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哪個重要
我覺得著這2者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必然會給生態帶來一定的影響,應當在發展經濟同時我們去重視保護生態環境。
❷ 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了使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在「
生態環境問題是指人類為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負面反饋效應;擬定保護生態環境的計劃,應從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等方面予以考慮,摸清這些方面所處的狀態以及破壞情況,從而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生態環境問題是指人類為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負反饋效應;擬定保護生態環境的計劃,應從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等方面予以考慮,摸清這些方面所處的狀態以及破壞情況,從而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情況不屬於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內容.
故答案為:
(1)調查;到當地環境保護部門咨詢,通過圖書館、報刊雜志、電視台或互聯網站收集資料.(只要意思對就給分)
(2)具體實例;採取的措施;評價;調查報告
(3)原因;保護
❸ 如何處理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
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基本途徑。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這對我們協調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綠色發展把保護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從本質上講就是把資源消耗強度、生態系統狀態等環境要素作為評價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將二者看作互為關聯的一個整體。
(3)保護生態環境與保障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的重要意義: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積極探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在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方面獲得了新認識、走出了新路子。
綠色發展打破了環境保護末端治理的單一模式,實施前端保護、過程嚴控、污染嚴懲的治理模式,跳出了「先污染、後治理」的怪圈,能夠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
綠色發展立足經濟發展新常態,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生產綠色產品、推動綠色消費、營造綠色文化,能夠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❹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保護生態環境
從客觀上來分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彼此依託、互相推動的。一方面21世紀所提倡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環境作為經濟成本的一個部分,因而環境保護成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經濟發展速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依賴於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持續生產能力,因而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我們今天所說的環境保護,不只是單單的保護,或者是消極的防治,而是在保護的前提下,對環境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要求人類倒退文明來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謬可笑的。今天的環保不但不能要求經濟停滯不前,還恰恰需要經濟持續的力量為環保提供物質上、技術上的條件。由此看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唇齒相依,是完全可以並行不悖的。
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要在這里生活。我們發展經濟破壞了環境,有些破壞是無法彌補的,是對子孫後代的犯罪。現在世界各國都已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無公害產業。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大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環境保護,為子孫後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間。
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自然規律的要求。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損害,那麼我們將受到自然的嚴厲懲罰。重大的洪澇災害都是破壞環境造成的必然結果。自然規律是無情的,誰侵犯了它誰將受到它的報復。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經濟過程中保護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可持續發展的提出,為經濟發展與環境的保護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戰略。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有兩個最基本的方面,即:發展與持續性,發展是前提,是基礎,持續性是關鍵,沒有發展,也就沒有可持續性;沒有持續性,發展就行將終止。發展應理解為兩方面:首先,它至少應含有人類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因此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基礎。其次,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進為標准,以追求社會全面進步為最終目標。持續性也有兩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資源的存量和環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其次,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當代人不僅要考慮自身的利益,而且應該重視後代的人的利益。
❺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是須臾不可脫離的。離開生態文明單純地去抓經濟發展,不僅不會成功,反而會使經濟發展遠離既定的目標。同樣,離開經濟發展來談生態文明,也不會有真正地發展。
1、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是我們充分認識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成果。
我們必須摒棄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和作法,充分認識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關系,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在生產力布局、城鎮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都要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2、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是堅持科學發展的鮮活實踐。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
我們要牢牢扭住「科學發展」這個主題,緊緊抓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主線,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文明型社會,奮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3、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是為人民群眾謀福祉的生動詮釋。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既有利於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促進科學發展,又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生動詮釋。
4、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既要加快經濟發展,建設物質文明,又要推動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既要建設經濟強國,又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既要金山銀山,建設實力中國,又要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
把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統一起來
1、我們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生態文明是人類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又主動保護自然,積極改善和優化與自然的關系,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
2、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既要遵循經濟規律,更不能違背生態規律,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既要金色GDP,更要綠色GDP。
3、我們必須轉變執政理念,堅持環境優先原則,樹立發展是政績,保護生態、建設生態也是政績的理念,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當作經濟發展來重視,當作經濟建設來投入、當作生產性項目來安排、當作長效型產業來開發。
❻ 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推進生態建設有何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論創新成果,是國家治國理念的一個新發展,是根據中國國情條件、順應社會發展規律而做出的正確決策.它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的一系列階段性特徵的科學判斷和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理論的豐富和完善,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深刻洞察,是實現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國際化主動承擔大國責任的庄嚴承諾.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
二、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
三、建設生態文明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和保障
四、建設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五、建設生態文明是提高中國國際競爭力的重大舉措,也是中國對世界發展所作的貢獻
如何加強: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一.
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
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
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
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
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意義: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重要支撐.我們要深刻認識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始終堅持和全面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下大氣力抓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近年來,我國在堅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既講求經濟效益,也重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堅持統籌規劃,加大投入,標本兼治,突出重點,有步驟地進行環境治理和建設;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環境保護和治理,推進資源開發與節約,依法嚴格保護環境與生態;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實行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從體制和機制上促進可持續發展.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一些地區出現水、大氣、土壤等污染較重,生態系統整體功能下降,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等現象.因此,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力度,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體制機制、產業結構和技術體系.
❼ 如何辯證看待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的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二者相互統一。
經濟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會與生態文明發生沖突,會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就使得二者在表面上存在對立,但實質上二者是相統一的。
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二者的矛盾並不是絕對對立的,二者應該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的供給和環境的影響;生態環境的改善離不開社會經濟的發展。
我國目前面臨著發展經濟和改善環境的雙重任務。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落實到實踐中。與經濟建設相互促進和諧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首先,堅決長期貫徹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目前來講我國由於人口膨脹帶來的問題如人口素質不高、就業高峰、老齡化高峰等同題突出且短期內不易解決在全面建設較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時期,嚴重製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全社會要樹立生態保護的觀念,使之逐步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其次,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的綠色經濟。我國人口佔世界的比重大,人均擁有資源能源量比較小且利用率低。
主觀上缺乏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認識,客觀上缺乏支撐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性技術和尚未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社會機制。對此我國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開發相關專業技術,構建完整配套的法規和政策體系,推動企業及社會採取循。
❽ 運用矛盾的觀點分析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
1、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
2、「好」與「快」這一矛盾的雙方統一在發展之中,二者缺一不可,缺一就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3、在「好」與「快」的關系中,「好」是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要求,「快」是對發展速度的強調.「好」是「快」的前提和支撐,只有「好車」才能「快跑」,只快不好,快長不了,脫離了「好」的「快」,是一種低效、低質的「快」,是代價高昂、不可持續的「快」;「快」是「好」的題中應有之義,沒有「快」,我們的發展就上不去,也就談不上「好」.
4、因此,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中,要突出「好」與「快」的有機統一,既要糾正只要「快」,忽略「好」、不顧「好」的片面思維,又要克服只要「好」,不會「快」、不敢「快」的保守觀念.
❾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
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
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
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9)保護生態環境與保障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
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❿ 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毛概題目)
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得好,能夠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另一方面,經濟建設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保障。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正確對待二者關系:在經濟建設中,不能忽視環境保護;但也不能一味追求生態建設,而忽視經濟建設。
其中體現的政治原理有: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要全面地看待問題;要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