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美國的大力支持和駐軍保護,沒有賠償戰爭賠款和無須建立國防,節約資金,實行有力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方針,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
第二,重視科技。發展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第三,日本企業實行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制度。
第四,日本長期實行低消費、高積累的政策。
B. 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1,合適的外部環境(美國扶持),當時的貿易保護主義尚未出現.
2,優秀的教育傳統使其擁有龐版大而優秀的人權才隊伍進行研發和製造
3,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策略非常正確,各個公司財團利用舊日本遺留的戰爭掠奪來的財富投入製造業發展和相關科技研發.和政府緊密合作精確而高效.
4,政府在外交,軍事方面採取了正確的策略,外交上宣稱永不發動戰爭韜光養晦,軍事上全面依賴美國保護(省下來的資金用於教育和科技研發)
順便說一下,日本的韜光養晦比中國做的高明的多,中國的韜光養晦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來,而日本則老到的多,直到現在決大多數西方人還認為日本人愛好和平.
C. 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根本原因
B 主要原因
C 客觀原因
D 關鍵原因
D. 怎麼樣認識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及其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朝鮮戰爭所發的戰爭財,讓日本有了重建的資本。
其次日美安全保障協議使日本不需要保有軍隊,這樣就節省了大筆支出,讓他們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經濟發展中(自衛隊是後來的事情了)。
日本主張經濟立國,藉助產業革命的契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日本市場很公平,可以進行充分的競爭,有效促進了經濟發展。
日本人很敬業,以工作為己任。
一國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搞好了哪一點就可以的。需要一個綜合的原因,及合適的條件。以上幾點只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吧。
E. 戰後日本經濟迅速騰飛的原因是
美國確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更多的是日本從政府到民間的努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影響戰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內外因素
研究這一問題,不僅有助於深入認識日本經濟特徵,而且日本發展經濟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也是一個很好的借鑒。下面提供簡單的和詳細的兩種分析:
(1)簡單分析:
除多優良港灣外,促使日本工業業發展的原因還有以下幾方面。
●深刻的歷史原因。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後,對外侵略擴張,實行殖民統治,靠戰爭和掠奪來積累資本,刺激本國的工業發展,給亞洲許多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出於戰略需要,投入巨額資金扶持日本經濟,使日本工業很快得到恢復。從50年代開始,歐美發達國家相繼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日本抓住機遇,使工業生產開始高速增長。
●重視科技。日本一直重視發展科技。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國」的新戰略。在大力開發尖端科技的同時,日本特別重視將國內外先進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從而推動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
●發展教育。日本發展經濟的優勢之一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因此,日本努力發展國民教育,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同時,日本政府通過「危機意識」的灌輸,使國民自覺地努力工作。長期以來,日本人工作強度之大和每周工作時間之長,是歐美發達國家無法比擬的。
(摘自高中地理新教材)
(2)詳細分析
日本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在戰後不同時期,日本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的業績和表現,但從總體上看,其發展速度一直遙遙領先於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其宏觀及微觀經濟效益也令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望塵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夠從戰敗的廢墟上迅速站立起來,隨之又實現了經濟的長期高度發展,這中間既有歷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於戰後政治、經濟等多方面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條件,還受益於戰後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一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歷史條件歷史賦予戰後日本的條件是雙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卻在充分認識客觀條件的基礎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變了其不利的一面,從而實現了經濟的長期迅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日本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均處於嚴重的癱瘓和混亂狀態,大多數國民在飢餓失業的困境中幾乎失去了恢復和重建經濟的信心。但事過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請了許多專家,請他們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對日本經濟恢復和進一步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條件進行評估。專家們指出,日本面臨的不利條件主要是:(1)國土狹小,總面積只有37.7萬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總面積的75%。(2)礦產資源貧乏。雖有鐵礦和煤礦,但儲量極少,而原油儲量則更少,只有900萬噸左右。(3)人口相對過剩,人均耕地面積太少。(4)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技術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大約落後20~30年。(5)產品國際競爭能力差,被視為劣等貨。(6)戰敗投降,社會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7)企業資金不足。同時他們也指出,日本經濟發展不光有不利條件,也有有利條件:(1)尚有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2)重化工業發展有較長歷史,也較為先進,盡管已轉化成了軍工產業,但恢復民用並不難。(3)勞動力質量高,這是自明治維新以來重視教育的結果。(4)國民長期接受島國意識熏陶,受儒家思想影響,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場經濟觀念,危機感和競爭意識強,工作勤奮,集體感強,能夠聯合對外。(5)擁有大量高級技術管理人才,隨著戰後對日官僚財閥的整肅,他們脫穎而出,走上社會經濟、政治主導崗位。(6)國家干預經濟有經驗,效果突出。(7)有美國的保護,軍費支出少。(8)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貿易自由化進步顯著。(9)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尤其是大戰中的軍工技術大量轉向和平經濟,新的科學技術在和平環境中發展更快。(10)作為東亞經濟強國,日本在東亞乃至整個世界,均有著廣泛的經貿關系,有利於展拓市場。
