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氣候變暖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哪些主要影響
對高緯地區好處多
全球氣候變暖
首先會影響到經濟中的農業,在變暖時高緯地區的溫度升高,有利於作物生長的積溫期變長,可以種植的農作物及經濟作物,在種植數量和次數上都會增加,有利於高緯地區農業的發展,農業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農業發展自會帶動其他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長此以往,人類也會向高緯遷徙,帶動或拉動高緯經濟增長;更多的,其它動物也會遷徙,帶來一系列影響。
另外,全球氣候變暖,各國都要採取相應措施來應對,如植樹造林,開發新能源等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這樣也可以拉動相關經濟的增長,還可以改善消耗結構從長遠上有利於經濟長遠發展。
⑵ 全球氣候變暖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
一是美國等國不同意簽定排放co2的合約;一直以來都是聯合國的難題.多數國家存在異議.
二是各國不斷尋求新的能源,突破原有能源的結構.尋求中出現大量國際問題的爭議,eg:月球上礦產.
⑶ 全球變暖對美國經濟的(潛在)影響
全球變暖-溫室效應的潘多拉魔盒,究其本源是人類生產活動過程中對能源利用的不專充分或者說是浪費導致的,屬一些高能耗技術含量低,效益差的項目的投產在獲得微薄經濟利益的同時付出了影響深遠的代價---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破壞了全球原有的平衡的氣候,主要體現在赤道和極地地區溫差變化越來越大,這種氣候的異常變化對美國而言最大的危害是第一產業-農林木漁業將遭受嚴峻挑戰,而農業是第二與第三產業的基礎,可想而知源頭產業遭受挑戰給整體經濟帶來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我還有一篇從維普期刊下載的關於溫室效應對經濟影響的短論,如果你需要的話給我郵箱我傳給你啊
⑷ 全球變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策
對大氣溫室效應造成的全球變暖的對策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減少目前大氣中的CO2。目前最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廣泛植樹造林,加強綠化;停止濫伐森林。用太陽光的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CO2。其他還有利用化學反應來吸收CO2的辦法,但在技術上都不成熟,經濟上更難大規模實行。
第二方面是適應。這是無論如何必須考慮的問題。例如,除了建設海岸防護堤壩等工程技術措施防止海水入侵外,有計劃地逐步改變當地農作物的種類和品種,以適應逐步變化的氣候。日本北部因為夏季過涼,過去並不種植水稻,或者產量很低。但是由於培育出了抗寒抗逆品種,現在連最北的北海道不僅也能長水稻,而且產量還很高。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於氣候變化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只要能及早預測出氣候變化趨勢,適應對策是能夠找到並順利實施的。
第三方面是削減CO2的排放量。這就是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領導人共同簽字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主要目的(框架是指比較原則,有待進一步具體化的意思)。公約要求在2019年發達國家應把CO2排放量降回到1990年水平,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CO2的排放量。因為近百年來全球大氣中CO2濃度的迅速升高,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排放造成的。發展中國家首先是要脫貧,要發展。發達國家有義務這樣做。
但是,由於公約是框架性的,並沒有約束力,而且削減CO2排放量直接影響到發達國家的經濟利益,因此有的發達國家不僅沒有減排,還在增排,2019年根本不可能降到1990年水平。在2019年12月11日結束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3次大會上(日本京都會議),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展開了尖銳緊張的斗爭,最後發達國家作出讓步,難產的《京都議定書》終於得到通過。議定書規定,所有發達國家應在2019年把6種溫室氣體(CO2、一氧化二氮、甲烷和三種氯氟烴)的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減少5.2%。這雖與發展中國家的要求到2019年減少15%,到2020年再減少20%的目標相差很大,但畢竟這是一份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減排協議。
⑸ 分析:氣候變暖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產生哪些影響
全球變暖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全球變暖將給地球和人類帶來復雜的潛在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
的。例如隨著溫度的升高,副極地地區也許將更適合人類居住;在適當的條件下,
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能夠促進光合作用,從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導致
植物生長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產效應,這是全球變暖的正面影響。但是與正
面影響相比,全球變暖對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將更為巨大和深遠。今年8月份CCTV報道,由於氣候變暖的影響,珠穆朗瑪峰的頂峰下降了1.3米。
祁連山冰川縮減危及河西走廊:近年來,祁連山冰川融化比上個世紀70年代減少了大約10億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區的雪線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專家分析,冰川退縮,雪線上升除自然氣候因素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脹,超載超牧,過度開墾,亂砍濫伐,濫采地下水有關。《中國環境報》2004-9-16
