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年來敘利亞的等地區發生的局部戰爭對中國社會有什麼影響可以是經濟政治方面的
敘利亞目前的戰爭,實質上就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一個環節。試想按美國民主人道主義的想法,為什麼不再敘利亞推行民主的選舉?而是不委遺力在那裡支持反對派以汽車炸彈爆炸暗殺等恐怖手段來推翻敘利亞大部分國民支持的現政府?美對敘利亞的做法可能以後也會降臨中國身上。美歐對敘利亞的做法直接間接影響中國的經濟政治。
2. 對日局部戰爭在經濟轉型與拉動內需方面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看戰爭結果,假設前提是中國贏,且是壓倒性優勢贏(可能性很大,畢竟空天優勢巨大)。那麼,日之經濟產業要麼崩潰要麼淪為中國附庸為中所用)。日方在華產業部署將被代替,這其中必有中方一份。對於內需部分,如真能贏,則表明美國全球控制體系正式瓦解,美元開始加速衰退。人民幣開始成為全球范圍內普遍接受的結算貨幣,這點對於內需的拉動懂的就不必挑明來說了。看看歐美國家購買力與其慘不忍睹的負債率就知道了。
3. 戰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戰爭,是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斗爭。戰爭分為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正義戰爭包括:奴隸農民起義、階級解放戰爭、民族解放戰爭、反侵略戰爭、自衛戰爭等等。正義戰爭對社會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歷史發展的火車頭。與此相反,非正義戰爭包括:爭霸戰爭、反革命戰爭、殖民戰爭、帝國主義戰爭、侵略戰爭等等,違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會的發展方向,是把人民推向災難的戰爭。擁護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這是我們對待戰爭的根本態度。
自古以來,一般戰爭都具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原始狀態的戰爭,就是為爭奪天然資源等生存條件引起的。到原始社會末期,氏族公社解體並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部落對部落的戰爭就已經蛻變成搶劫財富和奴隸的行為。進入奴隸社會以來的戰爭,攻城略地,掠奪資源財富和奴隸的行為日益加劇。古埃及的第四王朝,從公元前2600年起,就把對外侵略戰爭的目的放在經濟目標上,掠奪金、銅礦產和財富。英國自16世紀起推行殖民主義戰爭政策,到l9世紀侵佔了比其本國大150倍的殖民地,到處進行經濟掠奪。從鴉片戰爭起,在百餘年中,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並掠奪中國,僅兩次鴉片戰爭,就迫使清王朝割地賠款,喪失 144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等於 14個江蘇省的面積。
就戰爭與經濟的關系而言,戰爭依賴經濟,經濟為戰爭提供作戰工具和手段,是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經濟因素,是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國家的經濟體系、經濟設施、經濟實力和潛力。國家的面積大小、人口眾寡、礦藏多少、地理位置等因素,決定著國家在戰爭中發展戰爭力量、開發戰爭潛力的程度。經濟因素在戰爭中發揮作用的程度又受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的性質和進行戰爭的政治目的的影響。同時,經濟部門為戰爭服務的程度,又受國防工業體系和戰備交通體系的影響。同時,隨著軍隊、武器的發展,戰爭強度不斷提高,戰爭消耗隨之增大,使戰爭對經濟和國防經濟的依賴越來越大。在當今和未來,要打贏現代化的反侵略戰爭,必須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國防工業,才能保障戰爭的勝利。因此,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戰爭對世界經濟的破壞
除兩次世界大戰外,上世紀40年代末迄今,戰爭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不計其數。以中東為例,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和戰爭綿延不息,單是大規模的戰爭即有5次。據不完全統計,5次中東戰爭共造成10餘萬阿拉伯人傷亡,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千億美元。阿拉伯國家從此背上了沉重的軍費開支負擔,債台高築,民生凋敝,基礎設施受到嚴重破壞。譬如第三次中東戰爭後,埃及的工農業生產陷於停頓,電力和原材料供應脫節,許多工廠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蘇伊士運河被迫關閉,旅遊業不景氣,埃及兩項重要的外匯收入化為烏有。在生產下降、收入減少的同時,軍費開支卻急劇上升。作為戰勝方的以色列,日子也並不好過。約3萬以色列人在戰爭中傷亡,而長期的政治孤立和軍事對峙,使以色列一直疲於應付,苦不堪言,嚴重製約了經濟的發展。為防範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著龐大的軍費開支,其國防支出在政府預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1970年至1980年間平均為36%,有些年份竟在40%以上。
