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美國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利條件

美國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利條件

發布時間:2021-03-16 14:38:24

❶ 美國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是什麼最好可以分

美國發展經濟的優勢社會條件:
1、從科技與教育看: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人才濟濟。集中了全球頂尖高校,高等教育領先。科技積累多、產業鏈處於高端,基礎雄厚,綜合國力強;
2、經濟方面:美國虛擬經濟發達,是全球資本金融中心,美元還是世界貨幣;
3、地理環境方面:農業發達,資源豐富,地域廣闊平坦,交通便利(水,陸,空),人口(勞動力)素質高,科技力量雄厚(科技發達),貿易物流業發達(有廣闊的市場條件)。氣候條件適宜。

❷ 美國舊金山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利條件

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氣候宜人;
交通便捷;
科技發達;
人才豐富;
創新文化和創新環境;
國防定貨

❸ 從自然條件看美國發展農業有哪些有利條件

給你四個方向考慮,所有農業的自然區位都是這四方面.
地形:地形平坦
氣候(包括光照,熱量,降水,即光熱水):光照充足,熱量豐富.
河流或湖泊:一般與灌溉有關,美國就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灌溉便利
土壤:美國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土壤肥沃
一定要記得區分自然區位和社會經濟區位!

❹ 美國矽谷發展的有利條件希望具體些,謝謝!

矽谷作為美國信息社會「最完美的範例」,「世界微電子之鄉」,是美國最為成功的高技術開發區之一。矽谷不但開拓了新的產業,更重要的是開拓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模式:風險投資、孵化器、股份期權、科技園等。矽谷不僅是美國西部經濟第二次開發的典型代表,而且還是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高技術開發所效仿的對象。矽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一:產業發展美國矽谷形成的是一種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相關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群,是技術多元化的經濟。矽谷中主導產業群主要有以下幾類:計算機和通信硬體生產;半導體和半導體器材生產;電子元件生產;生物醫學,包括生物制葯,醫療設備和生命科學的研發;軟體,包括軟體發行商和軟體服務;創意和創新服務業,包括技術服務和商業服務(比如人力資源和法律事務);綜合藝術、設計和技術的有關的創造服務(比如圖表設計、廣告、營銷);公司辦公室,包括總部,分支機構和地方辦事處。矽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二:企業活力集聚一批全球知名的高技術公司;同時,大量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也是矽谷創新活動的主體。矽谷集聚一批全球知名的高技術公司,出現了一批創新能力極強,甚至在某些高技術創新領域處於世界領袖地位的本土大公司。例如惠普、網景、英特爾、蘋果、太陽微系統等世界級的大公司。矽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三:技術創新聯邦政府對矽谷的研發投資增長迅速,企業仍是矽谷研發投入的主要來源。聯邦政府研發經費對矽谷的大學、實驗室和私人企業的投入支持了矽谷關鍵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矽谷地區的技術創新。在1993年至2004年之間,矽谷獲得了136億美元以上的聯邦研發經費。