鑒於上述情況,日本採取了一整套揚長避短,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確立了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經濟團體、企業以及從業人員、消費者等相互協調的經濟體制,利用協調的力量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經濟優勢,克服社會競爭不足和競爭過度兩方面的不利影響;(2)用聯合的力量對外,吸收海外的技術、資源、管理,同時,為防禦海外資本的侵入,組成各種貿易組合等;(3)建設加工貿易型經濟,一方面進口海外廉價資源,引進海外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將加工的產品出口到海外;(4)加強質量管理,創造出一整套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以優質、低價、服務周到的產品佔領海外市場;建立強有力的金融組織體系和相應的金融制度,解決企業資金不足問題等等。
戰後日本揚長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戰後初期的困難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長之路。
1973年石油危機前後,日本認識到自身在資源、能源供應方面極度依賴國外的嚴重性,決定實施「科學技術立國」新戰略。出於這種認識,日本大力開發自動化產品,建立新的資源開發和供應相結合的體制,倡導開展全民節約資源、能源活動,調整產業結構,拓展國內市場。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機的影響,並把資源、能源供應緊張的國際環境,作為其經濟技術再次超越歐美國家的絕好時機加以利用。
80年代,日本經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實力的經濟,有能力和條件在全世界范圍內縱橫馳騁。同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經濟衰退,需要外部資金輸血補充;以亞洲「四小龍」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要實現經濟跳躍增長,需要外部資金技術支持;以中國為代表的改革開放國家,需要大量引進外資,不斷吸收海外先進技術。這些無不為日本經濟提供了廣闊的海外活動場所。於是,日本大舉向海外投資,從國際化的角度安排日本產業、企業發展結構,與美國、歐共體、亞洲「四小龍」、東盟等組成多層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國際分工體系,通過投資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繞過貿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廣泛利用海外資本市場為自己眼務(這與歐美國家要借日本投資解決就業、經濟衰退的願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勞動力價格、產品市場方面的比較成本收益。
總的來看,日本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重要時期,都能較深刻、較實際、較長遠地認識自身及國際上的條件,進而採取卓有成效的對策,做到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促進經濟的高速增長。
日本真的很大力發展教育即使政府最困難的時候也鼓勵國民上學就有饅頭吃,中國類》沒得比
F. 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的原因
1、二戰後美在日的政治改革,剔除日本的封建制度,減少封建經濟因素;
2、美國回對日的扶持,和不追究戰爭賠答款;
3、美國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軍需是日本經濟騰飛;
4、日本重視教育和科技;
5、日本施行符合國情的出口政策,出口第一;
6、日本在明治維新以來形成了雄厚工業基礎和技術積累;
7、日本作為島國特有的危機感;
8、受益於第三次工業革命;
9、宏觀調控的施行。
G.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可謂是個奇跡,我總結了一下幾點:1 中國以及其他受害國對日本的戰爭賠款竟然豁免,這讓日本沒有任何負擔,。2.美國的支持,美國希望將日本建立成一個東亞的根據地,從而從東面來節制蘇聯。3.雖然日本戰敗,但是本國的基礎設施並沒有遭到毀壞,工業的基礎依然存在。4.日本本身是個很認真的民族,有著很強的奮斗精神,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科技,
H. 簡述日本戰後經濟迅速增長的原因
日本國是個國土面積較小的島國,國內資源貧乏,能源和礦產資源等主要依賴國外進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經濟又受到嚴重破壞,1950年其工業產值僅占資本主義世界的1.4%。但是經過短暫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其國民生產總值和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於1952年和1955年就已分別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之後經濟發展很快,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在五十年代達22.8%,六十年代達11.1%,七十年代為5.3%,這些都顯著高於同時期美國與西歐各國的發展速度。其中1955~1973年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到六十年代末,日本就已成為除美國和蘇聯之外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1979年其國民生產總值達9,739億美元,已接近蘇聯10,855億美元的水平,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大大高於蘇聯,為蘇聯的2.1倍。 1980年底,日本黃金外匯儲備為蘇聯的4.9倍。日本工業在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從四十年代的1.2%上升到八十年代初的10%。與此同時,日本外貿的出口值也增長很快,成為僅次於美國和聯邦德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
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受制於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又在具體的、特定的國內外條件下出現的。從國際環境看,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時期,世界市場上的石油,工業原料和農產品產量激增,供應充足,且價格低廉,這為資源貧乏的日本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原料條件;同時,戰後新獨立的國家和其它一些發展中國家為發展民族工業也迫切要求從國際市場上購買各種機器設備,使日本的工業產品有了廣闊的世界市場;日本利用其它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無暇東顧之機,其經濟勢力首先佔領東南亞市場,並以此為基礎不斷擴大其世界市場。國際有利環境也表現在美國的扶植上。戰後初期,美國大量的各種形式的「援助」和「貸款」成了日本發展經濟的重要資金來源;又由於美國侵略朝鮮和印度支那戰爭的需要,對日本的軍事訂貨驟增,這對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滋養」,通過發戰爭財,為日本經濟發展積累了資金。國際有利環境還在於戰後適逢世界性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本工業設備雖在戰時受到破壞或已十分陳舊,但戰後則積極引進歐美先進技術,迅速更新設備,從而可以更快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是,日本經濟能夠順利發展主要還是取決於國內條件。首先,日本原有經濟基礎較強,戰前其經濟發展速度就高於其它資本主義國家。其次,日本一貫重視人材開發,重視教育,充分發揮本國擁有豐富的、文化科學素質高的人材資源優勢,以及工資較歐美國家為低的優勢,使其產品質量高、成本低,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第三,日本發揮其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優勢,也是其經濟發展的重大動力。尤其利用島國位置和太平洋沿岸的優良港灣,填海造陸,新建大型工業基地,挖築深水港,廣建專業碼頭,使大型油輪、礦料專用船等能長驅直入,為以低運費從國外大量運入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大量輸出工業製成品提供了方便條件,這對日本這個加工貿易型國家是至關重要的。第四,一般認為,日本人民生活勤儉,儲蓄率極高,為國家經濟發展積累了資金,也促進了本國的經濟發展。第五,戰後日本軍費開支少(僅占其財政支出的不到1%),有利於集中人力、財力、物力發展經濟。此外,戰後初期,日本在政治、經濟上進行了一些改革,政治局勢比較穩定,歷屆政府對科學管理經濟的重視,各項開發經濟政策的實施以及公共設施的修建等等,都有力地推動了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