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更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雙方死亡人數達60多萬人,受傷人數95萬人,比阿以5次戰爭傷亡人數的總和還高出許多倍。這場戰爭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000億美元,高額軍費開支使原本富得流油的兩伊入不敷出,國庫告急。伊拉克的戰爭費用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64%,平均每月支出5億至10億美元。伊朗軍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0%,平均每月支出近6億美元。雙方一度將摧毀對方經濟設施作為軍事行動的首選目標,油田、港口、煉油廠、輸油管、運油船等均在軍事空襲目標之列,兩國因空襲而導致上千億美元的財政損失。伊拉克戰前擁有37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戰後竟負債800億美元。兩伊停戰實乃因為雙方都無力再打下去了。1988年8月,霍梅尼宣布無條件接受聯合國要求兩伊停火的598號決議時曾說:「這是真主的意願,即使這個意願是一杯毒酒,我們也得把它喝下去。」
1991年的海灣戰爭,也是用金錢堆起來的。 不包括軍事裝備等費用,戰爭直接消耗是611億美元。伊拉克戰爭更是一種高強度戰爭,每打一天,就可能需要高達5億美元的資金。事實上,隨著現代軍事科技的飛速發展,戰爭的高投入、高消耗特徵越來越明顯。至於戰爭的消耗,資料顯示,平均每消滅一個敵人所花費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為2萬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為20萬美元,朝鮮戰爭為55萬美元,第四次中東戰爭為100萬美元,上世紀80年代的局部戰爭為180萬美元。伊拉克戰爭還沒有具體數字,但估計要高得多。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維護和平,反對戰爭,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伊拉克戰爭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伊拉克戰事爆發之前,世界經濟集中於對不確定的開戰時間、戰爭持續時間以及戰事殘酷程度的推測。然而,當人們面對戰後的伊拉克,環顧世界經濟走勢時,發現由戰爭引起的伊拉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受到嚴重創傷,全球消費不景氣,投資萎縮加重,直接影響著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交易,經濟金融風險更難預測。
美伊戰爭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遠遠大於正面的刺激作用。去年世界經濟走向復甦但增長緩慢,今年盡管國際機構預測世界經濟要比去年增長有所提高,但總的來講,世界經濟處於艱難復甦的爬坡階段。由於目前世界經濟本身存在著一些弱點,伊拉克戰爭對全球經濟復甦的威脅將變得更加嚴重。去年下半年以來世界經濟總體復甦乏力,特別是美歐日三大經濟體均處於疲軟狀態。盡管戰爭可以刺激軍火工業,但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絕對不可依靠戰爭,這與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相背離。戰爭首先破壞了世界經濟增長的環境,對包括消費投資、國際貿易、旅遊運輸等經濟活動環境產生負面消極影響。本來「9.11」事件之後,全球航空、旅遊、保險等行業處於蕭條狀態,伊拉克戰爭無疑將使這些行業雪上加霜。其中航空業蒙受損失最大,戰爭爆發當天,美國一家規模較小的航空公司夏威夷航空公司就宣布破產。當然,盡管航空業普遍不景氣,一些業務「亮點」卻依然存在。例如,戰爭給航空公司尤其是美國公司也帶來了特別生意。美國空軍空運指揮部的官員說,從去年10月到今年3月間,包括美洲航空和聯合航空在內的美國主要商業航運企業獲得了軍方價值10億美元的合同,用於向戰爭地區運送士兵、軍需供給和人道主義救援物資。
戰爭沖擊世界石油市場。中東有世界油庫之稱,原油儲量約佔世界的2/3。因該地區重要戰略地位和巨大經濟利益誘人,各大國爭相逐鹿中東。而沖突不息,動盪多變的中東局勢,幾十年來一直是攪動世界原油市場的導火線。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不久,為支持埃及,反對美國資助以色列,阿拉伯國家決定使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它們宣布實行石油減產,將產油量逐月減少5%,同時大幅提高油價,對美國禁運,並將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歸國有,大力推行石油國有化運動。這一系列措施導致油價猛漲數倍,許多依賴中東石油為原料的西方工業大國由此蒙受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觸發了二戰後最為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事實上,伊拉克問題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一直是制約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因素之一。布希政府去年表示要以武力解除伊拉克武裝以後,因擔心戰爭導致中東地區石油供應中斷和發生新的恐怖襲擊,西方國家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急劇下跌,導致股市和美元匯率節節下滑,油價大幅攀升。