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鎮經濟發展

鎮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6 08:25:19

『壹』 平望鎮的經濟發展

2015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9.48億元,同比增長10.52%;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41億元,增長8.79%;工業用電量27.5億度,增長7.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74.71億元,其中工業投資完成55.5億元,持續保持高位增長。江蘇國望高科成為我鎮第一家銷售超百億元企業;吳江華電全面量產,堡密特、眾合科技、華兆林、中鱸華源包裝等一批優質新項目竣工投產;豪輝、新騰巨等企業完成提檔升級,近年來新投資項目對全鎮經濟貢獻率超過60%。產業轉型更快推進,世界500強普洛斯集團中鱸科技園項目成功落戶並啟動建設,第四方物流平台蘇州巨鳥科技年營業收入超億元,經濟結對競賽持續排名全區前列。
2013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100億元,同比增長15.4%;實現工業總產值270億元,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6億元,增長23.1%;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56億元,增長11%;實現進出口總額4.05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億元。
2012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6.65億元,同比增長11.0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01億元,增長5.58%;工業總產值240億元,增長22.76%;工業開票銷售收入228.21億元,增長20.25%,增幅列全區第一;內資新增注冊資本15.13億元,同比增長39.0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3.56億元,同比增長22.75%;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下降。全鎮經濟發展實現了難中求進、穩中求好的目標,成績來之不易。
2011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8.03億元,同比增長15.22%;工業開票銷售收入189.77億元,同比增長29.9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75億元,同比增長48.00%;進出口總額3.23億美元,同比增長98.19%;現代農業加快發展,高效農業佔比達60%;投資100億元國望高科差別化纖維及30億元江蘇華電燃機熱電聯產等一大批重大項目建設順利,在全市經濟競賽中第一方陣地位不斷鞏固。 服務業穩步發展。服務業投資8.22億元,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4.66億元,增長13.87%,佔GDP比重達到40%,比2011年提高一個百分點;服務業貢獻稅收1.9億元,增長18.70%;新增注冊資本9億元,增長114.9%。服務業新增就業人數1150人次,增長4.55%。5家企業實現非核心業務分離,完成年初任務的167%。開拓發展商務服務業,引進注冊資金2000萬美元的融資租賃項目1個,投資1.2億元的雷克薩斯4S店開工建設。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樓盤品質明顯提升。
國家級衛生鎮創建工作於2011年12月份順利通過蘇州市考核驗收。蘇州美山子成功創建省級健康促進企業,勝墩村、溪港村成功創建為蘇州市健康城市先進村。
全年完成注冊外資8654萬美元,同比增長15.8%,其中注冊外資在1000萬以上企業3家,實際利用外資4819萬美元,增長4.71%,完成情況居全區前列。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4.4億美元,增長49.5%,其中出口2.2億美元,增長35.8%,增幅列全區首位。完成服務外包執行合同額200萬美元,列全區第三位。進一步加強政企溝通,建立平望和梅堰外貿商會。強化政策扶持,出台並貫徹了一系列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2007年平望鎮金融信用系統各項存款余額達36.8億元。
在平望鎮上,紡織及配套規模型企業超過300家,紡絲、織造、印染、後整理到服裝一條龍生產鏈已基本形成,紡織鏈經濟量已達到全鎮經濟總量的70%以上。平望已形成了模擬絲系列織物、印染、全羊毛毯、服裝、機械製造、新型建材、玻璃鋼製品、壓容器等特色行業的工業經濟,引導著平望經濟發展的潮流。越來越多的吳江本土企業和外來企業在平望發展逐漸壯大,一個個產業鏈在平望延伸拓展,平望的經濟結構正越來越合理。 吳江藍天織造有限公司引進了吳江市品質最優、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日產IW600系列設備,成為平望乃至吳江民營經濟的佼佼者。
2015年總投資12億元的國望高科三期年產30萬噸差別化纖維智能加彈項目將在平望國望高科產業園開工奠基。作為盛虹集團研發生產差別化、功能性纖維的主要基地,國望高科的產品差別化率達85%,擁有世界第一條記憶纖維專業生產線,是目前全球擁有PTT聚合專有技術產業鏈最完整的企業;全球最大的全消光系列纖維供應商;全球領先的陽離子DTY系列纖維供應商。2015年,國望高科實現銷售收入突破百億元。此外,隨著華電吳江熱電一期全面量產,合眾科技、華兆林、華源包裝、堡密特等項目相繼投產,豪輝、新騰巨等一大批企業完成提檔升級,新投資項目對平望經濟的貢獻超過60%。其中,僅華電吳江公司今年1月上繳的稅收就超過5000萬元。

