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宋時期南方經濟有哪些發展
1. 農業
兩宋時期,由於水土氣候的便利因素,南方地區最適宜種植水稻。南方的農業以種植以水稻為主。這一時期,南方在水稻的耕作技術和方法上也有新的變化,即從直插發轉變為移植法,也就是秧插水稻。改變過去那種直接把稻種撒播在田裡的做法,先把稻種在秧田上加以培育,然後移植到大田上栽培。也就是這種方法提高了稻苗的存活率,為水稻的穩產高產提供了條件,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水稻外,其他農作物的種植也有了較快的發展。北宋末南宋出,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麵食的習慣,也帶來了種麥的豐富經驗,小麥種植在南方便有了更大的發展。小麥的普遍種植,改變了這一時期我國南方地區過去單一種稻的耕作制度,確立了稻麥輪種的先進耕作制度。這標志著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隨著糧食生產的增加,兩宋時期我國南方地區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北宋時,棉花在兩廣及福建南部普遍種植,之後又向北推廣到江西、兩浙等南方各省份。這一時期,水果的生產發展很快,兩浙的柑橘,越州的楊梅,蘇州的梨,福建的荔枝、甘蔗。茶樹在兩宋時期幾乎全在地區種植。
2. 手工業
采礦和冶鐵。在兩宋時期南方是以銅、錫、銀等有色金屬為優勢。先進的冶銅技術應用,大大提高了銅的產量,經濟效益也隨之增加。南方冶鐵技術以廣西、福建最為先進,梧州發明了銅鐵合金,福建則是南方重要的冶鐵基地。
南方的絲織業經過唐、五代這樣一個長時期的發展,到兩宋時大大改變了唐中葉以前的面貌,兩浙和四川成為絲織業的中心,整個沿海地帶都比較發達。宋代的絲織品有羅、綾、絹、綢、粗綢、絲棉六種。當時南方的南京製造的雲錦、蘇州的宋棉、杭州的絨背棉、越州的趙羅棉、成都的蜀錦都是文明全世界的絲織品,由此也成為南方絲織業的中心。
宋代是我國制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江西景德鎮是宋代具有獨特風格的瓷窯,所產的瓷器釉色介於青白之間,青中有白,白中帶青,因此成為青白瓷。
造船業。南方是宋朝造船業的主要基地。對於宋朝來說,漕運是保證京師糧食供應的最重要的船運部門。漕運所需的船大多是淮南、兩浙等地打造,也就促使了製作技術的提高。
3. 商業
在農業和手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需要擴大他們的交換市場。北宋的同意和水陸交通的開辟,則為商品交換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刺激了南方地區的經濟進一步發展,從而使這是的商業活動也空前活躍起來。
(1)城市商業的繁榮
北宋定都汴京,南宋定都臨安,由於農業、手工業的進步,南方城市的商業活動盛極一時。
(2) 市鎮與集市貿易的發展
北宋時,商品交換已日趨頻繁。無論是城鄉之間,或者村與村之間都要依靠市場貿易來滿足自己的生產和生活需要。因此,南方的城市周圍及農村的交通要道附近,就成了集市貿易的好地方。
(3) 紙幣的推廣和使用
商業的繁榮,必然帶來貨幣需求量和流通量的擴大。北宋的金屬貨幣主要有銅錢和鉄錢兩種。隨著經濟發展的增快,雖然銅錢製造逐年增加,但數量上仍是供不應求,流通和交換出現短缺,還有金屬貨幣笨重、攜帶困難、容易磨損,這就給貨幣和商品流通帶來很大的麻煩。這種情況下,四川、重慶地區首先使用了紙幣(交子)。在南宋時紙幣進一步推廣,推行於南方的紙幣主要有東南會子,通行於東南地區,兩淮會子,也叫淮交通行於淮東、淮西及長江南岸的太平、常州、江陰等地。
紙幣的推廣,解決了金屬貨幣不足的問題,有利於商業的發展。紙幣的正式使用,在貨幣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這也是兩宋時期我國南方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一個重要表現。
② 誰知道歷史上南方經濟發展過程
中國經濟史論述中國經濟千百年的變遷。中國經濟曾經在世界上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而現在中國經濟也在逐漸找回世界經濟領袖的位置。
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隨著皇朝的興起與衰落、政治中心的改變、爭戰、人口遷徙、工農商的發展及海陸交通的改善而不斷改變。歷史學家認同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轉移的趨勢是由北至南,此消彼長的,大體上可分為幾個重要的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渡江至鴉片戰爭,此時長江以南經濟已完全超越黃河中下游。
