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我國經濟發展某些問題解決方案

我國經濟發展某些問題解決方案

發布時間:2021-03-16 13:23:24

① 我國經濟發展問題

近些年,在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這些問題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能源消耗過大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雖實現了年均增速超過9%的高速度增長,但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增長方式相對粗放。一些產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雖實現了產量的增長,但卻以消耗大量資源能源為代價,不但不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而且也無益於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2006年我國以佔世界總量15%能耗、30%鋼材消耗、54%水泥消耗的巨大投入和消耗僅產出了佔全球產值總量的5.5%的國內生產總值①。在過去的20年,能源需求彈性系數平均為0.5,「十五」期間卻超過1.0。我國「十五」計劃預測,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0年的1995萬噸降到2005年的1796萬噸,結果反而增長了27%,達到了2549萬噸②。從我國與西方7個發達國家能源消耗的比較來看(表3一1),G一7國家平均創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為n.7*1O(6)焦,而中國每創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為:69*10(6)焦,是西方7個發達國家平均的5.9倍,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這說明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是粗放型的③.
1.2環境污染嚴重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沒有把環境污染問題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續了西方國家發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發展經濟,後對環境污染進行治理。工業排放廢氣、廢渣、廢水污染環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例如:我國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斷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業經濟發展,大量消耗資源,導致空氣中二氧化碳劇增,固體廢棄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環境.
我國廢棄物排放水平大大高於發達國家,每增加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國工業和生活廢水排放總量453億噸,其中化學需氧量排放1348萬噸,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萬噸,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公布了最新的「環境可持續指數」評價,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中國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20多個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根據中國科學院2003年的估計,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所造成的損失佔GDP的巧%。①目前,我國關於環境保護的各項法律法規不夠完善,財政政策出台滯後,公共財政政策對循環經濟的扶持力度不夠。如:涉及環境保護的稅種太少,目前只有資源稅和所得稅涉及到環保問題,其他主體稅種對綜合利用「三廢」生產的項目沒有優惠政策,這樣就限制了稅收對環境污染的調控力度,也難以形成專門的用於環保的稅收收入來源,弱化了稅收在環保方面的作用;對排放污染項目缺乏制約作用,有些稅種對環保項目本身免稅,卻對排污項目沒有限製作用,同時,那些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無污染的產品和清潔生產,又沒有享受到優惠的稅收政策;就現有涉及環保的資源稅來說,稅率過低,各檔之間的差距過小,征稅范圍狹窄,對資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顯的調節作用,這與我國資源短缺,利用率不高,浪費現象嚴重的情況極不相稱,由於資源稅收入大部分歸地方,在執行過程中又因為是對使用煤、石油、天然氣、鹽等自然資源所獲得的收益征稅,往往起到了鼓勵地方對資源過度開發的作用,反而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1.3投資消費關系不協調
我國長期以來主要是靠投資和出口,特別是靠高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消費長期不足。據統計,從2003年以來,我國每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率都保持在25%左右,資本形成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40%②。但我國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消費率)卻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6年的50%,而世界平均的消費率是80.1%(2002年),我國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①。從國際比較看,我國消費支出尤其是居民消費支出在GDP中所佔比重不僅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也大大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投資所佔比重卻過高,分別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平均比重的2倍和1.6倍(見表3一2)。從世界上一些經濟發達、開放度高的國家來看,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歐洲的幾個大國,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都是消費,如美國是國際上進出口第一大國,但出口對經濟的貢獻率只有百分之十幾,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遠排在國內消費之後。高投資低消費的後果是投資效率低下,部分行業生產能力過剩,影響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居民整體生活質量的提升,最終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4產業結構不合理
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仍佔主導地位,高技術產業比重低。在三次產業結構方面,仍存在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服務業發展滯後等問題.
自2004年以來,我國鋼鐵、水泥和電解鋁3個行業的投資增長過快,不僅引發了這些產品的輪番上漲,加大了物價全面上漲的壓力,還使得產業結構的矛盾進一步加劇。由於市場供需矛盾,導致鋼材價格上漲,致使鋼鐵產業盲目擴張,這樣的生產規模勢必造成高投入、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效益低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所佔比重基本持平,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大幅上升。三次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1.9調整為2007年的11.3:48.6:40.1。與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6.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16.2個百分點。但從國際上看,我國第一、二產業尤其是物質資本密集的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仍然過高,而人力資本相對密集的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仍然過低:不僅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明顯低於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見表3一3).
從三大產業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來看,2003年以來,我國的GDP增長率都在10%以上,但第一產業的貢獻率都在0.8個百分點以下,第二產業在5.3個百分點以上,第三產業在4個百分點左右。第一和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較低,而第二產業的貢獻率過高20世紀80年代,我國鄉鎮企業迅速崛起,同時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大量引進外資,主要發展加工產業。90年代後期,中國更成為發達國家與地區加工產業轉移的主要對象,從而急劇擴展為世界的「加工車間」。第二產業的急劇拓展成為80年代以來促進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徵.
急劇的工業化發展進程也給社會帶來了諸如資源的極度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農業的相對落後、第三產業的發展不足等一些後遺症。中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服務業佔GDP比重較小,還不到40%,國際上比較發達的國家一般都在70%以上②。三次產業間的不協調,已經到了不僅影響整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也影響到第二產業本身持續發展的地步.
從第一、二、三次產業的就業比例(各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看,2007年為40.8:26.8:32.4。與一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大幅下降了29.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比重上升了9.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顯著上升了20.2個百分點。但是,我國三次產業的增加值比例與其就業結構嚴重不相稱:第一產業增加值僅佔GDP的11%,卻集中了40%多的就業人數;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到GDP的近一半,卻只吸納了l/4多的就業人數;而第三產業的增加值與其就業比重雖然基本相稱,但同國際相比較,其就業比重不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也比許多發展中國家低得多(見3一4)。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不僅是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充分就業這丫最大民生問題的主要途徑.
1.5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
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沿海的東部地區,還是廣大的內陸地區,都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全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區域之間市場分割、地方保護、產業結構類同、無序競爭等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特別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
據2007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06年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05年,我國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分別比2004年擴大了462元和545元。同時,各地區內部的「城鄉收入差」比上年擴大500元以上;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①.
