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美國經濟發展ppt

美國經濟發展ppt

發布時間:2021-03-16 12:23:12

⑴ 分析歷史上美國經濟迅猛發展的原因

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有三個原因,第一是美國爭取到生存空間和政局穩定以後,對於蒸汽工業涉足不深,而此時正好趕上第二次工業革命,所以沒有歷史包袱雖然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美國開始的較晚但完成的最迅速。而兩個科學巨匠愛迪生電器革命之父,和電力工業革命之父尼古拉特斯拉都是美國人或者移民美國的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歷史作用。而第二個原因就是工業流水線在美國誕生以後也隨著電力供應革命的東風水漲船高使得美國的工業能力一躍成為世界之首。第三就是利用中立政策在兩戰期間大規模的軍火貿易帶來的暴力
當然這三件事也不是平白無故的落在了美國人的頭上,美國人的立國志向和立國精神,在五月花號事件上就已經基本確立了,美國人的開拓精神與創造力在美國還沒立國之前就已經漸漸形成的,然後走向獨立,一路擴張,南北戰爭,西部大開發。為美國經濟迅猛發展 做好了前期鋪墊。另外美國人與英國人的復雜關系,也為他們的技術走私提供了先天優勢。

⑵ 要做一個關於1929美國經濟危機到羅斯福新政的PPT。誰能提供給我一個大概的框架,

1,介紹經濟危機對美國的影響
2、前任對危機的無能為力
3、羅斯福的到來(這里重點突出)
4、危機解除後的美帝
5、總結、反思、啟示
(END)

⑶ 美國經濟發展史大概是怎樣的

1607到1753年是屬於殖民期,經濟很不發達;1754到1783年是美國的獨立運動時期,當時經過了波士頓茶事件、列剋星敦槍聲後,美國成為獨立國家,經濟開始獨立。

1850到1869年美國南北戰爭,此時美國北部屬於城市化進程中,經濟發展迅速,南部還是奴隸制庄園管理,經濟相對落後許多,統一全國後,經濟步入一體化。

1870到1929改革時期,其中一戰後經歷了柯立芝繁榮,1929到1932經濟危機,1933開始羅斯福新政,此後至二戰一直處於復甦階段。

二戰後美國經濟一躍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龍頭老大,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現在美國經濟地位不變,卻因西歐一體化和日本崛起,世界經濟開始有了多級分化。

(3)美國經濟發展ppt擴展閱讀:


石油危機

美國和蘇聯的冷戰至這段時期仍未停止。其間美國和蘇聯展開了一連串的太空競賽,蘇聯派出了世界首個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國則派太空人首次登陸月球。

七十年代越南爆發戰爭,北越與南越開戰,美國為阻止蘇聯和共產勢力擴張,毅

美國參與的越戰中的畫面。

然介入越戰。其間美軍傷亡人數不斷增加,最終北越統一了越南,美國的企圖未能實現。

70年代初期,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是歷來最嚴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一度復甦。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3年10月以色列與中東一系列國家關系惡化,觸發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對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1974年美國還要派發汽油定量配給票。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機。

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在這段期間就下降了4.7%。

過了數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開戰,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市價格飆升,每桶原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工業國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大概下降了3%。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蘇聯。1981年4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⑷ 誰有美國經濟發展的詳細歷史最好是一本書。

