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全縣經濟發展

全縣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6 05:07:38

㈠ 合浦縣的經濟發展

2014年,是合浦縣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關鍵之年,面對復雜的發展環境和艱巨的發展任務,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搶抓機遇,狠抓落實,開拓創新,頑強拼搏,順利實施了「十二五」規劃。
一、綜 合 全年全縣生產總值(GDP)186.95億元,比上年增長9.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40524萬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536734萬元,增長16.8%;第三產業增加值592309萬元,增長6.6%。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9.6%、28.7% 和31.7%。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 9.3%、 71.8%和 18.9%。 年末全縣就業人員 46.48 萬人,比上年增長7.05%。城鎮新增就業5829人,比上年減少847 人,下降12.69%。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44280元,比上年增加 8398元,增長23.4%。 全年財政收入10.24億元,比上年增長2.09 %,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1701 萬元,增長5.02%。各項稅收收入84538萬元,增長1.53%。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90333萬元,增長 1.16%。
二、農 業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65830公頃,比上年減2741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0097公頃,增加196公頃;甘蔗種植面積17901公頃,減47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6047公頃,減24公頃;木薯種植面積7986公頃,增加119公頃;果園面積12713公頃,減9公頃;桑園面積227公頃,減少 5公頃。全年糧食產量321631 噸,比上年減少2.64%;油料產量27676噸,增產0.3%;甘蔗產量1277936噸,減2.85%;蔬菜產量(含食用菌)528263噸,增產1.46%;園林水果產量89394噸,增產9.11%。 全年肉類總產量96324噸,比上年增加1.39%。其中,豬肉產量57065噸,增加4.76%;牛肉產量 2253噸,增長3.13%;羊肉產量161噸,增長8.07%;禽肉產量36581噸,減3.58%。蠶繭產量588噸,下降5.47%。水產品產量418915噸,增長3.23%。 全年木材採伐量387367立方米,比上年增長254.76%。 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730666千瓦,比上年增長3.98 %。全年有效灌溉面積36299公頃。當年機耕面積106780公頃,比上年增長10.22 %。
三、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416269萬元,比上年增長17.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61586.1萬元,增長24.3%;產品銷售率96.3%;工業品出口交貨值18653萬元,增長63.74%。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85301.4萬元,比上年增長9.9%,其中飼料加工增加值36888.4萬元,增長12.8%;皮毛、皮革及其製品和製鞋業增加值12450.3萬元,增長-4%;專用設備製造增加值8052.1萬元,增長-16%;電力供應增加值9053.1萬元,增長10.9%。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965321萬元,增長-7.57%;利稅總額30600萬元;利潤總4976萬元。增長-77.96% 分行業看,農副食品加工業實現利潤-1263.80萬元;飲料製造業實現利潤5122.90萬元。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20464.56萬元,比上年增長12.4%。
四、固定資產投資 2014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04895萬元,比上年增長14.6%。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304871萬元,增長15.8%;農村固定資產投資300024萬元,增長9.8%。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553410萬元,增長1.8%;更新改造投資587881萬元,增長24%;房地產開發投資163580萬元,增長50.4%。 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498077平方米,增長41.2%。
五、交通、郵電和旅遊業 全縣等級公路里程1882公里。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增加值49624.76萬元,比上年增長4.4%。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81124戶。
六、貿易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1646萬元,比上年增長11.39%。按城鄉分:城鎮消費總額538099萬元,增長11.45%,鄉村消費總額113547萬元,增加11.12%。按行業分:批發業完成36296.4元,增長20.15%,零售業完成544433.5萬元,增長11.94%,住宿業完成443萬元,比上年下降49.43%,餐飲業完成70473萬元,增長4.33%。
七、金融 2014年末,全社會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858261萬元,比上年增長11.62%,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838608萬元,增長12.52%,人均儲蓄存款16987元,增長11.46%。全社會金融機構貸款余額1056078萬元,增加20.07%。
八、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成果喜人,每年都有考生考上北大、清華。全縣基礎教育學校317所,其中普通中學39所,小學校 277 所(35 個教學點),特殊學校1所。全縣基礎教育在校生134324人,比上年增長0.55%。其中:普通中學在校生55180人,比上年增長1.94%。在普通中學中,初中在校生38484人 ,增長3.24%;高中在校生16696人,下降0.93%。小學在校生79144人,減少0.40%。全縣普通中小學專任教師7316人。其中:小學4004人。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進步考核,科技創新取得長足發展。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繼續發展,合浦作家群不斷壯大。年末全縣有文工團1個,體校1個。廣播電視台1座,文化站15個,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100%。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全縣共有衛生機構28個,床位數3999張,衛生技術人員329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190人。
十、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73元,比上年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78元,比上年增長10.4%。 2014年末全縣職工人數37687人,比上年減少1.15%,其中:國有單位25628人,增長0.74%,城鎮集體單位7118人,增長5.00%。全部在崗職工(含勞務)年平均工資44280元,增長23.40%。其中:國有經濟單位在崗職工(含勞務)年平均工資46977元,增長25.92%,集體單位在崗職工(含勞務)平均工資44684元,增長16.74%。 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事業進一步發展。年末全縣失業保險參保人數37512人,比上年減少 10.70 %;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6650人,增長 1.3倍;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80023人,增長 0.34%;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66409人,減少20.1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840777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9789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 43135 人。
十一、資源、環境 全縣平均氣溫23.6℃,全年降水量2030.4毫米。 全縣森林面積10.62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 627 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 40.80 %。 合浦於宋代設府學,有平湖、了齋書院等。明代,以海天、尚志書院為著名。清代,書院發展到26間,主要有龍門、海門、歸德、進城、廉湖、文治、潤珠、香坪等書院。各書院均有田產作為經費來源.清末,廢科舉、興學堂。民國期間,合浦教育有所發展。解放前夕,合浦(含浦北、北海)有公立和私立中學30多所,學生1萬多人;小學116所,學生2萬多人。
解放後,合浦縣教育事業發展較快。截止2014年底全縣基礎教育學校317所,其中普通中學39所,小學校 277 所(35 個教學點),特殊學校1所。全縣基礎教育在校生134324人,比上年增長0.55%。比較有名的中學有:合浦廉州中學、合浦第一中學、合浦第二中學、合浦第三中學、合浦第四中學、合浦五中、合浦公館中學、合浦西場中學、合浦常樂中學、合浦白沙中學、合浦山口中學、合浦南康中學等。 解放前合浦的民間醫療以中醫中葯為主,艾灸、針灸、刮沙、拔火罐、按摩等民間技法尤為常用。
現有合浦縣中醫院1962年6月從縣人民醫院分出中醫門診,同年7月1日改稱合浦縣中醫院1988年全院建築總面積6000平方米。
合浦縣人民醫院民國19年7月,由地方紳士發動各界人士募捐集資創辦。民國24年5月,醫院落成定名為「合浦醫院」,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同年9月1日開業。
合浦縣紅十字會醫院位於合浦一中右側。原為環城衛生院,1986年10月改為紅十字會醫院。
合浦縣專科醫院1976年4月建,院址廉州鎮城南。

