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推動鄉村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的文化實現
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既要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既要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又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要推進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要加強農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如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了有利條件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貫致力於提高農民思想文化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出發,強調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引導農民轉變觀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培養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圍繞中心、著眼基層、面向群眾、與時俱進,邁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的進展。
加大形勢政策宣傳教育力度,農民群眾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充滿信心。各地各部門把宣傳黨的農村方針政策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大力宣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義、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宣傳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宣傳中央關於扶持糧食生產、直補種糧農民、減免農業稅、維護農民工權益等支農惠農政策,宣傳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等重大部署,宣傳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農村金融改革、土地徵用制度改革等重大舉措。廣大農民群眾進一步增強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堅定了加快改革發展的信心。
加大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力度,農民群眾精神面貌發生可喜變化。深入宣傳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廣泛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修訂完善鄉規民約,依託農村道德評議會、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組織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抓住防治非典和禽流感的契機,開展「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活動,引導農民群眾革除各種陋習。弘揚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廣泛開展送溫暖、獻愛心、訪貧問苦活動,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農民群眾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多了,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多了,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多了,積極向上、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文明新風在農村逐步興起。
加大文明村鎮創建力度,農民群眾文明素質有新的提高。把創建文明村鎮同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鞏固基層政權結合起來,同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為廣大農民服務結合起來,以戶為抓手、以村為基礎、以鄉鎮為龍頭,不斷深化拓展創建活動。文明農戶創建活動形式多樣,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吸引了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文明村創建活動豐富多彩,文明示範村、小康文明村等新載體不斷涌現。從具體事情抓起,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有效推動了村容鎮貌的建設,提升了農村社會文明程度。
加大農村文化建設力度,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明顯改善。農村文化建設投入出現了由少到多、由臨時申請到列入專項預算、由政府財政投入到社會各方面共同投入的新局面。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初步形成,農村文化活動廣泛開展,舉辦農民藝術節、鄉村青年文化節,活躍農民群眾文化生活。農村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廣大文藝院團轉換經營觀念,積極開拓農村文化市場。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逐步高漲,農民投資自辦文化在許多地方悄然興起。
總的看,幾年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發展,在服務「三農」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要看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成績還是初步的。由於各地物質條件、生態環境、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差異很大,東西南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特點各異,發展還很不平衡。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有的領導不夠重視,有的認識不夠全面,有的目標不夠明確,有的措施不夠有力,有的方法不夠科學,制約了一些地方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迫切要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領導億萬農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是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系統工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點在農村,難點同樣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任務的提出,既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新的動力,也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農村發展明顯滯後於城市,既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表現在交通、通訊、自來水、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上,也表現在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上。統籌城鄉發展,既要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又要統籌城鄉社會發展;既要統籌城鄉物質文明建設,又要統籌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在新形勢下,如何貫徹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建立以工補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不斷提高農村文明程度,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享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是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三農」工作的永恆主題。現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發展農村經濟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重要的支撐。應當看到,農村經濟建設所需的新觀念、新風尚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傳播,所需的人文精神、創業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培育,所需的輿論氛圍、社會環境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營造。