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社會各群體之間的利益差別已經十分明顯。我國甚至被國際上稱為不平等發展最快的國家,改革已經不能夠普遍提高各群體的「收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2005年《人類發展報告》中就有對中國的地區差距、貧富差距的描述。據國家統計局披露,內地最富裕的10%人口佔有了全國財富的45%;而最貧窮的10%的人口所佔有的財富僅為1.4%;銀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存戶手裡。這些都表明,中國經濟多年高速增長的成果未能被社會各階層共享,而是聚集在少數人手裡。①我國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大量居民屬於低收入或中低收入階層是我國GDP中居民消費所佔比重過低的根源。這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個人所得稅和財產稅等稅制不健全,再分配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直接相關。如:我國個人所得稅實行分類所得稅制,沒有綜合考慮居民家庭的人口、生計、健康狀況和教育支出等實際負擔,稅負分配不公.
1.6人力資本資源醫乏實現
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他們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體力量。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形成和積累的主要途徑。教育不僅要傳授科學知識和技能,還應加強勞動態度和職業道德的教育,為經濟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人才基礎和智力支持.
目前,我國對科技人才、教育及研究與開發的投入偏低,嚴重影響了科技水平及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從而制約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例如:從教育事業看,2007年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在4%以上,而我國僅為1.32%。我國「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前後實現「財政性教育支出佔GDP比例達到4%」的目標。同樣是發展中人口大國印度,雖然經濟發展水平不如我國(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2007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為2360美元,而印度只有950美元),但印度早在2000年就己經達到了該目標,並雄心勃勃地向OECD國家平均為5%的目標努力。②因此,盡管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教育事業,在財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增長速度高於財政支出的平均增長速度,但由於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太低,所以教育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也太低,這必然會制約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我國勞動力人口眾多,但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不高。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供的研究結果表明,生產率與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呈現高度的正相關關系。與文盲相比,小學畢業生可以提高生產率43%,初中生可以提高108%,大學生可以提高300%.
因此,我國人力資本資源是比較匾乏的,我國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水平急需提高.1.7自主創新能力低下
與創新型國家相比,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仍顯薄弱,自主品牌缺失現象嚴重,自主知識產權與主要工業化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將難以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支持,並會造成國家創新地位下滑。據央視報道,2002年一2003年度中國「全球競爭力」的排名為第33位,2004一2005年度的排名為第46位①.
造成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研發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尚未確立、稅收政策在促進自主創新的應有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我國現行激勵自主創新稅收體系不健全,稅收政策目標不明確,缺乏.系統性,稅收優惠受益不均。如:在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和鼓勵的科技發展領域缺乏傾向性,在如何協調發展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發展高新技術和改革傳統技術等方面目標不清晰;現行優惠政策使科技成果的受讓者受益較多,而科研單位和科技工作者獲益較少。我國對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以事後優惠為主,缺乏事前的鼓勵和支持。如:我國現行的高新技術產業稅收政策激勵的重點在產業鏈的下游,對於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和規模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於缺少了對產業鏈上游的政策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受到抑制。缺乏針對風險投融資的相關稅收政策。在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中,都存在著資金風險,而由於技術創新活動自身所具有的高風險性和收益的不穩定性,一般難以得到商業銀行的支持,而僅僅利用政府的直接財政支出來資助企業技術創新的效果是非常小的,所以,我國具有核心技術創新項目的高科技企業和擁有核心技術創新項目的個人,在技術創新的起步階段,都面臨著籌資難、利潤低的困難,而我國目前缺乏相關針對風險投融資的稅收政策使其在自主創新方面受到影響。我國現行的稅收政策中,對於高科技人才的收入並沒有明確的個人所得稅優惠,尤其是對高科技人才的創新發明所獲收入缺乏相應的稅收激勵,對高科技人才的技術入股、股票期權的個人所得稅徵收等問題也沒有得力的稅收措施。這些問題的存在既不利於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使得大量人才流向海外.
1.8企業海外投資困難
國際投資有利於全球資本、資源、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對外投資問題,部分企業也有對外投資的積極性。但是,由於受到諸因素的限制,我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方面困難重重,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8.1海外投資法規與政策落後
我國涉外投資法律體系和結構不盡合理,現行涉外投資立法僅限於有關吸引外商來華投資方面,而有關企業海外投資方面的立法工作幾乎一片空白。長期以來,我國對海外投資企業發展缺乏總體規劃,海外投資處於企業自我發展狀態.
境外投資的政策依據主要是《海外投資項目審批所需主要文件的內容和要求》,它完全是按中央各部委文件的內容要求而制定,政府並未制定《境外投資管理辦法》.
上述《要求》僅僅涉及國有及集體所有制的企業,沒有規定民營、「三資」企業的海外投資審批程序.
1.8.2.境外投資手續煩瑣
國家有關部門對境外投資項目進行審批的初衷是試圖從嚴把關,為對外投資項目的落實和實施後的經濟效益提供保障。但是,目前參與審批的政府部門層次太多,范圍太廣,環節太多,加上各部門把握的尺度不同,為企業進行項目申請帶來許多困難。這不僅挫傷了企業對外投資的積極性,而且也會延誤商機.
1.8.3外匯管制的制約
我國迄今沒有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化,對境外投資所需外匯的匯出管制嚴格。盡管中央已經定下了促進海外投資的總體方針,但具體的外匯管理措施還沒有相應改變。這對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資本項目外匯管制過嚴,阻礙了境外投資的發展:利潤匯回保證金管理,對企業資金周轉不利;現行《境外投資外匯管理辦法》提高了企業的用匯成本,加大;海外中資企業融資的難度.
1.8.4境外投資缺乏資金支持
目前,我國金融保險業的發展還遠遠不能適應海外投資的需要。主要表現在:海外企業獲得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夠,企業能採用的融資方式不夠靈活,對國際商業融資的控制,阻礙了企業利用國際資金市場;對租賃業務認識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租賃業的經濟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肯定,缺乏完善的租賃立法,影響了企業依靠租賃業務增強資金實力並向海外擴展;投資咨詢業發展滯後.
1.8.5政策支持措施不完善
我國在對境外投資保護方面缺乏必要的科學機制,利益比較和風險評估方面的工作尚未形成體系,甚至連承擔海外投資擔保的合適機構也沒有,這些問題的存在無疑對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約和阻礙.
1.8.6信息服務欠缺,境外投資信息不暢
政府尚未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資企業服務網路,境外信息渠道少。海外投資尤其是高科技企業的投資,通常要求企業事先做好充分的調查研究。由於由於我國企業實力薄弱,難以獨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了解國際市場信息,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建立涵蓋廣泛市場空間的境外投資服務網路,為國內企業投資提供從考察、調研、注冊到辦公場所、經營、稅務、法律、會計等全面的咨詢服務.
1.8.7對企業海外投資保護力度不夠
進入海外市場投資,若遇到東道國經濟政策、政治形式、國際收支和匯率政策等多方面的影響,具有較大的風險,可能使企業遭受重大損失,因此發達國家對境外企業和境外投資行為都有比較完善的風險保障機制。而我國在這方面做得不夠,至今還沒有海外投資保險機構為企業進行海外投資保險.
1.8.8企業境外投資實力不足
與國內經營相比,企業開展海外經營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因此需要較強的實力。與西方跨國公司相比,我國企業實力比較薄弱,中小企業尤其突出。從海外投資項目規模來看,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平均投資規模為600萬美元,發展中國家為260萬美元,而我國非貿易性企業平均投資額僅為120萬美元。①1.8.9缺乏跨國經營人才成功的跨國企業離不開優秀的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級管理人才。跨國經營更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且要有良好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我國在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人才匾乏的問題己經顯現,國際性、復合型經營人才更是奇缺,這使得我國企業外派人員素質不高。同時,我國跨國經營企業實力薄弱對人力資源的挖掘和培養也產生了制約作用.
1.8.10缺乏稅收支持
我國對企業「走出去」缺乏系統的稅收促進法律體系。國際上通用的做法是以低稅或免稅方式,鼓勵本國企業到海外進行資源性開發。近些年,我國對境外投資企業開始實施稅收優惠,但優惠政策很少而且零散,原則性規定多,能真正落實到企業的很少,扶持政策范圍有限。另外,現行的對外投資所得稅政策是一種無投資導向性的無差異政策,對特定項目也沒有給予稅收優惠傾斜,結果導致對外投資地區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因此,目前我國在稅收政策上對企業「走出去」的支持,既沒有體現在投資產業上的區別,也沒有體現在投資地區、投資形式上的政策導向。對特定項目和產業對外投資的稅收優惠幾乎空白,體現不出產業發展導向,也不利於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從稅收支持形式看,主要是減稅或免稅,形式比較單一.