『貳』 馬坡鎮的經濟發展

2013年,全鎮規模以上總投資完成22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46億元,實現營業收入3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和31%。財政收入實現7533.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2599元。 院外開花院內香,與傳統銷售相比,玻璃工業園區的電子銷售分外火爆,玻璃銷售為主的淘寶小店數千家,其他各類電商近20000家。前八段村玻璃銷售一條街上有中通、申通、圓通、順豐、韻達、國通、邦德、宅急速、百世匯通、郵政、安能、中鐵快運等30多家物流企業,電子商務日均訂單100多萬元。2009年,園區電子商務銷售額僅為2000萬元,2010年為3500萬元,2011年首次超過8000萬元。2012年以後,電子商務步入發展快車道,當年的電子商務營業銷售額為15000萬元,2013年電子商務銷售額36000萬元。2014年8月下旬,在省農村電子商務現場推進會上,首批18個「江蘇省農村電子商務示範村」獲得授牌,銅山區馬坡鎮前八段村榜上有名。從簡單仿製到自主創新、從野生土長到擁有自主品牌,馬坡網商探索出了一條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信息化融合發展的新路。
在抓好傳統特色工業的同時,傾力招引一批非傳統項目。其中經過省發改委批准立項的新能源項目—徐州今典科技2014年已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6.5億元,現紐西蘭(徐州)國際生態旅遊觀光產業園一期工程魚塘水面20MW(兆瓦)光伏電站正緊鑼密鼓的籌建,有望於2015年初實現並網發電,該項目利用現有魚塘水面,採用分塊發電、集中並網方式,充分體現基地節能環保示範效應。項目建成後,對鎮區工業、農業甚至旅遊業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和帶動。 馬坡鎮地處微山湖西岸,農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幾年充分利用馬坡無公害農產品資源,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生態魚米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生產基地,以龍頭企業拉動農業整體發展。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進程。優化布局、發揮優勢、進一步鞏固完善東魚、中糧、西菜的農業產業布局。著力發展水產、畜禽、糧食、蔬菜四大優勢產業。馬坡鎮是生產有機食品和無公害農副產品的「風水寶地」,三牛麵粉、水晶大米在淮海經濟區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以三牛為代表的糧食加工企業牽頭,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組織農民按照標准化、規模化種植糧食作物,創建有機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在不斷完善「東魚中糧西菜」農業產業布局的同時,努力推動專業化生產。開展農副產品商標注冊工作,已注冊「面掌櫃」、「食微鮮」等商標10餘個。
著重打造精品農業項目。畜禽規模養殖項目有大新村徐州照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大型養鵝場,目前有種鵝3萬余套。丁集村德發養牛專業合作社建設的肉牛養殖基地肉牛存欄量160餘頭。旅遊觀光農業項目有丁集村徐州聚豐農業科技有限園區,投資300元萬元建成的集休閑、觀光、旅遊、餐飲、垂釣於一體的農家樂已投入經營。通過招商引進的徐州今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現代養殖業、農業開發的綜合性公司,總投資6.5億元。一期在微山湖畔建設1500畝無公害生態養殖示範基地。其中觀光旅遊、無公害蔬菜基地1000畝,生態果園示範基地500畝。 馬坡鎮依微山湖西岸建鎮,其發展脈絡與悠悠湖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血脈聯系: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微山湖的水至清至柔至美,馬坡的民風至純至朴至善。不僅如此,廣袤柔美的微山湖和深沉酣暢的運河之水為馬坡玻璃工業的原材料輸入和產品輸出提供了便捷的水上交通方式;湖區優質的水源培育了優質的稻米、小麥,成就了一批馬坡「湖」字牌龍頭企業,打造了「三牛麵粉」、「水晶稻米」等著名農產品品牌;徐州環湖經濟圈的美好藍圖,為我鎮勾勒出濃墨重彩的生態旅遊畫卷,統籌濕地開發、打造濱湖新鎮,湖水以它特有的魅力將又一次恩澤馬坡人民……
馬坡鎮緊靠京杭大運河,擁有湖區濕地20平方公里,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旅遊開發潛力巨大、商機無限。觀光荷塘3000餘畝、垂釣漁塘1600餘畝、優質稻米綠色食品基地20000餘畝。每年接待前來觀光的遊客數萬人。集休閑、垂釣、餐飲、娛樂、觀光於一體的湖畔濕地旅遊業已初具規模。景以水潤,尤其每年六、七、八、九月份,湖中萬頃野生荷花連片盛開,蔚為壯觀,萬頃蘆葦盪,莽莽蒼蒼,廣袤壯美,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運河穿湖而過,縱貫南北,構成特有的「湖中運河」景觀。這里「日出斗金」之盛譽。湖內有魚類78種,水生經濟植物74種,鳥類87種。尤以微山湖甲魚、毛蟹、四鼻孔鯉魚、烏鱧、麻鴨、苦江草及微山湖松花蛋、荷香妙齡鴨等最負盛名。湖鮮美味頗我多,如桂魚、四孔鯉魚、昂刺、甲魚、湖蝦、毛刀、銀魚、野鴨、青蝦、螃蟹、野生水禽等,另有雜草丸子、蜜餞荷花、荷葉包肉、銀條等特色菜餚,當地土特產有水晶大米、松花蛋、鮮藕、菱角、雞頭米、雜糧、特色鴨蛋等。伴隨國家工程徐州北區快速通道在我鎮穿境而過、馬坡運河大橋的修通、市環湖大道工程啟動、京杭大運河拓寬工程等難得發展機遇,發掘我鎮近湖濱水的優勢,開發、利用、保護我鎮湖西濕地,發展濕地旅遊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環湖大堤是我鎮生態廊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我鎮十段村至後八段村全長約6公里的順堤河沿線擁有天然的綠色屏障和微山湖特有的水生態系統。以湖灘濕地生態系統為基礎,集飲食天地、高端養生、鄉土休憩、運動休閑、歷史回顧等多元主題為一體的綜合性濱湖濕地開發項目必將掀開馬坡跨越式發展的新的歷史篇章。