㈡ 重慶有多少個縣。各縣經濟發展情況如何。、

有15個區(萬州區、涪陵區、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萬盛區、雙橋區、渝北區、巴南區、黔江區、長壽區
);4個縣級市(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已全部改為區了);21個縣(自治縣)(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㈢ 如何看新常態為縣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新機遇

新常態是提質增效的新機遇。多年來,縣域經濟處於規模企業不多、經營粗放、「家族式」治理、行為短期化、效益不高、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難成行業巨擘的低端狀態。今後,市場供需間的作用方向發生轉化,企業不進行提質增效將難以為繼。隨著市場選擇和政府的主動調控,縣域內部產業也要通過競爭、兼並重組、淘汰低效行業企業來提高效率,縣域經濟整體效益和競爭力會得到進一步增強。特別是縣域的中小微企業數量多,而且往往有其地域特色和歷史傳承,具有「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只要它們能夠敏銳地捕捉和分析市場信息,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通過創新管理組織好生產,就能實現質量較高的發展,使縣域經濟既呈現出應有的發展活力,也逐步積累起極具地方特色的發展優勢。
新常態是結構優化的新機遇。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進出口、生產要素的總量和結構等方面呈現的新特徵分析,今後一、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將逐步拓寬。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資源將進一步市場化,認養農業、庄園農業等農業新業態大量涌現,農業發展的現代化程度將越來越高,一產的質量和規模定會有一輪大的提升。而且隨著新商業模式的觸角不斷延伸,電子商務等直接對接上游生產,物流業快速發展,供給和需求都會給力縣域中的服務業發展。由此可見,一、三產業發展會逐步改變過去「無工不富」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同時,二產內部也會加速分化,落後產能淘汰,提質增效後的實體企業獲得長足發展。縣域經濟的發展基礎有望進一步夯實,發展水平有望大幅度提高。
新常態是動力轉換的新機遇。改革開放以來的縣域經濟發展,要素的簡單組合累加是實現增長的主要路徑。現在,多數傳統產業趨於飽和,農業富餘勞動力在逐漸減少,人力資本供給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各類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增長必須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如果仍然盲目鋪攤子上項目增投資,極易造成低效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今後,縣域經濟增長只能依靠創新驅動。由於地域條件限制,多數縣域不是科技成果轉化和風險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但縣域的企業實體理應有更大的創新空間和創新激情。它們應更加註重培養吸引和使用人才,更加註重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積極採用新技術新工藝,開發或激活新的市場,採取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在模仿性創新基礎上實現開拓性創新。從宏觀上看,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更多地依靠本區域內資源的優化配置,縣域中的資源配置動力也會逐步內生化。
新常態是能力提升的新機遇。新常態下,按照現代國家治理理念和市場經濟原則,縣域應以依法確定權力、科學配置權力、制度限制權力、陽光使用權力、合力監督權力、嚴懲濫用權力的「六權治本」為目標,科學界定政府、市場、社會的作用邊界,公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真正做到簡政放權,同時強化政府在戰略規劃、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的職能。另外,按照法治政府建設要求,縣級政府還應進一步加快法治體系建設,嚴格按照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的法律制度實施行政行為,實現政府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最大限度減少對市場的不合理干預。縣級政府只有通過深化改革和加快法治建設,才能提升區域治理能力和水平,從而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要求。
新常態是特色發展的新機遇。過去縣域間由於強烈的發展需求,同質競爭、無序競爭此起彼伏。今後,我國宏觀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一方面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政績考核的指揮棒和風向標發生變化;另一方面,各微觀要素自身也自覺地從低效率部門區域向高效率部門區域轉移集聚。發展的主客觀因素都將促進縣域沉下心來,認真分析研判,按照自身地理環境、地域特色、資源秉賦、技術傳統、商業渠道等條件進行產業定位,進行政策引導,逐步實現各有千秋、千帆競發的縣域經濟塊狀集約發展,為宏觀結構的優化和整體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新常態是思維轉型的新機遇。發展思維、發展理念是經濟發展的思想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主要致力於做大GDP規模和提高GDP增速,以此作為衡量政績的重要標尺。特別是縣級政府習慣於沖在一線招商引資,給企業定項目,提供融資擔保,甚至替企業定投資,降低了微觀層面的資源配置效率,經濟效益、生態環境、創新驅動、體制改革被有意無意地置於從屬地位。今後,隨著我國經濟轉入中高速或中速增長,各級政府應摒棄唯GDP論的落後觀念,縣域發展也應從以速度為主轉向以質量為主,以包容性增長為目標,弱化「速度思維」,真正樹立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經濟效益、科技創新、民生改善相協調相平衡的理念,讓市場機制在統一的制度環境下發揮作用,從而推進縣域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㈣ 芒康縣的經濟發展

