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狀況是什麼
1、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⑵明清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 總特點:封建經濟繼續向前發展,但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封建社會走向衰落。 具體特點:①農業生產商品化趨勢加強,並形成農業專業生產區域。(農業生產結構發生變化) ②手工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③商業空前繁榮; ④對外貿易實行閉關政策。 2、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⑴農業發展①高產農作物新品種引入――玉米和甘薯 ②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棉花 ③農業生產商品化――生產區域化(棉花、煙草、花卉) ⑵手工業進步 ①工具革新――「紗綢機」 ②技術提高――雙色套印技術 ③日益細密――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 ④規模擴大――佛山冶鐵業 ⑤新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出現⑶商業繁榮①國內市場擴大 ②商品種類增多 ③封建城市興旺(南京、北京、江浙) ④貨幣發達(白銀) 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的萌芽。 發展狀況:萌芽狀態 發展緩慢――雖有壯大 卻無突破。 ①明中後期:在江南一些地區的一些生產部門,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②清代: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分工細密;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的部門和地區增多。
『貳』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新狀況
江下游經濟區的市場網路型商品經濟及其特點
長江下游經濟區特別是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發展的盛況學術界研究成果頗豐,這里不作重復。透視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發展過程,可以發現,長江下游經濟區的商品經濟具有以下特點:
1.這種商品經濟產生於傳統自然經濟結構的內部,是下游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促成下游地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型主要原因,一是由於明中葉以來農業生產力的回升、手工業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二是由於人口的增殖,人浮於地,使大多數的小農家庭面臨著生存壓力,同時也在農村中出現了過剩的勞動力。三是由於江南地區自唐宋以來一直是國家的重賦區,到了明清時期,在農業資源和技術資源充分利用的情況下,重稅浮糧已成為江南人民的一大負擔,為了交納"比限日嚴"的國家賦稅,小農們不得不用有限的土地從事多種經營,或者把家內自給之外的剩餘紡織品推向市場,最終在市場經濟利潤的刺激下,人們開始以經濟作物排擠糧食作物,出現了"每村莊知務本種稻者,不過十分之二、三,圖利種棉者,則有十分之七、八"的現象(註:皇清奏議卷61,奏請海疆禾棉兼種疏。),同時心靈手巧的農村婦女們也"通宵不寢",盡可能織出更多的剩餘紡織品。
2.這種商品經濟以下游經濟區強大的農村基層社會需求為基礎。長江下游經濟區內部"自生"的商品經濟在它孕育、產生的過程中,耕織結合的傳統經濟結構經歷了多層次的分化瓦解,這不僅表現在農產品商品化和手工業產品商品化趨向的擴大,而且表現在商業性農業內部出現了地域分工、集約經營;手工業商品生產內部出現了行業分工、專業分工,幾乎社會的每個角落都有小商品生產者在進行著種類有別的小商品生產,小商品生產原料的獲得,生產工具的添置和生產的各個環節幾乎都和市場發生關系,城鄉之間、手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之間,手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內部的交換進一步擴大。