矽谷企業非常注重研發,其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在10%以上。從1990年到2003年,矽谷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平均為11%左右,同期美國企業的平均水平為3%。矽谷模式系列分析之四:人力資源矽谷的研發人員佔到矽谷總從業人員數量的10%以上,是美國平均水平的2倍。在矽谷,先後共有40多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當地大學為矽谷提供了大量的技術人才支持。矽谷所在地擁有包括世界著名的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聖克拉拉大學和聖何塞大學在內的8所大學、9所專科學院和33所技工學校。重視人才的引進,是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創業最集中的地區。外籍人才居多是矽谷不同於世界其他地區的突出特點。矽谷是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創業最集中的地區。其中華裔和印度裔創辦的高技術創業企業佔到美國矽谷企業總數的23%。在矽谷的技術人員中,亞洲人佔了60%,高技術人才中有33%是海外來源。矽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五:風險投資矽谷是風險投資的發源地,風險投資成為促進矽谷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矽谷地區成功發展的實踐證明,風險投資是高技術產業和新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也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創業的催化劑。美國是世界上風險投資規模最大的國家,已佔世界風險投資的一半以上,而矽谷地區吸收了全美35%的風險資本,美國幾乎50%的風險投資基金都設在矽谷,目前矽谷的風險投資公司有200多家。矽谷模式系列分析之六:中介組織中介組織在矽谷的產業體系中扮演著關鍵的整合角色,促進了各創新要素的整合。矽谷專業中介服務體系主要包括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會計、稅務機構、法律服務機構、咨詢服務機構、獵頭公司以及物業管理公司、保安公司等其他服務機構。 矽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七:矽谷文化矽谷幾十年來形成的獨特文化模式是它成功的最深刻而持久的因素。矽谷幾十年來形成的獨特文化模式是它成功的最深刻而持久的因素,是美國傳統的民族特性如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創新精神等和現代文化在高科技時代的典型體現。矽谷創新文化體現在它鼓勵嘗試,容許失敗,即允許失敗(It』s ok to fail)的創新。正是因為這種精神,人們才去不斷地嘗試,矽谷才誕生了許多企業家、發明家和創業者。矽谷模式系列分析之八:政府支持政府采購對矽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尤其是新興產業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美國政府頒布「采購美國產品法」,政府對信息產品,尤其是對原創性產品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據統計,1955年至1963年期間,矽谷半導體產業35%到40%的營業額來自於政府采購。此外,政府通過研發投入和相關政策促進矽谷技術發展。政府對基礎的、符合國家科學發展的研發給予直接的資金與各方面的投入。除了國家政府的支持,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也對矽谷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矽谷所在的加州是「技術之州」,有明確的科技政策,如鼓勵政府內部和政府外部的研究發展工作,設立科學技術辦公室(1973年),鼓勵發展教育尤其是技術教育,設立如「四城市計劃」等與地方政府機構間的聯系機制以及直接的金錢資助等。 (來源:長城戰略咨詢)

