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代經濟發展原因
在農業方面:隨著江東犁的出現,得到完善後而為世所沿用。
在手工業方面: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俗稱「南青北白」。
在商業方面:長安、洛陽;揚州、益州(「揚一益二」)
廣州等地的外貿港口,設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
.唐朝最輝煌的時期是開元盛世.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於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餘人,其中大臣魏徵一人所諫前後200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范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梁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准。」作為一位萬人之上的君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唐太宗不愧是一位開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來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復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法制的最高標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開元之治唐玄宗即位後,採取的改革措施:1、善於任用賢臣2、重視地方吏治3、勤儉節約正是由於他勵精圖治,實行改革,使開元年間的政局一新,史稱「開元之治」。
總之在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品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太宗李世民(598-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統一全國的一系列戰爭中,他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軍隊統帥,在即位後,又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實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玄宗李隆基(685-761)(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 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為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使國庫豐盈,百姓安樂。但後期,卻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致使政治腐敗,「安史之亂」險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讓位與其子李亨,761年死,時年77歲。
B. 描述唐代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王朝。它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最高峰,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的國家。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淵受禪代隋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定都長安。李淵和他的兒子李世民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鎮壓了各股農民起義軍,統一了全國,開創了大唐的輝煌歷史。唐朝共傳二十二帝,歷國二百九十年(其間有武則天革唐為周十六年),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一直處於大發展階段,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出現了空前繁榮。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盛唐氣象,從而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唐玄宗後期出現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逐漸沒落。在中晚唐時代,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最後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大唐逐漸走向衰落。縱觀唐朝的盛衰過程,我們可以從封建制度的沿革,即君主的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措施方面了解唐朝的發展歷程,從而更准確深刻地評價這段在封建社會中占據相當重要地位的歷史。 封建制度的沿革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為輝煌的朝代,是中國繼漢代之後的第二個黃金時期。唐代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關系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參閱一些歷史文獻後,我就唐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方面作一分析。 一、 政治制度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礎上進一步得到完備和健全的。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所謂三省是指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三省長官同為宰相,六部是隸屬於尚書省下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部的長官為尚書,副長官為侍郎。唐朝的三省六部體制已經十分完備,各個部門職責明確,部門之間相互配合,又相互牽制;各種職官分工細密,職守分明。而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說安史之亂以前是州(府)、縣二級制;至唐中後期則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唐代的州、縣都根據當地的地理位置、轄境大小、戶口多少以及經濟發達程度劃分為不同等級。在法制方面,唐朝的立法活動比較頻繁。唐初的立法活動以修律為主,兼及令、格、式,而後期則主要是編赦和刑律統類。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永徽律》及《律疏》,此外,唐玄宗開元年間完成的《唐六典》是系統地記載唐朝官制的行政法典,對後代的行政立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從司法角度看,唐朝後期開明的統治者都比較重視嚴格、劃一、審制的原則,以便更好地解決社會矛盾,維護封建統治。唐朝繼承了隋朝的科舉制,並逐漸加以充實、完善。通過科舉考試制度,唐朝籠絡和選拔了一批批有用的人才,改善了官場和吏制的狀況,有利於削弱漢魏以來士族門閥對仕途的壟斷,從而有效鞏固和加強了中央集權。