② 求目前中國在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

一、當前中國經濟是否過熱
對這個問題,國內經濟界人士認識不大一致,而且標准也不完全一樣。我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上是正常的,但在部分行業已局部出現過熱的苗頭。

當前的經濟加速增長,是多年堅持改革開放的成果,更是近幾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及其他一系列宏觀政策的結果。
②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為經濟持續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③中國仍將是國際投資的熱土。
④在某些部門、某些領域、某些方面則已出現了過熱的跡象。
二、「三農」和城鄉、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三農」問題突出表現在農民收入上。「九五」期間,農民收入增幅連續4年下降,1997~2000年農民出售農產品收入四年合計人均減少183元,出現增產不增收的局面。同時,少數不仁富豪的出現以及貧富差距、地域差距的日趨擴大,造成社會分配不公,不穩定因素增加。
中國城鄉居民收入絕對量之比在20世紀80年代為1.8∶1,到2001年上升為2.9∶1,2002年上升至3.1∶1。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的財政補貼,這一比例將達到6∶1,這一比例在世界范圍內都不多見。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農民收入增長幅度日益下降,1997年為4.6%,1998年為4.3%,1999年降至2.1%,2003年上半年農民人均收入1158元,同比增長2.5%,增速下降了3.4個百分點。
同時,各地區和各類人群的收入差距也在繼續擴大。衡量收入分化程度有兩個經濟指標,一是財富集中程度,一是基尼系數。2002年中國總計8.69億儲蓄存款中的50%為不足10%的人群所擁有,社會財富已日趨集中於少數人手中。2001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59,較1980年改革之初的0.33上漲了近40%。[1]另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00年100個最發達縣(市)的縣均GDP是106.6億元,為最不發達的l00個縣(市)5億元的21倍;前者的縣均地方財政收入為4億元,為後者0.23億元的17.4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前者為後者的11.6倍。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前者為後者的9.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前者為後者的4.3倍。而且,兩者在教育、衛生、醫療等社會發展方面的差距也很大。2001年,中國東、中、西部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3267元、2165元和l662元,差距在繼續擴大,收入比例(以西部為1)由2002年的1.92∶1.30∶1擴大為1.97∶1.30∶1。東、中、西部農民生活消費水平差距也在擴大,生活消費支出比為1.69∶1.19∶1。
中國政府業已注意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採取了一系列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等都是針對廣大落後貧困地區的政策舉措,旨在提供公平增長的空間,今後要進一步加強。
三、就業問題
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數量多而素質不高,盡管經濟高速增長,創造了眾多的就業崗位,但仍難以滿足充分就業的要求。按照目前的產業結構和GDP年增長率為7%~8%計算,每年新增就業崗位約800~1000萬個,只能基本滿足每年新成長的勞動力(1000~1200萬人)的就業需要。但還有如下幾方面因素必須考慮。
①由於中國的人口基數大,新成長的勞動力和勞動年齡人口總數將繼續增長。據統計,在總人口中,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在逐年上升,1982年為61.5%,1990年為66.7%,1995年為67.2%,2000年為70.1%,2002年為70.3%。因此,這部分勞動力總量會繼續增多。

