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采中國經濟發展論文範文2500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似乎正在跨入「黃金時代」。
在中國歷史上,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從來沒有這樣突飛猛進,從來沒有創造出這樣驚人的巨大財富。
在這些年代裡,國內的鋼、鐵、煤、機器、鐵路等成倍地猛增,可以列出一長串數字和增長率的百分比;可是,欺騙、搶劫、損人利己、道德淪喪、政治腐敗、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如此等等,這一切誰又能統計得出增加了多少倍呢?
一場空前的全國性的投機活動愈演愈烈,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各個地方,「投機牟利的流行病」,像瘟疫似的傳播蔓延,幾乎整個中國的空氣都散發著銅臭味。
令人目眩神迷的高速經濟增長在帶來物質享受的滿足同時,它的陰暗面也一樣讓人觸目驚心。市場化環境下,人(勞動力)和自然(土地、資源、環境)也都成為了可交易的商品和生產要素,這極大的改變了社會的面貌和人們的價值取向,留下了無數後遺症。最為明顯之一就是貧富分化。一方面,財富的巨大增長伴隨著史無前例的財富集中,富有而且影響力巨大的工業及金融有產階層開始出現。
而另一方面,在工業化的過程中,「自由工人」卻發現他們實際上沒有自由,而是已經淪為工資奴隸,工作條件非常惡劣、工作時間長、缺乏勞動安全保障。
㈡ 中國製造業發展方向論文800字
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趨勢
今年是中國加入WTO第十一年,這期間,中國經濟從全盤接納「全球秩序」到與美國和歐盟比肩躋身世界三大巨頭之列,製造業的迅猛發展是最好的佐證。然而,面對全球製造業的產能不斷擴大、勞動力成本上升、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利潤率下降、消費者需求更加苛刻等難題,我國製造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呢?
一、走向智能化
裝備製造業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保障,是製造業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建立起強大的裝備製造業,是提高中國綜合國力,實現工業化的根本保證。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裝備製造業已經形成門類齊全、規模較大、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我國已經成為裝備製造業大國,但產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製造水平落後、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等問題依然突出。智能製造系統最終要從以人為主要決策核心的人機和諧系統向以機器為主體的自主運行轉變。例如發展智能化產品(聰明機床);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發展工業自動控制技術和產品(感測元件、自動化儀表、PLC、DCS、FCS、現場匯流排、數控系統)、遠程監控、檢測、診斷等。
中國也是農業大國,農用機械的智能化對中國製造業影響很大,關注「三農」,扶持發展先進適用農用裝備,按照先進、適用、經濟、安全等原則,鼓勵100馬力以上大馬力拖拉機及關鍵零部件、配套農機具,農作物移栽機械,農業收獲機械,牧草收獲機械,節水灌概設備,以及沼氣設備等的發展。
智能製造裝備是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重點方向之一。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近年來我國智能製造裝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考慮到智能裝備的戰略地位,以及在推動製造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持續加大對智能裝備研發的財政支持力度,並且將建立首台(套)裝備示範項目保險機制。智能化非常重要:產品裝備實現數字化,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智能化工具,從而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我國裝備製造業國際競爭力。
二、打造自主品牌
長期以來,數控機床是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短板,高檔數控系統與重型、精密機床,一直被國外廠家壟斷。經過「十一五」期間的系統攻關,以華中數控(15.540,0.42,2.78%)「華中8型」高檔數控系統為代表的國內高檔數控機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為數控機床配套的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自給率達到了60%,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可靠性平均無故障時間達到2萬小時。此外,大型飛機科技重大專項進展良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支線ARJ—21飛機正在進行試飛,預計今年將開始批量交付。「嫦娥工程」及「載人航天」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十一五」期間,機械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由2005年的80%進一步提高到2010年的85%以上,對國民經濟各行業的保障能力明顯增強。近年來鋼鐵、采礦、水泥、石化等行業的高速發展,也推動了相關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目前,1000萬噸級鋼鐵企業常規流程成套設備、2000萬噸級露天礦成套設備、日產4000—10000噸級熟料干法工藝水泥成套設備已能自主提供。30萬噸/年合成氨設備實現自主化,百萬噸乙烯裝置裂解氣壓縮機、丙烯壓縮機和乙烯壓縮機等關鍵「三機」也已研製成功。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為電力、石化、冶金、鐵路等行業提供的主要裝備,關鍵技術依賴引進。用於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研發的投入不足,原創性技術成果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少。產、學、研、用結