二、 經濟制度隋末唐初的戰亂,使人口銳減,土地大量荒蕪,因此唐初頒行均田令,規定人民所耕田地由政府分等級授予;到唐中葉後,由於國家行政管理的懈怠,土地兼並情況較為普遍,均田制逐漸名存實亡,到「安史之亂」後便不復存在了。與均田制互為表裡的是戶籍制度的沿革,唐朝初期,明確規定每年一造計帳,每三年一造戶籍,並將全國人戶按資產和人丁等情況劃分為3等(後改為9等),每三年評定一次,作為征課的依據,中唐以後,三年一造戶籍,三年一定戶等之制,漸成具文。唐代的賦役制度演變的情況更大,前期的賦役制度的主體是租庸調,除此之外,還有戶稅和雜徭,通常按照戶等高下和人丁多少攤派。到了唐中葉,由於均田制和戶籍制的破壞,租庸調制無法實行。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楊炎制定了「兩稅法」,其基本精神是以財產的多少為征稅標准,擴大了賦稅的承擔面,多少改變了賦役集中在貧苦農民頭上的情況,但在後來的實現過程中,逐漸成為人民的苛重負擔。三、 軍事制度唐朝建立後,在全面推行均田制的同時,恢復和整頓府兵制,使之成為唐前期的主要軍事制度,其特點是寓兵於農、兵將分離。到了唐中葉,由於均田制遭破壞,募兵制逐漸取代了府兵制。唐玄宗出於對邊疆用兵的考慮,在軍事力量的分布上,變唐初的「內重外輕」為「外重內輕」,最後終釀成了「安史之亂」。唐後期的統治者,為了改變藩鎮專兵、尾大不掉的局面,採取了派宦官監軍、加強中央禁軍等措施,又導致了宦官專權,受持廢立的嚴重後果,唐文宗時期的「甘露之變」就是一個例子。中央集權的削弱,對軍隊掌權的喪失最終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治亂興衰的啟示中國封建社會曾出現過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局面,它們被稱為「治世」「盛世」。所謂「治」,包括「治理」(強調治理的措施和過程)和「治效」(治理的效果),因此統治者調整統治的具體政策及其效果都屬於封建盛世的內容和基本特徵。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就是封建社會里比較典型的兩大盛世。 貞觀之治 唐太宗繼位後吸取隋亡教訓,正確認識君民關系,善於招賢納諫,調整統治政策。經濟上沿襲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政治上採用隋朝三省六部制;文化教育上推行隋朝科舉制;民族關繫上,通過軍事、行政、和親等方式,有效地實行了對多民族國家的管理,從而使社會比較安定,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得力於唐太宗治理國家的基礎,經過武則天的推進,到玄宗開元年間,政治安定,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在唐玄宗的勵精圖治下,整頓吏制,革除弊政,輕徭薄賦,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從「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這兩大盛世中,我們可以知道封建盛世局面原因:①前朝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使統治階級注意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迫使調整統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封建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恢復與發展。②封建統治者能善於用人和納諫,居安思危,勵精圖治。③統治者採取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政策和措施,使政治出現清明,經濟出現繁榮的景象。④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統治者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使民族關系融洽,中外交流頻繁。⑤廣大勞動人民的物質生產活動創造了大量財富,這是盛世的物質基礎。 盡管處於盛世,封建社會各階級的社會地位仍沒有改變,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矛盾沒有變,因此,「治世」「盛世」之後,由於統治階級的腐敗,政治黑暗,加上天災人禍,往往會使一個王朝的統治走向衰亡。唐朝的「安史之亂」和「甘露之變」就給唐朝的埋下了衰亡的種子。從唐史中,我們可以得出亂世局面出現的原因有:①統治者腐敗;②中央集權被削弱而使地方割據勢力膨脹;③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發展。亂世局面形成的根源是中國封建經濟的分散性,使得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貴族、官僚、地主等具有一定的割據性,容易形成割據勢力。中國古代封建國家治亂主要取決於統治階級的治國方針、制度,同時也和最高統治者的素質與能力密切相關。大致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統治階級是否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從而減輕剝削壓迫,緩和階級矛盾。 二、是否重視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的發展,包括生產關系和經濟政策的調整等,使之適應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的水平。 三、是否能重用賢才,整頓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會穩定。 四、是否實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維護民族的穩定,促進民族的發展。 五、是否採取了開明的對外政策,以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縱觀唐朝的建立、發展、鼎盛、衰敗、直至滅亡,我們可以得出許多治國道理,治論興衰的啟示讓我們這一代人懂得很多,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
C. 唐朝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
外貿繁榮,對外交往頻繁,婦女地位提高,政府職能完善,生產力提高青瓷的出現絲織業的繁榮
D. 唐代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唐朝時期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文明?最發達的國家?唐代的經濟?文化空前發展,與外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遠遠超過前代,和唐朝往來的國家甚多,因而,唐朝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唐朝成了亞洲各國的經濟交流中心?
此外,唐代所交往的國家還有非洲?歐洲的部分地區?唐朝對外關系的空前發展,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很大的影響?
唐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出現了大一統以來繼漢武盛世之後的又一個盛世?唐朝執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關系更加和諧,比如與吐蕃的「和同為一家」等?
與此同時,唐代積極發展與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和西亞的友好往來,甚至還包括非洲和歐洲的部分地區,使外交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景象?唐代外交彰顯了「大唐盛世」的風采?