一、獨立戰爭、禁運和1812年戰爭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勝利,但是獨立並沒有自然而然地帶來繁榮和發展。獨立戰爭期間,由於對英貿易的滯阻,北美的製造業得到了一定發展,但從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看則仍遠落後於英國。戰爭結束後,英國利用自身強大的製造業和商業優勢,一方面對美國的出口實施嚴厲的商業限制,包括禁止美國貨進入西印度群島;另一方面則向美國大量傾銷英國貨。獨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運往英國的生鐵為3929噸,1791年下降為797噸。煙草、稻米、藍靛等大宗農產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帶累商業和航海業停滯,造船業衰落。據統計,從1784年到1786年,美國從英國進口的貨物總值約為760萬英鎊,而同期美國向英國出口則僅為249萬英鎊,逆差高達521萬英鎊。出口萎縮、市場縮小,使價格大幅下跌,商人、農場主紛紛破產,債務鏈條破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盪,許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最著名是的謝司起義。在美國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稱為「危機時期」。從競爭的觀點來看,其實質是英國挾裹著其市場競爭的強者優勢對新獨立的弱小的美國進行打擊,以經濟殖民來代替政治、軍事殖民。
危機給美國上層社會帶來了廣泛的沖擊,「美國向何處去」一時成為報紙和小冊子所討論的焦點。在一片喧囂聲中,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兩大聲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貿易多為南部大種植園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機時期,南部大種植園主兼並了大量小農的土地,鞏固了競爭地位,他們雖然對英國限制出口不滿,卻得益於優質廉價的工業品。因此他們主張自由貿易,一方面要求英國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試圖擺脫英國的商業壟斷,開拓南歐、北歐市場及其他全球市場,同時則加快向西部擴張,將西部廣袤的土地變為農產品的生產基地,以增強美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北部大商人也主張自由貿易,因為他們的利益得益於對外貿易的擴大,無論進出口是否出現逆差,只要貿易總額上升,就少不了他們的利潤。主張貿易保護者成份比較復雜,既有保衛獨立戰爭成果的愛國主義成份,又有在謝司起義前鞏固統治秩序的成份,既有受英國打擊最沉重的廣大小農,又有為數不多的製造業主。由於當時主要矛盾是抵制英國的經濟侵略,因此,主張增強邦聯政府力量、加強貿易保護的代表,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事實上控制了政府決策。漢密爾頓認為英國的力量來源在於製造業,因此美國必須重視製造業的發展。而要發展製造業,則必須有政府保護。他指出需要政府保護的三個理由,一,外國政府對製造業有保護和獎勵;二,農業國居民出於習慣往往不願意輕易放棄自己熟悉的職業;三,製造業國在技術、資金、市場方面已經具有優勢,這就使「最新建立製造業的國家與製造業已成熟的國家在平等條件下進行競爭,在多數情況下是不可行的。」
遺憾的是,盡管漢密爾頓提出加強聯邦政府權力、重視製造業、提倡貿易保護的一攬子方案,但由於當時美國社會經濟結構由依附於英國的種植園主和大商人主導,故唯一落實的是加強了聯邦政府權力,建立了財政稅收制度,恢復了公共信用,順利發行了新國債,使聯邦政府不再有名無實。然而漢密爾頓所珍視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卻未得到推行,1789年的的關稅法案規定進口稅率僅為9%,遠不足以保護新生的製造業。英國知道自己的競爭優勢所在,一開始就禁止機器和技術以及技術人員外流。由於西部土地的吸引,美國工人的工資平均又比英國高1/3到1/2。加以英國企業主資金雄厚,有現成的銷售網路等因素,使美國製造業舉步維艱。1801年的326家股份公司中,只有8家投資於製造業,僅占總數的2.4%。
如果照此發展下去,美國很難擺脫後來中南美洲各國的命運,成為歐洲工業國的附庸。因為主宰著獨立後美國社會的是大農場主和大商人,他們都從依附地位中獲益。發展製造業的每一個重大措施都與這個既得利益集團相抵觸,徵收高關稅首先種植園主要花更多的錢購買歐洲的工業消費品,如果對方實施報復性措施,則還會連帶出口下降,價格下跌,收入減少。在這種社會經濟結構中,資源越豐富就越可以依賴開發資源來獲取收益,就越缺乏發展製造業的動力。傑斐遜的自由貿易主義和農業國之夢,正是建立在對美國豐富資源的依賴上。這個甜美、舒適的夢完全有可能將美國的製造業膩死。
正當美國迷迷糊糊地做著西部農業夢的時候,英國的軍艦的炮聲把它驚醒了。1807年,英國為與拿破崙作戰,炮擊美國戰艦「切薩皮克號」,強征艦上海員。此舉激起了強烈的反英愛國情緒,1807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禁運法案》,禁止一切船隻離開美國前往外國港口,意在用中斷對英國的農產品供應來教訓英國。不料,禁運不僅沒能給英國造成傷害(英國可以從世界其他國家進口糧食,本國也生產糧食),反而使美國經濟全面癱瘓。禁運充分暴露了美國經濟的殖民性和依附性。1807-1808年,美國出口下降88%,進口下降59%,航海業瀕臨破產,大批海員失業,北部的大小商人損失慘重,農產品價格不斷下跌,小農場主和小業主紛紛破產,工業消費品供應發生嚴重困難,關稅收入急劇減少,財政出現巨額虧空。在強大的壓力下,《禁運法案》不得不在1809年初取消。然而,正是這個禁運風潮,使美國製造業得到了空前發展,至1810年製造業的生產總值達到1.2億美元,相當於禁運前出口總額的2/3。禁運使國內製造業不再面對國外競爭,工業品價格上漲又使製造業利潤大增,航海業、對外商業的蕭條促使大量的資金投入到製造業。