『叄』 羅定市各個鎮的經濟發展排名

2002年,羅定市轄24個鎮:羅城、附城、雙東、素龍、華石、蘋塘、金雞、圍底、朗塘、船步、羅平、太平、羅鏡、新榕、生江、連州、分界、黎少、泗綸、加益、榃濱、扶合、新樂、都門。
2003年12月,撤銷新榕、都門、新樂三鎮,分別並入羅鏡鎮、泗綸鎮和附城鎮。調整後,羅定市21個鎮:羅城鎮、素龍鎮、附城鎮、雙東鎮、黎少鎮、生江鎮、連州鎮、泗綸鎮、加益鎮、扶合鎮、羅鏡鎮、太平鎮、分界鎮、羅平鎮、船步鎮、金雞鎮、蘋塘鎮、圍底鎮、華石鎮、朗塘鎮、榃濱鎮。

2005年10月14日,粵民區[2005]49號批准羅定市扶合鎮更名為龍灣鎮。

截至2012年6月31日,羅定市轄17個鎮(華石、蘋塘、金雞、圍底、朗塘、船步、羅平、太平、羅鏡、生江、連州、分界、黎少、泗綸、加益、榃濱、龍灣)。

泗綸共有鎮辦、村辦、個體等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企業549家,02年工業總產值35078萬元

圍底鎮經濟發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07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8954萬元,工農業總產值31552萬元,人均純收入4956元。全鎮現有工業50多家,已形成五金禮品、建材兩大支柱產業。

2006年,蘋塘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79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34億元,農業總產值1.45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4318元,比上年增加250元;財政收入380萬元,其中國稅235萬元,地稅145萬元