E. 唐朝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這個是從五方面來說唐朝的社會經濟:
1.貨幣
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唐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化。唐朝的GDP在當時的世界為348億美元,佔世界GDP 比重:58%
2.戶口
戶口是封建王朝賦稅基礎。650年唐朝統計戶380萬。705年達到615萬戶,3714萬余口。到了開元盛世740年,戶841.2871萬,口4814.3609萬。安史之亂前一年的754年,戶達906.9254萬,口達5288.0488 萬。安史之亂時期760年戶193.3174萬,其中不課戶117.4592萬,口1699.0386萬,其中不課口1461.9587萬。唐朝後期戶籍統計和管理混亂廢弛,數據難以信任。基本上在三、四百萬戶。
3.賦稅收入
唐朝中期780年實行兩稅法,當年稅錢1089萬八千餘緡,谷215萬七千餘石。821-824年年均稅收3515.1228萬貫、石(一貫=一緡),唐後期853年稅收下降到925萬余緡,其中鹽利達278萬余。隨著唐朝對鹽商壓迫加劇,直接引發了黃巢起義。
4.農業
唐朝農業生產工具又有新的進步。曲轅犁就出現在唐朝。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唐朝前期,僅見於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絳岩湖、鏡湖等。天寶年間,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5.手工業
唐朝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工部是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重要部門,直接管理的機構有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少府監主管精緻手工藝品;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監下設署、署下設作坊。此外還有鑄錢監和冶監等。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對外銷售,只供皇室和衙門消費。工人則分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私營手工業較官營手工業比不發達。唐朝前期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唐後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船業、造紙業和制茶業。
F. 從哪三個方面概括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
唐朝經濟繁榮表現在:農業方面:①水利事業發達;②耕作技術和栽培方法的進步;③新植物品種的出現(有新蔬菜品種和茶葉。唐朝時,飲茶之風全國范圍盛行,江南成為種植水稻和茶葉的重要產地)④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和筒車。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發達;②陶瓷業發達(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商業方面: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G. 唐朝經濟的發展狀況
唐朝是繁榮強盛的大朝代,經濟的發展與規模有長足的發展。隋朝末年因為戰亂的關系產生大量無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續推行,對於穩定農業有很大的幫助。而自孫吳、東晉等六朝發展的江南經濟持續提升,已經顯出超越黃河流域的趨勢。而唐朝掌握南北經濟使得經濟十分強盛。甚至在安史之亂後,雖然華北殘破不堪,但唐朝政府還可以依賴江南的經濟而持續復甦。自隋唐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更高的發展階段。
初期,社會經濟以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處於復甦階段,水平很低。在這種情況下,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較好地適應了小額商品交易的需要。但隨著貞觀末期,尤其是唐高宗、武後及唐玄宗時期商品經濟的繼續發展,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逐漸暴露出其落後的一面。首先表現在絹帛作為貨幣因體大物重、不便分割、難於運輸儲藏等缺點開始不受市場歡迎,絹帛作為貨幣的職能趨於衰退,商品交易趨向喜歡使用更高一級的銅錢作仲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銅錢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營鑄幣不能滿足這種要求,於是造成了流通中銅錢短缺的日益加劇,又進而引發了嚴重的銅錢的私鑄和濫鑄,造成了物價波動、貨幣流通不穩定以及經濟發展的混亂,對國家財政制度造成威脅。
唐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唐代,海外貿易開始興盛,中國沿岸的交州、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揚州等城市,因與蕃舶互動頻繁,如雨後春筍般興盛起來,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為因應海上貿易的新形勢,唐代還特別設置「市舶司」,用來管理蕃舶的進出以及征稅事由。海外貿易的數量,自此不斷成長。
唐代的城市商品經濟處於成長的胚芽時期。長安、洛陽、蘇州、揚州、成都、廣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內的商業中心。唐朝國內交通在當時世界上是十分發達的。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道路遍布全國。水路交通則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為主。全國共有驛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驛一百六十六所。
唐朝中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紙業和造船業:民間普及飼養桑蠶,開辟用竹造紙,製造人力腳踏輪船。越州越窯燒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後期南方陶瓷業的傑出代表。
H. 唐代經濟發展的例子!!
在農業方面:隨著江東犁的出現,得到完善後而為世所沿用。
在手工業方面: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俗稱「南青北白」。
在商業方面:長安、洛陽;揚州、益州(「揚一益二」);廣州等地的外貿港口,設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
I. 唐代經濟制度
1、財政制度:租庸調制、兩稅法。
2、土地與賦稅制度:唐朝戶籍制度沿襲隋朝,行三等戶制。前期的賦稅制度,大提承襲隋朝,於624年頒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
唐朝是繁榮強盛的大朝代,經濟的發展與規模有長足的發展。隋朝末年因為戰亂的關系產生大量無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續推行,對於穩定農業有很大的幫助。而自孫吳、東晉等六朝發展的江南經濟持續提升,已經顯出超越黃河流域的趨勢。
而唐朝掌握南北經濟使得經濟十分強盛。甚至在安史之亂後,雖然華北殘破不堪,但唐朝政府還可以依賴江南的經濟而持續復甦。自隋唐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更高的發展階段。
(9)唐代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1、農業:
唐代農業生產工具比前代有所進步,開元年間發明了曲轅犁,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統一全國,在之後穩定的一百三十年之中,僅見於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總計一百六十多項。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絳岩湖、安徽鏡湖、山東竇公渠、山西文水、河北三河、四川彭山、湖南武陵等。
2、手工業:
唐代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工部是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重要部門,直接管理的機構有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少府監主管精緻手工藝品;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
3、商業:
唐代的城市商品經濟處於成長的胚芽時期。長安、洛陽、蘇州、揚州、成都、廣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內的商業中心。唐朝國內交通在當時世界上是十分發達的。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道路遍布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