更重要的是,禁運使美國人初步懂得了製造業對於民族獨立和國家強大的重要性,從而為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擺脫經濟的依附性帶來了第一線光明。但是,就在普通美國人得出上述結論時,作為權力結構核心的部分大農場主和商人卻增強了依附性,更害怕與英國打貿易戰。因此,禁運結束剛後,財政部長加勒庭提交國會一份《關於製造業的報告》又被擱置了。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美國的讓步並沒有換來英國的回報,英國繼續劫掠美國船隻。再加上美國國內西部擴張主義者的鼓動,1812年,美英正式交戰。這場戰爭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和禁運十分相似,對外貿易和航海業陷入長期蕭條和停滯,而製造業卻飛速發展,對英國霸權構成了真正威脅。戰爭結束後,英國商人不惜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向北美傾銷商品,英國國會和政府則在一旁積極支持,布魯厄姆勛爵在英國下院稱:「為了把美國在戰爭期間產生的幼稚製造業扼殺在搖籃中,即使在最初的大量出口中受些損失也是值得的。」但英國的如意算盤並沒有得逞。這有三方面原因,首先,當時英國的技術還是相對簡單、容易掌握、也容易改進的技術,美國製造業在技術上已經並非處於絕對劣勢;其次,從規模上看,美國製造業已經有相當實力,而且也得到了國內金融勢力的支持;第三,1816年美國頒布了第一個保護關稅法案,製造業品的平均稅率驟升至25%。此後,直至十九世紀末,貿易保護主義一直是美國的經濟政策的基調。
由此可見,1807年禁運和1812年戰爭實際上是美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沒有這兩場戰爭——戰爭是最極端的保護主義,和由此而來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美國很可能成為另一個巴西,而世界歷史的面貌也將大不相同。遺憾的是,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的美國史學界都沒能充分注意這一轉折點的重大意義。其原因恐怕是,無論中外理論界還是史學界,都沒能擺脫某種歷史必然論、歷史決定論的思維模式。如果每一個國家最終都能走上資本主義的「康莊大道」,或都必須經過資本主義階段,那麼也就不存在轉折問題了,最多隻有曲折。
二、南北戰爭
擺脫弱者地位的歷程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了斗爭和曲折。由於當時英國的強者地位並非象今天的美國那樣突出,它先是沒能阻止美國獨立,後是沒能在1812年戰爭中重新佔領美國(由於英國顧慮歐洲大陸重啟戰爭),再是沒能在戰後搞垮美國經濟。但這並不等於英國、法國等歐洲強國就此承認美國的崛起,而是在繼續伺機壓制美國。就美國國內而言,從原有的殖民地型社會經濟結構,向以製造業集團為中心的自主型社會經濟結構轉變,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沖突和斗爭。大商人集團、航海集團、南部種植園主和北部製造業集團之間,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之間的矛盾仍然時起時伏,構成了地方主義與國家主義(地方分權與中央集權),奴隸制和廢奴主義,新申請州是否向奴隸制開放,以及民主黨與共和黨斗爭等諸多重大矛盾的核心。隨著這對矛盾逐漸統攝國內的各種矛盾,矛盾逐漸從經濟領域延伸到政治、文化、宗教等領域,社會情緒越來越激動,直至爆發南北戰爭[1]。
事實上,盡管通過禁運和戰爭確立和關稅保護原則,美國工業一時間還很弱小。在1820年以前,作為工業化最重要的部門的鋼鐵業,其鐵產量比殖民地時間還少。鐵礦的開采、冶煉和鐵器業完全被英國所主之宰。第一個真正對鋼鐵工業起到保護作用的關稅是1824年的關稅,其後是1828年的關稅。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自由貿易集團控制了政權,降低了關稅,鋼鐵業生產很快就停滯、滑坡;1842年參議院決議恢復高關稅,鐵產量又直線上升。如此,自由貿易路線和貿易保護路線反復斗爭,鋼鐵業也反復漲落,直至林肯上台,把關稅提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從而最終建立起了強大的鋼鐵業。
總的來說,關稅的爭奪戰越來越對貿易保護主義者有利,主張自由貿易的南部種植園主、北部進出口商和航海集團則滿腹牢騷。北部進出口商業利益的代言人如馬薩諸塞州的丹尼爾·韋伯斯特始終反對高關稅,南部則把1828年的高關稅稱為「可憎的稅率」,特別是南卡羅來納州。為了反對高關稅,南卡羅來納州不惜脫離聯邦。為此,它提出了憲法「公約論」,即認為州創立了聯邦,當中央政府的決定不符合州的意願時,州有權作出自己的決定。1832年7月,在自由貿易者的強大壓力下,國會通過了新關稅法案,比1828年的關稅有所下調,但仍不能滿足南卡羅來納州的要求。同年11月,南卡羅來納州召開州代表大會,宣布國會通過的關稅法無效。如聯邦政府採取強制措施,則南卡羅來納州將脫離聯邦。面臨聯邦分裂的形勢,國會不得不再次通過妥協性法案,擴大免稅商品種類。
妥協是達成了,但矛盾並未解決。自由貿易者和貿易保護主義者在一次次的較量中慢慢廓清了陣營,形成了以南部種植園主為核心和以北部製造業集團為核心的兩大派別。在世界范圍的廢奴主義運動的推動下,這兩大派別的斗爭又進一步激化為蓄奴州和自由州的斗爭。這兩大派別都希望控制參眾兩院、政府和最高法院。由於各州的參議員人數相等,而南北兩派所控制的州數相等,兩派力量在參議員勢均力敵。這時如果新加入的州是蓄奴州,則該南部就能控制參議院。因此,一個又一個新開發地區被批准為新州之日,也就是兩大派別一次次較量之時。每一次,出於維護聯邦的考慮,雙方都達成了妥協,如1820年的1820年的《密蘇里妥協》,《1850年妥協》等。《1850年妥協》中,北方限制了奴隸制的擴張,同時也向南方承諾了嚴厲的《緝奴法》,從而維護了脆弱的南北政治均勢。但每一次妥協都醞釀著矛盾的進一步激化,《1850年妥協》被稱為「火山口上的壺蓋」。此後,南北雙方斗爭的火葯味越來越濃,在1854年堪薩斯州問題上,兩大派別發生了武裝沖突。這是南北戰爭的前奏。