『肆』 青雲鎮的經濟發展

2011年,全鎮實現GDP2.23億元,同比增長%;實現財政收入2880萬元,同比增長39.3%;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338.1萬元,完成預算的157.4%,比上年增收618.1萬元,增長85.8%。引進投資項目10個,其中引進省外3000萬元以上項目4個,億元項目1個,合同利用資金達6.1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6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93元,比去年凈增423元。
一、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緊緊圍繞「工業強鎮」的戰略思路,立足「抓招商就是抓發展、抓項目就是抓工業」的理念,創新招商模式,認真落實招商引資目標任務分解機制,逐步建立完善全民招商長效工作機制。2011年,全鎮新簽約洽談項目10個,計劃投資達5.1億元。主要有:華通葯業二期建設全面完工,已投入生產;投資1.2億元的萬年縣炫陶陶瓷有限公司今年3月份可開工生產;億達鑫、芳源、新源等5家服飾公司全部投入生產;溫州汽摩配、永盛陶瓷等正在洽談,預計今年可落戶。
二、「三農」工作全面加強。始終把產業培植、新農村建設、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作為工作重點,全力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完成農業產值27763萬元,同比增長24.5%;全年糧食總產量1.3萬噸,同比增長8%;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共兌現各種補貼資金997.2萬元。一是農業產業培植力度加大。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依託江西喜果綠化公司、益友養殖、友聯養殖等省級龍頭企業的帶動,以花卉苗木、生豬養殖為主,全面實行花卉苗木基地「東行北上」計劃,新增花卉種植面積500畝;加大對生豬養殖大戶的扶持力度,生豬年出欄達4.5萬頭。二是加強動物防疫工作。2011年我鎮獲全縣動物防疫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三是林業生產不斷加強。投入森林防火專項經費2萬元,成立森林防火指揮所,組建森林防火隊伍12支,構建防火監控網路,加強宣傳力度,強化值班制度,通過全鎮上下共同努力,實現全年無森林火警火災。深入推進「一大四小」工程,完成山上綠化1000畝、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村道植樹2萬株,農戶庭園植樹1萬株。四是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不斷完善新農村建設工作機制,扎實搞好新農村建設工作。2011年投資320餘萬元對8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進行全面改造,「六改四普及」率達到95%,建成1個縣級示範點,2個鎮級示範點,加強「一村一品」示範村的建設,進一步提升了新農村建設水平。對27個自然村環境進行全面整頓,有效改善農村環境衛生。五是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2011年,新增城鎮就業600餘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6000餘人;充分發揮鎮黨校和農民夜校作用,統籌培訓城鄉勞動力800餘人次;積極支持自主創業、全民創業,新增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00餘萬元,其中扶持個人創業貸款佔70%以上,有力促進了全鎮經濟的發展。
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以市級示範鎮建設試點為契機,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城鎮對經濟發展的聚集和帶動效應凸現,村莊面貌日新月異。一是堅持規劃優先。完成城鎮總體規劃修編及控制性詳細規劃,城鎮規劃覆蓋率、鄉村規劃編制覆蓋率、農村居民點規劃覆蓋率達100%。二是村鎮建設快速推進。完成青雲中學標准化建設、青雲法庭辦公大樓建設,日供水5000噸的自來水廠建設,鎮區污水處理、垃圾處置等配套設施建設;投入100餘萬元抓好新城區綠化、亮化、凈化工程,進一步完善城鎮功能,改善鎮區群眾居住條件。三是大力實施農田水利工程。投資350萬元的農村安全飲水項目全面完成;投資900餘萬元的小農水項目正緊張實施,啟動了投資150餘萬元山裡源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及投資70餘萬元的姚源、下灣安全飲水項目。四是農村公路建設步伐加快。積極向上爭取項目,青陳線改造工程預計今年五月將全面竣工;投資100餘萬元,硬化農村公路10公里,全鎮實現「村村通」,群眾出行高效便捷,行政村公路硬化率達100%。五是切實抓好基礎設施重點工程。2011年,爭取土地整治項目資金1120萬元,對史橋、古陽、東南等村共8000餘畝土地進行整治。爭取土地開發項目200餘萬元,開發新增土地380餘畝,實施了東南紅磚廠的增減掛項目;配合天然氣公司,抓好投資1600萬元、鋪設18公里的天然氣管道工程項目。

