A-M)。即:國民生產總值等於消費加投資加政府支出加凈出口。
該式說明,投資「I」本身就是GDP的一部分。
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自發投資會引致一種乘數效應。假如增加了一份投資,乘數為4,那麼GDP將會增加4份。道理是:由於中間產業投資增加,會拉(推)動其上、下游產業擴大生產,由此,產業鏈上的相關產業均增加了投入,即,投資需求增加了。由於投資的增加,生產的擴大,就業量也同步增加,這樣,就拉動了消費需求也大幅增加,從而,使國民經濟快速增長。
房地產如果在有效監控和有理性的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正常運行,它會有效地拉動經濟增長。它自身產能的擴大,會將與它相關的鋼鐵、水泥、玻璃、建材、建築、安裝、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等等一長串列業帶動起來。同時,房產交易後,又引來傢具、家電、裝飾材料、裝修施工等等一系列消費需求。所以房地產的貢獻是非常顯著的。
⑸ 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什麼
馬克思都說拉動經濟增長的3輛車,是投資,出口,消費。可見投資對經濟增長有非常大的幫助。就中國而言,中國的很大一部分增長來自投資。有助於先進技術的引進,不過在中國這一點體現的不怎麼樣。
⑹ 投資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投資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起到了促進的星座的投資,該產業將有大量的資金湧入,將會促進科學創新和積極的發揮市場性的作用
⑺ 利率提高時對經濟的影響:經濟增長經濟衰退
利率的上升不能說會使經濟增長或衰退,只能說是為經濟的更好的發展。因為調整利率是國家調節經濟的貨幣政策。比如最近的利率不斷調整增加,主要還是為了應對如今的通貨膨脹。因為利率的上升,會使老百姓的錢流入銀行,這樣流通中的貨幣就會減少,流通中的貨幣減少會使人們減少投資,放緩經濟的過熱發展。當然最近的利率的上調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如今不斷上調的准備金率,因為准備金的上調會使銀行減少向外貸款業務(因為銀行可向外貸的錢少了),所以銀行為使自己的的可貸款業務增加,就會上升存款利率來吸引更多的存款。所以說利率的上調只能說會放緩經濟的增加速度,不能說是經濟的衰退。
⑻ 如何發揮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民間投資較快發展。要深入落實鼓勵引導民間投資「新36條」政策和42項實施細則,進一步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積極實施促進民間投資的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民間資本參與重點領域、重大項目投資發展。一是拓寬民間投資進入渠道。鼓勵民間投資以獨資、控股、參股、合作或參與國企改制等方式,進入基礎建設、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等行業。通過產業發展基金等方式吸引民間投資進入交通、能源、電信等國有資本占優勢的領域,減少民間投資可能遇到的隱性阻力。二是引導民間資本投向新的領域。如在頁岩氣、地熱能開發等領域,民間資本進入阻力相對較小。政府應營造有利於民間資本參與發展的平等競爭環境,並從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科技研發等方面給予支持。三是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繼續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費項目,降低出入境檢驗檢疫費標准,嚴格控制設立新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加大金融對民營經濟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推進產品和服務創新,改善民營企業融資環境。四是加大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支持力度。落實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利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繼續擴大中小企業專項資金規模,並向小型微利企業傾斜。鼓勵引導股權投資企業、擔保公司等社會資金支持中小企業投資發展。拓展政府采購的政策功能,加大政府采購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持。
二)保持政府投資合理規模,發揮好結構導向作用。一是加大中央重大項目投資力度。推進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建設,加快「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建設進度。著力拓寬鐵路等重大項目的投融資渠道,協調好中央與地方的資金配套關系,引導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有效配置。二是發揮好政府投資對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加大政府投資對保障性安居工程、「三農」、社會事業、節能減排、生態環保、自主創新、欠發達地區等領域和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為適應我國老齡化趨勢,政府要加快規劃和建設一批公益性養老設施,帶動相關社會投資和經營發展。三是優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要合理發揮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積極作用,探索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方式,並根據城市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明確投資的重點方向和領域。加快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地下管網改造和城鄉結合部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小城鎮道路、供水、供氣、排水等市政公用設施和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加強對社會投資方向和質量的調控。繼續嚴格控制「兩高」項目投資,防止重復建設和落後產能擴張。加強對政府投資尤其是基建項目的監管和督查,切實保障重大工程質量和安全,提高政府投資效益。
三)優化製造業投資結構,促進產業調整升級。這是推進我國投資結構調整優化,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客觀要求。一是提升製造業整體發展水平。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扶持力度,加快產業技術改造和固定資產更新,推動傳統製造業技術、工藝、產品上新台階。進一步提高能耗、環保等方面准入門檻,嚴格控制「兩高」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新增產能,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進傳統產業節能環保改造。優化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結構,加大對企業兼並重組、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等重點領域支持力度。二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保障科技重大專項順利實施,加強核心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加快推進重點領域的創新和突破,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推進金融領域的改革和創新,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和融資服務,促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提升金融企業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優化發展的服務水平。三是調整優化製造業區域布局。引導東部地區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推動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為區域之間資源流動和有效配置、產業布局調整優化創造有利的制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