[1] 1800年以前的兩大黨是「聯邦黨」(漢密爾頓的黨)和「民主共和黨」(傑斐遜的黨),至1800年聯邦黨下台,不久後瓦解,此後二十多年之內基本是民主共和黨一黨獨大,1830年,民主共和黨分裂為民主黨(即現在的)和輝格黨,50年代,輝格黨瓦解,從民主黨和輝格黨內分裂出以北方、主張廢奴為背景的(即現在的)共和黨。

一)反托拉斯
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的第一次政府幹預是共和黨西奧多-羅斯福的反托拉斯,西奧多有「托拉斯轟炸機」的稱號。
謹小慎微的塔夫托幾乎無所作為,最後和西奧多-羅斯福分道揚鑣;
民主黨的威爾遜繼續高舉共和黨人西奧多的旗幟,反對托拉斯,制定了著名的著名的克萊頓反托拉斯法。
以上是第一階段的國家干預。
(二)自由放任
1921年,共和黨人哈定入主白宮,揭開了哈定--柯立芝--胡佛的時代。哈定對威爾遜的政策非常不滿,主張「回復常態」,是自由放任再次興起。柯立芝信奉「只要政府什麼事都不做,80%的問題就會自然解決」。胡佛極力主張放任自由,他自己也是個人奮斗的成功典範。三任總統自由放任的結果是,給美國帶來了30年代的大蕭條!!!「胡佛」這個詞從英雄的代名詞變成了罵人的前綴。胡佛任期結束時的1933年的GDP(414億)大約下降到了1929年(868億)的50%。
(三)羅斯福新政
1934年民主黨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後,實行了「新政」,對經濟實行強力的國家干預,首先挽救銀行,然後開展農業復興和工業復興,制定了旨在保護窮人和勞動者的瓦格納法、社會保障法,開展大規模救助,聯邦政府興辦公共事業等。羅斯福的新政,為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摸索出了一條延長壟斷資本主義生命的可行途徑,也就是大力發展非法西斯主義的、走所謂「福利國家」道路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羅斯福去世後,杜魯門開展「公平施政」,在經濟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羅斯福的國家干預政策。前後2人5屆20年,這是第二階段的政府強力干預。
(五)艾森豪威爾的現代共和黨主義
1953年,共和黨艾森豪威爾入主白宮,他們擔心新政以來大規模的國家干預,無異於「滑向了社會主義」,因此,他們極力試圖回到「正常狀態」(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狀態),但美國的現實情況最終使得艾森豪威爾政府接受了新政以來民主黨政府的社會經濟改革,走了一條完全不同於胡佛時代的新共和黨路線——一條中間路線。50年代的美國,出現了「豐裕社會」的「另一個美國」現象,社會兩極分化仍然嚴重,貧窮仍沒有消除。50年代經濟增長緩慢,黃金外流,受到蘇聯的嚴重挑戰,黑人運動高漲。
(六)肯尼迪的「新邊疆」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
1961年,民主黨肯尼迪入主白宮。在經濟政策上,繼續奉行凱恩斯主義,實行以減稅為主的長期財政赤字政策,同時實行雙重利率的廉價貨幣政策,以及在和平時期對工資和物價的非強制性管制。在社會福利政策方面,聯邦政府大大加強了對勞動力再生產的干預,以適應社會會發展和科技革命提出的新需要,使「福利國家」設計的范圍迅速擴大。鑒於黑人運動來勢迅猛,國會通過了3大民權立法,從法律上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肯尼迪發起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使美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這是第三次政府幹預,也是政府幹預的最高潮。
(七)反對新政傳統的初步嘗試
1969年,共和黨人尼克松入主白宮,它最初嘗試走一條完全不同於新政的保守主義路線,試圖對經濟、社會福利和政府體制進行大規模改革。在經濟政策上,他幾度採取反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在社會福利上,他削減「偉大社會」項目,並提出取代聯邦社會救濟的家庭援助計劃;在政府關繫上主張改變權力集中於華盛頓的流向,實行所謂的新聯邦主義;在民權問題上阻撓以校車接送學童方式消除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制。
這些政策的實施,到了1970年,工業生產回升乏力,失業率高達5.9%。這一切使尼克松不得不採取「姑且一試」的國家干預措施。1971年1月4日,尼克松在電視上公開宣布,他要用赤字財政政策來實現充分就業。
尼克松任內幾次想擺脫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但每次都不得不走回到國家干預的道路上來。

