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元朝發展經濟

元朝發展經濟

發布時間:2020-11-26 13:06:38

A. 元朝經濟發展的具體有哪些

1。工商業和城市經濟的繁榮。
2。元朝經濟的發展可歸納為:
1.經濟上,忽必烈即位後,採取了設司農司,立社,頒行農書等一些列措施來恢復生產。2.政治上,元朝統一,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和南北經濟的加強有利於經濟的發展。3文化上:文化政策的較強的開放性,促進了民族融合,也有利於材料上說的經濟的發展。

B. 元朝的大運河的開通說明元朝經濟發展的什麼特點

隋朝大運河,605年隋開鑿,是隋煬帝非凡的政績,也是隋煬帝的暴政。例如,大運河開通之後,曾「游幸」江都。605、610、616年,隋煬帝三游江都(揚州)。「每出遊幸,羽儀填街溢路,亘二十餘里」,沿途幾百里的州縣都要獻食(《隋書》卷二四《食貨志》)。隋朝大運河,其開鑿必然脫離不開間接地屠殺人民。開鑿大運河,加重了人民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開鑿過程中濫施酷刑,進行鎮壓民眾抵抗運動。規定:凡反抗者「罪無輕重,不待奏聞,皆斬」(《隋書·刑法志》)。隋是承前啟後的一個朝代,文帝與煬帝共在位三十八年。為復興生產和加強漕運,開皇四年(584年)開「廣通渠」引渭達潼關。煬帝大業四年(608年)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自輝縣至涿郡,長達兩千餘里,謂今天京杭大運河。

隋朝大運河,開通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有了顯著發展,尤其是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一帶),成為江南最富庶的地區。隋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經濟雖然發展較快,但兩京和邊防軍所需的糧食相當多,需要江淮地區供應。陸路運輸,速度慢,運量小,費用大,無法滿足北方的需要。隋朝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糧食、布帛和財富。為開通運河提供了足夠的物質條件。

隋朝大運河-揚州大運河:揚州自古以來就是江淮經濟文化中心和對外往來的重要港埠。素有「淮左名都」之譽。揚州有許多文化古跡,其中之一就是古運河。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偉大水利工程,自開鑿以來到現在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最早開鑿於春秋末年,夫差為了北伐齊晉,從江蘇的江都(即現在的揚州)到淮開運河,名邗溝,是我國最早的運河。隋,為強經濟,通漕運,隋煬帝下令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開通包括邗溝,形成運河系統。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
有資料說隋煬帝是為了看瓊花才開通運河(事實上不準確。)
開鑿大運河德意義
從主觀方面看,隋煬帝開鑿運河的動機包括三點:一是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二是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掠奪;三是對江南繁華地區的巡遊。由於在隋朝統一之前,江南經濟已趕上北方,那麼,隋朝開鑿運河與江南經濟地位的提高是有關系的。
從客觀上看,又分兩個方面。一方面,開鑿運河必然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這也是隋朝暴政的內容之一。另一方面,運河的開通還產生了久遠而積極的影響,它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對鞏固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C. 忽必烈建立元朝,實行了哪些發展社會經濟政策

建立行省制度

這個就是主要功勛。希望你滿意……

D. 簡述元朝經濟繁榮的景象

1、元朝統治階級沒有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沒有把商業認為是下等工作,所以商業促進版了經權濟發展
2、元朝與蒙古帝國的其他國家畢竟是兄弟國家,在貿易上會相互促進,而不會相互制裁
3、蒙古帝國幅員遼闊,促進了帝國內商業的來往

E. 元朝,唐朝,明朝商品經濟發展的原因與表現

元朝:1,民族的大融合,國家的統一,為經濟恢復和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寧的環境。
2,元朝一改前朝歷來的「重農抑商」政策,提倡商業的發展,帶動社會經濟恢復。
3,對外交流的結果。

唐朝:
開始徵收茶稅,農業上水稻種植的推廣,新型農業器具的發明應用,絲綢技術的進步,對外貿易繁榮,城市中的東市西市的劃分等。

明朝:
1、商品經濟萌芽產生並發展.不顧僅限於南方發達地區.
2、經濟總量大幅度提升.
3、白銀大量湧入中國.

