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和主線是什麼
主題和主線
在「十二五」期間以科學發展為主題,這就要求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在主題和主線之間,主題決定主線,主線體現主題。所謂主線,就是貫穿事物發展過程的主要線索。要突出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就要抓住經濟社會中影響科學發展的主要問題作為突破口,扭住不放,一以貫之,這就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當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問題。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在歷史上和實踐中卻有不同的認識。科學發展觀結合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新任務、新特點和新要求,在發展理念上,倡導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同時並舉和全面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以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屬於低效益的粗放擴張型經濟增長方式。持續多年的高增長率使得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銳,難以滿足經濟繼續高速增長的需求。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要求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做到這「五個堅持」,是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切實保證。
B.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未來發展圍繞以下兩點為基礎發展:
1、穩中求進
「穩」是主基調,是大局。上半年我國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態勢,韌性更足、結構更優、質量更高,為我們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統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首先就要做好「六穩」工作,即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以穩定宏觀經濟大局。
2、穩中求進
「進」是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如何「進」?就是要在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基礎上,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著眼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把穩定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好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穩」和「進」不是割裂的,而是辯證統一的,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必須把「穩」和「進」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我們講「穩」,不是消極應對、不思進取、自縛手腳,決不能面對外部環境發生的明顯變化無動於衷,決不能面對經濟運行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無所作為,而是要把該穩的堅決穩住,扎實做好「六穩」工作,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2)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保證是擴展閱讀: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使沿線各國通過合作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全球問題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各國必須展開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契合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改革開放讓數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助力聯合國提前5年達成了千年發展目標中的這一條,即力爭在2015年前實現極端貧窮人口比例較1990年水平減半。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評論員:穩中求進,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希望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更大成就
C. 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主線是
主題和主線在「十二五」期間以科學發展為主題,這就要求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在主題和主線之間,主題決定主線,主線體現主題。所謂主線,就是貫穿事物發展過程的主要線索。要突出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就要抓住經濟社會中影響科學發展的主要問題作為突破口,扭住不放,一以貫之,這就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當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問題。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在歷史上和實踐中卻有不同的認識。科學發展觀結合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新任務、新特點和新要求,在發展理念上,倡導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同時並舉和全面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以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屬於低效益的粗放擴張型經濟增長方式。持續多年的高增長率使得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銳,難以滿足經濟繼續高速增長的需求。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要求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做到這「五個堅持」,是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切實保證。
D. 「抓好資源節約,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我國社會和經濟長期發展的重要保證.你認為下列做法與之不相符的
A、合理和綜合利用煤和石油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屬於資源的充分利用,故回A做法與之相答符;
B、要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葯,不能大量使用農葯和化肥,故B做法與之不相符;
C、及時關閉水龍頭,可以節約用水,故C做法與之相符.
D、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等是潔凈能源可以節能也可以減排,故D做法與之相符.
故選B.
E. 我國實行哪些制度以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實現
(1)領導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掌握國家權力,行使立法權、監督權、人事任免權、重大事項決定權,保證國家法律和方針政策的制定、調整、執行能夠體現人民的共同意志,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維護人民的各項權利。
(2)領導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符合人民的意願、利益和要求。
(3)領導人民實行基層民主,由群眾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4)領導各級政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嚴格貫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尊重和保護人權,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保障公民享有法律上、事實上的廣泛的自由和權利,使人民能夠真正作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運用屬於自己的公共權力和各項公民權利維護和實現自己的利益。
F.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及其特點是什麼
即指國家關於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的、總體的、長期的部署和謀劃。包括戰略目標、戰略步驟、戰略重點等等。其主要特點:一是根本性,即它所決定的是經濟發生子中的根本性而非次要性或細小的問題。二是全局性,即它所要解決的是全局性而不是個別性和局部性的問題。三是長期性,即它所要實現的是長期而不是短期內的任務。
G. 民族團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
一、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輝煌
60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民族地區處處呈現經濟繁榮、政治安定、文化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的喜人景象。經濟實現歷史性跨越,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民族地區社會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眾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60年來,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級各類民族學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各級各類人才。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成就顯著。城鄉基層衛生機構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數民族醫療衛生人才得到積極培養,民族醫葯得到重視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全面覆蓋,各族群眾健康素質不斷提高。傳統民族文化得到保護和弘揚,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蓬勃發展,各民族大團結日益鞏固。長期以來,黨和政府一貫重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改革開放以來,群眾性創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活動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三個離不開」思想和民族團結觀念逐漸紮根千家萬戶。少數民族幹部和人才培養選拔工作扎實推進。少數民族幹部隊伍日益壯大,結構不斷改善,素質不斷提高,一大批少數民族幹部被選拔進縣級以上各級領導班子,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二、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長期性、復雜性、特殊性、國際性和重要性。民族問題關繫到國家的治與亂,民族問題處理不好,將打亂國家的經濟、政治秩序,造成國家動盪不安;民族問題關繫到社會的進與退,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能在矛盾、沖突、動盪和不安中進步;民族問題關繫到人民的福與禍,民族問題處理得好,民族團結和睦,就會天下大定、國家大治、社會快速進步,人民安局樂業。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把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列為我國五大關系之一。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我們國家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民族團結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政治基礎,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國分裂、民族沖突是各族人民之禍,加強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黃土變成金」。團結是力量,團結是財富,團結是生產力,團結是國家發展進步的基礎。「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數萬同胞遇難、數百萬人痛失家園,災區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蒙受巨大損失。地震天不塌,大災有大愛。地震發生後,全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傳播著血濃於水的中華民族骨肉親情、民族大義、文化大同、無疆大愛,全國各族人民充分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國主義精神,紛紛伸出援助之手。這是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果,是黨富民強國大政方針的生動寫照,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風雨同舟的強大力量。