②不斷增加的城鎮登記失業人口。2001年底登記失業率為3.6%,2002年底為4.0%。2003年上半年上升為4.2%,如包括未登記的失業者,城鎮失業率可能達到8%左右,即約1500萬人。這些失業者有相當一部分急需解決就業問題。
③未再就業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2001年底為515萬人,2002年9月底為439萬人,為1998年以來最低水平,但其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就業機會較少,加上大齡和技術水平低,再就業問題就更難解決。目前中國人均GDP已達1000美元,正處於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階段,今後隨著技術進步、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員工的轉崗、下崗將成為不可避免的經常現象。
④最大的問題是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1990年底,中國總人口為1143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0446萬人,非農業人口23887萬人;到2002年底總人口增加到1284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3269萬人,非農業人口35184萬人。即非農業人口增加了11299萬人,其中一部分是人口增長的結果,另一部分是從農業轉移過來的。但農業總人口絕對數仍有增加。據估計,目前農業剩餘勞動力有1.5億~2.0億人,目前有9000萬左右在城裡打工,還有0.6億~1.1億人需要解決其就業問題。
一方面是勞動力資源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是經濟增長對勞動力的需求在逐漸減少。由於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中國每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所創造的就業崗位,20世紀80年代約為240萬個,而90年代以來只有70萬~100萬個。今後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還會繼續降低。因此,就業問題將是今後幾十年內都要特別關注的大問題。因此,黨中央、國務院對就業問題高度重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別強調,要「把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四、資源與環境問題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對資源與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首先,應該正確認識中國「地大物博」問題。的確,中國是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自然資源也很豐富,但是由於國土地形復雜,水土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且人口眾多,因而問題很大。2002年中國共有耕地18.89億畝,人均耕地約1.47畝,為世界人均數的45%;全國有660多個縣區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8畝的警戒線,其中463個縣區低於0.5畝。人均水資源為世界人均數的1/4;全國600多個城市中,一半缺水;108個重要城市因缺水每年損失工業總產值約600億元。全國屬於乾旱、半乾旱及裸露岩溶地區的面積占陸地總面積的43.5%。50多年來,盡管國家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取得很大成績,但由於中國生態環境條件先天不足,人口增長過快,經濟發展迅速,生產和消費方式落後,亂墾濫伐、廣種薄收、超載放牧,過度開發利用水土林草資源,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38%,每年流失土壤量達50多億噸;中國荒漠化(含荒漠)土地面積26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8%。[2]在礦物資源中,大部分礦種只能供應到2010年,如不加強勘探開發,到2020年將處於全面緊缺狀態,即使像煤炭這種長期以來被認為中國十分豐富的礦產資源,到2010~2020年供給率也不高。石油問題就更大,按最低需求量計算,到2010~2020年,國內的開發生產也只能滿足需求的50%左右,石油的大量進口,對於國家經濟安全將是一個嚴重挑戰。
其次,中國很多部門、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都較低,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能源、資源的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嚴重,帶來的社會、經濟損失極大

高度重視資源環境問題,把可持續發展列為基本國策,對國土、資源要開發、保護、節約並重,並樹立資源的全球利用觀念,鼓勵企業「走出去」開發資源,同時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力防治環境污染,減排SO2和CO2,實現綠色生產,保護人民身體健康。
此外,還有一些問題,如對外開放中如何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的限制、制裁和反限制問題;如何應對美、日等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問題;如何推進新型工業化和逐步提升城市化的問題;如何更好地保障經濟、政治、國防等方面的國家安全問題,等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慎重處理的大問題。

③ 大家認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哪些主要問題,如何解決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主要問題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副局長 李欣欣

2002年4月26日

對於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所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問題,一些業內人士曾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發表了建議和評論。但是筆者認為,目前影響我國中長期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是社會總需求總量不足和社會總供給結構性過剩的問題。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市場驅動力明顯不足。去年以來,我國的消費品市場雖處於平穩增長態勢,但是今年第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4%的增速與上年同期相比卻下降了1.9個百分點。按以往的經驗,每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走勢均呈現出前高後低的狀況。近年來,消費品市場所能呈現出的平穩增長態勢,其中消費品市場比較活躍的因素主要還是由政府政策性作用所至,市場供求關系的自發性作用仍不明顯。如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工資的增加拉動了消費的較大增長;費改稅在農村試點的擴大緩解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幅的下滑;住房、汽車和教育等個人消費信貸的持續增加帶動了消費品市場的增長。由於這些政策性因素的主導作用,才促進了消費品市場的持續增長。若排除這些政策性不可比因素,消費品市場的增長將會面臨著後勁不足的危機。當前,城市下崗、失業人數的增加和低保缺口的增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滯後,住房、醫療、教育等各項改革措施的相繼出台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市場驅動力已在明顯減弱。