合不緊密,產業共性應用技術研發缺位,公共試驗檢測平台缺乏,社會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基礎製造水平滯後,長期以來,為整機和成套設備配套的軸承、液氣密元件、模具、齒輪、彈簧、粉末冶金製品、緊固件等基礎件,泵、閥、風機等通用件,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儀器儀表等測控部件,質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種規格不全;特種原材料長期依賴進口;鑄造、鍛造、焊接、熱處理、表面處理等基礎工藝落後,專業化程度低。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除中小型普通機床製造、交聯電纜行業等傳統行業產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外,近幾年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發展速度,熱衷於仍然熱衷於新上項目、鋪攤子,在國家嚴格調控「兩高一資」等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形勢下,紛紛將投資重點轉向裝備製造業,導致一些新興行業投資過熱,出現產能過剩隱優,過度競爭風險加劇,如風力發電設備、大型盾構機、大型壓力機等。如不及時加以調控,不僅將使企業陷入生產經營困難,還將影響產業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的步伐。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製造業打造自主品牌的瓶頸。
三、轉向服務型製造 過去十年,中國裝備製造業已經局部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然而在未來十年,如何能從大而不強躋身真正的世界製造業強國,面臨系列挑戰。正如中國經濟學家樊鋼所指出的,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並非單純的放棄原有產業,轉而去做高科技,在企業轉型升級背後,必須要與其關聯的要素市場相配合。
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向《中國聯合商報》表示,未來十年,中國裝備製造業需要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大力發展包括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工程承包、設備租賃、遠程診斷服務、回收再製造等現代的製造服務業。製造服務業的發展滯後,也令企業在價值鏈高端缺席。他說:「為用戶提供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工程承包、遠程診斷維護、回收再製造、租賃等服務業未能得到培育,絕大多數企業的服務收入所佔比重低於10%,國外已經超過50%,我們主要業務是屬於價值鏈低端的加工裝配環節。」
事實上也證明,中國製造企業重構商業模式、向服務業務轉型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提供基於產品的增值服務,從總體上提升客戶的產品擁有體驗;二是提供脫離產品的專業服務,利用企業在研發、供應鏈、銷售等運營能力上的優勢,為其他企業提供專業服務。湖北富邦科技和其他一些中國製造企業已經開始重構商業模式的有益探索,主要是為客戶提供基於產品的增值服務,以保留自身原有的產品製造優勢,減少變革風險。
服務製造是製造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橋梁,中國當前的製造業雖然有「世界工廠」「製造大國」等美譽加身,實際上更多的企業是在給西方發達國家「打工」。有關專家給出的解釋是,中國製造企業集中在中、低端市場競爭,紛紛搞價格戰,無力爭奪高端市場,這使得企業的利潤率極其低下。而現代製造業作為一個整體產業鏈,早就脫離了單純的產品、生產線和流水線的局限,它包含了研發、品牌、行銷、物流、金融、諮詢、文化、客戶管理、會展、培訓、設備改造、設備租賃、供應鏈管理、產品回收、商標專利等諸多方面。服務製造是在服務業和製造業不斷融合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是為了實現製造價值鏈中各自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增值,進而達到一種高效創新的製造模式,也是世界先進製造業發展的新方向。它包括基於製造的服務和面向服務的製造兩個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製造與服務的深度結合,一大關鍵因素是企業本身要具有核心產品或者說核心能力,圍繞核心產品或者核心能力進行創新,與服務業相結合,才能取得更好的發展。只有
圍繞著它的核心產品,客戶才認可它的整體解決方案。因此,「服務製造」對於中國製造業由大到強、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具有積極的意義。
四、製造業的信息化
信息技術與中國製造業的融合朝著深度、廣度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推進的重點包括發展智能工具、構建數字企業、實現節能減排、促進轉型升級、做強信息產業、催生新興產業等六個方面。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機床業進入了以數字化製造技術為核心的機電一體化時代,而數控機床就是代表產品之一。行業規模不斷壯大,中國國產高檔數控機床明顯進步,國產中高檔數控系統取得重大突破,這些都充分說明,中國數控機床整體水平全面提升。在數量持續增長的同時,數控機床的質量也在追趕世界的進程中不斷加速。同時,作為數控機床核心技術的國產數控系統同樣取得重大突破。製造業與信息技術、高新技術融合,能夠促進傳統製造業向現代製造業轉型升級。
中國的製造業信息化已經發展到了共性和個性全面共同促進的時候。面向諸多的企業,系統集成商、社會中介機構、服務實施單位把共性的平台去和每一個企業的個性結合起來來組織實施,這樣才能夠良性互動地推動我國信息化的發展。未來,集成與協同將是製造業信息化技術發展的主旋律。如何來實現?在空間跨度上,從企業的集成到企業間的集成,走向企業間產業鏈、企業集團甚至跨國集團這種基於企業業務系統的集成;在時間跨度上,從側重於產品的設計和製造過程,走到了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過程;在集成和協同的重點上,從多年來以信息共享為集成的重點,走到了過程集成的階段,正在向知識與智能發展的集成階段邁進。在集成和協同的關鍵技術方面,現階段的企業很多都集中在單元技術的應用,從發展的角度,會由這些單元技術產品通過集成平台,形成企業的信息集成平台系統,並朝著企業綜合能力平台發展。
㈢ 中國經濟騰飛800論文
中國經濟騰飛
㈣ 你認為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來自於哪 800字論文拜謝
網路文庫!!寫這個一定要藉助網路!!可以搜索一個是可持續發展的論文試試!!給我採納吧,謝謝啦!