在新形勢下,如何緊緊圍繞發展農村經濟這個中心,不斷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條件,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造就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國農民文化水平較為低下,職業技能較為缺乏,與市場經濟、科學技術和社會文明迅速發展的要求很不適應,整體素質亟待提高。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沒有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在新形勢下,如何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加快農民知識化進程,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培養造就具有較高素養、較高技能的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服務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物質生活改善,農民群眾求知、求樂、求美,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願望更加強烈。但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適應,農村文化生活的落後面貌尚未根本改變。農村文化事業經費投入明顯不足,鄉鎮文化站設施陳舊落後,反映農村題材的圖書、文藝作品、影視作品等明顯不夠,農民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狀況還沒有得到完全改變。在新形勢下,如何不斷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精神文化需求,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民群眾思想文化多元、多變、多樣的特點日益明顯。在馬一些農村地區非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有所滋長,腐朽落後文化有所抬頭,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出現了不少值得注意的突出問題。有的農村道德失范、誠信缺失,欺騙欺詐等現象屢禁不止,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有的農村封建迷信活動泛濫,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沉渣泛起。有的農村幹部作風粗暴、方法簡單,損害群眾利益情況時有發生。解決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的這些矛盾和問題,既要靠政策,靠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順情緒、化解矛盾,使農民群眾安定有序、和睦相處,促進農村的穩定和諧,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三、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扎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
加強改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著力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著力增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著力提升農村文明程度、促進農村社會和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營造和諧輿論環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創造良好文化條件。
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凝聚了人民意志,反映了時代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把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和教育農村幹部群眾,作為極為重要的政治任務抓緊抓好。要把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同學習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結合起來,廣泛深入宣傳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宣傳「十一五」規劃的奮斗目標和重要部署,宣傳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重大決策和重要舉措,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和進展情況,宣傳全社會關心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巨大熱情和實際行動。把科學發展觀對「三農」工作的基本要求講到位,把中央的方針政策講清楚,把黨委和政府對農民群眾的利益安排講明白,引導農民群眾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心同德、步調一致地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努力推進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綜合素質。思想道德建設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和中心環節。要堅持從農村和農民實際出發,堅持不懈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引導農民群眾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導農民群眾發揚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發揚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增強發展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使村村謀發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創業蔚然成風。深入開展民主法制教育,幫助農民群眾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推動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積極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促進農村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良好風尚。
切實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進一步增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事關提高廣大農民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事關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要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適應國家建設資金更多地投入農村這一重大轉變,切實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大力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進度,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加快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對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調整,增加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總量,逐步改變城鄉文化資源嚴重失衡的狀況。
積極發展農村群眾文化,進一步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普及性強,參與面廣,是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要培育內容積極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風格清新質朴,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村群眾文化。按照業余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節日和集市,開展花會燈會、文藝演出、體育健身、讀書徵文等文體活動,發掘民族民間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體、市場運作、增強活力的思路,鼓勵各種形式的農民自辦文化,培養一批文化中心扶持一批民間職業劇團、農村業余劇團,支持他們紮根民間、深入農村、服務農民,傳承民間藝術,傳播有益文化。要繼續深入開展「三下鄉等活動,鼓勵專業文藝機構、表演團體等積極組織各種小分隊下鄉演出,把多姿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送到農村,把歡樂送給農民群眾。