2012年上半年,芒康縣生產總值完成51154.45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3071.45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868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9403萬元,三產比為25.6:36.5:37.9。完成本級財政收入1067萬元,同比增長30.6%;總稅收完成1458萬元,同比2011年同期增長67.2%;完成勞務輸出1910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3629萬元。 納帕節
「納帕」是一種祭天儀式,傳說在遠古時候,天地結合處首先出現了納西民族的祖先,所以,納西族認為納西民族是最早出現在世界上人類生活。
「納帕」也是一種東巴文化與藏文化的結合,是鹽井的納西民族特有的節日,也是鹽井納西村群眾一年中的一個重要節日。
納西村群眾按照傳統的風俗,全村每戶家庭輪流舉行。「帕」在藏語里意為豬,每年的主辦戶要選一頭純黑色的公豬用來作為「納帕節」的祭品供全村人過節。但是,其他成員戶也有義務提供豬糧,以保障豬長得膘肥體壯,這已經是多年傳承下來的習俗。「納帕節」在每年的藏歷新年舉行,這也是納西村群眾過年時的一種特色,就在「納帕節」的頭一天,傍晚舉行「貝增」儀式,騎上馬高寒著「窩增達」小跑在村子的大街小巷,完了所有成員戶都要聚集在主辦家中,准備「納帕節」的各項儀式。晚上,人們首先給節日准備好的豬喂青稞酒、藏白酒起到麻醉作用;納西老人開始要向祭祀品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平安;到第二天凌晨一二點人們就扛起豬往祭祀台敢去,首先屠夫將豬宰殺,等豬斷氣用火烤取毛,這樣是為了方便去掉豬毛;其次「煨桑」,按照藏傳佛教需要用柏樹葉或松樹葉點火,從豬內臟中取出一點肝、肺、豬血等放入火中祭天儀式開始,納西老人口念東巴經文向天禱告,祈求保佑大地萬物和諧、安康、幸福。然後按照傳統,納西老東巴就能從豬的脾臟、肩胛骨的形狀和完好情況判斷來年的災難、收成、忌日等徵兆。
接下來,所有成員戶多要聚集在主辦戶慶祝節日載歌載舞,這樣的節日一般要持續兩到三天才算結束,到來年又要輪到另一戶主辦,就這樣納西村群眾繼續傳承和發揚著民族文化的瑰寶。
婚姻節
在納西民族鄉的加達村有一個奇特的節日,那就是為敬重和取悅山神、祈禱幸福於每年農歷正月初九至十一日全村舉行的假婚禮,俗稱「婚姻節」。
婚姻節期間,全村熱鬧非凡。第一天為籌備婚禮,由一位德高望重、口才橫溢的婚禮主持人於上午召開全村年輕人會議,評選出當年最勤勞、最美麗的幾對年輕人為這次假婚禮的新郎、新娘,並用抽簽的辦法確定出主辦「婚禮」的家庭。下午,「新郎」、「新娘」進行洗禮,送發請柬;其他年輕人為「新郎」、「新娘」准備明天的「婚禮」。第二天一大早,全村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攜帶結婚禮物,前往操辦「婚禮」的家庭表示祝賀,並幫助操辦「婚禮」。伴郎、伴娘也分別到「新郎」、「新娘」家表示祝賀,並幫助梳妝打扮。吃過中午飯,隆重的「婚禮」開始舉行。首先由主持人宣布「婚禮」開始,接著,伴郎、伴娘們簇擁著身穿華麗服裝的「新郎」、「新娘」緩步走到畫有「扎西達吉」符號(即萬字元號:「刑」)的吉祥圖案上,傾聽主持人的「新婚祝詞」,藏語稱之為「當謝」。之後,男女雙方代表為「新郎」、「新娘」致祝詞。最後是男女雙方進行精彩的自由答辯,使人們在陣陣歡笑之中結束「婚禮」慶典。吃過晚飯,全體村民在寬闊的壩子上圍著篝火跳弦子舞。直到第三天,加達村婚姻節才落下帷幕。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稱,西藏人民能歌善舞,被譽為「能說話就能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能翩翩起舞。民間舞蹈有「弦子」和「鍋庄」。芒康的弦子舞又是西藏民族文化花團錦簇中的奇葩,古樸、典雅、飄灑、悠揚而歡快。芒康弦子舞是藏民族文化中繼承和發展下來的一個寶貴文化遺產之一。
芒康弦子舞
弦子舞,藏語稱之為「諧」,譯為「圓圈舞」。芒康弦子是昌都地區著名的民間舞蹈之一,其主要特點為:男性拉著牛角胡琴領舞,女性隨著琴聲的節奏揮動長袖,翩翩起舞。舞蹈的人圍成一圈,足踏節拍,激情高歌,邊唱邊舞。先是輕歌曼舞,其後逐漸加快節奏,最後推向快節奏的高潮便結束一曲弦子。跳舞時個人可隨時進入或退出舞圈。
芒康弦子曲調短小精悍、柔和平穩、旋律優美,可用一種曲譜演唱多種不同題材的歌詞。其胡琴定音為五度弦,音域為8度,拉琴跳舞時不換把,對超域音取其「老配少」、「少配老」的辦法處理。
芒康弦子是昌都地區集詩、琴、歌、舞為一體的傳統民間綜合藝術。歌詞大多為歌唱家鄉、歌頌雪域風光、反映民族風情或借喻抒發人生哲理、傾訴男女愛情、表達歡樂吉祥的內容;寓意深刻,華麗含蓄,感情豐富,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芒康弦子一般在勞動之餘、節假日、婚嫁集會、夏收和秋收前打平伙、耍壩子等時候跳得最多。在家裡、在野外,每每圍著篝火跳通宵,甚至跳上兩天蘭夜也毫無倦意。在芒康,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無論是老人還是孩童,只要聽到胡琴聲,就會忘情地跑去結隊跳起歡樂的弦子舞。
芒康弦子於2006年被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弦舞
三弦舞所處地域為「茶馬古道」進藏第一站,古樸、典雅的三弦舞是「茶馬古道」上的一顆名珠,深受當地群眾喜愛,來往旅客對三弦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三弦舞成為藏東南地區和藏、川、滇交界處非常著名的舞蹈。
三弦舞起源於芒康縣曲孜卡鄉達許村境內,據考證距今己有四、五百年的悠久歷史,至今除該鄉境內廣為流傳外,在周邊地區也較為知名。三弦舞是以三弦琴為伴奏樂器,傳說琴頭是龍的頭,琴身是龍的脊樑,琴弦是龍的筋;而現今的三弦琴是以純木製成。三弦舞的表演是以男女聚集翩翩歌舞,歌詞動聽、節奏悠揚、時快時慢。音樂以淳樸明亮、唱腔奔放流暢為特點。不受人數、場地等限制,男女齊唱,邊唱邊跳,一般都地在悠揚緩和的樂曲當中開始,流暢歡快的中場表現,升騰熱烈中結束,均以避災祛禍、慶祝豐收、祝願吉祥為主要內容。
芒康縣達許村三弦舞歷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獨特,民族氣格強烈,高原特色濃郁,歌舞內容豐富,其歌舞傳統彌足珍貴。
但三弦舞有面臨失傳的局面,經過芒康縣民間藝術團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民間老藝人的精心整理、挖掘,使得這芒康縣獨有的藝術再展昔日風采。據說原舞蹈有13個節目,現流傳下來的只有7個,解放後,三弦舞在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之際,在昌都地區慶祝成立大會文藝表演中獲得觀眾好評。現今約有近200名藝人會跳流傳至今的7個舞蹈。