㈤ 中國經濟騰飛發展800字作文
近日,在一份頗具影響力的報紙上看到一篇闡述我國發展狀況的文章,該文作者把我國歸入了初等發達國家的行列,筆者看後心潮澎湃,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與自豪。這么多年以來,我國一直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現在我國成了發達國家,哪怕是初級的,這能不讓13億中國人民歡欣鼓舞嗎?
然而我們是發達國家嗎?愚以為非也。不錯自改革開放以來,神州上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綜合國力躍居世界第7位,每年GDP的上升也在10%左右,航空航天事業居世界前列,鋼鐵產量、煤炭產量居世界第一。可這就能說明我國已是初等發達國家了嗎?
中國西部有多少失學兒童?別忘了中國1/3的人剛剛脫貧,8千萬人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中國發達的地區也就4個直轄市和海岸線邊的沿海省份。初二的地理課上,老師在講「蘇錫常三角經濟帶」時,說:「西藏一年全省的產值和蘇州一樣多,甚至有時還不及蘇州。」這句話讓每個江蘇人都感到自豪,讓每個中國人都感到心酸。一個是全國最大的省,一個是以小巧玲瓏著稱的「中國威尼斯」。諾大的西藏竟和小小的蘇州不分伯仲(令人心寒的是有時還不如蘇州),盡管蘇州的GDP增長率已超過廣州,上升為全國第一。歷史上的吳國等國也以此為自己的都城,當時有一句俗語:「蘇杭熟,天下足。」更是反映了蘇州的富饒。這么大的貧富差異也能說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不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到如此地步!列位看官何
㈥ 我看中國經濟發展(小論文)
在我國80後出生一代主要是指獨生子女一代。他們可能也是「幸運」的一代,特別是生活沿海發達地區城市裡的一族,處於很好的物質生活環境中,成長於商品文化蓬勃發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異軍突起之機,對現代高科技化的生活適應性強。
80後一代從小就習慣於影視語言和網路語言,對時尚廣告反應迅速。他們不像上一輩人有太多傳統文化的記憶和歷史負累。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這一代人受到了其長輩無微不至的呵護,物質生活相對比較優越,社會與文化的開放。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上講,過多的呵護反倒會形成一種逆反心理,他們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間,而不需要其他人過多地干預他們的生活。他們也不願意去關心別人,因為在他們的意識當中,每個人都應該是自立的。可見在這一代人身上,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會變得越來越小。
80後成長於當今的消費文化環境下,在物質追求上更加註重感性化、愛電腦與上網甚於愛書、易迷戀或沉迷某種事物而不惜花錢,越前買車、買房的享樂消費觀念早已深入其心中。有錢就花、沒錢先貸,圖的就是通快。他們中也有相反的一類,如只飲用包裝水,只租房不買房,只打的不買車,整夜上網而不會為了自己的健康犧牲嗜好,總是改不了丟三落四的毛病,不少人曾經戀愛很多次,但從不會愛得死去活來,…… 也正是因為這些生活觀念的引領,他們在消費行為上表現出大膽與叛逆,在他們眼裡很少有禁區,沒有不能做的事。有調查表明:中國的獨生子女一代既是中國的一個特色產物,又是一個與世界各國同齡人幾乎有著相同觀念的群體。因為他們成長在冷戰結束以後,全球消費新潮與消費文化基本趨向大同的年代。2004年奧美廣告公司對中國沿海部分大城市的獨生子女一代的調查表明:中國獨生子女的消費觀念具有明顯的全球化傾向就證明了這一點。調查還發現,他們喜歡上網聊天、打電子游戲、手機換個不停、吃洋快餐和穿新潮服飾。難怪你們可以在美國的紐約、法國的巴黎、日本的東京、韓國的漢城,還是中國的上海,看到幾乎同樣裝束的年輕的女孩子:她們的頭發漂過幾綹,上衣一定是露肚臍裝或幾乎裸露的吊帶裝,牛仔褲上面總有幾個破洞,當然身上還有很多其他的飾物。她們更加追求自我,更喜歡標新立異地扮酷等等。
孟子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我們的祖訓。中華民族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傳統精神要在我們年輕一代中繼續發揚!