1、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過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國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熱膨脹,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國加高堤壩應對氣候變暖
全球變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風雨頻率增加,這使英國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壩。據英國官方近日公布的統計數據,在過去的20年中,由於泰晤士河的水位隨全球變暖而升高,當地不得不先後88次加高防洪堤壩,以保障倫敦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據悉,人們現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壩。據估計,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壩的頻率會達到每年30次。鍾和 中國環境報2004-10-19
(2) 海岸被沖蝕
(3) 地表水和地下水鹽分增加,影響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遊業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連、秦皇島、青島、北海、三亞濱海旅遊區向後31-366料,沙灘損失24%,北戴河沙灘損失60%。2002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報道,沿海旅遊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其產值為2503億元,占海洋產業總產值的34.6%。
(6) 影響沿海和島國居民的生活(佔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脅。如果極地冰冠融化,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區會被海水吞沒,馬爾地夫、塞席爾等低窪島國將從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約熱內盧、東京、曼谷、紐約等海濱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蘭、埃及等國也將難逃厄運。
2、對動植物的影響
氣候是決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氣候變化能改變一個地區不同物種的適應性並能改變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種群的竟爭力。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變暖的速度而做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
失,而人些物種則從氣候變暖中得到益處,它們的棲息地可能增加,競爭對手和
天敵也可能減少。比如說桔子,過去20世紀70年代,它的最北的邊界線是在黃
山一線,宣城市也曾經試種過,但到冬天的一場大雪,樹木就凍死了。但現在我
們校園里的桔子樹都長得很好。又如,揚子鱷只生活在宣城、涇縣和南陵這樣狹
小的地帶,如果北界線北移,揚子鱷可能會自然絕種。這是從我省的局部地區來
講。從全國來講,我國把冬季1月0度等溫線作為副熱帶北界,目前這一界線處
於我國秦嶺-淮河一帶。研究發現,氣溫升高會使這一界線北移至黃河以北,徐
州、鄭州一帶冬季氣溫將與現在的杭州、武漢相似。
3、對農業的影響
一年中溫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決定種植何種作物的主要因素,溫度及由溫度引起降水的變化將影響到糧食作物的產量和作物的分布類型。氣候的變化曾經導致生物帶和生物群落空間(緯度)分布的重大變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區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種植成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歐出現小冰川期,平均氣溫也只比現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農場棄耕,冰島的農業耕種活動則幾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變暖還會使高溫、熱浪、熱帶風暴、龍卷風等自然災害加重。因此,全球氣溫升高後,世界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分布狀況將會有很大變化。
4、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人類健康取決於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球變暖將成為下個世紀人類健康的一個
主要因素。極端高溫將成為下世紀人類健康困擾變得更加頻繁、更加普遍,主要
體現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鉤蟲病、
霍亂、腦膜炎、黑熱病、登革熱等傳染病將危及熱帶地區和國家,某些目前主要
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隨著氣候變暖向中緯度地區傳播。
⑹ 全球氣候變暖對全球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會產生哪些影響
氣溫上升,會使極地地區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如果海平面不斷上升,沿海低地地區可能會被淹沒。
⑺ 全球氣候變暖對發展經濟有什麼促進作用
對高緯地區好處多
全球氣候變暖 首先會影響到經濟中的農業,在變暖時高緯地區的溫回度升答高,有利於作物生長的積溫期變長,可以種植的農作物及經濟作物,在種植數量和次數上都會增加,有利於高緯地區農業的發展,農業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農業發展自會帶動其他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長此以往,人類也會向高緯遷徙,帶動或拉動高緯經濟增長;更多的,其它動物也會遷徙,帶來一系列影響。