⑸ 從美國經濟發展史中你能得到哪些啟示

華爾街推動了美國從一個原始而單一的經濟體成長為一個強大而復雜的經濟體.在美國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中,以華爾街為代表的美國資本市場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華爾街為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而華爾街本身也伴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而成長為全球金融體系的中心.美國經濟的成功是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之間協同發展很好的例證.

⑹ 美國經濟發展史

一)反托拉斯

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的第一次政府幹預是共和黨西奧多-羅斯福的反托拉斯,西奧多有「托拉斯轟炸機」的稱號。
謹小慎微的塔夫托幾乎無所作為,最後和西奧多-羅斯福分道揚鑣;
民主黨的威爾遜繼續高舉共和黨人西奧多的旗幟,反對托拉斯,制定了著名的著名的克萊頓反托拉斯法。
以上是第一階段的國家干預。

(二)自由放任

1921年,共和黨人哈定入主白宮,揭開了哈定--柯立芝--胡佛的時代。哈定對威爾遜的政策非常不滿,主張「回復常態」,是自由放任再次興起。柯立芝信奉「只要政府什麼事都不做,80%的問題就會自然解決」。胡佛極力主張放任自由,他自己也是個人奮斗的成功典範。三任總統自由放任的結果是,給美國帶來了30年代的大蕭條!!!「胡佛」這個詞從英雄的代名詞變成了罵人的前綴。胡佛任期結束時的1933年的GDP(414億)大約下降到了1929年(868億)的50%。

(三)羅斯福新政

1934年民主黨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後,實行了「新政」,對經濟實行強力的國家干預,首先挽救銀行,然後開展農業復興和工業復興,制定了旨在保護窮人和勞動者的瓦格納法、社會保障法,開展大規模救助,聯邦政府興辦公共事業等。羅斯福的新政,為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摸索出了一條延長壟斷資本主義生命的可行途徑,也就是大力發展非法西斯主義的、走所謂「福利國家」道路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羅斯福去世後,杜魯門開展「公平施政」,在經濟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羅斯福的國家干預政策。前後2人5屆20年,這是第二階段的政府強力干預。

(五)艾森豪威爾的現代共和黨主義

1953年,共和黨艾森豪威爾入主白宮,他們擔心新政以來大規模的國家干預,無異於「滑向了社會主義」,因此,他們極力試圖回到「正常狀態」(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狀態),但美國的現實情況最終使得艾森豪威爾政府接受了新政以來民主黨政府的社會經濟改革,走了一條完全不同於胡佛時代的新共和黨路線——一條中間路線。50年代的美國,出現了「豐裕社會」的「另一個美國」現象,社會兩極分化仍然嚴重,貧窮仍沒有消除。50年代經濟增長緩慢,黃金外流,受到蘇聯的嚴重挑戰,黑人運動高漲。

(六)肯尼迪的「新邊疆」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

1961年,民主黨肯尼迪入主白宮。在經濟政策上,繼續奉行凱恩斯主義,實行以減稅為主的長期財政赤字政策,同時實行雙重利率的廉價貨幣政策,以及在和平時期對工資和物價的非強制性管制。在社會福利政策方面,聯邦政府大大加強了對勞動力再生產的干預,以適應社會會發展和科技革命提出的新需要,使「福利國家」設計的范圍迅速擴大。鑒於黑人運動來勢迅猛,國會通過了3大民權立法,從法律上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肯尼迪發起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使美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這是第三次政府幹預,也是政府幹預的最高潮。