大哥。最後一段我自己寫的,哈哈,我都想把毛主席那個」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針一線恆念物力維艱「弄上了,哈哈
㈦ 如何正確看待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寫一篇一千字論文,跪求啊
倡導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就是試圖通過資本市場,讓存量財富創造更多收益。資本市場是對存量資源進行配置的機制,它通過對資產進行估值,通過證券化,讓資產流動起來,讓存量財富升值。這樣,社會就處在一個很良性的狀態:一方面,現期經濟增長了,收入水平提高了,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過去創造出來的財富也在增值,兩種收入加在一起,這就是小康社會的財富形成方式。經濟增長的目標,是要讓全體中國人民生活得舒適。我經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點,非常辛苦;中國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賺錢。我們也要休息,要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模式。要讓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讓過去買的那些資產通過增值來保障未來的生活。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已經從貧困、落後、封閉的國家,邁向正在現代化的小康國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三十年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世界矚目中國非凡的成就,但世界上也有不少人對中國的崛起心懷嫉妒。中國的崛起的確正在改變全球的經濟格局,所以有人會有些不舒服。但是我想,誰也阻擋不了中國前進的步伐。
盛唐時期,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當時中國的GDP比今天美國的GDP在全球所佔的比重還要大得多,約佔全球GDP的40%以上。時隔一千年,中國終於又迎來新的強盛時期。這完全得益於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所走的正確道路。我們現在已經是一個經濟大國,但成為經濟大國還不是我們的目標。我認為,中國一定會成為一個經濟上強大的國家,甚至在各個方面都非常強大的國家。我們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智慧。在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型過程中,我們當然會遇到很多困難。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了新一輪的調整時期,我們將面臨更加復雜的矛盾,有些矛盾是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所沒有遇到的。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我國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把握大局,審時度勢,不斷調整政策,化解矛盾,所以我們的經濟社會仍然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一、中國正處在經濟快速增長期
今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仍然非常快速。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2008年經濟增長率保持在8%,CPI(消費物價指數)上漲控制在4.8%。這是非常穩健的,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可能會超過這個指標,這是可以理解的。從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看,我們的經濟增長仍然保持在10.4%,比去年11.4%有所滑落。CPI上半年上漲了7.9%。物價上漲從總體上看正在得到遏制,經濟仍然在高速狀態下運行。
中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中期。要成為現代化國家,一定要經過一個較長時期的工業化過程。對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沒有工業化,就不會有現代化。沒有現代製造業、現代核心裝備企業,怎麼可能成為一個經濟強國?我們一定要推進工業化,補工業化這一課。我國是從一個農業社會,或者說農業經濟佔主導的社會走過來的。總體上看,我們的工業化水平還是落後的。工業化水平落後會帶來很多問題,包括社會秩序、現代倫理等,都是欠缺的。所以,工業化是一個綜合指標,它不斷推動經濟發展,而且能帶來社會的全面進步。社會進步是我們的根本目標。現在我們仍處於工業化的中期,或者說中後期,這一時期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經濟高速增長。日本、韓國的現代化過程,經歷了長達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沒有這十年二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就沒有今天的日本和韓國。中國也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而且中國的經濟體量要比它們當年大得多。從2000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起飛階段,我們經濟的高速增長將維持到2020年。到那時,中國將超過日本,和美國的經濟規模應該不相上下。我們大概在2012年就要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將再用8年的時間從經濟總規模上接近美國的水平。當然,也有個別美國經濟學家認為,到2028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這比較樂觀。所以,我們的經濟仍會持續增長,在持續增長過程中,我們要適時調整經濟政策,提升經濟結構和產業競爭力。
二、中國宏觀經濟當前面臨的核心問題
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到今年底,人均GDP將達到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一般說來,特別是對於一個經濟體量很大的國家來說,人均GDP3000美元,意味著這個國家的經濟結構需要升級,產業結構需要進行重大調整。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就業、中小企業發展等相互之間的關系,是必須正視的問題。這就如同我們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第一次經濟結構調整、市場經濟大發展時,給當時很多國有企業帶來沖擊一樣,由於方向正確、政策適當,我們非常幸運地渡過了難關。現在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我們的中小企業該怎麼辦?政策如何在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之間尋找平衡?