㈤ 如何發展縣域經濟

一、在微觀層面上,應立足於縣域實際,放大特色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加快培育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首先,要整合利用縣域內資源優勢,做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盡管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不對稱性,但在資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就縣域個體而言,可圍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宏觀方針政策,充分「盤點」縣域內的礦產資源、工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態資源以及文化旅遊資源,圍繞高效益綜合開發利用,進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形成從資源利用到產業發展、從城鎮開發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基地,努力實現居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的「三增」目標。通過不懈的努力,即使欠發達的縣市也能夠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項目,依靠項目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突破過去單純圍繞本地需求謀發展的局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分工協作;要始終堅持以特色資源聚集項目、以良好環境吸引項目,全方位接軌域外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強,形成資金、技術、企業和人才向縣域流動的凹地效應。要著力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園區工業、現代農業、旅遊產業,進一步膨脹縣域主導產業規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長產業鏈條,加速產業集聚,增強縣域自我發展能力,在區域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最後,要堅持全民創業,興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熱潮。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最大特色。在縣域經濟實力普遍較弱、政府投資相對乏力的形勢下,必須進一步激發各類民間主體創新創業的熱情,讓民營經濟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戰場,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放寬准入門檻,堅持縣鄉村齊頭並進、一、二、三產業全面放開,為民營經濟徹底松綁、放行,讓更多的群眾加入到民營經濟行列中來。同時,要從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入手,在建設完善金融擔保、技術服務、創業培訓三個體繫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膨脹崛起,形成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企業航母」優勢。針對當前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更應該採取積極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計劃,引導民營經濟變挑戰為機遇,積極調整經營戰略,加快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勇於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不斷增強在復雜考驗中生存發展的綜合實力。
二、在宏觀層面上,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快打造強縣引領、中縣角逐、弱縣超越,縣域經濟互動發展、良性競爭的格局
三、在發展機制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協調這一基本要求,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
(一)以生產發展為首要任務,全面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裝備農業、高新農業為主要特徵的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出率和規模效益。縣域之間和縣域內要注重對市場需求和農業發展方向的把握,積極推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養,引進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和適用技術,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力爭形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帶、產業區。同時,按照產業化發展方向,積極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和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依靠近農工業的蓬勃發展,為工業化發展和農民的轉移就業、增加收入開辟更大的空間,為工業反哺農業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礎。
(二)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為目標,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一般認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首要的是搞好城鄉一體化的規劃,打破城鄉界限和區域限制,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使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覆蓋縣域內每一寸土地,科學地引導城鎮化建設。要充分發揮主城區的核心拉動和鄉鎮的主體作用,形成主城區—中心鎮—農村新社區—新村莊梯次分明的規劃體系,加強鄉鎮駐地開發建設,加快建設一批優勢明顯、獨具特色的示範鄉鎮,形成輻射拉動作用,引導農民逐步向城鎮集中。要堅持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按照「城鄉互動,以點帶面,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積極探索村並城、村並鎮、村並區、村並企、小村並大村等發展模式,科學規劃建設農村居住、供排水、通訊、交通、防災、供電等基礎設施,為農村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創造良好條件。
(三)以實現城鄉和諧發展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隨著這幾年黨對「三農」工作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群眾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動日益豐富的良好局面,但城鄉之間享受公共服務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級政府在加快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的同時,要切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進一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扎實推進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與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現代化進程
採納哦