廣泛存在於長江下游經濟區內的這種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和交換,在農村基層社會形成了強大的生產和消費需求,下游經濟區的市場網路型商品經濟正是建築在這種強大而廣泛的有效需求之上。在這里,小商品生產者生產和消費需求的滿足、商品交換中心的興起和發展,不再單純地表現為大都市的集中化發展,而是以小城鎮和以農村為依託的集市的興起為主要特徵。明清時期,下游江南地區這樣的市鎮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它們的種類也各異,有的是當地的手工業中心,如嘉興的濮院鎮、王江涇鎮;吳江的盛澤鎮、黃家溪市;湖州的雙林鎮、南潯鎮等,都以某種手工業品的生產而聞名。有的是原料集散地或商業中心,如湖州的烏青鎮、菱湖鎮,太倉鶴王市,海鹽的沈盪鎮等,"五穀、絲布、竹木、油坊、貿店、大賈往往雲集"(註: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市鎮數量之巨,以及市鎮種類的多樣性充分體現了基層社會需求的廣泛性和多樣性。
3.在這種商品經濟中,各種層次的市場相互交織,形成了密集的商品市場網。明清時期,在市鎮和農村集市廣泛發展的基礎上,長江下游經濟區原有的城市也在擴大規模和增強經濟功能,這些大、中城市在更高的層次和更大的范圍內滿足人們的需求。這樣,從中心都會到農村基層社會已經形成了一個由農村市場、小城鎮市場、中小城市市場和大都市市場等一系列多級層次的市場連結成的市場網路,這些市場在不同層次上發揮著交換流通功能,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從而使整個區域的社會經濟連成一體,整體走上商品經濟的發展道路。
總之,長江下游經濟區的商品經濟是區域內部"自生"的,它以農村基層社會廣泛的生產和消費需求為基礎,並且形成了市場網路,因而這種商品經濟比較穩固,能夠持久,不會因較小的外力作用而大起大落。
二、長江上游經濟區的"特產型"商品經濟及其特點
明清時期,在長江上游經濟區這個封閉的地理單元里,同樣也存在著因區內自然經濟內部結構的變動而產生的商品經濟,特別是清中葉後,四川等地的商業性農業和手工業都有了較快的發展,經濟作物的種植在農村中較為普遍,家庭手工業也出現了"機聲軋軋常徹夜不休"的火熱場面;商品交換也有所發展,據四川有關方誌的記載,四川省明代共有集市場數1000多個,到了清乾隆年間已有3000個(註:高王凌:中國傳統經濟的發展序列,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史》專題1994年第6期。)。但總的來說, 上游經濟區小農經濟商品化的規模和程度遠不如下游經濟區。在有限的商品經濟總量中,源於上游經濟區區域內部需求的商品經濟所佔的比重很小。上游經濟區商品經濟的主要方面體現為因外部市場需求刺激而發展起來的"特產型"商品經濟。它的特點是:
1.從進入市場的主要商品來看,大多數為本省特有的產品或優勢產品。長江上游經濟區是我國主要的農業區,糧食作物是本區的一大優勢之一,糖、麻、桐、茶、葯材等經濟作物更是本區特有的優勢。明清時期,隨著長江下游及其他地區城鎮的繁榮,非農業人口的增多以及全國商品市場的形成,上游地區的糧食成為全國市場的急需品,各類特有的經濟作物及其加工品也成為外部市場的搶手貨。上游川省人民便順應這種需求,將糧食和山貨轉化為商品。重慶是四川糧食的集散地,凡外省到四川買米之商販,皆"接踵而至",然後,"外販、又運下江,絡繹不絕"。據記載,乾隆十八年四川運往江蘇、浙江的糧食達40萬石,乾隆二十三年運往山東的糧食亦達40萬石(註:李龍潛:明清經濟史。)。一些縣志也有大量的本地物產運往外地的記載。如綦江縣所產之山絲、枳桔、桐油、竹紙、葯材、靛藍,歲銷本省及楚、黔等地,"易外屬之錢,不可以數計也"(註:同治綦江縣志卷2。); 南川縣"邑產除稻、椒、麥、黍及尋常日用,足供一邑取攜外",葯材、茶、筍、漆、蠟、煤、鐵、硝、磺、桐等"較他處為良者,不一而足,邑人力農之餘藉資貿易,負販絡繹於途,歲獲其利"(註:光緒南川縣志卷2。)。
2.商品生產結構受外部市場需求的調節。在外部市場需求吸引下,上游經濟區總是選擇具有區域優勢的物品投入市場。明清以來日益強大的外部市場需求促使上游地區擴大原有優勢物產的種植和生產規模,或者因地制宜,拓展新的生產優勢,從而改變商品生產結構。乾隆以來直到清末,四川省在稻米等糧食作物優勢之外,經濟作物得到了顯著的發展,出現了一系列具有一定規模的商品種植(生產)優勢。一些地域產生了棉、桑、蔗、菸、茶、果等專業種植區,如,潼川、順慶等府形成了養蠶區域,"蜀中牆下種桑,宅內養蠶以為常業"(註:皇朝經世文編卷40。);成都平原的一些府縣多種煙草,新津"邑人業煙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種之殆遍"(註:道光新津縣志卷29。)。以本地特產為原料的手工業形成一定規模,如隆昌、榮昌一帶"比戶皆績"所產夏布"富商大賈購販京華,遠逮各省"(註:光緒榮昌縣志卷16。)。道光以後四川省開始大量種植鴉片,鴉片的種植和貿易成為近代四川商業性農業的主要方面,盡管這是一種罪惡的畸形狀況,但單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這種現象也正體現了外部市場對上游地區商品生產結構的調節作用。