廣泛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農民群眾移風易俗、改造社會、建設美好生活的偉大創造。要廣泛開展以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為主要內容的「三講一樹」活動,開展創建各種形式的文明戶、文明村、文明企業、文明市場、文明城鎮活動,開展創建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活動,鞏固發展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格局。適應農民群眾對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新要求,倡導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引導和幫助農民群眾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要大力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和適用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素養和勞動技能,引導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依靠科技增收致富。要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文明意識、健康意識、衛生意識、節儉意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進農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風尚。
從近年來的工作實踐看,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探索新思路,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發展新文化。就工作措施和方法來說,有以下幾點體會:
——領導重視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關鍵在於領導。領導重視不重視,擺沒擺上位置,有沒有興趣,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著十分直接的影響。只有黨政主要領導同志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擺上突出位置,納入總體規劃,真抓實干,經常研究思考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關問題,出思路、想辦法、提要求,才能為開展工作提供有力保證,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落到實處。
——政策支持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從根本上說,主要得益於以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和完善。農村經濟發展需要政策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同樣需要政策支持。只有適應農村發展需要,從經費投入、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制定完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政策和配套措施,才能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獲得更好的發展條件,具有強大的發展動力。
——制度建設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就容易產生長官意志,導致工作隨意性大,出現「前任政績、後任包袱」等現象。只有把制度建設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加大建章立制力度,必要時輔之以立法手段,用好的制度和機制來管人管事,才能保證工作的連續性穩定性長期性,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走向科學化規范化軌道。
——圍繞中心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原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是辯證統一的。物質文明建設搞不好,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失去前進基礎;反之,精神文明建設搞不上去,物質文明建設也會受破壞、走彎路。只有緊緊圍繞農村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做到發展農村經濟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更好地服從服務於農村經濟建設,才能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多辦實事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在人的頭腦里搞建設,要堅持把無形變有形,從具體事情抓起,從一件一件的實事抓起。只有堅持服務群眾與引導群眾相結合,在幫助農民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的同時,把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風尚送到農村,力戒形式主義,不做表面文章,才能調動和激發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
——社會參與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僅靠農村農民自身不夠,僅靠職能部門也不行,需要城市與農村共同努力,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這是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客觀要求。只有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把各方面力量調動起來,增強服務農民群眾的光榮感、使命感,才能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局面。
——典型示範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好經驗好作法,對推動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雖然各地經濟基礎有強有弱,自然條件有優有劣,情況千差萬別,但都有許多從實際出發、生動鮮活、各具特色的典型經驗。只有善於挖掘發現典型、培養愛護典型,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示範帶動作用,讓各地農村都有典型經驗可學,都有身邊榜樣可追,才能以點帶面,實現工作整體推進。
——依靠群眾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遵循。農民群眾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他們當中蘊藏的巨大熱情和創造活力,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動力之源。農民群眾自覺參與意識普遍增強之日,就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見到成效之時。只有充分相信農民群眾,尊重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大膽實踐、大膽探索、大膽創造,才能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永葆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貳』 如何讓中國文化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
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能轉化為物質力量,從而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競爭力在綜合國力的較量中越來越重要
文化產業是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特殊領域,所以國家重視發展文化產業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當代中華兒女一定要肩負起弘揚中華文化的歷史重任」,這道出了國人豪邁的情感,也預示了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任務的艱巨.文化實力是國家整體實力的重要支撐,如果兩者脫節或不匹配,則我們很難贏得國際話語權、主動權,已經擁有的經濟實力也會受到削弱,進一步的發展會受到制約.長期看,中國經濟參與世界一體化的進程就會變成「蹩腳的旅行」,人民的尊嚴和自豪感也將打一個折扣.這正是我們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原因.可以說,發展文化產業是我們參與全球競爭的又一個戰場.