㈥ 如何推進全縣經濟發展重點工作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創新思維。為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大竹縣擬創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縣。現按照《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抓緊申報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縣的通知》要求編制實施方案如下。
第一章 大竹縣經濟社會概況
素有「中國薴麻之鄉」、「中國香椿第一縣」、「中國醪糟之都」、「中國糯米之鄉」、「川東綠竹之鄉」美譽的大竹縣,位於四川東部,達州南部,東鄰重慶梁平、墊江,南接鄰水,西連渠縣、廣安,北靠達川區,唐武則天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始臵縣,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因「竹多竹大」而得名。大竹縣全域地跨東經106°59′—107°32′,北緯30°20′—31°00′,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75公里,幅員面積2076平方公里。屬平行嶺谷區,呈「三山兩槽」地形特徵,東有明月山、西有華鎣山、中有銅鑼山三座南北向的川東名山,銅鑼山以西稱山前(包括縣城),銅鑼山以東稱山後。
山嶺最高海拔1196米,槽谷最低海拔253米,是典型的丘陵農業大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3.1℃—17.3℃,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329.4小時,多年平均無霜期284天。轄3個街道、48個鄉鎮、382個行政村、60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12萬,其中縣城建成區24.2平方公里24.1萬人。
——區位交通。大竹縣地處成都、重慶、西安及武漢交匯輻射的腹心地帶,境內包茂高速公路、國道318線、國道210線及南大梁高速公路呈「井」字型縱橫貫穿,縣城北距達州60公里,南距重慶機場135公里,東距萬州港176公里,西距成都350公里,形成了「半小時達州、1小時重慶、1小時萬州港、3小時成都、5小時西安、5小時武漢」的通達格局,是川、渝、鄂、陝四省(直轄市)的物資集散地和川東北地區的商貿中心。縣域內100%的鄉鎮(街道)、100%的村(社區)通水泥(油)路,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3759公里。國道外遷、山後快速通道竹石線、包茂高速達渝段大竹南出口等重點交通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南大梁高速公路大竹段全線竣工,達州—大竹—鄰水—重慶城際鐵路已獲國家發改委批復並納入「十三五」建設規劃。
——資源稟賦。大竹縣屬於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低山、丘陵、平壩有適宜多種竹木生長的林地。森林類型有:以馬尾松為主體的松、杉針葉混交林;以絲栗為主的常綠闊葉林;以白夾竹為主的竹、針、闊混交林;也有松、杉、柏、樟、櫟等純林。
境內有煤、天然氣、石灰礦、灰石岩、鐵礦石等多種礦產資源,蘊藏量較為豐富。大竹縣系全國100個重點產煤大縣之一,原煤總儲量為1.63億噸,符合工業標准和礦山開采技術條件的保有儲量達1.44億噸,發熱量在5000-7000大卡/千克。天然氣蘊藏量約60億立方米,擁有亞洲第二大天然氣集輸站,年輸轉天然氣27億立方米。縣域內有啟於先秦、興於三國的古官驛道,有四川歷史文化名鎮清河古鎮,有川東小峨眉美譽的雲霧山,有單井出水量亞洲第一的海明湖溫泉和佛教文化聖地凈土寺。境內五峰山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百島湖和龍潭水庫創建為省級濕地公園。被評為全省環境優美示範縣城,入列全省十大區市縣旅遊目的地和四川省旅遊標准化示範縣。境內有薴麻30萬畝、香椿10萬畝、竹40萬畝、糯稻15萬畝,還有玉米、小麥、油菜、蠶桑、茶葉、生豬、家禽等生物資源。薴麻紡織品、竹製品、「巴山紅」香椿、東漢醪糟、大竹豆乾、大竹涼席等特色農產品享譽國內外。
——經濟發展。大竹縣曾連續十二年入選中國西部百強縣,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連續三年榮獲全省助農增收工作先進縣、連續兩屆被表彰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成功創建全省現代流通示範縣、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經濟總量在全省丘陵縣排位靠前,成為全省首批工業強縣示範縣之一和首批商標戰略實施示範縣。2015年,實現了GDP、民營經濟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三個總量全市第一」,GDP、規模以上工業增
加值、民營經濟增加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個增速全市第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2.89億元,同比(下同)增長7.9%;規上工業增加值61.52億元,增長1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9.63億元,增長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32億元,增長13.8%;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1.6億元,增長9.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8元,增長8.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3元,增長10.3%;民營經濟增加值165.25億元,增長8.5%。
——發展環境。大竹縣系全省革命老區縣、首批擴權強縣試點縣和全省16個「金融生態環境示範縣」之一,被納入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區、成渝經濟區渝廣達經濟發展帶和全省川東北城市群。先後被表彰為第三輪全國科普示範縣、被命名為全省文明城市、全省衛生城市、全省環境優美示範城市等稱號,並通過全國文化先進縣復查。大竹縣搶抓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計劃實施的重大戰略機遇,堅持追趕超越、轉型發展,在全市率先出台《關於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縣域經濟發展活力不斷激發。「6+5」產業振興計劃縱深推進,規上企業達113戶,中小微企業達3296戶。大竹經開區規劃面積40.88平方公里,2015年基礎設施覆蓋區達
9.5平方公里,入駐投產項目101個,實現營業收入203.8億元,同比增長9%。被列入全省「51025」工程500億元重點園區培育計劃名單。經開區企業(項目)代辦中心對企業(項目)實行 「一
站式」服務和「並聯式」審批,「領導掛包、部門代辦」重點企業(項目)。以經開區為主陣地,廟壩小微企業創業園、石河建材園和月華食品園三個配套園區建設有序推進,初步形成了「1+3+10」工業發展格局。
大竹縣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四化同步」、「三個跨越」,緊扣「建成川東渝北區域次級中心城市」發展定位,全力推進供給側改革,奮力擴總量提質量、強建設夯基礎、抓改革增活力、惠民生促和諧,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再上新台階。今天的大竹,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為加快建設繁榮時尚美麗和諧大竹、與全國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勇前行!