經濟結構的調整包括兩個方面,就是結構升級和產業轉移。中國的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應該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地方,是現代工業發展的地方。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提高,這給勞動密集型產業帶來挑戰。
由於我們處在經濟結構的全面調整期,所以面臨的問題很多,也很復雜。但其中最核心的問題,還是維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與控制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一般情況下,適度的通貨膨脹可以帶動經濟增長,但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使經濟進入滯脹。我認為,當通貨膨脹超過7%的時候,我們應該把控制通脹作為經濟政策最重要的目標。但是,控制通脹不能過度損害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維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仍然是我們頭等重要的事情。千萬不要認為中國是一個高收入國家,一個發達國家,發展可以歇一歇了,可以考慮其他問題了。
要充分認識到中國今年的通貨膨脹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通貨膨脹是不同的。今年的通貨膨脹有兩個重要特徵:第一,它是輸入型通貨膨脹,主要是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特別是石油價格的上漲對物價全面上漲產生了重要影響。石油價格是能源價格的標桿,石油是資源之王,其價格攀升當然會傳遞到中國。中國是一個開放國家,我們對石油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國50%的石油依靠進口。最近石油價格從每桶147美元下跌到120美元左右。石油價格大幅波動,使世界經濟進入一個大幅度波動的時期,風險急劇加大。雖然現在石油價格出現下跌,但是高油價仍是基本趨勢,而且這種高油價是同美元有關系的。我們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比如說緊縮人民幣、緊縮流動性,是難以讓石油價格跌下來的。教科書上說通過緊縮流通中的貨幣,可以減少對商品的需求,從而使價格回落。教科書還說通貨膨脹是一個貨幣現象,說到底是貨幣發多了,引起價格的上漲。但就石油價格上漲而言,不是人民幣發多了,而是美元發多了。所以全球經濟動盪,美國負有重大責任,特別是在衍生品金融市場。為什麼中國要崛起?中國的崛起將改變全球的金融秩序和貨幣體系。現在全球都用美元做結算貨幣、儲備貨幣,所以美國就不斷發貨幣。如果二十年後,人民幣成為可以與美元相互替代的國際性儲備貨幣,這對維護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全球經濟體系都有重要作用。
中國崛起的核心標志是中國金融的崛起。中國除了產業要崛起、要有強大的製造業外,還必須有金融業的崛起。中國金融的崛起可以改變全球的金融秩序,有利於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沒有獨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強大的金融體系,中國是成不了經濟強國的。
目前通貨膨脹的另一個基本特徵,是這次通貨膨脹屬於成本推動型。所謂成本推動型有兩點含義:第一,勞動力成本大幅提升。勞動力成本的提升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所有勞動者都應該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得到他應得的福利。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生活水平。通過什麼方式實現這一目標呢?第一,通過提高勞動力的收入。沿海很多地方,企業為什麼出現勞工荒?是因為勞動者的收入沒有得到足夠的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中國邁向現代化的一個標志。
第二,資源價格上漲。鐵礦石、各種有色金屬礦,甚至包括淡水,都會漲價。價格的上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利益關系的調整,它在動態地尋求利益均衡點。30年前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改革僵化的價格體制。計劃經濟時期,價格管制把經濟管死了,沒有利潤,也就沒有經濟發展的動力。價格如此之低,也會使很多人耗竭式地使用短缺的資源。實際上,我們現在要更多地關注供給。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就,就在於中國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市場化的供給體系。抗震救災顯示了我們強大的供給能力。如果退回到三十年前,汶川地震這么大的災難,不要說三個月,就是三年也難穩定當地人民的生活。直接受災人數400多萬人,間接受災3000萬人,我們三個月就穩定下來,我們靠的是強大的供給體系,這就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就。再加上我們的政府是負責任的政府,中國很難出現惡性通貨膨脹。
