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有哪些
2015年8月抄22日,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名單出爐,本屆百強縣的前三位均來自江蘇省,江陰市、崑山市並列第一,張家港市和常熟市分列第二、三名。
第十五屆全國百強縣,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其中江蘇省數量最多共26個,其次依次為山東21個、浙江18個、遼寧7個、福建6個。
B. 2020年中國百強縣中33個縣GDP破千億了
2020年中國百強縣中33個縣GDP破千億。
根據賽迪顧問近日發布的《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下稱「報告」),百強縣中GDP(2019年,下同)千億縣域突破33個。
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馬承恩表示,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礎在縣域,難點在縣域,活力也在縣域。該項研究聚焦了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新機制,全面解讀了縣域百強的區域格局和發展特徵。
據介紹,本次評價指標體系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從經濟實力、增長潛力、富裕程度、綠色發展四個方面對縣域經濟發展進行評價。
「在評選中遵循科學、系統、客觀、可操作、可對比的基本原則,建立地區生產總值>4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億元『雙門檻』,從全國(不包括港澳台)除市轄區、林區特區外的1879個縣級行政區劃中篩選出230多個縣(縣級市、旗)進入2020年賽迪百強縣候選庫。」馬承恩說。
(2)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擴展閱讀
百強縣東多西少 2%的土地創造全國1/10的GDP
研究表明,百強縣東多西少、強省強縣,平衡、充分發展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百強縣東部地區佔68席,中部地區佔21席、西部地區佔8席,東北地區有3席。與2019年相比,東部地區席位減少3位,中部地區增加2席,西部地區增加1席位。
其中,在百強縣前10名中,江蘇省獨佔一半,並包攬前3位。江蘇、浙江、山東三省表現搶眼,分別佔25席、18席和15席。
C. 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的介紹
2015年8月22日,全國縣域經濟專業研究機構社會智庫中郡研究所發布《2015縣域經濟發展報告》,發布了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2015年第十五屆全國百強縣,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其中江蘇省數量最多共26個,其次依次為山東21個、浙江18個、遼寧7個、福建6個。具體分布是:河北2個、山西1個、內蒙古2個、遼寧7個、吉林3個、黑龍江2個1、江蘇26個、浙江18個、安徽1個、福建6個、江西3個、山東21個、河南3個、湖北2個、湖南4個、廣東1個、四川2個、貴州2個1、陝西3個、新疆2個。其中,推動類百強縣10個1。與此同時,有7個除直轄市以外的省份與榜單無緣。分別是:甘肅、廣西、海南、寧夏、青海、西藏和雲南2。
D. 江蘇寶應在全國縣域經濟排名是多少還有當地3大產業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怎麼樣
不高哦 寶應在江蘇屬於貧困縣 和高郵有的一拼 農業一般 工業去掉寶勝就是個殼子 服務業還行 因為寶應人好享受 有個錢就花掉
E. 第十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名單
2010年8月15日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最新發布了《第十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回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答評價報告》,2010全國百強縣也隨之同時出爐。
本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
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江蘇吳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蘇太倉市、浙江紹興縣、江蘇宜興市、福建晉江市、浙江義烏市、廣東增城市、浙江餘姚市。
其中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連的四個縣級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並列第一名。
詳情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e4cbd0100kfri.html
F. 第十一屆全國百強縣的發布機構
此次百強縣名單由全國縣域經濟研究專門機構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發布。據記者了解,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成立於1998年,是一家專門從事全國縣域經濟研究和服務的研究所,被譽為「中國縣域經濟第一所」、縣域經濟研究的「民間智庫」。
截至目前,該所曾連續編制發布了十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報告。那麼這個百強縣是如何評選的呢?「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採用公開的縣域經濟基本核心數據,數據來源於政府工作報告、統計公報、統計年鑒等公開資料。」中郡縣域研究所所長劉福剛介紹說。而2012年《報告》由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在有關單位和專家學者的支持下,以權威的公開資料為基礎,經過對資料的嚴格對比、核實、甄別,歷時一年研究編制完成。
研究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全國的百強縣排序,全稱叫「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是綜合多種主要指數評價出來的,而非評選出來的。此項活動從2000年開始,迄今已經舉辦11屆。把我國大陸境內的2001個縣的縣域經濟的競爭力基本都做了評價。「『全國百強縣』評價是體系中的一部分,通俗一些,更為大家熟悉和易記一些而已。」工作人員表示。 全國2000多個縣,怎麼個評價法?難道要一個個都跑到嗎?如果跑不到,那參考數據從哪裡來?這樣會不會影響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准確性?對此,研究所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年一屆的評選,全國2000多個縣,肯定跑不過來。評價指標,主要來源於全國各地公開出版的權威的統計資料。根據《統計法》和相關法律法規,絕大多數統計數據我們相信是真實的,而中郡研究所是個獨立的社會機構,客觀真實公正是百強縣排序的生命線。
劉福剛說,全國百強縣(市)的評價是針對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和縣域科學發展的評價,是採用公開的、客觀的、可比的、核心的縣域經濟數據對全國所有縣(市)進行評價,評價結果以強弱排序增加可比性。評價堅持的原則是「三不原則」,即不收費、不發證、不授牌。他表示說:「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採用公開縣域經濟基本核心數據,數據來源於政府工作報告、統計公報、統計年鑒等公開資料。」 既然不收費,那有沒有一些縣領導為了政績工程,設法把他們縣排序排前一些?