另外,全球氣候變暖,各國都要採取相應措施來應對,如植樹造林,開發新能源等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這樣也可以拉動相關經濟的增長,還可以改善消耗結構從長遠上有利於經濟長遠發展。
⑻ 全球變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有促進也有制約
⑼ 全球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產生什麼影響
增加治理環境的難度 海洋生態環境惡化 土地遭侵蝕、沙化 森林資源銳減 酸雨危害 物種加速絕滅 水污染
農業生產成本將大幅增加 治理費用大幅增加
⑽ 全球變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近50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我國華北大部分地區、西北東部和東北地區降水量明顯減少,平均每10年減少20~40毫米,其中華北地區最為明顯;華南與西南地區降水明顯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來,中國主要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華北和東北地區乾旱趨重,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南地區洪澇加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積減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
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
(一)對農牧業的影響。
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的農牧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春季物候期提前了2~4天。未來氣候變化對中國農牧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如果不採取適應性措施,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減產為主。二是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動,種植制度和作物品種將發生改變。三是農業生產條件發生變化,農業成本和投資需求將大幅度增加。四是潛在荒漠化趨勢增大,草原面積減少。氣候變暖後,草原區乾旱出現的概率增大,持續時間加長,土壤肥力進一步降低,初級生產力下降。五是氣候變暖對畜牧業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某些家畜疾病的發病率可能提高。
(二)對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的影響。
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的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近50年中國西北冰川面積減少了21%,西藏凍土最大減薄了4~5米。未來氣候變化將對中國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一是森林類型的分布北移。從南向北分布的各種類型森林向北推進,山地森林垂直帶譜向上移動,主要造林樹種將北移和上移,一些珍稀樹種分布區可能縮小。二是森林生產力和產量呈現不同程度的增加。森林生產力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將增加1%~2%,暖溫帶增加2%左右,溫帶增加5%~6%,寒溫帶增加10%左右。三是森林火災及病蟲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可能增高。四是內陸湖泊和濕地加速萎縮。少數依賴冰川融水補給的高山、高原湖泊最終將縮小。五是冰川與凍土面積將加速減少。到2050年,預計西部冰川面積將減少27%左右,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空間分布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六是積雪量可能出現較大幅度減少,且年際變率顯著增大。七是將對物種多樣性造成威脅,可能對大熊貓、滇金絲猴、藏羚羊和禿杉等產生較大影響。
(三)對水資源的影響。
氣候變化已經引起了中國水資源分布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近40年來中國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珠江等六大江河的實測徑流量多呈下降趨勢,北方乾旱、南方洪澇等極端水文事件頻繁發生。中國水資源對氣候變化最脆弱的地區為海河、灤河流域,其次為淮河、黃河流域,而整個內陸河地區由於乾旱少雨非常脆弱。未來氣候變化將對中國水資源產生較大的影響:一是未來50~100年,全國多年平均徑流量在北方的寧夏、甘肅等部分省(區)可能明顯減少,在南方的湖北、湖南等部分省份可能顯著增加,這表明氣候變化將可能增加中國洪澇和乾旱災害發生的概率。二是未來50~100年,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形勢不容樂觀,特別是寧夏、甘肅等省(區)的人均水資源短缺矛盾可能加劇。三是在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情況下,未來50~100年,全國大部分省份水資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等省(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可能進一步加大。
(四)對海岸帶的影響。
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海岸帶環境和生態系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近5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有加速趨勢,並造成海岸侵蝕和海水入侵,使珊瑚礁生態系統發生退化。未來氣候變化將對中國的海平面及海岸帶生態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一是中國沿岸海平面仍將繼續上升。二是發生台風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概率增大,造成海岸侵蝕及致災程度加重。三是濱海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態系統損害程度也將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