㈦ 西林縣的經濟發展

2001年,西林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3.563億元,同比增長6.57%,第一產業完成1.89億元,同比增長2.03%;第二產業完成4669萬元,同比增長7.11%;第三產業完成1.206億元,同比增長12.05%。農業總產值完成3.057億元,同比增長2.17%;工業總產值7631萬元,同比增長1.7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771萬元,同比增長15.8%;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69萬元,同比增長8.21%;全縣財政收入2762萬元,同比增長24.41%;農民人均純收入1258元,同比增長2.8%。
2004年,生產總值完成4.72億元,增長16.3%;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12億元,同比增長2.9%;第二產業完成1.26億元,同比增長56.4%;第三產業完成1.34億元,同比增長4.4%。三產業比重調優為45:27:28。財政收入完成5438萬元,增長22.15%,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五」計劃確定的目標。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6723萬元,同比增長53.46%,預計實現工業銷售收入6577萬元,同比增長46.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19萬元,同比增長73.0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87億元,增長116.83%,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五」計劃確定的目標。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億元,增長10.0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9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3.23%,控制在市下達的任務內。農民人均純收入1468元,增長5.31%。工業增加值達3188萬元,同比增長42.7%。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26億元,同比增長2.87%。共完成植樹造林3.04萬畝,其中經濟林0.3萬畝,用材林2.74萬畝。年末大牲畜存欄8萬頭;肉類總產量達7097噸,網箱養魚達460箱,水產品產量達1219噸,同比增長56.22%,畜牧水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由上年的26.8%上升到29.9%。
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5.28億元增加到12.20億元,年均增長10.7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5.18億元增加到11.07億元,年均增長16.40%;財政收入由0.64億元增加到1.02億元,年均增長9.73%;農業生產總值由3.86億元增加到7.94億元,年均增長6.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329元增加到13103元,年均增長15.67%;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704元增加到2973元,年均增長11.78%;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28億元增加到2.93億元,年均增長18.09%。2008年,被評為「全區科學發展進步縣」。 西林縣重工業主要是建材和有色金屬工業。建材業有西林縣水泥廠和正在興建的縣糧食局建材廠。西林縣水泥廠於1975年建成投產,1987年經技術改革後年產425號普通水扼5000噸。
有色工業企業有礦產開發公司、銻冶煉廠、銻礦選廠、鐵合金廠、活性炭廠等。銻礦及銻冶煉是西林工業的支柱。1986年以來,西林縣先後創辦了銻冶煉廠、銻礦選廠和銻白車間。銻礦選廠生產的70%純硫化銻精礦的質量標號較高,曾獲廣東省人民政府的除砷技術進步獎,其選礦回收工藝達90%以上。勘探和開發黃金、銻礦,前景看好。 2002年西林縣共有鄉鎮集體、股份制、私營企業共2591個。古障茶葉加工廠和古障油桐榨油廠是鄉鎮企業中效益較好的廠家。
到2010年底,工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1.58億元增加到4.82億元,年均增長24.88%;工業增加值由0.52億元增加到1.9億元,年均增長16.75%;完成工業技改投資3.81億元,同比增長495.34%。馱娘江流域11座梯級水電站建成投產,電力工業產值突破億元;建成林產工業園區,林產加工業年產值超1億元;引進匯宏、樂豐源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值近1億元;礦產冶煉建材業有新突破。2010年,被評為「百色市發展工業先進縣」。 西林地處慎、黔、桂三省(區)交界處,是典型的山區林業縣,發展糧食生產是建國以來歷屆縣人民政府的主攻方向。 西林種茶的歷史悠久,1983年縣山區扶貧辦公室(後改「經濟開發辦公室」)開始在王子山下的古障鎮小規模種植生產白毫茶,得名」王子山白毫茶」。1994年,全縣新老茶樹面積共666.67公頃(1萬畝),共生產茶葉37500公斤,總產值75萬元創稅利28.5萬元。
2010年糧食產量穩定在5萬噸以上。發展優質水果10.2萬畝,其中西林沙糖桔通過了中國農業部、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無公害水果產品認證和基地認定。被評為「2003-2007年全區優果工程建設先進單位」。現有茶園面積11.26萬畝,年均干茶產量2000多噸,產值4000萬元。天生橋電站庫區移民重點發展水面養殖,網箱達9160箱,圍欄生態養魚面積達7620畝,水產品年產量1.28萬噸,年產值1.4億元。 西林縣到處是土山土坡,氣候溫潤,發展林業有優越的條件。全縣林業用地佔縣境總面積的81%,2002年有森林153.22萬公頃(229.83萬畝)人佔全縣總面積的50.75%,森林蓄積量730.32萬立方米。
經濟林主要有油桐、油茶、八角、紫膠、山植、板栗以及各種水果林、竹林、栲膠等。1994年油桐面積5181公頃(77727畝),油茶麵積280.5公頃(3349.5畝),其他如山杏子、板栗、核桃、柑桔等面積280.5公頃(4207.5畝)。
2010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積4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6.2%,超額完成市下達林改任務,2009年,被評為「百色市林改工作試點先進縣」。