2、商品供過於求的狀況日益嚴重。據國家經貿委等部門對我國600種主要商品的供求情況分析預測,今年上半年我國供過於求的商品達到86.3%,比去年下半年擴大了5個多百分點;供需平衡的商品只有13.7%,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這種供給總量相對過剩的問題表面上表現為全國市場價格總水平出現走低的趨勢,但實質是受到我國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區域結構和產品結構等由現在的工業化初中期向中後期轉變過程中的結構性矛盾的影響。具體表現在:生產結構與消費結構的矛盾;知識結構與就業需求的矛盾;要素、資源狀況與產業結構和布局的矛盾;重復建設、區域封鎖與市場規則的矛盾等等。由於這種供給過剩的一系列矛盾的存在和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的逐步加大,將使未來幾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相對於前幾年放慢,失業人數繼續增加。因此,供給過剩的壓力在未來兩三年內仍會存在。

3、推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政府行為,缺乏市場機制的內在推動力。去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投資拉動,並且主要依賴於政府增發國債和由國債投資而帶動的貸款所拉動,社會投資增長相對緩慢。200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為12.1%,增速高於上年同期1.8個百分點。今年1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為19.6%,增速高於上年同期7.2個百分點。其中,2001年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8%,增幅高於上年同期3.1個百分點。今年1季度,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1%。這些狀況一方面說明政府主導型的投資增長格局仍未根本改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經濟增長對政府政策性投資的依賴過大,社會投資明顯不足。據統計,2001年城鄉集體、個體、農戶等其他投資同比僅增長了8.3%,比國有及其他投資低4.5個百分點,城鄉集體、個體、農戶投資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7個百分點,如果經濟增長過渡依賴政府政策性投資而脫離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一旦將來國債投資下降,民間投資若未能及時啟動,我國經濟增長將後勁不足,難以形成高質量持續增長的態勢。今年,盡管一些有利於民間投資的「利好」消息已經在醞釀和實施中,但真正落到實處還需一個過程,社會投資不足的矛盾短期內難以根本扭轉。

4、通貨緊縮的壓力有所加大。去年以來,我國價格走低的跡象越發明顯,通貨緊縮的壓力有所加大。目前價格走低的具體表現:居民消費價格從去年第四個季度開始走低,到今年1月已連續3個月下跌,為近兩年來的首次;工業品出廠價格於2001年4月開始再次下降,之後降幅逐月加大,今年1—2月,工業品出廠價格降幅加大,同比平均下降4.2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下降,2001年比上年下降0.8%,2002年1—2月降幅進一步加大,同比下降1.5%,已連續9個月下降;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2001年同比下降了0.2%,2002年下降幅度明顯加大,1—2月同比分別下降4.8%和4.6%;房屋銷售價格雖在2001年增長了2.2%,但全年的價格走勢前高後低、逐季下降,特別是第四季度增速回落明顯,預計今年我國的商品房價格增速將不會有大幅度上揚;固定資產投資價格在2001年雖同比增長了0.4%,但漲幅比上年卻低0.7個百分點,今年固定資產投資價格開始下滑,2月比1月下降了0.3%,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我國加入WTO後,全球性生產過剩、價格下行的影響通過多種渠道傳導到我國。這些因素都將直接影響我國的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上升的態勢。因此,預計我國在短期內價格走低的趨勢不會改變。

5、金融貸款總量增速下降,資金供應渠道不暢的問題突出。從去年開始,我國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的增速已呈下降趨勢,今年貸款增幅繼續下降,1月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比上年同期的增幅下降了19.8%,其中工業短期貸款額少增了67億元,導致短期貸款當月減少。此現狀說明工業貸款資金供應渠道不暢的問題已更加突出。此外,還有幾種金融現象應引起注意:一是現金凈投放量增幅下降。從去年開始,我國現金流通量的增幅已呈現出同比逐月下降的趨勢,今年1月,M0出現了幾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同比增幅為-1.7%;今年1季度,M0同比增長8.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3個百分點。根據一般經濟規律,在管制利率條件下,經濟體系中的商品和勞務價格總水平變動趨勢是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是否適應的主要標志。目前,現金凈投放量增幅的下降,可以說明商品和勞務市場的蕭條。二是M1的增速慢於M2。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的貨幣供應量出現了M1的增速慢於M2的趨勢。2001年底,M1的增速為12.7%,M2的增速為14.4%。今年,這一趨勢進一步加大,1季度M1的增速為10.1%,M2的增速為14.4%。按一般經濟學原理,在正常情況下,如果M1增長率在較長的時期中始終慢於M2增長率,則說明經濟的增長勢頭開始放緩。

6、就業矛盾突出。目前,我國的就業矛盾已到了十分嚴峻的程度。對下崗、失業、待業、新增勞動力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等大量的待就業大軍,政府部門、經濟學家們不僅對各有關部門的統計數字不一有不同的看法,同時對就業的主要矛盾是總量問題還是結構問題的觀點也不盡一致。筆者認為,目前我國就業的主要矛盾是總量問題,全國的勞動力供給遠遠大於勞動力需求。近幾年,為緩解下崗、失業人員的壓力,我國政府在增加就業崗位、加大財政支出和轉移支付力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勞動力市場建設等方面盡管下了很大的力氣,但就業的矛盾卻越來越突出。從中可反映出我國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某些體制性的弊端,如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問題、任用幹部的標准問題、經濟結構問題、產業結構問題、所有制結構問題、區域結構問題、投資結構問題、教育結構問題等等。這些諸多問題如得不到緩解,或者導致失業問題的加劇,不僅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良性運行,而且可能引發政治問題。對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盡管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存在上述問題,但同時也存在難得的機遇。一方面是國際資本目前正大量向發展中國家流動。去年,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已呈現出恢復性增長態勢,投資額增幅為10.4%。另一方面我國市場需求空間大、機會多。我們應該抓住這一擴大需求的機遇,從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調整財政資金的投入使用方向、增加就業、促進出口等方面入手,加大政策調整力度,保持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