「這樣的縣有,但極少。個別縣的所作所為,並不能影響我們的客觀評價結果。因為我們在評價結果公布之前,不會給他們透露任何信息。我們的評價結果是計算機根據矩陣式計算體系算出來的,沒有專家人為參與評選,這也就減少了許多人為干擾造成的不客觀。我們有多年的資料庫,經濟增長是有規律的,一些在一年時間內經濟指標上升太快的縣,反而讓我們生疑,對這樣的縣我們是很警惕的。」 劉福剛曾對媒體表示。
而記者在采訪時也發現,一些入圍縣市也是在媒體報道之後才知道自己的排名。「我們也是看了新聞才知道自己再次並列第一,之前沒有一點消息,也不知道這次會在江陰舉行,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它的客觀性吧。」常熟宣傳部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考評富裕、綠色和幸福指標
也有網友提出疑問,位居全國百強縣第12位西部百強縣第1位的內蒙古准格爾旗竟然還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名單中,同時在全國百強縣名單和國家級貧困縣名單中的還有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和陝西省府谷縣。
對此疑問,劉福剛說,評價結果以強弱排序增加可比性。劉福剛坦言,通過實際調研發現在縣域發展中,確實存在著一些片面發展的實情。有的縣強但民不富;有的富強但不綠色;有的綠色但不富強;有的富強和綠色但居民滿意度不高。「本次發布的評價報告中,我們針對性地圍繞富裕、綠色、幸福指標,對被評價縣(市)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並首次進行了縣域居民滿意度調查與幸福縣域建設指數測量比較。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全國縣域經濟和縣域科學發展探索提供一個參照坐標。」他說。
G. 常熟在全國百強縣市裡排名第幾
2016年12月16日,全國縣域經濟專門研究機構、社會智庫中郡所發布《2016縣域經濟與縣域發展報告》,並發布了第十六屆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監測評價結果。常熟在全國百強縣市裡排名第三。
H.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中郡所與縣域經濟
1998年12月,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成立,2005年更名為咨詢所,是一家專門從事全國縣域經濟研究咨詢和服務的單位,被稱為「中國縣域經濟第一所」。
2000年1月,建設「中國縣域經濟網」,為全國縣域經濟信息交流提供了一個平台。
2000年3月,開始進行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工作。
2001年11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完成首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
2001年12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2001)》。
2002年1月4日,發表了第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2年4月12日,發表了「縣域經濟主要競爭什麼?」的文章。
2002年8月,發表了「正確認識縣域經濟內涵」的文章,回答了「什麼是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2年8月27日,發表了「發展縣域經濟是西部開發的重要動力」的文章,指出省市區經濟的差距深層地表現在縣域經濟的差距,縣域經濟發展是繼「東部開放」和「西部大開發」後的深層次的區域問題。
2002年12月10日,發布第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3年8月,編輯出版了全國縣域經濟領域第一個權威性、綜合性、年鑒式讀本——《中國縣域經濟(2002卷)》,將全國縣域經濟的整個輪廓展現在社會面前,促進社會對縣域經濟的了解。
2003年11月23日,發布了第三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3年11月23日,發表了「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是一個新思維」的文章,從五個方面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4年6月14日,發表了「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的文章,回答了「如何壯大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4年7月,主持編輯出版了《中國縣域經濟(2003卷)》。
2004年7月24日,參加「山東滕州產業化發展高層論壇」,提出:縣域經濟為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提供保障基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縣域經濟既是統籌安排的客體,又是統籌協調發展的主體,是主客體的統一體。
2004年11月6日,發布了第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4年11月6日,發表了「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歷史性選擇」。
2005年4月 完成了「壯大縣域經濟是推動『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新動力」課題研究。
2005年5月,主持編輯出版了《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4卷)》。經過幾年的探索和運行,全國縣域經濟年鑒式讀本正式定名為《中國縣域經濟年鑒》。
2005年8月,主持完成了「首次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報告」。
2005年12月1日,發布了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6年4月,在河南省偃師市舉辦「中部縣域經濟論壇」。
2006年4月,在河南省欒川縣舉辦「全國縣域旅遊經濟論壇」。
2006年10月,在重慶參加「地理標志保護與農村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
2006年12月,在中央政策研究室主辦的《學習與研究》雜志發表了「著力推進『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文章。對「市管縣」體制改革進行了系統分析。
2006年12月,發布了第六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7年7月,作為民建中央「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城鄉統籌」專題調研專家成員進行調研。
2007年8月,在四川省郫縣舉辦「西部縣域經濟發展交流會」。
2007年8月,發布了「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和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7年8月,發表了「新時期縣域經濟發展的十大特徵」。明確提出縣域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期。
2007年8月,發表了「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縣域經濟的十大問題」。針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一一分析解答。
2008年4月,作為中央縣域經濟現狀和問題調研組專家組成員進行調研。
2008年6月,編輯出版《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由中共中央出版社出版)。為推動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提供「榜樣力量」。
2008年7月,在廣東省增城市舉辦「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理論研討會」。