(七)反對新政傳統的初步嘗試

1969年,共和黨人尼克松入主白宮,它最初嘗試走一條完全不同於新政的保守主義路線,試圖對經濟、社會福利和政府體制進行大規模改革。在經濟政策上,他幾度採取反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在社會福利上,他削減「偉大社會」項目,並提出取代聯邦社會救濟的家庭援助計劃;在政府關繫上主張改變權力集中於華盛頓的流向,實行所謂的新聯邦主義;在民權問題上阻撓以校車接送學童方式消除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制。
這些政策的實施,到了1970年,工業生產回升乏力,失業率高達5.9%。這一切使尼克松不得不採取「姑且一試」的國家干預措施。1971年1月4日,尼克松在電視上公開宣布,他要用赤字財政政策來實現充分就業。
尼克松任內幾次想擺脫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但每次都不得不走回到國家干預的道路上來。

⑺ 美國近代經濟發展史

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人類的經濟活動發展到今天,主要經歷了兩種經濟形態: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1)自然經濟:又稱自給自足的經濟,是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極不發達狀態下的產物,在資本主義時期以前長期占統治地位。
(2)商品經濟:是適應生產力發展並可以進一步推動其發展的經濟形態,是外向、開放型的經濟,充滿了活力,比自然經濟有著不可估量的優越性。
商品經濟代替自然經濟是人類由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最本質特徵之一,是資本主義社會和國家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形態。
資本主義經濟是典型的和最成熟的商品經濟,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主要是通過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變化反映出來的。
世界近現代史上的革命與改革、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工人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與高漲、思想文化上的劇變,無不從經濟領域的發展變化找到其根源。

2、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概況
(1)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14—16世紀)
①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A、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發展
(生產技術的發展引起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和社會結構的變化)
B、具體因素: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分工的擴大商品經濟的迅速發
展(產生萌芽地區的)國內外市場的逐步形成
②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馬克思語)
③商業資本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起了巨大作用,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市場的擴大;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改變了農村的自然經濟。
④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掠奪
A、根源:15世紀歐洲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
B、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和意義:引起了兩個「革命」
C、早期殖民掠奪:葡萄牙、西班牙最早從事殖民征服;掠奪到的巨額資金轉移到歐洲其他國家(本質作用:歐洲資本原始積累);葡、西沒有因這些財富而較早地發展起資本主義。

(2)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17世紀初—19世紀初)
這一時期,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封建自然經濟走 向瓦解是這時經濟領域中的主要發展趨勢。
①資本主義尚處在初期階段
許多近代資本主義必有的特點還沒有具備。商人以及一些大資本家是早期資產階級的主要成員,通常被稱為大資產階級。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階級在這一階段也還沒有最後形成。在資產階級中間起主導作用的是與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相聯系的商業資產階級,工人還沒有形成為近代的產業無產階級。
②資本主義發展早期(16—18世紀)比較盛行的經濟思想:重商主義
③這一時期歐洲經濟發展狀況:
葡萄牙、西班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
荷蘭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特點是它的對外貿易遠較工業占優勢,「海上馬車夫」,這一特點以後就成了它在經濟發展中的弱點。
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取代了荷蘭在西歐的經濟地位和海上霸權。
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很快,18世紀成為歐洲大陸最發達的國家(農業占統治地位,工商業發達);拿破崙時期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俄國在17世紀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但發展極其緩慢,其水平也較低,有很深的農奴制的烙印,經濟遠遠落後於西歐國家
④這一時期,由於受手工業工場生產能力的限制,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不充分,遠遠未對封建自然經濟形成優勢。反映在政治領域,這一時期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很少;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曲折、反復;資本主義制度遠未健全和完善。

(3)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經濟(19世紀初—19世紀70年代)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先進國家普遍確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自然經濟,確立了對世界經濟的統治地位,是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造成這種根本性變化的主要推動力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極大地解放生產力,從物質上大大增強了資本主義的力量;法國大革命創立的一系列資本主義立國原則及革命留下的戰斗精神,從政治思想上壯大了資本主義的力量。特別是工業革命的後果,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①工業革命的開始、擴展、對人類社會產生的重大影響。
②這個時期以工業革命為開端,邁出了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的第一步,
(促進了商業資本主義向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的演變)工業革命的完成,機器大工業的建立,使資本主義力量迅速超過了封建主義,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主義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這些都顯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進步性。
③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經濟的大發展,在政治領域導致了三股進步歷史潮流;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或者稱為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三大傾向。