油價飆升首先會增加許多國家的石油進口開支,導致一些國家貿易盈餘減少,從而削弱這些國家償還債務的能力。其次,油價上升會提高企業生產成本,降低企業效益,還會抬升消費品和能源產品的價格,給一些國家維持低利率以刺激內需的經濟政策帶來壓力。 盡管幾年來美國進口中東地區石油在減少,實施「石油進口多元化」戰略,但油價上漲對美國經濟必然產生不利影響。有人認為,油價每漲10美元,美國經濟將會下降0.1個百分點,甚至達到0.5個百分點。而對歐盟來說這種影響更明顯。歐洲不同於美國,能源進口佔80%-90%,而且在成品油市場附加稅種類很多,這兩個原因會導致歐洲成品油人格漲幅更大。不同於經過新經濟轉型的歐美經濟,東亞經濟對於傳統能源的依賴程度更高,不確定因素也因此更多。美國經濟滑坡將導致消費需求下降,從而減少從亞洲國家的進口,其中包括減少對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亞洲石油凈出口國的非石油類產品的需要。
戰爭刺激軍火工業。
戰爭可以刺激軍火工業,如兩次世界大戰為美國日後的繁榮立下汗馬功勞。在海灣戰爭徹底結束後的1993年,美國軍火商拿到了價值200億美元的訂單,比戰前的1991年和1992年都翻了一番。此次對伊拉克戰爭硝煙才起,敏銳的美國軍火商已經嗅到了商機。軍事專家認為,一般來說,經過實戰考驗的武器,相對於新開發的武器,銷售量在3倍以上。而自海灣戰爭結束後,很多新型武器自研發出來後一直「待字閨中」,這次終於有機會亮相。而由於通訊的發達,美國的各種傳媒,特別是電視,將伊拉克戰場上的情況不間斷地送到世界各地觀眾面前。除了關注戰事進展,美國的電視屏幕,活脫脫地成了各種新型武器的展台。軍火商們認為,對於宣傳武器,沒有比一群英武的年輕人在戰場實地演練效果更好的了。所以美國媒體開玩笑說,美國有線新聞網(CNN)現在是美國軍火商最好的代理。但《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說,對伊拉克的戰爭將無法像以往的軍事沖突那樣對經濟產生推動。軍事研究和開發項目已不具備過去的強大商業副效應,而戰爭的負面效應,包括消費者信心的急劇下降、股市下跌和公司不願進行投資等,遠遠超出了軍費開支所帶來的積極效應。對伊拉克戰爭的擔心已經導致美國在2002年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長率僅為0.7%。
戰爭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將造成嚴重影響。
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石油依賴進口,如果油價長期居高不下,將加重它們的進口負擔,增加生產成本,加劇通貨膨脹,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如果戰爭導致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陷入困境,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將受到影響。而亞洲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出口,美國又正是亞洲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場。由於中東地區局勢可能出現長期不穩定,這將影響在那裡工作的大量亞洲國家勞工的就業機會及他們寄外匯回國。以菲律賓為例,在海外就業的菲律賓勞工人數約有700萬,其中140萬至150萬在中東地區。菲外勞每年70億至80億美元的匯款,不但是菲律賓外匯主要來源之一,而且也是支撐國內個人消費的一大支柱,對菲經濟發展貢獻極大。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經濟增長有其自身的規律和周期。對於經濟增長最直接的影響還是源自經濟內生因素,而不是人們對戰爭的擔心和戰爭的影響本身。就伊拉克戰爭而言,不大可能改變目前的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因為戰爭僅是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眾多因素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而已。
4. 戰爭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老實說中國30年改革開放全靠現在這種和平發展的大環境。當戰爭一旦爆發勢必會影響到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戰爭爆發後市場經濟會向戰時經濟轉變,所以資源都會投入工業建設和軍事科技研製。其它經濟發展必然會停滯。
對於強敵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戰時敵國會對我國各方面進行打擊和封鎖,我國的損失很難快速得到彌補。我國沒有掌握金融控制權。這必然會遭到敵國的經濟壓制。。對於弱國,這種影響就會降低,舉個例子,美國二戰後打平了朝鮮戰爭,打敗了越南戰爭,打僵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美國人通過狂印美鈔和發國債,也不是過得好好的。
5. 戰爭對一個國家經濟的影響
這個恐怕MBA的畢業論文都沒辦法給你合適的答案啊 ,
6. 戰爭帶來的經濟影響
縱觀歷史,每次帝國主義國家爆發危機,總是有新的戰爭開始。很多戰爭的爆發都是因為發動國自身遇到了經濟危機.戰爭是轉嫁經濟危機最好手段.
這里有兩幅截然不同的圖畫:從1999年3月24日起,北約的十多個國家(直接參戰轟炸的為九國)對南聯盟開始進行「空中打擊」。目前,轟炸還在殘酷地繼續,南聯盟怒濤陣陣。
與此同時,人們看到了一幅截然相反的圖畫,即美國股市多次沖破萬點,最後竟還穩穩地站在11000點之上活躍運行。人們在深思,二者到底有什麼相反關聯關系呢?