2008年7月,發布「第八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8年10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8卷)》。
2008年11月,發布「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08年12月,在四川西昌市舉辦「全國州盟首府科學發展交流會」
2009年7月,在湖南省長沙縣舉辦「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09年7月,發布「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9年7月,發表「統籌推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提出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向縣域科學發展轉變。
2009年11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9卷)》。
2009年11月,發布「第二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10年3月,開展全國地理標志調研活動。
2010年8月,在遼寧省海城市舉辦「2010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10年8月,發布「第十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10年8月,發表「縣域經濟要走內生性發展道路」。
2010年11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10卷)》。
2010年12月,發布「第三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11年1月,在北京舉辦「2011地理標志保護與發展經驗交流年會。」
2011年1月,發布「第二次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報告」。
2011年8月,在江蘇省江陰市舉辦「2011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11年8月,發布「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11年8月,發布「2011全國百強縣居民滿意度的調查報告」。
2011年8月,發表「一壯大三提高 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2011年8月,發表「建設幸福縣域初探」。
2012年12月,發布「縣域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2012年12月,編輯出版《縣域統籌與統籌縣域》。
2013年12月,在北京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縣域經濟發展座談會「。
2013年12月,發布」2013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3年12月,出版編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
2014年11月,發布」2014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5年8月,發布」2015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5年 繼續推動縣域經濟與縣域科學發展。
I. 全國百強縣的評選標準是怎樣的
進入候選庫的縣域通過賽迪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篩選,評比出2020年賽迪百強縣。這些指標包括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8個,三級指標22個,主要從經濟實力、增長潛力、富裕程度、綠色發展四個方面對縣域經濟發展進行評價。
首先,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相結合可以從思想上更好地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縣域經濟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有些人錯誤地把「縣域經濟」與「縣域」等同,容易引起誤導。
「縣域經濟」與「縣域社會」、「縣域政治」、「縣域生態」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應當正確把握。將「縣域經濟」概念泛化、萬能化,不利於科學指導縣域經濟工作,不利於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
其次,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相結合為整個縣域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態等方面評價以及省市區對縣(市)領導的考核提供了新思路。縣域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科學評價才能促進科學發展。
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評價」不是「歸一評價」,在沒有把握指標規律的情況下,不能把所有指標簡單的累加歸一,否則得到的結果沒有可比性和現實意義。在對縣域經濟的基本指標進行評價排列的同時,要對縣域經濟關聯的指標進行分類、分等級單獨評價,體現「又好又快」思想。
實際工作中既能拋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簡單劃一」思想,又能使用多個評價尺子,更能說明問題,更具有針對性,更能發揮相關部門的積極性,更能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最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相結合為縣域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和政府轉變職能提供新思維和新機制。在「富裕縣域」、「綠色縣域」和「幸福縣域」的約束下壯大縣域經濟,建立起縣域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新機制。
縣域經濟要轉變發展方式,政府的管理方式也要轉變。國家的管理事務要以縣域(或工作區)為單元、進行分類別、等級化管理,再制定最基本的保障性等級,可以體現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法制規范化的要求,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又能體現國家管理更加科學化的進步。
(9)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擴展閱讀:
2020全國百強縣名單發布
7月28日,在「2020年全國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上,由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正式發布。
《百強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截至今年2月,全國(不包括港、澳、台)除市轄區和林區以外的1879個縣級行政區劃(包含387個縣級市、1323個縣、117個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
結果如下:
報告數據顯示,百強縣以佔全國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約十分之一的GDP,以佔全部縣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創造了縣域約四分之一的GDP。
報告指出,2020年賽迪百強縣的區域分布格局極不平衡。百強縣東部地區佔68席,中部地區佔21席,西部地區佔8席,東北地區3席。
J. 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工作委員會是怎麼回事
這個單位名聲是事業單位,其實就是一個個體戶。啥許可權也沒有,在社會上亂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