『伍』 新市鎮的經濟發展

2009年全年完成社會生產總值.6億元,增長11.4%;完成工業生產總值13億元,增長7.4%;完成農業生產總值1.11億元,增長22%;財政收入9309.8萬元,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037元,增長13.2%;實現固定資產投資7.1億元,增長112%;完成規模工業產值9.8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600萬美元。
2010年,新市鎮將按照大招商、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的要求,以1255城市發展戰略為契機,緊緊圍繞立足丹博副城區,堅持科學大發展,打造實力新新市」的工作目標,以「抓工業、育產業、興商業、建強鎮」總攬全局,著力實施「工業強鎮、農業穩鎮、環境美鎮、和諧興鎮」戰略,不斷開創全鎮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2010年全鎮社會生產總值18億元,增長15.4%,其中工業生產總值14億元,增長7.7%,農業生產總值1.06億元,增長8.7%;實現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5億元,增長33.8%;實際利用內資9.8億元,增長51%;利用外資360.3萬美元,增長20.1%;財政收入1.1億元,增長18%,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8700元。
2010年,全鎮完成招商引資10.13億元,其中工業項目9.23億元,超額完成了7億元的目標任務,完成314省道改造工程征遷拆遷任務和350畝土地置換任務。繼續建設工業園區,承接產業轉移形勢喜人。工業集中區實現穩步發展,全年新征工業用地153畝,新上馬項目7個,總投資4.11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06億元,在新入駐的項目中,超億元的項目2個;續建項目22個,總投資7.8億元,實際到位資金7.77億元。投入150萬元實施振新路東延和創新路南延工程,完善了下水、綠化、亮化、供氣等基礎配套設施,加大了區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大力實施「騰籠換鳳」工程,盤活園區6家企業共206畝閑置土地。集中精力解決了一批遺留問題,化解了一大批矛盾,實現輕裝上陣謀發展。全力扶持骨幹企業,給力全鎮工業發展。2010年,全鎮規模企業實現產值9.6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68%,營業收入9億元,占工業總收入的70 %,完成1000萬以上工業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26個,新增規模企業6家,其中偉泰實現產值5.6億元,滬馬實現產值1億元,海天實現產值7800萬元,華東實現產值2200萬元。在偉泰、滬馬等重點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庄芝、三一、中冶等規模企業也得到較大發展,為我鎮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實現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新臨農貿、硒源農產品等3家農業龍頭企業全年實現訂單2145戶,面積18962畝,畝均效益增長100元。繼續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管理,2010年新注冊成立專業合作社3個,5家被評為縣級示範合作社,2家被評為全市十佳農民專業示範合作社。廣泛宣傳土地流轉政策,2010年土地規模經營面積3860畝,新增土地流轉面積4104畝。推動農業科技化、機械化進程。繼續開展3414小區試驗工作,新引進10個中粳品種和10個中秈品種。完成縣漁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現有漁業科技示範養殖戶15戶,養殖面積1155畝。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實現機播面積1.2萬畝、機收面積2.9萬畝、機耕面積3.1萬畝。完成春秋季動物防疫工作,全年無重大動物疫情發生。完善農業規范化、制度化運行。全鎮農村集體「三資」實行委託代理服務,各項制度健全,操作規范。完善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議事程序,全年籌資39.42萬元,籌勞13.57萬個工日,完成一事一議項目21個,爭取上級財政資金129.08萬元,建成道路27.36公里,抗旱站1個,其他類建設項目2個。水域灘塗養殖證發放面積達2340畝,佔全鎮養殖總面積的58℅。全面完成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任務,積極做好核災理賠,及時打卡支付午季和水稻理賠款。

『陸』 淺談如何加快鄉鎮經濟發展

內容預覽: 鄉鎮經濟在縣域經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現提出如下幾點思考:一、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鄉鎮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抓科技興農,抓基地扶農,抓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加強產業實用技術培訓推廣,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訂單生產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增強主導產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利津鎮圍繞農業市場化、農民科技化、農村城鎮化的目標,積極做好「三農」文章,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在穩定糧……

『柒』 鄉鎮經濟發展趨勢是什麼

鄉鎮經濟是抄中國經濟特有的產襲物,有著很強的計劃經濟色彩,伴隨中國經濟轉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不斷發揮,未來的鄉鎮經濟肯定會發生巨大轉變,從當前來看,其有以下幾大趨勢:

  1. 從重視鄉鎮企業發展轉向重視鄉鎮企業家培養;

  2. 從重視企業和產業的科技發進步轉向鄉鎮企業集群和產業鏈的科技進步;

  3. 從重視鄉鎮企業的生產能力轉向鄉鎮企業的服務體系建設;

  4. 在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同時,越來越重視鄉鎮企業的龍頭作用,逐步轉像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

  5. 從主要局限於農村內部或區域內部轉向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發揮鄉鎮經濟優化城鄉結構的作用。

    綜上,未來的鄉鎮經濟肯定會更多向服務業務和農業特殊產品這兩塊發展。

『捌』 城關鎮的經濟發展

城關鎮位於河曲縣中部,總土地面積17.41萬畝,總耕地面積0.64萬畝,轄2個居民委員會,18個村民委員會。鄉鎮總戶數6080戶,鄉鎮總人口25473人,鄉鎮從業人員16110人。18個村全部通電、通郵,17個村通電話,17個村通公路,15個村通自來水,12個村通有線電視。
名優特產:大紅袍花椒、柿子、蘋果和小雜糧、反季節新鮮蔬菜、山野菜。旅遊景點:翠峰山度假村。