提高存貸款利率被看作是收縮流動性的一個手段。在目前條件下,提高存貸款利率,有可能創造更大的流動性,從而可能推動通貨膨脹。為什麼呢?這就涉及到匯率機制與國際游資問題。中國經濟越來越開放,也越來越復雜,不像20年前經濟活動非常簡單,那時通貨膨脹一來我們就知道是什麼原因,採取什麼措施。今天的經濟結構太復雜了。如果提高存貸款利率,在不考慮匯率預期情況下,是可以收縮流動性的。但在目前的匯率機制下,會帶來更多的國際游資,即熱錢。
為什麼熱錢想方設法要進入中國市場呢?因為人民幣正在升值。我們今年已經升了6.3%了,也就是年初1美元換成人民幣,現在經過匯率變動已經賺了6.3%了,同時我們的存款利率是4.14%(一年期定期),這兩個加起來,大約是10.5%。也就是說還沒有到年終,收益已經達到10.5%了,這是無風險的。
關於熱錢,首先要清楚它從哪些渠道進來。我們不能因為熱錢的進入,就試圖把大門關起來。開放是當今中國的主旋律,中國永遠不能回到封閉的時代,只有開放才能使中國強大起來。如果因為怕一隻蒼蠅進來就把大門關上,這是非常錯誤的。熱錢有各種管道進入。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是一個很重要的管道,還有外商直接投資,經濟貿易誇大價格等,還有很多個人自己帶進來。國際游資,或者短期資本流動,時機一旦成熟,它肯定會流出去。如果流量非常大、非常急,就會對我國的金融體系特別是貨幣體系帶來沖擊。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最終會演變成貨幣危機。
對於熱錢,我有以下看法:第一,我們不要害怕熱錢,中國有這么多外部資本進入,是因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經濟環境穩定,人們有良好預期。實際上,我們將和熱錢相伴而存在,把熱錢消滅掉是不可能的,問題在於適時疏導。同時,我們要通過改革,把熱錢變成正常的短期資本流動。為此,要著力推進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現在是央行和個人、企業進行交易,未來的外匯市場交易主體應主要是企業與企業的交易,把風險分散給企業。
第二,我們要從技術層面採取措施,防止這些以班排連營方式進來的熱錢在未來某個時候以集團軍形式出去。游資大規模流出將給一個國家的貨幣體系帶來非常大的沖擊。我們現在有一萬八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按照一定的結構分布在不同資產上,我們不可能把這些儲備以現金的方式擱在賬上。如果熱錢以集團軍方式出去,負債和資產的結構就可能不匹配,危機就會出現。韓國當年的金融危機與資產負債的結構性失衡是有關系的。在一國金融體系內,如果單一銀行出現由資產負債結構嚴重失衡導致的支付危機,通常央行會提供流動性幫助其渡過危機,但在國際范圍內,如果一國金融體系出現危機,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會提供幫助,但這個幫助要以付出巨大代價為前提。
我們要從政策和技術上防止熱錢以集團軍形式出去。在外匯管理上要做很多細致工作,要不斷調整外匯資產結構,以防範未來的金融風險。
三、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環境和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性,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也可能是一個長期問題。首先是有害氣體減排與工業化的關系。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整個大氣環境被破壞,南極和北極的冰川都在融化。工業化加大了溫室氣體排放,使人類生存環境受到威脅。我們在這方面做了與我們經濟發展相匹配的減排承諾。美國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最近幾年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增長較快。但是,中國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國家,中國與美國不能承擔相同的義務。盡管如此,我們仍要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因為地球只有一個。
其次是生態環境的惡化。從南到北,我們的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特別是比較發達地區的水污染更是嚴重。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要讓人民生活美好,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這個最終目標。如果人均GDP達到一萬、兩萬美元時,水都不能喝,GDP還有什麼用?所以對環境的保護,特別是對水資源的保護,應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等環境已經污染了再治理它就太難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價。
再次,是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我們現在的經濟增長方式很令人憂慮。資源匱乏了,環境污染了,我們的後代該如何生存?對石油、煤炭、水以及各類礦產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美國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美國近海油田不開發,煤礦基本上也不開發,資源得到了很好保護。美國不開發其地下資源,主要是買其他國家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人很自私。自私的一面我們不學,但保護環境的一面我們要學,要借鑒。我們不能耗竭式地利用自己的資源。我們現在也要學會保護資源。我們要學會資本運作,通過資本市場實現全球資源的配置。我國外匯儲備的應用,相當大部分應該放在這方面。中國這樣的大國,沒有海外資源做支持,經濟增長是難以為繼的。