(4)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經濟(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這一時期,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從蒸汽機時代進入了電氣化時代。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飛躍式的大發展,壟斷經濟形成,資本主義正在進入成熟的階段,即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逐步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到了19世紀70年代,西方資產階級反封建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東方則沒有成熟到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程度,因而在大約30多年的時間里,世界上基本沒有發生過革命,資本主義處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之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
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內容、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內在聯系)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社會生產力方面;社會生產關系方面
②壟斷和壟斷組織的出現:(評價)
壟斷的出現,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是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並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此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速度加快。
③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在經濟上基本定型:以科技為先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生產組織形式,成為一種經濟模式。
④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狀況:
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都有巨大的發展,這些國家在20世紀初都先後成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完成了工業化的進程。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增加了。
美國和德國更多地採用新技術、新設備,工業生產集中程度較高,壟斷經濟發達,再加上其他有利的條件,經濟發展步伐最快,後來居上,超過英國和法國,工業產值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英國和法國由於技術設備落後,資本大量輸出,過早地偏離了工業經濟發展為主的道路,走向資本輸出為主的道路,經濟發展緩慢下來,被美國和德國超過,工業生產下降為世界第三和第四位。
日本通過對內大力發展工商業,扶植壟斷經濟,對外極力進行侵略擴張,開拓市場,掠奪資源,攫取巨額戰爭賠款等措施和手段,迅速崛起,成為亞洲強國。
相對而言,俄國在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之後,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較大發展,但由於封建殘余勢力的束縛,仍遠遠落後於其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⑤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經濟上飛躍式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整個世界被瓜分完畢。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改變了它們之間力量的對比,造成了他們之間的新矛盾,形成了幾個帝國主義大國加緊爭奪霸權,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勢,最終導致了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的對峙和一戰的爆發。

(5)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資本主義經濟(20世紀20、30年代)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波動很大,繁榮與危機、動盪與穩定、自由競爭與國家干預多種現象同時並存是其最基本的特點。可以說,這一時期,是現代西方經濟史上最為動盪的時期。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一戰一方面給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另一方面造成這些國家政局的動盪,從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二是資本主義制度內部的矛盾激化,特別是生產與銷售的矛盾直接導致了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
①「一戰」後, 各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狀況
「一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除美國、日本經濟實力增長外,無論是戰敗國德國,還是 戰勝國英國、法國在經濟上都是一片衰敗和混亂。
英國債務劇增,工商業衰退;法國由戰前的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戰敗的德國經濟惡化尤為嚴重。
美國和日本是大戰的受益者。美國在大戰中發了橫財。戰後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20年代進入了「柯立芝繁榮」時代;日本在戰後經濟增長,由債務國變為了債權國。
②20年代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從略);資本主義國家在1924年後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和短暫的經濟繁榮時期。(美國經濟繁榮背後的隱患;日本經濟的脆弱性)
③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次大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同時一定程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資本主義世界潛在的經濟問題和自由放任政策發展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各國為擺脫經濟危機,都加強了國家的干預政策。但干預的具體措施和特點卻有所不同。一種是在維護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的國家干預,另外一種干預則偏離了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軌道,走上了法西斯統治經濟的軌道,是一種不正常的發展道路。
羅斯福新政的政治和社會影響: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成功嘗試,為二戰後強化國家干預經濟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提供了一種模式。

(6)「二戰」後的資本主義經濟(20世紀40年代至今)
這一時期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大發展時期,無論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化過程中所佔的地位,都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同時,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出由美國獨霸向經濟多極化發展的趨勢。造成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大發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二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
①「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的發展
「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A.1945—50年代初為恢復時期,西歐各國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業生產到50年代初逐漸恢復到戰前水平;
B.50年代初—1973年是持續高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是西歐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C.1974—1982年是經濟「滯脹」時期
D.1982—9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又進入了低速增長時期;
E.90年代初至今,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溫和衰退和緩慢回升時期
②對於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認識
③這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變化。
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進一步加強,出現了經濟發展的新格局。由美國稱霸、歐洲日本依附,轉化為以美國為主的美、日、西歐三足鼎立;西方經濟不平衡發展增強的同時,經濟區域化、一體化趨勢也有新的發展。
另外,這一時期由於第三世界興起,資本主義原有的世界市場逐步解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則變換方式,利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掠奪,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