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

電話:86-10-63071372,傳真:66079391,信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溫家街2號,郵編:100031,

④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影響、原因及解決辦法

1.貧富差距,多數踏入社會的有志青年因經濟問題而改變個人品性及本質,思想行為目標由理想化改變為經濟派的現實主義。社會整體經濟影響人們對事物的判斷,由是非改變為利弊,如老人倒地扶是道德問題,不扶也沒關系,扶了被訛就虧大發了,這樣的思想不是本質問題,而是經濟社會對人們的思維影響。社會體質的改變,也是國家發展方向的問題所導致,除非回到毛爺爺那時候。
2.經濟成命脈,成為一個優勢點的同時也會成為國家和社會最薄弱的一點,經濟發展越好 經濟水平越高,國民生活水準也會隨之提升,而這樣的國家和社會體系更容易成為經濟戰的標靶,民眾更不願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本,自然以安逸度日為首選,國家也更需要和平發展的環境。戰爭及爭端更會禁忌國家的對外事物應對手段。重武強兵以強民心,窮兵黷武以弒外敵,國內發展經濟的同時用戰爭創造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以戰養戰的方式爭取最安定的發展環境。

再好的經濟怕打仗,再強的軍力怕擱置。
經濟再好為國為民,軍力再強安國保家。

⑤ 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如下:

1。體制結構仍然不合理,長期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

中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影響發展的體制和制度障礙依然存在,重大改革面臨著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

2、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明顯。東海岸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正在擴大。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科學、教育、文化和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緩慢。

3、農業基礎薄弱、農民收入低、農村發展滯後的狀況沒有改變。

「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4、通貨膨脹壓力仍然存在

農業生產資料、部分農副產品和部分工業品價格的結構性上漲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

5、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住宅、安全生產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很多。

解決方案如下:

1、深化改革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關鍵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經濟增長,實現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促進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3、解決「三農」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5、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5)我國經濟發展某些問題解決方案擴展閱讀: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經濟量的增長。

「總部經濟」是指某區域由於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集群布局,將生產製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它地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

⑥ 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現狀有哪些存在什麼問題有什麼解決方案跪求....

一、資源和環境壓力日益加劇

這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並處於新一輪上升周期,勢必加大對資源的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經濟增長方式,必將加劇自然資源的供求矛盾,導致經濟運行成本上升。我國人均資源緊缺,而資源消耗量卻排在世界前列,礦產資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日益提高(見附表)。經濟高速增長所付出的環境代價過於高昂,環境質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處於「局部有改善、整體在惡化」的狀態。

資源和環境對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本質上是技術含量低和經濟效率差的問題。我國科技發展不適應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需要,技術水平低制約著經濟效率的提高和增長潛力的發揮。由於缺乏降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和保護環境的產業技術,或是有了這些技術而又缺乏推廣應用的動力,致使我們難以走出粗放型增長的怪圈。

二、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的體制性根源日益凸顯

投資體制改革明顯滯後。政府投資范圍過寬,習慣於藉助預算內投資來調控經濟運行,而不善於通過政府消費來提供公共服務。在市場准入方面偏重經濟性指標,忽視社會性指標。對全社會投資重監管、輕服務,缺乏科學的、有預見性的宏觀產業導向。

財政稅收體制不規范,政府存在過多干預經濟的內在動因。公共財政體系不健全,分稅制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公共服務開支不足,一般經濟建設開支過多。中央和地方的財權事權劃分不夠合理,地方政府缺乏獨立的正常收入來源。預算外收入和體制外融資的使用隨意性很大,其中相當多資金直接用於盈利性投資。

金融體制改革進展遲緩,金融參數失真。銀行體系不能滿足經濟增長特別是中小企業對市場化融資的需要。利率、匯率機制僵化,資金價格扭曲,容易刺激粗放型經濟增長,不利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證券市場的制度創新久拖不決,難以發揮擴大直接融資、提高資本配置效率的作用。

環境和資源的使用成本過低,難以形成節約資源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建設項目幾乎不計環境、資源的使用成本。礦產資源稅目前還是按照實物量徵收,刺激過量開采。煤、電等資源型產品價格失真,容易導致不計成本、忽視效益的低水平擴張。

土地配置缺乏規范、長效的管理制度。土地產權主體和權利界定不清,保護不力。土地供應方式過於行政化,導致地價嚴重扭曲。土地使用性質缺乏明確界定,土地收入的分配和管理相當混亂,各種「黑箱操作」和腐敗行為猖獗。缺乏權威的國土資源總體規劃和跨行政區域規劃,導致地方各自為政、任意調整規劃和貪大求洋。

政治領域的改革滯後於經濟領域,誘發增長速度攀比和數量擴張沖動。我國經濟波動的「政治周期效應」十分明顯,經濟增長和投資增長的高峰,往往正是地方黨委和政府換屆的時間。現行幹部選拔、考核制度和行政管理體制都存在明顯缺陷,對權力的監督制衡機制也很薄弱。

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的矛盾日益尖銳

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嚴重失衡。公共教育資源向高等教育過分傾斜,而義務教育的公共投入嚴重不足。高等教育占教育經費的比重2003年上升到24%(通常為20%左右),農村義務教育卻面臨危機。公共衛生資源過分向城市傾斜,而農村缺醫少葯仍很嚴重。

現有公共財政和社會協調機制不適應社會流動性增強、社會分層加快的新挑戰。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市大量轉移,而城市財政體系遠遠沒有做好准備。強勢群體的利益訴求日益高漲,而貧困群體和社會邊緣群體的呼聲往往被忽視;部分社會成員既得利益的減少或喪失將引發不滿情緒甚至過激行為。