3.商品的流通對商人和商路依賴性大。長江上游經濟區地形的復雜,地理環境的封閉性,使該區的商品流通受到很大限制。該區的商品外運以水路為主,長途販運往往以一些河流為依託,與一些城市相連,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販運路線。如成都府16州縣的鹽、白蠟等物品靠岷江運出;重慶、合州等城市則靠嘉陵江、渠江、涪江的河道輸出茶、桐油等,這些物產依靠木船由支流集中在長江幹流而下,運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全國各地市場。四川盆地也有幾條通往外地的陸上運輸線,分別是北大路、西藏路、雲南路、兩湖路,但是這些山路運輸條件非常艱苦,只能靠挑夫和馱畜組成的商隊,翻越盆地邊緣的山道(註:彭澤益主編:中國社會經濟變遷。)。封建政府為謀取暴利,往往加重長江水運路線的商稅,迫使許多商品的運輸由便利的水運轉向艱難的陸運,這種流通渠道的畸形現象從反面說明了上游地區"特產型"商品經濟對商路的依賴。
同時,由於這種商品經濟主要面向外地市場,商品的流通主要經過長途販運,商品生產者不能直接完成交換的全過程,而是經過一些商人或商幫的采辦。在長期的商品流通過程中,一些重要商品的采辦也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模式,相對固定的商幫或商人。如:四川的生漆,清以前采辦者主要為西幫,到清代廣東幫及川幫均有采辦;川東秀山的桐油,清初由陝幫商人購運,以後湖北、江西兩幫商人來得較多;四川的黑木耳,乾隆時由漢口幫采辦(註:王笛: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游區域社會研究,中華書局1993年版。)。這種采辦方式說明上游地區"特產型"商品經濟對商人也有一定的依賴性。
『叄』 明清時期我國傳統經濟結構中出現了什麼新現象
明清時期我國傳統經濟結構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早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明朝中後期手工業逐漸發達,體現在手工工場即家庭作坊的數量.規模擴大,生產工具與技術更新,產量增加。最重要的是當時在江浙一帶(如蘇州、松江)的絲織業出現了以出賣勞動力為生的「機工」和以生產絲綢獲取利潤的「機戶」,即早期雇傭工人與資本家。「機戶出資,技工出力」標志著資本主義僱傭關系的形成,也就表明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
早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特徵:
1.表現微弱、稀疏;
2.出現在個別地區、個別部門;
3.發展水平低;
4.最初多表現為分散的手工工場形式。
早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1.條件: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條件——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
2.產生:
明朝中後期江南地方紡織業。
3.概況:
(1)蘇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臨時工兩種;出現勞動力市場。
(2)景德鎮: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發錢,臨時工按日或計件發錢;分工協作,社會化程度高和勞動效率較高。
(3)蘇州地方出現以絲織業的」機戶」,僱傭機工生產。「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4.實質:
他們之間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原因:
1、政治方面: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的嚴重阻礙(主要原因)。
2、經濟方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佔主導地位。農民貧困,購買力十分低下,影響了國內市場;
3、政策方面:重農抑商政策。地主和大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嚴重影響了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封建關卡眾多,政府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4、外交方面:閉關鎖國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貿易,不能擁有國外市場。