3、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形式和本質
(1)主要形式
① 對農民土地的剝奪。英國的「圈地運動」是典型。圈地運動的結果,一方面造
成土地的集中,為資本主義的大農場大牧場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失去土地的農民,無以為生,淪為農場或工場僱傭的自由勞動力。
② 對殖民地的血腥掠奪。西方殖民者通過在美洲、非洲開采、劫運金銀;發展大
種植園;奴隸貿易;搶劫財富以及欺詐性的貿易等方法,積累了巨額財富,後來轉化為資本,用來發展資本主義工業。
③「價格革命」。由於西方殖民者的掠奪,大量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等流入歐洲。
造成金屬價格下降,貨幣貶值,物價上漲,這就是「價格革命」。在這一過程中,新
興工商業資產階級一方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另一方面付給工人的貶值的貨幣工資,因而經濟力量日益增長。而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的貨幣地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地主的實際收入減少,地位削弱了。小手工業者和農民的兩極分化加劇,大部分人淪為出賣勞動力的工人。
(2)本質
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是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並積累貨幣資本的歷史過程。馬克思說:「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與火的文字,寫在人類的編年史中的。」

4、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分析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各要素可簡要歸納為「三個前提」和「四個條件」。
(1)三個前提:
①社會穩定:戰亂和動盪的政局都會破壞經濟的發展。
②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
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和適應,例如壟斷的出現及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發展。
(2)四個條件:
①科技條件。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和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充分證明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②市場條件。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商品經濟,商品交換的目的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與商品交換的場所——市場或地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市場是其發展的生命線。當市場不能滿足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就受到阻礙,資產階級就會設法開拓市場,如德意志,義大利統一前的分裂割據狀態,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都無法形成統一的大市場,制約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當市場滿足經濟發展需要時,資本主義經濟就充滿生機和活力,如美國內戰結束和德意志統一後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促使德、美經濟高速增長。資本主義列強向亞、非拉的擴張,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過程,也就是爭奪商品和市場的過程。
③資本條件:無論是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還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的其它各個歷史時期,巨額的資本的獲得都令促進資本主義的設備更新,提高競爭實力,如普法戰爭中法國50億法郎的巨額賠款,使統一後的德國如虎添翼,導致了法德兩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中呈現截然不同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地位。資本的積累和獲得,在資本主發展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資產階級不擇手段對國外人民進行瘋狂壓榨和掠奪,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又加緊資本輸出,目的是掠奪更多的財富。
④自由勞動力條件:資本主義生產主要是僱傭勞動,需要擺脫了土地和封建國家束縛的自由勞動力。英國通過圈地運動不僅積累了資本,而且把大批農民從土地上趕走,使之成為無家可歸的資本主義自由勞動力,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另外如,彼得一世改革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性質差異,也要從是否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廉價的自由勞動力方面尋找依據。

⑻ 求美國近20 年經濟發展史

90年代起美國抄更成為唯一的全球超級大國,它的整體實力在資本主義世界依然保持超強地位。盡管美國經歷經濟滯脹和1979-1982、1990-1992年的三次經濟危機,但是整個說來美國經濟仍然在發展,80年代中期和1992以來經濟發展出現少有的好勢頭。不過為了適應滯脹經濟和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在國內經濟政策上美國面臨控制政府幹預規模和重點,強化市場經濟機制的重大調整,尼克松的「新聯邦主義」、卡特的「反滯脹政策」、里根經濟學的振興經濟政策、以及柯林頓新民主黨人刺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經濟政策都證明了這一發展趨勢。
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典型;以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典型。可以這樣說,作為資本主義的工業化國家,美國是後起的,作為現代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國家,美國又是老牌的。它是一部典型的商品經濟和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美國現代化的發展和現代化生產方式和組織相同步,認為美國的商品經濟發展都是資本主義性質從而需要加以排斥,顯然把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和資本主義的性質相混同,但是認為這種發展沒有美國特色,不符合美國資本主義的利益也是不對的。

⑼ 18--19世紀美國的經濟史詳解

18-19世紀,美國經濟發展的背景是美國的獨立運動、廢除奴隸制度,國家統一進程內。
1776年頒布《獨容立宣言》;實行1787年憲法,確立總統制共和制政體;1861一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維護和鞏固國家統一。
詳細情況,推薦讀下,劍橋美國經濟史(第2卷):漫長的19世紀(羅伯特·E·高爾曼)

《劍橋美國經濟史》第二卷主要研究漫長的19世紀的美國、加拿大和加勒比海地區的經濟史,這一時期也是勞動力、資本及商品大規模跨國、跨洲流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的初期,美國和加拿大比較弱小,但卻是充滿活力的國家;而在這一時期結束之際,美國便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本卷研究了這種經濟變遷中的五個問題:勞動力與資本從歐洲、亞洲和非洲向美洲這兩個國家的轉移;西進運動;奴隸制及其後果;工業化過程;以及對政府職能帶來重大變化的經濟增長的社會影響。其他問題還包括:不平等、人口、勞動力、農業、企業家的職能、交通運輸、銀行業和金融、商法以及國際貿易

閱讀全文

與美國經濟發展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