F. 元朝政治、經濟的發展簡要概述,以及元朝農民起義的原因如題 謝謝了

政治機構 元朝蒙古官僚和仆從中央機構 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領六部,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 樞密院:中央最高軍事管理機關。 御史台:最高監察機關。 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 地方機構 除河北、山東、山西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元朝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行省是由中央委派官員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派出機構。 軍事機構 宿衛軍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擔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 三十餘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於樞密院。 鎮戍軍,負責鎮守全國各地。軍隊包括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 經濟發展 元朝的運河和海運航線 由於蒙古的勢力擴展到了西亞地區,使得歐洲與元代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泛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比歐洲早了400多年(元末時因濫發紙幣而造成通貨膨脹)。商業在元朝也極度繁榮起來,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 農業生產和賦役制度 由於長期的戰爭,使得北方人口下降,農田大量荒廢為牧場。在內地先進農業經濟的影響下,元朝統治者逐漸放棄落後的游牧經濟和剝削方式,實"以農桑為急務"的政策。 忽必烈在位期間,先設立勸農司,後又更名為司農司、大司農司,派出許多勸農使分赴各地整頓農桑。元政府又將《農桑輯要》一書頒行各路。 元朝推行了軍屯、民屯及軍民和屯等屯田措施。此外,還採取了興修水利等其它許多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於是,各地的農業生產逐漸獲得恢復和發展。元代棉花種植的逐漸推廣,是農業生產上的一項重要成就。 在土地佔有關繫上,元代基本上沿襲遼金及南宋的傳統,佃戶從事生產的租佃關系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但在元朝,佃戶的地位又有所下降。 元代還存在著落後的驅口。他們另有戶籍,稱驅戶、驅丁。非經放良或贖買,不能改籍。驅口作為奴隸制的殘余形態,直到元朝滅亡才消失。 在元朝,土地兼並的趨勢繼續發展。隨著土地兼並的惡性發展,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社會危機迅速加深。 元代的賦稅制度,主要有稅糧和科差兩項。稅糧南北不同,北方分為丁稅、地稅;南方則沿襲宋代舊制,按地畝徵收兩稅。科差行於北方者,包括絲料、包銀和俸鈔三項。南方科差則有戶鈔、包銀。 元朝差役,按里甲戶等編派,如坊正、里正、倉官及庫子等。又有修城、開河、築堤、運輸等力役。元朝差役極為繁重,給勞動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手工業生產 元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生產規模都很大,內部分工更細。官營手工作坊服務的對象,主要是統治者。 元朝實行匠戶制度。工匠另編戶籍,稱為匠戶。元代匠戶分為軍匠、系官人匠。此外,還有投下匠戶。匠戶職業世襲,非經放免,不能脫籍。 元代棉紡織業取得了突出的發展。在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的推動下,松江烏泥涇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同時,絲織業也有一定的發展。其中如杭州等地的私營絲織業作坊,在元朝後期達到較大的規模。 元代的制瓷業有新的發展。景德鎮是全國最大的制瓷中心,產品精美,其中的青花瓷最為著名。其餘如龍泉窯、鈞窯、定窯等,都繼續得到發展,產品遠銷海內外。 此外,元代的礦冶、造船以及印刷等行業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商業的發展 元朝的大都,不僅是全國的經濟中心,而且是當時國際上著名的大都市,吸引了東西方很多國家的商隊和使團。 其它重要城市,多集中在水、陸交通沿線,其中運河和長江沿岸的商業城市進一步發展起來,如揚州(今屬江蘇)、集慶(治所在今江蘇南京)、平江(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及杭州(今屬浙江)等。此外,沿海的廣州(今屬廣東)、泉州(今屬福建)、福州(今屬福建)、溫州(今屬浙江)及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等,都是重要的外貿港口。 元代沿襲前代的專賣制度,從鹽、茶、酒、醋到農具、竹木,無不列入專賣范圍。其中最重要的則是鹽。元政府也設立市舶提舉司,嚴密控制海外貿易。 元世祖時,先後發行了中統元寶鈔和至元鈔。以後,幾代元政府曾變更鈔法,並鑄造過銅錢,但都行之不久。元末,濫發紙幣,結果紙幣貶值,激化了社會矛盾。 斡脫原是由中亞貴族出資交商人們經營的商業組織,即商隊、夥伴的意思。斡脫們放出的高利貸稱斡脫錢。元朝時期,斡脫錢橫行,元政府也先後設置斡脫所、斡脫總管府,以牟取暴利。 海運的利用和大運河的疏浚 元朝時期,為了滿足大都的糧食、物資需要,除了利用陸路和運河交通外,又開辟海運航線。海運成本低廉,終元之世,深受重視。 元朝修治了以北京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其中主要有從山東的濟寧(今屬山東)到東平(今屬山東)段的濟州河,從山東東平到臨清(今屬山東)段的會通河,自大都至通州(今屬北京)段的通惠河等。