❺ 美國之所以成為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的有利條件

這個得從二戰以後開始看,二戰以前美國還不是資本主義最發達國家,那時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比如英法還統治世界,所以說得從一下幾個角度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
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
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的特點。首先從50至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被西方經濟學家稱之為「黃金時代」的時期。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一、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二、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三、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四、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五、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地向西部和南部轉移。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至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但是經濟危機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基本在百分之十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這一次持續的時間最短。另一方面,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危機都實行了一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烈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干預的辦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已,以至積重難返,對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美國政府的國內施政綱領

(一) 羅斯福的「新政」

背景:①面對1929年嚴重的經濟危機,胡佛政府無力扭轉經濟頹勢。②人民的不滿情緒高漲,全國上下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採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經濟狀況。③羅斯福以「新政」為競選口號,贏得了廣泛支持,擊敗胡佛,成為美國的第32任總統。
目的:盡快擺脫經濟危機,實現經濟復興,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內容:①金融方面,下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的信用。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②工業方面,通過工業復興法,要求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章程,規定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工資標准和工作日時數等,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③農業方面,獎勵農民調整生產結構,穩定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④社會福利方血,救濟失業的同時,積極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
特點:①政府對經濟實行全方位的干預。②避免國有化形式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③採取了一些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二) 杜魯門的「公平施政」綱領
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突然逝世,副總統杜魯門繼任美國總統。在戰爭取得勝利之後,杜魯門總統面臨一系列國內棘手的問題。首先軍隊的復員帶來了巨大的就業問題,其次軍事合同的取消帶來了嚴重的失業問題。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杜魯門政府深感必須及時採取措施解決戰後的就業問題,否則社會矛盾就會激化,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的轉變就不能順利實現。
杜魯門政府解決戰後一系列國內問題的重要舉措就是提出「公平施政」綱領。「公平施政」綱領的核心是通過立法保障美國普通公眾的經濟權利。「公平施政」綱領的實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最重要的一項立法就是1946年通過的「就業法」。這項法令規定聯邦政府必須負責維持「最大限度的就業、生產和購買力」,以避免再次出現30年代曾經出現過的大規模失業。由於「就業法」強調了美國聯邦政府對維持就業,向失業者提供工作機會的法律義務,因此被美國的經濟史家認為「也許是20世紀一個最富有歷史意義的經濟法。」在「就業法」實施之後,美國政府加強了對復員軍人的安置,加速了軍事工業轉為民用工業的步伐,經過兩年的努力,使美國實現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的調整而沒有出現動亂的局面。但是也就在「公平施政」綱領實施的第一階段,由共和黨控制的美國國會通過了參議員塔夫脫和眾議員哈特萊共同提出的對付工人運動的法案。該法案規定禁止支援性罷工和組織糾察隊,也禁止政府的企業工人罷工;企業主可以僱傭非工會會員,並有權要求工會賠償因違法罷工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杜魯門總統從他的「公平施政」政治理念出發否決了這一法案,但是參眾兩院先後都以2/3以上的多數再度否決杜魯門總統的否決,使該限制工會權利的法案終於成為美國的法律。
杜魯門政府的第二階段「公平施政」綱領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杜魯門的第二屆總統任期內,美國的最低工資額從原來的每小時40美分提高到了75美分,養老金的領取者增加了1000萬人,在6年內為低收入者建造80萬套住宅的法案也獲得通過。但是,由於當時美國國會的參眾兩院由保守的共和黨控制,因此該階段杜魯門提出的許多「公平施政」法案沒有被通過。不僅杜魯門的廢除「塔夫脫-哈特萊法」的諾言未能實現,而且建立健全的全國醫療保險制度的設想也沒有變成現實。至於在真正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其中特別是保障少數民族權利方面則更是「一紙空文」。
(三) 艾森豪威爾的「中間道路」
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美國共和黨在相隔20年之後重返白宮。在1952年底的大選中,提出結束朝鮮戰爭口號的共和黨候選人艾森豪威爾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史蒂文森,當選為美國第34屆總統,接著1956年艾森豪威爾連選獲勝,使共和黨能連續八年執政。
雖然艾森豪威爾是共和黨人,但是這位二戰期間的名帥,戰後擔任過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新任總統卻懂得,不能走共和黨的極端自由放任的保守主義老路,完全否定過去民主黨政府的國家干預政策,因為這不僅關繫到美國國內千家萬戶的福利,而且也關繫到美國能否通過「外援」在全世界維持霸權(「外援」需要聯邦政府出資)。由此,艾森豪威爾政府實行了一條介乎國家干預和自由放任之間的「中間道路」,艾森豪威爾將這樣的政策稱之為「新保守主義」或「有生氣的保守主義」。在艾森豪威爾的8年執政時期,共和黨政府基本上沿襲了前民主黨政府的社會經濟政策,在某些方面還有所擴大。根據1954和1956年的有關立法,美國國內被納入社會保障系統的人增加了1000萬,喪失勞動力的人也可以得到政府的救濟。盡管國會拒絕了總統提出的關於聯邦政府參與全國健康保險計劃的要求,但是艾森豪威爾政府在公共衛生和醫療項目上的開支依然穩步增加。據統計,從1950年到1960年,美國全國社會福利的開支從230億美元上升到532億美元,即從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9%上升到10.5%。在教育方面,艾森豪威爾政府利用蘇聯人造衛星上天使美國人痛感科技和教育已經落後的時機,促使國會通過了國防教育法,對大學生提供長期低息貸款。