高舉維護國家統一、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法律尊嚴、維護民族團結的旗幟,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愛民族團結,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民族團結,自覺捍衛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衛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嚴厲打擊民族分裂主義,堅決粉碎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分裂破壞圖謀。沒有民族的和睦相處,就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就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就沒有各民族的興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連心,團結一致,才能眾志成城,抵抗自然災害,應對金融危機,在風雲突變的國際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繼續做好新形勢下的民族工作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一個有著56個民族13億人口的大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決定了我們要始終將民族問題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大問題,始終將民族工作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的一項重大工作。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中國成立60年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已深深紮根於中國的土壤,對於正確處理民族問題、鞏固各民族的大團結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堅持好、完善好、落實好這一制度,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職責。切實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關鍵在於貫徹落實好民族區域自治法。通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建設和民族地區人才資源開發,把更多優秀少數民族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為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培育和增添新的力量。
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又好又快發展。民族地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歸根到底要靠發展來解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要靠加快發展來鞏固和推進,處理好民族問題必須始終緊緊抓住加快發展這個第一要務。通過發展,能夠縮小各民族的差距,進一步穩固民族團結的基石和增強民族之間的互助。同時,也能夠帶動和促進其他方面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增強粉碎民族分裂主義的實力。
廣泛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在我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無論何時,都是我們經受住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考驗,不斷勝利前進的重要保證。加強民族團結,事關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事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事關國家長治久安。
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往往相互交織,民族關系與宗教關系往往相互滲透,民族矛盾與宗教矛盾往往相互影響,民族工作與宗教工作往往不可分割。在民族地區,宗教問題處理不好就會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造成影響。做好新時期的宗教工作,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H. 我國在今後十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什麼
為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一指導思想,實現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五中全會提出了「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即「六個必須」:
必須保持經濟平衡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保持經濟低速發展,加強教育,科研投入。完善保障制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家正確的發展方向,提高綜合國力,提升國際地位。
(8)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保證是擴展閱讀:
1、針對我國現階段「三高一低」情況提出的。意義是有助於我國國家經濟結構的轉型,對於提高國家經濟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等有重大意義。
2、結合時事: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等。如碳排放量等的限制,以及行政,法律等強制要求。
3、要結合高中課程,可分為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來作答。具體要點在此不再展開。
I. 我國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根本保證是
實現「十二五」規劃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涉及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必須有政治、思想、組織等方面堅強有力的保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保證,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明確了目標和任務、凝聚了力量和智慧。堅持黨的領導,對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根本保證的表現是全方位、全過程的,比較集中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堅強的領導核心。
在我們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文化比較落後且發展又很不平衡的大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然要求有一個能夠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體現和反映最廣大人民意願的政治集團和政治核心,把十幾億人的思想和力量統一和凝聚起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和作用,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具有堅實的政治基礎和廣泛的社會基礎,是任何力量所無法動搖、改變和替代的。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第二,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共同的思想基礎是團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黨和國家各項目標任務的必然要求。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夠樹立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形成引領全社會思想和行動的核心價值體系。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它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社會的思想、意志和精神同我國的奮斗目標和歷史使命緊密聯系起來,把各方面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共同創造美好未來。
第三,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
「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人才優勢是最有潛力、最有可靠、最具持久力的競爭優勢。各項事業發展需要的各種知識、科技、資金、資源、信息、體制、環境、政策等要素和條件,只有為人所掌握、所運用,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黨和國家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不斷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善於治黨治國治軍的領導人才和其他各方面人才,把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人才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為實現我國發展目標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
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對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黨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黨中央一再提醒全黨,黨的先進性和執政地位都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過去先進不等於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於永遠先進;過去擁有不等於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於永遠擁有。我們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的要求,加快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各級黨委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准確把握發展趨勢,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努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強對發展的統籌協調,切實提高發展質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J. 什麼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10)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保證是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內容: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