『玖』 楊橋鎮的經濟發展

2010年,全鎮生產總值達92700萬元,比2006年增加4914萬元,年均增長22.4%以上,財政總收入完成11074.6萬元,比2006年增加9505.4萬元,年均增長121%,農民人均純收入6480元,比2006年增加2640元,年均增長14%。
(二)全力主攻工業,工業化進程顯著加快
把工業企業的培育發展作為振興我鎮經濟的必由之路,堅持政策上向工業傾斜,堅持服務上向工業傾斜,堅持工作力量上向工業傾斜,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2010年工業總產值達69600萬元,增加43686萬元,年均增長33.8%,規模以上工業由2006年17500萬元,到2010年達67788萬元,年均增長57.4%。一是抓好招商引資。利用區位優勢和礦產資源優勢,藉助外力加快發展。五年來,共有瑞豐米業、新昌電子等十餘家企業相繼在楊橋投資興業,投資額達5億元。二是決戰工業。安排領導重點幫扶規模以上企業,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增加工業銷售收入。三是推進項目建設。不論是煤礦技改、農業開發和基建項目,我鎮都極力爭取,全力推進。重點抓好煤礦新建技改項目建設,做大做強煤炭支柱產業,對項目建設堅持全程跟蹤負責,及時處理各種矛盾糾紛,在扶持企業發展的同時,不斷加強安全生產監管,確保五年未出現安全生產事故。
(三)全面落實惠農政策,「三農」工作穩步推進
始終把「三農」當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問題,認真落實中央、省、市、縣一系列惠農政策,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2006年以來農業總產值完成15641萬元,2010年達23100萬元,年均增長9.6%以上。一是糧食直補、糧種補貼、農機具補貼和農業稅、農林特產稅免徵政策全部落實到位。發放糧食直補、糧種補貼和農機具補貼441.2萬元,農民直接受益。保護價收購糧食,廣大農民種糧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2010年糧食種植面積達68470畝,產量達31946噸,創近年新高。二是切實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抓好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多水田改造,水利冬修,荒山復耕,灌渠改造等項目,重點推進了投資1269萬元,面積9600畝,涉及5個村的土地整理開發項目。三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農民得實惠,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五年來,共發展了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5個,建成栝瓜、西瓜、葡萄、無公害蔬菜、麒麟瓜等基地。特別是2009年在灣里葡萄種植取得了成功,引起市、縣領導高度重視,出台發展種養生產的多種優惠措施,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四是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嚴格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圍繞「三年大變樣,五年一體化」的目標要求,以「六改四普及」為重點,結合示範點各自實際,充分發揮理事會作用,採取工程包干,補助建築材料等形式,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爭取上級專項幫扶資金546萬元,共完成45個點的新農村建設,農村面貌大為改觀。
(四)著力改善民生,社會公益事業得到進一步加強
改革開放的成果要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為此把全鎮有限的財力都放在為民辦實事上。2007年初提出的兩年辦好建芳公路等12件實事已全面完工,作為全市重點建設的四個示範鎮之一,我鎮高起點設計、高標准規劃,2009年又提出兩年辦好楊橋河治理等9件實事,目前8件已基本完工,1件已進入實施階段。已完工的項目有:投資900萬元的集鎮三位一體改造(含瀝青罩面)工程;投資80萬元的文化活動中心,投資100萬元的14個村的安全飲水工程,投資600萬元的8個村級辦公場所新建和3個村級辦公場所改造,投資50萬元的機關院內改造,投資20萬元的計生大樓院內綠化,投資60萬元的中心學校校園綠化。另外抓好便民服務中心、計生服務中心、衛生院醫技大樓的改造完善。投資600萬元的中心文化廣場已全部完工,投資2530萬元的楊橋河城西防洪工程已順利開工正在實施。9件實事是歷年來投資最大、標准最高、效果最好的項目,項目完工後將全面改觀集鎮面貌。我鎮在抓好建設的同時,注重集鎮管理,成立專門辦公室,配齊配強工作人員,購買了3輛垃圾清運車(1輛用於集鎮,2輛用於農村),添置垃圾箱,制定集鎮管理各項規章制度,多措並舉,提高集鎮管理水平。通過加強建設和管理,提升了集鎮的品位和知名度,增強了集鎮的輻射能力,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指數明顯提升。