『肆』 明清時期出現的新的經濟現象是什麼分析其產生的主要經濟因素
1、封建的自然經濟高度發展2、東南地區產生資本主義萌芽3、大宗白銀交易普遍盛行4、各地之間和內部,尤其是東南地區商業發達5、手工業高度發展原因1、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2、西歐用大量從美洲掠奪的白銀換取中國的商品3、對外貿易長期出超4、「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實行,使得封建經濟高速發展5、長達數百年的繁榮穩定,經濟高速發展
『伍』 明清時期出現了什麼新的經濟現象(2分)
明:自然經濟佔主體,商品經濟發展
清:市鎮興起,商幫出現(晉、徽為最),白銀流通,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後被扼殺),外國資本主義(鴉片戰爭後出現),洋務經濟,還有從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逐漸瓦解
1,依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作為基礎,但是開始出現了小范圍的商品經濟。
2,商品經濟作為新型經濟模式,對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做了一些補充。
3,但是,由於受到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商品經濟一直沒有壯大。即有了資本注意的經濟萌芽,但是被扼死在搖籃之中。
4,到了清朝時期,達到康熙到乾隆的盛世時期,自然經濟充足而有餘,商品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定的繁榮期,且有外國通商,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乾隆後期開始閉關鎖國,抑制了對外貿易路線。和珅曾是堅決要贊成對外貿易,而減輕國庫壓力的,但是可惜乾隆沒有採納。當時和珅的想法是對的,因為清朝一直處在貿易順差,是賺錢的。其實明朝時期也有過對外貿易的萌芽,由於明朝為了防止海賊入侵,也有「海禁」政策的。
5,清朝中期,徽商(萌芽於東晉,成長於宋唐,興盛於明清),晉商等商幫的經濟地位也達到了一定勢力,但始終不夠成為國家的經濟主導力,所以商品經濟依然很落後。
『陸』 我國明清時期商業發展有何新現象
明清時期新現象是手工資本主義萌芽.但統治階級還是重農抑商回的,所以發張很緩慢.晉商發達答的原因是晉商崛起始於明末,依靠投靠滿虜,為建州南侵內應而在建奴入關後獲皇商待遇,隸籍內務府.有清一代,晉商雖有起伏,但始終處於一個相對強勢的地位,與南方徽商相呼應,為南北兩大商賈財閥.但自晚清西人來犯,尤其是西方銀行在華開辦,作為晉商主要業務的票號不敵現代金融理念武裝的銀行,又在和俄國人的茶葉大戰中慘敗,而同時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和買辦財閥的興起,晉商觀念陳舊保守,經營領域日躉,生意日漸慘淡.及至辛亥革命,作為晉商政治後盾的滿清朝廷覆滅,晉商在經濟政治領域上受到嚴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逐漸沒落。
『柒』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1、地區性的商業中心的形成和出現。各地市場聯系密切,地域分工趨勢顯見。
2、城鄉商業繁榮,普通集市的廣泛分布。
3、各地商幫活躍。明清時期,不僅從商人數增多,而且出現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業集團即商幫。
4、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在慢慢減弱。
『捌』 在明清時期出現一種新的經濟現象是什麼,隨看商品經濟
1、封建的自然經濟高度發展2、東南地區產生資本主義萌芽3、大宗白銀交易普遍盛行專4、各地之間和內部,尤其屬是東南地區商業發達5、手工業高度發展原因1、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2、西歐用大量從美洲掠奪的白銀換取中國的商品3、對外貿易長期出超4、「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實行,使得封建經濟高速發展5、長達數百年的繁榮穩定,經濟高速發展
『玖』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新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