㈧ 濉溪縣的經濟發展

「十一五」期間,濉溪縣GDP總量跨上百億元新台階;財政收入由3.1億元增至1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240億元。經濟結構相繼實現了二產超越一產、工業超越一產、三產超越一產「三大跨越」,特別是工業經濟強勢崛起,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4.2%。
2010年濉溪縣生產總值(GDP)完成115.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1億元,增長5.7%;第二產業增加值58.2億元,增長33.8%;第三產業增加值31.8億元,增長9.0%。三次產業結構為21.8:50.5:27.7。與上年相比,一產比重下降4.7個百分點,二產比重提升6.5個百分點,三產比重下降1.8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突破萬元大關,達10489元,比上年增長17.7%。 濉溪為農業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以下簡稱建國前),舊的生產關系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加之水利失修,災害頻繁,糧食產量低下,好年成畝產不過百斤。民國29年(1940年),小麥畝產29.8斤,總產僅2000萬斤,人均41斤。建國以後,人民當家作主,農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1950年糧食產量3.2億斤,棉花63萬斤,油料660萬斤,農業總產值2788.5萬元。1955年糧食總產達5.46億斤,棉花266萬斤,油料431萬斤。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由於「左」的路線干擾,農業生產遭受嚴重損失。接著又是三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生產急劇下降,1962年糧食總產降至2.05億斤,只有1950年的64%。農民花錢靠貸款,吃糧靠回銷。1966年後,農業雖受「文化大革命」的沖擊,但廣大農民排除干擾,堅持生產,改進生產技術,使農林牧漁各業逐年有所發展。1976年和1965年相比,糧食產量由2.13億斤增至6.3億斤,棉花由45.4萬斤增至450.2萬斤,油料由30.2萬斤增至305.3萬斤,農業總產值增長1.7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貫徹「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推行家庭承包生產責任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了農林牧漁全面發展。1985年糧食總產10.16億斤,棉花991萬斤,油料6172萬斤,分別比1978年增長0.77倍、2.3倍、10倍。全年農業總產值32871萬元,比1950年增長6倍,比1978年增長1.4倍。林牧副漁業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50年的11.7%上升到20.6%。隨著工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農業總產值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89.25%下降至64.5%。
1980年9月,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1981年和1980年小麥面積同是3600畝,總產由1980年的68萬斤增至110萬斤,畝產由188.9斤提高到305.6斤。1983年全縣糧食總產9.9億斤,比1980年6.7億斤增長47.8%。1984年、1985年持續增長,兩年均突破10億斤。與此同時,林業實行了「穩定山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責任制」的「三定」政策,給農民發放了林權證。漁業也實行承包責任制,2.6萬畝可養水面,全部承包到組,到戶,發給了水面使用證。
農業資源優勢明顯,全縣耕地220萬畝,是國家重要的糧食和畜禽生產基地。
截至2012年,濉溪縣已形成包括15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70萬畝高蛋白大豆、80萬畝玉米、15萬畝瓜菜的「四大」農產品生產基地,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連續8年被評為全省和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全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25.1億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農業增加值16.2億元,林業增加值0.4億元,牧業增加值7.0億元,漁業增加值1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6億元。
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02.4萬噸,比上年增加3.7萬噸,增長3.7%。其中,夏糧69.1萬噸,增長4.0%;秋糧33.3萬噸,增長3.3%。農作物種植結構有所調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1.33萬公頃,比上年增加2735公頃;油料面積2867公頃,減少562公頃;蔬菜面積6563公頃,增長9.1%。全年油料產量7830噸,下降7.8%;蔬菜產量15.7萬噸,增長7.8%;水果產量1465噸,下降0.5%。全縣完成造林面積133公頃,育苗面積56公頃,年末實有林地面積2.31萬公頃。