按照中央部署,有關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正在加快出台:財政方面,中央和地方財政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文化產業稅收減免政策相繼頒布.金融方面,證監會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上市,鼓勵文化類上市公司進行並購重組,穩步擴大文化企業債券市場融資水平,推動完善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的配套制度;銀監會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推進適應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信貸管理制度創新,推動適應文化產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創新;保監會公布了首批11個保險業支持文化產業的試點險種.
為支持文化產業「走出去」,各部門還採取部際協調的方式,完善財稅、金融、外匯和通關等配套政策,拓展對外文化貿易網路,積極擴大文化企業的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可以說,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已經邁出積極有力的腳步.
這里要強調的是,文化體制改革是「兩手抓」、「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一方面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兩者,又都統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總目標之下.
現實看,無論從文化傳播的內容、渠道、技術哪一個方面衡量,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會有交叉.從文化的公益性來看,走向市場的文化產業也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就是說,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要相得益彰,相互促進.也要避免文化產業搞一窩蜂和GDP崇拜,務求扎扎實實,穩妥推進.
當然,要構建文化發展促進體系包含多個方面.除了形成政府行政合力之外,還要認真細致梳理相關文化政策,及時進行政策修正才能實現文化繁榮的效果,同時要發揮行業協會對文化產業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另外,還要積極發揮文化活躍骨幹人才的帶動作用,豐富文化樣式的多樣性.
『叄』 談一談陝西如何利用歷史文化資源促進經濟的發展
我覺得,就說我們陝西大荔縣吧,把豐圖義倉也就是大家說的「天下第一倉」好好利用一下,也可以促進咱陝西的經濟。還有咱陝西大荔縣許庄鎮哪裡有一個「農家樂」,民風民俗很濃厚,待人很熱情,哪裡的飯菜和住房,也可以給咱陝西帶來一部分的經濟收益(可是這不是歷史文化),但是現在也可以利用這些的,希望能夠幫助你
『肆』 文化產業促進經濟發展的例子
中國的:華僑城,西安曲江。國外的:迪士尼、好萊塢。
『伍』 如何理解文化在當代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文化成為產品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在當今現代文明生活方式下,已經找不到沒有文化標記的產品,找不到不藉助文化去銷售的商品,也找不到不體現文化意義的消費。因此,要提高產品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擴大市場佔有率,就必須增加產品的文化含量,在產品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做到以質取勝、以「文」取勝。
二是文化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人類社會文明演進經歷了原始社會、漁獵文明社會、農業文明社會和工業文明社會,現正在陸續步入更高形態的文明社會---知識經濟時代或曰信息社會、生態文明社會。所謂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生態文明,其實質就是文化經濟。在這樣一個新時代、新階段,一個國家、地區文化的特質和內涵、文化底蘊和環境,將決定其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質量與水平。如果只重經濟,忽視文化,發展就難以持久。一國如此,一省如此,一個企業也如此。
三是文化素質是管理者和勞動者首要的素質。文化經濟是以知識和人才為主要特徵的經濟形式。對企業而言,企業家的文化視野、文化胸懷、文化內涵等綜合文化素質,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發展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企業員工的文化素質,也對企業文化、企業管理和企業競爭力具有重要影響。因而,企業總體文化素質越高,競爭力就越強。對一個地方的領導幹部而言也是如此,不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就難以以先進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思路去謀劃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進步,並自覺運用先進文化和現代科技手段,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率,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四是文化優勢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文化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徵和總體趨勢。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日益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地區的文化發達程度和特質內涵,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模式、制度選擇、政策取向以及各種資源開發和生產要素組合的水平,從而也就深刻地影響著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水平。經濟要取得持久發展,必須要有文化上的支撐;要想經濟強大,必須挺直文化脊樑。
『陸』 高中政治傳統文化如何帶動經濟發展
文化發展對經濟發展有能動反作用,這是文化發展相對獨立的最突出表現。要知道任何文化都不會憑空出現,只能是適應一定社會物質生活發展的要求產生的。所以其必有其歷史的因果,這樣的因果我們就稱之為傳統。傳統文化本身不能對社會經濟造成什麼影響,如中國結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一種,其本身不能創造出經濟價值,但其卻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傳承,其承載的是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正是這種感情的承載,一旦引起國人的廣泛共鳴,其身上的商業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對經濟的拉動自然是不可小覷的。再比如傳統節日,如中秋,春節對經濟的拉動也是巨大的。
可見雖然是經濟發展決定文化發展,但文化的發展又其相對獨立性、連續性,並對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最後符合馬克思原理的總結是一定要的)
『柒』 怎樣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全面發展
中國肯定能夠再次實現社會主義!唯一的僅是什麼時間實現的問題。
而中國什麼時候再次實現社會主義,其實是一個有奴性的人多不多以及奴性重不重的問題,實際上也是人類一路走來為什麼大多數人利益緩慢、逐漸體現的根源所在。
依據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歷史的前進規律,當一個國家有奴性的人越來越少而奴性也越來越輕的時候,就會進入一個相對而言剝削壓迫更輕、更小的社會,直至最終進入一個完全沒有剝削壓迫的社會——逐步體現絕大多數人的利益。
當下的中國,由於曾經經歷過了社會主義革命、經歷過了文革,所以中國人民幾千年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奴性曾經一度被造反有理精神徹底驅除過,僅是因為後來走資派為了侵吞、霸佔原公有生產資料成為十大家族爬到中國人民頭上剝削壓迫、作威作福,才又全力把奴性再次往中國人民的靈魂深處、意識深處植入。
現在無產階級革命陣營的崛起和宣傳、發動人民群眾,又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民已經開始認識到自己不該被十大家族騎在頭上剝削壓迫,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民已經開始覺醒到自己應該站起來挺直腰活得像個正常人一樣,開始明白自己應該同廣大人民群眾團結起來、萬眾一心推翻十大家族的邪惡統治,而絕不該再如此跪著讓十大家族騎在頭上剝削壓迫、作威作福。
所以說,現在的中國有奴性的人正越來越少,這說明本次社會主義公有制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大決戰,肯定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很快就將戰勝資本主義私有制!中國人民也將從此站起來而不再被人騎在頭上剝削壓迫了!
1949年到1976年,我們中國真正的社會主義時期:國家的資源和財富由整個國家的人民共同擁有、共同生產、共同享受,任何私人不佔有生產資料,因此消滅了人民群眾最不要的黑社會、娼妓、毒品、貧民窟和高犯罪率;提升了人民群眾最需要的醫療、教育、就業、住房、養老社會福利保障和安寧的社會環境。使得中國人迅速擺脫了人均壽命三十多歲的「東亞病夫」恥辱稱號,改變了洋釘、洋襪、洋火、洋油的狀況,短短二十七年讓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六大工業國!