三國以前
中國歷史源自黃河流域,約在商、周時期,中國(以當時的華夏族)進入以農業為主的經濟。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其中一派法家提出了重農抑商政策,自此一直到近代,中國經濟主體一直都是農業。
商、周、秦、漢等朝代經濟和政冶中心都是位於北方關中。西漢中期,江南一帶還是待開發的地方,《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贏蛤,不待賈而是,地熱饒食,無飢饉之患,故呰窳偷生,無穩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當時長江流域的經濟和人民生活是遠低於北方。
漢朝時代的農業基本上都是以地主為主體,當時各地方豪強都大力擴充自己的田產,形成所謂的土地兼並。如是者一直維持到三國時代,許多地主都因擁有大量田地,而自行築堡自據,形成所謂的庄園經濟。
三國時期
東漢末年開始經歷戰亂和災荒,「自三國時候開始,農業生產的重心已逐漸向江南轉移。」[3]其中人口在北方減少,南方增加,同時農業技術於南方有所提升,增加了收獲。《三國志·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載:「鍾離牧……字子干,會稽山陰人,漢魯相意七世孫也。少爰居永興,躬自墾田,種稻二十餘畝。……得六十斛米」,平均每畝收獲三石。「江南就近利用其資源的礦冶業、煮鹽業、制瓷業、麻織業等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造船業更為發達」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時代庄園經濟大為盛行,但自西晉亡國後,北方長期受戰亂影響,不少田地都遭受破壞。
東晉時期,永嘉之亂後,大量北人南遷。「淮水北有大市百餘,小市十餘所。」《隋書·卷24·食貨》「進入魏晉南北朝以後,南方經濟始過去的零星與局剖開發,而轉入到大規模的全面開發階段。」 「永嘉之亂作為起點,主要持點是南方文化高度上升,無論去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南北均各自形成中心,已開始有南移傾向。」
到南北朝時代,北方的北魏承接著前朝戰亂遺下的大量荒地,把這些田地按制度分給農民,亦即是日後唐朝廣泛實行的均田制。
唐朝時期
唐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發生,其後七年內亂,黃河中下游被破壞。南方經濟趕上,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向南轉移的開始。同時,「……江南八道和四川,由於沒有大規模戰事和其他因素影響,在農業、手工業生產方面不斷發展。」江南農業出現了有系統的農業技術書,如く四時纂要>,農具的改造、肥料、品種、農葯的改造和進步等。
唐朝時代南方的經濟地位,亦可見於文人記述,如韓愈的《十九送陸歙州詩序》說「當今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八》載「德輿建言:『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大計,仰於東南。……』」唐憲宗也不得不承認:「軍國費用,取資江淮。」
宋朝時期
均田制自唐代末年開始崩潰,自宋代開始中國都沒有正式立過任何田制。當時宋朝開始有不同形形色色的工商業,其中有些還是與海外諸國進行貿易,通商城市包括泉州、杭州、廣州等。這種通商貿易到元代更加頻繁,直到明代實行海禁政策後,對外貿易才告停止。
《宋史·列傳第九十六》雲「國家根本,仰給東南」。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成熟於南宋時朝,當時北宋為避戰爭,由汴京遷都至臨安。政治中心轉移的同時,大量人口南遷,南宋政府「努力安定他們的生活,藉以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構成為南方勞動全產的生力大軍……此外還有許多小商人和手工業者」 對外貿易方面,南宋在泉州、廣州和明洲設對外貿易港口。南宋市舶司的收入因此比北宋時高出一倍,成南宋政府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此時期的特徵是除了過往南方經濟不斷發展,其政治中心亦已轉往南方,亦成為經濟核心。
明朝時期
明代實行海禁政策後,對外貿易停止,明代走回以農業為本體。
近代
近代的中國經濟發展的特色是逐漸被納入全球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中。早在清朝中葉開始,已有大量對外貿易活動,最初只集中在廣州一城,及後擴展至沿岸各城市,如上海、天津、寧波等等。清末新興工業盛行,主要集中在東面沿海,發展至今日,生產規模擴展至全國,為著名的「世界工廠」。