人口發展態勢仍然嚴峻。基數大、增長偏快、素質偏低、「未富先老」,是未來二三十年我國人口發展的基本態勢。在現有技術水平和制度框架下,這種態勢必將加劇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多重經濟社會壓力必將接踵而至。

城鄉貧困問題有所反彈。隨著城市化浪潮和社會轉型加速,在失業人口、流動農民工、失地農民和老年人口中正在形成新型貧困群體,貧富差距迅速拉大。這也鮮明地折射出社會保障不健全、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以及收入再分配手段不完善等問題。

四、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

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生產要素流動將越來越取決於投資回報率和區域專業化分工等客觀經濟規律的導向,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勢將繼續擴大。盡管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在加快,但與東部的差距仍然在拉大,正是必然反映。

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要害並不在於經濟發展差距,而在於社會發展差距。目前中央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還不夠,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還較低,區域政策在消弭市場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還沒有明顯改善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還沒有顯著增強欠發達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後勁,還不能普遍提高欠發達地區的全民福利水平,因而也將不利於逐步改變目前全國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狀況。

五、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因素和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加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並存,各國和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將長期持續,並且可能發生分化重組。參與全球化將給我國帶來一系列新的經濟風險,而我國符合開放型經濟要求的宏觀調節手段和風險防範機制還不健全。

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將帶來持續的貿易摩擦。由於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而出口增長方式粗放,加之處於非市場經濟地位,因此已經處於貿易摩擦高發期。今後我國還會遇到綠色標准、技術標准、勞工標准、企業社會責任標准等「新貿易壁壘」。

未來我國經濟發展將越來越受到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影響。中國經濟開放程度日益提高,對國際市場和資源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主要經濟體和國際市場波動可能引發國內經濟運行出現異常。

入世過渡期結束後,我國將要全面兌現開放市場的承諾。國內弱勢產業面臨更為嚴峻的國際競爭,同時還會進一步暴露現行經濟體制和政府職能存在的缺陷。

此外,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對全球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干擾加大,台海局勢動盪和朝鮮核問題等區域不穩定因素正在凸現,對我們順利推進現代化建設構成嚴峻威脅。這種復雜局面必將對我國完善趨利避害的機制和藝術提出更高要求。

⑦ 如何用生態學原理解釋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並提出解決方案

搜搜相關的書籍,感覺問題提的很大,從問題來說,涉及到了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因此就會涉及到政策、空間、產業布局等各個方面,建議大體上可以先從《環境生態學》等書籍的閱讀開始著手解決你的問題。生態學原理主要強調的是從整體論的角度系統分析不同要素之間關系,從而形成和諧的平衡。

樓上的回答提到了一些具體的方法,如庫茲內茲曲線等,感覺並不是普適性的方法,還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⑧ 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辦法急求!!!!!1000字左右

中國的貧富差距過大、社會保障薄弱、消費下降、投資過度、對外經貿依存度過大、貿易順差過大等問題日益尖銳和突出,這些重大問題解決不好,必將嚴重影響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小康社會建設。

一、貧富差距急劇拉大,「三農」問題日趨嚴重

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急劇拉大,三農問題日趨嚴重、社會不穩定因素在增多加大。至今仍有2500萬農村人口生活在絕對貧困中,吃不飽、穿不暖。按聯合國設定的日均1美元的貧困線基準,中國目前的貧困人口則達2億多。據世界銀行測算,2001~2003年間,中國10%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增加了16%,而10%的最貧困人口的收入卻降低了2.4%,這一差距於今更大。按官方統計,2005年,中國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已達0.477,業已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城鄉人均收入的差距為3.2:1,這一差距已超過國際公認的嚴重程度。若按專家學者的測算,中國的基尼系數和城鄉收入差距數據都遠遠超過官方的統計。2007年1月2日,美國《商業周刊》載文指出,經過20年的經濟增長後,中國仍有2億貧困人口,現已到分配財富、縮小繁榮差距的時候了。中共中央、中國政府已深感「三農」問題、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的嚴重性和緊迫性,並於去年開始實施十一五規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深知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和國內需求繼續擴大的唯一辦法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幫助農民富起來。當前中國農民正處於一場新變革的中心,只有通過變革實施農村土地私有化和多種土地所有制並存和發展,才能根治「三農」問題和讓農民翻身致富,推動中國走向以內需消費為主的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社會保障體系薄弱,消費水平下降

中國社會保障薄弱,國內儲蓄過高,導致消費下降,也嚴重影響擴大內需消費為主的經濟增長。中國的經濟改革和增長,雖然迅速而成效顯著,但卻未能在其發展過程中相應配套地建立起社會保障體系。應與經濟改革和增長同步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不僅嚴重滯後,而且在農村和貧困人口中甚至欠缺。由此而造成人們普遍感到經濟上無保障和社會安全網的缺失,因而不得不壓縮開支、節制消費,增加預防性儲蓄,這導致中國家庭儲蓄率高達30%,而且總體消費水平20年來一直在下降。據官方統計,政府和公眾總體消費從20世紀80年代佔GDP的62%,下降到2006年的51%;公眾消費佔GDP的比例已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37%。這一比例大大低於亞洲國家50%~60%的水平。

從理論上說,一個國家如果能建立可靠的、綜合性的、長期的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保健體系,那麼就必然能降低預防性儲蓄水平,並能保障較強消費需求,推動內需經濟的發展。

須知,當前中國財政已經完全有能力在全國范圍內解決社會保障問題。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已多次指出了這一點,強調現已到了全面解決這一重要問題的時候了。中央必須下決心從整體上加以盡快盡善地解決。解決全國社會保障體系問題,不能再採取修修補補的方式,必須痛下決心從全局上解決這一事關中國經濟建設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問題。與此同時,還必須利用現有強大的財政和外匯儲備,加大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加大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企業的支持,並且提高全國的工資水平,特別是工人和農民工的工資待遇。全國人民的收入,特別是農民收入的增長應和GDP的增長和國家經濟發展成果成正比。中國的2億貧困人口脫貧了,廣大農民富了,工薪階層錢包鼓了,中國的內需必然旺盛,市場必然繁榮,中國必然從外貿依賴型經濟轉向內需為主型經濟,中國經濟才能長久地可持續地發展。