最後,是經濟轉型過程中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和勞動力就業問題。我們給中小企業的支持不夠。應該更多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別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方面要有更大的支持。
四、我們應該制定什麼樣的宏觀經濟政策
我們應該在解決上述問題之間找到一個深層次的平衡點。現在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單一政策目標是不夠的,必須統籌兼顧,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
如前面所說,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與控制通脹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我們要控制高耗能企業。我國的經濟增長,還需要通過內需的增長來拉動。中國這樣的國家試圖長時期通過出口,靠外部需求,靠美國、歐洲的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是存在嚴重的結構性缺陷的,這種增長模式肯定有問題。我們要靠內需來拉動,必須完成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靠內需拉動,首先要提高與內需有關的經濟主體特別是勞動者的收入水平。這涉及到另一個重要問題:收入分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政策要更多地關注民生。能不能調整收入分配結構,適當降低稅賦?中國特別需要從經濟發展角度靈活地運用稅收政策。從目前看,稅收政策運用的重點在降低稅率或提高稅基。對於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由於中國社會發展太快,建議把起征點進一步加以提高。這樣把錢留下來,人們才會消費,才會拉動經濟增長。
要努力提高群眾的財產性收入。這實際上是在說,要充分重視存量財富的增長,重視存量資源的再配置。我們的文化有一個負面因素,就是不重視存量,只關心流量、增量。這實際上就是不尊重前人的成果、不尊重歷史。我們現在經常看到很多樓被炸掉,這些樓不少是10年前建成的,它們構成了當年的GDP。10年前建成的樓實際上是很新的。我到歐洲大學訪問,我要他們讓我看一下最新的樓。他們最新的樓就是10年、15年前建的。歐洲人對歷史、對前人的物質財富和非物質財富非常重視,盡最大努力去保護它。而我們卻沒有做到。這種不尊重歷史的行為在學術研究中也經常存在,抄襲就是一種蔑視前人成果的行為。寫一篇論文洋洋幾萬言,沒有一個注釋,說這些都是自己的創造。難道前人的研究成果沒有對你產生任何影響?沒有一個注釋,沒有一句話來自於前人?作為一個研究生導師,我在評判研究生論文時首先就要看論文的注釋,看學生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很尊重。我們一定要尊重過去,尊重他人的成果。在學術研究中要這樣,在經濟發展、財富創造中也要有這樣的傳統。
我在很多場合倡導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就是試圖通過資本市場,讓存量財富創造更多收益。資本市場是對存量資源進行配置的機制,它通過對資產進行估值,通過證券化,讓資產流動起來,讓存量財富升值。這樣,社會就處在一個很良性的狀態:一方面,現期經濟增長了,收入水平提高了,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過去創造出來的財富也在增值,兩種收入加在一起,這就是小康社會的財富形成方式。經濟增長的目標,是要讓全體中國人民生活得舒適。我經常看到很多人加班加點,非常辛苦;中國人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了吧,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只要一有空就去做事賺錢。我們也要休息,要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模式。要讓今天的收入保障今天的生活,讓過去買的那些資產通過增值來保障未來的生活。
在正確處理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矛盾時,要善於運用財政政策包括稅收政策。中國財政收入的增長很快,我們能不能把這個錢的一部分留在民間呢?中國經濟增長要靠民間需求來拉動。我們要向靠政府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時代告別。民間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是持久的。
㈧ 800字論文:論中國的經濟崛起
我懸賞5分 你給我寫個這樣的800字論文行不行 發現現在就有一批像你這樣的人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認為到這上面提什麼過分的要求都會有人應承嗎?你是累傻小子呢 你要真有誠意就該提高懸賞 懂嗎 ?是你求人 不是考人 明白?對你這一號的人真是無話可說。
㈨ 我看中國經濟之發展論文800字
800字搞定中國經濟之發展?還論文?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