更多資料參考http://ke..com/view/4321862.htm(中國經濟發展史)
③ 宋朝南方經濟有哪些發展
表現在:農業方面——耕田墾辟范圍的擴大,出現了圩田;水稻成為了南方第一位的糧食作物,並引入了占城稻,太湖流域的稻米產量已佔全國首位(蘇湖熟,天下足);棉花的種植已擴展到長江以南廣大地區;茶葉已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手工業方面——兩浙絲織產品躍居全國首位;在江浙出現了私人作坊的「機戶」;海南島有了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棉紡織業的興起,在我國手工業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制瓷業也很發達,江西的景德鎮窯成為瓷業中心(瓷都);造船技術也居於世界前列。商業方面——北宋時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的會子也是發行量很大的紙幣。
④ 南方地區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口訣:能源水土地,原料勞動力,市政運輸和環境。
1、有火電和水電、西氣東輸南線等,能源回充答足
2、水資源充足
3、土地價格相對較低
4、礦產資源豐富
5、勞動力豐富而廉價
6、消費市場廣闊
7、國家政策大力支持
8、河海聯運,鐵路發達
9、經濟腹地廣闊
10、東南地區改革開放早,經驗豐富,體制完善
⑤ 南方經濟發展原因是什麼
南方本身就有發展農耕經濟的有事基礎,土地肥沃,水熱充足。
自東晉以來,南方一直少有戰亂,社會相對穩定,大量的北方移民,如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和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亂,嚴重摧殘了北方的經濟,大量人口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促進了南方科技的發展。
隋代大運河的開通,使得南方的物資可以暢通地運送到北方,宋代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十分依仗南方的糧食供應,政策上也有支持,南方的稅賦政策也相對寬松,這樣也進一步刺激了南方農業的發展。
南宋時期,為了緩解國家財政收入危機,開海通商,泉州,蘇州等沿海城市就是在這時馳名海外,成為當時最大的港口,南方商品經濟也十分繁榮。
⑥ 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是個歷史原因, 南方宋南宋的時候起已經是中國的經濟重心了,以後再也沒有變過。尤其是江南地區,以及後來的湖廣地區,都是農業重地。到元明清三代,由於定都北方,糧食、金錢、商品都要經過運河運往北京,可見南方經濟之重要。以此為基礎,清後期洋務運動的主要實業單位也集中在了江南、江漢地區,上海從19世紀末就已經是亞洲第一大城市。
第二個原因是沿海地理原因。即是沿海就肯定交通便利,便於發展海運、內河運輸等等,再加上便利的鐵路和航空網,南方沿海地區在改革開放以來飛速發展,且勢頭一直很猛的。
第三教育基礎。這個不用多說額,江浙、湖廣教育是很好的。人才培養很多。也吸引人才。
最後是政策扶植,那麼多優惠政策。
⑦ @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這時正進入二十世紀,民眾不滿誘發的運動更具規模,也更有凝聚力。人數並不多的一批知識分回子,有些答接受過西方的思想影響和教育,產生變革的主張。發展證明,這對於中國政治和社會變革具有重大意義。這一切的多面發展是極其巨大的:群眾性的起義遍及全國,像雪球般越滾越大,把中國建成一個強大國家的號召也越來越執著,越來越響亮。這一切不可避免地在十九世紀後半葉發展成一個無數倍增長的「自強」運動。
⑧ 南方經濟的發展
北方常年征戰導致了人民南遷,加之南方有適宜的地理條件,經濟中心逐漸南移,並於南宋時最終完成。
⑨ 南方發展的優勢有哪些
一、歷史影響!從歷史上講,自南宋之後,南方多商賈,商業思想盛行!而且還有不少歷史上的資本積累!二、地理!地理上南方多河流,利於成本最低廉的水運,且地勢平緩,交通便利發達!又方便與國外交流,便於外貿發展!三、政治影響!南方的政治底蘊比北方欠缺很多,所以南方政治局勢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比較小!經濟方面的發展更加靈活!以上主要是說的南方的經濟發展優勢,不過南方的發展也就是以經濟為主的。所以,就這么回答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