三、投資過度,污染嚴重

中國經濟連續保持10%左右增長,主要依賴於國內投資持續不斷地高漲和進出口貿易的連年高速增長。從理論上來說,長此下去,過熱過快的投資增長必將造成生產力過剩和通貨緊縮,而出口貿易的過速持續增勢必將造成貿易摩擦和經濟的不平衡。中國現在已經面臨這種嚴峻的問題,必須加以有力的調控。中國一直在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宏觀經濟調控,實施緊縮政策,但成效不大。2005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佔GDP的45%,2006年達到50%。這種比例前所未聞。日本二戰後發展的最高峰時期GDP增速已超過10%,但其投資佔GDP的比重也未超過34%。中國投資過度的問題若不能有效遏制和解決,必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隱患,潛伏著泡沫經濟的危機。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過度投資是以能源、資源的高耗費和環境的嚴重污染為代價換取的。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已經到了必須徹底改變的時候了。中國中東部大地的水系、土壤、空氣大都被嚴重污染,廢氣、廢水、廢物的排放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僅以二氧化硫的排放為例,中國現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排放者,隨之而來的酸雨問題和呼吸道疾病等問題已嚴重困擾著中國城市和農村的生產和生活,中國政府已意識到環境嚴重污染,不僅帶來經濟上的問題,也帶來健康上的問題和政治上的問題,現已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中國需要的是綠色GDP的增長,而不是以高耗費、高污染為代價的GDP增長。關鍵的問題是中國必須從投入和法規兩個方面雙管齊下大力治理污染,否則中國經濟是不可能健康持續發展的。

四、對外依存度過高,貿易順差過大

中國經濟連續高速增長越來越加大了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現已高達60%。與此同時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也迅速擴大。據官方統計,中國2006年的進出口總額為1.76萬億美元,增幅達24%,其中出口為9691億美元,增幅達27%,進口為7916億美元,增幅為20%,貿易順差達到創紀錄的2775億美元;預計2007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將僅次於美國躍居世界第二,出口將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貿易順差將再創歷史紀錄。這不僅進一步導致中國經濟的不平衡,而且也影響到世界經濟貿易的不平衡,影響到雙邊或多邊的經貿關系,勢將再度引發美國、歐盟等對中國的不滿和施壓,從而帶來更多的貿易摩擦。這不僅會造成中國的經濟損失,更可能危及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

總之,中國對外經貿依存度過高,貿易順差過大,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經貿關系的一大包袱,現在是到了必須嚴加控制和逐步解決的時候了。再拖下去,勢必影響到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引爆中國的經濟危機。這是中國政府必須百倍警惕、嚴加防範的。
[某人也是山建的]

⑨ 急求 我國當前經濟形勢以及解決方案

看問題不能只看一方面,經濟和政治是無法分離的,經濟發展的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人民生活。但現在我國經濟形勢已經達到了物質生活的基本保障。所以再討論經濟,就要以穩定和強勁發展現有的經濟實體為目的就可以了。就像高速前進的列車,已經很高速了,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再加速。而是進行必要的檢修,以保證能繼續保持目前的速度。這就要從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來入手。
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有:
1、行政部門有法不依、知法犯法、藉助法律和權力壓治百姓、侵吞百姓利益,與百姓追求人權、追求平等、追求和諧生活環境、爭取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
也就是說:官與民爭利,受害的不僅僅是民眾,最大的受害者是國家。民不信,才是國家的悲劇
2、政府的野蠻行政、野蠻發展;官商聯盟因對利益的狂野追求;百姓為追求更高利益而漸漸失去的理智;所有以上因素導致的與社會各種資源的嚴重浪費、對環境的嚴重破壞、對可持續發展的破壞。
以上是個人看法,因認知有限,非常不全面。
其根源是:有法不依而造成的 對官員犯法行為的寬容,以及民眾對法律的蔑視。
其結果是:政府的無能和民眾理直氣壯的知法犯法,造成的社會極不穩定現象的發生。使人民再次陷入動亂社會的痛苦生活之中。
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強大繁榮的國家,都會有嚴格、嚴酷的法律做保障。秦朝、漢朝時期的強大;明朝多位皇帝多年不上朝,國家能照樣運轉,所有這一切,都跟嚴格的法律、強有力的執行有關系。
前幾年在中央電視台上,有一采訪,受訪者說,國家富強了,就要用寬松的法律來治理。(真是愚蠢之極)。
國家富強了,就更容易出現問題。所以更需要用嚴格的法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我們不該建立寬松的法律,而應該建立更合理的法律,能真正起有用的法律來治理社會。
比如:行政記過、警告處分、黨內警告處分、開除黨籍、降職、降級、解除職務、開除公職……這些懲罰,已經成為官員犯法的保護傘,失去了約束和指導政策行為的作用。
黨已經脫離了民眾,正在走向民眾的對立面,如不改正,那50年後或是100年後,民眾就真的會成為黨最堅強的敵人(這裡面也包括很大部分黨員在內)。

(其實我不是想得那15分,我只是想讓人們知道這種埋藏「民族危機」的行為,早些被人們認識)
(如果確實要寫這方面的文章,建議從:降低能耗、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和行業產品准入標准、逐漸消除低質劣質品加工企業、約束限制高危污染企業、政策性補貼扶持可持續發展企業發展……等方面著手)

閱讀全文

與我國經濟發展某些問題解決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