『拾』 如何發展鄉鎮經濟

近年來,如何大力發展以「鄉鎮增財力、農民增收入、農業增效益」為重點的鄉鎮經濟顯得越來越重要了,這是因為鄉鎮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環節。鄉鎮經濟能激發基層的活力和創造力,從而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促進城鄉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我認為,首先是要發展鄉鎮工業。發展鄉鎮又要以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為重點。鄉鎮要按照集約發展、效益優先的原則,大力發展鄉鎮工業,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一、大力發展園區經濟。現在的豐順擁有縣工業園區、湯西工業園區、豐順潭江陶瓷工業園等,因此,建造符合地方鄉鎮的工業園區根據鄉鎮街道的要素和稟賦和經濟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鮮明的鄉鎮工業小區,我們知道一個工業小區就是一個增長極。在鄉鎮工業小區的強力拉動下,增加鄉鎮街道的財政收入例如,新南方青蒿葯業基地的建立,是一種青蒿(第四代)抗瘧疾葯。它是一種獲世界衛生組織認可、全球最先進、價格最低廉的青蒿復方(第四代)。已經帶動了周圍數千農戶種植青蒿,種植面積多達5萬畝,產值高達18.6億元,利稅將近1.5億元,各鎮都已建立了青蒿種植示範點,並全部簽訂了保價購銷合同。這個將有利於有實現農戶生產產品,企業定價定期收購農產品,降低了世界大市場經濟環境的影響下對農戶生產農產品的積極性,使農民群叢的利益得到保障。

加快鄉鎮的重新規劃和建設既有利於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重要途徑,又有利於鄉鎮經濟的建設。因此,首先要以規劃為先導。縣鎮府應該高度重視發揮規劃在城鎮建設中的主導作用,著力調整城鎮格局。逐步完善以城區為龍頭,工業園區為亮點一縣兩岸三鎮為全縣城鎮建設城鎮化格局。其次,要以產業為依託。要充分發揮各個鄉鎮的資源、技術、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開發具有特色的主導產業,以此支撐城鎮的快速發展。再者,要以增收為目標。充分發揮人口集聚功能,在小城鎮戶口、建房用地、證件手續、銀行貸款和生產經營等個方面實施優惠扶持,促進城鎮的繁榮和農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城鎮化水平。

二、錯位發展特色工業。以各鄉鎮的實際情況著力發展竹林、礦產、石材等資源加工業,縣城城鄉則以做大做強喇叭傳統工業,潭江以發展陶瓷為主要產業,湯南以發展地方食品面線加工業為主要特色,縣政府提供和創造相關產業鏈,以特色牽引競爭力。

例如,豐順准備做中國的「第一喇叭生產縣」,做走出圍龍看梅州的主打產品,目標是使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縣鎮府應該協助企業規劃和提供良好的生產、銷售和融資上,使豐順喇叭能成為具有的生產優質的產品的能力、上市能力和使產品不斷創新和擴展其他領域。能真正地成為地方經濟的特色,引領相應的配套服務上一個台階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所以發展以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的口號,來錯位發展當地的特色經濟,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現在豐順擁有電聲企業195家,從業人員多達2萬餘人,電聲行業產值達10億元人民幣,佔全縣總產值的32%全縣電聲產品及其配件出口3584萬美元。出口穩定而且出口國家和地區多達70個。實現以「豐順喇叭」來主打縣級經濟的產品是相當合適的。縣鎮府應該加大力度發展這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擴大先的知名度。先找到一個做有把握吹響的喇叭,一鳴驚人;再藉助產品的影響力,凝聚各方合力使之形成產業集群。形成種類齊全、知名品牌、集群發展,並輻射到珠三角,成為全國主要生產電聲產品的基地之一,讓豐順喇叭走向世界。

三、著力扶持中小企業。想打造良好的企業品牌,就順著大勢積極擴寬國內外市場,爭取更大的發展。以高新技術引領產品進行創新和改造使之變成新的產品,具有新的功能。縣委、縣鎮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和擴大招商引資的渠道,完善工業區的信息服務渠道,為縣里的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宣傳和服務性功能。進一步,發展中小企業使之能做大做強,成為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例如,為工業園籌建工業園網站。來提高中小企業的知名度、塑造品牌和抬升企業產品形象。鎮府加大對這些中小型企業扶持力度,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產品展銷平台,以及產品的部分售後服務。加大對縣內的技術學校、培訓班和訓練場地的扶持力度,使之能為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專業人才和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工人。

其次是發展現代農業。我們知道農業是一個縣的民生問題的關鍵,農業的發展站在縣域經濟的范疇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對縣域內的工業、建築工程和信息工程的建設造成嚴重的後勁不足。對豐順來說,既是工業基礎薄弱又是農業水利基礎落後的縣域。而發展基地農業可能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以解決個體化的農民小生產與市場化的社會生產的矛盾。所以一是建造基地農業,如現在八鄉鎮由鄉賢投資的茶園、番薯種植基地、八鄉水庫養殖基地和湯西鎮的甜玉米上產基地等等。現代農業就應該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經營,以龍頭農產業帶動農民發展農業。從我市縣投資興辦專業合作社,自辦農業生產基地聯結農戶進行生產還組織為農戶培訓、咨詢、種子和種苗等。積極組織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與大學開展技術合作研究,引進、轉化及推廣科研成果,促進科技成果迅速轉化和產業化。從而有利於發展我縣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工工業和提高產業化配套技術水平。