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是由人民當家作主的,就會為人民群眾的利益服務,努力形成崇尚思想道德、大公無私並鄙棄唯利是圖、自私自利的正氣凜然氛圍,用「男人不好女人不愛」來迫使壞人必須學好而不學好就沒法過日子,最終就實現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盛況環境。
1977年到現在,硬扯著特色社會主義的幌子大搞資本主義私有制時期:整個國家的資源和財富由少數人霸佔,大多數人沒有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料,要活著就得去為少數人服務、勞動受壓迫剝削,因此營造及發展了人民群眾最不要的黑社會、娼妓、毒品、貧民窟和高犯罪率;降低及消滅了人民群眾最需要的醫療、教育、就業、住房、養老社會福利保障和安寧的社會環境。使得中國的經濟命脈被外寇掌控,任由外寇掠奪中國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
改革開放是由走資派十大家族當家作主的,就只會為自己大家族的利益服務,努力形成崇尚唯利是圖、自私自利並鄙棄思想道德、大公無私的邪氣壓頂氛圍,用「男人不壞女人不愛」來迫使好人必須學壞而不學壞就沒法過日子,最終就實現烏煙瘴氣、人慾橫流、男盜女娼的人類絕後慘況的不堪環境。
社會性質和制度:
封建社會帝皇制:整個國家的資源和財富由一個大家族霸佔,唯獨皇帝有權把生產資料分封給親屬私有或臣僚私有,大多數人沒有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料,要活著就得去為少數人(地主階級)服務、勞動受壓迫剝削。
資本主義私有制:整個國家的資源和財富由少數人霸佔,大多數人沒有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料,要活著就得去為少數人(資產階級)服務、勞動受壓迫剝削。
社會主義公有制:整個國家的資源和財富由整個國家的人民共同擁有、共同生產、共同享受,任何私人不佔有生產資料,使得沒有任何人可以騎到任何人頭上剝削壓迫。
目前我們人類所用的經濟衡量指標:一、人民的醫療、教育、就業、住房、養老社會福利保障狀況。二、物價穩定狀況、失業率狀況、財政收支狀況。(此標准用於任何國家或時期,不以此標准衡量的一律無效!)
目前我們人類所用的衡量社會或時代好壞的指標:一、人民群眾最不要的黑社會、娼妓、毒品、貧民窟和高犯罪率的狀況。二、人民群眾最需要的醫療、教育、就業、住房、養老社會福利保障和安寧的社會環境狀況。(此標准用於任何社會或時代,不以此標准衡量的一律無效!)
目前我們人類所用的衡量事物好壞的標准即是:有益於人民的是好;有害於人民的是壞。
目前我們人類所用的衡量人好壞的標准即是:言行有益於人民的是好人;言行有害於人民的是壞人。
用這些標准去衡量任何人與事都能立即清清楚楚、分明無誤(但僅限於人類,而畜生不會也不懂得使用這些標准衡量)。
『捌』 運用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知識說明城市更名如何促進經濟發展
如果這是最後一題,那麼背背答題模板。如果要寫論文,找找文獻。我覺得,城市更名更有利於對外宣傳,促進文化底蘊,增加客流量。
『玖』 文化如何促進經濟發展
「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這是時下最流行的說法。然而,什麼樣的文化科技搭台,什麼樣的文化可以唱好經濟大戲,卻是領導層面應該考慮的。很多地方不知道怎麼用文化作為「媒介」,而不論怎麼樣的「文藝」都稱作文化,時裝表演、廟會趕集都稱作文化,都說能促進經濟發展,甚至有的一些色情表演也披著「文化」的外衣,來「促進」經濟發展。一段時間以來,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大潮的不斷沖擊,一些企業或經濟實體的老闆或股東,紛紛打起了文化品牌戰略。他們充分利用當地文化優勢和影響,搭建起交流推介平台,一方面推動本地優勢經濟實體開展雙向交流,另一方面達到了雙方經濟信息資源共享。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地域性差異不盡相同,民族風俗習慣亦不相同。所以,對於如何利用好當地的文化資源,挖掘其深藏的文化底蘊,讓其真正為經濟服務,還需一些經濟實體三思而後行。從一定意義上講,作為品牌的一種,文化生活是人們物質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好了這個品牌,就能提高其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立,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反之,就會給區域經濟帶來消極影響。所以,唱響文化品牌,讓其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一方面要科學選擇,精心培育。既然要讓該文化品牌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一環,所以著眼點要高,更深度挖掘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類別。利用它獨具魅力的文化底蘊,不失時機地擴大影響,努力把它培養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重視文化品牌,就應該在這上面做文章,就要做大做強,要讓文化品牌理所當然地成為各級政府推動發展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