其實,美國真想打這場戰爭,歐元於1996年正式確定,1999年1月1日起正式流通。正由於歐元的誕生,美國看到自己美元的地位遭到歐元的威脅,於是打出「解放科索沃」的旗幟組織北約國家對南聯盟進行轟炸。而這場戰爭事實上由歐洲各國和日本買單,不僅美國的軍火商大發戰爭財,而且還起到了打壓歐元的作用,牢牢鞏固他美元霸主的地位。事實上,科索沃戰爭是一場穩固美國金融資本的戰爭。柯林頓政府在玩政治經濟學,這場戰爭有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
除了美國為首西方國家,其他都是戰爭的經濟受害者,
7. 如果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經濟影響會如何
如果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經濟影響會如何呢?
筆者認為,國家之間發生戰爭,拼的就是綜合國力,打的就是錢,如果戰場在哪一方,哪一方的人,財,物就會損失更大一些,兩次世界大戰主戰場在歐洲,亞洲,以及非洲,而這些地方的損失就非常慘重,而美國則遠離戰場,所以兩次世界大戰都沒有對美國造成任何損害,相反美國還通過這兩次世界大戰大發戰爭財,雖然在珍珠港損失了一點,但從整個戰爭結局來說,美國是賺得多,賠得少。
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會說戰爭拼的就是經濟實力,但全世界人民都期待和平的,希望永遠都不要發生戰爭,只有和平才能讓世界上所有的民眾得到休養生息,這也是世界人民的共識,畢竟,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是民不聊生,非死即傷,甚至是有家不能回,最後淪為難民,所以,戰爭最好還是不要出現為好。
8. 戰爭與經濟的關系
看戰爭的時間,進程及結果來判斷。如果能夠在短時間內結束。對中國經濟不會有大的影響。畢竟中國國民生產總值龐大,局部戰爭對其影響不大。如果耗時長,同時進程不樂觀,可能在短時間內會引起國民的心理層面恐慌或者投資者的看空因素。那樣,會造成暫時的經濟發展暫緩,房價股票會下降,軍工類企業股票及相關產業反而會上升。所以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是與否的問題,而是根據不同行業及層面有不同的發展走勢的復雜問題。
9. 經濟半小時:戰爭,對世界經濟影響有多大
戰爭對世界經濟的破壞
除兩次世界大戰外,上世紀40年代末迄今,戰爭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不計其數。以中東為例,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和戰爭綿延不息,單是大規模的戰爭即有5次。據不完全統計,5次中東戰爭共造成10餘萬阿拉伯人傷亡,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千億美元。阿拉伯國家從此背上了沉重的軍費開支負擔,債台高築,民生凋敝,基礎設施受到嚴重破壞。譬如第三次中東戰爭後,埃及的工農業生產陷於停頓,電力和原材料供應脫節,許多工廠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蘇伊士運河被迫關閉,旅遊業不景氣,埃及兩項重要的外匯收入化為烏有。在生產下降、收入減少的同時,軍費開支卻急劇上升。作為戰勝方的以色列,日子也並不好過。約3萬以色列人在戰爭中傷亡,而長期的政治孤立和軍事對峙,使以色列一直疲於應付,苦不堪言,嚴重製約了經濟的發展。為防範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著龐大的軍費開支,其國防支出在政府預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1970年至1980年間平均為36%,有些年份竟在40%以上。
10. 戰爭為何能帶動經濟
我們可以看看歷次世界戰爭發起的原因,經濟危機是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都是服務於經濟,通過一定手段來促使自己國家經濟得到提升。
通過戰爭可以鞏固經濟的原因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
1,轉移國民視線,國家經濟產生問題,社會問題凸顯,國民對於執政者不滿情緒擴散,為了轉移國民視線,發動戰爭!
2,促進經濟發展,發動戰爭就要軍事物資,俗話說,兵馬未行,糧草先動!戰爭促使國家大量投資於軍工產業,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大家都知道國家經濟發展靠,投資,消費和出口,世界性經濟危機導致出口受阻,國民對於未來經濟擔憂,消費下降,國家只有通過大量投資來刺激經濟增長,
3,掠奪資源,發動戰爭最終目的還是實現經濟復甦和國家強大,掠奪資源是斂財的最暴利的方式!
弊端也很多!
1,國際社會的一致反對,導致國家在國際上信譽和地位降低,
2,發動戰爭風險極大,沒有把握就會把國家拖入戰爭泥潭,一蹶不振,多次戰爭發起者都沒有好下場!
3,戰爭是非常時期,國家在這期間是非正常運轉,長遠看,會影響整個國家經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