四、在我縣很有必要實施外向拉動經濟的發展,因為無外不活,無外不快。外向經濟的拉動有利於保持鄉鎮經濟的良好發展態勢。這就是我們要實施外向經濟的關鍵所在。1、搭建平台「請進來」,縣鎮府對各個鄉鎮進行認真研究自身的區域優勢和產業優勢,精心構造招商引資的載體。增強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各鄉鎮的工業小區的規劃評審,加快鄉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並加於精心策劃包裝項目。以具有地方特色的項目為依託,來吸引外來企業帶進新項目。還要大力鼓勵企業實行「走出去」戰略,大力發展和創造條件扶持外向型、出口創匯型企業,使之積極參與全球競爭。我縣可以以電聲、紅木家私和茶葉等等為主要涉外生產企業,使之能與國際上的劇團公司競爭。

五、人才的招聘和管理。農業的產業化和產品的銷售上,人才的重要性就不言而渝了。我縣應該加強對人才的招聘和管理/以至於造成人才流失。管理方面的人才有利於為農業的農貿供應、產後服務、解決農副產品的出售、企業的重組、安置和償債提供良好的策劃方案,尤其在組建產品銷售網路、產品經營和招商引資以及隊伍建設上等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還應該積極與市內大學通力合作,達到充分利用大學的學術、技術、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加速對農業的改造和農業產業化。

在我看來縣鎮府必須加強對鄉鎮的政策扶持,因為強化政策扶持也是發展鄉鎮經濟的堅強保障。以鼓勵經濟較強的鄉鎮率先發展,薄弱鄉鎮加快發展及對我縣的人才資源進行整合。在幹部的調配中特別注意縣直屬部門與鄉鎮幹部的交流,並盡可能把優秀幹部配帶鄉鎮第一線。在鄉鎮黨委換屆中進行縣直屬幹部與鄉鎮幹部的交叉調配,是鄉鎮幹部進一步年輕化。在公務員的挑選時以領導組織能力和文化程度並舉為人才選用機制,使鄉鎮幹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引領青年人才走向村寨、社區任職,強化基層班子的建設。可以通過優先提拔的職級激勵、獎勤獎優的經濟激勵和後退問責的責任激勵。以激發各個鄉鎮的你追我趕的競爭熱情。

在實行強鎮的戰略的同時,時刻不忘較為貧困的鄉鎮的幫扶力度,對財力薄弱的鄉鎮,在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財政分成方面加大資金扶持;對地方偏僻的、交通不方便、區位不優的鄉鎮,則在政績考核、水款徵收等方面給予傾斜政策。從而實現鄉鎮經濟的均衡發展。

縣鎮府還可以為企業技術創新與品牌的樹立提供相應的幫助,充分發揮縣域經濟的規劃和策劃作用。開設相應的專業人才培訓班和行業聯盟及在縣內建立信息化平台,有利於我縣的電聲企業實現行業聯盟一體化,從而增強電聲行業的整體競爭水平。再加上建立合適的供應鏈體系,更有利於我縣實現「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的目標。由於我縣網路的存在相當大的局限性,特別是企業間、企業內部的區域網網路、ERP幾乎沒有。而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顯得更加落後,所以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來增強企業的相對競爭力有重大的作用。通過信息化來管理來增強企業、行業的競爭力明顯變得重要了。

企業才是鄉鎮經濟推動的主要動力和主要參與者。因此,各個企業也應該要向特色、專長、精密方向發展。能從自身企業的實際出發,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要從本企業有特長的產品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要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才是最了解市場的需求,了解產品發展的動向,通過聯合才能較快地滿足市場需求。但對縣內的較大型企業擁有這個實力,可以為縣內的行業做些相應的貢獻。鎮府也應該積極鼓勵企業這樣做,從而培訓出更多的專業人才,使縣內的行業的技術人員水平有較高的提高。

由於本人擁有的知識有限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尚未達到專業水平。

因此,此篇論文純屬個人簡陋的想法,有些地方可能以偏蓋全了。請多多指正!本人在此,多謝了!

閱讀全文

與鎮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