全年肉類總產4.95萬噸,增長2.3%。其中,豬肉產量2.97萬噸,增長2.1%。禽蛋產量2.89萬噸,增長12.7%;奶類產量1358噸,下降33.8%。全年水產品總產量9211噸,增長4.4%。
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化、規模化進程加快,新增流轉規模土地2萬畝,建成日光溫室0.35萬畝,鋼架大棚1.2萬畝,新增規模養殖小區13個。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企業223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6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382家,其中省級示範性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家。注冊農產品商標186件,7個品牌獲省級名牌稱號,10個農產品獲中國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 濉溪釀酒業興盛,口子酒的生產源遠流長。戰國時期思想家韓非子在《宋人沽酒》篇中記述了口子酒的買賣盛況:酒家「為酒甚美,懸幟甚高……孺子懷錢挈壺瓮而往沽。」明末相山隱士任柔節以「隔壁千家醉,開壇十里香」的詩句贊美口子酒,後人又有「名馳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的贊譽。民國初年,酒坊多達72家,工人900餘名,年產酒300萬斤,遠銷上海、杭州、北京、撫順等地。民國20年(1931年)和23年,口子酒分別在青島、北京召開的「鐵路沿線土特產展覽會」上榮獲「甲級名酒獎」。
1949年,縣內僅有濉溪酒廠一家國營企業,其餘為五金、竹木器等幾家作坊,工業產值只有287萬元,佔全年工農業總產值的7.93%。1950年至1957年,工業發展較快,陸續興建了磚瓦廠、棉織廠、印刷廠、醬園廠等企業。1957年工業產值達700萬元。1958年,掀起「大躍進」運動,全民大煉鋼鐵,大辦工業,一批企業盲目上馬。1959年企業增至142個,比1957年增長12倍,但經濟效益極差。1961年進行調整,撤掉100家企業,此後工業生產開始回升。「文化大革命」初期,工業生產下降、徘徊。進入70年代以後,由於廣大工人的艱苦努力,工業產值以年均13.5%的速度遞增,1977年達3639.8萬元。1978年以後,工業更是持續發展。至1985年,已擁有釀酒、冶金、化工、陶瓷、五金、建材、軋鋼、機械製造、煤炭、造紙、印刷、建築、編織、輕紡、食品加工等20多個工業部門,並進行了合理配套布局,工業結構漸趨合理。主要工業產品由1949年的3種增加到100多種。產品質量顯著提高,口子酒榮獲1984年國家輕工部酒類質量大賽「金杯獎」;碳銨榮獲1984年省內綜合評比「銀杯獎」;磚瓦質量名列皖北第一,全省第三。
濉溪鄉鎮工業在1978年後突飛猛進,廣泛開展了橫向經濟聯合,千方百計引進技術、人才、資金,積極開發新產品。至1985年,引進資金670多萬元,引進工程技術人員1827名,與上海襯衫三廠、上海活性炭廠、江蘇濱海果品公司等單位聯辦企業13個。產品達300多種,其中濉溪鎮西關鑄管廠生產的鑽石牌下水道蓋板,出口美國和新加坡,在國際市場獲得好評;活性炭、動力苯、珍珠岩等產品填補了省內空白;紅機磚、鐮刀、珍珠岩、炭黑、蓋板、鑄鐵管、動力苯均獲安徽省優質產品證書。
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808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5.5%。鄉以上工業總產值10013萬元,其中全民企業31個,產值5844萬元;縣辦集體企業31個,產值4169萬元;鄉鎮企業162個,產值1945萬元。在鄉以上工業總產值中,輕、重工業產值分別為6589萬元、3424萬元。全縣133個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創利潤755萬元,其中22個全民企業獲利潤471萬元,111個集體企業獲利潤284萬元。
2010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191家,比上年增加39家,增長27.3%。全年實現增加值49.40億元,增長40.5%。其中,輕工業增加值20.45億元,增長37.3%;重工業增加值28.95億元,增長53.9%。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1.02億元,增長24.4%;集體企業0.36億元,下降0.3%;股份制企業28.5億元,增長23.8%;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2.0億元,增長95.0%;其他經濟類型企業17.5億元,增長100.6%。
2010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0.11億元,比上年增長61.6%;工業產品產銷率97.65%,比上年提高0.35個百分點;實現利潤、利稅12.79億元、20.36億元,分別增長97.1%和111.6%。焦化、煤炭開采和洗選、食品、建材四大支柱產業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8.68億元,增長57.1%。其中,焦化行業40.47億元,增長48.7%;煤炭開采和洗選業12.47億元,增長88.7%;食品工業46.69億元,增長52.5%;建材業9.05億元,增長90.6%。
2010年全縣建築業總產值6.3億元,增長70.1%。房屋施工面積54.9萬平方米,增長38.2%;房屋竣工面積46.3萬平方米,增長34%。
截至2012年,濉溪縣目前已形成煤電及礦產采選、煤化工及精細化工、食品加工、裝備製造、有色金屬加工、紡織服裝六大主導產業。

閱讀全文

與全縣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