(四) 新邊疆」和「偉大的社會」
1960年底,民主黨在總統競選中擊敗共和黨,民主黨候選人約翰·肯尼迪成為當時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1961年肯尼迪上任後,提出要開拓美國的「新邊疆」,希望在空間技術上趕上蘇聯,並且在其他的科技和經濟領域保持美國的領先地位。肯尼迪所謂的「新邊疆」,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指新的領域和新的挑戰。開拓「新邊疆」就是要利用美國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去開拓新的領域,迎接新的挑戰。在「新邊疆」政策的指導下,美國政府提出了登月方案,增加了對科研和開發的政府投入。與此同時,肯尼迪政府還提出了反經濟衰退計劃,並且促成國會撥款4億美元去幫助國內的貧困地區。在住房和城市建設方面,肯尼迪政府也盡力投入資金予以改善。這一系列「新邊疆」政策的措施導致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大增,推行長期赤字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發展亦成為肯尼迪政府的經濟綱領。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准備投入下屆總統競選時,在達拉斯遇刺身亡,副總統約翰遜繼任,在次年的總統競選中,約翰遜競選連任成功。約翰遜政府的國內施政綱領延續了肯尼迪政府的路線,他提出的綱領性口號是建設「偉大的社會」。在約翰遜繼任總統之後不久,1964年5月22日,他在密西根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出:我們不僅有機會,走向一個富裕、強大的社會,而且有機會走向一個以人人富足和自由為基礎的偉大社會。為此必須消滅貧困和社會歧視。」為了建設「偉大的社會」約翰遜政府不遺餘力地促使國會通過了一系列立法,其中包括「經濟可能性法」,「阿巴拉契亞地區發展法」,「公共工程與經濟法」等。雖然約翰遜政府在教育、解決失業、提高最低工資等方面做了許多事,但是由於約翰遜政府在越南戰爭中不斷升級,國防開支急劇增加,因此解決美國貧困問題的「偉大社會」的目標並沒有真正實現。

在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時期,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日益高漲。在美國,對黑人的種族歧視根深蒂固。二戰後美國黑人要求取消種族歧視的斗爭驟然興起。50年代美國最高法院迫於社會輿論,宣布「在公共教育方面是不能允許『隔離但平等』的原則存在的」,因此裁定將白人和黑人分開來受教育的法令是違憲的。但是美國南方依然在學校、公共汽車的服務等方面實行種族隔離。
(五)里根的「經濟復興計劃」

在1980年11月美國的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里根以壓倒多數獲勝,當選為美國第40任總統。1981年2月5日晚,里根在向全國發表的電視國情演講中提出了「經濟復興計劃」。該計劃長達300頁,其主要內容為:壓縮聯邦開支,大幅度降低個人和企業的稅率,減少政府對企業經營所設置的各種規章條例,制訂穩定貨幣的政策等。很明顯,這項計劃的理論基礎來自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學說。該計劃的推出標志著美國政府經濟政策的重大轉變,即從凱恩斯主義的干預性膨脹政策向自由放任性緊縮政策轉變。從30年代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歷屆政府都以凱恩斯主義為指導,實行大政府、高稅收、多規章、大開支的政府幹預經濟政策。里根上台後,美國政府開始根據他的「經濟復興計劃」,運用與凱恩斯主義不同的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理論,實行小政府、低稅收、少規章、小開支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里根強調,只有通過減稅,放鬆管制,才能提高自由企業在自由市場中的經濟性,才能以此來打破美國經濟的停滯局面,恢復美國經濟的增長能力。

總之,里根政府「經濟復興計劃」的基本原則就是: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這些來自於供應學派和貨幣主義的經濟復興原則被人們稱為「里根經濟學」。

想找到更具體的材料,可以看http://ias.cass.cn/

❻ 美國五大湖地區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

自然, 地形較平坦
水源充沛
資源豐富(鐵)
土肥(黑土)
緯度較高,寒潮,蟲害少.
緯度高,年溫差大,有利於版作權物的有機質積累
社會,經濟基礎,農業基礎,工業基礎.....
多河流,航運

❼ 從自然條件看,美國中部地區發展農業有哪些有利條件

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自然條件:大部分屬溫帶和亞熱帶,降水適中,水熱條件適於栽培多種農作物;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有利於機械化耕作和大規模經營。 社會經濟條件:商品經濟發達,經濟效益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首要因素;交通運輸發達;先進的科技與發達工業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力的保障。

❽ 美國發展經濟的不利條件

其實美國發展經濟的不利條件在於生產,目前美國的狀態一直採用低端進口,高端自產,那麼低端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美國發展經濟是需要各方面的調整。詳細太多了

❾ ⑴、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第一、美國本土基本沒受戰爭影響,整個戰爭期間都在大發其財,積累夠足;第二、戰後重建,靠戰爭積累底蘊深厚;第三、貨幣。。。第四、戰後搶來的人材及技術等等

閱讀全文

與美國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利條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