G. 元朝經濟的發展對後世有什麼積極的影響

①棉花種植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棉紡織業發展,松江地區的棉紡織業尤為興回盛。元朝的棉紡織業,對後代棉答紡織業的發展有較大影響,到了明朝,棉花種植遍及南北各地,松江仍為棉紡織業的中心。

②元朝海上運輸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後代造船業的發展。

③海外貿易的擴展。

④為明朝時的鄭和遠洋航行打了基礎。

H. 元代的社會經濟發展是怎樣的

元代社會經濟得到一定發展,開墾土地,促進耕作,發展水利等,人民的生活相對安定。南北方各民族以及各國間交流,促進了社會經濟及其文化的交流發展。當時的福建泉州是東方最發達的商港。

I. 獲得元朝統治者支持的佛教,對元朝經濟的發展造成了怎樣的隱患呢

在歷史上中國人民雖然沒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但是宗教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依然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其中以本土誕生的道教和外來的佛教影響最大。而不同朝代的統治者對於不同宗教流派的態度也是十分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國的宗教事業都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發展態勢。

成吉思汗作為蒙古歷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領導者,在出色的軍事能力之外,他還有著超人的智慧。他知道蒙古政權缺少真正的精神內核,在部落之間缺乏應有的凝聚力。之前蒙古各個部落信奉的宗教並不相同,大多數部落信奉的薩滿教並不能成為政治綱領,也無法將各個部落聯合到一起。於是他便選擇了來自中國地區的禪宗作為國教,對其學說大為推崇。這是因為禪宗在其宗教精神內核之下還有著儒家思想的內涵,而儒家思想在經過長期發展之後已經成為了最適合君主集權制國家的政治理念了。

J. 元代的社會經濟

由於地域遼闊,民族間交往增多,對外開放,使農業、手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具有相應特點 。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建立管理農業的機構——勸農司,指導、督促各地的農業生產,編輯《農桑輯要》,推廣先進生產技術,保護勞動力和耕地,興修水利等,使元代前期農業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元代農業生產的技術也有所提高 。元代中期以後,農業生產的發展呈現停滯、衰敝現象。元代手工業的主要行業有:氈罽業、絲織業、棉織業、麻織業 、兵器業、制鹽業和制瓷業。其規模和產品質量都超過宋、金時代。

元代在全國范圍內使用了紙幣——鈔。全國貨幣實現統一,促進了經濟交流和商業的發展。政府對國內許多商品採取專利壟斷政策,貴族、官吏和寺院依靠他們的特權也從事經商活動。元代海外貿易的規模超過前代,由政府設立市舶司直接控制。與中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很多,中國商人到過的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各沿海國家和地區達97個之多。與高麗、日本的航線暢通,貿易規模很大。陸上與國外貿易主要通過欽察汗國與克里米亞和歐洲各國建立聯系,通過伊利汗國與阿拉伯國家 建立聯 系。國內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京師大都號稱人煙百萬,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元滅南宋後,全國實現統一,南北經濟交流進一步擴大。北方(主要是大都)所需之糧食及其他物資,多由江南供應。江南物資主要依靠運河北運,故忽必烈時有重開運河,另闢海運之議。運河的開鑿和海運的開辟,對商業的發展、大都的供給和繁榮、南北交通的暢通、官民造船業的擴大、航海技術的提高,都起了重大作用。陸路交通也很發達,全國各地設有驛站和急遞鋪,有利於國內交通的發展和國內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

簡單介紹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閱讀全文

與元朝發展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